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报告范例6篇

可再生能源报告

可再生能源报告范文1

一、我区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优先领域”的战略定位推动风电产业跨越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依法制定了总量目标和相应措施,努力清除各种障碍,使我区风电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至2007年底,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45.46万千瓦,成为全国首个突破百万千瓦的省区;全年发电13.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0.13%。全区12个盟市几乎都在搞风力发电的规划和建设。其中,赤峰市2007年底装机容量48.79万千瓦,占自治区风电总装机容量的33.54%,乌兰察布市装机容量37.46万千瓦,占25.75%。全区风电在建180万千瓦,规划建设700万千瓦。按目前态势,预计到2010年装机规模可达500―800万千瓦左右。

(二)依法管理和科学规划促进了风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关于总量目标、强制上网、分类电价、费用分摊、专项资金五项核心制度的法律规定,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等有关部门和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办法。自治区发改委编制了《内蒙古“十一五”风力发电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配置原则和企业准入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完成自治区风能资源普查和大型风电场建设可行性调研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拟定了打造“风电三峡”的规划方案。

(三)比例配额和费用分摊的法定要求调动了企业发展风电的积极性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了强制性目标,即在2010年应达到总容量的3%,到2020年应达到8%以上。目前,大唐、华电、华能、中广核、京能、龙源、国网等国内各大电力企业都已进入我区的风电场建设。中国大唐集团赤峰赛罕坝风电场2005年4月开工以来,经过3年建设,目前装机已达50万千瓦,在建25万千瓦,并已扩展到其他盟市。大唐赤峰风电公司即将成为区内第一个超百万千瓦的风电企业。中广核集团风电公司于2007年2月成立后,即迅速进入我区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的风电场建设,目前开工项目总规模已达80万千瓦。中国龙源风电公司在我区3个风电基地开工建设的项目总规模达到60万千瓦。内蒙古北方风电公司发挥老企业人才、技术资源雄厚的优势,在过去原有建成13万千瓦的基础上,新开工建设项目达65万千瓦。国家电网公司控股的新锦风力发电公司于2007年6月8日注册,8月18日动工建设鄂尔多斯市伊和乌素一期4.95万千瓦风电项目,仅用135天时间就完成了66台风力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和并网工程建设,实现了当年核准、当年投产的优秀业绩,创造了国内风电建设投资最低、建设最快、质量最优的新记录。

(四)“全额收购”的并网政策使电网企业有效发挥了风电传输能力

我区风能富集区是东北、华北、西北、内蒙古四大电网和自治区东西电力大通道的覆盖区。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强制上网和全额收购的规定,促使输电、配电、农电等各级电网都为风力发电就近上网提供了条件。同时,大中小项目分散上网,也消除了因风速变化对电网的影响。至2007年底,并入内蒙古电网的风电为80.6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55.46%;并入东北电网的48.79万千瓦,占33.54%;并入西北电网的16万千瓦,占10.99%。

(五)以国产化、本土为取向的产业指导有效降低了风力发电的综合成本

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六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落户包头市,设计年产能力300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包头市汇全稀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已成功下线并通过评审鉴定,预计年产100台。国水投资集团包头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在包头注册成立,一期工程于2008年9月正式建成投产。乌兰察布市目前已引进四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自治区风机整机生产能力达到60万千瓦,“十一五”末将达到200万千瓦。近3年在国外风机市场因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我国风力发电依靠提高国产化率使综合造价保持基本稳定。据此次调查了解,我区风电场使用进口风机的,综合造价约为每千瓦1万元左右;使用国产风机的,每千瓦8000―9000元左右;最低新锦发电公司使用金风750风机的综合造价为每千瓦7000多元。

(六)风力发电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获得国家电价支持项目容量440万千瓦,平均上网电价0.5元/千瓦时左右,属国内风电电价较低地区,但也保证了风电项目的合理收益。在目前电煤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风电成本稳中有降的趋势更突显了经济优势。每百万千瓦风电在税收减免期内每年可为地方提供税收1―1.2亿元左右,使风电产业成为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风力发电不耗煤、不耗水、无“三废”排放,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风力发电还可以有效地削减风速。2007年我区风场建设约为2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不适宜植树造林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建起大面积的“白色防风林”。可以预见,随着我区风电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北部边疆的“白色防风沙屏障”将迅速形成。

二、我区风电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当前应解决的突出问题

《可再生能源法》能够首先在风力发电领域结出硕果,并使内蒙古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一是由于固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集风能分布范围广、风能品位稳定度高、年有效风速持续时间长、无破坏性风速、距电力负荷中心近等优点于一地,实属举世罕见。二是长期积累的风电建设经验和人才技术储备得到有效发挥。近年来自治区整体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风电产业的外部环境和动力。三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对风力发电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加快风电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和地区把风电作为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四是国内外大势推动。近10年来,世界电力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风力发电。大部分国家

都致力于风电发展。根据过去20多年的经验,世界风力发电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下降15%,因此,世界风电发展呈持续加速的态势。长期以来我区密切跟踪世界发展动向,促进了后发优势的发挥。

在全面总结成就和经验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区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电网建设难以满足风电快速发展的需要。调研组所到盟市都存在风电场和电网建设不同步的问题。特别是大型风电基地的接人工程亟待统筹解决。其次,我区风机制造业正在起步,需要及时扶持,加速发展。2007年以来,我区多数风电项目由于风机设备供货短缺,不得不延期建设。再次,风电专业人才奇缺,技术监督和综合服务工作需要加强。

三、关于风力发电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国内近年来风力发电产业的逐步成熟和因气候变暖涉及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外交等相关外部条件的变化,促使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力发电的认识不断深化。总体而言,风力发电能否作为主力能源之一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如何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到了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企业面前。

(一)廓清风力发电产业的前景

科学预测风力发电的未来地位、作用和产业规模,对正确制定长远能源战略,合理配置战略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长远意义。2002年欧洲风能协会出版的《风力12》预测中国在2020年风电生产能力将达到1.7亿千瓦。但国内各种规划和预测一直仅限于2000―5000万千瓦。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并参考国外的经验做法,应当充分估计到我国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风电发展前景。主要依据是:

1、《可再生能源法》颁布3年的实践证明,尽管一些重要规定还未全面落实,但已显示出这部法律对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具有强大威力。我区近两年风力发电能力连续翻番,2007年达到增长145%的新纪录。我国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100万千瓦到600万千瓦的跨越。现在我国已经与美国在发展速度上共同成为世界风电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2、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的国产化、本土化,有效地降低了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国内外化石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这一反差使风电和火电商业化竞争的平衡点将会大大提前到来。目前我区批准的风电上网价格已经与东南沿海地区火电上网价格持平。2007年我国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56%,比上一年提高15百分点。新疆金风、大连华锐迅速成为世界排名第6、第10的风机制造企业。“中国制造”平抑世界风机市场价格将成为能源生产领域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3、对风能资源的总量和质量有了新的认识。内蒙古风能可利用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达95万平方公里左右,全区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为1.5亿千瓦。最长连续无效风速历年都低于100小时,全区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年可利用风时在4380小时以上。很多地方年平均风速达6.2米/秒,年可利用风时在7200小时以上。

从投产风场运行实践来看,我区风能不仅无破坏性风速,而且还具有冷季风大、夏季风小,白天风大、夜间风小的特点,与电能消费的消长规律相吻合,可以减轻电网的调峰压力。

4、美国扭转了长期以来风电发展滞后的局面,利用7年的时间,使风电占电能总消费量的比例从0.1%以下提高到2007年的1%,而且单位造价已经与新建火电厂相当。近年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美国全社会对风力发电的预期。2006年布什总统在谈到能源效率和能源多样化时提出,风力发电可以提供美国电力需求的20%。之后,美国能源部和风电协会联合相关金融、科研、环保机构于2007年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论是这一目标到2030年可以实现。并强调“目前已不存在政策障碍、固有障碍和技术障碍”。

5、欧洲近海风力发电的研究和建设出现了实破。丹麦前几年主要依靠陆上风力发电达到18%的电能消费份额后,一度出现停滞。主要是因近海风力发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质疑。丹麦政府能源部、环境部共同组织有关机构为此进行了长达8年的系统研究,得出了明确的正面结论,使搁置多年的风力发电达到50%以上的目标确定在2025年实现。德国在风力发电达到6%后也出现了连续数年的停滞,但新的研究成果认为2020年将达到25%。

6、世界风电机制造的技术进步明显加速。2兆瓦左右的风机成为主力机型。5―7兆瓦的风机已经安装,10兆瓦风机开始研制。专家把下一步的目光投向20―40兆瓦。海上飘浮风力发电、城市摩天大厦风力发电、压缩空气贮能发电等新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和试验。GE、西门子、三菱等世界老牌工业企业的进入为风电产业的更新换代带来了强劲动力。风力发电正在出现从组装机器向组装电站转变的趋势。我国厂家生产的1.5兆瓦风机已被市场广泛接受。国产变速箱、发电机、电子产品等成熟出口产品开始进入国内风电制造业,为大规模国产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可以得出结论:今后10―20年内,我区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电力外输能力,不受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

(二)正确认识电网适应和建设滞后的问题

根据国外经验,一般都经历过电网对风电接入由质疑到适应再到正常接纳的阶段性转变。我区风电产业刚刚转入加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对风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有一个过程。从各地电网企业接纳风电的情况来看,国家出台的全额收购、电网改造、自建接人线路电价补贴等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赤峰市赛汗坝风电基地2008年发电量将超过16.5亿度,约占赤峰市去年用电量的1/3,而且全部集中在一个变电站接入主网架,按常理推断对电网的冲击是很大的,但是,东北电网公司对此未提出任何技术方面的疑问,而且主动出资收购大唐公司投资自建的输电线路,并承诺进一步完善接人系统。锡盟电网在8个风电基地全部上网,风电比例将达30%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安排220KV、110KV、35KV、10KV电网分散上网,在现有输配电条件下,全力满足风电发展的需要。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截至2008年7月24日,装机容量已达25万千瓦,发电量已达2.8亿度。在风力发电大大超过本旗用电、原有用于单纯供电的线路发生潮流改变的情况下,及时完善变电站设施,适应了风电迅猛发展的应急需要。在全区核准的上百个风电项目中,申请上网只遇到建设滞后问题,尚未出现技术障碍问题。尽管如此,当前对风力发电上网问题还是有些质疑,应当澄清:

一是风电电源稳定的问题。一般认为“有风时发电、无风时不发电”会引起接收电网频率、电压、潮流的不稳定。但

在实际上,我区的任何一个风电场有风是常态,无风是短暂的,只是影响到塔筒、机组选择和出力大小不同而已。特别是我区风电场分散在东西2000多公里的广大区域,在风力发电预测技术日臻完善和电网网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不会显著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

二是风电接人比例极限的问题。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风电不应超过地区总发电量的10%。风电接入电网比例,实际上是局部电力运行量与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国外经验,风力发电占总电量的10%以下时,原有的电网结构和技术标准基本不需要调整,只需要在调度管理上采取一定措施;达到20%时,只需要在电网上做一些小的技术改动;在网架构造坚强、电源结构合理、备用容量充足、调度措施配套的情况下,风力发电在电网中的比例可以达到50%。最新的综合研究认为“没有公认的最高极限”。可见,人为设置统一的比例是囿于传统能源、对风电规律缺乏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即使按目前认为的10%计算,在自治区火力发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左右时,按等效发电小时折算的风力发电装机可达1500万千瓦左右,仍然可以高速发展10年左右。

三是电网瓶颈制约问题。目前在大的风电基地都存在输电项目融资难、上网审批难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建设滞后”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在风电规划和建设之前提前投资电网建设。但是长期出现“瓶颈制约”是不应当的。目前国家政策既要求电网公司延伸,也允许风电企业自建接入线路。随着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进一步落实,电网滞后的问题应当得到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以火电为基础形成的电网系统接受风电有个互动适应的过程。但是目前从上到下流行的所谓风电是垃圾电力的说法并无理论和实践依据。恰恰相反,风电作为技术最成熟、最易规模化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替代部分常规能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风电大规模发展对电网所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比人们预料和推测的要少得多,而风电作为第三乃至第二大发电电源比人们所想象的来得更快。

(三)高度重视风力发电产业的战略地位

概括而言,风力发电正在成为世界性的主流能源之一,“中国制造”的朝阳产业之一,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当前有利于风力发电持续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抓风电仍处于附带的状态。从国外经验来看,法制保障和政府推动在现阶段不可忽缺。例如,印度政府专门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美国能源部下设的国家风能技术中心是世界级的专门研究机构,为美国乃至联合国的能源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由环境部进行专门协调;丹麦环境部和交通能源部共同承担风力发电的管理和促进发展职能。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开发利用规划、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科技政策、产业支持政策、资金扶持政策,还有待明确落实到部门职责上。反映到实践中,项目审批难、峻工验收难、配套服务难、上网结算难、大型部件运输通行难及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普遍存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建设成本,延误了工期,亟待有关部门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社会化服务。如果规范市场、促进竞争、保护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长期缺位,风力发电就不可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商业化和规模化。

四、促进我区风电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建议

(一)编制《自治区风电发展整体规划》

按照“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思路,采取因地、因网制宜,大中小并举的方针,加快风电产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从中长期来看,搞3―5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是有可能的。二连浩特至集宁可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风电走廊,而且就近接入华北电网可以提高首都的绿色电力比重,应当争取优先列入国家“风电三峡”规划。

(二)加快电网建设

电网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像满足火力发电厂接人系统建设那样,满足风电场接入电网的需求。凡是经国家和自治区批准的风电项目,电网企业应当及时出具并网协议文件,对风电保证上网、全额收购、优先调度。大基地风电通过外送通道,接入东北、华北电网;中型项目风电就近接入主网;小型风电场风电就地接入配网。华北电网的接纳能力对我区风电发展至关重要,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

(三)加快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积极支持合资合作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和加工配件企业共同发展。重点在呼、包、乌三市建设风电设备制造基地,尽快实现大部分大型部件和风机总装在区内完成,为我区风电发展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盟市、旗县可以搞塔筒加工和零配件组装项目。风电制造企业落户的当地政府要有专门领导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工厂兴建和生产营销的正常开展。必须由自治区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要尽可能按最优惠政策随报随批。

(四)加强风电产业的行业管理

在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内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门处室,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设立风电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风电设备开发研制、重点技术研究、科技人才培训等项目。成立自治区风电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合法权益,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风电行业的总体水平。

(五)出台《自治区风能开发管理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更好地贯彻《可再生能源法》,为风力发电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

(六)进一步向国家争取配套政策

争取国家出台区域电网乃至全国电网接收风电上网的强制性市场份额,保证风电在大范围内平衡,解决局部地区上网难的问题。对接收风电比例较高、因调峰造成经济损失的机组,应当出台补偿办法。

可再生能源报告范文2

关键词:企业 综合效益评价指数 探讨

1.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企业首要的、最基本的功能

企业是专门从事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与流通的经济实体,是构成社会经济最基本的细胞单位。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是通过提供符合社会需要商品与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实现,具体体现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力的大小。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评价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

1.1单位社会资源产出

占有社会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与再生产的最基本条件,社会资源产出就必然成为考核与评价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的综合指标。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要求占有同等的社会资源应提供等量的社会产出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就应该提供更多的商品与服务,反之亦然。另外从社会资源的价值创造性来看,也要求等量的社会资源应创造等量的社会财富,单位社会资源提供的商品与服务越多,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力就越强,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越多,取得的社会经济效果就越佳。企业提供商品与服务价值总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为营业收入。由于社会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那么,单位社会资源产出也就分为单位物质资源产出与单位人力资源产出。

单位社会资源产出的计算公式为:

单位物质资源产出=企业报告期营业收入÷企业报告期平均全部物质资产占有额

单位人力资源产出=企业报告期营业收入÷报告期平均人力资源占有量

1.2新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比

对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程度、创造社会财富能力的评价与考核,不仅要评价与考核企业现实的能力,还要评价与考核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最现实的体现就是企业能否源源不断地推出新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无论用如何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开发的新产品,最终必须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市场接受的新产品,才能称之为新产品。新产品反应的是企业最近几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因而新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体现的是企业中短期发展能力的指标。

新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比计算公式为:

新产品占营业收入比=新产品营业收入÷全部营业收入×100%

1.3固定资产更新率

在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中,最能反应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是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因为企业的各种产出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技术装备来实现的,这种物质技术装备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固定资产。企业占有的固定资产越多,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相对就越强。但是,企业要想获取持续不断的利润,固定资产就必须要持续不断进行更新,对于企业来说,固定资产更新快,新技术装备的固定资产使用得就多,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效率与质量就高,生产能力就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就足。因此,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更新率指标来反应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能力。

固定资产更新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更新率=报告期内新增固定资产总额÷报告期初固定资产净值×100%

2.投资者获得收益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企业是专门从事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与流通的经济实体,是经济法人。它的建立是通过投资者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设立的。这种资金表现为企业拥有的资本金。资本金的所有权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社会法人或经济组织。企业利润与企业净资产规模的变化程度,反应了企业回报投资者能力的大小。

2.1资本金收益率

资本金是投资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投入,这种投入可以是货币投入,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投入。资本金在法律上表现为注册资本,是企业在企业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投资者获得企业回报的表现形式为企业的利润。但是作为衡量绩效水平的利润,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利润总额,而是企业税后净利润,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并不是企业获得的收益。依据等量的投资,应该获得等量回报的原则,资本金收益率应采用相对数来进行考核与评价。

资本金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资本金收益率=企业税后利润÷企业资本金总额×100%

2.2单位资本金资产占有率

一般来讲,企业占有的社会资产规模越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就越大,赚得的企业利润的能力就越强,投资者获得的投资回报就越多。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用少量的资本金投入占有更多的社会物质资源,是促进企业发展与状大、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主要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单位资本金资产占有率反应了企业赚取利润、回报投资者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资产是指企业占有的有效物质、资源、资金、资产,不能包括企业占有的需要在生产经营分摊消化的物质资源资产,主要包括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以及递延资产等。

单位资本金资产占有率计算公式为;

单位资本金资产占有率=(企业资产总值-分摊消化资产)÷企业资本金总额×100%

3.政府管理与监督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有效运行的最根本保证

企业一切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之下进行,没有政府管理与监督,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平,企业是无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包括两方面的管理与监督、一是占有的物质资源在生产经营运营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二是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另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是遵纪守法的活动,否则就要受到政府的各种处罚。政府对企业实施的处罚,反应了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能力的大小。

3.1单位社会资源贡献

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上缴各种税收的多少,反应了企业对社会贡献能力的大小,企业上缴税收越多,对社会贡献越大。企业上缴的税收来自两方面:一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收取的税收,也就是企业上缴的所得税;二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过程管理收取的税收,包括流转税、资源税、行为税和财产税等。由于社会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那么,单位社会资源贡献也就分为单位物质资源贡献与单位人力资源贡献。

单位社会资源贡献的计算公式为:

单位物质资源贡献=企业报告期上缴各种税收÷企业报告期平均全部物质资产占有额

单位人力资源贡献=企业报告期上缴各种税收÷企业报告期平均人力资源占有量

3.2遵纪守法自觉能力

企业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就必须要接受国家的管理、遵守国家的法律与法规制度、社会道德与公德、履行社会义务,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保护、以及维护社会物质资源的安全等。否则就要受到国家的各种处罚并在处罚之后实施并完成一些补救措施,确保社会资源恢复其功能。企业受到的这些处罚与补救支出不仅表现为企业违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处罚与补救支出、破坏生态环境的处罚与补救支出、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处罚与补救支出等,还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类事故,包括安全、质量、设备、环保、员工人身伤害、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消费者及第三者伤害等的处罚与补救支出。由此可见,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能力指数是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中的负指数,在计算企业综合评价指数时,要扣减企业综合评价指数。

遵纪守法自觉能力的计算公式为:

遵纪守法物质资源自觉能力=企业报告期处罚与补救支出÷企业报告期平均全部物质资产占有额

遵纪守法人力资源自觉能力=企业报告期处罚与补救支出÷企业报告期平均人力资源占有量

4.人力资源是企业不断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的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同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必然是人的活动。人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社会财富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收入满足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实现人力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因此,人力资源收入水平是衡量企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指标。人力资源收入水平可以用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与职工薪酬支出平均水平来衡量。

4.1职工工资收入水平

反映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时,直接支出给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中最主要、最直接的部分。人力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最直接的实现形式是人的个体消费。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收入,实现个体消费,也就实现了人力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人力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不仅表现为劳动者的体力的恢复与增加,更表现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社会经验知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学习。从这个层次来看,人力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需要包括人维持生存的需要与人追求发展的需要两个层次。企业在支付劳动者收入时应综合考虑劳动者这两方面的需要。

职工工资收入水平计算公式为:

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员工工资收入总额÷员工平均人数

4.2职工薪酬支出平均水平

人力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企业支出给职工的工资收入只是其中最主要、直接的部分,也就是保证劳动者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他部分诸如养老问题、伤残问题、生育问题、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等,企业只能解决其中同生产经营直接相关部分,其余部分就需要社会即国家来解决,国家解决的资金来源仍然是企业,是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上缴的有关费用,由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使用。职工薪酬全面反应了企业为人力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所作贡献的多少,反应了企业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能力。

职工薪酬支出平均水平计算公式为:

可再生能源报告范文3

一、循环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及其在会计领域的借鉴

(一)循环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因为工业化进程的差异,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应该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其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日本在1995年制定了《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1998年制定了《家用电器回收法》,2000年制定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建设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这些法律按照“谁扔垃圾谁付钱”的原则,明确生产商和市民对容器包装物具有回收的责任并负担回收处理费用。因此日本在建设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专门开设网站,宣传有关再生物质的知识,成立“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德国在循环经济的立法方面也卓有成效,1991年通过《包装条例》,1992年实施《限制废车条例》,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制定了包装法令,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0年制定了《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等。从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行循环经济的法律建设起到2004年,其GDP增长了两倍,但主要污染物却减少了近75%。20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为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初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到2010年预计为18000亿美元的规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循环经济影响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借鉴在美国,电力产业已经形成竞争性市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电力企业。许多学者就电力行业的相关的资源利用及环保信息披露开展了深入研究(Abe,1999;Biewald,1999)。随着二氧化硫(SO2)排放交易计划的实施,各参加交易的企业的S02排放、治理和交易的信息均完全向公众公开,并随时可以在网上查到。截止到2001年10月美国有20多个州制定了自己的电力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政策,要求电力企业公布其燃料构成、能源效率,甚至是污染排放信息,这是少有的有关企业进行循环经济体系中的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另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9年起,为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污染物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下列3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美国会计学会(AAA)建议采用改变个别会计科目的办法来反映环境责任,美国的证券管理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但是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却从未将这样的要求纳入通用会计原则(GAAP)中(Janet,2000)。

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文件,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源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问题。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起到规范化的作用。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荷兰政府通过《环境管理法案》,强制要求26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向政府报告详细的有关循环经济行为的信息,包括排放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含氮(N)和磷(P)的污染物等的实物信息。

在发达国家,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充分披露是发展趋势(Fred,2001)。而且采用实物信息而非价值信息进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可预见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如果能够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规范,那么不同企业的环境行为就能够进行比较和评价;而结合已有的财务信息如总产出、利润等,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该企业的有关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的资料。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及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新要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1)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其理论和各国实践来看,从宏观层面上建立发展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循环体系、确立战略制高点、塑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未来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2)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未来20~30年内我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因此,要改变现在和将来我国资源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现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通过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和能源量,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和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结构转型,并有利于建立节约型和高效率的绿色经济体系。(3)是克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对国际贸易产品的环保要求趋于严格。欧盟于2004年颁布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要求在今后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器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必须承担支付报废产品的回收费用,欧盟市场上将禁止含有特定有害物质的产品出售及使用。欧盟两个指令无疑对我国电子电器产品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为了保证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发展循环经济中应重视工程科学的基础作用和先进科技的研发,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的绿色支撑技术开发体系,从而达到减少贸易壁垒,刺激产品出口的目的,这也有利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存在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也做了战略性的规划。在中国首届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上,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透露,循环经济是“十一五”规划中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统计局、国土资源部和环保局五部委正在围绕循环经济制订各自的相关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齐建国研究员在其主持的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优先领域与政策体系研究》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其主要特征如下:首先,中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从末端治理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其次,通过规模经济和企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以规模经济的形式进行产业组织构造,不能任由企业自己走原始积累再发展规模经济的道路。这里的规模经济指单个企业应达到经济规模和小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分工与网络化。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也与产业分布过于分散化、小型化,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有重要关系。第三,必须走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节约政策仍然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尽管很多学者都正确地指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第四,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但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的全部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同等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替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这里我们不能把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对立起来。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用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也有环境污染问题,也要消耗短缺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工业化的普遍生产模式。

因此笔者认为,会计核算中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循环经济这个大环境的观念。首先,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自然环境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环境,寻求最佳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才能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从发展循环的观点看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又要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只能是空谈。其次,循环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要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企业立足自身经济利益,也应增大对再生资源的投入,通过循环经济特有的“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把企业经济活动中涉及的所有物质和能量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再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特别是其中的资源、环境信息披露能使资源、环境行为表现好的企业在公众和社区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能迫使环境行为表现差的企业加强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行为(王华,2000;Milne,1999)。有效的信息公开还能够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环境信息公开越充分,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激励作用效果越明显(王华,2000)。因此,循环经济下会计工作必须承担计量绿色产品投入和产出,核算取得的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确认负有的资源利用责任、发生的相关费用及取得的再生资源的收益或损失等任务。并在全面地衡量企业的效益状况的前提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有关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会计信息。

三、现行会计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线性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现行会计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现行会计模式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侧重于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将最新遇到的循环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表现为对循环经济环境下所涉及到的业务活动事

项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会计循环过程的不完整,缺乏对企业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资产、相关责任和费用的计量和核算,缺乏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的确认和再生资源产生的相关收益的计量和核算。(2)现行会计核算没有把企业视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的。认为经济循环仅是从企业在环境中取得资源开始,到企业实现其产品,取得经济收益结束的线性过程。忽视了资源、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忽视了企业所处的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造成的企业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责任。具体而言,没有将自然资源准确地确认为资产,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责任、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资源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专门反映确认资源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产生收入和费用以及利润。(3)现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仍一时无法彻底解决。如企业资源、环境信息披露的范围、技术规范、方式的确定等问题(平衡公开性与商业秘密间的关系);企业各种资源信息的披露成本与风险核算的问题;如何对信息披露行为进行检查以及审计标准问题;环境信息披露失真导致损失的索赔与惩罚机制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会计理论认为没有凝结人类一般劳动的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不必对之进行确认和计量。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也是资产,也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应当并可能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朱学义,1999)。

四、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循环经济体系中会计应具备的特点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应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而循环经济下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税务检查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投入和取得的再生资源收益,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税收优惠的依据。此外,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也需要根据企业提供的循环经济信息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状况,转化环境污染物为再生资源而获得的直接收益和税收优惠等情况,并由此判断企业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2)信息披露的形式不同。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财务报表为主,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而循环经济会计计量确认的非量化信息较多,采用实物信息而非价值信息进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较多,需要采取较多的附注和文字说明。应对现行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应增加反映循环经济事项信息的报表和报告,如“再生资源收益明细表”等专门化报表和如“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类的专门化报告。(3)计量方法不同。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方法,循环经济会计则不能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两种方法结合的原因在于,资源资产是由自然界长期积累形成的,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确定其价值,应采用间接计量的方式确认其价值,而且自然资源的再生同期有很大的差别,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4)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不同。循环经济会计理论和实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循环经济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过程。可以说,循环经济理论是环境会计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循环经济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失去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难以延续,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二)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循环经济将由“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流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是涉及企业经营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化:既有定性的信息,也有定量的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以实物、技术等指标表示的非货币信息。因此,对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制度强制性要求的最低量的相关信息披露;第二,建立企业自觉披露环境信息的机制;第三,资源会计信息、实物信息与一般财务信息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因资源、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来提供企业的资源及再生资源利用绩效状况。

一是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下的财务报告。具体包括:

1、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将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也是可行的。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与循环经济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于单独的项目,以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资产、承担的补偿负债等;在利润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相关于资源、环境的保护支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所获得的收益等。

2、报表附注。环境会计报表的附注分为括号注释和底注两种形式。括号注释不宜过长,以便于阅读。企业用括号注释揭示以下信息:(1)循环经济会计的特定程序和方法,如直接环境效益采用影子价格法还是数学分解法;(2)说明再生资源项目的特征,如某种环境负债有无优先要求权;(3)按替代性计价方法得出的金额,如在按历史成本入账的环境资产后面列示其现行市价;(4)需要参见其他报表或本报表其他部分的说明。报表底注是在报表正文下面用一定的文字和数字表示的补充说明。循环经济会计的报表底注可揭示:(1)重要会计政策,如资源性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再生资源产品利润的确认政策;(2)循环经济体系中会计变更事项,包括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3、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应该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列明有关循环经济体系下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但是主要内容应该在所附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中进行详细的披露。

二是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编制单独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资源利用、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有全面的认识。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循环经济法规执行情况,包括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

2、资源耗费与再生利用情况,包括:(1)各类资源的名类及

获得途径、主要资源的获得价格,本会计期间耗用自然资源数量,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消耗用量;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可能带来的损失,本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其他企业再生资源的数量、价格。(2)本企业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金额、废弃物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包括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品种和总量。(3)本企业的再生资源(污染物)的下游使用企业的名称及使用情况,回收利用的产品产量、产值、收入、利润等指标,所产生的各种间接的社会效益的情况。(4)对资源和环境的补偿、贡献情况,如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对非本企业直接责任的环境保护项目的投入或捐赠情况,(5)对开发新资源或替代资源的科研投入的方向及数量,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6)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生产人员的数量及劳动保护情况。(7)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企业对有害的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所获得的政府对此的补贴和运用情况。(8)企业从事资源的再生利用的长远目标等。

3、环境治理情况,主要包括:(1)本企业无法再生利用的废弃物的排放情况,包括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影响;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由于环境污染而支付的罚款。(2)环境治理质量指标的达标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4)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质、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损失金额。(5)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6)本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7)其他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8)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治理后,政府对此的补贴和运用情况。(9)企业有效控制污染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10)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长远目标等。

编制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可以同时使用表格、文字、图形等多种方法。在编制初期,为简便和易于操作,可先以文字、图形和数量、技术指标等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应该形成以列示一系列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项目投入、技术研发和使用,再生资源利用的直接收益和间接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指标表格。也就是说,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应该逐步成为一种正规、严谨的信息报告工具。另外,资源环境责任报告需要适应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资源环境责任报告需要进行审查验证,以保证环境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可再生能源报告范文4

关键词 电视天气预报栏目;栏目创新;广告营销;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008-02

0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天气预报越来越重要,但同时社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电视频道的增多,让人们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若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不能做到节目创新,不仅会影响节目收视率同时还会影响节目广告营销的效益。最初的天气预报节目由于独树一帜,因此具有可观的广告效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其他电视节目的出现以及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的缺乏创新,让地市级《天气预报栏目》的广告效益每况愈下。下面笔者就结合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栏目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1现阶段天气预报节目所面临的问题

1.1天气预报节目不再吸引观众眼球

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每况日下一方面是因为气象预报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缺乏自主创新。综合而言天气预报节目在收视率问题上主要面临以下几项问题:1)现代化技术衍生了一系列如手机短信、96121信息平台等服务产品,电视天气预报不再是观众获得天气的唯一途径;2)各大类电视栏目逐渐将天气变化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给观众,这也对天气预报节目产生了影响;3)上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信息不但丰富且详细,给市级电视台造成很大的冲击。

1.2天气预报节目广告效益大打折扣

天气预报节目广告效益大打折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象短信、电脑网络天气信息的出现给不够强势的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栏目沉重的打击,已经收到短信或在网上浏览到天气信息的观众再重复看天气预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导致天气预报节目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关注群体,节目所带来的广告效益自然也降低;2)广告争夺白热化,近年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增设了广告栏目,导致天气预报栏目的客户流失严重;3)天气预报栏目自身的缺陷是背景广告短暂且无声,这种播放广告的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客户对广告的需求。

2 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的创新与栏目广告营销对策分析

2.1让天气预报栏目更吸人眼球——合理创新,寻找生存空间

2.1.1充分利用电视传播优势

电视传播直观性强,无需重复强调,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向观众传递其需要的信息。因此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应当充分抓住这一点,抓住视觉特征多做有关天气的影像、现场报道,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天气实况以及其带来的实际影响。这也不失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一大特色。

2.1.2充分利用独有条件

对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是各台在新闻中直播的天气信息。面对设备和技术更高一筹的电视新闻的涉足,电视天气预报栏目要想留住关注人群,就应该以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将天气预报栏目做的更科学化、专业化,同时利用生动的三维动画将气象知识做的更形象生动。同时在收集气象信息时做到及时、有效,在第一时间收集气象信息,并及时进行后续拍摄跟踪和数据处理,以气象信息的价值来留住一批固定收视群体。

2.1.3强调地域特色,创新节目内容

上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信息来源更丰富,节目播报更详细。要想在上级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的“压迫”下生存,地方天气预报栏目应当突出其地域特色,将气象信息生活化、本地化,利用独特气象语言使天气预报更贴近大众。另外各地市因为自身地理位置及地质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性小气候,这些小气候是大台播报气象信息时顾及不到的,因此地方电视天气预报应当抓住这一点,将自身预报内容做细、做精,从而留住吸引本次观众。

2.2提高地市天气预报栏目的广告效益

2.2.1提高地市天气预报栏目的关注度

天气预报的广告效益和天气预报栏目的关注度分不开关系。广告客户通常会选择关注度高的电视栏目进行广告播报,因此地市级天气预报栏目只有努力提升自身实力,提高自身收视率,才有可能留住客户源。提升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关注度的措施在上文已经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2.2.2找寻适合栏目特点的客户

天气预报栏目的广告不仅出现时间段且广告是无声的,这是利用天气预报栏目做广告的局限。通常这种播报广告的方式更适合提高企业知名度或形象。因此栏目组应当给结合这一特点,找寻和筛选符合这类要求的广告客户,从而拥有特定的广告客户源。

2.2.3建立并完善广告联播机制

地级市一般居住人口较少,因此其广告达到率也相对较低。若能够将一个省内的所有地级市都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广告联盟,从而让各地级市的广告传播由点及线,连接成一张广告网,则不仅能够有效增加收视群体同时更会提高广告传播的广度,这样更容易吸引到广告客户加盟到地市级天气预报背景广告的播报固定客源中。

2.2.4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

天气预报栏目的广告同样是一种商品,只要是商品就有其营销价值,同时也需具备合理的营销策略。因此栏目组应当就天气预报栏目中的广告业务组建一支专业的优秀营销团队。让营销团队为有意向的客户进行广告营销策划并制定详细的广告投放策略,从而让栏目广告更吸引人同时也更吸引广告客户。

3结论

新兴传播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让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不再是观众了解天气信息唯一的途径,若天气预报栏目组不能做好栏目的创新工作,必定会失去原有的关注群体,且由于天气预报栏目广告自身的局限性,其可开发的广告客户受限。若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组能够发挥地域特色,做好栏目创新,就能够让地方天气预报栏目在众多新增栏目中脱颖而出,只要收视率有保证,栏目广告营销的效益自然也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雷庆更.浅谈市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定位与创新.2006年气象影视技术交流会,2006.

可再生能源报告范文5

第一条 论文选题要求

论文题目的选择可在研究生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在导师充分了解研究生情况的基础上,首先由导师提出,征求研究生的意见后确定。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应遵循学科发展现状、学科理论前沿、学科争鸣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在学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密切结合实际,力求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点和现实问题,并尽量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争取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选题应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结合导师的专长和研究生本人的基础进行。

4.论文题目大小适宜,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确保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5.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育硕士选题应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第二条 开题报告内容

1.选题来源。研究生选题可来自部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校级课题或自选课题。

2.选题依据。(1)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所确定题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2)国内外现状分析:充分分析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说明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本人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不少于2000字。

3.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可行性分析;(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4)研究特色和创新性分析;(5)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4.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

第三条开题报告程序

1.以学科方向为单位,由相关方向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专家评议小组;

2.开题报告会必须在学院(部、所)进行,院长主持开题报告会,在召开开题报告会之前,应张贴海报公布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等,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

3.研究生填写开题报告,封面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字、1.25倍间距,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并将开题报告于开题报告会一周前送交开题报告评议组成员,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

4.召开开题报告会,由研究生阐述选题来源、选题依据、提出研究的初步研究方案,再有指导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说明,最后由评议组成员进行讨论、审核。审核标准为:(1)论文选题很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2)文献调研广泛,了解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3)开题报告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书写规范;(4)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较强,具备论文撰写能力。

5.开题报告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依据审核标准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存在明显问题的,不批准论文开题,限期修改补充,并要求3个月内完成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推迟论文答辩时间,随同下届毕业生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

6.开题报告通过后二日内,研究生将开题报告纸质版一式三份与电子版送交研究生秘书,再由研究生秘书统一报送研究生部审核,审核完成后由研究生本人、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各存一份。

第四条 其它

可再生能源报告范文6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基础 发展

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财务环境发生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显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影响着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不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者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或局域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

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始终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

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能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已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化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对现阶段我国财务报告现状的几点建议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笔者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