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例6篇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1

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创投市场投资总额达20.5亿美元,投资案例182个,平均投资金额达1126.37万美元,较2009年的880万美元、2008年的936万美元分别增长了28%、20.34%。

创业如潮、投资汹涌,对商业模式实质的甄别也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刊在对商业模式持续研究并连续推出两届“最具增长潜力商业模式”基础上,评定出第三届最具增长潜力的商业模式,分别是新能源之中联科伟达模式,民营出版之磨铁图书模式,汽车租赁之神州租车模式,电视购物之快乐购模式,移动互联网平台之3G门户模式,手机游戏之掌趣科技模式,小额外贸之敦煌网模式,团购平台之拉手网模式,第三方支付之拉卡拉模式,以及跨界融合的东方风行模式。

这些企业表面上看千差万别,却拥有共同的商业模式基因密码: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能够构建核心竞争力、可复制,以及创业团队对行业的准确把握,能够找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正是凭着富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入选案例公司才能够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

我们已经在无数的案例中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威力:沃尔玛在“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下,不断通过信息技术和物流优化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大批量采购千方百计地压低采购成本,并以连锁模式扩张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零售商。1968-2009年,沃尔玛销售额由1262万美元增长至4012.44亿美元,净利润由48万美元增长至1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8.68%和28.36%。迄今,沃尔玛式的连锁模式仍是众多中国零售企业反复运用、历久弥新的法宝。

在互联网领域,亚马逊、当当网基于网上书店之上不断拓展长尾业务保持高速增长的外延式模式,谷歌与百度基于搜索技术之上不断延伸价值链的内涵式模式,凡此种种,均显示了商业模式强大的力量。相关数据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理解这种力量―即使跟进和模仿者众多,亚马逊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自1995年成立到2009年,净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6.28%,2010年前三季度净营收、净利润分别达212.57亿美元、7.36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分别增长41.82%、42.08%。复制亚马逊模式的当当网,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零售商,拥有中国网上出版物零售市场50%左右的份额,并占全国一般图书(教材教辅除外的书)10%左右市场份额。2009年,当当网跨过盈亏平衡点,由亏1200万美元扭转为盈200万美元;2010年前三季,当当网营收同比增长55.6%,达到15.7亿元,其中自营百货业务同比增长159.8%,联营百货业务同比增长278.6%。2000-2009年,谷歌营收实现120.75%的年均复合增长,从录得盈利的2001年起,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5.04%。2010年前3季度,营收208.95亿美元、净利润5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08%和25.42%。商业模式与谷歌如出一辙的百度,2001-2009年营收实现124.07%的年均复合增长,从录得盈利的2004年起,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2.13%;2010年前三季,其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4.64亿元、23.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45%、123.75%。

这些一直高速领跑的企业都有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断更新的商业模式基因密码。在新出炉的“新财富最具增长潜力商业模式”中,我们看到,这些企业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基因密码,以构建核心竞争力。而在培植和发现新型商业模式上,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创投机构的发现眼光功不可没。

创投做多,商业模式创新不断

近年来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创业投资的介入,正是创投做多,才使得一个个商业设想成为现实。而创投的火热,与退出路径的顺畅及高额的回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中小板的扩容和创业板的开板,拓展了VC/PE的退出渠道。万得统计显示,2009年,A股共有169家企业IPO,数量较上年分别增长119.48%。2010年,IPO数量更是创出历史新高,全年共有343家企业IPO。另一方面,发行市盈率的高企,也激化了创业投资的热情。2009年,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市盈率的算术均值分别是46.33、46.35、64.21倍。而2010年1-11月,除主板发行市盈率回落至35.54倍外,频现创投身影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市盈率进一步上升至54.09和67.71倍。12月,创业板上市公司新研股份更是创出150.82倍的历史高点。

在退出路径顺畅及高额回报双重刺激下,中国创投市场热度高涨。ChinaVenture统计数据显示,2002-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投资金额由5.34亿美元上升至37.67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也由178个上升至428个,其中2008年更是分别创出50.08亿美元和535个投资案例的高点。尽管2010年前三季度创投市场有所萎靡,但仍录得182个投资案例、20.5亿美元投资的纪录(图1)。

从最近两年的创投数据看,投资的行业集中度逐渐趋于提升。2009年,61%的投资案例数量和72%的投资金额发生在IT、制造业、互联网和医疗健康四个领域;2010年前三季度,上述四个领域投资案例数量占总数的比例上升至66%,而吸金比例下降至46%,系2010年一季度物流领域的两单高达6.09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拉低所致(表1)。

创投的风向,是当下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态势的一个掠影;创投的介入,则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推手。IT、制造业、互联网和医疗健康四个行业的受捧,反映的是TMT、制造业升级和医疗健康在国内的优先发展现状,而这四个领域又是商业模式创新最频繁的领域。

TMT是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早期的百度、新浪、网易、搜狐、阿里巴巴、当当网等,都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典范。近来,Web2.0、B2C等领域创新迭出,视频、点评、商城等不断孕育新的模式,如土豆、优酷、豆瓣、京东商城、凡客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该领域也将在创业者和资本的介入下,不断涌现新的模式。

制造业在产业升级大背景下也不断出现模式创新。、三一重工、潍柴动力、格力电器、雷士照明等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模式创新,纷纷做大做强。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中国跨越刘易斯拐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做出调整,这预示着新一轮的创新正在路上。

同时,在资本的推动下,医疗健康行业所属的药品、器械、服务、渠道四个领域,也不断涌现新模式。如研发与销售双轮驱动的恒瑞医药模式、“鼠标+水泥”的爱康网模式、销售流通领域的九洲通模式、三级连锁的爱尔眼科模式,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物流行业可能是下一个孕育新模式的热土。ChinaVenture数据显示,物流行业是2010年吸金最多的领域,前三季度,物流行业累计获得创投投资6.25亿美元,占全部投资金额的30.46%。另外,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内外有20余家风投与民营快递公司进行过洽谈,其中不乏IDG、联想投资等知名机构。同时,各路资本也向物流渗透,如海航收购天天物流,阿里巴巴入股星辰急便,又如京东商城5亿美元融资用于打造物流产业链。目前,物流产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可以预见,在资本推动下,未来数年物流行业将孕育出不少模式创新的企业。

基因密码:

快速反应、核心竞争力、可复制、精准定位

对商业模式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关乎投资回报高低,也是避免伪模式搭乘创投顺风车的现实要求。本届入围的最具增长潜力模式,之所以能在创新迭出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就在于它们都具有成功的基本属性: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能够构建核心竞争力、可复制,以及创业团队对行业的准确把握,能够找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首先,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是体现企业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即能提供独特价值。由于企业自身情况千差万别,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商业模式必须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怎样因应市场的变化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创造利润。入选模式中联科伟达,准确研判光伏产业盛宴的到来,从超声波清洗设备商迅速向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提供商转型,投入巨额资金构建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光伏产业井喷之际占据了有利位置,并成为国内技术领先、可替代进口设备的晶硅太阳能生产线集成商。入选模式神州租车,在租车产业大门洞开之际,凭借原有产业积累迅速转型,成为国内最大的租车企业。入选模式快乐购,之所以能够在行业整体声誉不佳背景下逆势成长,就在于它将电视购物的无形渠道与实体服务店有形渠道相结合,既充分利用了媒介的资源,又打消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入选模式拉卡拉,则是把银行看不上的小额支付,做成了一道大菜。入选模式敦煌网,不同于传统“信息服务平台”会员收费制模式,采取向买家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为国内中小企业和海外小采购商,提供覆盖整个B2B产业链的信息、翻译、支付、物流等综合平台服务。

其次,能够构建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公司能够保持持续高成长。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复合增长率在两位数以上的行业比比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企业如果仅仅获得行业均值的增速,那么其背后的商业模式难言成功,自然也难以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入选模式中联科伟达,三年收入增长77.5倍,其背后是以巨额投入积累的技术优势,以及本土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共同构成的生产线集成商模式。入选案例拉手网,则通过异城且多团模式,上线8个月,销售额已达到创办三年、拥有2500万注册用户的团购鼻祖Groupon的1/3,按2010年11月销售额计算,拉手网年化业务额突破10亿元。

再次,可复制,即商业模式能够简单复制,从而实现持续增长。入选模式神州租车,通过构建用户体验、规模和成本之间铁三角的商业模式,将业务拓展到41个城市,107个合作城市,300个服务网点,近6000辆的车队规模,成为服务网络最大、车队数量最多、服务品种最全的全国性汽车租赁服务企业。入选模式磨铁图书,在大畅销书的运作思路下,建立了“出版人团队+流程平台”的商业模式,可以将畅销书的经验复制到包括少儿图书在内的其他品类中,从而形成流水线式的图书生产能力和规模化扩展的能力。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2

关键词:外企;外债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09-02

外债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债管理上的超国民待遇、管理模式落后、规模增长过快等问题逐步显现。如何实现外债管理中的差别待遇,提高外债经营的安全度,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外债管理方式和体制,是当前外汇局亟需探讨的课题。

1 当前外债管理存在问题

1.1 超国民待遇问题

(1)外商投资企业与中资企业举借外债审批门槛悬殊。在现有“内紧外松”的外债管理模式下,国内中资企业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需事前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和申请指标,举借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也需事先取得外汇局的短贷指标。而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不需事前批准,只需按“差”管理模式要求,在“差”范围之内自行举借外债。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借用外债方面形成巨大天然优势,而中资企业则因受政策限制导致融资渠狭窄,外债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客观上造成了“扶外限内”的局面。

(2)对于外债的结汇使用,中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存在差异。目前,对于中资企业借用的外债,视同国内外汇贷款管理,其借债资金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得结汇,只能用于进口支付。而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企业经营实际自行结汇,虽然自2004年开始实施 的“支付结汇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商投资企业借债资金结汇的增长,但并未对大幅增加其融资及结汇成本。借债资金使用上的区别对待,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融资环境及资金运用效率远优于中资企业。

1.2 管理模式问题

(1)“差”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作为一个静态的管理模式,“差” 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发生的变化。假如一家企业投资总额为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500万美元,其差为500万美元,历经10年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已大大超出原有的投资总额限定,而此时500万美元的差额可能已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倘若企业在此10年之中已借用中长期外债,则其无法再继续通过对外借贷的方式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而,静态的“差”管理模式存在不合理因素。

(2)“差”管理模式弱化了外汇局对外债规模的监管。2003年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外汇局联合了《外债管理暂行办法》,使得“差”额度(即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短期外债余额与境外机构担保项目贷款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管理趋于规范化,也体现了我国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借债规模总量控制和企业自主借债的相结合。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由外经贸部门审批确定,且只要企业借用的外债在此范围内,外汇局就需为企业办理外债登记手续。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规模实际上由外经贸审批部门间接决定,而外汇局在外债规模的控制上处于被动地位。

(3)“差”管理模式不能有效约束外债短贷长用的现象。由于在控制指标设置上将流量指标(中长期债务发生额)与存量指标(短期债务余额)简单相加进行考核,因而企业在签约时可选择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债,利用债权人通常为外方投资人和目前对于短期外债展期没有次数限制的漏洞,将一笔到期短期外债展成中长期外债使用,造成短期外债实际长期使用,甚至逾期不还。基于目前“差”管理政策对于逾期短期外债,是视为中长期外债还是短期外债尚无明文规定,因而外汇局在监管中无章可依。

(4)“差”管理模式易造成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弱化”。 按国际经合组织标准则认为企业权益资本(自有资本)与债务资本(借贷资本)比例应为1:1,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即为资本弱化。而按我国现行管理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越高,注册资本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可以借用的外债额度也就越多。如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为1:2。故企业为减低经营中的权益资本风险,往往倾向于借入更多的债务资本,获得更大的财务杠杆效应,而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也成为企业避税的重要手段。

(5)“差”管理方式易催生虚假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现行“差”管理政策除对外方投资比例在25%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进行特殊规定之外,对外方投资比例在25%(含)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则无需考虑中外双方投资比例即可在差100%范围内借用外债。部分中资企业为享受上述政策优势,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式转变为外资企业,再投资国内,而这一方面形成了招商引资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税款流失和资本外逃,不利于国内经济健康发展。

(6)“差”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差”管理模式中,对企业外债额度的核定标准未能充分考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故在管理上难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1.3 外债结汇问题

(1)外债结汇对于国内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实施将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经济过热、银行信贷规模增长过快的势头。在国内银行普遍压缩信贷规模之后,一些高负债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资金链吃紧,转而向境外股东和金融机构寻求支持,大量借入外债并结汇使用,这显然会加剧基础货币的投放,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2)外债结汇资金真实性难以审核,可能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通道。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结汇实行“支付结汇制”管理,对20万美元以上的外债结汇,要求提供支付命令,对2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结汇,只要求企业在办理下一笔结汇时,提供上一笔结汇资金用途的明细清单。但外汇局对于企业提供的结汇申请材料凭证真实性难以判断,只能审核表面一致性和合规性,其交易的真实性无法进行检验和监督,这也加大了对境外热钱以外债结汇资金的形式流入进行监管的难度。

2 政策建议

2.1 超国民待遇方面

(1)统一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内外债。将外商投资企业本币债务纳入“差”限额控制,从而收缩其外债规模,并进而实现对其内外债的统一管理;对随意进行外债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限制,包括实施期限限制和经济制约等多种方式。可规定办理外债登记后未按期提款、导致外债登记失效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再申请办理外债登记手续,以及在原外债到期(包括展期)未得到清偿之前,不得再举借新的外债;对于外债登记管理的相关审核细则以法规方式予以明确,如通过法规规定外债登记后,超过借款合同约定的首次提款日3个月内未提款,该笔外债登记自动失效。

(2)实行外债管理一体化。对于企业的对外借债需求,不再区别对待中、外资企业,而是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支持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确有需要的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对于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行业要限制或禁止其借入外债,从而在控制外债数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2.2 外债管理模式方面

(1)按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投资比例核定外债借用额度。对于中外合资和合作企业,以外资股权占比来控制“差”差额,即要求其外债借用额度应与外方出资比例相对应并按如下模型确定外商投资企业外债借款额度:企业外债借款总额度=企业注册资本(或“差”×外方出资比例×所在行业系数×借款期限系数)。对于属于环保类或高科技类企业可赋与较大行业系数,同时,按借款期限赋与不同系数,外债借款期限越长则系数越大。由此,在有效控制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规模的同时,合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经济转型。此外,应进一步明确对于注册资本金按期到位的外商投资企业,在资本金足额到位之前,应禁止其举借外债。

(2)实行外债余额管理。继续保留“差”的限额管理,但可改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为余额控制。对于企业借用的无论是中长期外债还是短期外债,外汇政策应统一以其余额计量外商投资企业已借用的外债规模。这一方面可改善当前短期外债占比过高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配合按注册资本比例核定企业外债借款额度的管理模式。

(3)建立外债存款准备金制度。此举是按照银行存款准备金管理方式,对企业借入的外债规定按借款金额的20%作为无息存款准备金,并可按企业外债规模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增加投机资金流入成本,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当然,有关指标的选择和制度的制定必须统筹考虑,既照顾到正常资金的需求,同时也要防范套利资金进入扰乱我国金融市场。

2.3 外债使用方面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3

1.1超国民待遇问题

(1)外商投资企业与中资企业举借外债审批门槛悬殊。在现有“内紧外松”的外债管理模式下,国内中资企业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需事前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和申请指标,举借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也需事先取得外汇局的短贷指标。而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不需事前批准,只需按“差”管理模式要求,在“差”范围之内自行举借外债。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借用外债方面形成巨大天然优势,而中资企业则因受政策限制导致融资渠狭窄,外债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客观上造成了“扶外限内”的局面。

(2)对于外债的结汇使用,中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存在差异。目前,对于中资企业借用的外债,视同国内外汇贷款管理,其借债资金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得结汇,只能用于进口支付。而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企业经营实际自行结汇,虽然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支付结汇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商投资企业借债资金结汇的增长,但并未对大幅增加其融资及结汇成本。借债资金使用上的区别对待,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融资环境及资金运用效率远优于中资企业。

1.2管理模式问题

(1)“差”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作为一个静态的管理模式,“差”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发生的变化。假如一家企业投资总额为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500万美元,其差为500万美元,历经10年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已大大超出原有的投资总额限定,而此时500万美元的差额可能已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倘若企业在此10年之中已借用中长期外债,则其无法再继续通过对外借贷的方式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而,静态的“差”管理模式存在不合理因素。

(2)“差”管理模式弱化了外汇局对外债规模的监管。2003年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外汇局联合了《外债管理暂行办法》,使得“差”额度(即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短期外债余额与境外机构担保项目贷款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管理趋于规范化,也体现了我国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借债规模总量控制和企业自主借债的相结合。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由外经贸部门审批确定,且只要企业借用的外债在此范围内,外汇局就需为企业办理外债登记手续。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规模实际上由外经贸审批部门间接决定,而外汇局在外债规模的控制上处于被动地位。

(3)“差”管理模式不能有效约束外债短贷长用的现象。由于在控制指标设置上将流量指标(中长期债务发生额)与存量指标(短期债务余额)简单相加进行考核,因而企业在签约时可选择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债,利用债权人通常为外方投资人和目前对于短期外债展期没有次数限制的漏洞,将一笔到期短期外债展成中长期外债使用,造成短期外债实际长期使用,甚至逾期不还。基于目前“差”管理政策对于逾期短期外债,是视为中长期外债还是短期外债尚无明文规定,因而外汇局在监管中无章可依。

(4)“差”管理模式易造成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弱化”。按国际经合组织标准则认为企业权益资本(自有资本)与债务资本(借贷资本)比例应为1:1,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即为资本弱化。而按我国现行管理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越高,注册资本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可以借用的外债额度也就越多。如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为1:2。故企业为减低经营中的权益资本风险,往往倾向于借入更多的债务资本,获得更大的财务杠杆效应,而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也成为企业避税的重要手段。

(5)“差”管理方式易催生虚假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现行“差”管理政策除对外方投资比例在25%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进行特殊规定之外,对外方投资比例在25%(含)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则无需考虑中外双方投资比例即可在差100%范围内借用外债。部分中资企业为享受上述政策优势,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式转变为外资企业,再投资国内,而这一方面形成了招商引资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税款流失和资本外逃,不利于国内经济健康发展。

(6)“差”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差”管理模式中,对企业外债额度的核定标准未能充分考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故在管理上难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1.3外债结汇问题

(1)外债结汇对于国内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实施将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经济过热、银行信贷规模增长过快的势头。在国内银行普遍压缩信贷规模之后,一些高负债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资金链吃紧,转而向境外股东和金融机构寻求支持,大量借入外债并结汇使用,这显然会加剧基础货币的投放,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2)外债结汇资金真实性难以审核,可能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通道。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结汇实行“支付结汇制”管理,对20万美元以上的外债结汇,要求提供支付命令,对2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结汇,只要求企业在办理下一笔结汇时,提供上一笔结汇资金用途的明细清单。但外汇局对于企业提供的结汇申请材料凭证真实性难以判断,只能审核表面一致性和合规性,其交易的真实性无法进行检验和监督,这也加大了对境外热钱以外债结汇资金的形式流入进行监管的难度。

2政策建议

2.1超国民待遇方面

(1)统一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内外债。将外商投资企业本币债务纳入“差”限额控制,从而收缩其外债规模,并进而实现对其内外债的统一管理;对随意进行外债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限制,包括实施期限限制和经济制约等多种方式。可规定办理外债登记后未按期提款、导致外债登记失效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再申请办理外债登记手续,以及在原外债到期(包括展期)未得到清偿之前,不得再举借新的外债;对于外债登记管理的相关审核细则以法规方式予以明确,如通过法规规定外债登记后,超过借款合同约定的首次提款日3个月内未提款,该笔外债登记自动失效。

(2)实行外债管理一体化。对于企业的对外借债需求,不再区别对待中、外资企业,而是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支持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确有需要的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对于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行业要限制或禁止其借入外债,从而在控制外债数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2.2外债管理模式方面

(1)按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投资比例核定外债借用额度。对于中外合资和合作企业,以外资股权占比来控制“差”差额,即要求其外债借用额度应与外方出资比例相对应并按如下模型确定外商投资企业外债借款额度:企业外债借款总额度=企业注册资本(或“差”×外方出资比例×所在行业系数×借款期限系数)。对于属于环保类或高科技类企业可赋与较大行业系数,同时,按借款期限赋与不同系数,外债借款期限越长则系数越大。由此,在有效控制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规模的同时,合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经济转型。此外,应进一步明确对于注册资本金按期到位的外商投资企业,在资本金足额到位之前,应禁止其举借外债。

(2)实行外债余额管理。继续保留“差”的限额管理,但可改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为余额控制。对于企业借用的无论是中长期外债还是短期外债,外汇政策应统一以其余额计量外商投资企业已借用的外债规模。这一方面可改善当前短期外债占比过高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配合按注册资本比例核定企业外债借款额度的管理模式。

(3)建立外债存款准备金制度。此举是按照银行存款准备金管理方式,对企业借入的外债规定按借款金额的20%作为无息存款准备金,并可按企业外债规模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增加投机资金流入成本,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当然,有关指标的选择和制度的制定必须统筹考虑,既照顾到正常资金的需求,同时也要防范套利资金进入扰乱我国金融市场。

2.3外债使用方面

(1)规范短期外债展期行为,严格控制短贷长用。对短期外债展期实施期限控制,具体可参照《贷款通则》规定,明确短期外债展期时限,规定每笔短期外债只可展期一次,累计展期期限不得超过1年。到期后仍不能偿还的,按中长期外债管理,防止企业通过连环展期方式短借长用。此外,应明确规定,对实际使用期限超过1年且未办理展期的逾期外债亦应视同中长期外债管理。

(2)合理引导外债流向,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结汇的监管。一是完善“支付结汇制”,设立企业结汇专户,外债资金结汇后直接划入结汇专户,再根据企业支付指令划往规定收款人账户;二是要求企业在进行小额结汇后提供用途明细清单的同时提交相应的采购、销售凭证或发票,以加强对小额结汇外债资金的监控;三是将外债结汇的频率和单位时间内结汇总额作具体的量化规定,防止外债结汇化整为零现象发生;四是加强对异常情况的监管。对存有疑点的企业要及时跟踪结汇用途,对利用其关联企业规避外债结汇真实用途的借债企业要严历查处。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4

关键词:经纪业务经营模式转型与创新

证券经纪业务是我国券商的主要业务,也是我国券商的核心收入来源。据统计,2001—2004年经纪业务收入(包括佣金收入和息差收入)占券商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2%、59%、82%、90%。因此,券商经纪业务经营模式的构建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其经营环境相适应,关系到券商盈利的高低甚至关系到其生死存亡。

然而,对于我国来说,券商在长期的政府政策保护和行业垄断下形成的经纪业务经营模式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在新形势下还面临诸多挑战,从而使得我国券商经营步履维艰,并陷入连续几年行业整体亏损的极端困境。因此,分析我国券商经纪业务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及其如何转型与创新是目前我国证券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模式总的来说是一种营业部模式,有的学者也把此叫做通道模式。之所以说是一种营业部模式,是因为其经纪业务主要是通过证券营业部进行的;之所以又叫做通道模式,是因为我国券商的经纪业务主要是为投资者提供交易通道。然而这种模式是在长期的政府政策保护和行业垄断下形成的,其问题如果说是在过去高度垄断、政府倍加呵护的环境下有所掩盖的话,则在证券市场日益市场化、国际化、金融混业经营的形势下,暴露无遗,其主要表现在:

粗放式经营,成本高

在过去的高佣金政策和行业壁垒的保护下,证券公司只要能够开设证券买卖的证券营业部,就能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券商增加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手段就是靠广设营业网点。在这样一种经营理念下,券商的营业网点越来越多。

到2004年,我国券商的证券营业部达到3700多家,营业网点的增加必然增加人员、硬件、管理等相关要素的投入,从而导致经营成本的提高。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平均每家营业部的年费用支出约550万元。

依靠政策生存,自生能力弱

券商经纪业务从理论和西方投资银行的实践来看,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买卖业务,即收取佣金;二是为客户提供与其交易相关的投资咨询业务,即收取服务费用;三是为客户提供高层次的代客理财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即收取服务费用。

我国券商目前从事的经纪业务主要是低层次的买卖业务,经纪业务收入主要是佣金收入,因而券商经纪业务模式又称为佣金模式。这种买卖业务又叫通道业务,即券商为客户提供买卖通道而进行的业务。在过去由于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这种通道是政府给予的,是一种垄断资源,券商仅靠这种垄断资源就能获高额垄断利润,他们不必、也没有自主性去开拓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特别是投资银行的现代业务,如公司理财、项目融资、投资顾问等业务。因而其自生能力很弱,一旦这种垄断被打破,券商的生存就成问题。

经营模式基本相同,缺乏经营特色

目前,我国130多家券商不管是综合券商还是经纪券商,其业务结构、经营内容、盈利来源、盈利方式都基本相同。经纪业务主要是低技术含量的通道业务,而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投资咨询业务和投资理财服务的很少,而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高附加值服务的就更少。

故笔者认为,券商的经营模式是“千店一面”,缺乏经营特色,因而券商之间低层次的恶性竞争、违规竞争不可避免。

消极经营模式,风险大

既然我国券商的经纪业务主要是通道业务,通道业务与市场的兴衰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市场兴望,交易活跃,手续费收入就多;如果市场衰落,交易额就减少,手续费收入也相应减少。而受市场影响比较小的投资顾问等业务基本没有开展,或者其所占的份额很小,这样券商只能被动地受制于市场,在市场面前无可奈何。所以这种经营模式完全是一种靠天吃饭的消极经营模式。

券商的盈利完全取决于市场行情的好坏,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券商的盈利就会大大地缩水甚至亏损。自2001下半年以来由于证券市场的持续萧条导致我国券商的全行业亏损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所以这种经营模式的风险大。

委托交易方式较落后,网上交易不发达

投资者还是以传统的网下委托交易方式为主,网上证券交易不发达。网上证券交易是指证券公司通过互联网,为股民提供高速、稳定的实时行情和安全可靠及时的委托交易服务。

网上证券交易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交易的方式,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比,具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交互性强、服务范围广、成本低、高效便捷等优点,因此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韩国等证券交易的主要方式。据报道,到2003年底,韩国网上证券交易占其交易总额的比例为70%左右,美国约为75%,而我国仅为14.9%,取得网上交易资格的券商只有89家,可见,我国证券委托交易方式比较落后。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经营模式面临的挑战

不仅券商经纪业务经营模式自身存在很多问题,而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及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趋势的演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券商经纪业务经营模式正面临券商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

佣金下调和佣金自由化的挑战

为了降低证券交易的成本、维护投资者的信心、活跃市场交易,以及为了尽快与国际惯例靠拢,应尽快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我国政府从2002年5月1日起,取消了一惯实行的、固定的高佣金制,调低券商的佣金收费标准并实施浮动佣金制度。这一佣金政策的改革对我国券商现有的经纪业务模式无疑是个巨大的冲击。因为我国券商绝大部分主要是靠佣金生存的,佣金收入至少占到了券商总收入的50%以上。

佣金下调,肯定会导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减少。有测算显示,以2001年沪深两市的股票基金成交金额为例,如果按新的佣金收取标准的上限计算,则全行业的佣金收入可减少46.82亿元(不考虑券商以前的佣金返还);而以新佣金标准上限为基准,则佣金下调10%,全行业将减少24.52亿元收入。自2002年起,我国券商由盈转亏,佣金下调不能不算是一个重要因素。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加快,我国证券业和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既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也是走向国际的需要。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内容主要有四方面:外国券商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直接从事B股交易;外国券商机构设立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中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允许设立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外资比例在加入时不超过33%,以后3年内不超过49%;加入WTO3年内,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

我国加入WTO后,内资券商一统天下的格局将成为历史,外资券商将纷至沓来,因此,券商的“蛋糕”将面临境外超级投资银行的瓜分。众所周知,我国券商无论在资本势力、管理水平、业务能力,还是在业务经验、人才素质等方面都无法与比外资券商相比。

行业壁垒被打破的挑战

中国券商现有的证券经纪业务模式是在证券行业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下形成的,而目前这种行业垄断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券商经纪业务模式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由于网上交易的发展,证监会已经允许IT企业涉足证券经纪业务,中国移动甚至已推出“移动证券”业务。

如果我国金融业允许混业经营,对券商证券经纪业务构成最大冲击的是商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广泛的营业网点和庞大的客户资源,已经具备开展证券经纪业务的技术条件,现在只缺准入规则和会员资格两个条件。此外,新兴的保险业拥有强大的营销力量,保险作为投资的替代品之一,也将给证券业带来较大压力。

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网上金融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已成为现代金融的普遍发展趋势,尤其在发达国家,网上金融、网上证券交易更是突飞猛进。

而我国网上金融、网上证券交易都比较落后,证券委托交易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网下委托交易方式为主,这种交易模式不管是采取柜台委托还是电话委托、磁卡委托都必须通过证券营业部才能把委托交易的指令传递到证券交易所,证券营业部在证券经纪业务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与交易方式的创新,必将对这种经营模式构成强大的冲击。

客户需求多元变化的挑战

随着投资者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意识、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增加、市场情况的变化,投资者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不仅只对证券交易的需求。还有获得咨询服务的需求、规避风险的需求、投资理财和资产管理的需求、学习证券投资知识和技巧的需求。甚至还有社交、娱乐的需求等等。

但是目前,在我国券商证券经纪业务几乎只有单一的通道服务,因而这种单一通道模式必然会受到客户需求变化的巨大挑战。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思路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种种挑战说明这种模式是落后的,有缺陷的,它早已不能适应我国券商经营发展的需要。因此,券商为了摆脱经营困境,迫切需要对现有证券经纪业务经营模式进行转型与创新。券商经纪业务经营模式转型与创新思路是由通道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由佣金模式向费用模式转变。具体对策如下:

经营理念的转型与创新

以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变,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客户是证券公司盈利的源泉,证券公司要想有源源不断的利润,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客户,而券商赢得客户的最好办法是交易要让客户盈利、服务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券商的经营理念必须以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进行经营理念转变。

为此,券商必须做到服务方式由“坐商”向“行商”转变,服务内容从以提供交易通道为主向以提供咨询信息为主转变,服务特色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总之,券商经纪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首先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正确的经营理念。

经营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降低经营成本。我国券商必须快速转变以往高收益、高成本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以控制和降低其经营成本。成本控制对于券商经营的影响是显著的,成本控制得好就能使亏损的业务变成盈利,反之则盈利的业务变成亏损,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手段是推行集约式经营。

推行集约式经营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券商要转变营业部经营模式,经营载体要由有形营业部向无形营业部转变。我国券商在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粗放式扩张后,现有的有形营业部数量众多,短时间内要做到这种转变比较困难,过渡的做法是实行“大集中”战略。所谓的“大集中”战略就是对现有数量众多的证券营业部网点、人员、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整合,将各营业部的资金、股票等全部集中到总部,保留几个关键点位的营业部作为销售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即可,这样经营成本肯定会大大降低。其二是要转变经纪业务传统的网下委托交易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大力发展网上委托交易方式,这是实行“大集中”战略的前提条件,也是券商降低经营成本的主要手段。

经营特色的转型与创新

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实行差别化战略。差别化战略就是利用品牌、人才和信息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行差别化战略是券商经纪业务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战略。券商经纪业务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于券商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的高低。要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吸引客户,关键在于券商能否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而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就必须实行差别化战略。证券投资客户是形形的,如按投资额的多少分大户、中户、小户;按投资期限的长短分有长线投资者、短线投资者;按风险偏好分风险规避者、风险中立者、风险偏好者等。因而客户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个性化的,如果券商提供的服务是大众化的或单一化的势必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就得不到客户的青睐。

实行差别化战略对于赢得客户非常关键。实行差别化战略的重点是要对客户进行细分,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特征、需求,进而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另外,实行差别化战略也有主有次,券商要集中主要精力做好黄金客户、核心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对黄金客户、核心客户更要做好量体裁衣式的服务,商业银行的“二八规律”在证券公司同样适用。

经纪业务内容的转型与创新

由以提供交易通道为主向以提供咨询服务为主转变。通道业务是技术、智能含量相当低的业务,只要管理层赋予这个资格,任何机构都可以做,不存在技术障碍。而研究咨询服务则是技术、智能含量相当高的业务,它主要运用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数量组合管理等分析方法,通过深入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大盘走势预测、投资价值分析和投资组合构造为投资者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获取收益,提供咨询信息、分析报告、操作建议等。

券商开展这些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是其核心能力的体现,也是券商提高经纪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质量的投资咨询服务是券商吸引客户、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最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券商实施差异化服务的基础。因此,经纪业务内容的转型与创新对我国券商来说非常必要,经纪业务咨询化是券商经纪业务的发展趋势。

服务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由“坐商”向“行商”转变,推行经纪人制度。随着券商由垄断暴利时代走向竞争日趋激烈的微利时代,原先“坐商”式等客上门的服务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证券经纪业务发展的需要,为了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券商必须进行服务方式的转型与创新,大力推行经纪人制度。所谓经纪人是指专业从事客户买卖证券,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佣金的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经纪人制度已相当成熟,西方证券经纪人模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投资者买卖证券的金融机构,这是法人层次上的经纪人即经纪商,类似于我国的证券经纪商;二是受雇于经纪商,直接与投资者接触的证券从业人员,这是自然人层次上的经纪人即狭义的证券经纪人。目前,我国主要是要发展这种层次的经纪人。推行经纪人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经纪人的灵活性、能动性去开发客户,通过经纪人提供的代客交易、融资融券(我国现在还不允许)、投资咨询等一揽子服务去吸引客户,推行经纪人制度还可降低经营成本。西方投资银行证券经纪人制度的实施对于其经纪业务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国的证券经纪人制度建设才起步,今后需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经纪人专业素质的培训、强化经纪人行为规范和制度管理等措施不断推进。

竞争策略的转型与创新

由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2002年我国调低佣金标准并实施浮动佣金制度后,券商从此由过去那种固定佣金制的相安无事卷入佣金大战,各券商为争客户、争市场纷纷降低佣金标准,有的甚至到了不计成本的零佣金制度。调低价格从短期看可能对吸引客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持续这种恶竞最终结果只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崩溃。

从客户的需要来看,客户注重的不仅仅是佣金的高低,他们更注重的是券商是否能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为其带来增值收益。佣金下调后,据有关部门对投资者如何看待券商佣金大战的调查,70%的投资者认为佣金的高低无关紧要。因此券商为了自身和整个证券行业的生存,也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必须转变和创新竞争策略,由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向高水平的服务竞争转变。实施服务竞争策略的重点是要提高投资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并要树立服务特色,做好差别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中国证券业盈利模式路在何方[J].投资与证券,2003.12

2.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5

【关键词】商业地产;融资模式;金融政策

国务院“十二五”计划实施以来,房地产调控进入了关键时期。在土地出让、房地产信贷、交易等政策调整下,银行贷款规模收紧、利率调整、信托融资规范等政策影响,房地产融资难度加大,普遍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对于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的商业地产必须特别注意资金安全,在金融紧缩政策前,资金问题几乎已是所有开发商共同需要面对的难题,在金融紧缩的政策下,商业地产企业的压力更大,商业地产的融资环境正日趋紧张。由于融资渠道受限,应积极拓展商业地产多元化融资渠道

1 商业地产融资的定义和特点

1.1 商业地产融资的定义

商业地产,顾名思义, 是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以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等. 商业地产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式。

商业地产融资就是指为了使商业地产项目顺利进行,而在开发,流通及消费过程中,进行筹资,运用和清算等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

1.2 商业地产融资的特点

商业地产具有商业、地产与金融三重特性,及区别于单纯的商业企业,有区别于传统的房地产。目前商业地产融资的特点就是融资困难,渠道单一,商业地产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金融紧缩政策之下。商业地产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商业地产的主要收益来源在于租金。商业地产在建设阶段,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周转率慢,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资金风险。

2 当前商业地产融资模式浅析

目前,我国商业地产主要是以银行融资为主,商业地产开发周期一般比较长,占用资金较多,风险相对较高,积极发展融资渠道,对商业地产健康发展,用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商业地产各种融资模式进行浅析。

2.1 银行贷款

商业地产最传统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商业地产有今天的成绩,与银行是分不开的。商业地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目前我国的开发商自有资金不多,主要融资渠道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资本融资渠道受制于政策。信贷政策收紧,融资渠道受阻,企业就有可能陷入资金困局的风险,这无形中增加了商业地产企业和银行的经营风险。所以在投融资方面,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筹资模式,走多元化融资道路。

2.2 上市融资

商业地产融资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上市融资,上市融资主要是指股票融资,即股份有限公司在正全面交易所挂牌并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商业地产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可以帮助企业迅速获得大量资金,保障开发期间的资金需要,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对于综合实力较强的商业地产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能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但是上市融资一般门槛比较高,审查也较为严格,对于中小型商业地产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2.3 PE(房地产私募投资基金)

PE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以非公开的方式向特定的投资者募集一定的资金,向未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最终通过被投资企业上市、并购或是管理层收购等退出方式获取利益的一类集合投资基金。由于PE相关的法律还不规范,也缺乏合格的人才划分标准,往往会使许多缺乏市场风险识别和预计能力的人参与其中,蕴含了较大的风险,再加上本来房地产私募基金存在的范围有限,流动性不高,因而PE这种融资渠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4 REITs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的简称),即房地产(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筹集众多投资者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REITs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逐步扩展到欧洲、澳大利亚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自从2005年12月21日,中国第一支REITs(广州城建越秀)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国内房地产信托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REITs作为一种专业的房地产投资金融工具,即为投资者提供了门槛低、流动性高、风险较低、税收优惠、规范投资大型商业物业的投资机会,也对于解决商业地产的融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REITs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便于投资者参与或退出投资,对于拥有资金量不大的中小型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其中,扩大其投资途径。总而言之,REITs是国际通用的一种大型商业物业投资行为,是分散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商业地产通过REITs融资,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减少对银行贷款的单纯依赖。随着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展试点,REITs运作中的各种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REITs融资的优势也将逐步显现。

2.5 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

CMBS是指商业地产企业的债权银行将原有的不动产贷款中的商业用房抵押贷款作为资本,发行证券,通过证券化过程,以债券形式向投资者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CMBS的优势在于发行价格低,对母公司无追索权,能保持商业地产未来增长潜力及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等。CMBS是一种证券化的创新融资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操作上来讲CMBS比REITs更易推行,但是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决定了CMBS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我过的CMBS要成功发展起来,必须要有政府,银行,评级机构等各方面的配合与推动,还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商业地产应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在金融紧缩政策下,不能只单纯依靠银行贷款这种传统的模式来融资,现阶段应重点培养商业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务,同时也应该完善商业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法律法规,努力创新金融工具。总之在金融紧缩政策的大环境下,需要摆脱依赖银行信贷的狭窄融资局面,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努力创新金融工具,不断丰富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浩.商业地产融资渠道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2010.

[2]靳童.我国商业地产阶段性融资模式探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黄美娟.对于房地产融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3)

[4]汤显新.我国商业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

[5]王小末.中国商业地产的REITS融资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6

电商物流模式概述

从国内外发展历史看,B2C电子商务企业都在寻找适应电商的物流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目前主要分为三种: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又称外包物流模式)以及在两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流联盟模式(又称共同配送物流模式)。

1、自营物流模式

自营物流模式是指电子商务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建设物流需要的运输工具、储存仓库等基础硬件上进行投资,并对整个企业内的物流运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的一种模式。在具体运作上又分为两种,一是自建仓储体系和运输队伍的自建自营物流模式,二是租赁仓储系统自建运输队伍的租仓自营物流模式。目前,我国自营物流模式的企业大都采取第一种方式,即自建仓储体系和运输队伍的模式。

自营物流模式总体来看具有四大优势:一是企业对物流配送具有较强控制力:二是物流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协同性较高;三是保障供应链运输具有稳定性;四是规模化后将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自营物流模式的劣势也较为明显:一是初期投资较大,企业自建自营物流体系需要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硬件设施及物流人才资本等各方面支出,这必然会减少企业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需要较强的物流管理能力。从细分自营物流模式来看,自建自营相比租仓自营的初期投资更高,但可避免未来租金上涨等问题。

2、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又称外包物流模式,是指电子商务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运作方式。在具体运作上又可分为全外包物流模式和半外包物流模式。其中,半外包模式又细分为二种,一是干线物流自营,快递配送外包:二是仓储管理环节自营,运输环节外包。目前我国较为常见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主要是全外包物流模式及干线自营快递外包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三方物流模式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初期投资成本较低;二是物流专业化程度较高:三是便于企业集中力量发展电商主业。但同时,第三方物流也有四大劣势:一、物流稳定性较弱;二、物流服务质量难以控制:三、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第三方物流配送成本较高,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四、容易造成商业数据泄漏。

3、物流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又称共同配送模式,是指供应链上的多家企业采取联盟方式完成的电子商务物流活动。该模式是结合上述自营和第三方物流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会化物流模式。其具体表现形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物流企业的联盟运营,即多家物流企业组成联盟共同承接一家大型电商企业的物流业务,这种模式解决了单家物流企业运能不足和商品追溯困难的尴尬:另一种是指电商企业联盟物流,即多家电商企业组成联盟,组建一个共用物流企业自营,或将物流业务整体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的电商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的联盟业务降低了各家电商的物流成本(如图2)。

对电商企业来说,物流联盟模式是以社会化的方式解决了自营物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弊端。与自营模式相比,物流联盟模式的投资较少,专业化水平较高;与第三方物流模式相比,物流联盟模式能保证稳定的物流供应。总体而言物流联盟能有效降低电商企业的经营风险。但物流联盟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物流活动将受到联盟内其他成员的制约:二是若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配送准确率降低,当发生问题时也易推诿扯皮。

4、三种物流模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