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例6篇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1

在探讨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经济性、效率些、效果性三个方面入手,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我国在1999年后开始了退耕还林工程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的生态工程建设,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范围涉及25f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市、区、旗、团、场),3252.8万农户、12463.6万农民,2000—2006年国家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1300.1亿元,使占国土总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有效发展,但从近年来审计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对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的审计、稽查、检查和行业内部开展的稽查情况来看也暴露出违规截留、滞留、抵扣工程资金等问题。如何能客观、准确反映林业工程运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如何确保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的效率性、管理的效益性;如何评价工程最终产生的效果和工程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绩效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的内涵

绩效审计源于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和国家公共资源稀缺的矛盾。目前被普遍认可的绩效审计概念,即对公共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评价与监督,即通常讲的“3E"。

以现有绩效审计概念为基础,客观剖析退耕还林工程特点和规律,综合把握退耕还林绩效审计的实质,退耕还林绩效审计的概念可表述为: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按照退耕还林建设的政策性目标,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综合考虑工程投资的多重目标来分析评价其是否合乎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并对投资管理主体公共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建设,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发展的全程监督和评价活动。

2.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审计的发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且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目前还没有一套业界公认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西方国家和地区,绩效审计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己经是常见的审计术语,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开展也比较早。现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的绩效审计理论相对成熟,为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国绩效审计开展较晚,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个别领域进行了绩效审计的实践活动,对绩效审计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绩效审计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本文在借鉴美英澳三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经验和我国绩效审计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的计量内容,试图构建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框架,满足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目标要求。

2.1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

2.1.1公共工程绩效指标体系的借鉴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之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是公共资金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近年来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且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是以审计目标为导向,分别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构建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结构;二是针对不同公共工程绩效审计阶段,结合工程绩效审计所涉及的内容,构建了构建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相对典型的详见表1。本文主要参照以审计目标为导向,分别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进行构建的指标体系。

2.1.2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

国内现有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工作开展得较晚,区域性效益监测与评价有一定进展。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针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所进行的效益监测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基本上都是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切入的,相对典型的详见表3。即使偶尔有所不同,但其本质还是未脱离三大效益的研究范畴,比如支玲和张卉的研究。本文主要参照以审计效果为依托,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构建的指标体系。

2.2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结构

基于上述基础,在对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原理和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以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目标为导向,构建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如表3所示),力求使其既适用于对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的全面评价,又能与国内外评价方法有可比性。

3.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指标解释说明

3.1经济性指标

“经济性”主要用来评价投入要素的绩效,通常是通过实际投入水平与工程规划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比较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性指标分析为完成既定质量和数量的退耕还林程,财政的投入旱否最低。投入要素的绩效主要反映在林业工程的资金筹集方面,因而,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1.1资金筹集总量指标

(1)筹资总量与规划投资额之比:反映筹资总量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程度;

(2)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占全部预算资金的比率,评价筹集资金的落实情况。

3.1.2资金筹集结构指标

主要用来衡量筹资渠道的多样性。退耕还林工程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除此之外,是否有其他资金来源,其他来源占投资总额的比例是否恰当。

3.2 效率性指标

效率性评价指标用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产出要素结果。通常是通过计量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来评价工程的效率性。产出要素的绩效反映了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因而,对其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2.1工程投资完成率

实际完成投资额与计划投资额比例结果,评价工程计划的执行程度;

3.2.2资金利用率

该指标主要反映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在划转过程中是否存在被挤占、挪用等违纪问题,能直观、清晰的反映退耕还林工程从批复到实施的资金的使用情况。该指标的具体公式是:

资金利用率=实际用于项目支出的资金/工程实际投资总额

审计判断标准:资金利用率以1为标准,小于1说明资金使用可能存在资金被挤占或挪用等问题,反之,则为正常。

3.2.3工作量完成率

评价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是否完成实际的工作量。由两个指标构成,即实际完成造林面积占造林面积比率和实际完成造林面积与规划造林面积比率。

3.3效果性指标

该指标是衡量退耕还林工程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效果。

3.3.1社会效益指标

(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其内涵是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总额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根据联合国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宽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富。

(2)农村贫困发生率:其内涵是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小康社会建设进展状况及社会扶贫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我国,贫困主要是指生存资料相对不足,也即绝对意义上的贫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开展,贫困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3)人均耕地面积:其内涵是报告期区域耕地总面积占报告期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区域土地资源配置及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

3.3.2经济效益指标

(1)补助粮、款对农民收入贡献率:其内涵是退耕还林工程补助占地区农民收入的比重,反映退耕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及对退耕补助的依赖程度。在工程进行成果巩固、结构调整阶段,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退耕还林工程要达到成果巩固,得到农户的积极响应,就必须保证农民的实际经济收入的稳步提高。

(2)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其内涵是报告期第一产业产值占报告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经济发展结构及经济发展均衡情况。按照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来看,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美元,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将下降至21.18%-18.60%。

(3)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其内涵是报告期第三产业产值占报告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经济发展结构、社会就业结构及经济发达程度。按照世界银行对世界发展研究中表明,我国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保持在50.00%。

3.3.3生态效益指标

(1)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总量以及评价生态环境好坏的一个指标。森林覆被率越高,其生态效益越强。一定水平的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变生态环境,可以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

(2)陡坡耕地面积减少率:内涵是报告期陡坡耕地面积相比基期陡坡耕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反映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即陡坡耕地面积减少则反映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结束语

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和开放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注重理论上的先进和科学性,也要注重实务中的可操作性。本文仅仅是对退耕还林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和探索,在各具体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程中尚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以求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萍.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2]王芳.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3]张竹林.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商业会计,2006,8:1517

[4]任秋月.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J].技术与市场,2011,18(05):177179

[5]杨艳艳.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

[6]林静.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8

[7]姚清亮.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8]支玲,杨明,王焕良,田治威,卿向阳.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西部为例[J].林业经济,2009(05):119120

[9]张卉.中国西部地区退拼还林政策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D].中央名族大学,2009

[10]尹少华,朱玉雯,尹峰.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湖南省案例[J].林业经济,2008(05):25157

[11]钟石强.广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4,5(29):119120

作者简介:

杜丽(1984-),女,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林业审计经济。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2

一、香港衡工量值式审计的开展现状

目前,香港衡工量值式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账目审计工作的范围―衡工量值式审计》,这是1998年2月11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历史立法会通过并颁布的关于效益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对衡工量值式审计的工作范围、审计准则、报告程序等内容做出了规定。

香港审计署可就任何决策局、部门、机构、其他公共团体、公共机构及其他受审核机构在履行职务时所遵守的经济原则、取得的效益和效率进行调查。衡工量值式审计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方法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在审计报告书中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以此发挥监督作用,目的是帮助受审核机构改进工作,提高绩效水平。

审计署每年度要向立法会提交2份审计署署长报告书,向受审核机构发出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20份左右。在2014~2015年度计划里,向立法会提交的审计署署长报告书数目是2份,向受审核机构发出的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数目是18份,所用人时数目为173017小时,衡工量值式审计工作所需拨款占政府总开支的0.024%,占审计署公务开支的50%左右。由此可见衡工量值式审计的法律地位和重要程度。过去数十年间,审计署向社会公布的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揭露了一些部门和机构存在的滥用资源、处理问题不慎、浪费等问题,各个部门和机构都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认真改进了工作。

二、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启示

近年来,高校内部审计主要开展的是财务审计工作,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借鉴香港的衡工量值式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有计划地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工作。

(1)树立绩效审计的新观念。根据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法监督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随着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逐步全面深入实施,为了更加全面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绩效审计已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和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也是审计机关的工作使命所决定的。对于内部审计机构来说,在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之后,财政资金的使用基本规范起来了,但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如何,就必须通过绩效审计来进行评价。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绩效审计的新观念。

(2)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绩效审计。由于绩效审计涉及的面广、难度大,全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程度不一,在我国目前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暂不宜全面铺开。可以考虑选择资金投入量大、时间长、政策性强的项目、学校每一阶段关注的重点项目等,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可以考虑借鉴香港政府的衡工量值式审计的工作方法,审慎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根据重要性、风险性、增值性、资金投入量、可操作性等原则对项目进行排列比较,通过一定的评分方法,按得分次序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3)制定和完善绩效审计有关的规章制度。衡工量值式审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审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成效显著,与《衡工量值式审计》等审计法规、准则、指引的颁布执行密不可分。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试点的基础上,为规范内部审计主体行为和审计信息传导机制,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建立绩效审计的有关规章制度,应加强绩效审计的制度建设。例如,绩效审计的审计目的和范围的确定、审计原则、审计计划与程序、质量控制责任、审计工作的稽查、绩效审计报告的提交、审计建议的落实等方面做出规定,以实现绩效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4)扩展绩效审计报告的提交范围和公布范围。按照《衡工量值式审计》的规定,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向立法会提交,并由立法会交付政府账目委员会研究。审计署的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是账目委员会公开听证的内容,也是其撰写提交给政府的研究报告的依据。政府通过采纳账目委员会研究报告的建议而改进工作,提高效能。根据规定,提交立法会的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咨询,使政府部门的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就审计署揭示的有关问题,香港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需努力改进,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厉行节约、提高对公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高校的绩效审计报告,可以考虑根据审计的项目性质,在适当的范围进行公布,使学校的有关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工作的进步和提高。因此,学校的绩效审计报告要想在较高层次较大范围发挥监督和促进作用,就必须扩大绩效审计报告的提交范围和公布范围。除了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之外,还应提交给财务部门、财经领导小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教职工代表大会等,这样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不断改进,提高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绩效审计;含义;评价标准;推进策略

一、世界绩效审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绩效审计源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由美国人阿瑟·肯特第一次提出。自上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来,由于公共开支的日益增加和公营企业的大批涌现,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关注,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官员所负的公共责任进行审查,从而把国家审计领域从财务审计推进到绩效审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和绩效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绩效审计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推进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各国绩效审计因为侧重点不同,凸显各自特色。美国和英国都强调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即“三E”)的审计;澳大利亚在“三E”上有自己的特点,其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果性审计侧重更为有效的管理;德国绩效审计除强调效果性之外,还强调列入预算事项的事前经济分析;瑞典绩效审计侧重业务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合理。

20世纪90年代,西方审计发达国家完成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取得显著成绩,产生了广泛影响。丰富的审计经验和严谨的操作规范,推动了世界范围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审计模式逐步转化为现代审计。从世界范围看,当前绩效审计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劲。

在绩效审计实践迅猛发展的同时,国际审计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注意总结几十年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可供操作的审计规范。

美国作为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审计总署GAO于1972年制定了包含绩效审计内容的《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其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审计机关分别成立专门委员会,研讨审计机关职责及其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为了指导和推动绩效审计发展,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通过声明等形式来公布研究成果。在1986年第12届会议上,它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指出在政府审计工作中,除合规性审计外,还有绩效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以上这些研究成果的,积极推动了各成员国绩效审计发展的步伐。

世界各国绩效审计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绩效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哪里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理论的全面探索,形成科学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那里的绩效审计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始积极探索绩效审计,也进行了一些绩效审计理论探索,绩效审计基本理论的一些观点,影响着我国绩效审计的探索和发展。随着绩效审计实践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提供强力支撑,也是当前正在积极开展的绩效审计实践的迫切要求。

二、绩效审计的含义

(一)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独立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政府履行公共责任,配置、管理、利用经济社会公共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所进行的审查、分析和评价。从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工作绩效情况应是绩效审计今后重点关注的主要内容,而非单纯效益的实现情况。

要研究绩效审计,必须首先研究绩效审计的实施基础。从国内外绩效审计实践看,审计实施有效评价活动都应以资源配置为基础,都不能离开财务收支审计这个基础。否则,不能称之为审计,绩效审计将成为“空中楼阁”。这里所讲的基础,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财务审计。这种现代意义上的财务审计,不仅仅是账本记载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还应包括社会各种资源使用、配置的真实、合法,不仅仅包括已经实现的,还应当包括预期实现的。

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扩展和深入。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管理,受托责任者对委托人或授权人交付经营的资产或公共资源,要承担经营安全、完整和有效的责任,这是绩效审计所要关注的内容,从而奠定了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财务审计检查资产管理的真实合法,绩效审计则进一步检查资产管理的有效运用。事实上,财务审计一般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等问题,那就已经带有绩效的内容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广泛,不管审计目标涉及绩效的哪一部分内容,审计类型都应是绩效审计。所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指出,我们不能因为绩效审计的“3E”特征,而否认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之间开展合作的需要,绩效审计完全可能包含传统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正当性审计的内容。

绩效审计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依赖民主和法制的增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报告纳税人的钱是否合理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率、效果。为此,绩效审计要顺着公共资金及其公共资源流向进行,正如著名审计专家杨时展教授在《世界审计史序》中所说:“……受托责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长,人民逐渐要求一切取之于民,必须经济有效地用之于民,用于民而不经济,用于民而没有达到人民预期的效果,政府仍要负责任。”

上述论述可表示为:

资源配置受托经济责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

我们认为,所有绩效审计项目的实施,都需要从财务收支或预期的财务收支活动出发,在保证其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来开展绩效审计活动。如果没有这项基础,财务收支存在虚假和违规,审计作出的绩效评价意见也不会真实。

具体分析绩效审计的涵义,我们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绩效审计源于审计机关向相关方面提出审计报告的责任;2.绩效审计的对象是从事公共事务的机构使用和掌握的公共资源;3.绩效审计通过监督检查掌握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力和行为,评价绩效,提出改善公共服务的建议;4.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检查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5.绩效审计仅限于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政策目标本身不提出任何质疑;6.绩效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特定审计项目的设定目的为标准;7.共同认知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没有现成的,审计人员应当结合绩效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去归纳、去发现。

(二)绩效审计的基本观点

1.绩效审计的内容即经济、效率、效果(3E),现在已经从事或以后将要从事的以资金效益、政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审计活动,都应当属于绩效审计的范畴,它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将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性和地区特征,有的侧重效益性,有的侧重效率性,不可能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都具备“三性”齐全的审计评价条件,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只有经济、效率、效果“三性”齐全的审计,才是绩效审计。2.绩效审计探索实践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绩效审计可以运用在通过成效、业绩来评价的所有地方。如各级政府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社会公共事业,其产出的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福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从而夯实我们的立党之基,丰富我们的执政之源。

3.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政府通过干预、调节等手段,从社会成员手中集中一定的资源,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源占有的改变,要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广大公众最大福利的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国家审计机关应采取得力措施,促进政府部门大力提高资源使用绩效,减少损失浪费,维护社会公正,增加全社会及社会成员的福利总水平。

4.由于政府可资利用的资源与其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提高政府绩效、明确经济责任的要求愈来愈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这是促进绩效审计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最重要原因。世界绩效审计的成功实践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概念、内容、操作方法等。绩效审计的内涵广阔,在现阶段,虽然我国有些地方从事以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审计,有些地方从事绩效全部内容的审计,但从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来看,绩效审计今后将成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又一主题。

三、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推进策略

有观点提出,绩效审计开展应当满足委托人有绩效审计需要、审计项目有适宜的工作标准等条件,目前开展绩效审计条件不成熟,主要有打假治乱、查处损失浪费和维护经济秩序是当前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很难确定一个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等原因,现在开展绩效审计无必要也不可能。

这里涉及到全国绩效审计推进策略、是否需要确定一个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等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从民主法制建设角度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已形成统一的法律框架,属一元化多层次的法律体系。但各地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不一,我们办事、思考问题,都应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应当区分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2.我国属于行政型审计管理体制,各级审计机关是当地政府的组成部门,主要接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重大项目的损失浪费包括投资决策造成的损失浪费和项目实施造成的损失浪费。作为主要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基层审计机关,对于查处项目实施造成的损失浪费,通过审计项目实施,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基层审计机关要对由地方党委、政府作出投资决策的重大项目,实施以查处由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浪费的审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在重大项目投资中,决策造成的损失一般远远超过项目实施造成的损失浪费。所以,受目前体制制约的基层审计机关,只能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建议。

3.不可否认,我国许多地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正处于高发期,而有的地方通过多年强有力的审计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正日益规范,违规违纪行为逐年减少,财政公共投入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地方财政收入中已有70%以上用于公共建设,而这种公共建设大都为造福一方百姓的社会公共项目,它很难以是否存在损失浪费来衡量。我们认为,认真评价公共项目绩效也应是审计机关的应尽职责。

4.现在,全国各地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相差很大。如果全国统一推进绩效审计,将会出现以下情况:一些地方因为审计资源严重不足,绩效审计无法实际启动;而另一些地方又因为绩效审计推进太慢,审计资源存在较大浪费。

5.绩效审计需要进行大量社会调查活动和专业论证,确实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实践证明,绩效审计并非“高不可攀”。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对于一般的专业问题,审计人员只要具有强烈的学习热情,通过不断与有关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完成绩效审计任务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特别高深的专业问题,我们可以聘请“外脑”,采用专家咨询等方式,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就是发达国家审计机关,在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型审计队伍的情况下,对审计机关从未涉及过的有些专业问题,也是通过此办法来确保审计项目质量的。所以,部分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实践,是完全有条件的。

6.绩效审计项目涉及行业领域众多,相互间专业的差异极大,而且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对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果所寄予的期望值和满意度也大不相同。所以,要制订一套能够普遍适用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人员指望直接套用现成的绩效评价标准,再来实施绩效审计,既不现实,也无可能。纵观世界绩效审计的发展历史,我们尚未发现有哪个国家是先制订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再实施绩效审计项目的。目前在绩效审计已经相当成熟的美国,也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推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容看,只是单项的原则性、框架性的指导文件,而并非具体的评价标准。所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通过制订绩效审计指南,而不是制订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来指导各成员国的绩效审计实践。

7.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绩效审计发展情况看,在他们开展绩效审计的起步阶段,地区间的开展情况也是有先有后,而非齐头并进。如英国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就强调要“保持灵活和创造性”,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对于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的实现方式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世界范围内各国绩效审计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并指出:鉴于不同国家所开展的绩效审计在审计权限、范围、组织和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区别,要编制适应所有国家绩效审计的指南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国绩效审计的总体发展思路中,一方面应及时总结全国绩效审计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出共同点;另一方面,应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主法治的进程,并结合各地审计事业发展的不同特点,绩效审计推进应当有先有后,让局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步骤,先行一步,发挥局部影响和促进全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时展.世界审计史序(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2]韩立春.关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N].中国审计报,2003-07-30.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审计 投资 绩效 政府

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部门以其客观、公正、超脱于经济活动之外的立场,对政府投资的立项决策、资金利用率、使用效果、区域环境形成和影响,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以及经济责任等进行监督、评价。其目的是向纳税人提供政府投资运用效果的有关信息,使政府及时修正投资运行过程中的偏差,调整决策方向,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最大限度地节约政府资金,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政策效应。近几年来,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蓬勃兴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要求各级审计部门应把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纳入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成为我国投资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有效监督投资过程中的合法性,评价政府投资决策行为的正确性与投资结果的效益性,是摆在各级审计部门面前一项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尝试就调整投资绩效审计工作思路、完善投资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建立审计技术操作平台等问题作些探讨,以求推进投资绩效审计向纵深方向发展。

把握经济运行态势调整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工作思路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财力逐步转向农业、水利及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项目,政府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力求发展节约型经济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与之相关的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开始形成、新的投融资管理体系正在建立、投资活动规则将同国际接轨,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决定了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思路必须及时调整,才能体现审计的高层次监督职能。

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应适应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我国已着手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资金的使用逐步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政府将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减少直至停止财政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资,保障科教文卫、社会保障、政权建设等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部门支出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到,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给投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政府投资被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管理范畴,审计要适应这些要求,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一是进一步明确投资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决策审计(对项目可行性评价)、概算控制审计(检查建设成本真实性)、管理审计(检查建设管理程序执行的合法、合规性)、决算审计(提高资金节约度)、资产移交及运行审计(建设形成的效益、效果评价)。其中的重点应是决策审计和资产移交及运行审计。二是进一步明确投资绩效审计的对象。审计的对象将主要是使用政府财政资金的行政事业单位和投资公司等。三是进一步提升投资绩效审计的层次。国家投资绩效审计,应摒弃就账查账,就审计而审计的陈旧审计理念,把服务于政府投资宏观监控作为审计的立足点,促进消除影响投资领域市场化进程的体制,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作出审计应有的贡献。

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应适应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投资机制与管理也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化,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打破了过去单一形式,已开始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国际化。但从目前审计结果分析来看:建设项目管理与资金使用过程中违纪屡查屡犯现象有禁不止;重项目、轻管理、低效益在建筑行业时有发生;部分国有资产通过所谓的正当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黑洞”,这说明我国新的投资管理体制尚未健全,投资机制与其内部控制还存在管理上的缺陷,这给实施投资绩效审计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审计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要紧扣国家正着力建立新的建设投资管理体制的有利时机,找准审计位置,重新调整投资监督范围、对象,创建适宜的审计模式和体系,及时与新的建设管理体制对接,并在新的建设管理体制中建立有形式、有质量、有力度的监督环节,使投资审计真正能在宏观和微观的投资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

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应适应国际投资规则的引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会计市场进一步开放,社会审计组织将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们将可以承担目前政府投资审计中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预决算、效益评估”等许多工作,与此同时,随着涉及投资活动的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传统投资审计中的查漏补缺的监督活动将大大减少,因此传统投资审计必须向以制度评审、绩效考核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审计过渡,才有生存空间和存在价值。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工程已按国际工程建设的通用规则实施,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制度、公开招投标等规则已成为投资管理的基本形式,政府将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作为体现政府管理职能的投资绩效审计应面对新规则、新问题,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迅速适应国际审计理论和实务,建立新的审计操作体系,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提高国家投资项目的建设效果和投资效益。

主动寻求法律支持完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法律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已开始为人们所了解,但是这项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的概念模糊、职能范围不清,并与政府的财政、监察部门 的职能存在交叉,工作被动,没有从法律权威上体现审计部门在投资领域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随着依法治国意识深入人心,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投资审计特别是投资绩效审计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必须有完善的法律规范程序,必须明确审计的范围、内容,才能使审计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从法律上明确投资绩效审计的重要地位。目前我们依据的有关投资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出现了矛盾冲突,部分内容已不能适用现实的审计环境和条件,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投资审计法律体系,才能保证审计的顺利开展。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在法律意义上明确投资绩效审计的的合法地位、监督范围、界定清楚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监督问题。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通过地方小立法的方式,建立地方性的投资审计法规制度,如我们岳阳市政府就出台了《岳阳市投融资项目审计监督暂行规定》,审计部门根据此规定实施审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执法过程中由于缺少国家投资审计法律法规的支持,基层审计阻力比较大,难以保证审计监督效果。建议国家以新《审计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在制订《审计法实施条例》时将投资审计特别是绩效审计作为一条列入其中,进一步明确审计的范围、内容、赋予必要的法律强制措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投资绩效审计的长足发展。

从法律上明确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一直是投资审计的重点,但随着国家投资主体多元化及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在投资决策、资本结构、管理形式上都有明显变化,目前的法律法规对重点项目的类别、金额、时间要求并没有明确规定,给实施投资绩效审计带来了难度。例如,20__年岳阳市城建“”重点工程审计,就是市委市政府的临时决定,有些工程竣工已近三年,资料堆积成山,工程指挥部已撤消,虽然经过近一年的审计,在二审基础上核减了20__多万元,但仅仅只是迟到的决算审计,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这种凭长官意志“有什么审什么,安排什么审什么”的审计工作状态,使审计效益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法律法规对重点投资项目应有具体的要求和约束,特别对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无论其投资主体和资本结构如何变化,都应纳入绩效审计的范围,从而保证政府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职能。

从法律上明确投资绩效审计的规范操作。国家要从法律上解决投资绩效审计工作中的一些专业性问题和矛盾,并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内容有机衔接,为投资绩效审计提供强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同时,审计署要根据《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审计机关投资绩效审计准则、投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建设项目审计处理办法等配套法规、规章制度,从操作层面上建立绩效审计技术要求、标准、审计操作规程以及审计处罚、资源利用、审计结果公告、内部业绩考核等问题,使投资绩效审计的基础更加扎实,工作更加规范,为全面实施投资绩效审计积累宝贵经验。

提高审计质量效率建立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技术平台

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与传统投资审计在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审计基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投资绩效对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评价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审计部门要不断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突破传统审计方法,培养专业审计人员,摸索积累审计经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使投资审计大跨度向绩效审计推进。

培育业务精湛的投资审计专业技术力量。人才是搞好投资审计的第一要素。从我国投资审计的现状来看,从事投资审计的人员中会计专业人员占绝大多数,投资审计专业人员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虽然近几年审计部门陆续配备了一些基建工程技术人员,但专业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投资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为使投资审计向更高层次拓展,必须采取四条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内部培养。在面向社会通过公开招考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培训,提高知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努力向复合型审计人才转变。二是专家储备。审计部门要建立社会专家审计人才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收集人才信息,与之相配套是建立人才使用、操作程序、激励机制、诚信评价等相关规章制度,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利用社会技术力量,弥补审计部门专业人员不足的目的。三是项目管理。目前,审计部门主要是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社会关注、质量要求高,单靠投资审计机构难以完成好任务,必须建立以项目组为核心结构的审计工作组织制度,打破目前审计机关过细的内部工作范围、职能划分,以项目组织力量,实现审计任务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减少职能设置带来的专业局限、人员固定,业务范围狭窄等问题,提高审计战斗力。四是区域合作。改变审计机关各自独立作战的封闭审计方式,建立地区间的协作和连动制度,对一些跨区域的环保工程、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等,打破行政区域间的限制,以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方式来提高审计的整体效应。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5

近年来,国家财政通过下达国债资金计划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地方工程建设投资主体也日趋多元化,政府投资的规模和比重逐年增加,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投资4万亿用于扩大内需,所以审计机关在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历史资料来看,一些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发挥不甚理想,有的甚至等同于无效用投资,不仅给国家造成损失浪费,而且还导致国民经济的失调,审计机关如何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为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

2我国政府投资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2.1监管部门多元化

我国的政府投资建设中,有发改委(立项、审批、招投标)、财政(资金拨付与财务管理)、审计(资金运用)、建委(建设监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使用)、质量监督、监察、纪委等部门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的监管。监管部门比较多,但监管效果并不理想,还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在监管过程中出现大家一起管,大家都不管的局面,使监管工作难以进行;另外,各部门的监管侧重的角度不同,依据的方法和标准也不一致,所以造成各部门监管结论的不一致,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冲突现象,令项目负责人无所适从,也使效益审计难度增加。

2.2政策依据繁杂,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建设项目的过程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经济综合特征。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立法,完善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执法环境。一个完善和健全的效益审计的法律环境应该包括:效益审计的法定要求、实施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规定、效益审计结果的法律法规规定及其他与效益审计项目相关的规章制度。我国政府投资效益审计仍处于探索和深入实践阶段。2006年颁布的新的《审计法》有关效益审计的内容显得过于宽泛,并未涉及政府投资效益审计的实质性内容。

2.3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

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复杂而且工作量大,现在拥有的审计人员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审计人员的结构以会计人员为主,懂财务专业的人员多,懂工程专业的人员少,特别是缺少应有的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决算审核等方面的专业审计技术人员。政府投资效益审计人员要具备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工程等,另外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要深入了解某些行业,并在评议项目效益时有深刻的判断。

2.4大多数为事后审计,事前审计、事中审计比较少

效益审计不仅对过去,也可以对现在甚至未来的事项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2006年新《审计准则》关于效益审计的规定,主要对“已发生或完成的”政府工程进行效益审计,如:三峡库区移民和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审计、三峡枢纽工程审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专项审计调查等。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把审计介入时间安排在项目竣工后,因已经时过境迁,可能会造成合同确定的不合理价款无法追缴、建设中监理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甚至设计不到位等问题难于发现。

2.5绩效审计认识不足

政府绩效审计从二十世纪

四、五十年代登上历史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关于政府效益审计已日趋成熟。而在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处于探索阶段,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认识不全面,实务中不能清楚区分效益审计与传统的财务财政收支审计,过分追求大案要案,而忽视了政府投资效益审计。我国对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受托责任理论研究,特别是公共受托责任的研究明显滞后,许多基本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论证,理论研究滞后,所以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也导致了一些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和认识不全面。3我国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对策

3.1成立高层次、权威性管理机构

鉴于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机构重叠”现象,应该借鉴深圳特区绩效审计的经验,通过成立一个高层次的,有权威性的管理机构,把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统管起来,审计经费由财政全额单列,全额拨款,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差,低水平重复监督的现状,建立专业化的监管队伍,加大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在市级审计局成立直属市政府的政府投资项目专业监管单位,独立负责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的跟踪执法审计,统一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施工预算、工程决算、招投标及项目竣工后国有资产的移交进行监督管理。

3.2完善审计法规体系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关于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政府投资效益方面的审计少而笼统,缺乏具体行为规范。现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针对政府投资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更谈不上规范,应该结合国际国内经验和做法抓紧建立有关政府投资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健全工程投资的法制管理体系,使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进行,丰富和完善我国政府投资效益审计的法规制度;及时制定统一普遍适用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原则,确立评价方法,并在此框架下制定或修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逐渐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从而为效益审计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3.3人员结构合理化

绩效审计领域比财务审计领域更加广泛,也比财务审计复杂。为了适应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我国应形成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以使审计人员能胜任绩效审计工作。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我国在聘用审计人员时,应考察人员素质结构的综合性。通过吸收、聘用、外送培训等方式,重点解决专业技术审计人员问题,组建培养自己的德才兼备的工程投资审计队伍。

3.4实行全程跟踪审计

国家投资项目周期长、控制环节多、专业技术复杂,政府投资效益审计应该打破传统审计的事后审计,改为全程跟踪审计,以工程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项目竣工后国有资产移交工作为主要控制环节,突出抓好决策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对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要提前介入,从源头抓起从项目决策管理人手,对工程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进行审计。控制投资,控制工程造价,防止高估冒算行为。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遏制偷工减料将工程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5转变思想观念

要想改变目前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全面的局面,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效益审计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断更新观念还要进行视角创新。国家应该加强效益审计的宣传工作,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和重视效益审计,在实务中结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外政府投资效益审计的先进技术方法,走具有创新性审计之路。

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扶贫审计 审计模式创新

一、引言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他是事关我国2020年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也是赋予贫困者通过自我努力实现自我脱贫的机会和能力;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涉农惠民的政策措施。

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扶贫资金闲置、浪费、冒领、挪用、违规使用、等行为迫切需要扶贫审计来加以杜绝和监控;为此,审计署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审计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的意见》文件,明确了扶贫审计的工作原则和审计重点;为推动扶贫政策落实、规范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绩效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关于精准扶贫审计创新模式的探讨

(一)以资金运行轨迹为主线

扶贫资金是百姓的“救命钱”“输血钱”,一分一厘不能乱用,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直接关系到扶贫政策的落实,贫困百姓的生存利益;针对目前扶贫资金缓慢、资金闲置以及冒领虚领、挪为他用的现象,笔者认为扶贫审计工作的开展应以资金运行轨迹为主线。扶贫的实质在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无论扶贫政策的落实,还是扶贫项目的开发,都需要以扶贫资金为支撑;因此,以资金运行轨迹为主线,有利于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对资金进行审计时,应着重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资金的覆盖范围;由于扶贫资金和具体项目实施点的分布呈现点多、面广、地处偏远的特点,这些地点也是扶贫腐败的高发地区,因此扶贫审计需要着重对这些地区的考核,考核资金是否覆盖于这些偏远地区,是否覆盖于各类扶贫项目建设;二是资金的拨付、分配、管理和使用;用跟踪审计的方式从动态的角度监督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分配的全覆盖性、管理的妥善性、使用的合理合规性;尤其应重点关注对扶贫捐赠、对口捐款、困难补助等涉及贫困群众又易被侵害的资金项目,适时实施专项扶贫资金审计,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应有效能和作用。

(二)以绩效评价为方向

绩效评价是对扶贫成果的测评,扶贫审计以绩效评价为方向有助于激励政策执行机关将绩效考核目标精准转化为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引导扶贫工作,提高政策落实效率;同时有利于社会资源、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的做到扶贫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在绩效评价中应关注到从下几点:

一是对扶贫政策绩效的考评;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考量,看各地政府是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政策作动态适应性调整,针对贫困县、村、户制定不同指标考核。以及各州市,各部门有无相互协调机制,以提高政策的落实效率。

二是对扶贫人员的绩效考评;对扶贫人员工作效率和廉洁程度是扶贫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对个人进行绩效考评,能确保资金的准确运行,能对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信息和咨询。

三是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科学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应该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筹考量;扶贫项目的开展不仅要评估其直接的、有形的、未来可流入的、可用货币计量的直接经济效益,还要考虑无形的、间接的、可持续发展的、与当地百姓和谐相处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建立立体化扶贫审计体系

建立立体化的扶贫审计体系可实现审计目标的多元化以及审计内容的精准化。一是加强扶贫项目跟踪审计,确保扶贫政策精准落实;项目跟踪审计是事前、事中、事后审计重点全覆盖的审计方式,他从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源头开始介入,全程跟踪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发现扶贫不够精准,有碍脱贫攻坚的问题应予及时反映,进而给脱贫项目装上“安全锁”“防盗门”;其次,项目跟踪审计的另一目的是确保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在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实地走访,与百姓交谈,确保资金的到位情况,同时确保当地政府“因地施策、分类施策”,确保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

二是抓好扶贫资金专项审计,保证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对于异地扶贫搬迁等涉贫涉村涉农项目,审计部门应在项目实施前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对于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要审深审透,及时揭示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等问题。同时,应加强对扶贫项目立项、管理、运行的审计分析和情况反馈,提出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意见建议,及时揭露和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项目有效发挥作用。

三是强化绩效审计,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既要对扶贫人员进行绩效审计,也要对扶贫政策进行绩效审计;对于扶贫人员的绩效审计有助于约束公权力,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对于扶贫政策的绩效审计需要审计政策及其配套执行政策的制定、实施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是否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并重,是否真的以最少的投入给百姓带来最大的实惠。

绩效审计、跟踪审计以及专项审计在实施时需要相互结合;专项审计与跟踪审计结合有助于实现项目审计关口前移,准确落实相关责任追究;绩效审计与专项的结合有助于审计人员针对特定项目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评价项目实施过程的合理性;而在跟踪审计的各个阶段中引入绩效审计有助于扶贫政策各个阶段的落实做到效益最大化,同时寻求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平衡。

(四)利用大数据审计,提高扶贫精准度

一是利用审计大数据,扶贫对象精准提升;在建立扶贫对象系统时,将扶贫对象分为贫困地/市、贫困县/区、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五级对象管理,通过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建档立卡及成效数据的跟踪可详细了解每一贫困户的帮扶情况。

二是利用审计大数据,扶贫措施精准提升;在对扶贫对象精准定位后,通过分析大数据系统中扶贫对象的社保、住房、家庭状况、收入来源等状况,因人施策,制定专属的帮扶措施,同时利用帮扶措施大数据系统可对扶贫项目动态、扶贫资金去向进行全程追踪实现扶贫措施精细化管理,便于扶贫工作人员对于相似状况扶贫对象进行扶贫措施的迁移与借鉴。

(作者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寇永红,吕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审计研究,2014(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