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例6篇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低年级;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77-01

数学思维是人脑与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具有特殊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虽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 立足学生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才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活动经验呢?低年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的事物,而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数学知识。

例如,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4页有这样一道题:观察直尺,说一说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课上,我这样表述:“这好比是我们课间玩的跨步游戏,如从数字5跨到数字8要跨3步,而从数字5跨到数字1要跨4步。你们说,5离哪个数字近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轻松地回答:“8。”教材设计本题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初步理解“接近”这一概念。低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接近”这一抽象的概念,但是对跨步游戏并不陌生,他们知道在每一步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跨的步数越多,距离越远。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将数学概念与日常游戏联系起来,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奠定基础。

二、 巧用肢体语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肢体语言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可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教学“认识‘>’和‘”,反之亦然。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和“

三、 结合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收获数学知识,而且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完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一课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要求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很快,一名学生上台摆出了图1的形状,但这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的摆法和他的不一样!”说着,她在黑板上把图1调整成图2的形状。D时,学生争论起来,但多数学生还是认为图2的摆法比较好,因为图2的摆法有一定的顺序,不会漏掉。虽然这两种摆法都摆出了“10的分与合”,但后者更具有数学思考价值,体现了数学的有序性,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兴趣激发  操作  语言训练  合作交流  知情交融  培养  数学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谈一下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注重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 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其次,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现,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如教《钟表的认识》一节,课件创设情境: 画面1:电影院门口《小鬼当家》的海报场景。画外音:星期天的晚上7点整,电影院播放《小鬼当家》。小明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6时57分。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1:妈妈快点吧,电影就要开始了。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生3:妈妈,快到七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4: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生5:都过了七点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生6:妈妈我们迟到,不能进场了……教师解释说:“还能进场,只是开头精彩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事情要遵守时间的教育。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 “快到7时”和“刚过7时”可以说成“大约7时”。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里教师既没有“告诉”也没有引导,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观察,认识到“大约7时”就是很接近7时,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生成。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二、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再如教“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说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老师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组织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算的快,从而得出凑十法最好的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知情交融,促进思维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师生间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学是在知识线和情感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激发创新意识,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智力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教“小明前边站有五人,后面站有三人。一共有几人站队?”这道思考题时。一上课,我装作冥思苦想的样子,不做声。学生摸不着头脑,觉得很奇怪,问:“老师,你怎么了?”我赶忙说:“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帮小明算出这道难题吗?”老师请同学们一起算题,学生感到很亲密。于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给老师出注意,想办法,互相讨论起来,发表各自的想法。老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至此知识的学习和师生间的友爱之情相互交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发展。

四、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 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教“8加几”时,我让学生先边摆边说想法。然后,指名说出计算的过程。要求语言清晰,表达清楚。一年级学生毕竟还小,有的不知该怎么说,我就及时帮助他说完想法,并表扬他想法不错,是个很能干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感到无比兴奋,更有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力更加强烈,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我更是大力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兴奋中、表现欲极强的情况下,自主地去追根求源,探究知识。

如教“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分组摆小棒探讨十几减九的算法,然后小组派代表讲述。学生大多数想到了算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法。我没有停留练习,紧接着说:“谁还想起其它的算法吗?谁想起来是最最棒的。”于是,学生们都又开始积极地思考。一会儿,有个同学说:“我从十里取出四给五就变成了九……九减九等于零……”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话说得断断续续,急得脸都红了,我微笑着抚摸着他的头,鼓励道:“别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十减四就剩下六,所以十五减九等于六。”多麽有创意的想法,我大加赞扬,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其他同学羡慕得不得了,按捺不住兴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先用九减五等于四,再用十减四等于六。”“先用十减四,再用五减五,十减四等于六。”……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虽然他们有时表述得不大清楚,但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迸发出更多的、更耀眼的火花。

五、注重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一年级图画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说明图意,研究算法,哪组的算法多,哪组夺得红旗。学生开始是你一言我一语或一人说其他聆听。过后进行激烈的争论,一方要说服另一方,可谓唇枪舌箭。最终达成协议出现了多种算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可以激起听者产生广泛的联想,通过互相补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励,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思维得到了扩展。在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同时,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得到了帮助,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我还让学生自己画图编一道应用题,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解答。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注重设计开放性题,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开放性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开放性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新教材很注重开放性题目的编排,如例题既让学生填出过程,又让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非常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内容。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3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二、 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过关。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内容。通过分类推进,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练习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说算理,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到适当时间,简缩思维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三、 由于所学知识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差。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成练习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 注重综合性练习。      如:在小学生数学课本第三册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注意变式练习       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节课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后,出示一些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本质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      3、 注意一题多解。      如:小学数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的第3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      3×(  )=(  )×(  )    (  )×(  )=(  )×(  )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学的乘法口诀中寻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      4、 注重顺逆思维的转化。      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多数题目是按照已知条件,通过顺向思维解题的。逆向思维是从反向(或结果)出发而进行逆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比较习惯顺向思维,在解需要逆向思维的题时,常常感到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逆向思维题进行练习,在顺逆思维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减法后,可设计“(  )-(  )=7”之类题让学生去练习,或在学生中掀起学习国际数棋热。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数量关系间的内联系,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5、 注意总结规律。      如:在“一位、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习了竖式计算的法则,那么,在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竖式法则时,应通过学生自学和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迁移规律,自己总结出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法则。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准确集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在当前应试教育向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4

一、在教学时,我注重使用教具,通过直观演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时,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上课专心听讲,精力集中,做计算题时要求正确、迅速。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除了学生能理解掌握法则外,还要交给学生计算方法。强调学生计算时必须做到不抄错题、符号,不搞错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为了计算准确还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做题时,特别是应用题要求学生要把题目多读几遍,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分析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后,再开始列式解答。这样既能减少错误的出现,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具、学具,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含义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教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从实物图引出数学概念外,还通过数数,加深理解。那么我在教学《认识3、4》时,让学生用学具――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抽象出了3和4,加深对数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打下基础。数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通过几幅图画,观察不同形式的事物活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气球,左右手各拿一个,通过指名提问,使全班学生都知道左手拿一个气球,右手也拿一个气球。然后让学生把左手和右手合起来后,再指名问两只手一共拿几个气球,同学们都能回答是2个气球。然后我把这个直观演示过程板书为:“1+1=2。”并让学生知道1和1之间的“+”是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2前面的“=”是等号,引导学生概括出1和1合起来是2的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教学减法时,还是借助同学手里的2个气球,其中把右手的放掉,问现在手里还有几个气球。学生都能回答出还剩1个气球。然后我把这个直观演示过程板书为:“2-1=1”。并让学生知道2和1之间的“-”是减号。是从一个数里去掉另外一个数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这样为解答加、减法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之间,先让学生用小棒摆:(1)两数同样多。(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通过反复摆放,使学生初步得出:较大的数包括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外,还包括多的部分。为以后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扫清障碍。这样以操作为手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计算方法时,还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要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规律。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并学会如何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的分析、综合的方法。

因为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和凑十法的基础,在教学数学的组成时,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数的组成规律。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成2堆,一共有几种摆法。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知道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同样知道了3和2组成5;就能想到2和3也组成5。这样知道了两个加数中的一个就可以知道另一个,引导学生明确其它数的组成也是如此。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教材为了突出“凑十法”的规律,改为按9加几、8加几……的顺序编排的。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掌握规律。如:在教学8加几时,通过实际操作摆小棒,可以引导学生把8加几的计算方法跟9加几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9加几和8加几的计算方法都是用“凑十”的方法进行计算的。不同点是算9加几时,要给9加1凑成10,必须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的形式,而算8加几时要给8加2凑成10,必须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后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在教学7加几、6加几……时,不但能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力。

实践证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通过观察、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形成认识的。”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在教学时应经常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七、八岁的儿童注意力又难以长时间的集中,但他们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激动而兴奋起来,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的将数学题,用故事、游戏、比赛等形式表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教学6加几时,我分别拿出写着“11、12、13、14、10”五个纸盒做“邮筒”,并把分别写“6+5=、6+7=、6+8=、6+9=、6+2=、6+1=、6+0=”的卡片分给5个小学生,每个学生各请一行学生做裁判员,游戏开始,5个学生同时举起自己分到的卡片,请裁判员看,然后再投入邮筒,投的又快又对的为胜,这样课堂就充满了一种愉快的、积极思考、探求知识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最集中,教学效果也最好。

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考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差,因此还要注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述概念的训练。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先让学生实际操作,然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如:“8+5=”学生口述为“8加2可以凑成10,先把5分为2和3,8+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所以8+5=13。”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又如: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至少读两边题,然后在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学生口述能力发展。

四、通过计算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九年义务教材“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8加几”的内容中开始出现了“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9加几,推想出得数,还可以利用已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方法来想很快算出得数。同时还要加强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后和是不变的道理。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 语言训练 科学训练 逻辑思维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即认知)的过程,才能不断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从教学法方面讲,我努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2-8=,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32根小棒中拿去8根,还剩下几根?怎样拿法?2根减去8根不够减怎么办?学生的拿法:第一种打开1捆和2根合起来成12根,再拿8根,剩下24根;第二种,打开一捆(10根),拿去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2根合起来,共剩下24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认识,在直观形象(摆学具)中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上讲,我坚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准备题的教学,为获取新知识搭桥、铺路。二是注重弄清算理。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二、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8+6=,教师要求学生边操作学具(小棒),边思考,边说“光想8加几得10,8+2得10,就把6分成2和4,8+2凑成10,10再加4得14.”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自觉的思维。

三、重视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1.重视练习设计,教给思维方法

要从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我是从练习设计上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先要求计算准确,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即先练正确,后练速度。在摸清规律后进行速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2.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入手。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借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计算9+7,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一种,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再加6得16;第二种,把9分成3和6,3加上7得10,10再加6得16;第三种,因为7加上7得14,9比7多2,所以9加上7的得16;第四种,因为9加上9得18,7比9少2,所以9加上7得16。再如计算51-8,启发学生说出多种解法思路:第一种,11-8+40=43(把51分解成11和40进行口算);第二种,10-8+41=43(把51分解成10和41进行口算);第三种,50-8+1=43(把51分解成50和1进行口算);第四种,51-10+2=43(减8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就是51-10=41,因为原题目是减8,现减去10,多减2,所以加上2就是41+2=43)。这是“退一加补”,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经比较,第四种口算法较好。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始终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才会有发展和提高。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全面考虑全书、各单元和每课时培养逻辑思维的目标,自然结合。还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法。只要方法适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儿童智力,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6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近些年来社会与教育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逐渐被推广开来,这将促使学生挣脱传统数学学习的束缚,特别是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和习惯形成的非常时期,也是好习惯和高能力培养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应积极实现新课标理念的转变,即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并且有效的将二者结合,从而实现小学生能够在好的学习习惯中提高学习中的各项能力,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延续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低年级学生 数学 能力培养 习惯形成

我国当代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是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我深信不疑。同时通过我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让我更加明确了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并且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可塑性极强的特点,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置于首位,并给与相应的关注。

一、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了让学生做到课前准备充分,我们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经常检查、督促、讲评。我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训练中,采用多表扬、多奖励的措施。例如:上课铃声停止前,哪一个小组将课本、练习本及必需的文具和学具准备好,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就会给该组表扬并每人奖一颗小星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使学生逐渐“习惯成自然”,养成了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外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期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足以能够说明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存有好奇心理,所以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

我国自古就有“见字如见人”之说,足以见得书写规范具有的重要性。我国小学生最初学习的就是数字,而数字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主体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写作业、练习时的书写规范性。认真的书写不但有利于学生作业练习的准确率,更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写作业、做练习时的书写格式及书写规范,并给与相应的鼓励以助于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2、良好的课堂合作习惯。

良好的师生合作习惯,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老师在进行讲课时,学生的有效倾听有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特质,所以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的学习习惯,在认真的倾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问题,如此能够有效的调动数学课堂气氛。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另外要培养小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作业是检验小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佳方法,同时良好的写作业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依赖性,通常是老师讲什么了就学什么,这样的学习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可以这样培养:首先,让学生看懂其所能理解的题目意思;其次是让学生自主提出其不懂的部分;最后老师给与相应的提醒和启发,从而让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解决问题,并且老师要对自主学习的学生给与表扬,以保持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在进行5、6的加减法计算时,可以启发同学对学过的3、4的加减法计算,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回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各项能力

能力是后天形成的,而针对于学习数学的能力更是需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的,注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从学生读题、审题开始做起。由于小学生识字量少,所以通常的数学教学都是老师在读、学生在听的状况,这就更加增加小学生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将学生作为读题的主体,通过读题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明确题意,从而为进一步的思考做了相应的准备。另外在进行审题时,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能力是从小的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

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思维能力是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并且思维创造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觉、灵活的换位思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实行一题多解的方案进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 )+( )=15,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根据一个题目思考出多种答案,如此经过反复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常人们会认为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从语文课做起的,其实不然,小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才能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答案,所以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只有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有效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将学习习惯作为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将学习能力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其获得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