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范例6篇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范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产业深化创新;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经历过很多大起大落,经历过繁荣,也经历过金融危机,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过程极为紧迫的要素。因此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措施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方面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既涉及现代企业在竞争领域拓展的理论层次,也涉及企业处理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实践层面。《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中提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拥有占领市场份额和获得长久利润的一些特殊资源。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企业营销技术和网络、技术人才、核心技术、企业声誉、管理能力等,下面就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的文化,而是企业所有员工一起努力建立企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可以使持有不同心态的员工化整为一,积极进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想要找到吻合自身企业的特色文化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它需要企业长时间的探索并且整合大量的资源。例如苹果公司、星巴克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促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良好动力。

(二)研究开发能力

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和科学技术,在广阔复杂的市场上发现需求和机遇并把握它们的能力。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从研究方向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方面。企业研发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科研和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能力与引进技术设备投入之比例和科研成果转化率等。我国中小企业研发能力目前还比较低,主要原因有:研发机构不健全,尚未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缺少专业技术人才;手段和装备太过陈旧,缺少研究开发所需要的技术设施和辅助器械。国外大型企业从事研究开发人员一般占员工比例的10%~20%,但是我国科技人才人员人数比例远远少于这个数。想要提升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个人认为要完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阶段性和计划性,重视研究开发的资金和人才,完善创新战略和管理制度。而对于打入国际的高技术企业来说,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高技术企业在研发成果管理水平、维持创新能力水平和市场转型反应水平都卓有建树,以至于在国际化大市场中能够立足。

(三)营销技术和网络

营销技术是企业通过促销、降价、构建专业营销渠道等各类营销手段出售其研发产品的技术。当今时代,最便捷的服务平台非电商网络莫属。网络营销主要作用是销售产品、市场调查、广告宣传和市场开拓。在现如今的网络经济条件下,想要最大限度地开拓新领域,就要积极发展以电商为主要技术的网上营销和实体店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大润发和飞牛网的结合就是典型例子。在现代消费者众多的时代,拥有一个好的营销技术,可能比拥有一个好的制造技术更加重要。像阿里巴巴、亚马逊、百度这样的电商企业,在网络营销技术方面卓有建树,在网络营销商品中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企业既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也要建立良好的营销手段和网络,尽早围绕产品展开竞争。

(四)企业的技术人才

在这个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技术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所以技术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毋庸置疑,可是对于需要企业长时间的探索和积累。

(五)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它是不会被抄袭的灵魂,是企业在成长道路上经历各种实践与挫折后得到的瑰宝。由于开发周期长、投入大、代价高,中国企业想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还需要在仔细研究中国国情条件下,配合国内现有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只有这样,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或者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办法。

(六)企业声誉

声誉是卖家对买家做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是企业行为获得社会公众认可,进而获取资源、机会和支持,完成价值创新能力的总和。良好的声誉是企业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的竞争力。随着市场中越来越多不同种类,不同质量的产品的出现,声誉是否良好显得日益重要。声誉是企业在中国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上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需要企业自始至终悉心呵护,倘若随意糟蹋,企业不会走得太远。

(七)管理制度

中国国有企业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自国家加大打压力度后,出现频率逐年下降,可见管理对于国家来说的重要性,更不要说是企业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和别的企业竞争,就必须精简机构,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信息传达渠道。

二、我国企业存在的竞争力的现状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总是略显逊色,究其根本,莫过于以下几点:企业的目标太过狭窄短浅,重视眼前利益;战略制定能力差和战略执行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企业形象差;管理缺乏创新,中国企业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研发投入太少,经研究发现中国前100强企业中约2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2%,仅有约40家企业的比例超过5%,投入研究的经费也非常少。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尚只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其他企业可想而知。世界级的大公司一般都很重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例如拜耳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都保持在8%以上;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保持在7.5%,有些年度甚至达到9%以上。相比而言,中国众多企业对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实在太少了。

三、我国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措施

(一)改革研发投入的策略和指导方案

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中心,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推动中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共同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二)增强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计划与措施

目前我国企业在增强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方面的社会资本匮乏,没有具体的战略性构想,也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所以,就这些方面,我们国家应该积极强化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要选择一批优势企业,进行技术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投资效率,增强技术研究开发能力。

(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知识和人才的储备必将成为主要竞争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比较,是创新实力的较量,是人才培育的竞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在与各大高校和高技术企业的多元化合作过程中,积极培育各个方面的人才。我国企业应当不遗余力地组建有能力、有思想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在竞争中勇立潮头。

(四)创新战略和管理制度

我国很多企业在组织上存在着机构臃肿的缺陷,所以,我们不但要做好市场调研,对经济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正确把握,还要在内部管理和组织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建立有效的企业制度,严厉打击现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五)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

我国企业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在考核方面,企业必须以企业长远发展为准则,持续改善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每年都要对经营和管理层进行考核,以此为重点,要对企业领导人、董事会、经营层、各个部门以及员工进行仔细考核,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激励机制方面,企业要构建较为完备的创新奖励体制,来鼓励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业务、产品、管理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创新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结语

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有些企业饱经风雨却屹立不倒;有些企业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为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它的形成消耗了企业很多资源,但同时也使企业有了和别的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本。我国企业想要做大做强,想要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必须把开展企业自主创新放在第一位,同时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构建优良的经营规章制度,评估自身拥有的相对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中稳稳地立足。

参考文献: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电信;重组;战略;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国家经贸委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为增强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第二,推进大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第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四,建立政府对大企业的“窗口指导”制度,对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直接指导和推动。此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然而,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个企业领导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性:(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二、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只能成功一时,有的企业却连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无法简单地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程度等方面解开这一问题的答案。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对环境中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环境中资源的能力。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未能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从对企业的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也就是必须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管理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

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要有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经常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检验,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

培育以核心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成为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培育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解现有技术组合;(2)判别关键性技术;(3)培育核心技术。在关键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开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要根据对竞争对手和未来商机的分析判断,设计出自己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四、对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swot分析

1. 中国电信企业的s(strength:优势)分析。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信企业己形成规模效益。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电信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规模、网络规模、人才储备规模、品牌优势等方面。中国电信企业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中国电信企业在发展中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人才资源。品牌优势主要体现在:经一些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中国电信品牌认知度最高。

2. 中国电信企业的w(weakness:弱势)分析。中国电信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缺乏资源运作优势。改革的风险将可能导致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优势,并使优势在发展中逐渐消失。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弱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忽视长远战略,不能统观大局;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3. 中国电信企业的o(opportunity:机遇)分析。从移动电话业务看,尽管移动和联通的客户规模以摩尔定律方式增长,但全国普及率仍不到1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电话需求进一步增长,市场潜力将不断增大。这对未来中国电信进入移动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发展机遇。除此之外,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不断扩大。

4. 中国电信企业的t(threat:威胁)分析。(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约束转向无序。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中期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首先,竞争重点体现在互联网和长话业务领域竞争方面,大客户是竞争的焦点。其次,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其三,虚拟运营商将逐步增加,通信管制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虚拟运营商将会以自身优势,利用电信企业资源在本地市场开展服务和竞争,市场竞争格局将更为复杂。(2)电信人才流动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电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使电信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求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建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立比较优势,这必然要求企业在整体发展上做好竞争战略选择。

五、中国电信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及其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放开,电信企业优势主要靠业务高差异或低成本(规模经济)战略实现;电信企业长期独占资源,从而获得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电信企业通过对大量资源的高度集中,从而拥有在资源和能力上的相对优势。而在动态环境下:(1)企业优势具有不可保持性,企业所有的优势都是暂时的,最终都有可能消失或者失效;(2)巩固、维持优势可能会成为创造新优势的障碍,企业战略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电信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国电信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固网和数据领域的规模经济,加之新业务、新应用的不断开发和推广,低成本和差异化已构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电信网络和业务的低边际成本性和规模经济特性,导致竞争对手必然逐步建设和扩大业务网络,并在各个业务专业上加大竞争力度。使中国电信客户规模和网络优势将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将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电信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立足强化既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企业流程重组,建立动态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不断培养和发展新型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这是所提到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安排流程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使企业的各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同时获得大的改善。展开bpr的目的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中国电信企业作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行业企业,可根据企业面临的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案组合。可通过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方式形成虚拟组织,即保留企业经营、维护、财务、人力管理等核心功能,将其他功能通过外购、外包的方式虚拟化。此组织形式能有效地集聚与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具有敏锐的市场反应力,可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电信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维系竞争优势。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企业中,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强,劳动过程难于监控、劳动成果较难衡量、成就感强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可根据知识型员工特点,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持续发展。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基于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员工的特点,企业应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目标为引导,创造一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核心竞争力 策略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组织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2008)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2)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3)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4)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5)从企业未来成长的维度看,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3.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文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国有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5.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三,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行动、方案和建议,使文化创新变成一种风气,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机制。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整合,需要创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芮明杰 陈晓静 王国荣: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东民:论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

[3]兰国庆 姚昌义: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范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培育 企业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 and Gary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一June 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性功能,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经济

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

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

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