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化学处理方法范例6篇

水污染化学处理方法

水污染化学处理方法范文1

1.1为防治印染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引导和规范印染行业水污染防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纺织行业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政策,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本技术政策。

1.2本技术政策适用于以天然纤维(如棉、毛、丝、麻等)、化学纤维(如涤纶、锦纶、腈纶、胶粘等)以及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按不同比例混纺为原料的各类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印染废水。

1.3印染工艺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类纺织材料(纤维、纱线、织物)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的总称,包括对纺织材料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过程,统称为印染工艺。

1.4鼓励印染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严格控制其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量、排水量和产污量。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1.5鼓励印染废水治理的技术进步,印染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成熟的废水治理技术,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2、清洁生产工艺

2.1节约用水工艺

2.1.1转移印花(适宜涤纶织物的无水印花工艺);

2.1.2涂料印花(适宜棉、化纤及其混纺织物的印花与染色);

2.1.3棉布前处理冷轧堆工艺(适宜棉及其混纺织物的少污染工艺);

2.2减少污染物排放工艺

2.2.1纤维素酶法水洗牛仔织物(适宜棉织物的少污染工艺);

2.2.2高效活性染料代替普通活性染料(适宜棉织物的少污染工艺);

2.2.3淀粉酶法退浆(适宜棉织物的少污染工艺);

2.3回收、回用工艺

2.3.1超滤法回收染料(适宜棉织物染色使用的还原性染料等);

2.3.2丝光淡碱回收(适宜棉织物的资源回收及少污染工艺);

2.3.3洗毛废水中提取羊毛脂(适宜毛织物的资源回收及少污染工艺);

2.3.4涤纶仿真丝绸印染工艺碱减量工段废碱液回用(适宜涤纶织物的生产资源回收及少污染工艺);

2.4禁用染化料的替代技术

2.4.1逐步淘汰和禁用织物染色后在还原剂作用下,产生22类对人体有害芳香胺的118种偶氮型染料。

2.4.2严格限制内衣类织物上甲醛和五氯酚的含量,保障人体健康。

2.4.3提倡采用易降解的浆料,限制或不用聚乙烯醇等难降解浆料。

3、废水治理及污染防治

3.1印染废水应根据棉纺、毛纺、丝绸、麻纺等印染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水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理技术路线,实现达标排放。

3.2取缔和淘汰技术设备落后、污染严重及无法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小型印染企业。

3.3印染废水治理工程的经济规模为废水处理量Q≥1000吨/日。

鼓励印染企业集中地区实行专业化集中治理。在有正常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地区,印染企业废水可经适度预处理,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入厂水质要求后,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印染企业集中地区宜采用水、电、汽集中供应形式。

3.4印染废水治理宜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路线,不宜采用单一的物理化学处理单元作为稳定达标排放治理流程。

3.5棉机织、毛粗纺、化纤仿真丝绸等印染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宜采用厌氧水解酸化、常规活性污泥法或生物接触氧化法等生物处理方法和化学投药(混凝沉淀、混凝气浮)、光化学氧化法或生物炭法等物化处理方法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

3.6棉纺针织、毛精纺、绒线、真丝绸等印染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宜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或生物接触氧化法等生物处理方法和化学投药(混凝沉淀、混凝气浮)、光化学氧化法或生物炭法等物化处理方法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5所列的治理技术路线。

3.7洗毛回收羊毛脂后废水,宜采用予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化学投药法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或在厌氧生物处理后,与其它浓度较低的废水混合后再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和化学投药处理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

3.8麻纺脱胶宜采用生物酶脱胶方法,麻纺脱胶废水宜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和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

3.9生物处理或化学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或化学污泥,需经浓缩、脱水(如机械脱水、自然干化等),并进行最终处置。最终处置宜采用焚烧或填埋。

3.10印染产品生产和废水治理的机械设备,应采取有效的噪声防治措施,并符合有关噪声控制要求。在环境卫生条件有特殊要求地区,还应采取防治恶臭污染的措施。

3.11印染废水治理流程的选择应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4、鼓励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4.1鼓励印染企业开发应用生物酶处理技术;激光喷蜡、喷墨制网、无制版印花技术;数码印花技术;高效前处理机、智能化小浴比和封闭式染色等低污染生产工艺和设备。

4.2鼓励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品生产,但须满足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

水污染化学处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水体污染;现状;危害;防治;控制方法

1、水体污染及其类型

1.1 水体污染[1]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活动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我国水污染具有影响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水质季节性变化、污染类型复杂等普遍特征。

1.2 水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国江河、湖泊和海域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各种类型的水污染事件更是不断地发生。如2004年2月在四川沱江发生严重氨氮超标排放事件,工业废水不合格排放致使大量鱼类死亡,100多万人饮水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苯类污染物泄露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2]。当然,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缓解我国水污染严峻的状况,如从1998年开始的“淮河水专项”,到今天为止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

1.3 水体污染的类型[1]

从污染成因上来看,水体污染可以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从污染源来看,水体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从污染的性质来看,水体污染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2、水体污染的危害

水体污染将直接降低生活饮用水的品质,影响人类健康,并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进而导致水生态失衡、生态系统退化,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生态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

3、水污染控制技术

3.1水污染控制原则

要实现对水污染的全局调控和有效综合防治,需从宏观控制、技术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个方面着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对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改进,对受纳水体和排污口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控制。

3.2水污染处理技术[3-4]

随着水污染状况的不断恶化,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三类。

废水的物理处理通常是借助物理力或机械力使得废水中的某些污染物质得以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废水的化学处理,就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杂质,其处理对象主要是废水中无机或有机(难于降解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生物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

4、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5-8]

4.1 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强

人们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 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个别地区和企业甚至损人利己,以污染临近或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经济。

4.2 管理体制不顺, 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

现行管理体制未能有效利用经济手段, 未能形成一系列激励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的政策措施, 从而导致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 用水浪费惊人。

4.3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现象根深蒂固

目前, 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有关的法律不少,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年)中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 年修订)等立法中, 也有关于水污染防治的相应条款。但是由于在处理水污染事件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得到及时落实和有效贯彻,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情况持续存在,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4.4 科研滞后, 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动态性和随机性, 使得水污染防治技术不能得到统一、系统的规划和研究。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等都缺乏深入研究。

5、对水污染防治的建议[9]

5.1 源头控污

5.1.1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5.1.2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5.1.3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改善相应的执行机制

5.2 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水污染控制技术

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地区性强,针对这一情况,不同地区在污水处理时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条件及居民住宅布局等具体不同情况,选择适宜当地自然环境且成本低,管理维护简单,效率高的污水处理技术。

6、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它的污染和短缺将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略,我们应该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的教训,充分重视水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各个地区的经济和水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润成.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3-86.

[2]程声通.水污染防治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 5-8.

[3]赵庆良,任南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 79.

[4]张宝军.水污染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3: 19.

[5] 谭炳卿, 孔令金, 尚化庄. 河流保护与管理综述[J]. 水资源保护, 2002(3) : 53-57.

[6] 汪恕诚. 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7] 钱正英, 张光斗.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水污染化学处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流域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流域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排入河流,早已超过了河流自身的容量,使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流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已成为世界普遍问题,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1.流域污染现状

2013年我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十大流域423条河流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主要污染指标为COD、高锰酸盐指数和BOD5。62座重点湖泊(水库)972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主要污染指标为TP、COD和高锰酸盐指数,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30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83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97.3%,主要超标指标为TP、Mn和NH3-N,地下水水源地主要超标指标为Fe、Mn和NH3-N。

流域所在地工业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以及对资源的无序开发使得工业污染成为主要的流域污染源;流域沿岸城市化的加快,城镇生活污水问题日渐突出,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不正常运行更使得流域废水处理率不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污染了水质,而且危害水域中的有益动植物,造成相关动植物品种数量的减少甚至濒临灭绝,进一步破坏了水生态环境,从而严重影响了水源涵养功能,使得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的态势更加严峻。

2. 流域污染治理技术

流域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已经在使用的或已试验的污染河流水体治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3类方法。

2.1 物理方法

2.1.1 曝气技术 曝气技术是利用自然跌水(瀑布、喷泉、假山等)或人工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抑制底泥N、P的释放,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人工曝气复氧是指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能够加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2.1.2 环保疏浚技术 环保疏浚技术是利用机械疏浚方法清除江河湖库污染底泥, 整个工程对环境及周围水体的影响都较小。疏浚能消除污染水体的内源, 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疏浚对沉积物中的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去除明显,这是水体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解决内源(P污染)释放的重要措施。

2.1.3 原位覆盖技术。原位覆盖技术是一种控制江河湖库内污染源的技术。 通过在污染底泥表面覆盖清洁的一种或多种覆盖物,来阻隔底泥中的污染物向上覆水释放迁移[1]。

2.1.4 机械除藻 水华蓝藻大量暴发时,采用机械除藻,对控制蓝藻水华污染,有效降低仍N、P等污染物负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理方法只是使污染物转移而并没有消除,只能缓解污染程度而并非真正净化水质。此类方法治标不治本。

2.2 化学方法

化学治理方法主要是采用各种化学药剂,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混凝沉淀、假如石灰脱氮、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化学固磷)等。

2.2.1 絮凝沉淀技术 絮凝沉淀技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来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水处理技术。该技术较适用于污染严重、较为封闭的地表水体,对SS、浊度、TP、CODCr去除效果较好,对重金属、TN等同样有可观的去除效果,且药剂用量非常少。但该方法由于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不推荐广泛使用。

2.2.2 化学除藻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快速而有效的方法。除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漂白粉、明矾、聚铝和硫酸亚铁等。采用硫酸铜及改变水的pH值可以达到去除水中藻类、降低甚至消除水腥味的效果,并且比单独投放硫酸铜要好。该方法操作简单,可在短时问内取得明显效果,提高水体透明度。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将氮、磷等营养物质从水体中清除出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且除藻剂的生物富集以及生物放大作用可能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除非应急和健康安全许可,化学除藻一般不宜采用。

2.3 生物―生态方法

生物―生态法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技术,其通过培育的植物或接种、培养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对水中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和转移功能,从而让水体得到净化的方法,在实施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净化效果好、低耗能或根本不会耗能、实施成本低廉等优点。除此之外,这种处理技术的特点是不会在水体中投放药剂,绝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还能够与绿化环境和景观改善连接起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生物方法包括水生植物净化法、生物膜技术、河道曝气复氧、土地处理法、生物修复法等。

2.3.1 水生植物净化 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对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和TP,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明显效果,且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只有重建并依靠优化的水生植物大面积的稳定存在,才能实现逐步恢复和提高河道水质的目的,在冬季水温3~7℃的低温条件下,大多数本生植物处于生长停滞期,据报道伊乐藻和菹草在低温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生产能力。但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透明度低,不能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而难以形成稳定植被。

2.3.2 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将微生物群体粘附于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在与污水接触过程中,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为养料然后同化有机物,而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利用生物膜自净原理在河道内铺设一些卵石或其他填料,进而改变水体环境生态结构的单一性。

2.3.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Bioremediation)是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他水体生物,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害有毒污染物质通过生物体内分解为 CO2和H2O,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系统化的工程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有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3.展望

综上所述,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技术各有利弊,所以我们要针对河道具体特点、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借鉴国内外河流治理的实践经验,开发集污染河流治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修复于一体的集成技术,为我国污染河流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唐艳.污染河流治理技术综述[J].河南科技,2014,3(2):179.

水污染化学处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恶臭;离子除臭;污泥

中图分类号 X7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7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污水处理工作迅速有效地开展,污水处理厂数量明显增加。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最基本而有效的途径,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河流污染的必然举措,但其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又因自身产生和排放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明确提出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列入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该文通过分析污水处理厂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 出水水质无法满足达标排放

综合分析导致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超标的众多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2个方面。

1.1 进水水质发生变化导致尾水超标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超过1 000 mg/L、总氮超过200 mg/L、总磷超过100 mg/L。由于企业的超标乱排,加上污水厂的现有监控设施配置缺失,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发现,造成污水处理厂生化微生物活性下降,甚至生物相破坏,污泥膨胀,最终导致出水水质恶化,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要求,并对水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微生物群体受到冲击毒害严重时,可能一两个月都无法恢复正常的有机物降解能力,最终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污水无法达标排放。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强化点源治理,特别要制订和落实点源重金属、磷的减排措施,进而确保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稳定。

1.2 处理装置运转不正常导致尾水超标

污水处理厂的各处理单元都发挥各自特有的功能,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尾水超标。因此,污水处理厂从初步设计阶段就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保证工程、设备质量。但也存在由于出现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如双回路停电、突发性自然灾害等情况,将导致污水未经处理而超标外排的情况,此时应要求部分排水企业或全部停止向管道排污,以确保水体功能安全。

2 臭气污染影响

污水处理厂在运营期间会产生一些臭气,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很多污水处理厂周围紧邻着住宅区或者商业区,因而其恶臭污染备受各方关注。要控制污水厂的臭气污染,必须从其恶臭来源、排放规律等方面着手,进而确定适宜的污染治理措施,将其污染影响降至最低。

2.1 恶臭来源、成分

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厌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发生腐化,随着水流的流动散发出恶臭,污水厂各处理单元都会不同程度地向周围环境散发恶臭。相关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区(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间等)与污水进水区(进水泵站、隔栅、曝气沉砂池等)产生的恶臭气体,无论在臭气产生量上,还是在排放强度上,均高于其他处理单元[1-2],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臭气成分复杂,其中包括了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含氮化合物(如氨)以及含氧有机物(如醛、酚)等多种物质。在进行污水处理厂臭气分析时,大多选择硫化氢、氨、甲硫醇作为臭气强度的参考指标。

2.2 恶臭排放规律

恶臭排放强度与多种因素相关,污水、污泥处理处置工艺不同,产生的臭气成分和浓度也不同,掌握恶臭的排放规律,对控制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染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长泥龄工艺(如氧化沟)臭气产量低于短泥龄工艺(如常规曝气工艺)[3],好氧工艺低于厌氧工艺。此外,污水处理厂内恶臭物质的产生与季节和温度存在直接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分别低于18、21 ℃时,污水中的H2S和NH3的排放浓度基本为零[4]。因此,当污水厂的水温低于18 ℃时,可以适当考虑调整恶臭处理装置的运行时间来节约成本。同时,雨天也可以降低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染物浓度。

2.3 恶臭污染评价

恶臭污染是通过人的嗅觉而引起的不愉乃至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感觉公害,目前衡量恶臭污染的程度主要包括3种指标,即臭气浓度、臭气可忍耐度和臭气强度。其中臭气强度是恶臭污染的主要评价指标,臭气强度等级是以嗅阈值为基准将臭味强度划分等级,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分级方法由日本环境厅提出,其将臭气强度划分为6级,具体如表1所示。

污水处理厂各处理构筑物产生的恶臭气体对整个污水处理厂及其周边地区都会产生污染影响。以日处理量为10万m3的污水处理厂脱水机房为例,其每小时的臭气散发量按脱水机房容积的3~5倍计算[5],臭气中的H2S散发速率约30 mg/s。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推荐的预测模式估算,H2S随距离衰减的情况如表2所示。

从上述衰减结果可以看出,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污泥脱水机房H2S浓度衰减300 m以上,其臭气强度方可接近1级。此外,由于臭气组分复杂,臭气浓度是各种恶臭污染物和异味的综合反映,而恶臭污染物浓度预测结果只是单一污染物的反映,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恶臭物质浓度预测的结果优于臭气浓度评价结果,也就是说即使恶臭污染物计算值比较理想,但人们的反应却是臭味明显。因此,在恶臭评价时,应该采取现场嗅闻与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4 常用的恶臭污染治理措施

调查发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近几年污水处理厂在设计阶段便从减少恶臭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主要的恶臭排放单元泵房、格栅、污泥浓缩池等加盖收集经除臭装置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离子除臭法、植物液除臭法、生物除臭和化学除臭等。

2.4.1 离子除臭法。利用恶臭气体多为还原性物质,容易被具有较强氧化性的氧离子氧化化学特性,利用离子发生器产生氧离子,有效氧化分解空气中的污染因子,去除异臭味。离子除臭系统包括空气过滤、离子发生器、废气处理装置以及相关配套通风机组成,该装置净化过程如图2所示。

对于污水处理厂来说,上述净化过程可用于提升泵房、格栅间、沉砂池、脱水间等部位的除臭。以污泥脱水间为例,其在工程上的布置如图3所示。

目前,离子除臭工艺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上海白龙港水质净化厂、桃浦污水处理厂、济南北园污水泵站等均采用上述工艺对臭气进行处理,处理效果良好,对硫化氢的去除效率大于90%,对氨的去除效率大于70%。

2.4.2 植物液除臭法。基本原理(图4):将一些特殊天然植物提取液雾化,让雾化后的分子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6]。溶液的表面不仅能有效地吸咐空气中的异味分子,同时也能与被吸附的异味分子发生分解、聚合、取代、置换和合成等化学反应,使其立体构型发生改变,削弱了异味分子中的化合键,使之失去臭味。植物除臭剂与异味分子H2S和NH3的反应式如下:

该方法用于恶臭治理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即雾化程度、喷洒位置、喷洒量。雾化通常有专门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喷洒位置、喷洒量则是根据工程实施经验确定。植物汁液法不用增设气体收集装置、电耗少、占地少、操作方便,很容易在已建脱水机房的基础上安置、增设植物汁液必要的设备,北京排水集团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即采用该种方法对脱水间进行恶臭处理。

2.4.3 生物法。生物脱臭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臭气物质,适合去除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臭气物质。生物滤池除臭是目前研究最多、工艺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生物除臭方法[6]。该除臭法是在适宜条件下,利用附着大量微生物的固体载体(填料)吸附、处理收集到的臭气,使臭气物质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其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生物滤池法除臭技术具有运行费用低、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操作管理简便等优点,应用很广泛。广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在预处理区、二级处理区和污泥处理区分别设置了生物滤池,以去除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臭气物质。

3 污泥污染

污水处理厂在利用微生物进行水中污染物去除的同时,也将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污水处理技术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及物理化学方法,将污水中的大量污染物转移到剩余污泥中,其实质是污染物的相对转移,即将可溶性的污染物从水相转移到固相中[2]。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如果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经过雨水的侵蚀和渗漏作用,极易对地下水、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2]。

2002年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处理,并对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好氧堆肥3种稳定化处理后的污泥控制标准进行了规定。

城市污泥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倒海和农业利用等,前3种方法由于场地的限制、费用昂贵、造成二次污染等因素而难以实施或被禁止[2]。而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钙及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其作为农用资源前景广阔,有利于城市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城市功能的复杂性,城市污水处理厂接纳的污水类型也千差万别,工业废水连同生活污水一同经市政排污管网汇入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中难免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随着处理过程的逐步深入,有害物质就会转移到污泥中。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排放污泥时,应对污泥进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成分分析之后再决定其具体去向。

4 结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泥等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切实有效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控制,需要从产生规律、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同时,还需加强政策法规的建立和监督工作,做好污水厂的正常管理工作。通过政策管理和技术防控手段综合治理,解决好污水厂的环境污染问题。

5 参考文献

[1] FRECHEN F B.Odor inventory of Germany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odor flow rates and odor emission capacity[J].Wat Sci Tech,2004,50(4):139-146.

[2] 桂红艳.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周边环境污染及防治初步研究[D].广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3] 郭静,梁娟.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2):41-42.

[4] 眭光华,李建军,孙国萍.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源调查与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2(3):399-402.

水污染化学处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 水污染现状 治理中的问题 治理措施

1 水资源污染的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7%,位于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不足1000m3,被列为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根据有关统计,我国的淡水资源不足量达到400亿m3,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受灾干旱面积300~450m2,影响粮食产量200~350亿kg,全国有8000万人处于饮水困难状态。缺水严重的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

在有限的水资源中,水质的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在2008年,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检测的835个地表水检测断面中,发现有43%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城市市区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水质严重变质。部分地区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为了满足工业用水的需求,部分江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大,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黄河水的开发利用率为73%,淮河水为67%,长江水为63%,渭河水为78%。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河水中生物资源的破坏。甚至水资源污染事件引起的一系列事故频繁发生,2009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1804起,水资源污染事件1009起,水资源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占很大的比重,2009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5亿元。

水资源的污染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我国的水资源环境污染相当普遍,遍及全国各地,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存在着水资源的污染。城市的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不足与污染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在对农村饮用水的首次检测中,发现有46.78%的饮用水达不到基本卫生安全的标准。农村饮用水的不达标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2 水污染的治理

早在20世纪80年代,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1972年,总理批准成立了官厅水库水污染治理办公室,这是我国成立的首个水质污染治理办公室,是我国水资源治污防污起步的开始。1989年,在河南省召开了第一次水资源治理大会,提出了水质污染的测量标准、水域分类管理、污染等级的划分和发放排污许可证等。开始了政府对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工作。1995年,以治理淮河为重点,成立了“33211”污水治理工程,对当时污染比较严重的淮河、海河、太湖和辽河等水域进行深度的治理,并取得了成效。2002年,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人与资源的和谐共生,注重环境保护和污水治理,确立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思想。2008年,国家采取了严格的环境治理措施,严格控制SO2和COD的排放量,把环境治理问题提到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同时也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行政执法力度。大中型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水质问题得到了改善。也对《水污染防治法》做了修改,加大了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处罚手段。

3 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水质污染是水环境中最大的问题。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水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水资源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渐的加重。虽然我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对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方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1 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我国的水质污染治理工作一直是以完善法制和加强道德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体现了水污染防治,以分散治理为主,把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结合起来,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所有的水质污染企业必须要达到国家的标准排放污水,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执法。在对水污染的治理中,要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设施的有效运行和监管,建立政府节能减排责任制,在整治过程中,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迫使排污企业要认真的对待污水处理问题。

3.2 工程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工程。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投资建设与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些城市的污水设施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因缺乏资金无法正常工作,造成设备的浪费。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和操作技术达不到要求也导致污水处理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在污水工程建设中必须做出长远的规划,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立与地方工业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当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要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在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与技术处理上要配备管理能力强和技术水平过硬的操作人员负责污水处理设备管理与操作。

3.3 技术保障措施

污水的处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应该重点扶持环境污染的重点项目研究、开发与应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措施来获取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高效率、高水平、低成本和高效益。在污水处理上应该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水污染治理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扶持力度。污水处理的技术方法包括三个方面:(1)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治污;(2)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就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已受污染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方法;(3)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就是简单经过物理变化来治污,这也是一种最古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国东,吕华,古松.大汶河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水资源保护,2003(1):87-88.

[2]孟繁迪,孔令敏,尹华.长春市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10):78-79.

水污染化学处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水污染;种类;危害;处理方法

目前,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危害,同时也是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水资源带来的危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更好地净化水资源,为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一、水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水体污染是现目前水资源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而中国又已经被列为缺水国家之一,而恰恰又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了,在中国有很多水是因为被污染过后不能在使用,纵然有水处理设备但也不能用于饮用,只能让水再生用于其他行业。从这些种种就可以看出水污染的严重。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水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1、生物污染。生物污染是指生活污水、粪便垃圾、生物制品厂、牲畜养殖场、屠宰厂等污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等,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环境,从而引起的水源污染。该类污染可能导致某些介水传染的疾病,包括: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肠热、痢疾、霍乱、甲型肝炎、蛔虫病、病毒流行性腹泻等,生物污染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由水污染引起的传染病种类繁多,有细菌性、病毒性及原虫性三类传染病,常见的病原体有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能引起各相关的传染病。

2、化学污染。化学污染包括以重金属为主的无机物污染与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污染。该类污染的危害与微生物所造成的污染不同,其对健康的危害是潜在的,特别是蓄积性毒物和致癌物质。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种类繁多,部分结构稳定,在环境中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降解完全,长期残留在环境中,多种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和毒性,对健康产生潜在危害。据WHO报道,世界水体中可检查出2221种化学物质,其中饮水中有害有机污染物765种,经鉴定确认其中致癌物20种,可疑致癌物23种,致突变物56种,促癌剂18种。

3、其他污染物 。一是甲基叔丁醚。该物质是目前汽油中添加剂铅的替代物,已经被证实是强致癌物,主要通过城市路网的加油站、输油管、储油罐的泄漏,污染地下水从而进入环境;二是藻毒素。我国绝大多数湖泊、水库都遭到不同程度污染,水中氮、磷含量增多,致使藻类疯长,一些藻类能产生毒素,其中微囊藻毒素最为多见,它的生物活性之一是肝毒作用,可引起急性肝中毒,有极强促进肝癌形成作用;三是抗生素。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水中抗生素的问题,细菌、病毒长期暴露在微浓度的抗生素环境下,将逐渐产生抗药基因,人体内积累抗生素,今后人类得病后,现有抗生素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已在郑州的黄河水源中检出抗生素;四是微生物污染。主要是指新发现的一些微生物物种,包括军团菌、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等,因其有坚硬的外壳,并具有一定的抗氯性,一般自来水处理工艺无法将其去除,甚至抗生素都不能进入其体内,将其杀死。它们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或接触传播到人的肠道内,人染病后的症状主要有:身体疼痛、排气、肿胀、体重下降、呕吐、低烧和严重性脱水腹泻,健康的人一般持续发病10-14天,然后恢复正常。

二、水污染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废水处理基本方法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废水中污染物的性质、组成、状态及对水质的要求。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三大类。

1、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例如用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的同时回收这些颗粒物;浮选法(或气浮法)可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可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性的可溶性物质等。

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体物质,例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类、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用来除去废水中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等。

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例如,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用来处理生活污水或有机生产废水,使有机物转化降解成无机盐而得到净化。

以上的方法各有其适应的范围,必须要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往往很难用一种方法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处理,首先是根据废水的水质和水量、水排放时对水的要求、废物回收的经济价值、处理方法的特点等,然后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试验。并按照废水排放的指标、地区的情况和技术可行性而确定。

综上所述,水污染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终危害广大人群健康。对水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者,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认真分析当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和导致我国水污染严重的成因.治理污染源,保护水源净化水源,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杨军.工业废物治理技术[J].化工环保,2009,29(1):1~4.

[2]中国水利部.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Z].北京,2008,10.

[3]郭晓东,李喜才.城市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传播,2012,10:48.

[4]黎慧卉.浅谈水污染的现状及防治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