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例6篇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1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内涵的概述、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高校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等方法推动促进健康向上校园舆论环境的建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133229.cOM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6]孙超.论高校新闻媒体的系统整合及其作用互动.理论月刊,2006,(11).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2

从主流上讲,我们不能否定网络文化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网络阵地的开拓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比较亮眼的是官博的快速发展,官博在占领文化高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宣传党和政府的相关理论和方针政策方面,在积极沟通基层公众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提倡政府上网、开通政务微博等。但不容质疑的是,我国网民在传播网络信息时,比较倾向于传播和负面信息,这给我国网络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近年来网络谣言频发,加之一些网络大谣的推波助澜,使得民众更倾向于相信和传播批判性的言论。这种情况已经被境外一些敌对势力所利用,他们在网上由专门炮制的攻击我国政体、价值观念,甚至社会伦理道德的帖子,以最大限度吸引眼球,形成了不可小视的冲击力。而基层党组织在进行网络事件应对时,普遍感到非常被动、无从发力。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必须首先弄清楚网络文化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各方面的影响。

(一)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可以大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一是网络在为公众提供参政议政平台的同时,也为党员的理论学习和政治素养的塑造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广大的基层党员再教育和理论素养的提高上,网络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优势丰富了党员再教育的内容和技术平台。二是网络减少了信息沟通的层级,提供了党员与公众的联系渠道。如果基层党员善于运用网络手段,放下身段,积极运用清新的网络用语,主动联系群众,积极在网上发声,争得网络发言权,对于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江苏、上海等地的官方微博的健康发展在网络文化的塑造上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是互联网自发形成了公众参政议政督政的公共平台,网络舆论对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媒体在中国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中纪委近期公布的网上举报平台的开通,为公众反腐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也使政府行为更具公信力。

(二)不良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深远的挑战

网络的全球开放性,使信息交流与资源的瞬间共享成为可能,也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宣扬打开了方便之门。实质上,意识形态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这一点上,西方国家早在网络发展之初便开始布局,目前出现的一些负面网络文化出外显现出西方国家的身影。今年的中东“茉莉花革命”便是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控制国际舆论,占领文化高地的成功案例。在中东成功后,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战争集中在针对中国政府上,他们不断在网络上散布有关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谣言,并培养一些有倾向性的意见领袖,在公众意识形态领域发动没有硝烟的战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建立的反华网站近2000家,仅网站就至少有260个、“”网站约有200多个。在这种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相互冲击激荡的环境下,如何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政治觉悟,使基层党务工作者以身作则,敢于在网上发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以影响基层公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不良网络文化在基层党员,甚至是党务工作者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正逐渐显现出来,表现在:一是不良网络文化使部分基层党员的价值观发生动摇,逐渐呈多元化趋势。受负面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基层党员在意识形态领域缺乏坚守,在人生目标的确立、追求目标的手段以及对实现目标手段的评价上,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工作中的直接后果是近年来国内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信仰危机呈现。二是一些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党员在各种信息面前失去方向、轻信盲从,在重大事件上表现出错误的政治立场,造成急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树立正面的党员形象,倡导先进的网络文化,争夺网络文化高地,尤其是夺取青少年思想阵地的影响力,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层党组织引导网络文化的机制路径

毫无疑问,公开、开放是网络的本质特性。但任何的公开、开放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必然会面临着自发、无序的负效应。如果忽视这种伴随着负效应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网络文化就不可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早在2010年初就公开表态,要依据互联网具有的变革性力量加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入侵。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彰显正面的网络文化,是目前互联网治理的重要问题。在境外势力重点加强网络文化入侵,大力研发翻墙软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当下,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至少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开发网络文化产品能力和应用网络文化资源的应用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党的十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体现出党中央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目前,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上主要借助网络、媒体和学术三个方面,他们重金打造网络意识形态宣传产品和内容,借机拉拢青年群体。与此相比,我国在自有正面文化产品方面严重匮乏,缺乏有影响力的产品出现。比如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蕴含正面力量的网游、有清新内容和接地气的网络文化严重缺乏。塑造正面的网络文化,基层党建工作者要积极走入基层,寻找和创造出正面的网络文化素材,以架起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桥梁,消除负面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其次,基层党务工作者要增强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近期发生的“大妈碰瓷讹老外”的新闻事件,很快就被证明是假新闻,相关部门也积极及时地出面信息,消除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体现出了利用网络资源能力增强的优越性。基层党务工作者要积极发声,用网络语言与公众交流,增强与公众的亲近感,避免了片面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样既能提高党务工作的效率与时效性,降低执政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和实际效果。

(二)塑造正面形象,加强网络文化舆论的引导能力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3

关键词:网络时代 党 执政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58-01

一、前言

网络时代背景下,给党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在党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的分析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多样化、有效的途径强化党执政能力建设,有效的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因此,文章针对网络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对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给党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网络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网络媒体中储存各种信息,并且所有的网民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种互动性和自由性,所有的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创建属于自己的信息窗框,如网站、博客等,在个人网站和博客中可以随意的上传知识、技术、观念以及思想等。虽然网络时代增强了民主的参与性,但是许多非制度化、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导致网络上存在许多情绪化或者不良思想,显著的增大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与引导社会思潮、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将会给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消极后果或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给党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机遇,网络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能够通过网络快速的将信息传递至千家万户,有效的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并且通过博客、贴吧、论坛、博客以及视频等多种途径进行信息的和传递,能够不断的扩大受众范围。因此,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不断的扩宽信息疆域和提高信息传播时效性,快速的将信息传递到四面八方。此外,互联网还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与广泛性,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党和政府,增加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实时、准确、全面的把握社情民意,更好的制定民主、科学的决策。

三、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1.做好前期规划,创造良好、安全的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各个领域,在社会系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的同时,各种威胁、不良思潮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做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成为体现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军事方面的网络战争,只有保证网络安全,才能够打赢军事上的网络战争。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做好前期规划管理,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自主创新网关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CPU芯片等,以此消除各种威胁和攻击给我国网络带来的影响,从国家层面上保证网络安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框架文件,对自主技术创新与保障网络安全两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断的完善计算机网络,创造良好、安全的网络环境,为党执政能力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环境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通过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和自由性,创建全民参与的社会环境。在强化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深化网络问政改革发展进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网络普及化、大众化的优势,广泛的开展网络知识培训和教育活动,有效的提高社会大众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党委政府利用网络对社会民众进行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能够帮助所有的民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党委政府应该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交流座谈会,将其作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在交流座谈会上人民群众可以自由、理性的诉求和文明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增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沟通,有效的提高党执政、行政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更好的获得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党委政府应该将网络评论员培训工作提上日程,保证所有的网络评论员能够全面的把握政策和仿真,正确的引导舆论和处理舆论,尽可能的消除网络负面信息或者思潮造成的影响,同时还应该做好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并将网络作为政府发声的重要平台,广泛的宣传网络文明,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以此保证网络评论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展开。

3.创建完善的制度平台

网络时代背景下,为了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搭建透明、公开、完善的制度平台,在进行党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双向循环、政府负责、党委领导的原则,创建完善的网络问政链条,做好网络信息采集、分析、分类、监督以及反馈工作,对网络民意进行汇聚,及时、全面的了解民意。在网络平台上,社会民众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党委政府定期通过网络与民众对话,创建“网络回复”、“在线监督”等机制,将网络执政能力建设提升日程。同时,还应该创建科学的网民意见和建议回复跟踪制度,对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的调查以及及时的反馈和回复,以此保证人民的监督权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实处。

4.提高“执网能力”

党执政能力建设仅仅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是难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依靠党各级干部去贯彻和落实。因此,应该不断的提高党各级干部的素质,增强“执网能力”,所谓“执网能力”,指的是党各级干部通过网络引导社会舆论、了解民情和汇集民智的能力。为了提高“执网能力”,党各级干部需要紧随时代步伐,关注网络发展,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提高舆情引导能力,把握机遇,不断的扩大网络经济平台,以此不断的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做好前期规划,创造良好、安全的网络环境,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环境,创建完善的制度平台,提高党各级干部的“执网能力”,以此不断的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4

网络参与经历了网络信息、网络讨论与意见传递、意见协商和整合的步骤过程,网络加速了公民社会参与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往往实现了网下和网上的参与互动,形成一种独特的公民社会参与形态。通过分析研究成功的公民网络参与活动,引发参与的缘起事件、公民网上网下的参与环境以及网络参与的主体特性是影响公民网络参与活动的主要三大因素。将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积极性引入到高校党建活动同样依据公民网络参与的这三大因素。第一,网络参与亟待引发参与的缘起事件,因而传统高校党建活动方式中以主题形式开展的适用于网络的参与创新。此类党建活动的主题设计需要契合引起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缘起事件一般规律,即具有鲜明的刺激性和典型性特点,易于激发大学生自我认知矛盾与困惑。第二,高校党建活动的组织环境应实现网上与网下的良性互动,为大学生的参与提供网络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易于引导大学生将网上互动与网下实践相结合。第三,随着高校党建活动主题网络参与的深入,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对意见协商与整合需要“意见领袖”在网上网下组织引导,以加强大学生对主题党建活动的思想统合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建立。

二、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实践

依据大学生网络参与主题党建活动的组织创新落脚点,笔者分别以节日纪念和实时政策为背景,策划了基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高校主题党建活动———“清明网上祭先烈”和“学习党的十报告和知识竞赛”,并从活动实践中提炼大学生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一般组织形式。

(一)网络参与式高校主题党建活动实践案例

1.清明网上祭先烈

2011年清明节期间,以传统感恩缅怀节日为背景设计“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利用中国文明网“网上祭英烈”专题网络参与平台,组织开展“清明网上祭先烈”专题党建活动。采用学生自主网上参与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荣辱观教育融入其中,监控大学生在该主题下的情感表达,做好及时的总结反馈。深化大学生团校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主要包括四大步骤:前期宣传,营造舆情氛围,正面引导学生网络实践;网络祭奠,通过网络控件点燃蜡烛表达缅怀和崇敬之情,通过网络留言互动交流社会集体价值;线下班团支部总结,提炼思想,收集网络实践活动后的感想,促使学生们对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反思;现场交流,激情展望未来,组织班团支部总结网络祭奠的收获和感想、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抢答等后续提升活动。

2.学习党的十报告和知识竞赛

2012年12月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人民出版社、共产党员网联合发起了学习党的十报告和知识竞赛活动,以此为背景确定“永远跟党走,学习不落伍”主题,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党的十报告和知识竞赛”主页为网络参与平台,开展学习党的十报告和知识竞赛专题党建活动。采用机房统一组织学生骨干现场答题和学生自主网络参与两种形式,以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网上专题学习,主要有以下四大活动流程:扩大宣传引导,营造竞赛氛围,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平台营造了网络竞赛的活动氛围;组织骨干培训,逐级推动竞赛,利用公共机房传授网上知识竞赛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组织学生骨干现场网上答题;党建带团建,支部总结提炼,党员进宿舍指导团员参加;注重数据反馈,落实竞赛成效,动态收集反馈各团支部参与网上竞赛的数据信息。

(二)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一般形式

1.宣传舆情氛围

高校党建活动的主题设计多源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因而网络参与式党建活动的主题在缘起事件上的吸引力弱于社会热点事件,在组织开展之前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氛围,积极挖掘大学生参与的敏感触角,为网络参与打下良好的舆情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加大党建活动主题宣传,例如主题征文、演讲、手抄报比赛,加大党建活动主题的宣传力度。

2.开展网络参与

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平台建设是党建活动能否成功的核心,一般通过选取现成的主流专题网站(例如新华网、文明网),这些网页建设相对成熟,保障了网络参与的操作成效,但由于这类网页设计对象比较模糊,在功能上可能无法满足高校党建活动的需求。在时间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建设专题网站满足活动的特殊功能需要,设计内容上选定理论性强、对网民具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形式上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教材,增强网络参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网下组织推进

成功的网络参与活动是网上与网下活动交替互动促成的,基于网络参与的主题党建活动仍然需要传统的思政教育活动方式作为网下的活动保障。由于网络参与活动是特定时间段的组织活动,为维持网络参与的热度需要持续吸引参与主体,为网下培训网络参与的先锋队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在参与过程中网下实时反馈网上参与度,积极借助校园公告栏、广播站、电视屏等传播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立体、全方位的上下联动推进格局。

4.反馈提炼升华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过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因而基于主题的高校党建活动为实现目标,亟待通过“意见领袖”组织意见协商和整合。一方面利用网下组建学生骨干监控网上参与舆情,添加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网络观点引领大学生的网络参与价值主流;另一方面组织网下活动提炼总结网上参与观点,通过座谈会、总结汇报、热点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剖析网上焦点。

三、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类型及对策

(一)高校主题党建活动的网络参与类型

高校党建活动以主题为中心,价值教育取向明确,引领校园文化的价值舆论。因而,基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党建活动必须以主题教育价值取向为基本和目标,根据当前网络参与的应用技术形式和高校主题党建活动类别可以有两种类型。

1.主流价值认同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开放型网络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主流价值认同为主题的党建活动,例如以纪念节日(清明祭奠英烈、七一建党、八一建军、十一国庆等)为主题组织策划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于开放型的网络平台。在社会公民价值体系中这些主题已经成为认同主流,需要通过更加开放、自主、交互的网络平台营造精神文化升华的舆论氛围,应该积极采用当前受大学生喜爱的最新网络应用技术,例如微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整合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网络参与党建活动提供网络应用技术的综合环境,满足他们表征形式多样的主题感想和情绪表达。

2.价值认同模糊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半开放型网络平台

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冲击,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规避的一些社会价值取向问题。引导大学生深入剖析这些社会问题的内在价值取舍,需要设计一些价值认同模糊的党建活动主题,例如如何看待党内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的民生问题等,半开放型的网络平台更适用于此类主题党建活动。例如使用网络投票技术来预设焦点问题的多种价值取向,通过大学生自主投票结果引导理解偏差的学生反思,网络技术设计开放正反或多方价值取向的主流评论,为认同模糊的观点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半开放型的网络平台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情绪表达的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党建活动主题的舆论导向。

(二)完善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对策

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是参与主体大学生、网络参与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契合、协变达成活动目标,针对这三大因素分析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对策。

1.重构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身份———价值认同的虚拟共同体

网络参与构造了参与者的虚拟身份,网络没有中心只有节点,相对于现实而言网络中的虚拟表达实现了多元文化对人们参与身份的重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了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的表达。大学生通过日常网络参与技术平台来表达其异质文化观点,如微博、BBS论坛、QQ空间等以ID为主的网络参与平台。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以大学生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设计目标,因而旨在将网络参与中多元文化或异质文化表达的大学生网络虚拟身份,通过以主题设计相关的网络参与活动平台解构,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辩论和协商形成虚拟共同体。通过网上网下的协商交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认识原有的多元文化或异质文化的身份偏差,最终提炼总结网络形态的虚拟共同体协商整合的价值核心取向,及时建构价值认同的新虚拟共同体,完成在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中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身份重构。

2.创建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媒介情境———知识共享的虚拟公共空间

网络技术解构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垄断形态,形成了基于媒介环境的民主参与场域,促进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公共辩论和民主参与。主题党建活动利用网络参与的新媒介环境,实现了媒介信息从个体性表征向虚拟公共空间的集体性展示的转变,满足了大学生民主参与、文化共享的内在诉求。因而建设参与、共享的媒介情境是大学生网络参与主题党建活动的前提,通过参与主体的网络接入,在公共网络媒介情境中,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通信技术表征参与意见。就当前高校党建活动主题以价值认同是否主流为区分,网络参与平台可以构建不同功能的媒介组织形式———主控话题和他控话题。主控话题的网络参与媒介环境一般预设的讨论立场比较明确,适用于价值取向主流的主题党建活动,通过博客、专题论坛等网络技术创建媒介情境。他控话题的网络参与媒介环境往往为参与者提供了主题修正完善的技术支持,适用于价值取向模糊的主题党建活动,主要通过类似于wiki百科、BBS论坛板块等技术创建媒介情境。两种媒介情境都能实现网络参与的信息辩论与知识生产,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公共空间领域的成长,支持他们作为价值认同的虚拟共同体分享协商提炼出来的公共知识。

3.延伸大学生现实社会实践参与———知行合一的行动实践平台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5

关键词:网络舆论 引导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86-01

网络舆论作为网上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已经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网络舆论只有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应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在加强网络信息服务中理顺公众情绪,在同人民群众的网络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强化网络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中体现正确导向。

一、建立网上舆情研判机制

网上舆论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凡是网上出现热点敏感问题,首先是有突发事件发生,然后由媒体介入,才有了网络的放大和二次传播。因此,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的搜集、报送、分析研判机制很有必要,这样才能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分析工作,为领导和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果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应该及时防范和杜绝一些网络炒作事件,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二、提升网络舆论回应能力

政府上网是政府参与网络舆论、提升回应力的最好形式。网上反映的往往是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回应,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政府上网,设立网上发言人,可以了解民情动向,行政政策,征求网民意见,鼓励网民献计献策。同时,还可以就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点项目举行网上在线活动,为网民解疑答惑,接受网民咨询。,本着问计于民、借力于民、置身于民的原则,每月举办一期网络视频直播节目,主动设置议题,邀请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期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针对网民关心的靖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地给予回应,逐步引导网上舆论朝着客观、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网络论坛“意见领袖”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对网络传媒的忠诚度和接触量远远高于一般人。现在许多知名的网站或论坛都培养了大量的意见领袖,他们根据网站或论坛的开版宗旨确立并保持该版的主题和风格,及时删除与该版内容无关或违反网站有关规定的言论,并经常发表与该版内容相关的文章,回答其他网民提出的问题。而网站则将他们权威的、有代表性的言论置于网站的突出位置,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引导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的一支生力军。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对网上“意见领袖”的引导,把他们积极组织起来,加大政策激励,加强信息和引导工作中的协调,确保信息的畅通,使这些“意见领袖”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补充。

四、借助传统媒体放大引导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是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使网络舆论能够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对其舆论导向进行必要控制,端正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这样做不仅能正确的引导好舆论,同时还可以产生网络舆论迅速“放大”的效果。比如在“5.12”抗震救灾中,人民网的“观点频道”、新华网的“新华言论”、中国军网的“观点言论”,都依托其母媒体的言论优势,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热点问题,发表了许多针对性很强、有真知灼见的网络言论。实践证明,以主流媒体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引导网上舆论非常有效。

五、改进网络舆论把关方式

从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网络传播处处布满了“把关人”, 如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网站论坛的管理者等等。但是基于网络媒体的新特点,“把关人”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要从过去的“严把关”转变为现在的“巧指路”;从过去决定人们“看什么”到现在教人们“怎么看”;从过去以“堵”为主,即把守好进入网络媒体的“入口”,对错误的舆论采取堵塞和封杀的方式,到现在的以“导”为主,即立足于平等对话和协商,与网民进行互动的心灵交流,在充分尊重人们言论自由、允许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发表的同时进行积极的疏导。只有这样才符合网络媒体的特点,才能更有效的“把好关”,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六、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要加大控制网络舆论的力度、网站立法的强度,制定关于散布不良言论惩戒措施,对网络舆论引导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法律惩治,培养一批网络执法人员。同时,坚持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督促网站规范办网,加强自我约束,落实社会责任。加强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相关法规建设,强化行业自律,认真履行职能,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的效果。加强网络道德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网络从业人员和广大网民增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闫平.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03:89-91.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范文6

一、网络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笔者曾就当前高职学生的上网情况在新疆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被调查的810名学生中,有33%的学生经常上网,62%的学生偶尔上网,从不上网的学生只有5%;问及“上网的主要活动”时,排在首位的是聊天(54.6%),其余依次是:打游戏(18.4%)学习(15%)看新闻(12%),有32%的学生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

这种网络化的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网络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娱乐身心;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使高职学生更快捷地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对全球的文化、文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是互联网使不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变得全面和快捷。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这为非主流意识和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日益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正面效应。二是网络还为许多恶行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网络世界宛如戴着面具的舞会,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我们又无法事先干扰和完全滤除其中的精神垃圾,部分自制力较差的高职学生,往往经不起诱惑,怀着好奇的心理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网站,久而久之便沉迷于此,对青年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三是“人机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直接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大减少,人际距离疏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高职学生抱着游戏的心态上网活动,使网上的信任危机影响到现实社会,交往安全感下降,产生多疑、恐惧和防范等心理,情感冷漠化倾向加剧。

二、积极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在当前学生对网络津津乐道,而不少老师和家长却谈“网”色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摆在教育主体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高职院校要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新途径。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抢占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阵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党和国家已敏锐地认识到网络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作出了重要部署。总书记就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要求各高校要认真研究思想道德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出好措施、好经验,努力开创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2001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网络意见》),就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

高职院校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把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工作列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具体任务中,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去占领网上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点,开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阵地,增加校园网络信息中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信息比重,弘扬主旋律,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构筑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网络防线,抢占网上道德品质教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各高职院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建立起网络技术管理机构,强化对网上信息的监控,力争及时地阻止与消除各类颓废的网络信息对高职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良影响,让悠久的、健康的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新文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从而在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活动,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是“三个一”,即教师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我讲你听”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意见》提出:“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高职院校要争取多方支持,采用各种办法,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校园网站的技术含量,利用网络声、光、影像技术,以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站,实现“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化,把教育融于服务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将网络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基本上已经推行了教学和管理网络化。各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为学生提供帮助,如开设“科技之窗”“党团建设”“技能比赛”“时事政策”等栏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事实上,作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重要阵地的“两课”在如何“进网络”上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高职院校应“用好网”,开设“两课”辅导与答疑栏目,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如果我们能把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和提供具体的、有效的学习信息相结合,必将大大提高高职院校道德品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是将网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在吃、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可以反映出他们的道德品质,高职院校应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可以制作相关网页,设置“院长信箱”“院务讨论”等栏目,建立学生和学校交流互动的虚拟场所,挑选有责任心又有网络技术特长的同学担任负责人,收集、整理学生对宿舍建设与管理、食堂管理与监督、文体设施的配备与管理、图书馆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这样既提高了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育人的功能,又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

三是用网络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做法,在网上开通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或敞开心扉发表见解,或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学校和教师可以将网络交流作为了解

学生的重要平台,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是将网络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就业率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在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分析”“职业规划与设计”“求职技巧”“人才档案”等栏目,使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摆正自己择业的方向和目标。这样既提高了就业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又向在读学生及其家长展示了学校服务育人的真诚,为今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撑。

(三)加强网络法规和道德宣传,引导学生遵守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一些高职学生选择的标准不是对与错、利与弊,而是让猎奇与刺激迷了双眼,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高职院校要因势利导,开展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

一是加强网络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早在1994年2月18日,我国就以国务院名义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公安部于1997年12月30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教育部专门针对高校出台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教育部关于对校园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所有这些法律文件都使我国公民的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高职学生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法规的具体内容,学校和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加以解读,使学生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做到有法必依。

二是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和教育。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做对他人有害的事。其次教育学生讲究网络礼仪。注意问候礼仪、语言礼仪、沟通礼仪,平心静气地与他人争论,避免伤害他人,做一名文明的网络人。最后要求学生做网络道德的执行者和推进者。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共同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了上网的“五要五不要”,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网络行为,宣传这些网络道德规范,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生活环境。

三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高职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还不够成熟,甄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容易被网上的不良信息所迷惑。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渗入到学生日常活动中,结合案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以较强的“免疫力”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

(四)提高教育者素质,建设一支新型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