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的缺失范例6篇

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1

摘要:如何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如何拥有此时此地的生命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大事。教育对于启迪人生起着重要的地位。教育与人生本是密不可分的。从教育诞生之日起,就服务于人生。而今天的教育却缺少了对人生的关注,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教育 人生 生命

当今的教育受到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更多追求知识和实用的技术,追求高升学率和高就业率,丢弃了教育的根本,即对人生、生命等方面的教育,使得很多学生对人生和生命充满了迷茫。

1 人生教育的缺失

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追问自己是谁,追问自身的存在这个斯芬克斯之谜。苏格拉底曾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这是一个种自我认识的需求,其实也是一种成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来解惑,而对学生来说,教师就是帮助他们的解惑者。但现在的教育更多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解决学生心里对存在、人生以及生命的困惑。

谈及人生的意义,不得不说说毕淑敏的故事了。作家毕淑敏在北大讲座时曾被问及人生的意义。她的“人生本没有意义”让人诧异,但接下来的话又让人陷入思索当中:“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曾说:“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大抵也是如此,人生只是存在着,没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都被“人生的意义”这简单的五个字给骗了。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人生的意义,却忽略了自己去创造人生的意义。

2 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问题作为存在问题之一,为学生们所关注,却在教育中被避而不谈。毕淑敏被问及为什么要和大学生讨论死亡问题时,她这样说道:“因为人的生存就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你有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奇异的幻想;无论人类怎样通过神话,甚至现代的克隆技术去追求不死,人的生命终究有一个限度。当我们思索这个向着死亡的存在时,便会感到与生俱来的焦灼和恐惧。不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每活一天,就是向死亡逼近一天。我们要面对这个现实,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由此可见死亡问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死亡观,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身边的人的死亡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因此,教育应当多关注死亡问题这方面的教育,而不是当它是个禁忌话题。

在儒家文化中,当孔子被问及生死问题,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我以为,这是对死亡的一种恐惧和逃避。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教育更是忽视了死亡教育这一环节。2008年我国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更是直迫我们体验死亡在眼前的感觉,直迫我们直面生死问题,凸显了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切都说明了死亡教育是必须的。

毕淑敏告诉大学生,台湾学者杨国枢1994年在大学首开死亡学课程,他想可能没人来听,所以贴出海报说有100人就开课,没想到来了300人。杨国枢总结了人们越来越关注死亡的四点原因:一是人类永远对死亡充满了好奇;二是现代人的苦闷;三是现代社会压力太大;四是许多人探索死亡是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在死亡课上,曾受过教育部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和孩子们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让他们通过表演来体验。而美国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死亡的问题并不逃避,他们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在英国,“死亡与悲哀”等学习项目被规定在教育改革方案中,“死亡与丧失”也包括在健康教育标准中。他们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远程教育课程来加强死亡教育。德国也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并且出版专门的教材来引导人们坦然面对死亡。在其他发达国家中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进行死亡教育。而在今年三月份日本民众面对地震、核辐射灾难时从容的态度和有序的状况更是彰显了日本死亡教育呈现的良好的效果。

3 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一文中,提到有一个小女孩说到,儒家的道德命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充满主动态的九个字令她好生恐惧,觉得像她这样生性弱小的人的生活希望被剥夺了。儒家文化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小我们就接受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沉重的道德观念压在瘦弱的肩膀上,自身力量的弱小与任务的艰巨难免让小孩感到能力有限的无奈,产生无望之感。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教我们享受生命,教会我们“在挚爱、忍耐和温情中拥有我此时此地的生命”,教会我们生活在当下,而是让我们去肩负尚未能肩负起的未来,这样高的要求让人挫败。这其实也给教育敲了一个警钟。如今,在培养学生个体存在感方面削弱,很少解释学生对生命、人生的困惑,而更多地是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过多要求一些高远的目标,导致学生信心丧失,致使他们忽略现在,忽略当下,目光集中于未来,但对未来的困惑又没有得到解决。

这种教育会使孩子失去他们对未来的建构的信心。过早教育小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会让他们认为生活在此刻,是为了献身给“建设人间天堂的道德事业”等,反而让孩子失去自己的梦想。我并非说不应当教育孩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教育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明白自己存在价值,让学生生活得更好,享受热爱生命,在这基础上才是治国平天下。试想,倘若一个人都不懂得生活,又谈什么治国平天下。

4 结语

生命和人生对每个人是何等的偶然,又是何等的珍贵。如何使自己有限的人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辉,创造无限的意义,是值得每个人去实践的,更需要每一个人用理性的态度去思索。作为教育者,真正的职责远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帮助他们了解自己,领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使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冯友兰. 觉解人生[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2

【关键词】生命教育;缺失;尊重

引言

通过对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有关心理失常引发的事例很多,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大学生或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因为中小学时期接受了不良的教育,在面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失败时,往往采用过激的手段解决问题,有的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青少年知之甚少的正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帮助青少年珍视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别人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缺失表现

青少年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珍惜生命

这主要体现在当前大多数青少年没有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不珍惜生命,动不动就把死挂在嘴边上,自杀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生命是最珍贵的,无论你有多大的学问、多高的社会地位,都最后都要面对死亡的问题。据有关统计显示,21.89%的中学生有轻生的想法;青少年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就会意气用事,拳打脚踢,造成许多学生受伤事件,这在校园里屡见不鲜。青少年不重视生命这一社会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学校的教育问题,缺乏对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2.缺乏感恩的心

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是一种对生活、对他人的态度,如果人际交往过程中缺少了感恩,就会变得冷淡。如果孩子在缺少感恩的家庭中长大,就会从小不知道尊重别人,不懂得感恩,许多青少年仅仅是因为与老师或者家长作对,而选择自杀。相关研究表明,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感恩这样的课程,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有一则新闻报道了某学校组织学生给家长下跪的镜头,有些学生看了之后,认为难道这样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吗?当前,教育的根本问题缺失,导致不知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来让学生之间养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习惯。

3.死亡教育研究的不足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规律中无法回避的。所以,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能够直接实现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真正的面对死亡,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思考生命的真谛。一味的回避和禁忌死亡的做法是不对的,是不尊重生命的规律,不利于人们对生命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国外发达国家早已普及死亡教育,我国港台地区也在大力发展死亡教育。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杜绝当代社会自杀、杀人等问题,必须要展开相应的死亡教育。

二、促进当代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措施

1.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我们的教师工作者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化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缺乏生命教育情怀,生命观也不健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没有以学生为本,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侮辱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例如,学生暑假回来,教师检查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其中有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竞拿刀指向自己的老师,当时震惊了所有人,那么事后仔细一想,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学生做出这么过激的行为,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教师师生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这次事件提醒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培养自身的生命情怀,这样才能用自己的情怀感染学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生命对于自己和家人多么重要,应该珍惜。

2.生命教育应经受道德的考量

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人为本,教育学生们必须要尊重生命、真爱生命,从而思考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一旦两者之间出现了矛盾,自然生命和生命价值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进行选择?一旦自身生命存在和他人生命保全发生冲突的时候,又如何去面对?生命教育不能仅是停留在自然生命上,必须要逐渐的将传统美德深化到自然生命中,不能一味的保全生命而消除传统美德。如果每个人都是为自身而活,那么在灾害面前,就会无人舍生取义,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又会是谁来保全我们的家园?所以,生命的可贵并不是单纯的唯一性和不可逆行性,而是不断的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出更多的崇高价值,生命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人性的光辉。生命本身不可能成为教育的最终标准,更不可能抛弃道德,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渗透道德教育,让学生们意识到道德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3.学会赏识学生

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关爱和激励,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不断给予肯定、赞赏、鼓励,欣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交往、合作、自信、勇气、创新乃至创造等精神。有些学生曾经这样跟老师说:“老师你的认真的态度使我们都不得不认真呢,谢谢你三年来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原则,你的目光总是充满真诚,你从不当众批评我们,总是激励我们,理解我们,赞赏我们……”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学生还要求我们发扬宽容精神。宽容不仅是指知识上的宽容,更意味着对学生行为的宽容。知识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体的成长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我们以宽容之心来保护和帮助学生,在等待中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教育不是制器,而是育人”。生命教育呼唤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我们的教育在生命中熠熠生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生命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或者青少年不珍惜生命、不懂得感恩、缺乏挫折教育等等,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生命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生命情怀,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他人,促进社会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3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以及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这也对人的生命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大学生,他们追求自我发展的理想与日俱增,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正视生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呈现良好态势,大学生都能热爱生命,健康生活。但是,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4年底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杀人群中,大学生群体的自杀率居高不下,是同龄人的2到4倍,而且还在逐年上升。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错误地看待自己的价值;二是抗挫折能力差;三是信仰迷失;四是生命价值观教育不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它是社会及其所属教育工作者对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遵循与理想追求的行动过程,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价值理性、培育丰富情感、坚定终极信仰的实践过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对待生命的观点和看法,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实际上是回归人的本真,以人为本,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来状态。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思想,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本质所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明显特征集中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认为,“道”这一概念的原初意义“既指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的、最高的准则;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展开以及藉以生长发展的凭据”。[1]回到现实实际,2014年五四青年节,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倡导广大青年朋友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希望青年大学生:“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主席的殷切期望,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实现人生价值,让当代大学生向上向善,敢于承担责任,更好的奉献于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家庭教育导致大学生错误的生命价值观,这是直接原因

中国传统生命观,都是重“生”而避讳“死”,自古以来都存在,传统道家思想认为死是对生的否定,是生的终结,是在世俗世界的彻底消亡。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父母在子女面前一谈到死亡,觉得会给人恐惧和不详之感,抵触死亡。例如,父母都能够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子女就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反之,如果父母对待生活是消极避世,得过且过的态度,那么子女也会受其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体现出来。时有看到这些新闻见诸报端,某高校学生因为毕业论文和就业问题自杀、某学生因为情感问题结束生命等。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庭教育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尤其是“挫折教育”。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养尊处优,过得顺心顺意,经不起挫折打击,遇到困难和打击,就有轻生想法。产生这些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认不清自身的价值,思想长期处于压抑和焦虑自卑状态。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美好不切合,心理产生大的落差,长期的心理压力堆积,得不到释放,使得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上迷茫徘徊,不知所措,从而选择死亡。

2、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不清、态度不明、方向不定,这是其主要原因

死亡观是生命观的一部分,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由于死亡是传统教育避讳的话题,加上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起步晚,可以说理论体系还不健全。教育的缺失,致使部分大学生误读了人生,不能科学的理解死亡,把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走上不归路。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对生死的忌讳,加上封建迷信,家庭教育很少提及生死观,家长对孩子的生死教育一般采取回避的方法。同样,学校也很少有专门涉及生死话题的讨论,没有系统的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以及专门的师资队伍。因此,建构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学校要积极建立平台,教师运用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展“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实践活动,改善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以弥补不足。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特个性,体现时代特色,让生命价值观教育真正体现生命的特点,造就出一批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3、大学生自身问题是生命价值观缺失的根本原因

社会变革时期,一些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当学校学的文化知识,正面思想与社会不良现象产生博弈和对立,大学生失去了信仰,也就没有了对生活的方向和动力。当失去对未来的寄托和向往,没有了精神追求,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这种心理长期滋生,导致大学生消极悲观、厌世、嫉恶如仇,最终走向不归路。而互联网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催化剂。在虚拟世界,不少大学生沉溺其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就去把精力放在网络社会。根据心理学家的测试,所有有网瘾的人,就像吸毒者一样,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紧张、忧郁等。因此,虚拟网络世界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价值影响,不容小觑。而互联网上的一些负能量消息,也导致大学生的两种极端思想:或者是过度恐慌,或者是漠视死亡。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运用

1、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要多加强死亡观教育。让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要让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发生转变,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死亡。家长要根据家庭自身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课老师,如果一个家庭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2]首先,家长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通过分享手机上健康向上、启迪思维的文章内容,在微信上点赞、在微博上转发等形式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其次,努力营造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应为孩子生命价值的实现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有研究表明,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最后,家长整合各种亲戚的资源,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言传身教,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2、学校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的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病”。对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心理逐渐开始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必然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比如人际交往障碍,选择困惑,学业和爱情压力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合理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或者实践经验,利用语言和文字媒介、在特定的场合对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进行引导和疏通,让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心理疾病,甚至轻生的问题。我们把生命教育价值观作为一门课程引入大学课堂,从专业理论的视角向学生展现生命的价值,可以通过运用“对话交流法”、“艺术陶冶法”、“情景教育法”等实践教育法,让同学们对生命有更加科学、系统、理性的认识,明确生命对于个人、他人、社会的意义,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

3、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把自己同时当作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3]如何进行自省,检查自己?首先,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实事求是,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认识自我,查漏补缺。其次,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遇到事情,多对自己进行反省,从而改善自我,取得不断进步。最后,大学生自己要积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充分掌握生命价值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不同,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为内部与外部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错综复杂。如何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哪些影响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等。带着这些疑惑,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总结国内外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育道路,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指导。

【注 释】

[1] 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J].教育学报,2005.5.64.

[2] 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 李兴伟.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4

今年10月8日,江西赣州15岁初三男生悲情自杀。仅过两日,同为15岁的广东河源高一男生在宿舍楼坠亡。两人的遗书中,无一例外均提到了学习压力。类似的悲剧时常见诸报端。有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中小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其中经常有自杀想法的占到了4%。

每当有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原因而自杀的事件出现时,人们在悲叹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往往将矛头指向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以笔者之见,应试教育制度确实存在较大弊端,理应遭到质疑,但儿童自杀的原因很复杂,只归因于应试教育制度有简单化之嫌。生命教育特别是死亡教育的缺失也难辞其咎。

新世纪以恚针对诸多学生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我国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然而受城乡及地区差异的限制,加之应试教育对品德等非主干学科的轻视,使得生命教育在很多地方还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此外,由于存在严重的死亡避讳,我国的生命教育往往只告诉儿童要珍惜和热爱生命,却基本不提及死亡。试想,不让学生认识和接触死亡,又怎能让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和易逝,真正做到珍爱生命呢?

死亡教育作为一种在欧美发展相当成熟的教育在我国却争议颇大、步履维艰。相对于生命教育的繁荣,死亡教育还鲜为人知。对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足,也使得人们对死亡教育的效果有所怀疑,担心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会产生负面效应。尽管有人针对诸多儿童自杀等死亡事件发出了“死亡教育,等待到何时?”的呼喊,每当发生地震等灾难或安全责任事故时也会有人呼吁“该给孩子补上这一课了”。但时至今日,我国死亡教育的普及度和认可度仍然极低。死亡教育相关的活动往往会引发激烈争论,反对声居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多持一种谨慎和保留态度。然而,不通过死亡教育帮助儿童从小认识死亡,形成科学合理的死亡观,儿童就无法理解生命的本质,无法真正成熟,更会被死亡恐惧等各种死亡问题所困扰,在错误死亡观念的指引下,将死亡当作儿戏,恐惧、轻视或向往死亡。

窃以为,死亡教育应当得到大力提倡,通过加大对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合理借鉴国外死亡教育的经验,研究其在预防儿童自杀、认识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以期死亡教育能够成为拯救学生自杀等不尊重生命行为的一剂良药。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谈生,是教育人通过认识死亡的本质来最终获得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体认,实现向死而生。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5

【关键词】死亡教育;肿瘤患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09-02

我科通过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死亡教育,使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能平静的面对死亡,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下面我们将对死亡教育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做出分析。

1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

1.1焦虑心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心里会很难受,情绪会很低落不稳定,由于长时间被病痛所折磨,多数患者会失去了自理能力,面色比较憔悴,尤其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患者总觉得心理落差比较大,一时间难以接受一切。而家庭条件差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压力更加大,因为反复医治已经让其丧失信心,而且还会担心家里的经济状况,导致这些患者心力憔悴、体力不支、不敢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1.2脆弱心理在病痛的折磨下患者的精神压力特别大,心理也会很脆弱,在感情上也很容易受伤,稍有波动就痛哭流泪,悲伤不已。希望通过这方式发泄出对死亡的恐惧。

1.3孤独心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都会产生孤单无助的心理,因为治疗时间很长家人不方便时刻陪在患者身边,在这时候患者会有一种患得患失的孤单感,感觉自己被家人遗弃。尤其是一些失去自理能力的病人,由于与外界不常接触就像自完全被外界所隔离,种种因素导致这些患者孤单的感日益强烈。

1.4愤怒心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也会经常发脾气,由于病痛的折磨和不公平心理导致他们坐卧不安、摔东西、不愿意进食、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等。动不动就会大吵大闹,其实他们只希望能受到重视、能得到关心。

1.5恐惧绝望心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癌痛和恶液质的现象,患者一般在这个时候都会出现疼痛难忍的状况,身体日益消瘦,体重不断下降。患者开始害怕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自己的家人,在这种多元素的压力下患者也会表现的非常敏感与不安,情绪也会有大幅度的波动。

1.6认可接受心理随着治疗时间的不断增加,医护人员和家人都耐心呵护与照顾使患者已经逐渐接受了不能治愈的事实,导致患者更加依赖于身边的家人和为自己治疗的医护人员,并且希望他们会对自己给予支持和肯定。

2死亡教育的内容

2.1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1]。

2.2优死的原则①患者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也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在最后的时间里希望保持自己人生中最后的尊严。②患者同样可以选择自己离世的地点,例如家中,故乡或者自己一直向往的某个地方。③患者可以选择和自己重要的人一起度过最后的美好时光,在最后患者也会立一些遗嘱,不给自己的离去留下任何遗憾。

2.3对肿瘤患者进行死亡教育的内容

2.3.1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根据不同时期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

2.3.2克服怯懦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医护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让患者正视死亡的事实,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结果。科学地接受自己的病情,同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2.3.3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最能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心理压力的是巨额的治疗费用。面对自己的治疗结果,患者会心疼在治疗过程中所花的医疗费用,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个阶段护士一定要及时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在患者离世之前让其安心的走完人生的旅程善意的谎言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也会让患者轻松的走完最后的人生。

2.3.4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医护人员在护理晚期肿瘤患者时一定要从患者的心理角度出发,给其营造一个安静温暖的环境,让患者对生活有个美好的幻想。

3死亡教育的方法

3.1死亡教育的时机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死亡教育要有一定方法和技巧,要综合所有实际情况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未经观察和了解就采取行动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会使工作适得其反。对于濒临死亡边缘的患者已经对死亡非常恐惧和不安了这时就不要对其进行死亡教育了,对于那些已经接受事实,平静泰然地面对死亡的患者比较适合进行死亡教育。

3.2死亡教育的方式在进行死亡教育时局限性很大,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格的患者,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死亡教育方法,因为这些类型的患者对生命的认知以及所树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大的差别。

3.3实施死亡教育的要求①在进行死亡教育时必须要确认患者的情绪是否平稳。②患者所处周边的环境是否安静舒适。③医护人员一定要用和蔼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

3.4对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医护人员在面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家属时要给予肯定和同情,要积极安慰患者家属,提高患者家属对死亡的认知和了解,科学的认识死亡的意义。接受亲人即将离世的事实,并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尽量多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少对病人离去的遗憾。

4体会

死亡教育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这能让患者正视生与死,增加了对死亡的认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悲观心态,提高了最后的生存质量。同时患者的心理健康了,心情平和了,对患者家属是一种安慰,所以死亡教育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和肯定。

参考文献

[1]杜智殊,胡承志,张桂芝.死亡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健康教育,1994,10(6):40.

[2]刘茜,许丹,于蕾,等.浅谈死亡教育在肿瘤专科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9,30:23.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6

我县地处西南边陲,居住着汉、彝、傈僳、回等24个民族18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2.61%,占地面积2104.3 km2,东西最大横径52.5 km,南北最大纵距73.2 km,28个乡镇。我院建立于1954年,自建院以来积极开展基层妇幼保健工作,对全县接生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开展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为促进妇女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边远地区文化落后,陈旧的生育理念以及重男轻女的思想,致使很多家庭为躲避计划生育超生二胎甚至多胎,给保健工作带来隐患,不强制性做婚前检查,怀孕后不做产检,不能及时发现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降低,致使很多孕产妇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1]。

1 资料与方法

我县2000年2月~2008年2月孕产妇死亡共14例,从未做产检的8例,家中分娩的5例,宫外孕3例,产后出血,胎盘残留6例,羊水栓塞1例,妊娠合并心、肺疾病3例,见表1。

2 结果

14例孕产妇中有6例死亡原因都是因胎盘残留或滞留引起产后大出血所致。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者,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因胎盘滞(残)留引起的产后出血若能及时将胎盘取出,必要时清宫,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产妇存活率是很高的,这6例中有4例是在家中分娩,有一位是躲在山上的窝棚中分娩,发现危急情况又不及时送医院,她们都因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丧失了生存的机会;3例是因宫外孕死亡,宫外孕虽然也是产科严重可危及生命的急腹症之一,但若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救治是完全可以存活的,3例中有1例年龄17岁,知识的缺乏让她丧失了救治的机会,最后死于家中。有一位曾经到医院检查过2次,医生明确告之为宫外孕,而她却拒绝住院,最后出现全身衰竭症状才送往医院;3例因合并心、肺疾病而死亡,妊娠合并心脏病在我国孕产妇死因顺位中高居第二位,为非直接产科死亡原因的首位,孕妇33岁,系多胎妊娠,自怀孕3个月起自觉心慌劳累,随着孕月的增加越来越严重,心功能Ⅲ级,医生劝其终止妊娠,孕妇不同意,仍自行在家中分娩,最后因胎盘滞留致产后大出血、心功能衰竭死于家中。另2例产妇因合并重症肺炎和肺癌没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另外1例表1 米易县孕产妇死亡登记册死于羊水栓塞,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和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发病急、病情凶险,孕妇死亡率高达70%~80%,若发现早、抢救及时,还是有希望抢救成功。

我县地处边远山区,部分乡镇医疗技术缺乏,尤其产科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对产科急危重症鉴别诊断不清而延误诊治;交通不便及家庭经济困难造成了转诊的难度;强制婚检改为自愿后,婚前检查率明显降低,而躲避超生者不敢到医院做产检致使高危因素难以发现;卫生保健经费投入不足,客观上给基层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 讨论

不难看出,知识的缺乏、观念的陈旧直接危害妇女健康,我县少数民族多,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7%以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类人群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生育女孩的家庭更觉抬不起头。为此,生男孩成为他们的梦想,为躲避计生部门的追查,根本不在乎腹中的小生命是否正常,更不关心自己的身体,从不到也不敢到医院做产前检查,甚至出现危急情况也不就诊,导致最后死亡,给我们的保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从而造成孕产妇死亡率难以下降。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保健工作效果。

3.1 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 妇女保健工作是一个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妇幼专业机构的职责范围,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多部门协作,加强与政府、妇联、计生部门、学校及新闻媒体的联系,建立全县育龄妇女花名册,详细了解每个育龄妇女的情况,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女孩进行必要的性保健知识宣教,教会她们一些必要的防身技巧,包括避孕知识,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计划生育的优越性,阻止计划外怀孕[2]。

3.2 提倡农村合作医疗 对贫困孕产妇实行必要的救助,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及时发现高危妊娠,积极救治妊娠合并症,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3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让每个女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提高全民素质。

3.4 摒弃重男轻女的思想 尤其是丈夫的文化修养更待提高,政府正加大力度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很多优抚政策,让他们脱贫致富,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让她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让她们也能撑起一片天。

3.5 妇幼保健部门采取不同的形势 协同各乡镇妇幼人员对全县妇女进行不定期的妇女保健知识宣教,让他们了解到更多妇女保健知识[3]。目前,我县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在多方面的协作和努力下,管理率正在逐年上升,但近年来,每年都发生计划外怀孕引起的孕产妇死亡案例,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为此,保健工作应着重于计划外妊娠及未婚先孕者,我们应对每一例育龄妇女主动筛查,尤其是外出打工者,更应特别注意其是否怀孕,以多种形式开展“分娩有危险,住院保平安”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孕产妇及其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马润玫,杜明钰.云南省孕产妇死亡情况及干预措施.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