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例6篇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1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经历了2008年奥运,到世博,到刚过去的亚运,传统工艺美术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了解,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就需要我们对传统工艺美术有更深的认识。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回顾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重要部分,拥有几千的历史,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和生活艺术的智慧,是现代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维持着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作为与工业大生产相比,手工艺术发展相对缓慢。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都需要我们传承和发展。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指在手工业时代形成、以用与美的结合为特征的造物部类与设计,在现代大机器工业生产的比照下,尤指那些手工技艺性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如为一般人所熟知的陶瓷、玉雕、牙雕、景泰蓝、漆雕、木雕乃至皮影、风筝、灯彩、剪纸、蓝印花布、泥玩、刺绣、抽纱等等。其品类繁多,样色更是无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工艺美术文化留给现代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产品,还有需要传承的技术工艺文化及其创作精神。

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当代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已有烧陶器的活动。到明清时期,各色彩瓷展示着制瓷业的杰出贡献,各种制瓷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个惊羡天下的彩瓷时代。

中国的青铜工艺,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至殷商、西周达到鼎盛,历经十五个世纪的辉煌。中国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进步、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生产的品种和造型之多样、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文化意义之丰富,都可以说举世无双。

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楚汉漆器是人类漆器史上难以比肩的经典之作。

中国人对玉石充满了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玉比德”,对玉质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有学者曾认为中国文化实可称作玉石文化,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玉琮玉璧的盛行、先秦时代“君子玉不去身”到明清各种玉制品,大到高达两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种玉佩饰。可见传统工艺美术体现在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续存,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2.中国奥运,到世博,传统工艺美术的得以迅速发展

2008礼品中国元素引领全球设计的潮流。2008年大牌的设计师们从俊逸灵动的中国陶瓷、浩然宇内的祥龙玉凤、刺绣、热烈奔放的中国红等意蕴精深的传统中国元素中汲取灵感,如今的大牌纷纷对中国青睐有加,缘起缘续之间,成全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世界潮流的完美结合。

中国奥运奖牌“金镶玉”就是最好的例子。2007年3月27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之际,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流光溢彩的北京,当三块镶嵌着美玉的奥运会奖牌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人们看到了“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充满动感活力的中国印”,“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这些中西元素被完美地集合在一起。3030枚奥运奖牌所用的玉环是由中国青海的昆仑玉加工而成,澳大利亚和智利的金、银、铜在上海造币厂进行铸造,再通过 “金镶玉”、“银镶玉”、“铜镶玉”的工艺。整个奖牌尊贵典雅,蕴含浓郁中国特色,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工艺美术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展现。与奖牌同时的奖牌包装盒、丝带,也均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北京奥运会奖牌包装盒为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木制漆盒,四方造型,天地盖四边略呈弧形,喻天地四方、六合美满之意。丝带由机织而成,朱地云纹,喜庆祥瑞。这是历届夏季奥运会所不曾有的巨大突破。当北京奥运会奖牌实物样品被送到了国际奥委会,不禁称道:“北京奥运会奖牌将被证明是一件艺术品。它们高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

金镶玉

2010世博的完满成功,更是让全世界不但看到也能拥有中国传统工艺品,木雕、堆锦、剪纸、皮影、推光漆器、瓷器、刺绣、泥塑……各具特色,光彩夺目,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制作工艺精湛的工艺精品运抵上海,入驻上海世博会。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最能反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最能够彰显民族显著特征。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传统工艺礼品迅速走红市场,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观的一次巨大改变,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元素,让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冲出国门,疯魔全球。

3.2010亚运,给传统工艺美术带来全新的改变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赛会,作为东道主广州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 向世人展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广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城,传统工艺美术有粤绣(广绣)、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砖雕、广州木雕、广州榄雕(核雕)、广州灰塑等。

番禺民间“绣娘”黄洁明向广州亚组委赠送了广绣作品《五羊吉祥迎亚运》和《红棉盛放喜洋洋》。黄洁明是广绣高手之一,有“金针刺绣”之美誉,其中,《红棉盛放喜洋洋》高50厘米、宽70厘米,以广州的市花红棉为题材,表达了祝愿亚运成功的愿望;而《五羊吉祥迎亚运》高50厘米、宽50厘米,以亚运会吉祥物乐洋洋为题材,寓意亚运祥和如意。

广东省肇庆市为支持广州亚运会,特制端石“亚运砚”一方赠送给广州亚组委,这个“亚运砚”长46厘米,宽36厘米,厚8厘米,取材于端砚名坑――宋坑,砚材名贵,石质优异,由砚雕艺术大师罗建泉历时半年雕刻完成,亚太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罗海共同监制。作品以广州亚运会会徽、吉祥物、14个非北京奥运项目造型和16朵木棉花为创作主体。16朵木棉花比喻第16届亚运会2010年在广州举办。作品构图严谨,“方圆”结合,古朴典雅,以砚艺的形式表现人们迎接亚运的喜悦和深情祝福。

8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夜以继日地赶在亚运开幕前,完成了城市雕塑《启航》,向亚运献上一份厚礼。《启航》以广州亚运会“亚洲之路”所用的“阔阔真公主号”仿古木帆船为创作原型,充分体现出中国南方福船“底尖上阔,首尾高昂”特征,又如同一个南海螺号,寓意在为广州和亚运吹起嘹亮号角的同时,也为亚洲各国来穗参赛的运动健儿欢呼呐喊,更让和平的号角声响彻世界舞台。它还将成为广州新的城市标志,长5米、宽3.5米、高2米,座落在广州新中轴线上。无论是从雕塑本身还是其承载的意义上来看,都具备成为广州亚运城市名片的潜质。《启航》不仅能为市容增色,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凝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作用

4.结语

奥运、世博、到亚运,所带来价值连城的传世珍品又何止这些,但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工艺美术跨时代的新一面,传统工艺美术改变了旧有面貌,注入了全新的现念,与现代审美承接、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行,打造中国工艺美术在世界的美誉名牌,这是后亚运时代,给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带来积极层面的附加值,广州美术学院副主任李拥军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格局的变化,将是留给今人一份最宝贵的传承,将深刻影响着传统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光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而又重大的使命,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在后亚运时代,我们应该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让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呈现更加璀璨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100、104.

[2]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孙非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15.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2

关键词:地方民间工艺美术 中职学校 传承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民众代代流传的审美思想和生活习惯。随着经济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一、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实意义

1.满足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温岭市草编帽工艺企业等一些民间工艺企业已发展到585家,规模企业46家,全市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30000余人,但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术人员的短缺更为严重。近年来,相关企业都在不断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急需对口的专业毕业生来缓解其人才紧缺的现状。这都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民间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而中职学生就是地方企业发展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有必要促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满足人才需求和温岭的经济发展,以此来保障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

2.拓宽传承渠道,发扬民间工艺美术

温岭有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如:蓝印花布、海洋剪纸、纸扎、龙灯、木雕、贝壳画、草编等)都是民众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温岭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温岭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于是各种工艺美术正面临着消失、遗忘的困境。同时,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传承民间工艺美术,而老一辈的传承者都已年逾花甲或离开人世。在这些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只有海洋剪纸等少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其他很多项目都因无人传承而濒临消失。温岭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状况堪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所以,将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引入中职学校,向学生展现温岭本土艺术,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温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创作中不断创新,让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状

1.没有合理的定位

在民间工艺美术进校园热潮的推动下,各个中职学校都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因素,没有对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定位等进行充分的研究,更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去实施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传承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因而也就不能有计划地实施传承,达不到有效传承发扬民间工艺美术和为相关企业输送人才的最终目标。

2.缺乏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许多中职学校传承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极不完善,或者只是开发了极个别项目的校本课程,而且质量不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全面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要在中职学校进行有效传承,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然而,受到民间艺人逐渐消失、师资紧缺等现实的制约,师资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导致师资队伍薄弱。没有好的师资,自然也就无法使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4.课堂模式陈旧,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各学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承方式,形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承效果不高。

三、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传承的建议

1.明确课堂教学定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传承

课堂教学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开展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就要做到明确传承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传承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传承目标和传承计划,并能以此为核心,逐步展开传承工作;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指路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明确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做到根据社会需求和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寻找合适的课程目标定位、强调教学的重点,合理搭配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习得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社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承效率。

2.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温岭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基本都零散地分布在民间各个角落,没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整合。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的传承必须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搜集资料,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多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灵活运用,对其进行筛选、编写。筛选课程资源要遵循适应传承目标定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适合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实际的原则,通过删减或添加,合理编排。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3.“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师资力量

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现象,“请进来,走出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有内涵、有干劲、有钻研精神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师团队。

“请进来”,是指通过将民间艺人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民间工艺美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走出去”,是指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水平和工艺制作技能。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去寻找隐藏在身边的老艺人,如笔者学校的蓝印花布项目,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各地的专家、艺人和企业,而后拜师学艺,为蓝印花布的师资培养拓宽了道路。

4.丰富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足工夫,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生活中获取知识。这样既可以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规律,又避免了学生知识面局限的现象,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和技能操作的能力,以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教学做合一,理实结合。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因为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培养的是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同时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知识的建构。而且,传承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要采用一贯运用的‘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更要想方设法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来。

(2)巧用师徒制,传统现代相融合。在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一般采取师徒制形式,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师徒制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到企业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室,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校陈根土帽饰工作室就在草编工艺传承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追踪寻源,将课堂搬到教室以外。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民俗节日庆典、博物馆、展览,以拓宽学生视野。也可以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发源地去参观考察,追踪寻源,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感受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赏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激发创造灵感。

(4)举办民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在民间工艺美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通过民俗节等活动,在学校里营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能够强烈激发中职学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例如:端午节的荷包制作比赛,小人节(温岭石塘镇的本土儿童节,家长常以面泥纸扎等为材料,制作彩亭彩轿,为儿童祈祷。)面塑纸扎展示,或蓝印花布服饰展等等。所以在校内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不失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 2013(17).

[4]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3

关键词 国际交流 手工艺 传承与创新 研创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Promot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by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World Crafts Council

for Chinese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GONG Yuxing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around the world are facing heritage, the plight of development.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World Crafts Counc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mp,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learning crafts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thus promote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andicraf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1 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现状

世界各国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都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和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象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传统手工艺产业,都是形成地域生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尤其是民间艺术已经和正在消亡、失传。

中国的传统工艺产业历史悠久、技艺高超、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近200年里,历尽坎坷。解放后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在中又惨遭摧残。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工艺产业尽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其它手工艺历史悠久的国家一样,也面临着缺乏资源、缺少创新、竞争力弱、工艺失传、后继无人等严峻的考验。

2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研创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院校。得益于苏州得天独厚的工艺美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学院始终把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办学的亮点与特色。下属的装饰艺术系开设有漆艺、纤维、玻璃、首饰、雕刻、刺绣、书画、陶瓷等多个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传统工艺的主要门类,并与相关产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院致力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多年来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全国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其唯一负责手工艺方面的国际性非盈利、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64年。在非洲、亚太、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五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成员包括世界各地的手工艺组织和个人。其使命是保护、提高手工艺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提高手工艺品的价值,鼓励、促进世界各国手工艺者之间交流,扩大影响力。致力于工匠和工艺的传统继承与生活主流结合,同时通过使用现代技术实验、创新,面向未来,开辟新的市场。

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下,苏州工艺美院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的结缘始于2008年在中国杭州举办的世界手工艺大会。会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席乌沙・奎师那带领90多位各国参会代表来到学院参观。2011年,乌沙女士再次访问苏州工艺美院,专程考察、商讨在学院建立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研究创作营的事项。2012年,研创营正式成立,并于当年6月迎来第一批学员。

研创营旨在向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成员国的手工艺大师提供学习中国手工艺文化的机会,增进不通国家手工艺者之间的交流,激发艺术创意,创作手工艺精品,以促进世界手工艺行业更好地发展。现阶段,研创营主要接收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推荐的优秀手工艺艺术家,涉及金属工艺、佛教艺术品、线画、石雕、竹编等多个亚太传统工艺领域。

苏州工艺美院为研创营的学员们提供独立的创作空间、材料和工具,组织学员们进行文化考察和企业参观,安排学员们与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来自民间或行业的专业人士交流,并鼓励学员参与到学院传统工艺课程的教学中去。在为期1~2个月的交流创作结束后,要求每位学员都必须提交学习交流报告书一份,并举办汇报展。

3 研创营在推动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

研创营的建立为世界各国手工艺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无论学校还是学员都能从中各取所需,互利互惠,真正做到“双赢”。

从学员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开拓眼界、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中国工艺美术的丰富资源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与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为他们开拓了新的合作发展机遇,并且在相互探讨中共同探索走出传统手工艺发展困境、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新举措。有些学员也在本国的学校中进行传统手工艺的推广,通过参与苏州工艺美院的教学活动,他们更加意识到手工艺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回国后将借鉴学院在保护传承传统工艺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模式,进行试点和推广。

对于学院来说,研创营对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扩展视野。使师生们不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框架,而放眼全球手工艺的发展,加强对亚太周边国家手工艺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认知,比较同一工艺在国内外传承方式的异同,学习国外的工艺技巧,从中获取灵感,设计出新颖的手工艺产品。(2)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邀请研创营的手工艺大师举办专业讲座,参与工作室教学,观摩大师创作过程,参观大师汇报展览等活动,增加学员与师生的交流机会,分享专业技巧和创作体会。例如,学员中的佛教艺术学者为师生介绍梵文兰扎文的书写方式,并与中国传统书法进行比较;石雕大师带来了尼泊尔精湛的石雕艺术品,并讲解尼泊尔佛教造像的工艺方法;竹编艺术家则介绍了竹制品在南亚地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创意使用等等。(3)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研创营的许多学员都来自民间,掌握着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艺绝技,与现代(学院)手工艺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与学员们的交流切磋,拓展各自研究领域,积累创作素材,提高专业能力,从而有助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手工艺传承之路。(4)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每一次研创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的组织接待安排工作得到了参与学员的一致好评。苏州工艺美院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为世界各地的手工艺大师所认可,美誉度日渐提升。良好的口碑,悠久的手工艺传统,一流的设备设施,重视手工艺传承的氛围,为学院在世界手工艺界赢得了知名度,从而有机会承办一些世界级的手工艺盛事,例如2012年在苏州工艺美院举办的第二届亚太手工艺大师评审会,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国际交流活动的展开。

4 结语

研创营模式为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思考,并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将为更多的手工艺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进而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全球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福昌.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刍议[J].艺术・生活,2005(4).

[2] 王敏.手工创造未来――记印度金奈2012年世界手工艺峰会[J].上海工艺美术,2012(4).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工艺美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草原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其蕴含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反映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蒙古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此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价值,是将人类审美与实用融为一体的创新产品。

一、内蒙古工艺美术的品种及几大特色

近年来,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业不断发展,其衍生出来的美术品不仅仅是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主要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碗筷酒具、各种挂饰摆件、蒙古包以及皮艺等;而生产用品主要有运输、挤奶以及剪羊毛、烙马印等。结合对内蒙古美术的相关普查报告结果,可以将工艺美术品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包括草木、混合材质、皮革以及骨角等。其中,金属工艺品主要包括马鞍子、各种摆件、蒙古刀等美术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的特点就是工艺十分精湛,且外部图形也较为富力。蒙镶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做工精美,蕴含着浓郁的特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金银制品的制作中[1]。

二、内蒙古工艺美术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工艺美术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传统的工艺美术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此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创新和传承。在传承方面,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的技艺,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着精华,而这种精华该如何传承,怎样从草原文化的角度解析这种技艺;在传统工艺美术中,怎样将经典传承下去,更好地将草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怎样结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的精湛工艺传承下去,这些成为了内蒙古工艺美术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整体地进行观察和分析[2]。在创新方面,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是传统的内蒙古工艺美术品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动力。群体创造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工艺品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设计师。工艺品就是产品,而产品的用途就是方便自己和大家使用。现代内蒙古工艺美术产品虽然样式繁多,但是设计师缺少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也缺少生活实践,其设计产品能否满足草原民族的需求,能否符合人们的审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三、内蒙古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想要发展创新,首先需要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先传承才有之后的创新。首先,传承方面。对于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来讲,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草原文化传统的继承,其发展是随着草原文化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工艺美术产品不仅仅需要满足草原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其内容需要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理念,产品是草原民族精神寄托的表现。因此,在文化层次方面,工艺美术品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其次,创新方面。工业美术业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需要对草原文化蕴含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草原文化是工艺美术业的设计源泉,工业美术的发展需要对草原文化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草原民族的文化形式加以理解,以此为核心,将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不断创新,进行深一层的艺术创造;在形式创新方面,将创新逐步融入到产品的创作理念中,结合时代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技艺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引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创造工艺,例如,在银碗的制作上,可以应用数控技术进行银碗的雕刻技艺,不仅能够保持特色,增加艺术效果,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

四、结语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承方面,无论是文化、形式还是技艺都需要以传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深刻感受草原民族的精神,在对设计的阐述及技艺方面寻找新的途径。除此之外,可以制定相关的美术品保护条例,保持内蒙古美术工艺品的个性生产,促进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庆著.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J].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2]国庆,郑宏奎.发挥民族地方特色、繁荣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内蒙古工艺美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1.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工艺美术;黑龙江;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16-02

一、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概况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源远流长,她是在东北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多民族长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通过融合和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包括中原)的文化,逐步积淀形成的。这种文化记载了黑龙江省辖区(包括不同朝代的黑龙江省地理辖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区域特征明显,是黑龙江省多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等方面的集中反映,体现着黑龙江省不同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在2007年9月18日全面启动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的11大类产品中,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具有10大类 118个品种,在地区方面具有代表性如绥棱黑陶、海伦剪纸、逊克玛瑙、松江编结绣等,在少数民族特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女真族的铜镜、鄂温克族的绣花地毯、满族的青瓷和刺绣、赫哲族的鱼皮鱼骨制品以及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桦木桦皮制品等等。这些工艺品不仅在全国独树一帜,并且特色鲜明,已成为黑龙江省特色工艺品的代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的文化属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近些年来,在民间手工业创业创收方面,双城市同心乡富新村农民用玉米叶子编织的坐垫、坐凳、狗窝、鸟笼等工艺品除销往大庆、哈尔滨、长春、抚顺等一些城市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1];绥棱县草编手工艺品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散加工的产业格局,全县草柳编企业已经发展到7家,从事草柳编加工的农民2 000多人,年均增收1 200多万元[2];为了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资源,长水河农场在垦区建立基地,在山东临沂建立柳编工艺品公司,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柳编企业的发展之路[3]。据2009年6月22日的《农民日报》报道,黑龙江省以农村妇女为主力,在家搞工艺品的总人数有 16 万人,主要从事亚麻编织、刺绣、柳编、草编等,人均月收入能达到 700 元;许多地方已经形成规模并打出品牌;兰西县直接从事亚麻编织工艺的农村劳动力有 6 万人,此外还有 4 万人为亚麻编织服务[4]。

虽然一些工艺美术品在打入市场方面颇有起色,促进了黑龙江民间手工业的创业创收,其中部分作品,如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展出的由山核桃粘接而成的近4米高的玲珑宝塔和一对大型仿古花瓶,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由66 666个山核桃制作、以38万元高价成交的一对精美典雅的《盛世祥和》花瓶,都堪称传世佳作并能以高价成交,但从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角度看,对工艺美术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程度还不够,作为工艺美术文化外延的工艺品也不是都能始终占有市场,工艺美术文化在黑龙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二、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薄弱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类别较多,由于每类甚至每种工艺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所经历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不相同,且都包括较大的领域范畴,因此,对工艺美术的基础理论、行业技艺、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均显不足[5]。研究工艺美术理论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诸如历史、地理、人文等其他专业门类知识。在行业内部,原有的各级工艺美术研究所现今几乎全部被解散或兼并,专业研究力量流失殆尽,当前从业人员大都难以胜任理论研究工作;行业外部人员对于行业的历史、技艺等不熟悉,更不愿开展实地调查,即使有愿意从事调查的研究者,也会因缺乏经费支撑等问题而陷入尴尬境地。

(二)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素养整体偏低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的艺人们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和尊重,但几千年来直至今日,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人的地位仍相对低下,手工艺往往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在生存尚且较难的情况下,民间艺人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加上缺少技术及资金扶植,大多数民间工艺品还停留在作坊水平上,制作原始、工艺简单粗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部分民间工艺还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尴尬传承处境。此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机制影响下,容易忽视工艺美术品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内核。由于大量的民间手工业从业人员为农村或城镇剩余劳力,大都未经历过师徒传承或系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其制作技艺多为重复仿制,所生产出的制品艺术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其专业素养有待通过教育而得到提升。

(三)工艺美术的产业化保护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引入商业手段不是为了保护工艺美术文化,而是纯粹为了经济效益进行商业开发,产业化生产以产品数量和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为追逐目标,必将忽视工艺美术文化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忽略工艺美术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实践流程中的慢工细活环节,由此将使得工艺美术文化丧失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艺术价值,也会使工艺美术文化失去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背离了工艺美术文化保护的初衷以及工艺美术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以森工系统的木制工艺品发展为例,1994—1997年,木制工艺品生产厂家由20多个发展到200多个,品种由100多种发展到5大类上千种,产值由200多万元增长到2 000多万元,雕刻技术人员由200人增加到2 000多人。随着生产厂家逐渐增多、品种不断增加、款式不断变化,产品售价下降很大,一部分工厂开始关闭,“林区木制工艺品生产向何处去”已是摆在生产厂家面前的一个难题[6]。

三、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开展工艺美术理论研究

黑龙江省已开展过“全省民间民俗工艺品”普查工作,但这些工作重点放在对工艺品类别的普查方面,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开展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在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发展及传承方面,应设立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及相关的基金会,并针对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主要类别开展实际调研,收集关于各种工艺技法、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优秀作品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生存状态、保护状况、资源布局、市场研发、工艺原材料应用状况等。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黑龙江工艺美术相关史料的整理工作,科学梳理出各种类别和各种工艺美术的演变历史、传承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出版研究专著和文献,杜绝由于研究不及时、保护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导致个别种类的工艺美术失传甚至绝迹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高校教育环节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院校是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美术院校不仅要承担教授传统美术设计知识的任务,还应该在专业美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加重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比重,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将当地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更多学生有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美术的机会[7]。目前,黑龙江省仅有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等几所专门艺术类院校,但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很多,可以结合黑龙江省高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资源、聘请工艺师到校传授民间工艺技法等具体形式,逐步探索适宜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借此提升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促进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教育形成一个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工艺美术文化的产业化保护

对于工艺美术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无可厚非,也确有必要,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要在生产、经营、流通等环节中使工艺美术文化得到有效、健康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在充分听取学术界、民间艺术家、企业界意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的前进方向,有节有度地引入市场化手段,加强对工艺美术文化的产业化保护。以黑龙江民间剪纸文化的成功传承和发展为例,近几十年来,海伦剪纸经过努力创作与实践,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美化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国内外的剪纸艺术精品[8]。海伦剪纸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并被成功传承及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立足黑土,体现出浓厚的北大荒地域特色;继承传统,融入时代,注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表现形式;博采众长、更新技法、开拓发展,拥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郑长江.玉米叶子创外汇[J].湖南农业,1999,(10):9.

[2] 裴海涛.编织草柳巧致富[J].农村新技术,2010,(10):6.

[3] 许跃兵,刘盛忱.小柳编 大启示——长水河农场反弹琵瑟发展企业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9,(6):42-44.

[4] 刘伟霖.黑龙江16万农民从事工艺品加工[N].农民日报,2009-06-22 (2).

[5] 丛玲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面临九大问题[J].美术观察,2008,(7):25.

[6] 武爽,周学巨,赵克福.林区木制工艺品生产向何处去[J].中国林业,1998,(4):36.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6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建议;策略

一、引言

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创新却又是一直困扰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问题。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剧,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就不得不迫使我们去寻找本民族文化的根,而民间工艺美术正是民族文化之根。既然我们找到了它,那我们就应该将它传承、创新、发展下去,使之发扬光大。大学生是社会中的强大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不被历史发展所湮灭的责任。

二、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一)民间工艺美术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的,以手工艺制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工艺美术作品一般为了适应生活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材料一般为就地取材,可以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资源,主要以传统手工艺为特色。民间工艺美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传承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地域性。

(二)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分析

民间工艺美术在大学教育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很多学校在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了民族艺术等相关课程,间接地传播了民间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自身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完备的教材内容;三是教师队伍本身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储备的欠缺。

三、教学建议

(一)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

目前,教师队伍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欠缺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由专业人员撰写教科书

民间工艺美术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已有自己完备的系统,因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所以还存在体系不完备,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科书的办法,在使教学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其他的问题也就随之而解了。教课书的撰写应聘请专业人员来撰写,避免由于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限制,在言语的使用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影响书的专业水平。

(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四、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策略分析

(一)发掘资源与课程结合

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地域性等特色。首先,应该挖掘尽可能多的资源,每种工艺美术都有自身的语言特色、设计原理、工艺特色、哲学思想等;其次,将所搜集到的民间工艺美术与课程二者相结合,丰富自身艺术语言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选择典型的资源

对于学校的课程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都适应学校的课程。比如有的工艺美术制作时间较长,并不适合学校的短暂课程的学习;还有的工艺太复杂,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艺等等。对于课程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选择民间工艺美术:一是选择难度适中的,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便可掌握的,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热情;二是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可以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应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源

大多数民间工艺美术的哲学思想是与现代教育中的哲学思想相违背的,尤其是少数民族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他们大多相信鬼神的存在,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寄托于鬼神上,并将此之情转化为工艺美术作品。比如壮族的某些地区会制做各种以鬼神为题材的面具,每到某个节日村中的男性会戴此面具跳舞,来驱除一年中所有的厄运等。像具有这样特征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很多,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性,这些思想将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选择好适合他们不同年龄段心理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正向发展的作用。

五、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方法分析

(一)情感体验法

民间工艺美术用其自身的质朴、率真、清新等特点打动着我们,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了他们真挚的情感体验。造型上主观随意,对形式美的表现和追求,往往以能激起感官亢奋作为潜在的自然依据,带有原始的自然选择印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体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某地域的工艺美术作品获得切身的体验。

(二)组合法

组合方法包括造型、材料和色彩三方面。首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民间工艺美术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的过程,而是应该在深刻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源、寓意性、创作意识、审美观念等基础上,再从中提炼、创新并运用。其次,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材质上多为就地取材,在大自然中便可取得,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当今的低碳环保理念相吻合。在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材质上,比如部分材质可以直接使用自然界中固有的材质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后,在色彩的组合运用方面也与材质相类似。有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所使用的颜色是大自然中的花朵,通过研磨等方法可以提取花朵中的颜色,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