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1

医疗服务行业有四大发展方向,社会资本介入医疗服务行业有四大模式:1.新建私立医院:投资额较大,培育期长,风险较高但产权清晰;2.收购私立医院:无需经历培育期,通过医院管理运营优化提升盈利能力,不足在于优质医院标的较少,收购竞争激烈;3.公立医院转制并收购:是中国医疗服务改革的深水区,涉及多方利益与非转营等政策障碍,国资背景的收购方具有先天优势,未来政策方向至关重要;4.公立医院托管:不涉及公立医院产权,仅通过委托经营方式获取医院管理费和供应链管理利润。

三大结构失衡

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5%,远低于美国的17.6%、日本的9.2%的水平;中国人均卫生费用支出219美元,近美国的1/40、日本的1/18;人均政府卫生支出119美元,是美国的1/33、日本的1/27;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低,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供需的角度分析,中国医疗行业需求快速增长而供给结构性不足。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总诊疗69亿人次,同比增长10%;医院诊疗25亿人次,同比增长12%。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动力:人口老龄化、患病率的上升以及医保覆盖的提升。

从供给角度看,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结构性供给不足。医师和护士是医疗服务行业最核心的资产,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执行者,空有医疗设备和床位的医院是不能运行的。而中国每万人口医师数为14,远低于德国36、美国24、新加坡18的水平;每万人口护士数14,远低于德国111、美国24、新加坡18的水平,因此中国医师人才缺乏严重。

从每万人口病床数来看,中国位于世界前列,甚至高于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是中国各级医院的病床利用率严重不均,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病床利用率仅为50%左右,病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供给结构性失衡。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关键症结在于“三大结构失衡”:医疗机构分布失衡、产权结构失衡及收入结构失衡。

医疗机构分布失衡。中国整个医疗体系中,大型三级医院以有限的资源承载着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而中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完善的初诊和转诊制度,没有承担起应有的医疗任务,导致医疗机构忙闲不均,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没有有效匹配。三级医院以0.15%的机构数承担了14.35%的诊疗任务,而基层医疗机构以96%的机构数仅承担了61%的诊疗人次。

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资源和病人向大型医院不断集中,大型医院不断扩张,却不堪重负;而大部分的中小型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资源(技术、人才)匮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很好服务当地患者;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倒金字塔结构的医疗体系压力大。

产权结构失衡。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好的医院不少都是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在现当代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功不可没。而20世纪后半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营医院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曾在中国完全消失,中国建立了单一结构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并延续至今。

中国现今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中国公立医院机构数、门诊人次、病床数量、收入占比分别在62%、91%、88%与94%。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立医院占比偏高,私立(民营)医院未得到充分发展。

收入结构失衡。第三大问题是收入结构失衡,即服务价格低,以药养医问题严重。最早中国政府采取公立医院统一收支的模式,但后来减少政府补贴,目前政府补贴仅占医院收入的9%。政府投入的减少使医院不得不转向依靠自身服务和药品收入维持运营,但是政府对服务价格和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最终导致医院不得不从药品收入上入手增加收入。

中国药品收入占比为40%,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0%左右,以药养医的畸形收入结构进一步诱导了药品回扣贿赂的发生,过度开药诱导消费等现象泛滥。

未来,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改革的核心在“三大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收入结构及调整产权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初诊和转诊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是指通过建立完善的初诊和转诊制度,充分利用和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提高利用率,使大部分基础医疗需求在区县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解决。从而使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结构重心下移,改变以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改变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

改善收入结构:服务提价,改变以药养医。通过服务提价,提升服务收入在医药总收入中比重,降低药品收入比重及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模式。

调整产权结构: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中国民营医院过去长期以来受到较大限制,一直未得到充分发展。限制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税收、医院评级、医保、自主定价、科研学术、医生职称、医生退休待遇。这些门槛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资本介入医疗服务行业,限制着民营医院的发展。

在内在需求的驱动和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民营医院发展迅速。中国民营医院床位数从2005年的14万张,发展到2012年的58万张,年均复合增速33%;诊疗人次从2005年的0.7亿人次发展到2012年的2.5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速29%。我们预计,未来民营医院将继续高速发展。

四大发展方向

专科连锁、综合医院改制、产业链延伸和集团化是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未来发展的四大方向。

专科医院中高壁垒专科如肿瘤、儿科等单体规模较大,而低壁垒专科如口腔、美容、体检等单体规模较小。对于低壁垒专科医院,由于单体规模小,必须要依靠连锁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增大总体体量;而连锁的关键在于复制能力。从收入和诊疗人次维度,2011年收入和诊疗人次规模较大的前五大专科分别是:肿瘤、儿科、妇产、口腔和眼科。

综合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部分综合医院为公立医院。综合医院发展的四大类核心要素包括:软件要素、硬件要素、管理要素和资质要素。其中,软件要素包括医护人才、科室设置、服务效率质量、品牌口碑和政府关系;硬件要素包括诊疗设备、土地与建筑、医院规模;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管理与运营流程;资质要素包括产权性质、医院等级和医保资质。从收入和利润构成来看,财政补助对利润贡献最大;医院以药养医问题严重,药品对收入及利润贡献占比较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近50%,但是由于服务定价低,其利润贡献为负。

随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具备实力的医药企业已进行全产业链布局,通过进军医疗服务行业,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战略布局,如制药企业和流通企业向医院消费端延伸,加强终端控制能力,降低成本,获得更高利润,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打通的协同效应。

集团化运作模式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在欧美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成长出了许多大型医疗集团,如美国的HCA医疗集团、台湾地区的长庚医院集团、德国的费森尤斯医疗和Rhk医疗集团、印度的富通保健和阿波罗医疗集团,以及新加坡的来福士医疗集团等。大型医疗集团通过收购、新建及托管等模式,迅速扩张,扩大市场份额,并凭借规模优势降低医院经营成本,提高与支付方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提升服务运营效率。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尚属早期,一些领军企业如凤凰医疗集团、复星医药(600196.SH)等初现医疗集团的雏形,但中国大多数医疗集团尚处在“集而不团”阶段,即仅有少数松散连接与有限合作,未形成清晰有效的战略布局与规模效应。未来中国医疗服务公司的集团化进程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环境,即国家是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政策激励,鼓励大型医疗集团的成长;二是企业自身的能力,是否具备获取及整合医院资源的能力,并具有医院精益管理和运营的经验能力。

药事服务物流供应链改革是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药事服务改革逐渐升温。卫计委《2014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公立医院药房作为处方药销售的终端渠道,产业链地位日益凸显,一些医药流通和医药生产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布局药房托管。南京医药(600713.SH)、国药股份(600511.SH)、嘉事堂(002462.SZ)和白云山等上市公司均已介入药房托管,康美药业(600518.SH)近日更是接连托管广东、吉林、辽宁等地近80多家公立医院药房。

药事服务是医疗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药房托管等药事服务改革的公司将抢得先机,分享医疗服务行业改革红利。从外部因素上看,基药政策的推进和药品加成的逐步取消给予医院改革压力;从内部因素上看,医院自身要降低成本、提升盈利也成为药房托管的内在动力。

随着基药政策的推进和药品加成的逐步取消,医院有药房托管的内在动力,药房托管推进进度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决心和政策以及产业内的探索和努力。

引入社会资本的四大模式

根据介入的医院性质(私立或公立)和介入的方式(新建、收购、托管)划分,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社会资本介入医疗服务行业大体可分为四种模式:私立医院新建、私立医院收购、公立医院转制并收购、公立医院托管。

私立医院新建分为综合医院新建和专科医院新建。综合医院中,开元投资(开元集团)投资建西安高新医院和圣安医院属于典型的私立医院新建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所需投资额较大,达到盈亏平衡所需的培育期比较长,因此有着较高的风险,投资回报期也较长。

一般情况下,新建综合医院达到盈亏平衡需要5-10年的培育期,投资额也较高,如圣安医院预计投资额为10亿-15亿元。

专科医院中,爱尔眼科多数医院采取新建的模式,其二级医院投资额3000万-4000万元,培育期为2.5-3.5年;如重庆爱尔2006年成立,2008年实现盈利,培育期为3年。慈铭体检新建店面投资额约为1000万-1500万元,培育期1-2年时间。

私立医院收购是现在上市公司介入医疗服务行业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被收购标的医院为民营医院,有些医院初建时即为民营营利性医院,有些医院起初为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后经股份制改革成为民营医院。比较理想的收购标的为民营营利性医院,具备较好的医院资质、医师资源及患者群。收购方无需经历培育期,通过医院管理和运营的优化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获取医院利润。

这种介入模式的优点在于收购方无需经历培育期,风险较小,股权清晰,并购执行时间相对较短,无需通过公立医院转制收购模式的重重困难。缺点在于已转制的优质医院标的较少,收购竞争比较激烈,对收购方获取标的资源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收购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交易价格为10-15倍PE。

公立医院转制并收购涉及中国医疗服务改革的深水区。从医院的公益性和效率的平衡角度来看:一方面医疗服务具有国家公益属性,公立医院转为民营医院涉及公益性的平衡;另一方面民营医院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可以对公立医院形成倒逼效应,提升医院行业整体运营效率,增加中国医疗服务供给,解决供需结构性不足的状态。

从地方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利益角度来看:一方面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紧张的地区,具有较强的改革意愿,使公立医院转制,自力更生,减轻财政拨款的压力;另一方面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财政压力较小,若医院资质好,政府和卫生部门又不愿放弃这块医院优质资源。并且公立医院转为民营医院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地方政府在此问题上比较谨慎。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职工医院;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医疗保障市场化的推进,职工医院作为非盈利性医疗结构,其经营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相结合的特点。其经营目的和模式的矛盾使得大部分职工医院存在着经营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和职工干劲低的“三低”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亏损

首先为政策性亏损问题,职工医院往往偏重服务,轻视效益,医疗服务费用支出往往远低于成本,而购进的药品、设备等价格却逐年大幅度上涨,医院高进低出,包袱越背越重;经营性亏损问题上,存在着医院流动资金缺乏严格的定额管理制度,形成各类物资超储,资金周转效果较差,各项医疗收费中,“跑、冒、滴、漏”现象屡有发生,药品、材料存在着流失和浪费,能源消耗超支以及其它专项基金超支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些都加重了医院的亏损。

2.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

企业对医院的投资与医院经济利益脱钩,导致医院盲目争设备、建项目,有些设备往往任其闲置,造成浪费。企业内属的各卫生院(所)布局不合理,追求“小而全”,使有效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与利用。职工医院的门诊量、床位使用率、设备利用率等指标大大低于同级地方医院,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

3.分配机制缺乏激励作用

医务人员的奖金和福利待遇一般都较企业内其它单位低,医院在内部分配上,没有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及医疗质量的提高。

对于上述问题,这里从服务市场化和专业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职工医院经营效率的低下导致的经营亏损反应的是医院经营管理方式和所处环境的不匹配。一方面,职工医院作为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其经营方式大多采取企业拨款、企业管理的模式。这就使得医院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专业化,企业很难从医院的角度思考其发展,而只会将其作为附属的职工福利部门。这导致其与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上巨大的差距。从而使病患资源向公立医院汇集,加重职工医院的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作为统一医疗市场的一部分,一些职工医院采用部分盈利性经营的方式,弥补其经营收入。但是,同样由于企业管理医院的模式,服务并不能完全实现市场化,其竞争性相对较弱。

第二,在非市场化的医疗资源配置上,职工医院医院往往不能按照市场化的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导致资源空置,造成浪费。这与缺乏面向医院自身发展的专业化管理息息相关。

第三,职工医院在职工薪酬方面,往往按照企业规定进行管理,难以与市场接轨。这使得医院人才流失和优秀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加剧了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劣势,医院经营更加困难。

经营市场化和专业化作为职工医院适应当今医疗服务发展的必要前提,其所带来的经营思路十分重要。

1.委托-

委托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职工医院作为企业所有,其经营权应以的方式分离出来。通过聘请专业医院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提升医院的专业化水平。这里企业不仅作为委托方,也作为医院的客户,通过给予医院补助等方式作为其职工的就医福利。这就可以解决医院在管理方面的政策性亏损问题。而经营性亏损能否改变,可以通过市场对者的能力进行评价。

2.明确定位,开拓市场

在市县一级的医疗市场内,存在着公立医院、职工医院、私人医疗诊所三种医疗服务机构。大型公立医院集合大量的医疗资源,其整体实力较其他两者十分突出。私人医疗诊所往往偏重于社区一级,其通过成本低廉占领社区市场。其实力弱于职工医院,但市场占有率相对其较高。对于职工医院,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在大型公立医院医疗资源有限和小型诊所医疗能力有限两者之间寻找市场空间。同时,由于职工医院规模相对公立医院较小,在“小而全”的资源配置方式上存在着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足的现象。所以医院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寻找细分市场,抓住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培养,强化竞争力。

3.实施医疗风险管理

医疗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出色风险管理水平不仅可以减少医院损失,而且对提升医院信誉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是强化法律意识和依法行医观念,依靠法规和制度保证医院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其次将医疗公证引入风险较大的诊断与治疗,包括病情危重或疑难杂症的患者,实现特殊疑难病症公证化。

4.实行有效的资金管理

当前职工医院普遍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管理混乱,资金预算缺乏刚性,使用过程缺乏监督等问题。这都制约着医院运营的整体效率。医院应从资金预算、调配和使用监督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首先,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通过资金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管理和月度预算管理三个层次把控资金使用;其次,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医院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明确资金集中范围和时间,统筹资金调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收益;最后,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内部控制,降低管理风险。

5.优化员工培养管理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3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同时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也推动了更多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现有的公立医院集聚了大部分的医疗优质资源,组织结构膨胀到一定层面,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巨大需求面前,存在巨大的缺口,医疗改革也走到了一个深层次攻坚阶段,这正是民营医疗可以发挥价值的地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在逐步发挥作用。医院投资成为了各路资本追捧的宠儿,而许多医疗行业之外的投资人普遍存在看不懂的情况,不了解医院投资背后的东西。如何看清楚医院的盈利模式、了解医院本身的财务状况及政策监管,避免盲目跟风而陷入困境,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2医院的分类及主要盈利模式

21医院的分类标准

第一,根据所有权的归属,可以分为国有医院、民营医院、个人诊所、外商独资和参股医院、混合所有制医院等;第二,根据诊疗疾病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类医院、专科类医院(肿瘤、眼科、妇科、男科、口腔、中医、心脑血管等)、诊所;第三,根据营利性,可以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第四,根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可划分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

22医院的主要盈利模式

由于医院分类的角度较广,本文主要从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角度探讨医院的盈利模式及投资医院的获利模式。

221营利性医院的盈利模式

营利性医院基本上均是通过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来盈利,与一般服务性企业的盈利方式差不多,根据业务及发展策略不同,可以分为几种典型的模式。

第一,高标准化模式。依靠特定专科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操作经验的积累,使得医疗服务可以高度标准化,不再需要高度依赖专家的经验判断和复杂的治疗技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民营医院开始快速扩张其业务和规模,并可通过规模效应再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率。

第二,区域民营医院综合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特殊的区域条件(如,公立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等)来孵育出一家规模很大的民营综合医院。在此基础上,在核心业务团队确立并积累了足够的管理经验之后,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扩张。

第三,高端专科医疗服务连锁模式。深耕专科领域的高端医疗,积累管理经验、树立品牌优势,在此基础上,借助并购来做大营收规模,实现规模扩张。

222非营利性医院的盈利模式

非营利性医院目前主要的投资获利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收取医院管理服务费。通过托管这些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投资换取运营权,投资机构通过输出优秀的管理服务来提升运营水平,从而获取一定比例的管理服务费。

第二,从供应链中寻找价值空间。如通过投资机构相关的另外一个主体为下属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并从中获取一定差价。

3医院财务尽调的主要逻辑

医疗行业尽调逻辑与一般行业尽调逻辑类似,其主要逻辑如下。

第一,首先需要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包括医院的种类、主要科室、股东情况、管理层情况、经营情况等)、业务情况(包括医院所有重要的流程,如门诊、住院的全套流程,设备采购流程,患者挂号、诊疗、支付费用流程、医保结算流程等)、内控管理情况(医院的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包括医院执行的会计准则、现金结算制度、采购库存制度、职工管理制度等)。

第二,在了解医院基本情况、业务和内控管理情况后,从“舞弊三角”(机会、压力、借口)出发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如设置了业绩对赌条款的被投资人,很可能有虚增收入、少记成本及费用,做大利润的动力;对于内控体系缺失及未采用电子结算系统的被投资人,很可能存在内部舞弊的机会;对于职工工资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医院,接受红包等行为可能被医生及管理层合理化。对于上述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在后续尽调中重点关注。

第三,根据判断得出的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采用多种方法予以证实,如采用观察、询问、现场体验、计算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盘点、抽查凭证等方式。要注意方法应用的随机性和突然性,及反复较差印证,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4医院财务尽调的主要方法

医疗服务行业是典型的政策导向型行业,受过国家政策法规的严格控制。财务尽调人员在开展尽调前需熟悉相关医疗行业政策法规,熟悉与医院经营相关的财务、税收法律法规,熟悉当地的相关监管政策。在医院财务尽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要点:现金科目(对现金的控制)、应付职工薪酬(合规性及成本费用确认的准确性)、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费用的合理性等。

41现金的核查

医院结算方式有其特殊性,现金及银行卡收入是医疗收入的主要部分,而现金均有面额小、频率高、不均匀的特点,给现金核查带来很大??题,同时也给现金造假(账外现金、坐支现金、私人卡收付)等带来可乘之机。

在对医院进行尽调时,需要首先获取医院的相关现金管理制度,了解医院挂号、划价、结算、收费、入账、对账的流程,通过随机选取部分患者信息,穿行测试提取流程中关键节点的单据,核实管理制度的落地情况;重点关注未上线ERP系统或ERP系统流程存在明显缺陷的及使用股东私人银行卡收取服务收入的医院,可以采用现场暗访、询问、盘点、随机抽查收据存根核对等方式验证其真实性。

42应付职工薪酬的核查

第一,对于营利性医院,重点关注工资与行业平均工资的比较,过低的薪酬会引起人员的流失,医生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是否足额缴纳,是否按照最低标准缴纳社保及公积金,是否存在以费用报销的形式替代工资发放等情况。并在尽调时可随机通过与医生、护士、管理人员访谈进行交替印证。

第二,对于非营利性医院,重点关注薪酬的准确性,尤其对于外部资本投资的非营利性医院,由于政策监管的限制,资本方往往通过虚构员工人数、高薪酬、高福利等方式变相分配公司财产等。

43收入的核查

第一,收入确认完整性核查。采取穿行测试方式核实收入的完整性,按照医院的相关流程,随机抽取若干笔业务,按照业务发生到财务入账的全流程进行穿透核查。如:财务尽调人员可以在医院挂号的ERP系统中随机抽取3~4名患者的挂号信息,按流程核对其挂号划价、单据结算、财务系统中的收入确认、现金日记账与银行日记账(网银)是否完备,记录的结果是否准确等。同时财务尽调人员随机抽取若干笔收入发生额,与对应期间内银行日记账借方发生额进行核查,比较是否一致,确认是否存在少记、漏记的情况。

第二,收入确认的准确性核查。实践中很多医院根据现金收款确认收入,主要表现为预收的医疗款直接确认当期收入、未收到的医疗款不确认收入,以及存在部分非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尽调人员可从收入明细账中结合上述问题,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还原。对于那些事实上采取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的医院,尽调人员需重点关注并计出大额的预收医疗款,还原报告期标的企业真实的收入水平。

44费用的准确性

医费用科目是医院尽调中问题较多的科目,尽调人员可以利用科目余额表中费用类科目的明细,对比分析今年的变动,并对异常的费用查看原始凭证进行核查。

第一,费用明细分类是否有变动。根据配比原则,直接提供医疗服务医护人员的薪酬应在医疗业务成本核算,而很多医院,成本费用核算比较混乱,错误或故意使用管理费用核算医护人员薪酬福利,造成业务的毛利率虚高。

第二,摊销及折旧金额是否准确。医院的装修费用通常使用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而大型医疗设备的折旧根据使用部门的不同计入成本或管理费用中。尽调人员需获取医院的固定资产清单,了解其折旧的计提政策、期限,明确具体使用部门,对于不符合会计政策、税法及相关管理规范的设备折旧,应估算规范后对医院利润造成的可能影响。

第三,不合理的费用报销。尽调人员对于医院科室主任、医生、护士、行政管理等人员高频次、大额的报销款需要重点关注。此类报销通常以学术会议费、招待费用、通信费、餐补等名目发放。尽调人员需核算相关人员报销的金额是否符合标准,此类报销很可能为变相的薪酬福利发放。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4

张录法等在对国际上主要的医院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后指出,我国应该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确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政府职能由办医院转为管医院,只享有财产所有权。郝模等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医院管理者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认为应该实现医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不再运营医院,医院作为独立法人,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能够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李卫平等学者认为,公立医院是国家投资举办,向全民提供普遍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医院。公立医院本身具有事业单位属性,国家应对其承担无限清偿责任。目前,政府仍主要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对医院的重要决策进行干预,医院自身并没有真正的自。我国公立医院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时期,因此,关于公立医院的管办模式,不同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由于政府是公立医院的全额出资人,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决定了公立医院的管理模式。刘丽杭按照市场化的程度的高低,将医院管理模式分为面派种基本模式,即预算管理模式、自主化管理模式、公司化管理模式、集团化管理模式。倾向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模式,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内部治理、外部监管等方面,以确保公益性。李玲则认为,可以在一个部委里的不同部门设置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统一又互相制约、监督。在同时加强和重视内部和外部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内部治理,提高管理效能,其实质是管办的高度统一。有学者认为可以将公立医院转变成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采用基金会资助的形式,由公益人士、民众代表组成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院长管理医院,同时监督医院的运营。李卫平等以浙江省邵逸夫医院为例,阐述了公益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势,如董事会决策的透明和公开;同时指出公立医院向民办非营利性医院转变要求达到实行良好的社会治理或社区治理,否则,可能会有权力滥用现象发生或公益法人性质向传统的管理体制转化的现象出现。曹永福等指出,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也有盈利的动机,其收入也可用于生存与发展,于是,医院的公益性实际上受到了挑战。贾康等认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效率。公私合作是基于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而进行的改革,并不完全是出于竞争的目的。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认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基于某个项目的基础上,政府、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三方形成的合作关系。PPP管理模式有几种选择方式,如针对服务可以用外包的方式,对基础设施可以用租赁、特许经营和出售等方式。管办分离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一种趋势,李文敏的研究以无锡和上海公立医院为例,通过典型个案分析证实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模式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但是此研究是单个医院的前后比较,而没有进行横向比较,因此,需要开展具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和调查方法的研究来证实管办分离的效果。另外,医院首先是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因此,不论何种改革,均需要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但是,目前关于改革前后医疗服务质量变化研究甚少。再者,我国将公立医院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那么,如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前大多数的文章还只是限于理论研究,关于不同的筹资模式、不同的收入分配模式、监管和绩效评估模式等对服务质量和卫生支出的影响还尚待研究。

2我国公立医院运营机制研究

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拨款和医院自身的业务收入。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包括专项投入房屋基建和大型医疗设备维护费和经常性投入如按床位数量补助的医疗服务亏损。从2003年开始,政府的财政拨款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保持在一个较恒定的水平(7%~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学者指出,政府投入占医院总收入水平较低,应当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据李玲教授等学者估测,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的适宜量应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20%左右。金春林指出,现行的政府财政卫生投入不但投入水平低,方向和方式亦不合理,无法进行效率评估,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地下。但是,赵大海认为,我国公立医院目前收支结余已实现平衡,且略有盈余,不适宜盲目增加财政投入,但同时指出,如果取消药品加成,政府的财政投入应调整到10%左右。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方向是房屋基建、大型医疗设备和人员收入3方面的投入。同时,政府还要将投入重点放在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即社会效益较高的服务或项目上。应改变过去按床位数的投入计算方式,制定与工作量、资源利用效率相关联的投入新机制。政府投入的方式目前主要是通过医保购买服务的方式进入医院,也即间接方式进行投入。医院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医务人员的工资,若服务成本越高,获得的补偿就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将政府投入与医保资金合并按直接投入方式对医院进行补偿。目前,公立医院业务收入主要分为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两部分。药品收入占到医院总收入的50%以上,印证了“以药养医”的现状。为了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我国很多公立医院试行“医药分离”,比如药房托管和药品管理中心模式,以期切断医生与药品的利益关联,减轻患者的负担。但是,刘小鲁指出,医药分离不会改善患者的福利状况,反而会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的基础上造成新的社会福利损失。医药分离并没有实质性地降低医疗总费用,因为,医药分离下,以药养医将向以械养医,以检查化验项目养医转变。取消药品加成也是消除以药养医的一种可能选择,但是,在我国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且重点在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将药品收入的降低由政府来补偿,不可能也不现实。在此情况下,我们要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转,那么,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前提下,改善医疗服务价格体制,体现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消除他们对药品的依赖。医疗服务价格要根据医疗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来测算,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并制定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系统,对公立医院的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在政府财政能力允许范围内,适当对服务项目进行补偿,并大力发展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对医疗服务项目的补偿,确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从支付者角度来讲,业务收入可分为医保收入和现金收入。由于非完美供方和需方的委托-关系,以及信息不对称,供方有开大处方和大检查的道德风险。因此,要发挥医保控费机制的作用,需要对支付方式进行改革,如于德志提出可以按照门诊和住院两种服务类别采取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住院患者开展按病种付费,而对门诊患者则是按人头付费或采用总额预算制。关于补偿方式,王虎峰认为应当补供方和补需方并重,通过补供方可以让公立医院为患者提供公益性的、质优价廉的服务;而通过补需方以实现医疗筹资公平性,从而逐步提升卫生领域内的公平性。他同时指出,第三方付费方式缺乏对医方道德风险的有效控制,信息不对称是此问题的核心。因此,透明、公开的公立医院信息系统能够大幅提高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效能,并同时提高患者参与度和知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便于监管者和患者进行评价和监督,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例如,目前许多医院开展的医疗临床路径系统中会详细制定治疗该病种所必需的诊疗流程,检查、用药、费用等项目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医疗、不合理医疗等现象。关于公立医院的支付方式,很多学者支持对公立医院实施收支两条线,但是曹永福等提出,由政府财政兜底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公立医院盈利以及规模发展的动机,但是,此种支付方式照样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得医疗机构成为一种行政式事业单位,导致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积极性低下、体制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此外,还有学者担忧收支两条线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影响,王虎峰认为,收支两条线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一些问题,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5

美国:市场法则主导

目前,美国有70%的人口接受私人或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10%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国家提供医疗保险;10%贫穷人口由国家提供医疗费用;10%的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护措施。美国这种以自由医疗保险为主、按市场法则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制度,优点是受保人会获得高质量、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但这种制度往往拒绝接受健康条件差、收入低的居民的投保,因此公平性较差,一方面会造成总医疗费用的失控,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是世界最高的;但另一方面仍有3000万人得不到任何医疗保障。

2010年3月,奥巴马总统签署名为《病人保护与廉价医疗法》的医改法案,标志着几十年来美国的医保改革终于有了重大进展;2012年6月29日,美最高法院宣布医改法案核心内容符合宪法,三年来围绕医改的政治纷争总算有了个说法。该法旨在继续扩大国家保险的覆盖面,在“全民医疗”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英国:人人享有免费医疗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核心部分,在女王出场、升国旗之际,1200位医生和护士走上运动场,摆出流光溢彩的“NHS”字样和一家医院的名字(GOSH),令全场欢呼。NHS即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这个体系面向全体人民免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使得英国成为发达国家中卫生成本最低、健康绩效最好的国家之一。“人人享有免费医疗”,已成为英国普遍接受的社会理念。NHS也是英国国家形象的代表,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NHS体系由国家财政支持,每年英国国会通过预算,确定将GDP的一定比例拨给NHS体系(目前约为10%),NHS的硬件建设和人员费用由财政全额保障,医务人员根据绩效考核拿工资。患者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部免费,并且还有餐饮、交通方面的补贴。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没有经济利益的考虑,完全按照医疗规律来治病救人,因此医患关系十分融洽,健康水平也在发达国家中排在前列。

NHS实行医药分家制度。医生开药方,患者要到独立于医院的药店买药,政府对药价控制很严,鲜有医生乱开昂贵药物的现象。

德国:“富人”靠医保,穷人靠补贴

德国是社会保险的发源地。国家的法律规定,人人都应购买医疗保险,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政府意图以此来实现社会统筹和互助共济。所不同的是,高收入者可选择参加较为昂贵的私人医疗保险或者是国家强制的社会医疗保险,低收入者必须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而低收入者和贫困者可得到较多的政府补贴用以支付医保费用。这是一种以社会保险的形式提供的医疗保障模式,也被称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是“全民医保”的另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需要通过社会保险为主的方式筹集医疗卫生资金。因此,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相互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提供服务。

这种强制性的社会医疗保险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和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的治疗;病愈后的身体康复;生病期间的护理;妇女孕期以及哺乳期间的有关待遇等。社会保险主要由大约500个地方疾病基金进行组织,这些基金相互独立、自我管理,以协议价格的方式对提供保健保险的医院直接进行补偿。总体上,由这些基金支付的费用大约占卫生保健支出的70%。法律要求疾病基金必须提供全面的“一揽子”保健,包括由私人医生提供的急诊保健、医院保健、护理院保健,以及一系列的预防服务。

巴西:全民免费,医药分离

巴西社会贫富差距很大,尤其是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针对这一现实,从1988年起,巴西确立了“统一医疗制度”,实行以全民免费医疗为主、个人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制度,保证了各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居民的及时就医。

巴西也实行医药分离。虽然一般常备药可以在基层卫生站免费获得,但许多药品仍需要患者自行到药店购买。为了减轻低收入家庭的药费负担,巴西政府2004年决定开办出售低价药品的大众药店,迄今已在全国219个城市开办了273家大众药店,覆盖人口达6000多万。

法国:建立稳定的医疗筹资机制

法国医疗卫生体系因较高的公平性和效率于200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卫生系统。法国医疗总费用的77.1%来自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2.9%来自其他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付费,国家通过医疗救助的形式仅直接支付医疗总费用中的1.3%,个人与家庭支付比例为8.7%。

公立医院每年向地方社会卫生局提出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预算的申请,经审核后,预算费用由社保基金支付。公立医院的人员和运营费用则由地方医院管理局(ARH)负责预算和支付。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采用固定薪金制,收入低于自由开业医生,但享受养老、带薪假期等福利。

法国医院的预算收入为医院总收入的60%~80%。在住院医疗方面,法国主要通过对公立医院实施全额预算管理、对医务人员采用固定薪金制方式等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接受住院医疗服务的患者只需支付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主要为每天15欧元的住宿费和30%的药品费用。

加拿大:市场与政府参与相结合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6

医院;盈利能力;服务质量;公众形象

从经济学的视角下来考察医院的盈利能力构建,其与其它组织还存有明显的区别。之所以指出这一点,基于这样几个原因:医院所提供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表明患者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具有刚性;医院具有自身的服务半径,因此一般而言患者都是就近就医。这样意味着,提升医院的盈利能力不可能从服务价格上找根据;同时,也不能模仿其它组织建立起市场竞争策略。而是需要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公共关系的营造上下工夫。

审视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关系,仍处于较为敏感的时期。那么如何能形成医院盈利的核心竞争力呢。显而易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关系管理),以及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将能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获得更多的患者青睐。

1.问题分析的理论框架

在开篇笔者提出了两点提升盈利能力的方式,这里将从营销学层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下文的路径构建提供方法。

服务质量的提升。医疗服务产品在营销学的视阈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依次为“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其中,核心产品是指特定医疗服务的功能指向,即它具体是治疗什么病的;有形产品一般体现为产品的品牌,在这里可以从医院建筑形式、内部环境等多个方面来界定。最后,附加产品则是指提供医疗服务后的回访以及效果控制等活动。从获取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服务质量的提升主要通过增强核心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提供来实现。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核心产品的提供受到医院组织资源、组织目标,以及目标服务半径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实质性增强。这样一来,从附加产品上寻找盈利空间便成为必然选择。实践表明,诸多医院似乎未能对此引起重视。

公众形象的提升。上文提到了有形产品的概念,其中包括品牌元素。众所周知,品牌不仅能建立市场识别的效应,还能激发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关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上。那么如何建立起品牌效应呢,这中间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提升公众形象。具体到公众形成的提升途径而言,则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包括公益性出诊、遏制过度医疗等活动,都将有助于医院自身公众形象的提升。

尽管从增强医院盈利能力的措施构成上来看不止以上两个方面,但从现实的可操作性而言上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医院盈利能力构建的目标定位

这时就面临着一个传统问题,即医院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在官方的类别界定中包含着以上两种不同的医院组织。然而笔者认为,在医疗系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及医药分离的制度安排下,医院首先要获得自身的经济目标,从而才能在动员组织资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满足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以上辨证关系下建立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定位:

经济目标定位。这里笔者不赞同弗里德曼的观点,即将赢利性组织的目标定位只归属于经济领域。笔者认为,医院经济目标的实现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目标的实现则是由医院自身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这样一来,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公众形象方面,应将价值取向置于“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上来。这不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医疗事业发展初衷,也能营造出医院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平和心态。

社会目标定位。这里需要引起注意,医院所履行的社会目标与纯粹的公益性目标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归类中就能够看出。因此,医院盈利能力构建的社会目标定位应界定为:满足区域民众对医疗服务资源的需求;贯彻国家对医疗机构各项职责的规定。这样一来,便能在公众形象的塑造上获得患者的好感。不难看出,以上目标定位实则在建立医院盈利能力构建的价值取向,这将保证其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3.理论框架下的路径构建

营造出争优创先的氛围。具体的措施可以为:经常组织职工进行岗位技能比赛;评比“医德”模范;定期组织职工进行野外拓展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职工集体归宿感的需要;又使得职工在实施医疗服务中建立起了团队协作能力,也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建立医院职工的传帮带机制。建立医院职工的传帮带机制,不仅有助于尽快提升青年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在与医院老职工、老专家的互动中,实现青年员工岗位意识的加强,以及职业操守的提升。而且,通过“传帮带”长效机制的建立,还将增进了医院不同年龄结构成员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最终,遏制诸如过度医疗的不道德行为。

实现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有关医院经济发展与社会公益事业之间的联动关系,就具体的路径构建而言,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降低所谓“专家门诊”费用;合理开出处方。这里需要明确,对于公众来说:医院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仍属于奢侈品。从而,降低“专家门诊”费用以及用药成本,实则将增加医院的盈利能力。在目前区域内公立与私立医院竞争的环境下,应充分考虑降低部分非主营业务的费用。

综上所述,由于医院所处的角色定位仍存在着许多争论,这也就为本文的讨论带来了难点。不过,笔者仍然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共生背景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进行能力构建时还应明确其目标定位,在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辨证关系下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判断。目标定位实则建立了医院盈利能力构建的价值取向,这将保证其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1]蒋 菁.医院创新发展之道——医院文化与形象案例剖析[J].中国医院院长,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