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范例6篇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范文1

关键词: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场所精神人性场所

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多样性,城市活力的丧失是快速城市化运动的产物,要挽救城市活力,必须真实的体验城市人的生活。

当今中国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打破了人们原有公共生活空间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空间参与性的缺失,城市活力逐渐衰落和丧失,生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逐渐被忽略,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城市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是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在西方,中世纪城市广场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户外交谈、聚会、进行庆典等,共享“公共生活空间”。在中国,街巷空间、集市聚落作为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存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个阶段的城市及聚落由于为人们所使用而独具魅力,有些至今仍然是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快速传播且覆盖范围无所不及,人们的社交与公共活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也不再需要从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获取信息,“非场所的、虚假的公共领域占据了我们的城市空间,我们频繁地经历这种区域和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我们以某种社会的伪装会面,加速的穿过场所,而不是体验场所;并且在这种场所中几乎不存在相识的可能性。非场所性的消费地方和交通区域鼓励无思想的行为和单调不变的行为,并且没有时间和地点供人们停留,观看比场所的真实存在更重要。”――理查德・弗朗西斯・琼斯。“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客观上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

尽管城市化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当代生活的私有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公共空间的部分功能“过时了”,但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空间对当代生活来说是否真的就不再重要了呢?

在相关理论和研究中,以往城市形态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确认,但却不够重视以往城市的功能或城市功能与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洛杉矶市市政委员会委员迈克尔・费弗(Micheal Fever)所说:“在一个像洛杉矶那样的分散型城市里,人们常常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孤独,依赖于汽车……我们渴望步行的生活。人们正在寻求摆脱汽车的方式,生活在一个人性化的城市中心”(摩根 1996,P.59)由此可知,人们对公共生活空间仍有诉求,公共生活并没有消失,人们渴望并正在寻求更高品质的空间,能够在其中自由的体验场所、享有愉悦的心理感受。

诺伯格―舒尔茨在力作《场所精神》中指出:“场所是具有独特性格的空间,自古以来,场所精神就被视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和妥协的有形事实。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将场所特征视觉化,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供人们居住”。他提出,建筑要回归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场所精神”对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同样适用。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来说,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就是创造一种空间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各项行为活动获得舒适的、自然的、亲切的、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场所里,人们赋予寄托和希望并以其为归属,场所感是公共空间必须具备的特征,失去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场所意义。

找回城市中被遗忘的公共环境空间,重新规划和有效利用场所,人性场所无疑使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它能够引导我们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从本质上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个独立课题,人性场所的研究对象是普通民众而非精英阶层,探究寻常百姓在生活中如何随意的使用场所以及自由的体验空间,呈现的是大众和全面性,也这正是被以前的建筑学、规划学所“遗忘”的方面。

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场所来展示自我,进行社会活动、创造文化,这些就需要空间具有相应的功能和情感内涵,公共空间设计若要增强环境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那么了解人的知觉和感知范围、感知形式是一个先决条件,尺度感是否宜人直接影响着使用者对场地舒适性、归属感等的感受。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而言,凯文・林奇提出,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美好的景观应该能够唤起观察者脑中强烈的印象,他认为小尺度空间的可达性和可控制性都适合更好的体验,形成场所精神,所以他建议的尺度是25―100米,杨・盖尔则建议是70―100米。在实际设计中,根据霍尔的近体学理论,他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等,在进行空间的规划设计时,把握尺度的宜人度,划分场地设计高差,放置小品或者街道家具等,便能够丰富空间,经过人们长期使用而形成空间内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或氛围。

空间和使用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城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当为人们提供户外、街道活动的场所,但这一点在现实环境设计中却常常被设计师们忽略,例如在交通空间中人们习惯“抄近路”,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能够合理布置空间,为人们提供快速便捷穿越场地的机会,从而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构图成为追求,缺少了人性化的设计环境就会变得没有人气。不同的空间根据不同特点而性质不尽相同,但每个场所都应具备功能,人们的各种活动应当在空间设计中得到尊重、满足和支持,因为人的参与公共空间才不会失落、不会被人遗忘。

结语

C・亚历山大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根本上是由那些不断重现的生活事件所组成……它和我们的生活场所密不可分,而它们互相关联的原则,则由我们的文化来决定和维持,并保持其生命力。”城市公共空间是供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如果缺乏宜人的尺度、亲切的氛围和一定的场所精神就无法满足使用的要求,空间的场所意义也不复存在。现代城市设计,应在空间上追求人物一体,从本质上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塑造安全、休闲、交往和回归自然的有活力有吸引力的空间,推动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杨・盖尔,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范文2

景观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将景观功能最大化地表现出来,当然景观功能表现形态中又属实用功能为最优,要求设计者要能够根据景观的不同实用功能进行理性设计。景观设计过程其实就是寻求形态、色彩和光影的协调一致,共同表现景观主题。

(1)空间中心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人作为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在环境空间中有着极其敏感的觉察力,就景观空间中的知觉认识来看,虽然说人是根据自身的感觉印象作为判断的基础,但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感觉印象的累积和相加,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解。一般意义上,我们把空间定义为三维立体空间,这是一种内空体,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被感知的一个特定场所。人们在空间地不断转换与自然地不断接触和碰撞中,逐渐感受到其所具有的一种美感,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在整个景观空间的构建过程中,任何的一种活动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而多种活动必然会围绕多个中心展开。空间中心化既可以强调空间所处的地域性和方向性,也可以提供中心化空间设计构成的安全感。空间中心化其实就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把人的活动置身于景观构成中,确立整个景观的中心方向,改变原先的无中心概念论,并且以人的活动为指引,由多个中心逐渐地转向单一中心的过程,以便达到强化中心方向的效果。景观设计中采用中心化设计原理,在艺术的角度上来看,空间中心化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处理的形式。人需要在一定的空间中活动,必定与周围的环境建立某种因果关系,空间环境也就成了一个人的环境,一个属于人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以某个中心为基础,围绕其展开多层次的空间设计比单一的只有一个层次的空间设计更能体现出“地位感”。多层次的空间设计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人们可以尽情地在各个空间中欣赏游览,欣赏景观构成中的音乐喷泉、雕塑、绘画以及各色的植物,从外部空间逐渐进入到中心空间去感受景观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当人们进入景观中心空间时,就与景融合在一起了,就由一种物质形态升华为另一种精神境界,而这些也正是景观构成艺术所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和艺术魅力。景观设计中多多少少的会涉及某些符号的运用和排列组合方式的运用,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景观环境中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景观构成的空间渲染力。我们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该广场有着中国第一唐文化广场之称的美誉。在夜晚灯光的映照下如同城市的会客厅、大戏台,它以著名的古建筑大雁塔为主轴,分为若干个空间中心化场所。中国的建筑讲究对称性,该广场的中轴线就是中央主景水道区,左右两边则是雕塑园林区和唐风商业建筑步行街区,以及南北分置的大唐列柱和万佛灯塔区。这些区域的设置就很好地营造出了一种空间中心化的感觉。

(2)虚拟空间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景观设计中除了要注重空间中心化这一重要空间分割形式之外,还要对景观中的虚拟空间进行有效利用。当然了,景观构成中的空间场所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围合式的,另一种是开敞式。然而,在这两者之间的空间我们将之定义为虚拟围合空间。例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设计中,在广场的入口地方,设计了大唐文化列柱,这些列柱并排在一起就给人一种屏障的感觉,仿佛中间有一道“幕”将二者分开来。当然,这个“幕”是虚拟的,当人们走过列柱,穿过去就感觉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场所。在景观空间构成中无论虚与实,空间都会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呈现不同的意境美。

二、小结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范文3

关键词:居住空间;景观设计;古典园林

1 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1.1 追求神韵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山水植被为基本要素,其中,以自然的山水为根本,植物为点缀。但并不是简单按比例仿制这些景观要素的自然形态,而是人为的加工、调整、剪裁、结合,以追求“一峰山太华千岳,一勺水江湖万里”的神韵境界。

1.2 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而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所创造的美妙意境,这也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3 建筑与美学的结合

园林艺术起源于先秦,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将物质生活条件同对自然环境的精神审美结合起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始大量修建行宫别苑和亭台水榭,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人工修建的亭台楼阁把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修饰的更具民族色彩和民族精神,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2 古典造园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2.1 灵感源泉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其设计思想更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典范,是设计师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高超造园手段,将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组合,形成源于自然环境,又高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2.2 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国内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案例加以深入研究,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加以运用,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味道”的风景园林景观作品。园林景观艺术是直观体验性艺术,观赏者无需接受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同时,这种直观艺术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使观赏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3 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3.1 不尊重自然环境

许多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对景观的功能性考虑不足,注重表现外表的美观。某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表面的气势和美观效果,达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不惜重金做面子活,为此增加了成本,加重了购房者的资金支出,也使得后期的物业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3.2 缺乏神韵

现代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设置的休闲活动空间充足,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场地、休闲步道等,这些空间普遍尺度较大,且多以铺装为主,相对缺乏可供好友休闲小憩的私密空间。

3.3 施工时间短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传统建造技术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式的快速施工技术所淘汰,当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使得传统建造技术开始失传,其精髓更难以再现。现代居住小区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台水榭,虽然形似,却没有了木材的生动,传统工艺的风采不复存在。

4 传统造园艺术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4.1 理解古典园林的内涵

要设计具有中国元素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不能完全依赖新技术、新材料,更不能对现代西方园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

4.2 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尊重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核心精髓,采用尊重生态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以自然景致为主,强调设计师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现。

4.3 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依山林而建,通过借景、比喻等方法将园内景观和周围自然生态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渗透,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设计师将视域作为设计范围,以地平线为空间参照,突出与本地区景观的融合。这与古典造园手法中追求无限想象的外延空间理念是一致的。

5 结语

在新的社会生产环境下,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要实现新的功能要求,应当着力学习,继承古典园林的精妙,而不是简单的对形式进行模仿,更不是用简单的工艺手段,制作简化的经典元素。这样不仅是对创造力的约束,也是对古典园林形式的人为视觉混淆,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损害。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范文4

Abstract: the main task of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the space, an important means of plants as the space design, the designer's art layout, the composition of a variety of adapt to the space environment landscap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our dimensions of spac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three most common types of plant space, creating a space plant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 and art.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plant; spac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植物是景观营造要素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不但能满足景观的空间构成、时间构成、艺术构图的需要,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要求,更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即城市环境绿化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景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1植物空间 植物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作用。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可视为单体建筑。一定株数的乔木栽植成林荫绿带、各种片林,能形成以线状、面状为主要形态特征的环境空间。攀援类植物通常被用为廊架、围墙、屋顶的绿化,能分隔组织空间、遮隐建筑物、增强其安全性和私密性,也可构成框景效果,还可修饰硬质景观的外轮廓线。由于植物材料的多样性和本身形态特征的影响,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化、时序性和生命力。

2景观植物空间的构成 景观空间通常是由山、水、建筑、植物和小品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大小不同、景象各异的多种形式的空间组合。同时,景观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景观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相演变方面。可见,景观植物空间主要由基面、垂直面、顶面和时间四个维度构成。

2.1基面 正如凯文·林奇所说,“空间主要是由垂直的面限定的,但唯一的连续的面却在脚下”,可见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间范围物空间主要由基面、垂直分隔面、覆盖面和时间四个维度构成。

2.2垂直面 垂直面是由具有一定高度的植物构成的一个面,是园林植物构成空间的最重要表现。垂直面形成了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强烈的空间围合感。首先,树干如同直立于外部空间中的支柱,他们多是以暗示的方式来表现垂直面。其次,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影响着空间的围合感。阔叶或针叶越浓密、体积越大,其围合感越强烈。而落叶植物的封闭程度,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夏季较封闭,冬季较开敞。落叶植物是靠枝条暗示着空间范围,而常绿植物在垂直面上能形成周年稳定的空间封闭效果。 2.3顶面 大中型乔木的树冠相互连接,构成了园林植物空间的顶面。植物空间的顶面通常由分枝点高度在人的身高以上的枝叶形成,它限制了伸向天空的视线。顶面的特征与枝叶密度、分枝点高度以及种植形式密切相关。夏季枝叶繁茂,遮荫蔽日,封闭感最强烈,而冬季落叶植物则以枝条组成顶面,视线通透,封闭感最弱。

2.4 时间 景观中的植物空间与建筑空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时间”。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变化,构成了四季分明的景象变化。植物的这种时序景观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空间的构成,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可选择的空间类型。当植物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空间围合的程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夏季,具有浓密树叶的树丛能形成一个个闭合的空间,秋冬季来临时,随着植物的落叶,视线逐渐能延伸到限定空间以外。其次,季相变化中的色彩变化也十分引人注目,通常叶色、花色在一年四季都有着丰富的变化。可见,景观空间是一种带有生命的空间,它是动态变化的。

3景观植物空间类型 植物空间以时间维度为导向,由基面、垂直面和顶面三个构成面通过多样的变化方式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

3.1开敞植物空间 景观植物形成的开敞空间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植物空间,这种空间没有顶面的限制,其空间的大小形态只是由基面和限定该空间的竖向面决定,但在该空间内,竖向面仅用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人们身处其中,视线通透,视野辽阔,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容易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在景观设计中,除了运用草坪和花卉外,应推广使用生命力强、易于养护管理的地被植物来营造此类空间。

3.2半开敞植物空间 半开敞植物空间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四周围不全开敞,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方向性强,指向开敞面,是开敞空间向封闭空间的过渡,是景观中出现最多的一种空间类型。它也可以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与植物配置共同完成。半开敞空间的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达到“障景”的效果。在景观设计中,其封闭面可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三层配置方式,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3.3覆盖植物空间 覆盖植物空间通常位于树冠下与地面之间,通过植物树干的分枝点高低,浓密的树冠来形成空间感。高大的乔木是形成覆盖空间的良好材料,此类植物分枝点较高,树冠庞大,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无论是一棵几丛还是一群成片,都能够为人们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和遮荫休息的区域,这类植物空间的营造也是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此外,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门、木廊等攀附在其上生长,也能够构成有效的覆盖空间。

4小结 在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已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生态位、占据不同的空间,将乔、灌、藤和草坪、地被植物搭配种植,可以充分利用生长空间,营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景观植物空间。这些植物空间会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发生改变,原本的开敞、半开敞空间可能最终会成为覆盖空间或封闭空间。因此,在进行植物空间营造时,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还应对植物的空间特性、色彩属性等艺术构素的特性有熟悉的了解,并挖掘其形态及组合的可塑性及多样造型,使各类景观空间巧妙组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范文5

摘要我国的水景建设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水的造型能力及应用已是传统古典园林无法比拟的。形式丰富了,应用灵活了,不和谐的因素也出现了,这些不和谐主要反映在古板的设计观念、单调的设计形式以及趋同的设计理念等方面。本文基于此,从艺术的角度对水景景观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艺术 空间设计 水景景观 艺术认知

中图分类号:TU-8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环境艺术空间中水景的完善因素

在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诸多元素中,水景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是较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来源于它所处环境中的条件,如水源、生态条件、小区域的气候条件等等,也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目前主要有水资源、自然条件、认识和维护四个有待完善的因素。

1 水资源因素

在水景的设计中节约用水是水景设计的灵魂。目前水景的水源一般来自于城市供水系统、雨水、地下水等。在城市中天然水系资源非常有限,而且也不是人人均可享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水源短缺的问题,像北京等大城市更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在公众场合中修建大型水景已引起了多方面的争议。较为普遍的建议就是尽量以中小型水景为主,而且要充分开展水资源的再生利用,以净化的污水或杂用水等用于水景营建。但对于一些尚未推广这些节水技术的地方,水源对于水景建设来说仍是一大障碍,也是最易引发争议的地方。

2 自然条件因素

一个城市所处的自然条件对水景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北方城市来说,空气较为干燥,水的蒸发量大,降水量不足,冬季又结冰,地下渗透以及污染严重,所以水景需要经常补充水分,从而增加了维护的开支和力度。

3 认识因素

在构建和营造水景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常常会出现一种失去平衡的情况。如迷信欧式水景,过分追求视觉上的壮观,忽视了人们的心里需求;另外就是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回避水景,认为这是奢侈的浪费,缺乏对水景的生态认识。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认识的失衡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需要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来纠正。

4 维护因素

对于水景来说,最大的考验可能并不是它的设计与营建过程,而是它后期的维护以及由此所需的经费支持。这也说明水景设计不得不考虑维护及管理运营费用。

目前我国的一些城市水景建设,特别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是否在城市中修建太多的大型水景项目值得商榷:一方面修建的经费比较昂贵,另外需要不断投入运行及维护费用。很多大型水景项目在第一年就陷于维护基金以及运行经费不足的困扰之中。在许多城市,即使第一年的费用被支付了,随后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设计所需水量与最终的景观效果都大打折扣。城市中应更多地尝试利用传统园林的方法,从现有的溪流、湖泊、水道、落水中利用水的能量,并且充分结合环境的特点进行造景,如在欧美一些国家利用太阳能来驱动水泵,以此达到节约电力的目的。

二 对环境艺术空间中水景设计的艺术思考

1 关注水源和水质

首先,水源是水景设计的灵魂,我们的水景设施通常从当地的供水系统获得所需要的水源。同时,合理的利用地下水、中水和雨水也可为水资源紧张的现代城市,提供建设水景的可行性选择。其次,水质问题是关系建设和运作水景设施的基础。城市总体环境的改善对水质有极大的帮助,而水质的好转对水景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因此对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应在遵循城市的总体规划下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严格遵守已制定的相关护条例。建立生态的水循环净化系统,实行充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对污水分流进行中水处理,加强区域水系的管理,减少浪费,为水景观提供优质水源,杜绝对水景的污染。

2 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力度,统一社会各方观念

水的设计和使用应该考虑居民及以后对水的使用者,应该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决定。提倡和鼓励人们的创造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水本身就具有很丰富的设想空间,有水的广场是最受欢迎的地方。规划应该给人们提供机会去发挥他们的影响力、提出建议,并且赞同这种用于玩耍的空间利用性。

而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无论是水景设计、市政设施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等,都是由个人、单位或开发商来设计施工,在征求市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某些环境设计变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或者设计者宣泄个性的场所。环境艺术水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

3 发掘水景的文化艺术价值,体现水景的地域特色

对水的认识问题,已使我们认识到现代水景缺乏文化艺术设计与地域特色,而设计观念的陈旧和盲目模仿似有东施效颦之嫌。国外一些优秀的环境设计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地方性的体现与现代科技的运用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地域特征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它包括特定地点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地质、气候条件,以及人工环境特征,如周围建筑物、道路、交通、城市肌理等。在设计中强调地域环境的特点,使环境艺术水景景观因展现不同的环境,而富于个性与特色。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与习俗,孕育了本地区的建筑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是地域特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地域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环境艺术空间水景设计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至上,甚至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而是要根据本地区具体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地域文化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环境艺术水景景观。

4 水景设计的多功能艺术性

在可能的地方,整体化的设计总是结合了很多水的主题,但它们又不排斥其他的使用方法。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理解和思考是不够的,每个参与的个体都应该了解其它相关的专业范畴。为了能够正确地掌握和处理水,我们要身体力行,到水的世界中去体验,学会用整体化的和跨学科间的方式来考虑水的流动性和适应性。

三 现代建筑环境艺术空间中水景的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环境艺术水景组织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需求为设计目的,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人们对环境艺术水景观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愉悦、平等、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人的心理不定性及行为的复杂性,要求环境艺术水景观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可选择性。

2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水景设计中也要考虑。一方面,水景运用必须考虑地域以及气候的适宜性,要综合经济、地域、气候、技术等各个方面来考虑水景利用的可行性和实现方式。只有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地结合这些因素,才能达到水景与建筑空间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完美统一。如水池与架空柱廊结合的生态形式,多适用于热带、蒸发量较大的地区,如果在寒冷地区也一律滥用的话,非但不能起到调节微气候的作用,还会弄巧成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另一方面,水景的生态性原则还体现在水景的再生循环系统上。假如只一时追求水景表面的形象,而忽视了水体的生态再循环,从而产生“一潭死水”的不良效果,就违背了水景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不能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反而成为环境问题的“死角”,这与运用水景美化环境、贴近自然的初衷大相径庭。

3 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建筑设计中的最高层次,建筑不只以其实体的造型、结构、风格与装饰等向人们传布某种文化信息,建筑空间也同样具有十分深广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摆脱习惯上的所谓“高敞明快”或“厚重压抑”等直观上的空间视觉印象,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层面上进行一些考察,就会发现:空间,较之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更具有质的方面的意义。而水体是空间载体之一,它在空间中运用的时候,必定会与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产生交汇,甚至成为空间表达文化氛围的重要媒介。

文化性原则一方面要求环境艺术水景观的设计要遵循文化性原则。这里的文化概念是综合性的,它在空间中隐含的是地域、宗教、哲学、科学、美学、行为、民俗等一种或几种文化因素的综合。我们能够运用水景与建筑要素结合所形成的或封闭、或开放、或内聚的空间来体现建筑的文化含义。

另一方面则要求要遵循地域性原则。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中尤为重要。在运用水体景观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建筑所在的社会大环境,认真地研究和探索不同地域文化建筑的深刻内涵,既不能采用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否认,也不能盲目地追求现代形式,刻意地模仿外来文化。在设计过程中要将传统建筑的空间规律提取出来,汲取其能运用于现代空间的因素,将抽象的手法运用到水体景观与建筑空间设计中来。

例如,在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各国设计师费尽心机地表达其所代表国家的文化内涵。挪威馆和冰岛馆将建筑与水结合起来,象征其蕴藏丰富的水资源和深厚的水文化:挪威馆借鉴了斯泰恩戴尔斯佛森尔大瀑布的“挂流三百尺,效如飞电来”的气势;冰岛馆则采用静水流深的方式,任水由屋顶向四壁缓缓滑落;挪威馆将国内著名的瀑布风光制成电子文件投映在空旷的冥想室的四壁、天花、地面上;冰岛馆将当地大小52个瀑布的大型图像统一整理于不锈钢制成的档案柜中,依据字母顺序排列,可随时抽取查阅,每抽取出一个风景就有瀑布的现场原音重现。

4 风格、环境的整体性原则

水景风格、环境的整体性,是指水景营建时需与所在环境空间的景观特质相互依存、相互衬托。作为环境艺术水景,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空间中,它是与特定环境息息相关的。在设计水景时,其环境原有的景观特质与景观元素无疑是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谨慎斟酌与取舍的,因为无论静态水景或动态水景都会对环境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就一般而言,水景风格、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水景的应用形式、水景的观赏特性、水景的色彩表现等方面,应与其所在的空间环境相统一协调。这也是规则或不规则的运用形式、动或静的水态选择、白天与夜晚的色彩设计等诸多方面的统一协调。应与环境中的人文需求相契合,并要与建筑、植物的搭配设计的风格与形式相统一,要作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存在,使其能融入整体的环境中,增强坏境固有的景观特质,而不是从环境中突兀而来,或打破环境原有的景观状态和视觉平衡。

5 运行经济的原则

在总体的水景设计中,以组合形式出现的水景,不仅要追求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要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不同的景观水体,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水势,它所需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即运行的经济性是不同的。盲目的水景建设必然会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高昂的运行成本使一些水景在落成后便陷入停滞状态的尴尬局面,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生态化设计是相违背的。目前国内的部分水景设计同样存在此类问题。这也说明好的设计不得不考虑维护及运行管理费用,即水景的经济性。通过考虑其优化组合与搭配、动静结合、按功能分组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降低运行费用。如在水景设计时按功能分组设计,分组运行就可以节省运行费用。平时开放一些简单的功能以达到必要的景观目的,节假日或有庆祝活动时,再分组开动其他造景功能,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一定的运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金儒霖主编:《人造水景设计营造与观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

[2] 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3] 詹姆士・埃里森编,姜怡、姜欣译:《园林水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西蒙德・J・O,王济昌译:《景园建筑学》,台隆书店,2007年。

[5] 王建国、张彤编译:《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范文6

关键词:景观设计;大学校园;不特定空间

1校园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行为学要素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校园景观设计的行为学要素主要是指环境的使用者———师生等要素。

2“不特定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提出了“不特定的空间”概念。认为在信息时代,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反馈加速,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因此设计的空间应去适应人们的各种活动和交往。“不特定的空间”的构想更多地考虑了人的行为因素,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随机的行为,而且通过空间和布局去诱发各种新的人的行为活动,使空间更加富有活力。

3校园不同空间环境中的景观设计

3.1与建筑邻接的不特定空间

校园内建筑的入口、前庭和后院、建筑中的内庭等都是这类空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这些区域交谈、读书的身影,也是最喜欢的地方。这些户内外公共开放空间,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主要是为开展学习活动、师生交往和课余休息服务的。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就是个特征的建筑,尤其是门廊的处理,外形为三角形的歌特式架空门廊,突出了建筑学院的特色。而在其前庭门廊,经常可以看见班级举办的建筑设计交流展示,师生们积极参与构成了生动的景观意象。而这些意向的产生正是建筑师通过朔造建筑空间,构建了一个传递专业信息的空间环境,才使得这里成为师生乐于交流体现校园精神的场所。这种不特定空间的塑造也使原来的交通性空间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师生交流的场所空间。这种不特定空间的创造需要设计者从行为人的角度出发,构建起一个人与人交往的环境空间。

3.2公共开敞空间中的不特定空间

公共开敞空间是构成校园景观意象的重要节点,也是校园场所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往往成为师生心目中母校的形象代表。中心草坪在校园内作为宝贵的开敞空间,是师生喜爱的休闲、读书和交往场所。与校园内许多的学生活动相联系,如同学聚会、班级讨论等。在这里,建筑成为整个画面的背景,而草坪和参与其中的使用者成为景观的前景和主体。师生的活动构成了校园景观意象,体现了校园场所精神。

3.3交通性空间中的不特定性

交通空间是校园中的线性空间,是学校的公共活动频发的地方,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师生欣赏风景攀谈等。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场所。道路两旁自然景观的设计,可以加强道路的线性空间,同时有特色的植栽将会加强空间的活力和文化特性,如西安交通大学腾飞广场两旁的樱花道,每年3~4月,樱花争相怒放,洁白如雪,而青松翠柏点缀其中,如诗如画。每年这个时候吸引无数市民前来参观,无形中提升了学校的人文价值,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而期间人们的各种行为,如拍毕业照、纪念照、同学之间的合影留念等,都在无形中为空间的各种可能性创造出不同的画面。新时期大学校园“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应考虑校园使用者在行为上的多样化,塑造层次丰富的道路空间。师生们常伴随交谈、休息、等候、观望、阅读等各种活动,设计师们更要挖掘其本质的需求,不应单纯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而应结合“不特定性”空间的理论,挖掘出更多的随机性体验式的空间场所。上海大学新校区步行干道的设计,就脱离了单纯的步行交通的作用,与绿化相结合,拓展到水面,做成入水的叠落台阶,形成一个个凸空间,且在每块空间上放置名人雕像和布置绿化,做到“寓教育于休闲”。

4结语

大学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因而,人造景观、自然景观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景观。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景观环境中,各种行为活动方式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特殊场所下的空间景观设计,只有以师生的行为为导向,以自身校园文化形态为原则,才能使校园的景观充满活力,并富有教育意义。

作者:魏琨 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