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范例6篇

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

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范文1

(一)概述

从概念出发,农田水利工程是以促进农业建设为目的,以水利工程技术为基础,以修建水利设施为途径,以引水、调水、蓄水、灌溉、排水等方式为主要措施,以优化农田生产条件为结果的服务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田结构整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化等,其中工程重点在于根据生产需要改善地区水利条件与土地状况。工程宗旨是通过满足农田水资源供给,实现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

(二)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发展、农作物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方均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分布广、受众多、多样性强的特点,对农业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在目前的工程中,存在由于建设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分配不均衡、环境污染等现象因此健康、环保、节约是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

二、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

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是农田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其产生效益并长远发展的基础。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要求也日益增高。

(一)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情况逐渐凸显,对各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均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资源依赖性强的农业产业,良好的环境与资源供给是生产力得以保障的基础。

(二)特点

对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是优化工程建设的前提。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是通过经济健康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生态工程理念,以建立生态循环体系为基础,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农田利用与农业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工程特点在于其以节约、生态为原则,以合理、科学为标准,以农田改造与设施建设为手段,以实现增产、增收为短期目标,以优化农田结构、实现生态健康发展为长远目标。其是农业建设的新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要点与方法

建设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已成为现阶段保障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工程以解决传统工程中对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基础。

(一)建设思路

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对农田的影响,找出利弊,对比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宗旨和要求,对水利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针对性处理,从问题出发,找出平衡工程与农田间的关系,这是建立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思路。首先,以合理为原则。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农田土地现状与资源条件,以配置、利用、协调为主要方法。第二,强化工程管理与节约意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节约原则,做好准备、做好预算、做好控制,在工程设计和工程执行双方面均要建立节约意识。第三,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工程生态措施,通过植被覆盖、生物养护等方式,实现生态、工程、农业相结合。

(二)建设要点

在坚持工程科学、合理,符合节约、生态的要求基础上,加强化工程的规划与执行,从节约、生态两个关键点出发,明确工程建设的要点与方法。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需从工程管控着手。第一,建立节约意识,做好工程规划。充分考虑工程、农田、农民间的关系,从各方角度平衡资源,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第二,坚持节约原则,把控工程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以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提高工程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工程的合理性与实际性。第三,养成节约习惯,做好工程维护。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工程效用,实现最大化效益。第四,实现节约型工程,把握细节。在设计、实施、维护、使用的全过程中,注意节约的融入,尤其在设计中需重点关注工程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充分性。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需关注生态与农田的融合。第一,做好基础建设。通过多水源联合运用,科学合理施肥,从而控制农业污染,保持生态健康。第二,做好结合工作。通过将生态、工程、农田、技术充分结合,建立水、土、林、物的有机结合,形成小型农田生态圈。第三,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以改造、优化代替传统建设手段。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保证工程效果的长效性,保证生态循环。

四、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特点;策略

1 引言

对于农田行业来说,水利对于它的发展无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使水利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农业,农田水利的产生是非常必要的。农田水利是一项综合性的农业灌溉与排水项目,项目的实施是以改善影响农业发展的负面自然因素为目标,项目对于农田深层土壤储水的合理分布、土壤的存活条件、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农田水利现状

如果要说我国的农田水利,就不得不谈到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总体来说,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干旱问题,水资源不仅储存量十分稀缺,在地区分布上也呈现两极化趋势。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人口呈现过度增长的趋势,造成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猛增,以至于人均水资源占有率逐年下降,逐渐拉开了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由于地势的原因以及常年多雨的天气,使得我国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充足,但是由于南方的农耕很少,致使充足的水资源无法得以有效的利用;在我国北方地区,则恰恰面临着水资源缺失而农耕较多的相反情况。由于我国是以农业为主要社会生产手段的国家,所以利用水利设施来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需求、改善阻碍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

3.1 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功能退化

上世纪90年代受欧美农业大国的影响,我国政府对于农田水利技术设施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大量的经济投入,使得农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来自技术设备的保障。但是这些以灌溉、排涝、储水为主的农田水利设备由于运营时间过于久远,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设备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就造成了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功能严重退化的特点。

就拿灌溉这一项技术来说,我国相关部门在2012年的《我国农田概况》中提到,我国农业耕地的总面积高达22.31亿亩,具有水利灌溉的设备以及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仅仅是耕地总面积的1/3,而另外2/3的耕地只能面临“靠天”的窘境。在具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中,由于灌溉设施面临着各种问题,导致灌溉成功率的平均值还不足50%,这与世界先进灌溉水平的要求相差甚远。水利设施功能的严重退化,直接影响了耕地表面的水土功能,对我国农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2 管理薄弱,运行困难

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但是显然,我国对于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是非常不到位的,这使得项目在开展的时候面临着许多困难。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地区水电站承担的,但是随着农村体制的发展与改革,农田水利管理部门逐渐被取消,这就使得项目处在无人来管的尴尬境地。农田水利设施的运用对于水、电等基础能源的资金耗费是巨大的,这使得农民很难负担得起,项目被搁浅也就不足为奇了。

3.3 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在一些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当地政府把地区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往往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得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资金方面的保障性投入变得捉襟见肘。

4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4.1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业的为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在这些帮助中,农村以及农民的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现如今,正值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需要资金以及设备方面帮助的时候,政府以及各大中城市作为回报也应该加大相应资金的投入。在资金方面得到落实之后,号召更多的农民加入到水利工程中来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我认为,系统的激励体制配以适当的利益分配是保障农民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关键,工程实施主体只有向丰富化、多元化发展,才能切实的保障工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2 建立具体的管护制度和实施细则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地域特点,所以在不同地区农田水利项目也面临着不同的应用前景,所以针对不同的水利工程要设立不同的管理体制。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充分借鉴农民的经验,以达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建之前,既要做好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工程成本的计算,又要使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以谋取利益为前提。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时候,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坚持遵循《水法》的相关准则,把工程建设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人身上,这对于整个项目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4.3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水资源的耗费是相当大的,这从一个侧面加大了资金的投入量,所以节水工程与农田水利项目的有机融合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节水工程主要的应用技术是投资少、利用效率极高的喷灌带,它在农田水利项目所覆盖的果园等农田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节水工程的另一项技术是大棚滴灌,该技术对于农田水利项目的水资源的节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此外,对农民节水意识的培养、节水工作相关的计划以及制度的制定,也是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

4.4 注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农田水利工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专业人才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人力资源上的保障,所以培养以及选拔专业人才就成为了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对于在职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对于农田水利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在职的员工以及技术人员的利用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每名员工不同的特点安排最为适合他们的工作,以保障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5 结语

农田水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收成情况,更影响着整个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主要是指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而经济建设的发展要依赖于农作物的收成,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农业保护设备不完善,无法抵挡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经济上往往会面临巨大的损失。以美国、俄罗斯为首的农业大国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保障农业产粮的安全性,更要提高农作物的成粮率,以此带动整个农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建立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保障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响.农田水利系统的可靠性评估[J].水利系统自动化,2012(3).

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注意事项

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目前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多数是依靠设计师的经验,而没有具体的实际测量的数据,加大了水利工程设计的不合理性。第二,为小型农田设计水利工程的前提是农田附近的自然环境多数遭到破坏,植被覆盖率比较低,多数发展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水利工程是保障该地区农田发展的首要田间。在这种情况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对自然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规划中不包括农田周边环境。第三,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由于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造成水利工程设计部合理,无法为农业生产发展做贡献。第四,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拦截溪流、河水现象,利用拦截的水进行灌溉,严重浪费水资源。同时,在设计中往往会有一条河流有多项水利工程,这都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

二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1 工程布置与设计的要点

1.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要点。在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需要仔细地探讨水利工程建设区的地形、地势特点、农田耕作,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土地平整工作。开展土地平整工作一般以隔田为一个工作单元。根据农田灌溉的技术要求、农田排水工程的要求等来确定隔田的大小,平整土地的单元隔田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或者是直角梯形。隔田的厚度和长度是不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地形做具体的调整。例如,在平原地区进行土地平整,隔田的宽度一般控制在20米到40米之间,长度控制在60米到120米之间。

1.2灌溉和排水工程

灌溉和排水工程需要考虑农田灌溉的方式,以此来确定水利工程是否需要打井。如果小型农田的灌溉方式是自流灌溉,在规划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农田附近的河流、溪流、水渠,就不需要在施工中打井。在设计水利工程的分水闸门时,为了保证设计方案科学合理,需要考虑闸门控制的沟渠的面积,也要考虑灌溉的方式。在规划设计灌溉工程时,需要考虑水利工程的灌水率,因为灌水率直接决定着渠道横截面的大小,也是工程成本预算的主要参考依据。

在设计田间渠道水面线的时候,应该保证水能够顺畅的进入田间,并且还应该将田间水层深度的要求纳入考虑的范围。要按照等于或大于10厘米的标准来确定渠道设计水面线的进田水深,这样就需要选择出合理的灌溉区域参考点的田面高程。设计的关键就在于选取参考点,因为参考点的高程以及渠系沿程水头的损失以及通过建筑物水头的损失决定着各级渠道的设计水位。在通常情况下,灌溉区域中最难灌溉到的位置就是参考点,要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相当数量的面积作为参考点,因为选择较小的田块作为参考点,可能会对整个灌区的水位进行抬高,从而扩大工程的投资。如果有些较高的地方,无法让水流进田,就可以采用局部提灌的方式。在设计跌水型式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跌差和相关地形地质条件来进行,单级跌水一般适用于不大于5米跌差的情况。如果这个地段的特点是渠沟经过地形的高差大于1米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消能连接,进行消能连接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跌水建筑物的设计进行。

要对渍害田排水沟的设计产生足够程度的重视,渍害田还有人将其称为潜育化农田,它表示土壤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原生和次生。过多的供水不当的灌溉方式以及不完善的田间排水系统都可能产生渍害,并且在地形条件的作用下,田间地下水位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从而青灰色的潜育层就出现在了土层之中。要想有效的对渍害田进行治理,就需要设置一些排水沟,从而在降低地下水位的基础上,有效的对土壤的湿度进行控制。

1.3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根据其使用功能和特点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部分,田间道有一级和二级之分。一级田间道是沟通农田和村庄的道路,二级田间道是沟通一级田间道和生产路的道路,生产路是指沟通两条田间道的线路。在设置田间道度时,需要合理考虑灌溉渠已有的道路和灌溉、排水沟渠之后进行合理设计。设置一级田间道不仅要满通运输要求也要符合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标准,设置二级田间道只需考虑农业生产使用机械这个因素即可。

2 选择合适的项目区和确定主要的建设内容

在选择建设区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第一点要符合相关城镇和市级建设的规定进行工程用地的选择。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是无法取得很好收益的。所以对于建设农田要有一定的规划,农田与农田之间有效的衔接起来,使得整片田地的管理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同时也可以和其它的建设项目相结合。例如农业建设,或是我国国土部门的其它建设项目相结合。同时也需要做好对于工程的宣传工作,要农民增加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的认知,要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其工程建设对农业的的帮助。要更多人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促进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加快工程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的建设根本就是工程的设计,在以往的设计中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在工程的建设实际运用中吸取了大量的经验,相关的设计人员在日后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避免这些问题,设计出真正合理的工程,为我国的农业建设添分加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J].科技传播,2014,03:60+49.

[2]田洪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4:261-262.

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新型农村;结合

引言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虽然对我国境内的江河水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多年,并且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田水利规划,但是鉴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农田水利规划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农田水利的发展将同新型农村建设共同进行。

一、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计量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对于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与能力的高低,都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其主要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该区域百姓的免受洪涝和干旱的干扰,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还具有利益共享性的特点。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影响区域是具有较大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百姓都会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获益。所以说,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水利区域间的人们来说,彼此间的利益一般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非价格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一般难以实现市场化模式的经营,这也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只有自行出资去修建。

二、新型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一)抓住规划的时机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新型农村来说,其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新型农村的建设。所以说在当前的状况下,既要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要确保新农村的建设成功,并举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来说,首先应当抓住规划的有利时机。经过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为了更好的应对农业变革,就必须对过去的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农田水利规划也要借助于整体发展的机会去适应这样的发展方向,并就其相应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二)做好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发展要素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眼光投放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通其他经济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那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数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并且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经济因素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农田水利的规划不仅仅要重视起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更要为相关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为农业灌溉提供重要保障的基础上兼顾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影响作用。

(三)农田水利的规划要坚持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前提

此外,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要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来说,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才是其发展的本质目的。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缺少了物质保障的社会如何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对于现实的社会来说,如果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三、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的农田水利规划来讲,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坚持满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规划目标。为了切实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田水利规划一定要按照能防洪、能排涝以及能灌溉和能除盐渍等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和特点,才能够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些特点要素也要求了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参考当地的历史最高洪水位以确保安全。并且应当通过强化农村骨干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推动河道水体环境的改善,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应有作用和功效的前提下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借助于农田水利规划来满足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

(二)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的规划出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还应当满足乡镇企业对于供排水方面的要求。根据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结合以当地交通。航运等实际情况,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统一发展。并且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相应筹划工作,对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的商业、交通以及文教等设施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农田水利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促进农村地区的合理有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并且农田水利规划还要跟上时展的速度,在水利工程的标准。形式以及工艺上都要采取相应的变化,显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以及保土、省地等特点。

(三)建立良好的排水、灌溉系统

此外,农田水利规划中还必须具有建立良好排水和灌溉系统的相关内容。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进行排水和灌溉,这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农业经营规模呈现出了快速扩张的态势,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将会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就要站在布局的角度上来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调整,在建设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布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四)注重农业高效生产的要求

最后,农田水利的规划还应当注重农业的高效生产。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为了能够满足其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工程也逐渐形成了沟渠纵横、水系成网以及闸站配套等工程标准。并且经过诸多实践的证明我们能够发现,科学的农田水利规划必须是能够适应高效农田工程的,这也是农田水利规划的一个重要要求。农田的水利规划对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具有着相互影响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一定要全面的认识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将二者结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历雄,孙既旺,林桢. 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结合初探[J]. 科技与企业,2013,15:145.

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范文5

摘 要:农田水利制度的有效安排,不仅要考虑制度效率,更要关注中国的特殊国情。只有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前提,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制度。 论文关键词:农田水利 制度安排 前提 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成为农村公共物品问题研究的热点。在讨论农田水利制度安排中,多数研究者侧重于制度的效率而对制度的其他方面关注不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作物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水利有不同的需求。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田水利供给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设计农田水利制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的效率,而必须将视野拓宽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在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基本前提的基础上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 1、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形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具有夏秋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南沿海地区多雨、西北地区干旱的基本特点。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计算),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耕地面积计算,我国单位面积占有水资源量约为h㎡土地28500立方米(=1900立方米/亩)。第二、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经济的布局不适应。我国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大致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而东南部、珠江、西南诸河流的耕地只分别占全国耕地的2.5%、6.7%、1.8%。北方黄河、淮河、海河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9.3%,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第三、逐月水量时间分配不均衡。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容易发洪水,而冬春季节则少雨,容易出现春旱。第四、历年水量不稳定。水量多的年份来水,与水量少的年份来水,有时可以相差10倍。而且并不是丰水、平水、枯水交替出现。在黄河的历史上曾出现连续11年(1922-1932)的干旱,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上述特点,既给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构成了不同区域水利建设和水利制度安排的自然前提。 2、农田水利的系统性 为农业服务的水利工程主要有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堰塘)、引水工程(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提水工程(即泵站工程)和机井。不同的水利工程通常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如南方多蓄水工程,北方多引水工程,山区多蓄水工程,平原多提水工程,南方多堰塘,北方多机井等等。虽然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类型不同,但在同一区域中,不同的水利工程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并不仅仅是指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灌溉系统,如泵站灌溉系统由进水渠、泵房、输水渠等组成,任何一部分的破损都将导致整个灌溉系统的崩溃,而且指同一区域内不同水利工程之间所构成的水利系统,维护这个系统是有效发挥不同水利工程效用的前提,尤其是在经过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水利系统的背景下,如何维护这个系统极其重要。 以江汉平原的荆门市为例,至1985年,荆门区域初步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提灌为骨干、小型堰塘为基础,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配合的灌溉供水体系,以堤防抗御外洪和水库拦蓄抗御山洪的防洪体系,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体系。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结合,使全市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从而使荆门市成为全国五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然而,近年来,荆门区域却频遭旱灾,成灾程度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水利系统被破坏,相互孤立的水利设施抗旱能力差。 3、农田水利的准公共物品性 农田水利是准公共物品主要源于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农田水利的系统性表明,农田水利难以做到有效排他;农田水利的特殊性表明,农田水利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无法通过市场来有效供给(或市场供给导致低效益)。农田水利的有效性在于它的系统性,而系统性表现在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系统性和灌区水利工程之间构成的系统性两方面。除非是小型机台、堰塘和机井,一般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均无法为单一主体所垄断。 以泵站为例,泵站可能为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泵站附属设施如渠道尤其是毛

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范文6

论文摘要:农田水利制度的有效安排,不仅要考虑制度效率,更要关注中国的特殊国情。只有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前提,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制度。 论文关键词:农田水利 制度安排 前提 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成为农村公共物品问题研究的热点。在讨论农田水利制度安排中,多数研究者侧重于制度的效率而对制度的其他方面关注不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作物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水利有不同的需求。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田水利供给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设计农田水利制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的效率,而必须将视野拓宽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在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基本前提的基础上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 1、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形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具有夏秋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南沿海地区多雨、西北地区干旱的基本特点。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计算),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耕地面积计算,我国单位面积占有水资源量约为h㎡土地28500立方米(=1900立方米/亩)。第二、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经济的布局不适应。我国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大致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而东南部、珠江、西南诸河流的耕地只分别占全国耕地的2.5%、6.7%、1.8%。北方黄河、淮河、海河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9.3%,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第三、逐月水量时间分配不均衡。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容易发洪水,而冬春季节则少雨,容易出现春旱。第四、历年水量不稳定。水量多的年份来水,与水量少的年份来水,有时可以相差10倍。而且并不是丰水、平水、枯水交替出现。在黄河的历史上曾出现连续11年(1922-1932)的干旱,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上述特点,既给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构成了不同区域水利建设和水利制度安排的自然前提。 2、农田水利的系统性 为农业服务的水利工程主要有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堰塘)、引水工程(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提水工程(即泵站工程)和机井。不同的水利工程通常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如南方多蓄水工程,北方多引水工程,山区多蓄水工程,平原多提水工程,南方多堰塘,北方多机井等等。虽然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类型不同,但在同一区域中,不同的水利工程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并不仅仅是指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灌溉系统,如泵站灌溉系统由进水渠、泵房、输水渠等组成,任何一部分的破损都将导致整个灌溉系统的崩溃,而且指同一区域内不同水利工程之间所构成的水利系统,维护这个系统是有效发挥不同水利工程效用的前提,尤其是在经过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水利系统的背景下,如何维护这个系统极其重要。 以江汉平原的荆门市为例,至1985年,荆门区域初步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提灌为骨干、小型堰塘为基础,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配合的灌溉供水体系,以堤防抗御外洪和水库拦蓄抗御山洪的防洪体系,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体系。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结合,使全市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从而使荆门市成为全国五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然而,近年来,荆门区域却频遭旱灾,成灾程度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水利系统被破坏,相互孤立的水利设施抗旱能力差。 3、农田水利的准公共物品性 农田水利是准公共物品主要源于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农田水利的系统性表明,农田水利难以做到有效排他;农田水利的特殊性表明,农田水利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无法通过市场来有效供给(或市场供给导致低效益)。农田水利的有效性在于它的系统性,而系统性表现在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系统性和灌区水利工程之间构成的系统性两方面。除非是小型机台、堰塘和机井,一般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均无法为单一主体所垄断。 以泵站为例,泵站可能为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泵站附属设施如渠道尤其是毛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