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例6篇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网络文化;和谐社会;互联网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内地网民已达到1.37亿,中国网站数约为84.3万个,域名总数则接近411万个。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正如总书记在最近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学习时所指出的: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所以,充分认识互联网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法,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发展中互联网不可忽视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方面为之努力,对网络来说更负有重要使命,因为网络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也是增强社会方方面面沟通的一个新渠道,更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阵地。网络搞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能够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进步;网络搞得不好就会引发矛盾,产生分歧,涣散人心,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会起到负面效应。所以首要的还是要正确地认识互联网的作用:

1、互联网的传播功能,使其具备了完全的或部分的媒体性质,因而必然会发生舆论的导向作用。

2、互联网的交互性及其广场式的问题讨论方式,使其在社会沟通的桥梁和“民意”表达场所的角色扮演上举足轻重。这种“民意”,有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可能只是个人不满情绪的发泄。所以,这种场所完全有可能发挥两种不同的作用。

3、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聚集性、扩散性和上下传输的便捷性,使其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传播上担负起特殊使命;也有可能成为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的扩大器,加强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

4、互联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的娱乐功能、服务功能及其特殊吸引力等,使其在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有可能提供的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成为国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又有可能提供的是一个传播色情凶杀诈骗的场所,成为罪恶扩散的宣传地。

二、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进行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水平,而且可以不断保持其先进性的本质。

第二,它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可以方便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世界影响,在国际社会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良好形象。

第三,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网上具有快速传播、更新的特点,给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通过网上新闻的“即时播发”和滚动播出,可以极为有利地宣传主旋律、弘扬主旋律,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的舆论阵地。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的特点。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在网络条件下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战略任务,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第五,网络文化具有资源共享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网络阵地,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全球网络资源来加快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几点建议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并对网民尽心正确引导。目前,网络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时常在网络上出现,如利用网络进行人身攻击、散布、主义的言论等,不仅严重影响着网络的形象,而且对一些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或者思想素质不高的人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仅仅依靠网络管理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不行的,还必须加强对网民的引导,从正面对网民进行正确引导。从思想和认识上提高网民的思想素质,相信对网络文化的正确发展必然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第二,加强法律与道德约束力。对网上出现的各种不健康的东西,我认为一方面,利用道德进行约束,对那些散布不道德、不健康内容的人,组织网民进行道德声讨、道德谴责,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打击这些网络捣乱分子;另一方面,利用法律手段,对网上恶搞、网上散布不良信息、网上传播不健康内容、网上反动言论的人,进行全面调查,一旦查实,给予严厉处罚,对由于管理不善,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网站也进行处罚。

第三,加强打击力度的同时不忘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网上不良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但是,对网上出现的不良行为,也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思想还没有成熟、散布不良信息、不良情况的青少年网民,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应该以教育为主,使其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改正。对于那些带有政治目的、商业目的的人,如果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损害他人利益、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就必须严厉处罚,决不手软。特别是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要从重、从快、从严处罚。

第四,加强管理部门的检查力度并发动群众参与监督。网络能否按照正确的舆论进行先进文化宣传,直接关系到网络对社会作用的发挥。那么,要保证所有的网站都能够积极地宣传先进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就必须加强对网络管理的检查与监督。从网络管理监督的部门来看,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网站进行检查。在加强检查的基础上,强化对网站的监督。纪检监察、公安、安全、文化、广电、信息产业等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做好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要发挥群众的作用,调动社会办网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网民对网络情况进行监督,鼓励网民对网络不良行为进行举报。

第五,加强网站管理,制定相关制度对网站进行评比,建立奖惩制度。现在各种各样的网站名目繁多,有比较正规的网站,也有乱七八糟的网站。这些网站,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目的。但是,不管是何种网站,都必须接受统一的管理,按照统一的标准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那么,网络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网站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网站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网络管理良好,网络文化传播有力,网民喜欢的网站,要进行表彰奖励。对于那些经常出现问题,经常出现散布不良信息的网站,要进行严厉处罚,必要时要予以取缔。

第六,加强网站形象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众多的网站来说,自身的形象非常重要。有的网站自办网之日起,由于信息量大、内容健康、知识多,深受网民欢迎,不仅进入网站的网民多、点击率高,而且反响大、影响好。而有的网站,由于办网的目标不明确,目的不健康,从办网之日起,就一直口碑不佳,形象不佳。少数网站,甚至为了吸引网民、增加点击率,不惜传播十分不健康的内容,使其形象越来越差,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形象,影响着网络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高网站的形象,增强网站的社会责任感,把塑造网站形象与提高网站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也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当前,网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指示,继续深入开展“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活动,大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求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和网络文明。我们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持不懈,再接再厉,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更扎实的工作,把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推向深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

参考文献:

1、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2、田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3、邓晓霞.论网络文化及其矛盾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4).

4、徐淑红.网络文化与我国文化安全[D].东北师范大学,2006.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2

网络文化在大学校园的现状与影响

自1995年中国互联网接入和服务向社会开放以来,网络用户逐年增加,1996年底国内网络用户仅10万人,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16日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已达2083万台,网络用户已达5910万人。其中18~30岁的青年人占54.3%,占到网络用户的大多数;上网用户学历为大专以上者占56.5%,显示了上网用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特点。认为互联网对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影响非常大的用户分别占到37.5%,33.6%,26.6%,可见,互联网对青年人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还显示,目前学生占中国网络用户的28.0%。始于1993年的校园网近年来发展迅速,1994年7月,由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开通。到2001年底,CERNET已通达160个城市,联网的教育科研机构900多个,联网主机120万台,网络用户800多万,成为国内仅次于中国电信的第二大互联网络,世界上最庞大的校园网。

网络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拓宽了其思维,也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但由于目前大学网络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网络环境还未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准则无法制约网上行为,容易造成大学生网上道德法律观念的偏差。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的特点,使“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非控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文明和行为主要体现为文明上网,合理用网。但是,在校园中却有一些同学痴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以致成瘾。“网络毒瘾”,即: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沉迷网上虚拟世界,迷失自己真实人生。因此许多“网虫”会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热衷虚拟交往,而疏远现实社交,脱离集体和社会实践,从而容易陷入盲目疏懒、空洞贫乏、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容易诱发心理障碍,情感冷漠,社交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淡化。

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网络是当今世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进行交锋和竞争的重要场所和渠道。作为一种全球化、开放性的虚拟系统,网络的出现不仅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形式扩展自己的空间和影响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形式的斗争提供了便利。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通过因特网,向我国输出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乃至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干扰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就显得十分必要。相对于我们已经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而言,网络文明建设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运用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分析网络以及人们网络行动的具体特征及其实际后果,有效地建立起在网上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和机制。比如,人们网络行动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注意力为中介的,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资源,将是能否有效地进行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网络文明的时候,必须适应网络以及人们网络行动的虚拟性、瞬时性和超时空性等特征,努力开发能够有效地、长久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的展示,把人们的网络行动引向文明的方向和轨道。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必要保证。网络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该充分关注网络这一阵地,因为它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领域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2000年12月7日,由文化部、团中央等8家单位发起的“网络文明工程”正式启动,提出“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的网络文明建设口号。团中央、教育部也提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指出在网络文明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应对六个方面的反文明现象:网络信息垃圾、网上欺诈行为、计算机病毒、侵犯知识产权、信息垄断、个人隐私侵害。这些旨在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倡导网络文明,形成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已拉开了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序幕。

高校是网络时代的主战场,只有用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来占领网络阵地,建设有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的主流网站,才能弘扬主旋律,为网络文明建设服务。

学生党员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1.职责定位

由于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为学生党员顺利开展工作,开创网络文明工作新局面创造了条件。学生党员究竟是普通学生还是纯粹意义上的党员或者是并列的两种身份?在实践中,其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这里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明晰学生党员的角色定位是使学生党员高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实践中笔者对其工作性质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党员是学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员不但是广大学生的亲密朋友,也是引领学生前进的一面旗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及发展。

2.功能定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众多企业、机关、学校的党组织在互联网或局域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党建网站,延伸了党组织的宣传教育阵地,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学生党员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倡导主旋律,比如,从党的建设入手,引导大学生,积极靠拢党组织,追求进步。这实际上是对社会积极价值和主旋律的适应。其次,学生党员应当帮助开发利用党建网站这个信息平台、知识平台、交流平台的潜力,富有成效地开展党员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党员管理教育工作方式。党员网站的建立要强调思想性和知识性,更加注重趣味性和服务性,尤其突出对同学内心思想的关怀,对同学精神世界的关注,对同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引导。

3.发展定位

普通媒体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要求,而网络媒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网络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起着小的、发散社会新闻的媒体作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网络文明建设比一般意义上的媒体文明控制难度更大、意义也更大。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给网络虚拟社区规定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每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遵循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即“八荣八耻”,这是一个基本核心价值。大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去认识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区分、辨别、选择社会价值。因为简单的理念传授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学生面临的多元化状况,尤其是网络,新的东西不断出现,学校应当更多地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在这方面,学生党员应以网络积极建设者的姿态,坚持发展性和专业化, 网络道德建设就会有新的发展和进步,譬如,通过学生党员专业化的发展辅导,入校以后建立团体的关系适应性训练等等。当然,网络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就是让大学生立足社会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笔者认为,道德和规则都是能力,具备了道德规则能力,具备了价值选择能力,具备了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主动、清醒地把握时代。过去简单传递的方法,会带来很多问题,如逆反、不能解决需要应对的所有问题等等。

加强学生党员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对策和建议

1.网络文明应该从语言做起

语言文明是大学生网络文明的一面镜子。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发展,校园BBS已经成为大学生朋友们名副其实的第二校园。它不仅仅是大家交流感情的主要平台,还是校园信息的重要载体。细心的人会发现,BBS语言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的一道奇特景观,甚至有些词汇已经渗透到现实的交流当中,成为大家的日常用语。“DD”(弟弟)、“GF”(女朋友)、“PMP”(拍马屁)、“酱紫”(这样子)、“偶(我)”、“KPM”(肯德基、皮萨饼、卖当劳)、BT(变态)等等已经成为BBS上的惯用语。据经常上BBS的同学反映,如果不能融入到它的话语体系中就会遭到大家的冷落甚至是鄙视。一些同学甚至会不自觉地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视为一种时尚,为了赶时髦而单纯追求新奇古怪的表达方式。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甚至变异本是正常现象,但是,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理应讲求文明。网络语言的文明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要讲究沟通的规范;二是要讲究语言的文明。虽然BBS语言作为这一平台内部交流的工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却有失规范。汉语拼音的缩写,中英文词汇的混杂,甚至还有很多同音字的混用大量充斥着校园BBS,某种程度上正颠覆着语言的正常使用规则,给语言的规范化使用带来较大阻碍。另外,虽然大多数同学在使用BBS时会注意用语的文明干净,但也有少部分同学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一些不文明的词汇,或是发泄情绪,或是诋毁他人。不仅仅污染了语言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恶化BBS的舆论氛围。相较于语言的不规范来说,语言的不文明更应是我们急需改进的地方。语言的进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创新是必然的,我们无意为网络语言的新奇个性而惊恐,没有生命力的语言自然会在慢慢发展中逐渐被大众所抛弃。作为同学中的先锋队,学生党员有责任维护并倡导网络语言的规范和文明,为建设健康、科学的网络世界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2.积极倡导大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党员在网络中能够发挥作用的有两方面:一是在平时生活中积极督促,引导同学,改正同学养成的关于网络的不良习惯,例如沉迷游戏或者聊天等等,与他们多多谈心,使他们正确看待网络,劳逸结合安排好自己的空余时间。党员自己要以身作则,正确、合法、合理、充分地使用网络资源。 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党员网络体制。学生党员除了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还要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党员可以担任所谓的网络文明使者,担任网络阵地上的红旗“斑竹”,通过开展热点问题讨论、征文等活动,与同学在网上直接对话,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在网络上形成强大的正面声音,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方面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堪称成功典范。

3.全面推进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信息化建设,培养网络文明使者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德育系统;开设网上团校、党校;提供网上心理咨询,网上答疑,网上爱心求助等服务。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加强网上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高校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式网上教学模式。制定切实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办法,约束学生网络言行,建立个人上网责任制,实行党员、干部责任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建设网络文明工程,关键要发挥网络主体――人的作用,特别是要培养一支既有较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又懂得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特点、善于运用网络进行宣传的学生党员队伍。这支队伍是网络法制的捍卫者、法制实施的监督者和硬件技术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者,成为大学生网上的良师益友,是网络文明的使者。通过学生党员队伍,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大学生上网坚持做到“五不”即:一不做“网虫”;二不做“黑客”;三不抛垃圾;四不浏览、传播、反动内容;五不进行网上欺诈。

4.强化网络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果断采取扬善弃恶的态度。同时,要增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其在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坚定立场,遵纪守法,防止道德堕落,具有强烈的“网络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为我所用与受缚于网络本无鸿沟。网络文化走进校园,在为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样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是值得当前的教育工作者乃至全民都来思考的问题。作为学生先锋队中的党员,更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开创文明网络新时代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尽一份微薄之力,甘当国民表率,共同谱写时代文明的新篇章!

总之,在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中,高校要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作为着力点,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精神塑造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校园网络育人中的作用,真正把网络建设成造就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实阵地。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人民日报,2003―01―17.

[2] 黄东桂.关于网络社会的伦理思考[J].学术论坛,2000(6).

[3] 亓利兰.网络文明与青少年健康成长[J].理论学刊,2004(9):96-97.

[4] 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发展历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5] 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仑,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3

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网络舆论引导力和网络文化安全力。随着“互联互通”、“大智移云”的大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加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研究,提升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对于抢占中国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掌握中国网络文化的领导权和管理权,早日建成文化强国和网络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网络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吸引力;引导力;安全力

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度量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大小、高低,事关人民网络文化生活的水平,事关文化强国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的成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网络舆论引导力和网络文化安全力。其中,影响力是灵魂,吸引力是根本,引导力是核心,安全力是保障,四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随着“互联互通”、“大智移云”的大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加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研究,对于抢占中国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掌握中国网络文化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国际互联网无国界,古今中外各种意识形态都能在互联网上呈现与传播。一国的网络意识形态是其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曲折反映与虚拟延伸,一国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是其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表达和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锐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理应成为中国网络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呈现一元多样同时并存、主流弱化纷纭激荡的态势。面对严峻的复杂形势,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事关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旗帜鲜明地推进马克思主义进网络。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着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指导着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旗帜鲜明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网络,既要进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又要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既要进政府网站又要进社区网站,既要进商业门户网站又要进社交网站,既要进专业网站又要进娱乐网站,既要进PC端网站又要进移动端网站,从而形成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导,以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为骨干,以门户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为依托的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要及时系统全面地宣讲、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网民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焦点问题,引导各种社会思想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抵御西化、分化、弱化,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永不变色。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2亿,微信月活跃用户超6.5亿,微信公众号1100万,智能手机用户近9亿,69%的用户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资讯。①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两微一端”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必须理直气壮地同网络错误思潮做斗争。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锋、较量、斗争、博弈的主战场,日益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西化”、“分化”、“渗透”、“演变”中国的主阵地。目前,境内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地培植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明星、网络大V等网络推手,试图通过门户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社交网站、QQ群、微信圈甚至反动网站,大肆向我国网民宣扬和兜售民主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道德保守主义、网络自由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主义、普世价值、拜物主义、极端主义、公正主义、大国心态、新左派、新儒教、伪科学、宗教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诋毁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抹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先进人物,歪曲党史、国史,否定改革开放成果,对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提升形成了严峻的挑战。2010-2014年,本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网民关注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新自由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深受网民关注,这引起我们高度警惕(见表1)。因此,面对网络各种错误思潮、错误思想、错误观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广大网民要敢于发声、敢于交锋、敢于斗争和敢于亮剑,绝不给任何错误思潮、错误思想、错误观点提供任何传播渠道。要理直气壮地唱响网络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讲述中国好故事,营造网络好氛围,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

二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建设,提升中国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

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是网络文化软实力最根本的内容。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小。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网络文化初步形成了以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教育为主要内容产品的产业格局,网络文化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91亿,占整体网民的56.9%,市场销售收入1346亿元;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占整体网民的73.2%,市场规模247.9亿元;中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01亿,占整体网民的72.8%,市场规模约126.7亿元;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2.97亿,占整体网民的43.1%,市场规模达70亿元;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占整体网民的16.0%,市场规模达1191.7亿元。①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网络文化产品原创力不足、品质不高、传播力不强,从而导致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产品原创力严重不足。一些网络文化产品同质化、抄袭、仿制、山寨、侵权、盗版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网络游戏产品的内容与题材同质化、类型化现象严重。一款成功的游戏往往会跟随大量的模仿、抄袭、仿制、山寨、侵权、盗版行为;网络游戏行业反复加工同一IP,游戏题材大同小异、资源浪费严重;游戏厂商依赖市场既有IP,侵权、抄袭与盗用IP行为屡禁不止;部分游戏产权混乱。二是网络文化产品品质不高。一些网络文化产品以传播虚假信息、色情信息、不良有害信息、低俗媚俗庸俗信息来吸引网民;一些网络文化产品以虚假宣传、虚假炒作、虚假广告、暴力游戏、色情艳照、不雅视频、占卜算卦、诽谤中伤、恶搞忽悠、网络攻击、网络等方式欺骗吸引网民。而真正地集民族性、原创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批判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精品力作鲜少。这些品质低下的产品,严重影响了网民是非观念的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三是网络文化产品传播力不强。就全球网络传播而言,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新网等部级主要对外传播平台以及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搜狐、盛大等主要商业网站,其全球的传播力、影响力相对较弱。世界网络信息中90%属于英文语系,世界新闻资源约90%来自BBC、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西强东弱”的世界网络文化传播格局没有改变。因此,加强我国网络产品内容品质建设,提升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品质,任重道远而刻不容缓。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建设?一是大力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着力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上网工程、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程、网络精品阅读工程、网上实用信息建设工程、网络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创作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网民、贴近实际、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网络内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网络文化精品佳作,满足广大网民日益增长的网络文化需求。二是大力培育和扶持网络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挖掘重点网络文化企业亮点,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网络文化网站,巩固壮大网络文化思想阵地。四是要大力培育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领军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五是加强网络内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严惩侵权、盗版、仿制等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创作传播体系。

三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提升中国网络舆论引导力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重大网络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发声、爆料、发酵和放大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涉事主体由个人、政府、企事业单位向更广泛领域扩展,给网络舆论导向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题组以“中国网络舆论状况”、“曾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和“获取焦点热点敏感负面信息来源”为具体指标,调查了解网民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度。调查表明,网民对网络主流舆论和负面舆论关注度都较高。就“曾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而言,凡是比较重大的、新近发生的、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国内外重大舆论事件,关注度都较高。就“获取焦点热点敏感负面信息来源”而言,首选是社交网站,然后依次是娱乐网站、政府官方网站、商业网站、国外网站。因此,如何提高网民对官方网络信息平台的可信度,增强官方舆论引导力、话语权和主导权,是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如何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一是打造和创新各具特色的网络舆论引导新平台、新载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发现机制、预判与分析机制、研判与决策机制、联动与引导机制等舆情引导机制。二是定期分析研判网络舆论中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高网络舆论议程设置能力,把矛盾隐患发现在苗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三是深入探索研究网络舆论引导与应对的规律和策略,多用及时准确的信息、多用公正诚恳的态度、多用透明有效的举措化解矛盾;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生动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说理解疑,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四是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学习教育活动,提升网络舆论理论素养,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提升中国网络文化安全力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而生,校园网络文化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以及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新空间,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已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精神的要求,坚持“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以及“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原则。由此学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网络管理机制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等多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学校特色,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努力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积极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重点,按照“特色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全面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将具有时代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研讨会,定期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对口管理,各负其责,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形成领导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此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包括网络管理专家、网络教育专家、网络心理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建设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建设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高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坚持“引导者”角色,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健康、正确、有益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严格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校园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有效传播。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IP地址管理和使用流程,对于校园BBS、QQ校友等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度,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对网上反动、迷信、庸俗、污秽等不良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和删除,以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监督。通过“文明上网讲座”、“大学生文明上网万名签字”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要求师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文明交友、文明用网,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构筑“网上个人防火墙”。

四、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网络交流平台,建设服务性、立体式校园网络文化交流体系。以数字校园系统为条件,精心设计网页,恰当设置内容,合理划分层级,在集思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学校主流网站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园网上聊天室、BBS和QQ(群)等互动式网站建设、通过博客、BBS、QQ(群)、公共邮箱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开展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探讨,及时公布各种相关信息,为师生学习、查询和服务提供便利。不断创新网络校园文化建设沟通渠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以“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书香校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完善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体系,全力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学校活动品牌。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的文化功能,扎实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开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和谐网络 文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39-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是培养国家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营造和谐的高校环境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工具,是高校学习、教育、科研和生活的必需品。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文化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造成诸多冲突,危及高校和谐稳定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党十分重视网络的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成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新课题,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 当前我国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治观念淡薄

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八荣八耻”等内容,然而, 在网络的环境下,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特别是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渗透,使得大学生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由于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在腐朽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在网络世界的“诱惑”下,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理想信念也出现了偏差。如果这种态势继续发展下去,部分学生很可能出现崇洋的极端现象,失去爱国热情,动摇共产主义的信念,甚至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与人民利益相冲突,给和谐的高校增添了不和谐的因素。

2.规范缺失

当前,我国网络事业发展迅猛,但规范建设相对滞后,使得网络行为缺乏规范,容易造成混乱,进而激发网络的不和谐因素。1994年2月18日,我国出台了第一部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其后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所管理办法的通知》(2006年)和《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等有关规定,但相比网络的发展形势,网络管理立法的步伐显得比较缓慢:网络违法如何界定;“人肉搜索”是否合法;复制、转载、连接和个人隐私该如何规范等问题得不到规范的有力引导,网络成为了一个“自由”的空间。目前,为了营造高校和谐的网络文化,一些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也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缺乏复合型人才,缺少统一规划,目标不明确。管理网络文化行为主要采取行政管理手段,法制管理手段欠缺,网络文明缺乏必要的规范保障,给高校和谐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3.道德堕落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道德观受到了冲击,新的道德规范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形成,造成了道德意识的缺失,道德品质的弱化。再加上网络具有匿名性、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使网民不用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于是色情、暴力、享乐、拜金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高校网络。部分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选择信息的能力,受到各种信息的引诱,自控能力弱,无法抵抗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做出种种不正当的事情,破坏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和谐。

二 构建我国高校和谐网络文化的路径探索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着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思想阵线,为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奠定思想基础。

第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高校党委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把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首先,组建班子。要组建一支思想政治方向正确、共产主义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法律意识强、熟悉网络技术并且拥有管理才能的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网络文化建设班子。其次,加强舆论宣传。舆论是时代的号角。舆论工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对引导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舆论宣传必须要推陈出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党建网站或者党建专栏,积极开展网上党校、网上党建等活动,创新网络党建教育形式,旗帜鲜明地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举旗帜,唱响主旋律,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为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做好舆论宣传。

第二,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凸显个性化。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因此,面对新时期大学生,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针对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我们应该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道德素质高、熟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并且熟悉网络技术的强有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的网上交流,积极解答学生的疑惑,提出好的建议,引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真伪,利用有益信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缩小不和谐因素存在的空间。

2.加强高校网络法制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范缺失的状况,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法制建设。首先,制定网络文化建设相关法律规章。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就网络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为网络行为提供基本的依据。从当前网络行为的情况来看,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急需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其次,制定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制度。网络发展十分迅速,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很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涉及网络方面的管理制度还较薄弱。高校要就网络文化建设制定有关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权责和违规责任,凸显高校网络管理的强制力,强化网络管理的规范性。

3.强化广大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针对网络道德堕落的情况,广大高校要着力于加强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力度,进一步发挥道德在广大师生网络行为中的引导作用。首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当前部分高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但对道德伦理的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了部分师生行为缺乏道德。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重视德育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网络德育课程,凸显网络道德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组织开展网络道德学习活动。高校通过组织网络道德宣传活动月、专家报告会、视频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广大师生学习和掌握网络法律法规、强化师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逐步树立文明的上网理念,形成文明的上网习惯,增强和谐网络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夏玉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2]吕新云、张社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2009(10)

[3]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军事网络文化;方针;先进性建设

在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下,要坚持军事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先进军事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和引领社会主义军队精神文明建设。

一、军事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所谓军事网络文化,是指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军事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网络精神创造。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军队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军人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

互联网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文化模式,新的网络文化已经浸润整个社会,也包括军队。网络作为军事文化的物质基础延伸了军事文化的主体功能。在军事领域中,互联网的使用打破了交往主体的时间、地域和个人身份的限制,使得交互思维的军人提高了思维的创造性和个人的独立性及选择的自由度,丰富了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军事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变幻的虚拟空间容易使青年战士沉迷其中,自我封闭,造成人际情感冷漠,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生活;开放的虚拟空间也让一些充满虚假、、腐朽内容的文化垃圾肆虐地冲击官兵正常的生活和价值观念,而个人身份的隐匿性又降低了人的行为环境约束力,容易导致网络行为的法律和道德失范。当前,大量的意识形态之争都在以网络文化的形态出现。在这场较量中,西方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经济优势,一直占据着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对我军的网络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传播形成了挑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军事网络文化的发展,势必会降低军事文化安全系数,长期以往会使军队完全丧失战斗力。

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携带文明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如果因网络文化中存在消极颓废,就查堵封关,筑起与世隔绝的“真空围墙”,那是不明智的、不切实际的。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网络文化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也要充分注意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建设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先进军事网络文化。

二、发展先进军事网络文化的基本方针

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是新世纪增强我国军事文化竞争力的一项战略选择。认真落实“指导思想一元化、以军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军事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军事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在推动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增强军事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面对西方强势网络文化的包围,我军必须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网络文化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发展先进军事网络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军事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军事网络阵地,强化官兵“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革命信念,确保官兵政治坚定、思想道德纯洁。

(二)坚持“以军人为本”

军人既是军事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又是网络文化的接受者。在发展先进军事网络文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军人的需求为基点,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网络内容和形式。通过强化全军政工网、局域网为官兵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的功效,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网站,把宣传教育的触角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官兵所能触及的网络空间,及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满足他们求学成才的需要,引导他们向信息化高素质人才目标迈进,坚定其“跟党走、听党话”的信念,达到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作用。

(三)坚持“重在建设”

在信息开放的时代,反对文化交流的行为不仅不可能隔离外来文化对军人的影响,反而会造成军事文化发展的停滞。维护军事网络文化安全的根本出路在建设、在发展、在创新,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前进的方向,提升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军事网络文化的“占领力”和“指导力”,以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把握网络环境的主动权;变堵为疏,创新方法,建立适应军队特点的网络运营机制,强化军事网络资源的创新和监管;抓好军人价值观、荣辱观等经常性思想教育,增强广大官兵的政治敏感度和警觉性,确保我军“不变质”。

三、加强军事网络文化先进性建设的举措

发展先进军事网络文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针对网络文化的特征,采取恰当而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既要弘扬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又要满足多元化信息的需要

网络使信息传播和表达的渠道畅通无阻,因而包容了传统文明状态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因素,各种文化形态多元共存。因而,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军事网络的宏观导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之成为传播、发展先进文化的先锋,成为部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园地。“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大力宣传和弘扬思想文化主旋律,帮助军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多样化价值并存的网络文化中,要让广大官兵理性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须避免空泛,在客观层面上让他们感受到先进文化所创造的价值事实,强化内心认同,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又理性的网络行为,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例如,围绕党中央和军委关于宣传“建党九十周年”的专题教育,各个军区网站整编我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开设学习专栏,使广大官兵切实感受到先进文化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实惠和发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要无限丰富和及时更新能满足广大官兵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化内容,服务于他们工作、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等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通过网络评论、网络对话、时政论坛、专家解读、学习园地、flas、专题DV片等形式,传播时代先进文明成果,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满足广大官兵对知识的渴望、艺术的追求、疑惑的解答,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拓宽他们的交往范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搭建富有部队特色的娱乐平台,鼓励官兵将自行创作的小品、歌曲等上网相互欣赏,开通微博与其他战友沟通交流,合理地宣泄情感,打破了军旅生活的单调、枯燥、乏味,丰富了官兵的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成为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平台

发展先进的军事网络文化,首先要夯实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一网络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要充分利用信息局域网、电化教学网和闭路电视网于一体的政治工作平台,开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先进文化的网站,把网络建设成为官兵求知的学校、益智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大力开发先进网络文化信息资源,不断增大信息输出量,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创造多种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一具有检索功能的新闻网、具有社交功能的论坛和博客、具有跳蚤功能的生活资讯网,网页设置注意集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增强对官兵的吸引力、感召力。其次,创新和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组织专家研发和运用如访问控制、病毒检测等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实时对机房、网络进行情况监控,定期对所有上网设备进行技术检查和维护,消除程序漏洞,构筑信息“海关”,监测、过滤、截获、跟踪流人、流出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健康而规范的发展,净化军营网络文化环境,增强应对西方强势网络文化挑战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再则,健全网络管理制度。把网络环境的管理纳入军队管理工作的整体中,各级单位依据本单位人员状况和计算机配备情况组建网络环境管理机构,实行“定期检查、统一管理、专人专管”的制度。一旦发现网络不文明行为或不良苗头要及时劝服,并正确信息,避免潜在矛盾的激化,面对突发事件利用网络公布真相,抢占舆论主动权,维护部队的良好形象,确保上网不失控,网上不泄密。

(三)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规范网络行为

跨越网络文化的腐蚀,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技术“防火墙”,还要强化官兵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对于军事网络文化受众的行为约束离不开法律规范与道德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要把军事网络文化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军事网络法制化建设,建立系统而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军营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和理解网络法规,强化自身的法纪意识和自律行为,严守保密规定,树立“网为战”的观念,远离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低俗、网络上瘾和网络黑客,正确地开展网络文化实践;另一方面,以德治网,筑牢军人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不懈地抓好军人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军人的本色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强化官兵的精神支柱,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分清多样化网络文化思潮中哪些是积极因素,哪些是中性因素,哪些是有害因素。面对网络环境的复杂局面,做到不偏信网上言论,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扰;不擅自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自觉维护好军人的良好形象。保持网上阵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旗帜,使官兵的政治信仰在虚拟空间里不动摇,能够经受住网络世界的严峻考验,做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