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报道,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应对现有的学习生活压力,也将影响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工作能力,还将影响到他们接触到的病人以及与病人相关联的人对医生、医院、医疗行业的认识,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从新生、从低年级学生做起。因为有了低年级的良好基础,才会有高年级的丰硕收获。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二阶段法对四川省沪州医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抑郁和焦虑状况作了调查,并进一步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四川省沪州医学院2004级(大二)、2005级(大一)各班心理委员(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尚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男、女生各1名,共195名(护理学院只有女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护理、医药营销、医学心理学、药学、麻醉、法学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年龄17~24岁,平均20.14±1.7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涉及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评定,1分表示没有: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表示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分表示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一定影响。4分表示偏重;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表示严重:自觉有该项症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此表分为9个症状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被试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2.2 抑郁问卷(SDS)和焦虑问卷(SAS)用于测量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状况,采用Zung分别于1965年和1971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中文修订本,20个题目,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4级计分,将测得的粗分转换为标准分。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3 操作步骤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由笔者于2006年4月8日于同一教室同时对全体对象统一施测,另2位老师协助。共发放问卷204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5.59%。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及附属医院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评分后又邀请SDS所得总分的标准分大于60分的学生面谈,按CCMD-3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

2 结果

一、二年级学生,男、女生测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低年级医学生SCL-90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2.2 低年级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各分值段人数分布。SCL-90各因子得分小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偶尔有某种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不影响学习、生活;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自觉有某种症状,且已对被试有一定影响,需要引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很小。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本次调查未发现此类学生。

2.3 低年级医学生SDS、SAS测验结果。SOS标准分:按测量常用标准划分,低于50分者为无抑郁,共160人,占82.05%;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共27人,占13.85%;60~69分者为中度抑郁,共7人,占3.59%;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共1人,占O.51%。SAS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无焦虑,共175人,占89.74%;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共16人,占8.20%,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2人,占1.03%;70分及以上者为重度焦虑,2人,占1.03%。

2.4 面谈结果SDS测验所得标准分为60分及以上的8人全部接受了面谈。符合CCMD-3抑郁发作症状标准(至少符合4项)和病程标准的有3例,无1例符合严重程度标准。8人都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但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3 讨论

3.1 关于样本选择及施测时间的确定本次调查对象为一、二年级各班心理委员,他们是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的,尚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考虑到了男、女生及各专业学生比例,具有代表性。

本次研究将施测时间定在4月,主要是为了避开新生适应期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反应对结果的影响,以便真正检测出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因为对大学新生而言,青春期本是人一生中波动最大的年龄段,此期他们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自我认识与发展等重要的发展课题。此外,进人大学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同学关系,新的生活方式(住宿)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这么多问题扑面而来,新生暂时感觉不适应并有较强负性情绪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现象,绝大部分人在适应期间的负性情绪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正常。

3.2 关于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在SCL-90测查结果分析中发现,“躯体化”得分最低,是唯一低于全国常模的1个分值,其余因子分较常模高,有的达到统计学上极其显著水平,一方面表明低年级医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表明测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年轻人身体好,但在3个月的时间跨度里总会遇到这样那样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强迫”这一项得分最高,“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

分列第二、第三。对青年人而言,“强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义倾向,“偏执”指缺乏灵活性、少变通。低年级医学生“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平均得分较高而因子分>3者却并不多,可以解释为:青春期阶段因上进心强和缺乏自信而求完美,因自我认识的需要而在乎他人评价,因此这3项得分偏高,是符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的,表明低年级医学生总体上心理是健康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发展性教育的咨询为主,要特别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对个别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

在对医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分析中发现,医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报告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较报告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多,且程度相对来说较重。Freud曾指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是对压力/丧失或对压力/丧失和威胁的生物学反应。Brenner作过进一步的区分,抑郁是对当时的或过去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焦虑则是对未来可能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如此看来,过去的压力/丧失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他们相对较少担心未来。造成大学生抑郁症状出现的原因很多,与考试压力、竞选受挫、人际矛盾(特别是与家长、教师、好朋友之间的沟通不良)自我认识等有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重视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及时疏泄他们的不良情绪,会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趋势;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论是校园环境、人际氛围,还是学习方法;也不论是个人目标、家庭期望,还是自我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大一新生基本上都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近年来,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多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精神卫生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教育学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专业化心理健康机构的建立、机制的完善和队伍的优化,共同引导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就是发展模式下的重要工作之一。位于滨海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是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自2002年起,该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先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房树人投射测验等在每一届本科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和筛查。根据测验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针对筛查出来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了如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干预和辅导工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笔者从近三年燕山大学的新生心理普测结果和后期干预的有效经验出发,谈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燕山大学近三年(2006-2008级)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中的SCL-90的结果作以比较、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四方面的结果和启示。

1、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以因子分≥3作为检出标准,2006、2007和2008级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24%,7.86%和4.83%,三届新生总体的检出率为7.89%。国内其他采用SCL-90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一般为2.3%-26.1%[1-3]。燕山大学的研究结果与其他高校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说明国内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其心理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研究中三届新生总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9%,没有超出上述同类研究结果的范围,基本处于同类研究的中下游水平,提示该校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率正常。

2、三届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总分和9个因子分在三届新生之间无一例外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并且有明显的逐年降低的趋势(p<0.01)。提示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

3、三届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的比较:三届新生总体的SCL-90的所有因子分与大学生常模和全国常模相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9个因子分均较低,提示该校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乐观,同时也表明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自己的群体特征,与大学生常模存在明显差异。与全国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躯体化、抑郁和敌对3个因子分较低,其余6个因子分较高,提示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的薄弱是三届新生的共性,应引起该校相关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的因子分布:结果显示,三届新生中重度症状比例最高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偏执,2007级为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抑郁,2008级为人际敏感和强迫症状,三届新生总体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接近或大于2%;重度症状比例最低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2007级和总体均为躯体化,2008级为躯体化、恐怖、焦虑和精神病性,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小于0.5%。不难看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两项的异常,是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通病,这无疑给该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开展工作的方向和侧重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众多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论述均指出: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表现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自我认识与定位问题等方面[4]。燕山大学心理中心针对大学新生的上述常见心理适应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性和服务性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借鉴国内众多兄弟院校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总结提升出来的,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行之有效的体系[5]。燕山大学以国内外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和涵盖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从燕山大学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出发,引申和扩展到我国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着重从观念的转变和措施的开展两大方面入手。

(一)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

1、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目标定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的典型方式。从服务对象和目标的角度来分类,有矫治模式和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矫治模式以有心理障碍学生为对象,以消除症状为首要目标。此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其特点是注重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通过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使双方能在共情的基础上平等、真诚地对话,有针对性地消除心理问题。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矫治模式是一种被动的教育策略,即当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性的措施;而且,矫治模式对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转贴于 2、施教者主体的转变

在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施教者的主体是为数不多的校内专兼职心理教师。即使是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配比要求——1:3000的比例来配置,对于像燕山大学这样一所仅本科生就达三万名的高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也不足十名。这样为数不多的数名心理教师肩负着维护全校几万名学生的心理健康重担,很明显是超负荷的,所以仅凭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协调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此模式的核心是构建“校—院—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统筹协调三级网络的工作,使之服从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此模式不但能够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高校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以燕山大学为例,该校自2003年起就逐步构建起了由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学生科长和辅导员等)和班级学生骨干(班干部和“心理危机阳光小组”成员等)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一级网络,主要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估以及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指导等;学院的学生辅导员等为二级教育网络主体,起衔接、沟通、强化教育的作用;班级的学生骨干为三级教育网络主体,主要负责及时发现和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该网络体系中各级的责任、分工和工作重点不同,但大家紧密联系,及时沟通,密切合作,通过二级、三级教育网络系统向全校范围辐射,有助于心理中心对于全校危机学生情况的掌握,信息通畅且有效[5]。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操作体系的丰富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中的两大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工作方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与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矫治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不外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热线、危机干预等几种形式。上述工作形式中,心理教育工作者基本都是坐等心理问题学生上门,然后给予相应的辅导或干预。其工作对象是少数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状况的学生,教育和服务的范围较小。而新型的发展模式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其未来发展问题,主要任务是使大部分学生学会自己应对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所以是以前摄性预防为主导思想的。此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将大大扩充,主要有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心理健康常识和技能的宣传(如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报纸、网站等形式)、佳片心理解析、心理知识大赛、朋辈心理辅导、新生心理普测、各年级心理问题排查以及根据普测或排查结果给予的约谈、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新老学生座谈等活动。

2、与施教者主体扩大相对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预防发展模式的兴起必然要求施教者主体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述,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从少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展到遍布全校的三级工作网络全体成员,此工作网络中,经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心理骨干(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协会会员、班级心理委员等)、辅导员、任课教师等成为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随之丰富起来,主要有辅导员举办的心理健康讲座或主题班会(常见主题同上),辅导员或学生心理骨干组织的老生经验谈、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素质拓展等班级活动,学生心理骨干自办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板报、报纸、广播节目,同学间的朋辈心理支持与辅导以及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习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吉林师范大学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74-77.

[2]王玉.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0-632.

[3]王希华,赵广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87-290.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幼师女生;心理健康;调查

前言

当前,人们的育儿意识不断提高,但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资源却较少,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迫在眉睫。由于社会的变化,就业压力等种种问题,当前的在校幼师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

幼师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将来要担当起我国学前教育的重任,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她们今后的教育工作质量及幼儿的身心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幼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有人切实关注。因此,研究幼师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提出创设幼师生良性成长环境的对策,对实现高质量幼师生的培养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研究过程

1.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12、11、10、09级(即分别是一、二、三、四年级)幼教班8个班(每个年级各两个班),发放问卷 308份,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

2.测量工具

(1)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

调查的内容包括幼师女生的所在年级、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等。

(2)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专门针对我国中学生编制,一共有60道题目,由强迫、偏执、敌对、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十个分量表组成。

量表作者用该量表对近2万样本施测结果表明,量表总分和60个题目的相关系数在0.4―0.76之间,各项目区分度良好,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 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总量表与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7652―0.8726之间。该量表内在信度指标克朗巴哈系数为0.93,信度较高。该量表评价指标为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和各因子分数、心理问题检出率。

3.施测与统计

将《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合并成一份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会时间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主试为研究者本人,测试开始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宣讲注意事项,在确认被试充分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测试时间为15分钟,要求被试匿名答卷,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该测试是由60个项目的得分加在一起再除以60,得出被试心理健康的总均分,来表示被试心理健康总体状况。10个分量表分别由6个项目组成,将每个分量表6项得分相加后除以6,就是该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理健康总均分或因子分低于2分,表示心理比较健康;如果超过或等于2分而小于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超过或等于3分而小于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的问题;如果是4分―5分,表示存在严重程度的问题。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性描述统计、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检验等。

研究结果

1.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表1可见:

(1)幼儿师范女生心理非健康检出率为77%,其中63%存在轻度心理问题,14%存在中度心理问题,无严重心理问题。

(2)从心理各因子健康存在问题检出率来观察,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排序前六位的分别是:学习压力(85%),情绪不稳定(85%),强迫症状(84%),焦虑(79%),适应不良(77%),人际关系(75%)。其中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焦虑三项因子上,中度以上检出率分别为39%、34%、32%,应该引起幼儿师范教育者的充分关注。

从表2得分上看,影响幼师女生心理健康前几位的心理因子分别是学习压力、情绪不稳、焦虑、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与从检出率角度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2.不同背景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差异

这里探讨不同背景的幼儿师范女生群体在心理健康的整体面貌及各因子面貌上的差异。其中变量包括生源、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单亲家庭。

(1)不同生源地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城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幼师女生。各因子中敌对、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这三项达到了显著差异。

(2)不同年级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幼师生在健康总分、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等分量表中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的幼师生。这说明高年级(三四年级)的幼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于低年级的幼师生,其中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3)独生与非独生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表5结果显示,独生幼师女生和非独生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4)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表6结果显示,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5)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表7结果显示,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分析与讨论

1.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师范女生心理非健康检出率为77%,其中63%存在轻度心理问题,14%存在中度心理问题,无严重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幼师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理想,这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检出率之所以如此之高,其原因一方面她们正处在被心理学家称为问题年龄的青春期,生理发展迅速,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如自卑感与自豪感、理想与现实、自我封闭与渴望交往、独立与依赖、富于思考与认知偏激等。[1]另一方面,她们的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过早地面临着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诸多问题。她们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她们缺乏对世界的了解,缺乏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幼师生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焦虑三个方面。产生原因有:

(1)专业课程设置。

幼师生除学习高中程度的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如舞蹈、乐理、钢琴等,还要参加各种技能考核和考级,学习任务繁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够,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从而产生焦虑、苦闷等不稳定情绪。

(3)自我意识的发展。

处于青春期的女生们,自我意识增强,更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敏感,情绪波动大,身心发展不平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一般更脆弱,更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较敏感,一旦事与愿违,则感到焦虑、自卑、恐惧,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影响心理健康。[2]

(4)人际交往问题。

一般幼师女校中女生占绝大多数,在相对单一的女性群体中,女生之间易斤斤计较,相互猜疑,爱钻牛角尖,难免会产生许多冲突,使人际关系紧张,易产生嫉妒、不满、攀比等负面情绪。

2.不同背景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差异

(1)不同生源地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研究表明:城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幼师女生。这可能与面临毕业,城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同有关。城镇学生由于主要考虑在城市就业,因而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就业单位和幼儿家长对幼教人才的学历、素质均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城镇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性质与待遇也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这些对她们构成了较大的精神压力。[3]

(2)不同年级幼师生心理健康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高年级(三四年级)的幼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低年级的幼师生。这可能因为三四年级学生开始进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压力大,任务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经济、恋爱、人际等方面又容易出现问题,对毕业后的工作方面的焦虑感也明显增强。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相对而言,二年级的幼师生经过一年的适应,有了一定的心理缓冲,心理健康表现良好。

结论与建议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 键 词】农村;中小学;性健康;师资;现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40-02

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07年,国家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进行性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我国儿童性健康教育还处于倡导时期,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不利于农村儿童心身的健全发展。制约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有很多,师资因素是关键。

一、四川省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师资薄弱是我国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这种情况在四川农村小学尤其为甚,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性健康教育师资缺乏

基于性健康教育不是某个专任教师的任务,而是每个教师都应有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并且应有一定能力。所以,笔者就四川绵阳、成都、南充、乐山、广安等地区的农村小学随机抽取了近300名教师,以开放问答和闭卷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发现,性健康教育师资非常缺乏,所有教师都表示自己学校没有专职性健康教师,仅有19%的学校有相关的性健康教育,一般由校医、心理健康课、生命生活与安全课、品德课、科学课或班主任教师兼任。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部分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性健康教育。笔者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还发现,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会在适当的机会进行相关的性健康教育。但这些教师基本上不是专门的教育学或心理学或医学专业出身,而是来自其他学科领域,自己都不明白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什么,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师资的性健康教育素养偏低

性健康教育素养就是教师从事性健康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教师应具有的相关性健康知识、性健康教育理念和性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其中性健康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性健康教育理念包括对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观,涉及到性健康教育态度和内容等;性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教学法等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根据本文对性健康教育素养的理解,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师资性健康素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性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在笔者的调查中,对于“您是否同意我国的性教育已经很落后?”有88%的教师选择同意;对于“你是否支持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有96%的教师选择支持。这表明,许多教师已意识到现在的性健康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应重视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对“如果您支持,请问您主张从几年级开始”的回答,有65%选择高年级(5~6年级),有33%选择中年级(3~4年级),仅有14%选择低年级(1~2年级)。这表明许多教师已认识到现在高级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忽视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性教育,则显示出对性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有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已经较早地碰到了性的内容,对影视、书刊等媒介所提供的这方面信息并不陌生。[1]对问题“您认为性知识可以自学吗”的回答,高达42%的教师选择可以自学,并认为“性教育可无师自通,古人都没有性教育”。通过对笔者的访谈,发现对于年龄偏大(45岁以上)的教师对性健康教育的回避程度明显高于年轻教师。对“性健康教育只是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内容的教育。你赞同吗”的回答,有69%的教师选择“不赞同”,21%选择“赞同”,10%选择“不知道”。这表明,31%左右的教师并不了解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综合性。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焦虑抑郁;影响

焦虑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情绪状态。目前,据不完全数据统计[1]:全球精神焦虑抑郁人数高达3.38亿,且人数变化呈上升趋势,焦虑抑郁已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焦虑抑郁情绪的多发群体[2],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冷漠、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少言寡语、表情苦闷、力不从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情绪状态,这种不良情绪状态的大学生所占比例约为13.9%。本文探讨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省某高校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大学生6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共679名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340名,男生173人,女生167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81±1.27)岁,文科生176人,理科生164人;研究组339名,男生171人,女生168人,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54±1.18)岁,文科生173人,理科生166人。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文理科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学生在进行教育前后均统一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其焦虑度和抑郁度及其变化情况。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学生由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进行为期2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1次/w,2 h/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处理方法,心理调节技巧与方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和恋爱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讲授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座谈和学生具体心理问题解答为辅贯穿整个课堂。首先教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提出具体心理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在教授过程中,可借助图片、PPT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所学心理问题处理的技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评定指标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并分析两组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以评估其焦虑抑郁的变化情况[3]。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分级标准:若测评结果80,则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为计量资料,用 表示,学生的焦虑抑郁检出情况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采用P值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焦虑抑郁测评结果 与心理健康教育前相比,两组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组学生的测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焦虑抑郁检出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学生焦虑测评结果中无焦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焦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

3 讨论

焦虑是人由于达不到目标或克服不了障碍而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形成的紧张不安且恐惧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抑郁是焦虑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冷漠、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少言寡语、表情苦闷、力不从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状态[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后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组学生的测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学生焦虑测评结果中无焦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焦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学生抑郁测评结果中无抑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抑郁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东平,詹合琴,卫世强.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52-1853.

[2]顾思梦.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05:18-21.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健康素养 知识 掌握 调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200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09年9月对武山县15个乡镇卫生院和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23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现状调查。从全县6个镇中心卫生院和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20名;9个乡卫生院,各随机抽取10名;共计230人作为本组调查。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表是参照文献资料[1],结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2008年1月卫生部第3号公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员《释义》中: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健康素养三方面知识,每个知识面分别设计25个、34个、21个题目,共计80个问题。每个问题1.25分,问卷满分100分。题型分为填空题与单项选择题。调查时,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当场发放问卷,当场不借助任何帮助独立完成,答题时间2小时。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30份,回收率为100%。掌握率=(回答正确数/回答数)×100%。

统计学方法:调查资料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数据。

结 果

本组230人中,男98人(42.6%);女132人(57.4%)。年龄:50岁25人(10.87%)。学历:初中9人(3.91%);高中或中专133人(57.83%);大专及以上者88人(38.26%);技术职称:未定级者15人(6.52%);初级128人(55.65%);中级73人(31.74%);副高级14人(6.09%)。

知识掌握率:被调查者对《释义》三方面知识掌握情况:①基本知识和理念回答正确15题,掌握率60%;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回答正确23题,掌握率67%;③基本技能回答正确10题,掌握率47%。其掌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与知识掌握率的关系。被调查对象:①性别:男性掌握59人,掌握率60%;女性掌握81人,掌握率61%;②年龄:50岁掌握15人,掌握率60%;③学历:初中掌握4人,掌握率44%;高中或中专掌握81人,掌握率60%;大专及以上掌握59人,掌握率67%;④技术职称:未定级掌握7人,掌握率46%;初级掌握72人,掌握率56%;中级掌握45人,掌握率61%;副高级掌握9人,掌握率64%。不同性别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学历和技术职称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讨 论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健康教育是农村卫生服务的灵魂,位于初级卫生保健八项任务之首[2]。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是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普及者和指导者,而他们自身的健康素养,对农村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中最便捷和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根本措施就是开展健康教育。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服务范围内人群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调查结果显示:武山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释义》知识掌握率均较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掌握率最高,但仅为67%,而基本技能知识掌握率最低,只有47%。这说明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迅速提高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健康素养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在抽查对象中,初、高中和中专学历占61.74%、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8.26%;未定级和初级占62.17%;中、高级只占37.83%。说明目前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学历水平比较低,其对《释义》知识掌握率和学历、技术职称的高低成正比,学历和技术职称越高,对《释义》知识掌握率也愈高,而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因此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不但应主动积极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和能力;更应对《释义》知识进行系统、认真、深入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训群众,促使其养成注重预防的健康生活习惯,让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因此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维护和促进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事,而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3]。

参考文献

1 林琳,米光明.社区健康教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10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