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范例6篇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范文1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急诊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结论:急诊昏迷病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正确的接诊分诊、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是降低急诊昏迷患者伤残程度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急诊 昏迷病人 接诊分诊 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4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89-01

在急诊科中,昏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它具有病因复杂、病死率高、病情危重等特点,常常还会涉及到多病种、多学科[1]。昏迷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意识丧失,或伴有病态性反射活动,感知力丧失。对于急诊昏迷患者,常常是病情危重、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所以必须要抓紧时间给予正确有效的抢救,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生命,减少伤残和死亡的发生率[2]。急诊科接诊分诊及急救护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正确性,将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患者康复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对急诊昏迷患者的接诊分诊、急救护理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86例,年龄在15~87岁,平均(65.2±2.3)岁。所有患者均由120救护车辆或家属送至急诊科,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其中轻度昏迷30例,中度昏迷85例,重度昏迷69例;有亲属陪送172例,无陪送32例;有明确病史156例,无明确病史48例。

1.2 方法。对该组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抢救措施、抢救治疗方案、原发病、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相关数据以t检验、卡方检验为主,P

2 结果

204例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本组病例的昏迷病因主要为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导致昏迷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3 讨论

昏迷,是人体高级神经活动受到极度抑制的一种状态,是无法唤醒的无意识状态,昏迷患者对内部需求、外部刺激均无反应,其临床呈现睡眠状态,患者对除了由疼痛刺激引起的偶尔、肢体屈伸及睁眼以外的外部刺激,均无正常反应[3]。昏迷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影响,其投射功能被阻断,无法使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状态,或者大脑皮质受到大面积损害所造成的[4]。造成昏迷的因素多种多样,从本次研究结果看来,我科室收治的急诊昏迷病人的病因主要是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等。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

急诊昏迷病人的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在本组的204例研究对象中,死亡41例,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大部分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病情危重,但部分患者的病情在急诊时尚未严重到无法救治,如部分中毒、窒息等患者。此时抓紧抢救时间,还是有很大的存活可能性的。要抓住急诊昏迷病人的抢救时机,必须要在接诊过程中抓紧时间,争分夺秒,为抢救医生、专科医生赢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由于急诊医生工作繁忙,所以无法长时间进行临床观察、采集完整病史,加之急诊检测条件相对有限,所以大量的观察工作都需要护士来完成,故急诊护士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第一时间的急诊昏迷患者抢救中,护士的作用可能比医生更为重要。

3.1 接诊分诊。正确的分诊能让患者在第一时间送至专科进行抢救,或得到专科医生的紧急处理,从而让患者得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分诊正确率为91.7%,昏迷病因复杂多样。要做到分诊正确,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常见昏迷病的特征和表现,如中毒、脑血管意外等。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密切关注患者的病症表现,如面色、气味、呼吸、皮肤温度、颜色、湿度等[5]。③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关键时刻能果断、正确地做出决定。

3.2 急救措施。①快速对昏迷患者进行安置,同时简要地向陪送者了解患者的病史,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查看有无外伤出血,掌握患者的昏迷程度等,快速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告知相应的专科医生。②保证患者呼吸稳定、呼吸道通畅。在本组病例中,伴有呼吸障碍者占据了36%,在接诊过程中,首先要开放气道,进行氧疗、吸痰处理。针对严重呼吸障碍者(如呼吸很弱、明显紫绀),要立刻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同时告知医生。本组病例中的12例窒息患者,在得到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吸痰处理后,有11例抢救成功,死亡1例为80岁老年患者,是由于长时间缺氧导致室颤死亡。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要加快补液,并抽血配血,保证患者血压循环的稳定。④严密关注患者的血氧、呼吸、心率、血压等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⑤确保所有急救用物(如急救仪器、物品、药品等)状态的完备性,定期维护和检查。⑥熟练掌握抢救操作流程,积极配合医生操作,例如深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等。同时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比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从而确保抢救的顺利实施。⑦在转运、搬动患者前,要全面预计到这一过程中的危险性。在本组病例中,就有2例昏迷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搬动导致了心源性猝死。

综上所述,在急症昏迷病人的接诊分诊和急救护理中,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急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熟练地配合急诊医生、专科医生进行抢救操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昏迷患者的成功抢救,并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孙小玲.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53

[2] 叶锦山,王顺旺.浅议急诊昏迷病人的诊治思路[J].医药前沿,2012,02(9):331-332

[3] 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1):43-44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范文2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护理干预

期间住院病人4529例,患者意外事件发生39例,占0.86%。发生意外事件患者的原发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为高发,占82%,意外事件发生的类型以他伤、外逃、摔伤、吞服异物为高发,分别为33.3%、20.5%、15.4%、12.8%。死亡5例,骨折2例(1例右侧股骨颈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定为医院责任5例。结论: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提高服务意识及安全意识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

精神科意外事件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难以防范的、危害个人及他人安全的行为。常见的方式有自缢、噎食、触电、坠楼、吞食异物、冲动伤人、外逃、外伤、服毒等[1]。近年来,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病态思维及情感障碍的影响、无自知力、封闭式管理等原因,易发生意外事件,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过医疗意外事件的39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原因,并对如何预防医疗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出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4529人,平均住院天数48天,发生医疗意外事件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14-77岁,平均(34.89±13.63)岁。

1.2资料收集方法通过病区护士长上报的意外事件报告单以及与当班护士进行交谈获取资料,并详细记录,查找医务部门医疗纠纷登记及处理结果,分析意外事件发生原因。

2结果

2.1发生医疗意外事件患者的原发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32例,占82%;癫痫所到精神障碍1例,甲亢所致精神障碍1例,帕金森病合并肺性脑病1例,酒精所致幻觉症1例,震颤谵妄合并重度贫血1例,单纯酒依赖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各占2.6%。

2.2医疗意外事件发生的类型他伤13例,占33.3%(其中2例是被约束于床上被其他患者伤害);外逃8例,占20.5%;摔伤6例,占15.4%;吞食异物5例,占12.8%;猝死3例,占7.7%;自伤2例,占5.1%;噎食致死1例、自缢未遂1例,各占2.6%。

2.3医疗意外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亡原因为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心源性猝死,1例为噎食死亡,1例为外走时在院外出现癫痫发作掉入池塘溺水身亡。右股骨颈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1例,他伤、自伤、摔伤导致的清创缝合20例。

2.4医疗意外事件处理结果医疗纠纷9例,定为医院责任5例,经济赔偿5例,总计30余万元。

3讨论与对策

精神病医院意外事件发生原因包括医、护、患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因而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2],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也高,其中有些是不可预测和防范的,有些则是可以通过防范避免的。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本组患者中,有7例存在较明显的护理缺陷,纠正这些缺陷,也许可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为此,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3.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精神科患者由于其受病态思维的支配,往往会发生自杀、自伤、冲动毁物或伤人等意外事件,需要给予保护约束。护士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有关保护性护理常规及保护带使用规定[3]。医院规定保护约束病人与非保护约束病人要分开病房管理,并且约束时必须同时约束双侧上肢。本组意外事件中,有2例患者是护士违犯了本规定,保护约束的病人与未保护约束的病人混在一起,而且只保护了患者的单侧肢体,致使未保护约束的病人把保护约束了的病人拽下床致1例患者右手肱骨骨折,另1例患者头部受伤,缝合3针。只要严格执行医院的规定,这2例意外事件就可以避免发生。

3.2加强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本组意外事件中,2例病人外出离院,均是由于护士安全意识较差及责任心不强,出病房时门未锁紧致病人直接外出。故精神科护士头脑里要时刻绷紧那根安全弦,进出病区门时加强防范,防止病人趁机外逃。

3.3加强急救技术的训练1例噎食致死患者,本身合并有严重的贫血,加上精神药物副反应,吞咽功能差,家属给其喂食时,出现了噎食被护士发现,在采取清除咽部食物措施无效时未能及时采取其它急救措施,如环甲膜穿刺术等。3例猝死患者中有2例发生在凌晨,被值班护士发现时患者已处于濒死状态,护理人员在施行抢救的过程中显现出对此类危急症的抢救程序与抢救技术还不熟练。在精神科的意外事件,往往都是急诊事件,需要立即抢救,加强对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急救技术,并定期考核,安排护士到综合医院的急诊科进修学习[4],提高精神科专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另1例自缢患者,就是护士及时发现,及时抢救,才未造成严重后果。

3.4加强非精神科医学知识的培训上述3例猝死患者均用了氟派啶醇肌肉注射,其猝死可能与药物有关,对此类病人因药物的镇静作用,躯体症状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我们要加强对护士非精神科医学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内科疾病的识别能力,对药物的副反应要有预见性,尤其是患者用药后睡眠中,也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鉴于这3例猝死病例的发生,医院也作出规定,要慎用氟哌啶醇,在使用氟哌啶醇之前要常规做心电图检查,使用氟哌啶醇之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3.5医护协作很重要预防医疗意外事件,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医生积极处理病情,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医生结合病情在晨会上或其他时间对重点病人的诊疗、护理要点进行重点提示并对护士进行精神医学与内科知识培训是防范意外事件与医疗缺陷有效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护理理论水平,二是可以让护士知道每个病人重点观察什么,防范什仫,做到心中有数,也就能更全面细致观察病情。

3.6提高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多数没有预兆。工作中,我们时刻要有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包括文书书写,医患沟通等,在发生了意外事件后,要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小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5]。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杜绝,但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真正落实到位,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2-173.

[2]钱萍.加强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4,6(6):17-19.

[3]李江华,辜雪萍,王涌,等.51例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分析及人性化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0):29-30.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范文3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救治难点及护理新对策。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室2008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AOIP)患者60例所施救护对策及救治难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通过采用一次性双腔胃管洗胃,催吐、导泻,动态评估阿托品化等对策,提高了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结论 分析救治难点、采取护理新对策能提高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 救治; 护理对策 急性有机磷中毒(AOIP)是临床常见急症。随着AOIP救治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护理难点和对策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面对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救治难点以及采取的护理新对策,可缩短洗胃时间,为抢救争取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室在2008年2月~2010年1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AOIP)患者60例,其中男19例,女41例;年龄15~60岁;饭后服药伴呕吐20例,出现反跳2例,抢救成功率96.7%。 2 救治难点 2.1 洗胃管堵塞 特别是进食高纤维食物后又服药的患者,易堵塞胃管,影响洗胃的时间和速度,延误抢救。 2.2 洗胃不够彻底 一方面可使毒物不断吸收,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另一方面,急性有机磷中毒(AOIP)患者随着毒物的不断吸收,病情反复,致使阿托品用量必须加大,且难以掌握,有可能因阿托品用量过大或过小,造成死亡[1]。 2.3 在抢救室经洗胃抢救转入病房后,常常发生反跳现象,导致死亡。 2.4 病情观察不细致。 3 防止堵塞新对策 3.1 改用一次性双腔洗胃管洗胃,侧孔多能通过空气缓冲使持续吸引保持恒定。急性有机磷中毒(AOIP)患者20例饭后服药伴呕吐者,无1例胃管堵塞,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3.2 调整洗胃管的插入长度,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0~15 cm(55~70 cm),胃管侧孔全部在胃内,无论何种均达到洗胃液流出通畅,缩短了洗胃时间,达到洗胃彻底的目的。 4 护理新对策 4.1 经催吐常规洗胃导泻后,行持续胃肠减压直至无农药气味拔除胃管的方法,使患者呼衰和死亡率明显下降,阿托品用药量明显下降,能更彻底地清除毒物。 4.2 动态评估阿托品化 神志清醒的患者达阿托品化的指标:皮肤干燥,瞳孔较前扩大,轻度烦躁,肺部湿音消失,心率增快80~100次/min,但不超过120次/min,若阿托品化后出现狂躁、谵语、幻觉、体温达39 ℃以上,脉搏大于160次/min,常提示阿托品中毒。昏迷者根据以上指标同时结合碱脂酶活力的恢复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2] 5 讨论 5.1 传统洗胃管的侧孔少,洗胃液流出缓慢,吸出洗胃液的时间长,残留液体多,洗胃不彻底易堵塞。用一次性双腔洗胃管洗胃,有效地解决了洗胃过程中胃管经常堵塞的问题。经延长洗胃管插入的长度,让洗胃管的前端多孔段完全进入胃内,保证胃内有效的灌注压力,使其得到充分和彻底的清洗,不但减少了毒物的重吸收,而且降低了反跳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能保证洗胃过程中出入量平衡,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3]。 5.2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症状缓解后易出现反跳现象。反跳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昼夜交替、阿托品的用量、胃黏膜的解剖结构、年龄、性别、体重等。其主要是由于洗胃不彻底、残余毒物重吸收。洗胃后过早进食,胃黏膜内残留的毒物与食物同时重吸收与反跳的出现也有直接的关系。禁食患者由于胃液的不断分泌,带有残留物的胃液,如得不到及时的引流和清除,同样会增加毒物的重吸收而导致反跳现象的出现,因此,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禁食48 h或更长的时间,给牛奶、米汤、面汤等保护胃黏膜。留置胃管转入病房后定时反复洗胃,并在每次洗胃后将胃管接上一次性负压袋进行持续负压引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胃液中毒物的重吸收,避免出现反跳,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5.3 在阿托品化观察上常出现指标掌握不准确。急性有机磷中毒(AOIP)患者因年龄、性别、体重等,在使用阿托品的剂量上存在个体差异,达到阿托品化的时间和用量不同,所以应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以及胆碱酯酶的活力恢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确定患者使用阿托品达到阿托品化的剂量,还需注意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预防阿托品中毒。特别是夜晚值班的护士更应该重点观察急性有机磷中毒(AOIP)静脉点滴阿托品达阿托品化的患者的病情变化,因为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各种反应降低,心率变慢,腺体分泌增多,瞳孔缩小,加重或混淆了有机磷中毒患者产生的毒蕈碱样作用,夜间阿托品的使用量降低,会导致阿托品蓄积,造成阿托品中毒,危急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夜间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减少反跳,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率。 参 考 文 献 [1] 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急性中毒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讲义,2009:11. [2] 陈志雄.急性有机磷中毒38例救治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13):49. [3] 冯小梅.延长胃管插入长度洗胃抢救有机磷中毒的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337-338. (收稿日期:2011-05-31) (本文编辑:郎威)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年患者;临终护理

老年人群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我国是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人口总数达1.56亿[1]。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临终关怀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终关怀,是指为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照顾,包括给予其医疗、护理、精神、心理等多方面,使患者在临终前的生命受到尊重,痛苦减轻,生命质量提高[2],也使患者的家属得到心理的照顾。我科室是一个病养结合的科室,主要是为罹患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随着疾病的发展,许多的病养老人在这里走到人生的终点,为让他们在没有痛苦、更有尊严的状态中平静离开人世,同时也抚慰老人家属,我科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3月~2011年9月实施临终关怀后49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男27例,女22例,患者年龄在76~93岁之间,平均(83.28±4.22)岁。选择2010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对照。其中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在75~93岁之间,平均(83.21±4.4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临终关怀,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痛苦程度、面对死亡的反应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

1.3 临终关怀

1.3.1 科室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室内安静,且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室内布局以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为需求,并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室内给予简单的布置。

1.3.2 为老年人给予生活的照顾,维护其尊严。护士定时为患者翻身扣背,帮助患者洗头、擦身,给予口腔护理。饮食方面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老人的嗜好,协助患者进食。给予肌肉按摩,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和干燥,以防止压疮的发生。总的目标是使患者清洁舒适。

1.3.3 采用各种方法降低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其生存质量。因大部分老人均是各类慢性疾病后期或癌症晚期,治疗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不再采取各种使老人痛苦的放化疗等治疗方法,主要是姑息支持治疗,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在止痛治疗上按需给药,不再强调三步止痛,同时结合各种非药物方法,如放松训练、按摩、冷敷等等,最大限度地消除病人的疼痛感,减轻病人痛苦。

1.3.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使用语言交流、非语言抚触等方法,让患者和患者家属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其本身并不可怕,对于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根据其信仰类别,满足其信仰需求,使患者能够在临终前平静、安详地接受死亡。

1.3.5 此外,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和抚慰也是临终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患者家属的合理需求,让家属能够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并提供其保存精力、自我疏导的方法。当患者的死亡真正来临时,护士用高度的同情心,去安慰患者家属,帮助其宣泄内心的恐惧,指导家属正确地面对哀伤。因病养群体的特殊性,家属不能长期守护在身边,当病情突然加重危及生命时,有的家属一时无法赶到,我们一方面立即联系家属,同时尽最大努力维持老人的生命体征,让家属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确实无法赶到的家属,完善保存老人的遗物,在避免法律纠纷的前提下善意表达老人遗愿,给家属以心理抚慰。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2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临终关怀后,减轻了患者痛苦,其中28例患者在死亡前表现得舒适、安详且有尊严,患者家属均得到了抚慰,与对照阶段比较,各指标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当人进入老年后,其生理的改变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不祥的,其多会造成内心的恐惧等。老年人讳疾忌医,在临终前有严重的恐惧和绝望,会抱着强烈的遗憾离开人世[4、5]。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姑息性的和支持性的医疗和护理,其以生活为焦点,强调帮助患者了解死亡、接纳死亡,给予精神心理支持,使其能够坦然地面对即将来临的各种问题。我科室在工作中,不但有护士对患者给予临终的照顾,还有青年志愿者定期来我科室陪伴老年人,使其感受到关怀、照顾和尊重,并能够在生命最终阶段,有丰富的生活。

经过我院的临终关怀,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死亡,在谈论死亡时,面部表情较为自然平和,而患者家属经过我院的心理支持,也得到了更好的抚慰。说明对老年患者给予临终关怀,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敏惠,孟海波,李卓义等.临终关怀在老年临终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7):248-249.

[2] 王雪梅.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与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2):167-168.

[3] 刘薇.临终关怀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3):133-134.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本资料来源于我院1998—2006年的全部住院病历,在2194例住院患者中,死亡36例占住院患者总数的1.64%。笔者对36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性别年龄与死因

36例死亡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0.38;年龄2l一77(47.354-13.52)岁,其中41—60岁18例占50.0%。见表1。

2.2精神疾病病程

本组病程为1个月~32年,平均8.17年,其中≤5年者6例占16.7%,6—10年者10例占27.8%。首次发病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70岁,平均44岁;住院次数1~l7次,平均(1.954-5.39)次。

2.3精神疾病诊断及死因

36例中,精神分裂病16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8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9例,其他3例。

2.4入院至发生死亡时间

36例患者入院至发生死亡时间为1—1025d,其中以住院31~90d内死亡多见(13例占36.1l%)。住院时间与死因见表3。

2.5分析

躯体疾病死亡者l9例(52.8%),为患者死因之首,年龄(53.804-10.47)岁,显著高于其他死亡原因。猝死者3例(8.3%),年龄(45.004-16.52)岁,住院时间(578.04-71.9)d,住院1—10d内猝死者2例。猝死者所有抗精神病药剂量均在正常范围内,住院期间心电图正常者1例,心电图异常者2例;如厕时猝死2例,体力活动时猝死亡1例。精神疾病自杀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6.604-l2.18)岁。自杀者中6例曾有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3例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住院期间自杀者3例,自杀方式为自缢;出院期间自杀者8例,其中服毒2例,卧轨、跳楼、触电各2例。不良反应致死3例(8.3%),其中粒细胞缺乏症死亡者均为服氯氮平引起,为咽痛时发现白细胞下降至0.05×10~1.5×10’/L,因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精神病医院患者致死率高低不一,国内资料报道其致死率为3.09%一13.00%…。本组调查分析表明,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有躯体疾病,猝死和自杀三大类型,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现分析护理对策如下。

3.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躯体疾病是关键的一环。目前,各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收治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有增加趋势。故应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在精通专科护理的同时,要掌握跨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J,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精神科护理需要。

(1)为了解、掌握临床相关学科的护理知识及最新进展,应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及时吸收新的医学护理知识,逐渐具备对各种疾病进行全面观察护理的技能。同时针对护士的特点,应积极倡导自学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以不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2)重视精神疾病患者的体格检查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缺乏主诉或主诉不准确,往往在躯体疾病很严重时仍缺少主诉,只能靠查体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的状况。因此,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和查体是不可忽视的。

(3)护理会诊既是工作的需要,又是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具体实施时,针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难点,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护理,抢救治疗各环节的配合等内容,开展不同范围的探讨,集思广益,以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

3.2了解患者的身体疾病,及时治疗严密观察

根据患者猝死多发生在入院10d内,并与起床活动或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故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详细了解新人院患者既往史,对持续数日兴奋躁动或拒饮拒食或伴有意识障碍、高热、脉速、大汗后极度衰弱或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心电图明显异常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将其视为因严重躯体病症随时可发生意外的重症患者对待。对躁动或意识障碍者必要时给予保护;拒饮拒食者,应设法保证患者的基础代谢所需热量,严密巡视,在保证各项治疗方案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及时给关心、安抚;如厕或活动时给予挽扶,病情需要时要想方设法保证其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由于精神症状的干扰突然起床活动时致死。

(2)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病症状为主,易掩盖或加剧躯体症状,有时又因躯体症状明显,被近停服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精神症状加重。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造成患者反应迟缓、痛阈升高等,使其病情错综复杂,不易判断。因此,护理人员应精通精神科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症精神病状态的护理要点及应急抢救措施和程序。噎食窒息是抗精神病治疗过程中常见死因之一,故对年龄大、药物反应明显和衰退等患者进食时应仔细观察。对突发的症状和体征,迅速作出准确判断,以配合医师,减少抢救的盲目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死亡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精神病人;自杀;防范

【中图分类号】 R39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55-01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 1】。有资料显示,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达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发生自杀行为,均符合 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症 53例,抑郁症 21例,其他 9例;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 41.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7例,中学 36例,小学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杀未遂 75例,自杀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发生自杀行为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1)

2 结果

2.1自杀行为撞墙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见,占自杀行为的 42%,该行为具有突发性,时间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行为中自缢也多 占自杀行为的 24%,死亡率高,该行为多为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夜间,工作人员少,精力不足时。

2.3溺水 3例,均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楼 2例, 1例冲破治疗室防护网坠楼导致重伤,另 1例为外出活动跳楼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精神科,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本研究发现,男性自杀行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墙最为常见。自缢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 62.5%,时间 85%发生于夜间。自杀原因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最多,其次为焦虑、抑郁等情感,恢复期病人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都可导致自杀行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杀,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精神科一项重要任务。

4 防范措施

4.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刚入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使其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护理要点及自杀发生的规律,识别自杀的前驱表现,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视时危险物品的收检,严禁刀、剪、绳索、打火机、药品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4.5 做好心理护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少言少动、进食少、失眠等表现。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4.6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药物副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4.7 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反复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关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要动员家人及朋友来探视,特别是节假日,给予病人鼓励,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务制度范本

下一篇季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