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举措范例6篇

家校合作举措

家校合作举措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社会化办学;多样化;精细化;科学化;民主化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日益重视职教事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大显身手,进行各种尝试来促进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多样化、精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聚全校之力,进行了社会化办学的尝试和探索,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提出来与同仁交流。

职教社会化办学方式的含义

它是为了尽量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多样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办学的方法和手段,是通过社会化办学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现的,包含以下内容:

(一)招生社会化举措

生源范围不断扩大(1)应往届初中毕业生;(2)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3)在职人员;(4)农民工;(5)退役士兵。

招生宣传方式不断增多(1)电视台宣传;(3)报纸宣传;(4)网络宣传;(5)广播宣传;(6)成功毕业生事迹宣传。

招生工作人员更积极地面向社会(1)招生工作人员走出校门,融入社会;(2)社会人员合理合法地参与招生;(3)年度招生调查制度化;(4)招生人员工作方式人性化;(5)招生人员工作方法科学化。

招生场地和活动随社会需要灵活化(1)校内招生办为招生工作总部;(2)应招生需要校园成为招生点;(3)在教育主管部门安排下市民广场成为招生现场;(4)居民社区可成为招生分散场所;(5)邮局成为开展招生活动的重要补充场所。

按陶行知先生的“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的教育思想,我们应重视招生社会化举措的效果,并进行不断创新。越能提高职校招生的质量和数量,就越有利于完成招生工作。本校在办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动态式招生社会化举措就很好地满足了学校招生工作的需要。

(二)教育教学社会化举措

职教教材与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1)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2)把教学内容与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3)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将实训基地与社会联系起来(1)争取政府的帮助,使优秀企业成为学校的技能实训基地;(2)学校自建实用型技能实训基地;(3)跟踪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及时提高技能实训基地的设备水平。

职教方法的社会化措施(1)职教方法与企业的操作性需要相结合;(2)职教方法与学生的成才性需要相结合;(3)职教方法突出技能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职教师资队伍的社会化(1)把职校教师送至企业(与教师专业有关)学习实践;(2)把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请进学校传授学生技能;(3)请职业教育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4)定期开设“促发展式职教讲坛”。

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探索了职校教学内容、教学实训场地等的社会化措施,效果明显。学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贴近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职业技能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实践证明,职校教学考虑了社会需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校管理的社会化举措

职校学生管理目标和企业行业的要求相结合(1)把学生的德育管理目标与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目标相对接;(2)把学生的美育目标与企业美的内涵要求相结合;(3)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管理手段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管理手段要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采用实验法来测试和获得科学的职校管理手段;(3)用调查取证法了解社会对职校管理方式的期待,再把期待转化为管理措施。

职校管理队伍和社会需要相联系,让部分社会人员参与学校管理(1)管理团队的构成以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为辅;(2)管理队伍的考核以绩效为依据,并以社会的满意度为参考;(3)管理团队能力的提升以社会行业企业考察实践和专家定期培训为主要方式。

管理制度政策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职校管理制度政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和考验;(2)管理制度政策的效果要通过社会行业企业检验;(3)管理制度更新,要满足社会需要,要让学生家长满意、让企业赞赏等。

陶行知先生强调:“动员社会上现有可能的力量,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因此,我们在管理本校时就尽可能动员利用社会上现有的力量,促进学校管理的社会化。比如,我们借助学生家长了解管理中的不足,借鉴企业行业的管理文化,让我校的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等。

(四)教科研工作的社会化举措

教科研工作的目标与企业行业的要求相结合(1)职校专业建设目标的研究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2)职校科研课题目标与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相联系;(3)把行业企业的科研目标要求与职校的科研目标相融合。

职校教科研手段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尽量采用最新的科研手段和设备进行科研;(2)采用社会行业企业的产品科研手段的更新模式进行职校科研;(3)根据社会和职业教育的要求淘汰落后的科研手段,创新科研方法。

职校科研队伍建设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1)派送学校科研队伍到企业行业的研发机构进行交流;(2)把行业企业的科研专家请进学校兼职搞科研工作;(3)对职校科研人员的考核参照社会行业企业的标准执行;(4)利用适当机会派送学校科研人员到国外职校考察科研方法和制度。

职校科研成果的检验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科研成果要在行业企业内应用;(2)科研成果要通过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分享;(3)学校科研成果的应用换代要考虑行业企业的承受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职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也是促进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既学校”。我们尝试把师生的科研产品投放社会加以应用,比如灭蚊虫防盗窗、广告专用清洁机等。

(五)职校就业工作的社会化举措

就业工作指导思想与社会需要相联系(1)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服务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要”为指导;(2)采用“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职教生”的宽广就业工作思路;(3)牢记“学生就业成功我荣,学生就业失败我耻”,提高工作荣辱感。

职校生就业教育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1)把就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联系起来;(2)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人事招聘负责人对学生开展就业教育;(3)结合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礼仪习惯的教育。

结合社会要求创新学生就业模式(1)深化行业企业“定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展开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年度调查工作;(2)促进行业企业“冠名班”学生就业方式的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就业效率;(3)研究“工学结合”学习就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做好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1)根据社会实际开展学生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策略等;(2)开展“职校在校生创业孵化器”工程,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场所等;(3)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社会行业企业的运营过程,以帮助学生创业。

职校生就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陶行知先生“社会既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尝试了学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化。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了就业工作指导思想,邀请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人员参与学生的就业模拟活动和创业教育活动,以就业社会化带动学生的就业工作。

职教社会化办学方式的原则

我校在实施社会化办学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办学实践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包容性社会化办学措施涉及招生、教学、管理、教科研和就业等方面,涵盖了职校办学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想让这些措施成为有用的办学工具,成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包容一切有利于成功办学的所有社会化办学措施。

民主化 在进行社会化办学方式探索中,有两方面要求使得民主化成为一个重要原因。要求之一是职校能力有限,不可能依靠一校之力推行社会化办学,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民主参与;要求之二是人们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更加渴望民主,反对学校关起门来办学的行为。因此,本校在办学探索中依靠社会进行社会化办学尝试,社会化办学举措大多也是与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而提出并实践的,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民主化。

及时灵活性 在办学实践中,我校也非常重视灵活利用社会化办学措施。比如,当发现有的措施效果不佳时,马上进行改进;发现有的方法效果良好时,积极总结经验,争取发现更有效的措施。

在办学实践中,社会化办学举措应用后,作用非常大。第一,有利于职业学校和社会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当开展校企合作时,职校可以拿出这些举措和企业谈招生合作,让企业员工成为职校学员。也可以谈管理合作、就业合作等。第二,有利于政府和学校的沟通。有了这些,政府部门就会很容易看清楚职校的弱点和优点,政府对职校的指导和帮助就能有的放矢,让职校受益匪浅。第三,有利于职校间进行办学经验交流。当职业学校拿出这些措施进行交流时,对兄弟学校的办学情况就会把握很准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茂莉,卿中全.高职多样化课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家校合作举措范文2

其一,明确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能力与责任意识。依照法律规定,中央政府应将具体管理中小学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全面负责中小学的公共管理工作,激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对管理学校的制度做出适应性的安排和决策,使其更好地回应当地人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求。面对全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情况,为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基础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加强其行政能力与尽责意识,通过双方的合作来达到基础教育的国家目标。

其二,明确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统筹能力。依照法律规定以及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管理权主要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来行使,而不能进一步下放到县级以下的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能力,突出其在处理相关教育事宜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地协调财政、税务、规划等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管理工作,形成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小学行政管理制度。

其三,明确行政管理权是公共管理权力,依法对中小学平等行使。中小学因不同的举办性质而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政府在行使对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时,必须依法平等地行使,不能有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为此,应该统一对公办中小学和非公办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机构,由一个行政部门统一来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并按照一视同仁、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原则对待不同类型的中小学。Www.133229.Com

其四,明确行政管理权是有限的法定的,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的法定权利。行政管理权是法定的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的管理权,其特点是有限的强制,也就是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是强制的,如超出权限范围变成无限的,则是违法的、会被强制的。地方政府在对中小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时,必须合法,绝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法定权利。从行政管理权与法定权利而言,行政管理权应是对法定权利的保障权,法定权利规定着行政管理权的边界。因此,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明晰行政管理权的法定界限,明确对中小学相关主体权利的保障责任,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法定权利。

二、中小学的举办制度创新

其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细化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与对称性。目前的法律对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比较简略,法定权利仅有一项,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法定义务也仅有一项,即负责筹措办学经费。法律对举办者确定学校的管理体制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这既不利于保障举办者权利,也不利于约束举办者权利的过度使用。法律仅对国家作为举办者的法定义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规定了办学经费来源、标准与办法,对国家作为举办者保障办学经费给予了征税、收费等相应的权利,但对非国家的举办者如何筹措经费没有相应规定。这既不利于依法规范这些举办者的筹措经费行为,也不利于这些举办者依法筹措经费,不能为举办者更好地筹措学校经费提供法律依据。

其二,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及其责权。公立学校的举办者是国家,实际上是各级政府在代行国家作为举办者的责权,但是法律对于各级政府在举办中小学中的责权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安排。从责任来说,各级政府如何分担作为举办者的投入责任,如何明确各级政府分别作为哪些学校的举办者,特别是如何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对公立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责任;从权利来说,各级政府如何行使对举办学校享有的权利,如何分享在确定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如何行使这种决策权等。同时,作为举办者的政府在行使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时,如何与作为公共管理者行使的行政管理权相区分,两者的界线在哪儿。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都需要法律或政策做出基本的制度安排,从而能真正落实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的投入责任,为不投入或投入不足提供明确的法律责任承担者。同时为各级政府合理分享对公立中小学的内部制度安排上的决策权提供依据,使公立学校在更好地体现中央利益的基础上照顾到地方的利益。

其三,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资格。从法律的原则规定上,任何合法的组织或个人都有权利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但从中小学的性质及设立学校的法律标准来看,这种成为举办者的权利是有限制的,不是一种无限或绝对权利。法律应对自然人或一般组织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程序、标准、条件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从而对权利进行明确的法律限制或规定。这样,既可为那些想成为举办者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也可为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权提供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为合理合法地设置和管理中小学提供制度保障,也为这些非公办中小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保障。

其四,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形成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激励。由于教育的公益性质、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国民性质,举办中小学本身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如何从制度上激励和吸引非政府的举办者积极举办非公立中小学,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举办基础教育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法律也规定政府鼓励非政府的各方举办教育。这就要求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要尽到鼓励的责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激励。这种激励既可以是非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荣誉、名声等,也可以是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财政奖励、财政补助等。应该说,政府作为中小学的举办者和非政府中小学的举办者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政府作为举办者没有权力排斥非政府的举办者,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也没有权力对非政府的举办者采取歧视或不公平政策。

三、中小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通过决策制度安排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体现举办者的合法利益,保障举办者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对股东利益的保障制度,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应有三个基本要素:(1)解决谁有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举办者会议或举办者代表会议作为最高权力组织,由它来决定决策权的分配、行使制度,最为基本的是决定决策权的代行机构方式及组成;(2)解决如何行使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的决策制度安排,包括决策权限、决策程序等,代表举办者会议具体行使有关学校的决策事宜;(3)解决如何监督决策权行使问题,一般应是学校监事会或学校设独立董事方式,代表学校举办者利益监督代行决策权的机构或个人的决策权行使。现代学校制度的决策制度安排因其举办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安排,但其基本的安排应使决策权合理配置、高效运行、监督有力,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体现举办者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 由此来看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应明确中小学的具体举办者或举办者代表,明确举办者拥有的决策权以及决策权在学校内的具体行使方式,将举办者利益通过决策制度安排内部化,从而保障国家作为举办者对中小学所持有的理念与办学目的。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首先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合法的决策权安排,其次也应明确决策权在举办者间的分配、明确代行机构及监督方式。具体而言,对于举办者是个人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科学与民主问题,防止个人过度集权;对于举办者是多人或多个组织合作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合理分配问题,防止无法做出决策。

其二,通过执行制度安排保障法人利益。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应该是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明确的执行权力以及组阁(安排校内管理权力制度)的权力,改善其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使其充分代行国家对于学校的内部运作权,推动学校发展。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安排也应是完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选任、执行决策以及业绩考核制度,明确校长管理学校事务的相对完整的权力,避免决策者越权和过分干涉校长的执行权。

其三,通过监督制度安排保障成员利益。现代学校的监督制度安排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决策权上有相应的监督安排,这种监督安排是代表学校成员的利益的监督,从决策上保障成员的法定利益,一般而言采用学校成员(教师、学生)代表进入决策机构享有决策权的方式或专门享有监督权的方式来安排。二是执行权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对校长行使权力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安排更多的是让学校成员或代表参与管理,或是落实法律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的安排,保障学校管理权的行使不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三是成员权利日常保障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一种常设组织或监督专人,是日常保障、补偿、救济成员合法权利上的监督安排,主要负责对日常管理行为中出现侵权时做出一种迅速反应,发挥权利补偿与救济保障作用。

其四,通过督导评估制度内部化安排保障公共利益。学校制度安排中除了通过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学校举办者制度来保障学校的公共利益外,更为重要的是将社会或公众对学校利益的要求内部化,使学校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的过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安排要体现和保障公共利益,需要有如下基本安排:一是在决策制度、执行制度与监督制度安排上有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一般而言是指社区或家长的代表者在学校的决策、管理与监督上有参与机会。二是在学校运作的过程中有公众参与的机会,也就是学校对社区或家长是开放的,家长能及时获知孩子的教育教学情况,能参与和选择对孩子教育与学习的某些活动。三是社会专门督导机构代表公众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结果能成为激励和约束学校办学行为的依据,学校形成接受社会专业评估的负责文化与及时反馈的制度。

家校合作举措范文3

【关键词】高校;资助;困难学生

资助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要做好高校的资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高校要做好资助的总体部署,在开展各项工作上花心思,真正做到用“心”举措为学生办实事,才能实现决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业的目标。

一、在宣传政策上花心思

为了让学生知晓并理解资助政策,实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无忧的目标,高校应该对在校大学生积极开展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构建阶段性、针对性的资助政策宣传模式。针对学生的专业和年级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使资助宣传落到实处。

学校网站上应建立专门的资助信息平台,供学生查询资助相关政策信息。结合各高校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实的《在校学生资助手册》,下发到每个班级的同学手中。召开资助工作专题培训会,向班导师和年级辅导员讲解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要求班导师主持召开主题班会,结合手册为同学详细解读各项资助政策。年级辅导员利用易班、飞信群、微信等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为学生解答资助政策的有关问题,加深学生对政策的理解。

二、在完善体系上花心思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应不断完善资助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措施在内的资助体系。

1、“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三管齐下解决学费问题

在开辟“绿色通道”保障新生顺利入学的基础上,高校在新生入学军训期间尽早进行家庭经济情况摸排,对于走绿色通道和来自灾区的学生进行特殊关注,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学校生活。助学贷款是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重要举措,高校应积极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协助学生顺利办理助学贷款;同时,高校应加强诚信教育,督促贷款学生毕业后做到按时还款。另外高校可实行减免学费的政策,进一步为部分特别困难学生减轻学费负担。通过“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三项措施,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保证他们安心就读。

2、助学措施保障生活,评奖评优树立榜样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和评选程序,制定各高校相应的评审细则,做好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各种评审工作。通过落实国家助学金、校内助学金、社会类助学金等助学措施,保障困难学生的生活。通过各类评奖评优工作,树立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卓越或者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生典型,以此激励其他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三、在关怀成长上花心思

资助工作是一项细致用心的工作,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一般学生往往更加敏感,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呵护。高校除了采取措施对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外,还应通过个别谈话、座谈会、网络沟通等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以及思想动态,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高校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对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走访工作可以放在寒暑假进行,由学校、学院领导带头实施。年级辅导员和班导师共同参与,到困难学生家中进行走访,与困难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加强沟通,加深了解,将温暖直接送到学生家中,让学生本人和学生家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怀。

四、在提升素质上花心思

高校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同时,应着力加强对困难生的教育引导,使他们能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懂得心怀感恩,勇于自强自立,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1、倡导勤工助学,培养自强自立

勤工助学对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大力倡导勤工助学,多方动员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鼓励困难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学会自强自立。同时高校应加强勤工助学的机构和制度建设,使勤工助学工作的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和规范;不断拓宽勤工助学的领域,加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开发和校外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平台的功能,对勤工助学岗位上的学生加强教育培训,进行安全、技能、礼仪等多方面的培训,确保学生安全上岗,文明上岗,同时关注学生成才,通过充分交流,关怀引导,促进勤工助学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等各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2、组织义工活动,引导感恩回报

高校可组织成立义工队,增强困难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困难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组织义工队学生参加义务支教、访贫问苦、慈善募捐等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使学生在付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同时收获奉献的快乐,用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弘扬感恩于心、不忘回报、乐于奉献的美好品德。

总之,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坚持“心”举措,在开展工作时多花心思,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就能取得让学生满意的实效。

家校合作举措范文4

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供了可行举措,指明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向。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做到:正视存在问题,把握总体要求;围绕发展“目标”,完成四大任务;纵向贯通、横向渗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六大举措齐头并进,整体激发办学活力;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提升保障水平,强化组织领导。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05-07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务院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决定。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如何依据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拉开了新版中国职业教育的序幕,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决定》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五方面提出了25条策略,从体制机制、路径举措等方面为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正视存在问题,把握总体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系统化、产业化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渐进的,作用也是逐步显现的。《决定》认为,目前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中,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整体来看,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不少地区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偏小,普职比未能达到大体相当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中职与高职未能有效衔接;普教与职教未能有效沟通;社会力量兴办的职业教育比例偏低;办学主体单一,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未能做到多样化;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模不大。

二是质量仍然偏低。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存有差距。学生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办学条件薄弱。不少地区政府投资还没有完全到位,社会力量投资积极性还不高,不少职业学校发展还面临着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设备不足的困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尚存较大空间;信息化教学条件、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强化;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水平与企业技术进步要求还不太对应。

四是体制机制不畅。职业教育未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还需强化;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行业指导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等都有待建构和完善。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把握的总体要求

一要确定科学的指导思想。《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指导”,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三个适应”,即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适应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两个改革”,即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两个作用”,即政府的作用、市场的作用;“一个加快”,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个深化”,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二要坚持加快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一,“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新形势下政府作用的核心是“保基本、促公平”。围绕这一核心,政府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制度环境;二是制定发展规划;三是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四是加强规范管理;五是加强监督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市场的引导。《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重点做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达到“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目标。第二,“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整体统筹和分类指导。《决定》提出要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改变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情况;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决定》特别提出,要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从而激活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要从“大职教”理念出发,推动公办职业教育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第三,“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航标,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上。《决定》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出发,提出“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既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质,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遵循“产教融合”的原则。《决定》明确了三点,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的特色发展。特色是职业教育保持旺盛、持久、不息生命力的根本,职业学校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战略,努力培植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个性。第五,“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系统培养的原则,强化两个方面的衔接和沟通。一是搭建好中高职紧密衔接的“立交桥”,使中职与高职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接受中高职一体的系统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通过资源共享、课程渗透、学分转换、成果互认、招生改革、贯通培养等路径,改变职教与普教“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选择中多路径成才。

二、围绕发展“目标”,完成四大任务

《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设计的战略目标。

《决定》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就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在内容上具有五方面特点,即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等。在质量上达到两个“要求”,即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外部具有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性,具有产教深度融合的时代性;内部具有与其他层次教育、其他类型教育相衔接、相沟通的协调性,具有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本性。“适应发展需求”,就是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特别是与产业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吻合。“产教深度融合”,就是校、企要在现有基础上合作教学,协同育人。“中职高职衔接”,就是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使想学习的学生有升学的机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就是要改变职教、普教相分离的状态,使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相互关照,相互贯通。“体现终身发展理念”,就是既要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能顺利就业创业,同时又具有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要求的“中国特色”,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相配套、相协调的特质。就现代职业教育而言,其“中国特色”应体现在这样几个具有鲜明国别特点的举措方面,即坚持五个“对接”、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内涵建设、扩大优质资源、服务教育公平、推进综合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世界水平”,就是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世界职业人的标准和水平。其中,首要的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符合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指具有与现代专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操作能力。

要实现《决定》提出的战略目标,必须努力完成四项任务。

(一)“结构规模更加合理”。《决定》提出合理的规模结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职和普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二是高职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三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保持相当规模。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吸引力,争取招生规模在整体上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到2020年,在校生人数要达到2350万人。

(二)“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决定》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调整区域布局;二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三是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一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要重点提升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需求。

(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就现代职业教育而言,办学水平提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此,必须做好两方面基础性工作:一要建设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学校及骨干专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四)“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优化的发展环境,就职业教育自身而言,标志主要是四方面:一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二是政策法规更加健全;三是相关标准科学规范;四是监管机制更加完善。从全社会来看,优化的发展环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健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政策;二是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纵向贯通、横向渗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职教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构建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统一的、完整的、逐级的、通畅的,能够让学生“实习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决定》从构建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分别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等教育等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做好巩固提高发展水平的工作;对于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三个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创新发展;从事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学校要逐渐转型发展。

《决定》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要求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多种招生办法,为中职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条可选路径;要求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和社区教育等四个领域健全中高职贯通的考试招生办法;要求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要求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

《决定》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要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要求从“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角度出发,面向社会各个不同人群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提出,要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要创新农学结合模式,要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个层次中,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基础层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层次。《决定》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巩固提高”发展水平的要求,并明确了四点举措。一是做好招生工作,落实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二是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形式,整合办学资源,拉长短板,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在五个方面进行对口合作,即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四是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同时,《决定》还要求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决定》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目标、举措和相关政策要求。这些举措不仅使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路径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使职业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教育的对象进一步扩展,教育的形式进一步丰富,教育的模式进一步创新,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大教育观的确立及丰富完善。

四、六大举措齐头并进,整体激发办学活力

办学活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如果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能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通达的就学通道,那么能否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主要还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应该说,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基础客观上还是雄厚的,无论是社会力量的办学愿望,还是办学必需的各种资源条件;无论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还是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热情,都是较为有利的。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是十分肥沃的,参与发展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政策去引导,用什么样的举措去激发。

《决定》立足于职业教育多主体实际,立足于整体开发职业教育参与潜力的目的,立足于多样化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宗旨,从办学主体、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学校制度、集团拉动、鼓励技术创新等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一)“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决定》提出了四种创新民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是探索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办学投资形式;二是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使“市场引导”的原则更加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教育资源。为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政策。还要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二)“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决定》从引导和激励两方面提出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具体举措。一方面,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必须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要求企业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另一方面,《决定》从税收、购买服务等方面提出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举措;提出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可享受税收等优惠。另外,《决定》还要求政府要多种形式地支持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

(三)“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决定》提出要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要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一方面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另一方面,对行业组织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履行四个职责,即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四大职责;二是建立两个制度,即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定期就业状况制度。

(四)“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内容。《决定》依据职业学校制度现状,提出了完善的内容。一要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四方面的自;二要依法制定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三要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四要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五要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六要建立校企人员相互兼职制度;七要健全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五)“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体现。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决定》提出了相应举措。一要制定组建职教集团的支持政策;二要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教集团;三要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四要健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五要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教集团的改革试点。

(六)“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是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源头。为推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决定》提出三方面举措。一是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进四大主体联动;二是建设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三是允许职业院校师生拥有的技术技能成果在企业作价入股。

《决定》提出的六项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措施,既着力于存在问题的纠正,又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顶层设计,具有顶层与地气融合、现实与未来贯通的特点。这必将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一切改革创新,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特别是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如何提高,《决定》从五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因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决定》从七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一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等;三是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四是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五是推进“双证书”制度;六是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七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二)“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决定》从三方面提出建构路径。一是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二是推进两个“衔接”,形成一个体系,即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建立一个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决定》从十方面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举措。一是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二是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提高层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三是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五是学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六是完善企业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政策;七是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八是校企共建培养培训基地;九是政府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教职工编制;十是建设教科研队伍,提高教科研能力。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水平是体现职业教育“现代”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决定》从四方面提出信息化建设举措:一是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二是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四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外部促进因素。《决定》从五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引进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中外教师互派、学生互换;二是实施中外境内、境外合作办学;三是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为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培养本土化人才;四是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五是积极邀请国外同行多种形式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扩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力。

六、提升保障水平,强化组织领导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社会的支持。《决定》从六方面提出了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一)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1.“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经费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经费是万万不能的。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经费随意、随机投入现象,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决定》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四项制度。一是建立财政投入制度,制定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规定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三是加大地方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各类相关经费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四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2.“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注入活力。《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捐赠的税前扣除、贴息贷款、企业教育培训经费的定额比例、对不按规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处置等。特别提出,要探索利用(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少地区还相当薄弱。为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决定》提出了四方面举措。一是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二是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改革拨款制度;三是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四是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工作机制;五是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另外,《决定》还要求地方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工作。

4.“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目前职业教育总体上还是弱势教育,绝大部分受教者家庭经济收入都处于中低水平,国家的资助政策对解决受教者后顾之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政策。《决定》从五方面对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提出相关举措。一是进一步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二是逐步建立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的助学力度;三是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四是完善面向农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五是加强管理,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5.“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短板,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决定》从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一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二是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三是国家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四方面的合作。另外,《决定》提出要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建设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6.“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职业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保证。特殊工种的就业没门槛,低素质劳动者充斥其间,不仅削弱了相关职业院校的吸引力,而且使该工种失去应有的人才支撑,影响生产或服务水平的进步;就业不平等,学历决定一切,使素质好、能力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就难以保证。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设立就业门槛,造就平等的就业环境。《决定》提出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具有“双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政府必须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现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从根本上转变职业学校学生等同于体力劳动者、低素质低层次劳动者的意识。

(二)加强组织领导的措施

职业教育是一种横跨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技能与知识界域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推进。为此,《决定》从三方面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的措施。

1.“落实政府职责”。《决定》指出,要完善一个“体制”,明确两级政府“职责”,注意两个“要求”。一个“体制”,即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两级政府“职责”,即中央政府的职责是,相关部门应通过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通过税收金融、转移支付等杠杆,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承担起加快发展的责任,结合实际解决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两个“要求”,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的干预;二是积极发挥职教联席会议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督导评估”。督导评估是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强有力的外部推进力量。督导评估要发挥应有作用,督导必须立足于服务;评价要做到客观、公平、科学。《决定》指出,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提高督导报告的权威性;要完善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实施年度报告制度;要发挥行业和用人单位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3.“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环境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决定》提出,要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教育表彰奖励制度;要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要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要加大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的宣传力度,切实改变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使命、新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职业教育正站在面向未来的新的起跑线上,能否抓住机遇,在挑战中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对《决定》学习的深度和贯彻的程度。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决定》精神,准确把握《决定》宗旨,积极落实好《决定》举措,深入改革,积极创新,强化建设,规范管理,一定能迎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家校合作举措范文5

一是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倡导“人人是教育者,人人是管理者”。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校长室牵头,结合政教处、班主任、门卫安全员、宿舍管理员形成学生管理主线,同时联合课任老师、后勤工人、学生家长、街道社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组成多条管理辅线,承上启下,架构起缜密的学生管理网络。学校还聘请公安干警,司法干部担任校外法制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法制教育,以切实加强师生的法制和政治思想工作。

二是管理制度建设。学校为了稳步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从具体的校情、学情出发,一是不断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建立工会、共青团、教职工、在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广泛参与的评议监督机制,定期召开各种座谈会,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设立校长信箱,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监督,促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三是建立完善决策前的调研制度,规定一切重大问题决策事先走群众路线,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如《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实施意见》、《财务管理规定》、《行政会议制度》、《教职工年度考评工作方案》、《教职工职务评聘工作方案》、《学生安全纪律》《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和奖惩机制。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积极开发“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教育环境资源,加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开辟学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增强学生守法意识。学校在抓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同时,在校园醒目位置刷写法制宣传标语,绘制法制宣传画,张贴法律条规和格言警句,同时,通过在校刊校报开辟法制专栏,举办法制图片展和法制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组织组织学生去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参观公安部门举办公捕公审公判大会,使学生目睹法律的尊严,认识违法的后果,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和用法能力。

强化“四项工作”

1.依法规范办学行为。领导率先垂范,并严格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依法治班,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做到不歧视、不排挤、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发挥学生特长,给学生的充分的发展空间,把法制教育与后进生转化相结合,我们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目标,把在纪律、品质方面存在欠缺的后进生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并提出“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名尖子生同样重要的”口号。开展师生结对子帮教活动,重点进行纪律观念,法制意识教育,并大张旗鼓的表彰后进生转化工作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从而推进了班风、校风的良性发展。

2.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学校严格依法治校,民主监督,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合法权利,依据《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在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的同时,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努力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首先,落实依照严格的法律程序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互相配合,成立控辍保学领导小组,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采取减免杂费的措施,使适龄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毕业”,成为全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慎用学生处分,青少年正处在成长阶段,思想和行为难免出现错误,给违纪同学的处分关系着学生的诸多权益,政教外在处理违纪学生问题时,本着教育为主,处分为辅的原则。

3.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实现校务公开制度,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重视校务公开工作,及时把学校收费的依据和标准、教职工奖惩、职称评审、财务收支情况,涉及师生权益的重要事项进行分开,增强学校工作透明度。依法做好学校收费工作,实行亮证收费,做到一证,一卡、二书、四统一。做到学生明白,家长明白,社会满意。严格要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无乱征订、乱收费。如果发现乱收费现象,给予严肃处理。20*年度我校被区教育局、物价局评为收费规范学校。

4.狠抓校园安全管理,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求班主任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二是落实安全责任制。三是完善安全防范措施,针对影响安全的各种因素,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针对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如楼梯、食堂等场所都安排值班人次,保证学校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

做到“五个确保”

一是确保校园无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二是确保师生无任何违法犯罪现象。

三是确保在籍学生巩固率100%。

四是确保全校师生普法率100%。

家校合作举措范文6

[论文摘要] 南京市鼓楼区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积极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其具体措施有: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学校管理层的“盘活”创新等。这些举措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区性覆盖,真正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 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为全区教育系统的主管部门,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认为,面对当前教育发展形势,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统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提升普通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校际联合与合作,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鼓楼区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多种措施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使本区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

一、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教育均衡发展之“根”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全力维护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公民的子女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更是地方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政府有责任维护公众的教育基本权利,提供均衡化的教育服务,实行公平的教育政策,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力向弱势群体倾斜,增加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最大多数的群体普遍受益。南京市鼓楼区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校际分配的力度,加大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名校西进

鼓楼区优质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在30多所小学、40多所幼儿园、10多所中学当中,鼓楼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琅琊路小学、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江苏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宁海中学等作为本区基础教育的领头羊,在本区、市乃至江苏省、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是广大家长、学生所向往的优质教育的代名词。为了有效扩张鼓楼教育的优质资源,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名牌教育,鼓楼区认真规划、合理布局,让名校西进,在日渐火热的鼓楼河西地区陆续建起了琅琊路小学芳草园分校、汉江路分校、力学凤凰花园城分校、拉萨路小学银城分校、鼓楼幼儿园聚福园分部、江苏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中部、宁海中学分校等,充分发挥了这些名校、名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优势、优秀教师资源等优势,发挥了这些名校、名园在办学思想、管理模式、优良传统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和无形资产的名牌效应,满足了学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发挥了核心学校的作用,让这些新办分校、分园在名校、名园的孵化下,在较短时间内成为让老百姓公认的新的名校、名园,在扩张优质资源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二)名校集团化

名校集团化建设,可以将名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扩散到新校、弱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推进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名校资源、让更多人接受更好教育的理想。早在2003年,鼓楼区就发挥省重点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组建了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分为龙江高中部、玉泉初中部、石城初中部、凤凰初中部四个校区,成为全市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在教育集团的推进过程中,鼓楼区努力探索教育集团内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集团内各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特色建设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和共同提高。如今,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被授予“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已经四次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与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南京市高考绩效评估最高奖项“综合奖”。名校集团化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开展小班化教育

学校教育的小班化,已经成为世界性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鼓楼区名校与小班化教育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目前拥有南京市认定的小班化教育实验小学13所,其中省级实验小学7所,市级实验小学4所,市级示范学校2所,进行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学校在鼓楼区已超过1/3。在小班化教育的班级,教师对学生课堂提问每人至少4~5次,开展的教学活动由于人数少、教学气氛生动活泼而得到家长的认可。另外,鼓楼区还建立了鼓楼区小班化学校“研究在线”网页,较为详细地介绍各校小班化教育教学活动情况。还定期组织小班化教育赛课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区小班化教育骨干研究班等。通过区域联动,在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小班化学校整体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立足学校特色的小班化教育研究成为鼓楼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之“魂”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软资源强才能恒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为了更好的培养区域内的教师,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使每一个学校都能培养出优秀学生,鼓楼区在教师队伍的打造和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特级教师”请进门

鼓楼区从2004年开始就坚持每学期举办“名师汇聚鼓楼”活动,邀请来自北京、上海、珠海等全国各地的各学科特级教师到鼓楼区给全区教师“传经送宝”。每一次培训活动,台上演绎的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台下是座无虚席,所有培训的老师们都全神贯注地欣赏着那富有生命力、智慧和激情的教学活动。特级教师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巧向教师们展示了教学的境界之美,使教师们充分领略了教学艺术无穷的魅力。

时至今日,“名师汇聚鼓楼”系列活动已进行了六届,分别进行了语文、数学、外语专场,还请了本区的部分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与特级教师们进行同台展示,博采众长,促进了教师们业务的提升。曾经与特级教师同台上课的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琅琊路小学的胡志宏副校长说:“与特级教师同台上课展示,吸收他们的智慧营养,感受他们上课时的人格魅力,受到大家高度关注,既感到荣幸,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好课非一日之功啊。”

(二)校际来结对

每年家长们都会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名园“挤破头”,为了抑制“择校”风,鼓楼区教育局尽量缩小区域内学校的差距,提高全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让一些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需要扶持的普通学校与名校“联姻”。如拉萨路小学与紫竹苑小学、宁工小学、镇江路小学、凤凰街小学,琅琊路小学与北京路小学、工人新村小学,力学小学与清凉山小学等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书,结成教研友好学校,校际之间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到教育科研都实现资源共享。如琅琊路小学与工人新村小学共同进行教科研论文交流,工人新村小学老师到琅琊路小学听名、特、优老师上课,琅琊路小学教师将自己教育学生的事,写成“教育故事”与工人新村小学老师交流。工人新村小学吴葆青校长说:“与名校牵手,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互动走访,给教师的触动很大,使教师看到自己的差距,老师们感受到名校的压力与更重的责任。” 再如清凉山小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力学小学结成教研友好学校,送教师到力小上课,说课评课,请力小老师来校听课指导,与力小的教师进行研讨,在老师中开展“岗位大练兵”的活动。通过这些普通学校与名校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

(三)成立“名师工作站”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学科名、优、特、教师的引领和带头作用,鼓楼区专门成立了“名师工作站”,开设“名师课堂”“名师讲座”“名师接待日”等,对特级教师、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如何发挥领衔作用,引领更多的教师更好地发展,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特色、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名师从学校所有变为全区共享。同时也要求各校努力形成各门学科各个层次的教师骨干梯队。具体措施如下:

“名师课堂”:每学期开学,区内的名、优、特教师们都会自定课题,列出课表,确定固定的开放日,向全区教师进行展示。

“名师接待日”:设立名师专门的接待日,面向广大教师进行教材分析,交流教学方法,让普通教师和骨干教师能与他们零距离地接触,教师们可将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请教特级教师,得到他们手把手的指点。

“组团去送课”:开展名师组团异校送课的活动。名特教师同时走进一所学校,在学校呆一天,上午听三节课,下午对所听的课进行点评,并开设讲座。名师们还调阅学生作业本,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师徒来结对”:2007年10月鼓楼区隆重举行了新一轮“名特教师责任书”签订仪式。21位名特优教师和结对的徒弟签订了《鼓楼区 “名、特教师导师制”责任书》,制定了相互听课、指导的有关细节,以达到共促共进。

(四)菜单式服务

与名校的联手,受到校长及教师的欢迎,他们纷纷要求,扩大这种受益面。鼓楼区又进一步采取了“菜单式服务”,即需要帮扶的学校开出所需支教学科的科目,由教育局将区域内的名、特、优教师进行师资的整合,列出对应的送课的名单,从网上发到学校。列在菜单上的老师的任务,一是要给接受送教的学生上一节课,二是要开设讲座。如赤壁路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储广林送到北京路小学的课是四年级的《说勤奋》,讲座的题目是《有效备课的思考》。本学期点单的学校涉及到14所,学科涵盖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科学、品德与生活八个学科,进入菜单送课的教师有30位,主要是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拉萨路小学的特级教师周婷副校长说:“菜单式服务一方面可以加强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互动、互补,另一方面与不同学校的孩子接触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宁工小学的牛琳老师说:“名特教师跨校上门送课,他们用我校自己班上的学生上课,亲切、自然、可学,同时也能引起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用积极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五)举办教研员实践周

鼓楼区充分发挥区教研员的作用,举办教研员实践周,要求教研员到一所学校蹲点3~5天;在一周内坚持上实践课3~5节;听课3~5节;参与或设计校本教研活动一次;调阅学生一周的作业,了解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50岁以上的教研员可以不上课,给教师作专题讲座一次,通过教学实践周活动,促进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感情交流。教研员感受到一线教师教学的艰辛,同时扎扎实实为教师作示范、引路子,受到老师的热烈欢迎。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个学科的教研员还积极引领教师研究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如小学10个学科12位教研员,分别组织了41个骨干教师研究班,定时、定点、定人、定专题进行教学研究,紧紧围绕新课程、新理念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细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积极思考并有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

此外,鼓楼区还经常举办专题研讨会,着力对有潜质的教师进行精心的打造,为他们创设发展的平台。

三、学校管理层的“盘活”创新——教育均衡发展之“翼”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与教职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校长的根本职责在于创新学校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校长的历史职责,因此校长自身的提高非常重要。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注重提升校长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采取了学习研讨、交流轮换等措施,来“盘活”学校管理层,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假期学习班

每年暑假,鼓楼区都会举办校长学习班,要求学校中层以上的干部、区教育局的全体工作人员及教研员们都要参加。每一次学习班上,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们与时俱进的讲话,专家们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校长们精彩的课堂展示、经验交流,都给参与学习的学校管理干部们以思想的启迪、理论的提升,有效促进了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青年校长沙龙

只有充分发挥名校长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创造条件,才能加速校长的培养教育。鼓楼区教育局举办“青年校长沙龙”,组织青年校长们立足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并请来专家进行点评,使青年校长成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思想、有理论的校长。迄今为止,这样的沙龙活动已举办了六届。

鼓楼区教育局还邀请名校长们和经验丰富的老校长们走进学校,看学校的管理,为刚上任的一些年轻的新校长们“指点迷津”,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出谋划策。

(三)校长、教师流动制

为了从干部队伍建设上保证教育均衡发展,鼓楼区教育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政策,对各校的校长、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行定期轮岗和交流制度,鼓励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弱势学校任教或支教、示教、挂职。鼓楼区教育局规定小学负责人每一届任期4年,正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原则上不超过两届,如确因工作需要留任的,经全面考核可继续留任,但最多不超过3届。例如,琅琊路小学分校与力学小学分校的正校长任职已满两届,就分别被调往鼓楼区最南端和最北端的一所小学任校长。将这些名校的校长们调任相对薄弱的学校,带去名校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缩小学校间的各种差距。这样的举措无论是对促进区域学校的均衡发展还是对校长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大有益处。

以上举措,极大地整合了区域内的教师资源,激活了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层,对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良好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让小班化学校与名校齐头并进,将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粘合”成团,派往需要帮助的学校去扶持支教,打好“共享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区性覆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