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例6篇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1

一、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内涵

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是指其逐步在全球发展其业务的过程。证券公司国际化的载体是证券市场。 以国别为标志,证券公司国际化就是在别国的证券市场开展业务和为别国的投资者在本国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和筹资提供服务的过程。证券公司的国际化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相互关联的,但两者在内涵上又有着本质区别。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本国的证券市场逐步向国际开放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其功能由国内向国外的延伸和发展。从市场运行规则的角度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就是证券市场的制度规范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从而使其成为全球公众与机构参与的市场。

而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就是通过其具体的业务形式,为全球的筹资者和投资者在全球证券市场提供筹资与投资的服务的发展过程。以证券公司所在国为判断标志,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本国市场为依托的国际化,即为外国投资者和筹资者在本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与筹资提供服务;二是以国外市场为依托的国际化, 即在外国的证券市场为全球投资者和筹资者(包括本国投资者)提供报务。

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是一逐渐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证券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是不同的,而且是一个永无止境或者是一个可以不断深化的过程。怎样来衡量证券公司国际化的程度呢?证券公司国际化的程度可以从不同层面并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 第一, 筹资与投资主体的地域分布。第二, 收入来源的地域分布。第三,来自于国际业务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第四, 非本国员工在公司员工总量中的比重;筹资与投资主体和收入来源分布越广,来自于国际业务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和非本国员工在公司总员工的比重越高,该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二、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证券公司国际化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积聚能量,在适当时机开始业务国际化。证券公司在其开展国际性业务之前,一般在国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力积聚阶段。美林证券国际化过程中提供的经验是:只有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地位之后才能把业务触角伸向国外。美林证券在开展大规模国际化业务之前,其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本实力已相当强,且业务优势相当突出,在国内市场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市场领导者的地位。美林证券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兼并收购动则以数十亿美元计,不但反映了其超强的实力,也反映其超强的驾驭国际资本市场的能力。

特征之二,早期以设立分支机构为主,充分熟悉非本国市场的规则和国情,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后采取兼并收购等大手笔运作。设立分支机构与兼并收购是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基本路径。但从美林证券的国际化历程看,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在早期以设立办事机构为主,条件和时机成熟时才采取兼并收购这样的大手笔运作。这是因为,在国际化的早期阶段,需要对所在国的市场进行了解,而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则需要较强的资本实力,同时还需要有极强的协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证券公司推进国际化不但应具有强大的跨国服务能力,同时还必须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全球各地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可以减少风险,降低成本。比如,美林于1978年收购国际性投资银行White Weld,迈出拓展国际业务的关键性一步之前,主要是采取设立分支机构的办法拓展其国际业务网络。即使在进行这样的运作之后,也仍然根据国别情况,继续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如1993年在中国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在90年代,由于条件成熟,美林证券则连续实施并购等手段,在短短的几年内相继并购英国、澳大利亚、泰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不断地增强从事国际业务的能力。

特征之三:在拓展国际业务的同时,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美国等许多国家的证券公司在进行国际化时,都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经营风格,重点发展特色业务。如美林进行国际化时,大力进行国外的兼并活动,但以收购资产管理业务为主,与此同时,他们也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使主要业务更加突出, 重点业务领域仍然十分明确。又比如,摩根斯坦利在证券承销与信贷业务领域进行国际化扩张并始终保持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而高盛证券则在企业并购业务上进行国际化扩张并始终在国际上处于独占整头的地位。

特征之四:组织形式多样化,但控股集团方式逐渐成为主流选择。在国际化过程中,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在国际化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风险,而且也关系到能否有效地促进国际化后业务的发展。总体上看,国际化的证券公司在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以股权为核心的控股集团形式正在逐渐成为主流形式。美林集团可以看作是以控股公司方式经营投资银行的典型模式。

三、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动因

证券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呢?我们再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从理论上探讨证券公司国际化,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政府管理的层面;二是从证券公司本身的层面。

1.从政府的层面看,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是与政府的相关管制政策密切相关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对证券公司的业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只是管制的形式与程度有别。因此,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是与政府的管制政策变化密切相关的。但从总体上看,政府对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是持积极态度的。政府之所以鼓励本国证券公司走出国门,实际上是服务国家如何利用和整合国际金融资源的战略目标的。证券公司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于资本流动。我们知道,资本只能在运动中才能增值,资本流动既是利用其他经济资源的方式,也是自身实现最大增值的方式。而从国家的战略利益看,资本本身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既能使本国更能有效地利用别国的资本资源,又能使本国过剩资本更有效地输出到投资边际收益最高的国家,从而最大地为本国资本寻找到最佳出路。同时,利用证券公司服务于资本流动这一优势,国家还可以达到影响甚至操控别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目的。可以说,这是国家鼓励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根本利益所在。

进一步看,只要存在资本流动的需求,就必然存在资本流动服务的供给。因此,作为以资本流动为服务对象的公司,其业务活动随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而国际化,是一种自然的逻辑结论。就一个国家而言,总是存在资本流入与流出,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是国际闲置金融资源整合的基本途径。但资本流入与流出是极其复杂的,涉及资本流入与流出的边际生产力、体制、市场、法律等多方面的评估,而证券公司通过其特有业务性质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本流入与流出的效率,不但为国内资本创造更多更好的增值机会,而且也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提供更为有利的机制。

2.从证券公司本身的层面看,证券公司国际化直接受利润追逐所驱驶。总结美林和其他国际性的证券公司, 以下四点是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根本原

(1)追求最优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证券公司拓展业国际业务的根本原因之一。证券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规模扩张,经营范围的扩大, 内部资源能得到更为高效的综合配置,从而使得单位变动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分散,投入产出效率提高。因此,经营规模的扩张和经营范围的扩大,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这一点在美林证券和其他证券公司的国际化过程中表现特别明显。

(2)追求优势业务的全球市场主导地位。在美林证券的国际化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美林始终把其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国际化的主体,从而使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从国内延伸到国际,树立该业务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领导者地位。这也是其他国际化证券公司的共同做法。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在其国际化过程中始终突出其优势业务。追求优势业务的国际市场的领导地位是其国际化的动因之一。

(3)形成合理的全球收入结构,规避经营风险。如果证券公司把业务局限于本国之内,那么,其收入就会受本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甚至可能在经济萧条时使公司毁于一旦。二十世纪经济萧条时期美国倒闭的许多证券公司,亚洲金融危机时百富勤清盘案例等,就是明证。证券公司将其业务国际化将有效地分散其经营风险。证券公司发展国际业务一方面可以拓展公司新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收入多元化。同时, 当在某国或某地区出现经济波动而导致经营风险时,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获得弥补,从而增强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4)适应国际资本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投资国际化所驱动的。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许多新兴市场的开放,各国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逐渐扩大他们的交易范围,在他们的资产组合中国际资产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自身开发的资产组合管理工具也被用于其他市场。与此相适应的筹资需求的国际化, 比如中国就在美国、欧洲等地发行债券。在这种条件下,证券公司进行国际化扩张,乃需求变动所使然。随着投资与筹资需求的国际化而推进证券公司业务的国际化,不但使证券公司有着业务扩张的市场条件,而且也使证券公司可以不断地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大其收入来源。 四、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及组织结构演变

证券公司从其产生到真正形成具有强大实力的国际化公司,一般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实力积累阶段。在这一阶段,证券公司的经营视角集中于国内,主要在国内拓展业务,使自己的资本实力逐渐扩大。在业务上,一般完成业务由单一性业务向多元化业务转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业务。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美林证券从其创立到在国外具有三家分支机构,经历了56年,到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更是经历了82年。可见,证券公司在进行国际化之前,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发展自己,积聚相当的实力。

第二阶段: 国际化开始阶段,其特点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探索进入目标国的可能,根据条件把本国业务向目标国延伸。这一阶段是以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为基本特征。事实上,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所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到国外设机构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拟进入国进行调查,联系客户,熟悉环境。这是国际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如果对拟进入国的情况不了如指掌,在拓展国际业务时就有可能遇到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这是证券公司国际化过程中控制风险,拓展国际业务的必需环节。

第三阶段: 国际化扩张阶段。 由利用本国资本向利用全球资本转变, 由利用本国人才向利用全球人才, 由个别国家向所有有可能的国家扩张。通过国际化开始阶段运作,证券公司对国际化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同时实力也进一步增强,从而具备了大力扩张国际业务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业务国际化就有可能由一个国家向多个国家发展, 由金融中心向非金融中心发展,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业务网络。

第四阶段, 国际化深化阶段,其特点就是业务本地化与本地业务创新。证券公司在其业务触角触及了各主要资本市场后,其业务国际化进入深化的阶段。在这阶段,主要特点就是使业务就地生根结果:其一,业务本地化,也就是说业务在所在国开花, 以服务于所在国的资本输入与输出、筹资与投资为主。其二,本地业务创新,也就是根据本地的投资需求与筹资需求,依据所在国的相关制度,进行业务创新。

与业务国际化的四个阶段相对应,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也相应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创立组织结构阶段,主要是形成经营理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本国市场状况和本国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组织结构,形成合理公司规章制度。这一阶段同时也是公司经营理念和文化价值观的萌芽和培育阶段。

第二阶段,组织结构完善阶段,有明确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 内控机制逐步完善,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与企业的优势业务和经营文化理念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文化已经形成。 同时,开始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并创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2

号角相闻,告别20__业界风云;战鼓催发,迎来更富挑战的20__。站在新一年的起点,__证券继往开来,正确把握券业发展大势,振奋精神、周密运筹,以必胜的信心和有效的准备积极应对挑战,拉开了抢占券业新的战略制高点、以资源深度整合为突破口、以发展缔造新希望的序幕。回首20__年,__证券面对券业严峻的市场形势,面对重大政策变化和券商大规模分化、重组、兼并等因素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审时度势,认定“非固实之基无以铸广厦千尺,非坚韧之躯无以搏沧海巨澜”的道理,按照“规范发展,做精做强”工作指导思想和年初股东会、董事会提出的工作任务目标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以增收节支、业务转型、强化风险控制等管理工作、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侧重点,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同舟共济、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些业务和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过去的一年,__证券投行在严峻的证券市场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探索与创新,摸索出一条“以重点行业形成特色经营、做优质项目打造公司品牌”的经营思路。经过不懈的努力,__证券投行实现了股票承销、债券承销、收购兼并三大业务的协同发展,并逐步培育了在基础行业特色与品牌。20__年__投行业务又上一新台阶,1-12月主承销家数排名第三,IPO主承销家数排名第二,总承销金额在行业排名第十二,取得了历史最优成绩。其中,我们承销的开滦精煤项目筹资金额达到10.5亿元,这标志着我司在承揽大型投行项目上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纪业务扭亏为盈,市场份额逐步上升,从交易所公布的20__年1至11月股票基金交易量同业排名统计数据看,我公司股票基金总交易量的排名为21位,比20__年提高了3位。同时,业务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仅今年前11各月,基金销售就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5倍,8月份基金代销资格的取得,使我司基金业务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拓展市场、抢占客户资源、实现经纪业务转型的另一项工作,经纪业务今年大力推广了以银证通为主的非现场业务,并初见成效,20__年在银证通客户开户量、交易量上都有大幅增长,银证通交易在营业部交易中的比例比20__年提高了一倍。

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按照业务归属,公司精简管理机构与管理岗位,整合资源,充实一线业务部门,提高了公司工作效率。风险控制以审计部牵头,成立了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建立了从立项、决策到执行、反馈的科学流程与一体化风险控制体系,使风险控制覆盖各项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一定成效。公司加大IT平台建设投入,启动了集中交易、CRM、广域网升级、办公自动化、公司网站升级等大型项目,投资规模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对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开展创新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告别20__年,回首载浮载沉、激荡变换的业界风云,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__证券广大干部员工风雨与共、顷尽全力奋斗过,众志成城、满怀喜悦收获过。尽管有些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尽管前程还颇多艰险,但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过去留下的缺憾正是我们今后攻坚的着力点。

展望20__,__证券必定会开创更具希望、更富前景的明天。为什么如此断言?这是由环境和内在因素综合决定的——券业市场、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形势给我们以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大好的机遇;而__证券初步具备了抓住机遇的素质,充分具备抓住机会的智慧和魄力。

从券业发展外部环境看,20__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继续趋好,面临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和一些短期问题已引起高层足够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为资本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型市场,一方面市场证券化比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有进一步提升的要求和潜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资本市场支持并与之相适应,加之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一直比较低,不仅加大了银行风险,也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已成为当前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综合各种外部因素,未来几年,我国证券市场必然呈快速发展态势,新型+转轨的市场,必然会造就一批业界英雄。

从券业发展走势看,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证券市场集聚起来的问题集中爆发,倒逼机制已经在促使制约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尽管这一过程对某些券商来说是相当痛苦乃至是灭顶之灾,但从券业发展的整体角度看,经过分化、兼并、重组等券业资源整合,一个健康、富有生命力的市场将脱胎而出,低水平、白热化、死不了也活不痛快的竞争将成为过眼烟云。

面对券业资源整合,自然“有人笑来,有人哭”,濒临外忧内患,__证券完全有笑到最后的潜质。

我们有股东单位给公司的有力支持及其为公司提供的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般券商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我们有“笑到最后”的基本基础,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的稳健经营、规范发展的理念,在券商违规事件频发、以身犯险者纷纷落马、监管政策很可能马上成为判定券商生死大限的背景下,又为我们增添了一份优胜劣汰后分享券业盛宴的把握;我们具有良好的企业品牌和社会形象,在舆论界普遍认为券商信誉与公信力已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的时候,__债的顺利申报和成功发行,就是监管部门和广大客户对我们的最有力的认可;我们具有逐鹿券业市场的经营基础和良好业绩,在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公司各项经营和财务指标基本良好,而且,经过20__年的努力,我们的投行业务、经纪业务实力又有较大提高,在某些方面,__证券已经成为业内的一支劲旅。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3

关键词: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发展

 

1.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3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模型成功实施的结果,旨在建立文明的市场管理方法,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影。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的形成得益于国有企业公司化、混合经济的形成、及时的建立超过300部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稳固的法律框架等一系列措施。中国证券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自身法规体系,而且也推动了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例如,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出现同时,不同程度的推动和加速了《公司法》及《破产法》的出台以及修订,新的证券品种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物权法》对新型物权提供保护,刑事立法不断地修订就是为了应对更多的违法犯罪行为,大量的国有资产管理立法也不断的出现并且调整,等等。

1.1中国债券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流通性、广泛性和有价证券的特征,具有高度的行政法规。对于证券的发行人、潜在的发行条件、投资者的目标群以及投资者使用资金支付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债券是国家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筹资的优点有资本成本低、具有财务杠杆作用、所筹集资金属于长期资金、债券筹资的范围广、金额大,而缺点是财务风险大以及限制性条款多,资金使用缺乏灵活性。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债券分为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分别占这个国家营业额的75%和25%。与其它类型的企业债券相比,信用度高的政府债券深受大多数中国人的欢迎。其次,国债发行之后,由于它的的可靠性,国有和私有股份公司都开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但每个公司必须在有许可证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并且在国家层面上受配额的限制。

中国国债市场由于外资机构参与程度较低(2005年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5508家机构中,外资银行在华分行一共45家,占比0.82%,国债持有余额27.77亿元,占比0.10%),投资人构成结构主要呈现出本土化和机构化的特点。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末,商业银行类机构国债持有量最大,持有16522.63亿元,占国债可流通余额的61.92%;其次为特殊结算人员(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交易所,中国国债公司和中证登公司等机构)持有国债6399.83亿元,占23.99%;保险类机构排名第三,持有国债1693.94亿元,占6.35%。

1.2中国的股票市场

尽管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对于债券公司来说最有前途的新兴市场是中国股票市场。。它将允许资本流动到国民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的领域。1991年,在中国股市交易的股票有14家,到1999有949家股份制企业,而2007年达到1434家。中国股票市场在2001-2005年经历了漫长的熊市,直到2005年底,股票市场开始爆发。。2006年,上证指数涨幅达到了130%,而2007年也翻了一番,并且在10月份创造了中国股市历史最高点,中国股票市场在世界资本市场面前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伦敦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或国家直接控制股份的所有权。

1990年到2005年中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了总额达1.353万亿元(170亿美元) 的投资基金。目前,许多中国公司在香港、纽约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发行股票,其他全球股票交易所将保管收据,这是大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的衍生工具。

在外国资本市场发行的股票被认为是在监管机构监管下的股票。通过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这不仅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中国股票吸引力的一种企业管理活动。通过分析中国股票市场不同方面的作用,表明在它制度和功能的开发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当局进一步的深化的经济改革的原因。在特殊情况下,许多外国专家致力于开发落后的股票市场以满足经济迅速增长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债券在股票市场上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潜在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券更感兴趣。

2.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及对社会的作用

2.1证券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的形成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投资者,其中包括共同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个人投资者(居民和非居民)。国内企业发行的公开流通的股票中,个人投资者持有60%。中国证券市场而今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证券市场所涉及利益的广泛性、所涉及利益的一致性以及经济功能的直接性和显在性。

国有企业的改革所需筹集的资金所面临的困难是相当大的,能够筹集的资金也是有限的,然而国有企业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又是庞大的。此时证券市场的功能就相当重要了,证券市场通过自身特有的优势,能够直接大量的进行融资,然后再将所融的资金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所用,解决了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同时也反过来促进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制度的建立与改革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相当必要的,同时更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而证券市场庞大的企业数量加上强大的竞争压力也为上市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参考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强上市企业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现代企业环境充斥着这样或那样诸多的竞争,同时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矛盾或错误累积必将导致上市企业面临市场萎缩、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或是金融市场突发变故导致金融风暴,必将有很多企业面临困境,这时有证券市场的存在就可以通过股权置换等手段进行企业并购以及资产重组,通过并购与重组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而企业如果想进行大的调整或进行大的项目就需要更加庞大的资金支持,证券市场就是一个平台,一个为数千万投资者提供关阔的投资渠道;与此同时,由于证券市场的存在,也解决了很多的人员的就业问题,使失业人数减少,证券市场每日巨额的资金交易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致使国家对证券市场也始终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政策,即使在股票价格非常低迷的时期,国家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直接激活市场的措施,而证券市场的特殊的无可取代的功能以及其功能的直接性、显在性则是国家如此做的保证。

2.2证券市场的衍生

证券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催生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证券服务机构,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形成的重要范畴也受益于它的基础设施,包括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保管和清算结算机构、投资公司等。它们一方面帮助企业壮大自身实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投资银行、证券经纪与销售、资产管理、证券分析、证券咨询等新型职业的兴起,为中国的金融行业培养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也是日益的增加,证券市场现在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发挥作用的范畴以及程度也是日益的提高。另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参与市场的主体的诚信意识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由此也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的初步建立。

2007年1月份,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里,每日平均的成交额已经达到了100亿元,是2006年同期每日平均成交额的三倍,同时股票市场的市值也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10.25万亿元,(1.31万亿美元)相当于其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每一个中国企业的发展部门为了吸引外来的投资者,对其自身的大型机构投资者政策也进行着不断的改进,特别是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基金,当然,也包括外国管理公司。

3.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初步的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债市场、金融证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组成的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同时在吸收引进外国资金、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自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过纵观这些年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的制度设计,可以很清晰的发现中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不可避免的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已经发展了有百年之多,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是相当的不完善和很不规范。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功能不够完善,资源配置率较低;(2)市场组织结构规模小,品种单一;(3)上市公司结构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合理,股权分割运作不规范,同时企业也缺乏持续发展能力;(4)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投资理念不成熟;(5)产品结构不够完善;(6)部分风险管理能力足、缺乏内在的稳定机制;(7)市场结构不合理,各股之间分割市场相互分割,等等。。

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由于前期市场结构的不完善以及政府制定的各种措施打压疯涨的股市,当市场下跌时政府主动推涨,打破了市场自己运行的方式;中国证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一段黑暗混乱的时期,由于公开性很差,幕后操作、恶意炒作等一直困扰着市场正常运行;虚假信息,股评与庄家勾结;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缺陷,监管不严,政策导向存在问题,上市公司的恶意圈钱分红回报少,以及投资者不成熟,造成了市场的不稳定,同时政府部门对投资者也缺乏风险教育。这些存在的市场弊病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导致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境外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中国证券市场展望及结论

在中国股票市场这个巨大的领域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而股票市场需要额外的来自不同地区的组织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股票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当然,首先要解决证券市场中现存的弊病,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使得证券市场能够健康自由的运转。中国的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的重点是要把其证券市场建设成全球性的资本运作平台。

首先是要建设成为支持国家经济体制创新和改革的平台,证券市场的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建设来说是相当大的,纵观世界每一个经济强盛的国家无不是有一个强盛的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将为国家的结构调整、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创新能力的增强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支持平台作用;其次,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资本运作中心对区域经济是相当有益的,中国的证券市场如果作为一个区域资本运作的中心将对中国的经济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而且中国有地缘以及文化比较接近的有利条件,同时风险小、成本低、竞争小等客观因素也将为中国的证券市场进军全球有力的帮助。纵观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预见,中国将在以后的20到30年里在世界的经济领域里创造出新的神话。

参考文献

[1]王晓国.证券投资策略应用理论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2]徐诺金. 论我国金融生态问题[M].金融研究,2005,(2).

[3]王永红,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1 ,6.

[4]朱伟骅,张宗新.投资者情绪、市场波动与股市泡沫[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45-50.

[5]王美今,孙建军.中国股市收益、收益波动与投资者情绪[J].经济研究,2004,10:75-83.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4

【关键词】证券;期货;资本市场;人才培养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专业性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尽管如此,证券投资学科在农业高等院校还是被视为旁门左道,证券期货投资与农业院校似乎沾不上边。这种偏见导致了对证券期货投资人才培养有意或无意的忽略,而实际上,农业院校在证券期货投资的人才培养方面是非常必须而且是大有作为的。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证券期货行业的人才需求

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很晚,如果从1987年9月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算起,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只有21年。期货市场起步更晚,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中国期货交易的开端。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9年底,上市公司总数量达到1718家,总市值达24.39万亿。股票日均成交金额2265.87亿元,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各类证券经营机构107家,证券营业部4000余家,股票有效账户1.2忆户。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基金业的超常规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共有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为60家,557只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运作,资产净值合计2.68万亿元,份额规模合计2.4万亿份。基金账户总数达到3121.8万户。期货市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截至2009年底,共有165家期货经纪公司,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的期货合约23种,2009年累计成交金额130.5万亿元。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市场对证券期货人才需求的热情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证券市场的快速扩容,直接投资、QDII、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迭出,创业板的推出,经纪人制度的改革,基金管理公司数量的增加以及基金发行速度的加快,这些都大大刺激了证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自金融英才网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55.3%,从需求行业分布情况来看,证券基金业上半年人才需求同比增长了200%。与此同时,业内人才供需缺口也进一步拉大,供需比已经达到1:12。证券经纪人、市场营销类的低端人才和银行客户经理、基金经理、投融资经理等高端职位人才的需求缺口均比较大。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金融行业最热门的五大职位是证券经纪人、期货经理、基金经理、银行客户经理和投融资经理。其中,企业需求最大的职位是证券经纪人和期货经理,同比需求都突破了100%。

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证券期货行业的年薪水平水涨船高,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10年上半年,金融保险行业薪酬最高,年均涨幅最大。金融保险行业的税前平均收入为9.7万元,超过了房地产建筑行业(8.67万元)和IT/电子/互联网行业(8.63万元)。预计今年金融保险业的薪酬增长率有望达到14.1%;调查还显示,在高级管理岗位中,投资总监的税前年收入最高,为61.69万元。在中级管理岗位中,投融资经理的税前年收入最高,为28.42万元。在一般的员工的岗位中,证券投资专员的税前年收入最高,为11.88万元。证券、期货、基金行业已成为最吸引人才的领域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目前资本市场的规模也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地创新对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而巨大的。

目前市场上对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证券期货行业。这是对证券期货人才需求最迫切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行业,包括证券期货监管部门、证券期货交易所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发展也日益迫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各地的证监局加大了人才招聘的力度,出于监管的需要,证券期货监管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集中在金融、财务会计和法律等相关专业。交易所除了新成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之外,两家证券交易所和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对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是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需求的主要部门,这类机构数量大(证券公司107家,基金管理公司60家,期货经纪公司165家)、网点多(仅证券营业部就有4000多家)、业务范围广、业务量大、业务创新速度快,所以对人才需求量大,招聘岗位涉及投资银行总部、研发中心、固定收益与衍生产品部,客户资产管理部、、经纪业务总部、清算部、信息技术部、稽核审计部、风险管理部、投资部等所有业务和管理部门;招聘专业涵盖了财务、金融、统计、计算机、石油化工、农林牧渔、钢铁、煤炭、电力、医药、通讯、电子元器件等各学科专业。招聘职位从普通的一线员工到公司高管,对学历的要求根据职位和岗位而有所不同,可以是博士、博士后,也可以是硕士或者本科,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

二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对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三类:董事会秘书、证券事务代表和证券期货投资经理,我国现有上市公司1700多家,除董事会秘书之外,这些上市公司对证券事务代表和证券期货投资经理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一度出现上市公司急需招聘证券业务代表,可无人应聘的情况。

三是非上市公司。许多非上市公司对证券期货人才也是求贤若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期货投资已经构成企业财务管理和防范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以及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资本营运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策略,同时,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这些都对证券期货人才形成强烈的需求。对于准备上市的公司来讲更是如此。

二、证券期货人才需求特点与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1.证券期货人才需求特点

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形势和市场的招聘情况来看,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特点是要有多学科背景,因为证券期货市场的投资标的股票、债券、期货及其它金融工具涉及各个行业和专业领域,仅仅具备证券期货知识或各行业、各专业的知识都无法对投资对象进行准确地估值,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一个好的证券分析师必须首先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其次才是证券期货专家,所以证券期货行业的招聘很多都需要有其它学科背景,特别是研究岗位,有理工类本科专业背景的应聘者将会被优先录用。

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资本市场在我国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新产品的创新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每一次创新都会引发一次大规模的人才需求,谁在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创业板、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业务的推出极大地刺激证券期货行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第三个特点是重视实践经验,证券期货行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行业,不能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多数公司在招聘证券投资人才是提出的条件是要有实际操作经验,有的公司要求应聘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股民,实践经验对于求职者来说非常重要,市场上证券期货人才的紧缺主要表现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的缺乏。

第四个特点是国际化和高素质,我国的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越来越强,因此具有国际化背景和视野的人才备受青睐。另外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高级形式,证券期货研究与投资需要深厚的理论修养,因此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相应比较高,一般要求全日制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多数岗位更欢迎硕士生及博士生。

2.农业院校在证券期货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市场的巨大需求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农业院校在证券期货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有所作为,并且在有些方面具备自己的优势。

我们把证券期货的人才需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用性人才,如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的人才,从事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一种是证券期货专门人才,主要从事证券期货研究与投资及相关的业务。

首先,就证券期货行业的通用性人才培养来说,农业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法律、计算机等学科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实力,完全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与名牌院校相比,农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加务实,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我们的毕业生“踏实”、“好用”。

其次,证券行业对专门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证券研究人员,在证券研究人员中,需求量最大的又是行业研究员,农林牧渔、生物医药、化工、机械、食品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占了所有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而这些行业所涉及的学科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农业高等院校在这些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优势是一般高校不可比拟的。

第三,期货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农业高等院校优势更加明显,目前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3种期货合约中,农产品期货合约就占了12种。期货人才的缺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缺少具有农学背景、通晓农产品相关专业知识的期货人才,这种缺陷是与现有的证券期货专业大都是由综合性院校开设的现实密切相关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将期货专业知识与农学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所以培养期货行业专门人才,农业高等院校当仁不让。

三、农业院校证券期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市场对证券期货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纷纷设立了证券期货学院、投资学系和证券投资学专业。各高等农业院校也加强了证券投资人才的培养力度,主要模式是在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立投资学系(或专业),或在原有的金融学专业中另设投资理财专业方向,有些院校还招收证券投资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强证券投资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没有设立相关专业的农业院校,也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增加了有关证券投资的课程,各高校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证券投资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各高校形成了证券期货热,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立足农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对农业院校证券期货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立足本科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本科层次的教育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主体和基础,证券期货人才的培养还是立足于本科层次。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专业设置以期货为主。证券期货人才的培养可以考虑交叉培养的模式,在涉农专业开始有关证券期货的课程,或允许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转到证券期货专业学习;证券期货专业增设农林类的基础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为了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求职竞争力,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是增加与课堂教学衔接的模拟实验,根据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模拟证券发行(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模拟开户,在网络上或通过专业软件模拟股票、期货交易和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等。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派学生实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证券、期货交易比赛。四是对同学们自发的实盘交易予以正确的引导。五是改革考试模式,注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通过撰写研究报告结合模拟交易的情况进行评分。

2.注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培养质量

证券期货行业对人才需求,学历层次越来越高,重要的业务岗位,如研发、投资、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等,一般需要有硕士以上,研究岗位还需要有理工类的专业背景,因此具有硕士点、博士点的农业高等院校要针对证券期货的核心岗位加大证券期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在生源的选择上,要重点招收第一学历为农科或其它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适应行业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培养质量。

3.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利用充分校外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最主要的合作办学形式是校企合作,学校与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共建证券期货专业、证券期货研究所,在建立金融实验室、举办高层论坛、人才培养与培训、设立奖学金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合作办学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形式是与国外的高校和机构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国外的高校和机构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培养通晓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

4.教学内容要与相关资格考试相结合

目前我国证券期货行业采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想在证券业工作必须有双证,即从业证和执业证。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自2003年起向社会及境外人士开放,基金、期货行业也有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出发,高等教育应该与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应该与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要求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实现学校学习与就业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薛亚芳.人才需求行情渐牛,证券基金人才最缺[EB/]..

[3]初昌雄.非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2:96-97.

作者简介: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5

【关键词】证券;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监管

证券业具有长期资本筹集、企业价值评估、资源流动、重组,以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预测和引导,降低多元化的经济风险,使证券市场能够高效的运行,尽可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防止或减少证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证券的涵义及起源

1.证券的涵义

证券是各类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凭证的通称,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有权依票面所载内容,取得相关权益的凭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证券是指用以证明或设定权利所做成的书面凭证,它表明了证券持有人或者第三者有权取得该证券拥有的特定权益,或证明其曾经发生过的行为。所以,证券的本质是一种交易契约或合同,该契约或合同赋予合同持有人根据该合同的规定,对合同规定的标的采取相应的行为,并获得相应的收益的权利。

2.证券的起源

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都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由此而产生的资金问题也随之加重,资金的短缺制约着企业经营和进一步的发展,这种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股东共同出资经营,将筹集资本的范围扩展至社会,产生了股票这种形式,投资者投资入股,并按出资额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权益和承担责任义务的凭证,向全社会各个阶层发行,以此吸收了社会上的零散资金,实现了融资的目的,确保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转。

1603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有限公司,也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出于对财富的渴望,荷兰政府也成为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大大的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信誉,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赋予它,这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由此,成千上万的国民愿意把他们的积蓄投入到了这项利润丰厚和巨大风险并存的商业活动之中。不久,他们还创造了一种资本流转的制度,在阿姆斯特丹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使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随时通过股票交易所,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兑现,这也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将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在了如此大风险的股票中的原因之一。股票交易所成为了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几乎所有的荷兰人都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甚至于许许多多的外国人也纷纷前来。

现今,股票只是资本证券的一部分,资本证券中海包括债券和新股认购权证书等等,资本证券是有价证券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有价证券仅仅包括资本证券。有价证券还有一种概念,就是广义的有价证券,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商品证券是证明持有人有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凭证,取得这种证券就等于取得相关商品的所有权,持有人对这种证券所代表的商品所要权受法律保护。商品证券包括提货单、运货单、仓库栈单。货币证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商业证券,主要包括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另一类是银行证券,主要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证券至今已有几百的历史了,证券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证券形态的融资等活动,产生了交易的需求,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企业、股份公司等实现了筹资等目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发展现状

1.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发育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监管体制发展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成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同时也使监管的制度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证券市场在起步阶段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负责监管,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其他政府机构和深圳、上海两地政府参与管理,上海和深圳都颁布了有关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的地方性法规,建立了地方性的监管机构。随着证券行业的发展,我国成立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专门监管机构,实行对全国证券市场的统一监管。这是的证券市场监管依然是分散的,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证券经营机构进行监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深知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调整,1998年后,再次实行了重大的改革,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务院证券委,将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并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管理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直接领导地方证券部门。1999年7月1日,中国证监会36个派出机构统一挂牌,我国证券管理职能由分散走向集中,建立了由中国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的证券监管模式。2001年,证券市场步入持续四年的调整阶段,股票指数大幅下跌,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融资难度加大,证券公司等都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全行业都收到了影响。此后,中国证券市场又一次推行了改革措施,完善证券市场的基础制度,使证券市场出现转折。

2.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集中统一型监管模式,即政府主导型模式。其特点是强调立法管理,具有较为完备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设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证券管理机构承担监管职能。但是,根据国外证券市场监管实践表明,仅仅依靠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很难实现对证券市场的全面监管,需要建立一个功能完善,包括自律管理在内的监管体系,在监管手段上,我们仍注重行政手段,将指令性行政计划管理手段照搬证券市场,这种违反证券市场运作规律的管理方法成为证券市场无秩序的诱导因素。从目前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人员在数量和素质上,特别是在综合素质上,难以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条件下监管工作的需要,因此,提高监管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证券监管的重要环节。

三、证券市场监管的策略及建议

1.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

证券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应该是维护证券市场的公正、公平,让证券市场成为正常、有序的交易场所,要为所有的投资者创造平等的投资环境,能够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争取合理的收益。由于中小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弱,承担风险能力差,因此也必须严肃并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证券市场的建立、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法律制度来规定市场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约束各种危害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证券市场只能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不可能健康发展。应当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规范的证券市场,能够引导资源用于生产效率较高的经济部门,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一个秩序混乱的证券市场,则可能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甚至引起社会动荡,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对证券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国家监管和行业自律

法律是证券市场监管的依据和保障,国家的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随着证券市场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对监管法律法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都表明了,为了有效地控制风险,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对市场实行有效管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短,法制不完善,市场参与者不成熟,这更加说明了证券监管的重要性。

在注重法制和国家监管的同时,证券市场还必须强调自律,证券市场组织者、参与者都要进行自我管理、相互监督,证券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过程复杂,影响制约因素多元化,单凭国家监的管机构的监管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证券市场的所有利益主体都进行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自律对各方自身利益也是息息相关。

3.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我国早已成为全面开放的证券市场,由于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增长,加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其他国家由于证券监管的不完善造成的金融危机比比皆是,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各国证券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协调证券监管的法律、法规,提高证券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证券市场地域金融风险的能力

证券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范文6

关键词:政府证券监管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证券市场发展模式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成长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类。自然成长型以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在自由市场理念笼罩下的市场发展中,政府并未采取具体的发展规划或加以过多的行政引导。政府主导型以新兴证券市场国家为代表,政府通过明确的规划和积极的政策设计来推动证券市场发展。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中,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一、自然成长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政府证券监管

(一)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缺失时期

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最早的证券市场是以场外市场的形式开始的。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规模化、公开化和有序发展的产物,早期的证券市场监管呈现出松散及以自律监管占主导地位,政府监管缺失的特征。政府奉行不干预政策,各国关于证券监管的法规很不健全,缺乏统一、专门的证券立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前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英国、1994年以前的德:国均处于这个时期。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取得法律授权并逐步强化的时期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交易量的增加和投资者数量的增多,政府逐渐意识到证券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自律监管弊端的暴露,自律监管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各国通过立法设立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授权其进行证券监管并不断强化其监管权,形成了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并行的局面,政府监管不仅需要与自律监管分工协作,还涉及到与其他不同政府部门的配合。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设立,作为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统一管理美国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是SEC的工作重心。自律监管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和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SEC与自律组织之间的基本分工是:对上市公司、证券商和证券交易的日常监管主要由自律性组织负责,而SEC主要对自律性组织进行监管,但是,仍然保留有限的对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直接监管的权力。SEC不但扮演监督证券自律机构的角色,更扮演与自律组织合作的角色。SEC除了与自律组织分工外,还涉及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包括: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监理署、保险业监管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英国和德国设立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本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1986年,英国议会颁行了《金融服务法》,授权新设立的证券投资管理局(SIB)代表政府对从事证券与投资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自此,英国建立了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但SIB之下设立了3个自律机构,因此,英国仍然是以自律监管为主。德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二部金融市场促进法案》,根据该法授权,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BAWe)为管理证券市场的联邦政府机关,自此,德国建立起了对证券市场的联邦、州、自律机构的三层监管框架。1994年以后,德国又进行了多项立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金融市场实施进一步改革,市场管理由自律管理模式向政府监管模式转变。

(三)设立单一金融监管机构之扩权与监督并重的时期

为了适应混业经营下金融统一监管的需要,各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分业监管模式,设立了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的单一金融监管机构,为提高监管效率,逐渐增加该机构权力。与此同时,为了克服监管权力过大带来的弊端,通过明确权力行使程序,建立各种机制,强化对其监督,为合法权益受损者提供多种救济途径。

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但是,由于美国法律采取了功能监管理念,而且SEC十分注重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因此,分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并不影响对混业经营主体的有效监管。为了提高SEC的监管效率,国会通过对证券法及相关法律的数次修改,扩充了SEC的权力。权力扩大对监管效率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其中之一是侵犯了自律组织的原有空间,频繁地行使原来保留的对证券公司进行直接监管的权力,结果导致了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监管权的高度重叠,监管成本提高、效率下降。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出现,自律机构首先进行了改革,NASD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将两者之间的会员监管、执行和仲裁功能进行整合,于2007年7月成立了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目前该局为全美最大的自律监管机构,负责监管所有在美国经营的证券公司。SEC下一步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与FINRA的配合。

权力扩大的另外一个弊端是可能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利。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美国通过多部法律严格规定SEC的权力行使程序。其中规则制定程序受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以下简称“程序法”)、1995年《文书精简法》、2003年《监管弹性法》。的调整,其他权力行使程序主要受到《程序法》的调整。不仅如此,SEC还根据上述法律的要求,制定了《SEC行为规范、公平基金规则和偿还计划》,适用于SEC所有的执法程序。限于篇幅,这些法律规则无法展开,但上述法规对SEC程序规定共同的特点是:一是程序的规定极其详细,自始至终贯彻对当事****利保护和尊重的原则,尤其强调给公众及利害关系人参与并发表意见的机会,所有程序均体现了公开性和公众参与性;二是程序规定的灵活性与严谨性并存,体现了监管效率原则,突出体现在《程序法》规定了行政机构可以依据执法的需要,依法定情况选择不同的程序。为了保障SEC依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还对SEC进行了议会监督和司法审查。

在混业经营趋势的影响下,为了增强本国金融市场的制度竞争力,英国和德国都对本国证券监管机构进行了整合,建立起了单一的综合行使金融监管权的机构。英国根据《2000 年金融服务法》(FSMA)建立起了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的监管职能于一身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自建立以来,其职权也在逐步扩大。作为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FSA并非监管所有的金融活动,还涉及与其他机构的协调,如,贸易和产业部负责管理公司法方面的事务,职业养老金监管局负责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等。为避免FSA权力过大,FSMA对FSA的权力行使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FSA的行政许可程序和处罚程序,这些规定均体现了公开、保护相对人利益的特点。同时,防止权力扩大的另一措施是对FSA进行了广泛的外部监督:一是财政部与议会的监督;二是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庭(以下简称“金融法庭”)的监督与司法监督。

2002年,德国根据《金融监管一体化法案》和《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法》,将原银行监管局(BAKred)、保险监管局(BAV)和证券交易监管局(BAWe)合并组建成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BaFin),对整个金融市场实施兼容性的统一监管,独立履行金融市场监管、客户保护和流动性监管的全部职能,是德国证券行政执法的核心机关,!。BaFin通过内设金融监管论坛的形式,与联邦财政部和联邦银行进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此外,因为Fafin内部仍然由不同的机构分别对证券、银行和保险市场进行监管,涉及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为此,FaFin内设跨行业事务协调部,专门负责协调工作。对BaFin执法程序规定的法律主要包括《行政程序法》和《违反秩序法》,其中分析、立案阶段和调查阶段适用第一个法律,处罚阶段适用后一个法律。为了有效监督BaFin的监管行为,内设有管理委员会,主席单位为联邦财政部,负责监督BaFin的监管行为,并决定其预算;同时还设有专业顾问委员会,对BaFin的业务管理提出建议,并协助其完善监管法规。

(四)小结

第一,政府证券监管权取得合法授权的原因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弥补自律监管的缺陷。但各国情况又不尽相同,如美国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英国和德国则是为了提高本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各国政治经济的差异导致对证券市场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由此决定了政府职能定位从原有的不干预经济,到后来的积极履行职权,最终目标是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

第二,从政府证券监管权未来发展的趋势看,由一个部门集中统一行使是大势所趋,目的是为了适应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综合监管要求。英国和德国已经实现了统一的金融监管,但是由于德国金融监管机构内部仍然采取分部门监管,因此仍然存在协调配合问题。美国之所以坚持原有分业监管,主要原因在于该国法律对金融监管采取功能监管的理念,并且注重与其他机构的配合,并不影响其应对混业经营监管的效率。因此,怎样设置监管机构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相关制度的发展水平。

第三,近年来,各国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为防止权力的触角漫无边际地侵入私人领域,各国都通过法律详细规定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的权力行使程序,并强调程序的公开、公众参与、灵活性,以及对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不仅如此,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对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权力行使的监督,在这些监督机制中,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应该是位于第一层级的,同时还有议会监督,因为议会通过的法律是监管机构的权力来源,因此,这种监督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

第四,政府证券监管权必须与自律监管权有效地协调和互补,才能达到对证券市场的最优监管。上述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尽管对自律组织能否具有维持公正和透明交易的能力一直有所怀疑,但是事实已经显示,政府监管同样也一直存在缺陷,政府作为唯一的监管者并不是最高效的。虽然政府最初希望对交易所的微观管理进行监管,但现在看来赋予自律组织更多的监管权才是更为有效的。”因此,政府证券监管必须要和自律结合,让自律组织发挥基础性监管的作用。

第五,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的地位具有差异性,无论是否设立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各国都非常重视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并通过立法加以确认与巩固。各国的监管经验已经显示:“独立监管模式带来的主要好处是它能够避免由于被俘获政治家和官僚的干预所导致的市场扰乱。独立性使监管者免受特殊利益集团(如被监管企业、金融机构和其他非政府利益集团)干扰。独立性也改善了透明度、稳定性,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二、政府主导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政府证券监管

新兴证券市场是区别于发达国家传统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按照国际金融公司的权威定义,只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没有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水平,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就是新兴市场。

(一)韩国

韩国的证券市场基本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效仿美国建立了证券市场体制。总体而言,韩国政府证券监管主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6~1996年,财政经济部主管证券市场,具有最高的金融监管权限。20世纪60年代初军政府上台后,韩国逐渐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银行和证券等金融领域的干预。与此相适应,在财政金融关系上采取大财政、小金融的做法,由财政经济部主管证券市场,以便金融部门听命于政府,为政府及时筹集发展资金。专门的政府证券监管部门是根据1976年修订的《证券交易法》,于1977年设立的证券管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证券监督院,确立了强有力的综合性证券行政管理体系。第二个阶段:1997~2004年,该阶段金融监管权从财政经济部分离出来,集中于金融监督委员会行使。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韩国政府意识到建立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要性,于是根据1997年的《金融监管组织设立法》,设立了独立的政府机构——金融监督委员会(FSC),负责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在FSC之下,设立证券与期货委员会(SFC),具体负责证券和期货市场的监管事务和可能被移送FSC的一些初级问题。第三个阶段:2005年至今。为了将韩国缔造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应对混业经营等多种变化,韩国政府认识到有必要改革现有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该国金融市场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于2006年12月向国民大会递交了《金融投资服务与资本市场法》,该法将极大放宽韩国非银行金融业的准入限制,立足于消减当前韩国金融领域法规的数量,放松对金融领域的监管,约束跨行业经营和对投资者的保护几个方面。

总体而言,韩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一直是政府主导型模式。但从发展趋势来看,韩国正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干预,在金融监督委员会的监管下,发挥韩国自律机构——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KRX)和韩国证券业协会(KSDA)的职能,走向政府主导与自律结合的中间型管理体制。“韩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限制和干预程度越小,证券市 场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与此同时,政府必要的限制和干预,又会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印度

1947年独立后,印度与中国一样,长期奉行计划经济原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政府坚定地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措施。此后,印度政府不遗余力地提升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制定保护投资者的法律,使印度证券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1991年7月,印度经济开始了巨大的变革:国家管制、许可证、冗长的审批程序以及僵硬的官僚体制被废除,经济获得新生。同年,印度实行证券市场自由化并加强证券市场基础建设,通过《1992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法》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赋予SEBI投资者保护、促进证券市场发展和监管证券市场的全权职能。SEBI为法定团体,不是政府机构。虽然其主席由政府任命,但SEBI并不是唯一的政府证券监管机构,印度经济部、印度公司部、印度储备银行与SEBI共同监管证券市场。另外,SEBI也十分注重与自律监管机构的配合,共同实施证券监管。通过整合市场监管系统,收集证据证明违规,SEBI决定在所有交易所和市场实施一套市场监管综合系统,由综合监管部负责监督市场走势、分析交易凭证和交易指数的模式,并与交易所和托管公司协商对策。为了防止SEBI履行职权的不规范,对SEBI进行的监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体系内的监督,表现在财政部对SEBI主席的任免方面,以及在特定情况下,根据《1992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法》第17条规定中央政府可以代行SEBI的职责;二是司法监督,受到SEBI处罚的主体不服可以上诉,直至最高法院。

印度十几年来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政府宽松的政策环境有直接关系,其以上市公司及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为基础,靠市场去发现价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印度的证券监管也有亟待改进之处,如:监管机构过多导致监管权分割、职能重叠和冲突问题,不利于整合监管资源;中央政府过度干预证券市场的倾向仍然明显,尤其体现在《1992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法》第17条的规定上。

(三)俄罗斯

俄罗斯的证券市场成立于1991年,属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新兴市场,其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6年以前的财政部监管时期。1991年,俄罗斯联邦通过了《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证券交易所章程》的决议,标志着俄罗斯证券市场正式诞生,该章程确立了俄罗斯财政部为证券市场的管理者。之所以进行这种设置,主要因为当时的俄罗斯刚刚经历了休克疗法,经济处于低谷,法律混乱,政府的职能定位是恢复并促进经济发展,财政部作为国家财政经济的主要部门,自然担负起了监管市场的重任。1993年,根据总统令设立了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为部委级机构,但没有独立的执法权。第二阶段为1996~1998年。1996年,根据第1009号总统令《关于证券市场委员会》的规定,将证券和交易委员会改为俄罗斯联邦证券市场委员会(FCSM),该机构为部委级机构,主席由总统任命。1996年的《俄罗斯联邦证券市场法》(以下简称“市场法”)赋予FCSM监督金融市场的权力。第三阶段为1998~2004年。1998年俄罗斯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本国经济,促使政府通过进一步保护投资者并改善市场环境促进证券市场的恢复。因此,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理框架进行了重要改革,通过1999年修改《市场法》和制定《投资者保护法》(2000年生效),强化政府监管机构的职权,FCSM的权力在1999年发生了彻底改变。新法改变了以往FCSM必须经法庭允许才能对违法公司处以罚款的规定,明确FCSM可以授予其国内分支机构以执法权,该机构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此时俄罗斯拥有了类似美国证券监管模式的法律框架。但FCSM并不是证券市场唯一的监管机构,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也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由于分工不清,经常发生职责冲突。第四阶段为2004年至今。2004年第314号总统令宣布建立俄罗斯联邦金融市场服务管理局(FSFM),该机构为政府机构,直接对总理负责,统一监管整个证券市场。设立该机构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俄罗斯金融业向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从而改变了多头监管的现象。FSFM作为FCSM的继承者,拥有了更大的职权。但该机构并不是类似德国BaFin的全能金融监管机构,因为保险基金归联邦保险监管机构监管、审计机构由财政部监管、银行由中央银行监管,并且FSFM没有行政立法权,因此仍然涉及不同机构的协调问题,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全能监管者。

在俄罗斯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上,尤其在1991~1995年政府尚未集中监管证券市场的时期,自律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导致俄罗斯实行的是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相结合的中间型。但由于俄罗斯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极其混乱,经济低迷,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是恢复经济,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因此,政府监管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也导致俄罗斯证券监管是不完善的中间型。

(四)中国

中国的证券监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2年为分散监管阶段。这一时期,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以中央银行为主,多部门(财政部、计委、人民银行、体改委)介入,形成由多个部门共同监管证券市场的局面。但由于令出多门,协调不够,实践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地方政府,主要是上海、深圳市政府,还有人民银行的当地分行充当了证券市场的主要管理者。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自律机构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巨大制度需求是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在此动因影响下,政府的职能定位为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融资、解困,导致政府监管机关在承担监管责任的同时,也承担了发展市场、为国有企业融资等非监管责任。政府职能定位从根本上导致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全面干预,并通过制度安排建立自律监管机构,从而决定了自律监管机构长期的从属地位,无法发挥自律监管职能。1992~1997年为多头监管阶段。1992年中国政府证券监管的最高机构——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一一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成立,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开始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除了证券委和证监会以外,地方政府负责选拔和推荐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会同企业主管部门审批地方企业的股份制试点,上海、深圳市政府归口管理沪深交易所。1996年3月,证监会决定分批授予地方监管部门行使部分监管职责。1997年至今为集中统一监管阶段。1997年8月,国务院决定,深沪证券交易所划归证监会直接领导,地方政府不再行使管理权。同时,撤销了原来的证券委,将其监管职能移交证监会,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也移交给证监会,将原来隶属地方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收归证监会。证监会作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但政府证券监管权并未完全集中于证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发改委仍然拥有部分政府证券监管权,证监会事实上并不能实现法律规定的对证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监管。“多头监管”仍然存在,而且这些机构之间存在权力重叠和冲突现象,严重影响了证券监管的效率。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与历史上多部门监管形成的路径依赖有关,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在部门权力利益化影响下,各机构对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如何与这些机构协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证券监管权的运作效率。

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中明确提出要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的资本市场。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导致了证监会监管任务的改变,也促使法律对自律组织地位的认同。2005年《证券法》明确规定了证券交易所是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但目前交易所的事实地位和法律地位仍然不符,证监会与自律机构监管权边界不清,导致了监管效率低下,尤其是证监会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效率低。

证监会从产生之日起权力不断扩大,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尤其是监管程序的缺失,导致权力行使的不规范,执法中存 在违法现象,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现有对证监会的监督主要以行政体系内部监督为主,其他的监督机制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小结

第一,新兴市场国家政府监管介入证券市场的原因并不是源于对自律监管不足的弥补,而是为了筹措资金,或者应对经济危机,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政治经济背景决定下的政府急切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职能定位。因此,权力介入的初期,都对证券市场进行了集中全面的管理,自律监管也成为政府的制度安排。但随着经济政治情况的改变,尤其是市场化的深入,政府职能定位再次变化,逐渐意识到放松管制、促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重要性,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集中体现在对行政许可、审批等制度的废除,并促进自律监管作用的发挥,但政府主导的状态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相对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市场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较短,政府监管经验不足,监管体制尚未成型。因此,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一般均经历了由财政(经济)部、中央银行等多个监管机构共同监管证券市场到设立较为集中监管部门的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设立统一的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但是,由于这些国家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加上出于维护部门利益导致的路径依赖,即使在集中监管者出现后,多部门监管格局短期内仍然无法消除,各个监管主体之间仍然存在职能重叠和冲突的现象。这也成为影响证券监管效率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如何提高监管效率,是各国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三,新兴市场国家中,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的性质虽然包括事业单位或者法定团体,其主席(或理事长)由总统(或总理)任命,但独立性仍然较差。加之证券市场发展变化快,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较多,对监管主体进行约束和监督的法律不够完善,导致政府证券监管机构容易受政府政策调整的影响,使其监管行为的连续性和规范性降低。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拥有越来越广泛的监管权,这种不连续和规范性差的监管行为对被监管主体的利益可能产生更大的损害。因此,新兴市场国家更需要完善对政府证券监管权行使的约束和监督,但这种监督主要集中在行政体系内部,其他监督相对薄弱,这与上述国家司法体系的完善程度有关。

三、政府证券监管的共识及其启示

比较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演变历史,可以得出政府证券监管权具有如下共识,这些共识也为我国政府证券监管权未来的制度设计指明了方向。

第一,各国政府证券监管权介入证券市场的原因差异较大,对自律监管缺陷的弥补,或者是应对经济危机都只是表层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国政治、经济环境,即具体的国情,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府职能的不同定位。政府职能的定位不仅决定了政府何时介入证券市场,还决定了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监管权之间的关系。不同国情和相关制度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的设置情况不同。

第二,政府证券监管权必须与自律监管权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但是,究竟怎样配合,各国需要选择不同的完善路径。发达国家的自律监管历史久远,已经比较成熟,因此,这些国家目前的核心任务是如何界清两者之间的权力边界,防止重复监管带来的监管成本激增,监管效率下降。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发展与规范”证券市场的双重职能定位,决定了政府主导的监管状况很难短期改变,自律监管长期内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对这些国家而言,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和配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自律机构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证券监管机构对自律机构的逐渐授权和放权,促进自律机构发挥其应有的监管职能。之后,划分两者的界限以提高监管效率。这些经验对我国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