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论文范例

水污染论文

水污染论文范文1

我国的水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如何保障饮用水水质合格和污水达标排放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水处理技术需要广泛应用和发展进步,目前我国的水处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各个行业的水污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污染控制工程涉及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课程内容针对性强,应用性强,不仅是对水处理理论方法的总结,更是对水处理工程实践的有效指导。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的课程教学主要着重于介绍水处理的各种技术方法和工艺,学生的感觉就是在学习知识然而,经过课程学习后,学生存在的疑惑是不知道在哪些工作岗位上能够使用这些技术,也不知道今后如何为就业方向做准备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发挥课程的实践作用,所以,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是有必要开展的。

3将“岗位指向教学法”引入教学过程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涉及很多可能的就业岗位方向岗位指向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方法、工艺与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工作岗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课程学习对今后相关工作的起到的作用,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的课程教学中,岗位指向教学法的应用点比较多在介绍水质标准时,可以将我国现行的各项水质标准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在各个地区的环保部门从事水环境管理工作,依据的规范就是各个行业相关的水质标准在格栅、沉砂池、沉淀池、污水泵站等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教学过程中,指出这些构筑物的位置关系及污水处理厂的厂址选择原则,使学生对污水处理过程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到污水处理设计可以在各个市政设计院或有设计资质的环保公司开展,也就是说,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污水处理厂水泵站、市政设计院和环保公司作为就业岗位,在大学期间为某个岗位方向做准备,积累经验在沉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沉淀规律和理想沉淀池分析,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钻研专业理论知识,为将来在研发部门研制更高效的水处理沉淀池打基础在混凝净水的教学过程中,分析各种无机盐类混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类混凝剂的优缺点,引导学生选择和判断混凝剂的适用条件及在实际水处理中存在的不足,指出研制新型高效混凝剂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鼓励有读研志向的学生积极准备报考水处理相关专业研究生,将来为我国的净水事业贡献力量在吸附和膜分离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指出目前市售的瓶装饮用水主要是通过活性炭吸附和反渗透膜过滤进行的处理,也就是说,瓶装水和各种饮料的生产主要是水处理的过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将这些制水企业也作为就业的目标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净水工艺的教学过程中,指出哪些工艺适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哪些工艺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生产单位的生产废水必须进行污水处理,达标才允许排放,否则将缴纳排污费或被勒令停产整顿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对于大部分生产单位都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企业都设置有环保部门,所以,这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在水处理构筑物结构组成的教学过程中,采用CAD工艺图和构筑物仿真图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水处理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锻炼CAD制图能力,鼓励有兴趣或者数学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深人钻研数学建模仿真方法,为将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打基础在水污染控制原理和相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专业名词给出其英文单词,鼓励有意向报考研究生学生认真学习专业英语,查阅专业领域前沿的英文文献,为将来时的科学研究打基础。

4结语

水污染论文范文2

1.1农业面源污染

在农村,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水质恶化,利用率低等水环境污染问题积极严重。化肥农药的确获得了高产、高质的农产品,但由于技术知识落后,农民并未正确合理的施用,导致了农业产品的浪费,给农村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使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地下水环境遭受到整体污染。其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特点。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地下水和饮用水使用安全。但由于化肥、农药是农民增收创利的工具之一,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

1.2畜禽养殖污染

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节省投资成本,未配置或简陋配置禽畜排泄物处理设施,大量禽畜排泄物随意堆积,清理废水肆意排放。“粪尿中的大量氮磷渗入地下,使地下水的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现象严重。水产养殖的水库承包人肆意投放饲料、化学肥料、动物脏器、人畜粪便等进行水产养殖,使水体受到极大污染。

1.3乡镇企业污染

乡镇企业量多面广,规模小、设备简陋。企业主对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小。农村乡镇企业缺乏必要的环保处理设备,废水、废气、废渣随意倾倒,对农村水环境以及其它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害。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不重视环保,一味追求地方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偏袒了乡镇企业的污染。相关责任部门往往故意忽视,消极监管。使得乡镇企业未经任何处理的废水肆意排放,诸如2015年1月6日发生在河北的“牛奶河”事件时有发生。

1.4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排放

在农村,每年都会产生数亿吨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处理设施匮乏,污水被随意倾倒,生活废弃物随意弃置。污水和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与寄生虫卵,长期得不到科学处理,极易造成农村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污染,严重污染区域饮用水源和居民生命健康。

1.5城市污染转移

城乡二元体制使人们较多关注城市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相对健全,大量城市高污染工业和城市垃圾纷纷向乡村转移。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为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计环境成本。城市高污染工业生产对水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2防治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法律对策

2.1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立法

首先,增加专门针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条文和规定,弥补法律空白,使环保工作有法可依,并使各项法规具有可实施性。其次,制定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项立法。鉴于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建议先行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专项条例,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水环境保护专项立法,最终形成完善的农村水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2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物控制制度

对于农村水环境面源污染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排放物、污水等要综合治理,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掌握作业方法。也可借鉴外国经验,确定适合我国的实践方法,诸如少耕法和畜禽粪肥的农田合理施用法,并形成清洁生产技术标准,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2.3减少城市污染转嫁

城市污染的转嫁使农村水环境面临自身和外来的双重压力,是农村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必须对该类行为从法律层面予以制度规制。可以建立完善的监察制度,对于污染企业进行事前审查、事中监督和事后巡查。有关部门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阻止不适宜迁往农村的企业,建设日常监察常规机制,督促企业清洁生产。

2.4加强群众和社会监督

水污染论文范文3

1.1水质情况

江阴申港工业污染处理厂,废水主要来源于申港工业园针织、印染企业。部分为化工、电子、机械及生活污水。其印染废水产生于印染及针织过程。设计初始规模为5000m3/d,其中染整废水4000m3/d,生活废水500m3/d,其他工业500m3/d。其混合废水水质的pH7~11、COD800~1200mg/L、BOD5250~320mg/L、SS500~600mg/L、S2-15~20mg/L、色度为500~600倍。其废水的特点是:污水中含有大量染料分子、可生化降解性差;各股污水浓度及水量差异比较大;水中含有大量的染料,其色度也较大;原水pH值偏碱。

1.2工艺流程

由于待处理的混合废水,其主要来水为印染废水,可生化性差。其BOD5/COD为0.15~0.23,较难生物降解的水体。综合考虑,采用厌氧+好氧+物化的处理方案,前段污水先进入调节池,均质均量后,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将染织中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的有机物,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去除大部分的色度;好氧生物处理采用三段式,A段,B段均为活性污泥,且AB段通过曝气方法分别实现污泥的自回流,以保证反应池内生物量的稳定,C段采用接触氧化,避免污泥膨胀现象。

1.3废水处理效果

混合废水经过水解酸化+三段好氧+混凝沉淀工艺流程处理后的结果见表1(表中的排放标准是指《GB4287-2012》中直接排放标准。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处理+物化处理印染废水的工艺可以较好地解决PVA、染料的处理问题。由表1可知,以印染废水为主的综合废水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其COD、BOD5、色度、S2-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7%、94%、98%和88%。所有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1.4工艺介绍

(1)鉴于该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为园区内多家工厂的废水,致使废水水质变化较大,调节池容量应足够大,本设计中调节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8h,使废水的水质、水量得到充分调节,保证调节池出水水质稳定。另外,二沉池中剩余的污泥也回流到调节池中,提供一定量的微生物及通过潜水推进器提供的水力条件在池内进行初步的水解酸化作用。

(2)该工艺中水解酸化反应器是关键的处理设施,本设计中水解酸化池采用的是升流式厌氧反应器(UASB)。并在污水进入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之前,就对pH进行调节,保证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的稳定运行。本设计有效停留时间为12h。

(3)对废水的好氧处理采用三段式,即活性污泥A段、B段、C段接触氧化段。活性污泥A段采用软管曝气,设在沉淀区并在对面布置曝气管,通过环流实现污泥自回流,以保证池内微生物量的稳定,相对于池外回流减小了动力消耗。三段的停留时间分别为5.5、5.5和12h。

(4)本污水处理厂,含有一定的生活污水,与印染废水混合后与一起处理,以提供微生物所需要的N、P。

2相关统计分析

现系统已经稳定运行7年,对其2010—2012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和污泥产量进行统计,并对2012年各段污泥产量进行统计。与吴江区某印染废水处理工程相对比,本工程具有运行稳定、剩余污泥量低等特点。其中好氧段排出系统外的剩余污泥量为0t,且水解酸化段和物化段所产生的剩余污泥都较低。由于整个系统具有较低的剩余污泥量,因此对其进行污泥减量化分析。

2.1工艺运行参数对污泥减量分析

该工艺在设计中,好氧A段,好氧B段都是采用的曝气自流沉淀池,生化段的每个反应器都能够将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停留时间(SRT)分离,保证每个反应器都具有较高的污泥停留时间。好氧A段、B段和接触氧化段的停留时间都较长,根据以上公式,微生物处在内源呼吸阶段,细胞的合成量降低,实现污泥减量。

2.2水解酸化对污泥减量分析

印染废水处理中,水解酸化作为主要的处理工艺被广泛应用。水解酸化不仅能实现大分子的降解、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比(B/C比)的提高,同时水解酸化也是污泥减量最经济的方法。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可在不改变原处理工艺条件下,可利用水解酸化作用实现对剩余污泥减量。该工程运行稳定后,整个系统生化段的剩余污泥只从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中排出。好氧A段,好氧B段以及接触氧化所产生的剩余污泥,均回流到调节池中,与污水混合后,进入到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进行降解。与填料式水解酸化反应相比,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具有独特的三相分离器,保证污泥在反应器中充分降解。另外,此回流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剩余污泥的减量,还补充了废水中的营养物质,避免对印染废水的处理过程中进行N、P的投加。

2.3生物捕食对污泥减量分析

生物捕食的机理是基于生态学理论,食物链越长,能量在传递过程中被消耗的比例就越大。在废水处理系统中存在着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这样的食物链。在这条生物链中,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食物链的最高端,起捕食者的作用,将污泥转化为能量和二氧化碳,从而使污泥量减少。在该工艺流程,采用了三段好氧处理,其中B段好氧处理和C段接触氧化段形成了两段法,第1段为B段好氧处理,促进分散细菌生长的同时达到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第2段为C段接触氧化段,相当于生物捕食器,促进原、后生动物的生长。对各反应器中污泥进行采样,委托上海欧易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对其分析。通过对Shannon和Simpson指数的计算对各个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估计。NicoBoon等研究了印染废水的shannon指数为0.98,与其相比,该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具有较高多样性,同时,根据生态学中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三段好氧的反应器结构设置所呈现的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COD、BOD5的去除,保证二沉池出水的稳定。并通过采样观察,在接触氧化池中,已经形成了小螺丝等微型动物,形成了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生物链。有利于剩余污泥的减量。

2.4物化污泥减量分析

物化污泥产生量的多少与投药量的多少直接相关,此工程实例中,由于生化段的高效运行,使其而二沉池出水指标较好,因此混凝沉淀所加入的药剂量也有所降低。每处理1t污水所投加的PAM、PAC量分别为1.15g和34.34g,与蒋彬等所设计运行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相比,药剂使用量较少,因此其污泥产生量也大为减少,节约了成本。

2.5运行费用对比

该印染废水处理系统每天的运行费用由人工费、电费、药剂费和污泥处置费4部分构成。这4部分的每处理1t污水花费分别为0.23元、0.36元,0.14元和0.13元,因此该系统的总运行费用为0.86元,与郑广宏等设计运行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相比,运行费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3结论

(1)三段好氧的构造设置,每段都能够形成所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有利于废水的处理,且在接触氧化段形成了良好的生物链,有利于污泥的减量。

水污染论文范文4

1.1利用土地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水库管理处加大治理库区沿岸环境的力度,在库区沿岸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宜树栽树,宜草栽草。共绿化山林46.7hm2,库区周边栽树20000多株,种植草坪20hm2。在库区周边构建防护植物篱带,吸附空气中粉尘,防止水土流失,阻断陆地污染物流入水内,陆生植物将污染物直接吸收,构筑了净化水质的第1道防线。

1.2利用湿地处理技术净化水质

陡河水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是流域内农田径流和村镇污水等面源污染。湿地则由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和存在形式,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非常适合用湿地处理技术净化陡河水库的水质。

1.2.1加大对自然湿地的保护力度

陡河水库库区内有许多自然湿地,最典型的是陡河水库西河电厂桥北有近千亩天然形成的典型生态湿地。沿岸长着茂密的陆生草。水中长有大量水生植物:浅滩上长着茂盛的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荆三棱、水芹等,浮水植物有水蕨、睡莲等,沉水植物有菹草、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等。水里还生长着各种鱼类、虾类、蚌和螺类等。生物种类繁多,构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水体净化系统,其在水质净化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自然湿地是脆弱的生态系统,需要进行水生植被的保护。陡河水库管理处加大了保护自然湿地的力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这些自然资源,并组织人力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搞好病虫害防治及合理收割等工作,使库区内自然湿地的各种生物得以健康生长,最大限度的净化水质。

1.2.2适宜地区恢复自然湿地

水库管理处的技术人员选择在环境适宜的区域,如东河及其上游河道、西河上游河道、各个库湾河汊及大水面浅滩,进行水生植被保护、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功能。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引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经济价值高的、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荆三棱、马来眼子菜等。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增强湖泊自净功能和对富营养化的控制能力,这是湖泊湿地建设的主体,也是湖泊治理、保护的根本。在这些地方形成水生生物走廊,对入库污水及库区周边村庄的污染实行了分散处理。将部分污染物转化成了水生生物,对入库水进行了有效的净化。

1.2.3修建半人工强化性质湿地

2004年,在东河口主河道右侧修建了一个半人工强化性质湿地。此湿地占地66.7hm2,形式如水稻田,每道土埂长300m,宽3m,高出水面1m;水道宽1.5m,它们的走向与主河道成45º角。这样布局,既有利于来水进入湿地中,又能使水滞留一段时间,以便于土埂上的植物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增加净化效果。在土埂上栽种杨树和柳树,这样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创造巨大经济价值。这些树经过几年的生长,直径已有十几厘米了。此湿地净化效果显著,化验其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4~10月份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15%和60.20%。

1.3利用生态塘处理法净化水质

生态塘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日光辐射提供能量)的推动下,通过生态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不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作物、水产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净化的污水也作为再生水资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实现了污水处理资源化。根据生态塘处理方法,水库管理处从2003年开始,根据专家的科学论证,每年有计划地向水库投放适当数量的鲢、鳙、草鱼和鲫鱼等净化水质的鱼苗,对水库鱼类进行增殖,目的是将氮、磷和有机物转化成商品鱼,从而净化水质。经过几年的增殖后,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食物链的物质转移、转化和能量的逐次传递,实现了水质净化资源化。现在水库内水体透明度增加,浮游生物量减少,鱼类种群数量增加,比例协调,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呈良性循环。

2结语

水污染论文范文5

经济的发展,通常是以向环境不断汲取不可再生资源或者向环境排放大量废物为代价。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经常认为经济越发展,环境遭受损坏的程度越严重。但事实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并非成正比例的关系,而是一种近似于倒“U”型的关系。这种倒“U”型的模型也被叫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两位学者Cmssman和Kmeger发现并证实的。模型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程度随着收入的增长而越发严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程度会随经济的继续增长而逐渐递减。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间关系模型构建

伴随着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环境的恶化与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们做了很多调查、取证、研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先期研究成果。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三个指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三个指标随人均收入增长的变动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

(一)取值范围

通过对辽宁省18年来人均GDP、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调查,研究辽宁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情况。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的增长,用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反映水环境污染情况(如表1)。

(二)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

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Linear、Quadratic以及Cubic拟合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698、0.765、0.858,另外sig值都小于0.05,说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相关性强,Cubic(三次曲线)拟合效果是最好的,如表2所示。所以,选择三次回归方程作为本文研究的最终数学模型。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关系曲线呈现出倒N型关系,如图1。伴随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曲线持续降低直到2005年(人均GDP为19074元),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即2005年以后,环境质量会恶化,到2008年以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开始下降,环境质量又得到了改善。

(三)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利用spss17.0辽宁省人均GDP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模型模拟结果见表3。通过表3看出,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之间的线性、二次、三次曲线拟合的可决系数为0.95以上,拟合程度相当高。一次线性曲线的F值比二次、三次曲线的好,因此选定一次回归方程为本文研究的数学模型。辽宁省人均GDP与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关系呈一次曲线分布,辽宁省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伴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曲线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不符,呈现出污染随着经济增长有急剧恶化的趋势。

四、结论与对策

水污染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就业导向;继续深造导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呈现出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现实,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演变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1]。环境保护工作与可持续发展任务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专业环保人才的输出是国家环保工作持续、高效和稳定开展的关键保障,高等院校作为环境保护教育与专业环保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开设了涵盖水、气、固、声等多个环境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传授学生有关环境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操作技术,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防治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现状,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水污染控制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技术相结合的体系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是应用性极强的交叉课程。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专业知识,将知识应用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等领域,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培养过程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并重,强调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环保人才[3]。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去向包括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其中,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工程、咨询和监测,而水污染控制工程(即水处理)就是工程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4]。据了解,目前超半数的环境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首份工作均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有关,而且工作若通过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其收入和社会地位均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置对职业选择与发展、技术经验的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18年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认证过程中提高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教学比重,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3],但目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活动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处于理-实分离状态,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技术教学尚未达到理想的融合状态。此外,由于近些年全国研究生扩招,绝大数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水污染防治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是其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课题[5],然而目前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忽略了学生对水污染防治领域前沿科学研究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与科研思维的培养,这对于毕业生的继续升学深造是不利的。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涉及面广,科学研究性与实践应用性均较强,学生很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环节的技能,目前的课程建设无法完全满足环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因此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实践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就业和继续升学深造打基础。

1《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授课内容过于侧重

《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污染物的物理处理技术,污染物的生物化学处理技术,污染物的化学处理技术,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废水的再生利用与排放,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污水处理厂(站)设计与水环境区域综合防治等[6],目前科研领域关于水处理工艺与技术的新兴研究较多,更新迭代较快,显露出很多新型的水处理方法与工艺。然而,环工专业常用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材主要是张自杰《排水工程》(第五版,2015年)、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2014年)和蒋展鹏《环境工程学》(第三版,2013年),教材更新较慢,很多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尚未纳入教材;此外,由于专业教材需求量相对较低,利润少,教材修订需要一定周期等原因,多数教材存在滞后性,无法做到与科学研究同步更新,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无法了解到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研究进展情况。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偏重目前污水厂的各水处理单元展开,着重阐述了格栅→沉砂→活性污泥/生物膜法→沉淀→消毒等处理单元的内容,而关于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新兴水污染防治技术的授课内容偏少,不满足部分毕业生的继续升学深造的知识储备需求。

1.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实践环节所讲授的实验过于简单,大多属于某些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如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污泥比阻等实验,缺乏水处理模拟设备单元的中试实验操作,使得学生缺乏对水处理工艺及处理流程的整体把握,对水处理工艺的运营过程缺乏实践经验。此外,实习实践环节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参观,按照水处理流程顺序依次参观各处理单元设备,听从污水厂讲解员大致讲述各个单元的处理目的及作用,这一实习实践环节过于流水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各处理单元的工程设计方法与运营要点,比如各处理单元可能出现的运行问题、工况判断技巧与处理方法等实际问题,这种流水线式的实践环节只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处理单元的具体形貌与水处理方式,而关于工程设计与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与学习。

1.3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有待优化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设置有待优化与调整,目前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4个教学环节是分段进行的,一般是课堂教学完毕再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的时段设置存在不合理性,没有遵循学生接触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知识的学习规律来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此外,扬州大学环工专业为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强制按照毕业设计来进行,要求每个本科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即污水厂工程设计),针对毕业后就业的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环节可以显著提升其工程实践与设计能力;然而,对于大部分本科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而言,科学实验研究将是其今后学习工作的重点,不同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开展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思维,为其今后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与研究素养,由此可见,“一刀切”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模式不利于以本科生毕业去向为导向给予学生最佳且最合理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1.4对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环工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偏重于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开设了大量的污水厂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课堂教学也主要针对污水厂常见的水处理单元展开详细的阐述与教学,关于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新材料如催化剂等、新工艺如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的讲授内容较少,同时环工专业侧重工程设计环节,例如污水厂的设计计算,对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使得学生对于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研究了解不够深入且缺乏开展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实验的能力与思维,导致部分学生在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的衔接不够,缺少初步的科研实验能力与素养,研究生阶段课题开展缓慢,不利于学生专业的深入发展。

1.5考核方式不全面

目前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实习报告的评分考核,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主要侧重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和大纲要点的考察,多数学生都是采用考前临时突击及强化记忆的方式应付期末考核,这样无法达到以考试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升华、工程设计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步提高、实验研究能力提升的目标。

2《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2.1丰富教学内容

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是环境工程专业含金量非常高的证书,取得该证书对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教材更新较慢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理论知识体系和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满足学生的需求。一是教师以学术报告形式,定期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研发的污水处理新工艺,让学生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与前沿研究接轨。例如讲解到膜分离工艺水处理时,除常规的超滤、反渗透技术外,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几种新兴的膜法水处理工艺(如膜蒸馏、膜电容去离子技术等)。二是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动画、仿真模拟),直观形象地给学生演示污水处理厂各单元的设计、施工、运行、调控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例如讲解到活性污泥法处理单元时,通过视频动画给学生直观展示不同活性污泥处理单元(如SBR、氧化沟、MBR工艺等)的构造区别及选用原则,使得学生深入了解各处理单元的区别与具体工程设计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三是课堂教学讲解到某一章节时,给学生介绍几个典型的实际工程案例,辅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比如讲解到水的自然生态处理环节时,可以给学生讲授几个关于水生态修复的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生态水处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四是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选择历年注册环保工程师的考试真题和各处理工艺的设计计算题,让学生平时学习中熟悉环保工程师的考试题型、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为将来参加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让学生掌握各处理单元的设计计算方法,巩固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为毕业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实践经验和工程设计基础。五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软件的培训,例如CAD、GIS、3D水污染控制设计虚拟仿真软件等,通过专门的软件使用培训使得学生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运营的软件,加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7]。

2.2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的时段设置

严格按照学生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始之前,先组织学生前往污水厂进行认识实习,实地参观污水厂的各处理单元,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污水厂的水处理流程以及各单元的作用及大致构造。认识实习完毕,课程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免学生对污水处理流程的认识了解衰减消失,在学生大致了解污水厂处理环节的基础上开始课堂基础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环节除讲授课本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穿插讲授与各章节内容相关的前沿研究进展、实际工程案例,同时鼓励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水污染治理内容为主题,开展汇报展示,课堂上相互讨论,教师进行评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课堂教学要与实验实践穿插进行,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各章节的实验课学习,实验课环节不仅让学生动手完成各种理论性的验证实验,还安排学生完成污水处理的中试实验研究,辅以3D水污染控制设计虚拟仿真软件的学习操作,让学生置身于案例场景,模拟实际的水污染防治场景,组织学生讨论、互动、交流学习,以小组形式最终给出一个具体水污染问题的治理方案或污水厂处理流程的设计规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案例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环节同时进行,在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再次前往污水厂进行驻场实习,深入了解、学习污水厂整体处理流程的设计、各处理单元的构造设计计算、处理单元的运行工况监测、分析与调试方法,同步进行污水处理厂的毕业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可以现场直接咨询污水厂技术人员,避免学生的污水厂毕业设计呈现流水账形式,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合理安排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把《水污染控制工程》分散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力。

2.3以学生毕业去向为导向,合理安排本科生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工作

据统计,超过半数的环工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继续升学读研深造,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相关研究内容也将成为环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课题,为培养这部分以升学为毕业去向的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实验研究能力基础,《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的实践环节除了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之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思考科学问题→组织研究方案→动手开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为有升学打算的学生提前做好衔接本科和研究生的工作。目前扬州大学环工专业强制要求本科生毕业前需完成毕业设计内容(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学生不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以及今后的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做毕业设计还是毕业论文,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基于研究生扩招现状以及大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升学去向,环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当以学生的毕业去向为导向组织学生分向选择,对于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可以建议其选择毕业设计,而对于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组织毕业论文选题,提供跟水污染防治有关的毕业论文课题供学生选择,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

2.4优化考核方式

为检查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期末考核。传统的期末考核为单纯的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大多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避免出现学生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核的情况,需要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一是优化调整期末试卷的内容安排,在编写试题时主要选择注册环保工程师的真题、练习题,以工艺设计的计算题和典型案例题为主,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内容和形式,反复练习与总结,为今后工作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夯实基础。二是优化考核方式。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考核实行期末考核(占70%)+教学过程考核(占30%),教学过程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课题汇报、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情况等,加大教学过程的考查比重,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知识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

3结语

水污染论文范文7

对于一个国家排放的可流动或可转移的污染物,所造成的危害往往会涉及到其他一些国家,乃至世界范围。所以,分析跨越国界的污染现象以及寻求解决办法时,博弈论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理论方法。一个具有实践意义并起到很好效果的例子,就是各国在研究和制定解决全球酸雨、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问题的方案时,博弈论是不可缺少的理论支撑工具,而且形成了共识。类似于上述问题或国际河流污染等,其特点是“由于物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不同,国家在每单位污染中所受的损害是不一致的”。因而,各个不同国家对待这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越界污染是国际外部性问题的典型例子,它是由于全球公共物品或公共财产缺乏所有权而引起的。这些公共财产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及气候资源、公海及其渔类资源、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带雨林及重要湿地、大面积的湖泊、大江大河及其河漫滩等生态系统。各国在利用这些公共财产时所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这些资源的使用边界不清,存在着外部性,尤其是负的外部性,还包括国内外部性和国外的外部性。国内外部性与国际外部性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内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依靠本国的政府,政府可以通过外部性内化的手段如制定排污标准、征收排污水费、排污权交易等方法来解决;而全球公共财产要想以较低的成本求得一致性同意的解决办法就很困难,因为世界上目前仍不存在超越某个国家的政府或组织,而且能够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和权力去使国际外部性得到内在化。虽然欧洲联盟成员国可以通过颁布盟员必须执行的环境相关法律,明确要求其成员国遵守污染条例,但是其成员履行法律的程度却大为不同;并且,欧盟无论如何也不能够限制非成员国家,比如向它们征收二氧化碳税来防止全球变暖。同时,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也不能迫使巴西必须要保护热带雨林而为全球提供公共服务。

国际外部性主要涉及的问题是:由于他国的原因或负的外部性溢出,而使得本国的福利变得减少的问题。尽管一些国际公约至少认识到需要一些保护措施,去控制国际环境中污染物的过度外溢,但是“受害者”仍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OECD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针对环境问题指出,“国家有义务保证自己的行为不会导致其他国家环境受损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害国是否能够从污染国那里得到真正令人满意的补偿,已经引起了关注。

目前,我们还缺乏国际水域污染物的外部性内在化的办法,尤其是跨国污染导致的环境灾难,因此通过国际公约去保护像界江界河这类的公共品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任何一个公约都会面临问题。比如,一个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全球性公约,A国就可能有很大的激励不签署这个协议或不执行这个公约,因为只要其他一些国家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国在不用消耗本国资源或投入成本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情况下,就可以从中获益;特别是非洲和南亚一些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吃饭和发展是头等大事,环境保护对他来说是奢侈品或并没有摆在前列问题,对气候变化并不在意,就没有激励去减少排放;另外,如果有一些国家若能从全球变暖中得到好处,它就更没有动力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意味着执行公约的结果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产生的搭便车行为,减少了全球的福利。假定在一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公约下,B国因减少排放量损失了八千万美元,但从全球的角度看,净收益还是大于零的,并且这个净收益损失超过了B国因减少排放量带来的损失。假若B国的损失能够得到补偿,它就会同意或积极参与这种减少排放的行动措施,相应的,全球福利也会得到增加。一个现实而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如果巴西可以得到热带雨林的补偿受益,它就可以放弃本国砍伐热带雨林树木的收入。尽管补偿问题可以以环境损害为标准,关键问题是怎么样去解决执行的问题。也就是说,B国在参与了这个计划后,是否能够真正得到补偿?一个国家如果参与了一个国际计划,其国内受损的个体能否得到补偿?怎样决定哪个国家应该支付哪种补偿?这个问题通常通过博弈论来表达,以探讨合作与不合作的解决方案。显然搭便车行为对于这种单边支付协议同样是一个阻碍:若英国居民会从保护巴西雨林中得到好处,但是英国可能不会同意这种支付,因为只要其他一些国家进行了这种支付,英国就可以无本盈利。其实,解决类似跨国水污染问题,与上述例子是一样的,特别是一条河流流经多个国家,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

以下应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有关解决环境外部性的国际合作问题,正如上文中阐述的那样:这是一种被公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解决两国之间跨国污染问题。Maler(1989)首次试图在博弈论的框架中,对关于污染或酸雨越界问题进行经验研究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论文运用博弈论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关博弈论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如何解决有效配置或净效益最大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需要一个边界条件:假定污染控制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都是预先给定的,或者是已知的。这样一来,有了这个假定,就能充分论证从全球激励的角度出发,有众多参与者中的完全合作解才是最优的结果。此时,控制或削减污染的成本加上污染带来的损害,从整个世界范围而言总的损害才是最小的,净效益才是最大的[5],也就是说,使得私人成本接近社会成本,即外部成本变小或趋于零。“由于污染损害的减少通常被假定为公共产品,这个结果由萨缪尔森条件决定,即(略)

(1)式代表着J个国家的边际损害成本(MDC)的总和等于每个国家的边际控制成本(MAC)。此时,污染的边际损害成本(MDC),可以被看成是控制减少污染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因此,(1)式的含义为:由于控制或削减污染达到负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接近,故此,最佳的状态是各国控制污染的边际收益之和等于每个国家控制污染的边际成本。如图1所示,假定边际损害成本MDC和边际控制成本MAC的函数是线性的,则各个国家合作的结果是MAC与MDC的交叉点,即Qc点。此时,每个国家把自己边际损害成本MAC(MACj)设定为等于全球控制(消除)污染所带来的边际收益MDC(各国MDC之和)(barrett,1994)。尽管如此,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容忽视:即使整个世界福利增进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的福利都会因此而增进。因为对有些国家而言,他们由于控制污染而支付了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是相当可观的一笔成本,此时,其经济状况可能变得更加恶化。主要原因可能有政治的、经济的和技术上的,但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控制污染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比环境变好带来的福利大得多。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比如有些欠发达国家为了减少煤炭的使用,而开发更环保、更清洁的替代能源,它付出的成本有可能超过环境改善带给它的好处。这样,由公式可知,国家j完全可以通过不合作的方式,以使本国的福利不减少或得到增加。如果每个国家都从利己的行为行事,将导致的后果是均衡解,这时每个国家使其自身的边际控制成本(MAC)和边际收益(MDC)相等。这是一国对其他所有国家利己行动的最优反应,即(略)

(2)式表明:由于产生了一个相对于完全合作结果的帕累托次优解,使得每个国家都使其各自的边际损害成本等于边际控制成本。通常可能存在着其它不同的均衡情况,它能使每个国家的状况至少与在纳什均衡下相同,甚至会更好。实践上,各国在解决气候变化和减排方面的合作,证明这个办法或措施是有效果的,因为在保护环境上,受损者得到了相应的补偿,能够激励每个国家或地区相互合作。比如,欧洲联盟国家对待全球问题、气候变化、跨境污染等问题上,在寻求这样的合作解时,通过附加单边支付的方法,或采用许多种单边支付办法,将合作带来的收益,在获益者和受损者之间进行再分配,这样可以使受损者得到补偿,从而使得盟员国都愿意进行国际合作。我国与俄罗斯之间应尝试在控制污染方面进行这样的合作,使得两国都能在合作中共同获得收益。

博弈论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减少国际公约中的搭便车倾向的方法,假设我们不考虑监控服从国际公约的成本问题(事实上,遥感技术已经使监控比以前更容易,这种技术大大降低了监控成本)。具体到越境环境外部性问题上,官方可以通过污染与其他问题的谈判,如贸易壁垒问题捆绑在一起加以处理。Folmer等(1993)和Folmer与Mouche(1993)用“内在关联博弈”的概念将关联性谈判的想法模式化,他们证明这一方法是克服“囚徒困境”状况,并达到合作解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样不同领域(包括国际环境外部性问题)的谈判相关联,能构成对单边支付的替代,使合作更进一步,并提高世界整体福利。

跨国水污染及相关国际法律的经济学基础

1.跨国水污染责任承担

直到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活动对国际河流湖泊造成的污染甚为轻微,因此国际条约着重保护的是水生物的养殖,还没有注意到水源和水质的变化。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国际水域的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都达到了空前高度,出现了现代意义的水污染,特别是跨国界污染。首先是工业化产生了油污染、热污染和大气污染,污染范围遍及世界各地,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也十分严重。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向都市集中,加上生活内容发生了变化,造成用水量、生活污水和垃圾同时激增。第三个因素是过量用水和不合理使用加重了污染程度。著名的1966年《赫尔辛基规则》中对水污染的表述是:“人的行为造成国际流域的水的自然成份,结构或水质的恶化变质。”国际水污染是现代国际水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指国际水域的污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具有受害面积大、防治困难和需要多国协作的特点。现代的国际水域条约已注意将开发利用同保护水资源两个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并增有防治污染的专门条款。但是由于污染源的继续增加,污染程度的日益加重,要求有关国家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国际水污染的领域和内容都在扩大,但在理论上和法律上则都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如跨国界污染的概念和内容、国际责任、国际法和水污染的关系、后果极其补偿等等。然而,沿岸国之间无法控制对方的用水和排废,国际机构也没有真正的权力行使有效的监督。因此,国际水污染比国内水污染更难治理,对污染源也更不易控制,往往还因此引起国家之间的纠纷。每个国际水域污染都涉及几个国家,需要通过条约规定各国所应承担的义务。这些条约制定或法理依据都要遵守一个基于经济成本的基础。

从许多事例中可以看出,跨国水污染已引起了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荷兰同法国、西德为莱茵河污染而争吵了30多年,美国同墨西哥、加拿大两个邻国之间长期遭受跨国水污染的困扰。尽管经过谈判签订了协定,制定了解决方案,甚至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跨国水污染并未根本解决,因为经济增长和人口集中所造成的污染源依然存在,旧的污染点减少或得到控制以后,又出现了新的污染点。跨国水污染包括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的问题,而占首要位置的是政治因素。由于整治共有水域涉及各沿岸国的经济利益,因此解决方案还必须考虑各种经济因素。同时,治理跨国水污染又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首先要求掌握大量技术资料,制定合理方案,并且需要长期进行技术监督,亦即从始至终提供技术保证。在签订国际条约、建立专门治理体制以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这些机构是否拥有必要的权力。目前,这些常设机构的共同问题是权力有限,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和认真执行监督,因此治理效果不明显,这是国际水域沿岸国必须共同协力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跨国水污染造成国家之间一种特殊的权力和义务关系,亦即污染者和受害者的关系,或是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治理污染的义务。治理跨国水污染必须由国家之间协力解决,因此在这方面国际法应起到干预和调整的作用。

2.跨国水污染与主权的关系明晰

国际水域分属各沿岸国,在其直接管辖下的河段或湖面,即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因此,国家对国际河流湖泊拥有主权关系。在出现水污染时沿岸国家或是污染者,或是受害者,或是共同责任者。由于绝对主权论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中期还有学者主张:国际法基本原则不禁止沿岸国污染其水域。但是,一个国家水域中的水如果流向过境外,把水中污染体送到他国,则是直接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妨碍了他国对水源的正常利用,以及侵犯或限制了别国的用益权。美国将盐度过高的水送入墨西哥境内,墨西哥无法用高盐度的水灌溉农田,这就妨害了墨西哥对水的正常利用,损害了他的主权利益。当主权利益受到侵害,根据相关法规,污染补偿才成为可能。

3.跨国水污染与国家责任的关系

沿岸国在其领土上的活动污染了国际水源,国家应对污染负责,这也是国际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即在一国领土上不得从事危害他国的活动,包括军事破坏、组织走私、伪造货币等,都应由造成破坏行为的所在国承担责任。许多国际条约中已载入专门条款,禁止对国际水源造成污染,有的条约还规定赔偿原则。[8]但是,在实践方面,实际执行的阻力很大,主要是当事国出于国家体面考虑,不愿承担责任。随着跨国污染范围的扩大,确定责任在技术上亦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国际事件倾向于强调照顾睦邻关系和共同利益,而避免过多强调法律责任。

4.跨国水污染与共同财产

早在二十世纪初,国际河流就被认为是沿岸国的共同财产。七十年展中国家提出了,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的概念。国际水域属于人类共同财产,各国都有共同的保护责任,在发生污染时则有共同的责任。共同财产概念对于处理跨国水污染有极重要的意义,因为水的流动特点是同一流域范围内各国都会受到污染影响,而它们各自的活动也会造成对流域的污染。只有从整个流域概念出发,规划治理污染才能产生效果。目前,实行区域治理才仅仅开始,治理效果不是很显著。这涉及防治跨国水污染的基本方针问题。各沿岸国对共同财产采取保护和整治措施,在流域范围制定规划,汇集各种力量,提出明确的治理目标和要求,应该是今后的方向。

5.跨国水污染所涉及的责任及赔偿问题

现有的国际条约对于污染的概念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有各种不同提法。很多条约只提出防治水污染而对它的内容未加具体说明;这反映了各个国际水域的不同特点,也说明现阶段国际水法在解决跨国水污染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很多双边和多边条约已经确定了跨国水污染的内容、范围和治理措施,但是至今仍未有一个普遍性的国际条约对跨国水污染提出一个完整法律定义。这是因为国际社会虽然都承认防止和治理水污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对于污染的标准和治理责任仍存在着很大分歧。《赫尔辛基规则》要求沿岸国家共同防止国际流域出现新的污染,或是加重已有的污染程度,避免对其他流域造成重大损害,并且规定了赔偿损害的原则。但是,对于污染造成损失的标准正是当前一个争论的焦点。“重大损害”的提法主要是参照四十年代著名的特雷儿炼锌场污染赔偿案的裁决所规定的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负赔偿责任。在国际上,一般轻度污染通常不做污染处理,但严重到什么程度才构成污染行为,则很难制定统一标准。现今的趋势是由条约规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额,或确定水质标准。这些规定都有利于控制和治理污染,但在国际上则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是因为各个国际水域有不同的自然特征,水源亦有多种用途,加之各个沿岸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从污染源、治理要求到各种杂质的具体含量实际上都不可能规定统一指标。欧洲水污染问题会议的报告中强调污染概念的相对性,主张以水质变化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作为主要标准,指出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国际事件已提供了一些先例可供借鉴,并有条约加以确定,建立常设机构直接负责执行治理计划和加强监督,比较能适合每个国际水域的特性。

中俄跨国污染防范和治理的合作机制探讨

(一)以往中俄政府间合作内容、机制回顾

中俄在贸易、资源开发、跨国污染合作等方面合作,是有一定历史基础的,这对未来界江界湖水资源开发合作以及跨国污染共治创造了基础条件,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2007年初,中俄两国元首共同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10月中旬,两国总理共同发表的《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特别强调,“双方将全力落实两国元首批准的《规划纲要》,并为此确定协调落实的办法”。为贯彻落实两国元首、总理等高层领导达成的共识和有关指示精神,双方一致认为,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除结合职能,研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措施外,还应从机制和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从国家到地方及企业等多层次的中俄地区合作协调、推进、落实机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至2012年的十八年中,中俄两国元首级会晤2次,总理级会晤17次。其中涉及资源合作方面内容的达到11次。可以看出,中俄高层定期会晤和协商机制,为进一步解决双边问题和未来合作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同时,近十多年,中俄签署的有关水资源合作方面的协议、协定有15次,其中国家层面的11次,省部级层面的4次[9]。如2007年8月中国和俄罗斯在北京召开了水资源合作联络小组会议,这是中俄首次针对水资源合作成立的联络小组;同年9月,中俄联合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松花江流域水质状况,为跨境污染的经济制裁或赔偿措施等提供建议;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的协定》,初步构建了我国东北地区国际河流开发的法律框架;10月中俄就黑龙江上的黑瞎子岛主权划分达成协议这对跨境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2009年10月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大连市召开。国务委员刘延东与俄副总理茹科夫签署了2009-2010年旅游合作计划实施纪要。《纪要》为中俄界河界江界湖水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这些无疑使中俄双方将跨界水体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合作例行化、常态化,对双方进一步合作解决跨境污染开创良好的条件。跨境污染与共治问题解决了,为双方水资源合作开发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俄罗斯水资源极其丰富,随着黑龙江省确保千亿斤粮食生产,界江界河的水资源开发势在必行。因此,中俄界江跨境污染及水资源利用合作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

(二)未来中俄跨国水污染灾害应对的合作机制设计

1.在互信基础上,建立合作、协商制度:在国际水法中,互信是制度实施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应对上下游水污染灾害事件的合作协商制度。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呼吁为防止淡水污染和保护水资源进行国际合作;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地球宪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1世纪议程》等文件,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适用统一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的方法,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联合国于1997年通过的《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约》,明确了在淡水资源保护方面国际合作的原则,倡议通过联系机制或联合委员会等方式进行合作。迄今为止,这是世界目前唯一的淡水资源国际法律。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双方唯一可遵守的中俄之间的环境保护协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环境保护合作协定》[10]。这个协定是中俄两国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上,双方约定并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相关资料的交换,其中包括技术人员交流和科研活动等合作方式,特别强调了属于国际河流(湖泊)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边界水体保护领域中的合作,包括松花江下游水系、乌苏里江、绥芬河、黑龙江及兴凯湖等。这个协定表明了双方的互信程度,标志着在未来出现跨界水污染问题时,尽管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跨界水污染处理可供参考的两国共同认可且可执行的文件,也可以启动外交临时协商和对话机制。在2005年的松花江跨国水污染事件中,中国不失时机地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和俄罗斯边疆区,通报了松花江水污染团向下游移动的最新发展情况。当时,不论是俄罗斯方面还是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和所有媒体,都能够及时了解和报道水污染全面而准确的相关信息。在这次跨国水污染灾害事件中,中国方面积极遵守了国际水污染跨界的处理习惯,并形成了一整套信息采集和通报制度,这是负责任的和积极的。俄方对中方的处理态度,也表示满意并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方认为,中俄有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界河界湖,加强对这些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完善的协商和合作制度,这既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执行国际水道法原则、规则的要求。

2.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共同遵守的跨国水管理原则:解决类似像松花江跨国水污染这样的灾害事件,建立共同遵守的原则至关重要。由于河流水系、湖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的自然和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甚至与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及独特文明的脉脉相通。对处于本国境内的水资源进行管理、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别国没有任何理由加以干涉。所以,一个国家对处于本国领域内的河流湖系及其水资源拥有主权,是一项国际公认的法定的权利,即所谓的主权原则。但国际法同时也规定,某一国家对所其拥有的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得损害到自身管辖范围以外的(或他国)水资源和水环境,如界江界河(湖)或上下游国家。还包括一国对其所属河流、水道及其行洪滩地的利用和开发,如修建河堤、护岸等建筑物,必须要考虑到不得对其他沿岸国家或下游国家对该河流的主权行使造成负面影响或者设置障碍。因而,根据国际性河流及其水资源“共享”或尊重对方拥有水权的实际情况,在每个国家在制定自身相关法律规则时,还要考虑确实保障相关国家的主权,以实现自身的“小法律”适应或在国际公认的“大法律”框架内,共同遵守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当然这种理念基于两点:一是河流沿岸国家相关信息的交流;二是利益相关国家之间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行事。如目前可遵守的原则即“大法律”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的《关于共有自然资源的环境行为之原则》、《非航行利用国际水道法公约》等等。但是,当下已有的相关国际水法或水规仍没有实现完全的共同管理,仅仅是在启动和利用这些原则或公约时,目的是为了对一国单方开发水资源活动的适度限制。所以,还要发展和完善一些跨国水管理原则,如不引起严重损害原则,即在本国领土上利用国际水道应采取一些适当措施防止对其他水道国造成严重损害,如果发生严重损害,除非引起该损害的利用得到了受害国的同意,加害国应当与受害国进行协商并根据有关国际法规则消除或减轻损害,并对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可见,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共同遵守的跨国水管理原则,并形成长效机制尤为重要。

3.在共同履行国际公约基础上,共同制定跨国污染措施: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哈尔滨市停水4天,中国方面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会商,预测可能会影响到下游的俄罗斯,随后,我国政府将第二松花江污染团下移并可能污染下游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域的有关情况向俄方政府部门通报,同时,中方将监测到的松花江水质污染的相关数据、跟踪监测水体污染团行进的情况以及污染影响程度等资料,一并通知俄方并协助他们商定应对措施。这些行动,都在履行国际相关公约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来俄方积极配合,积极地、共同地采取措施是密不可分的。当时可遵守的国际公约有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第五十一次大会通过的《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这个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国际淡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国际公约,也是目前有关国家响应和倡导最多的。公约的内容涉及到对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的内容、原则、方式,包括司法解释和管理制度等诸多领域,对于松花江下游国际水道污染的相关事宜处理有参考意义。《公约》还详细规定了上游国(如中国)利用其境内水资源的权利和应受到的限制,包括对下游国(如俄罗斯)的主权和水资源利用造成影响的限制。目前,中国政府虽然没有加入这个公约,但遇到此类污染事件,积极参照公约处理跨境污染事宜;另外一个可以参照的就是国际法协会通过的《赫尔辛基规则》,这个规则是1966年通过的,当时背景下北欧国家积极倡导并由国际法协会组织通过,对各国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是,这个规则对国际法中关于国际河流利用的规则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在处理国际河流污染、纠纷中被很多国家参照执行,比如,《赫尔辛基规则》中规定了各国有责任防止和减轻对国际流域水体的污染,包括“从一国领土所造成的水污染”和“虽在其国家领土之外,但由于该国之行为所造成的污染”。这一点对解决中俄跨境水污染问题的参考价值很大,特别是规则中强调“国家有责任停止其引起污染的行为并对同流域国所受的损失进行赔偿”。在这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中俄在界江界河水资源利用、处理跨境水污染事件的两国共商机制的建立以及共同应对污染灾害或防范的实践中,《赫尔辛基规则》得到中俄两国广泛的承认和遵重。第三个国际公约是1992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倡议制定的《跨国水道和国际湖泊保护和利用公约》,它是区域性公约的典型代表。]公约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包括预防、污染者付费、代际公平、合作等基本原则的规定等。第二部分“沿岸国的规定”对于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具体事项、协商、联合监测和评价、共同研究和开发、情报交流、预警和警报系统、援助等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为跨国污染共同制定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俄必须在共同履行国际公约基础上,共同制定跨国污染措施,才能很有效地解决跨境污染问题。

4.组建中俄界江界河(湖)国际委员会:国际河流共同管理常设机构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发展过程,如在美国和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巴尔干水系、亚马逊河等,都成立了国际河流委员会。代表了不同合作程度的开发机构。目前,世界上运作比较成熟的国际河流委员会有多瑙河委员会、莱茵河委员会、美墨边界和水委员会、塞内加尔河开发组织(OMVS)、马诺河联盟、亚马逊合作委员会、巴尔干各国水经济委员会等等。若组建中俄界江(湖)合作委员会,可借鉴上述这些国际水机构的经验,重点解决两国关于水资源开发和水污染共治的政治性与技术性结合的问题,包括中俄两国统筹兼顾的开发方针和国际参与等,充分发挥共同管理、协调、监督、开发等多功能机构的作用。实际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原苏联与波兰就签署过《苏联—波兰关于边界水域的水经济协定》,俄罗斯在此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到中俄水合作委员会,其中涉及到的调节边界水流和修建水利工程以综合开发水利资源、修建堤防、改进水经济和供应农业用水、防止污染、研究边界水情等。

中俄跨境水污染灾害共同应对机制建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中俄界江界河共同管理的基础工作:根据以往国际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管理的经验,水文信息收集及评价是基础,也是国际河流资源认定是权益分配的前提性工作。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资料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双边或多边水文合作,是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的第一步。而黑龙江及其支流局部缺少前期水文研究,甚至基础资料都很不完整,水文监测站布设不够等,特别是双方技术层面的交流和互信不够,必定会影响后期河流共同合作开发和跨境污染应对等谈判的进程。

2、注重和积累中俄双边交流的人文合作经验:目前,中俄界江界湖水域开发以及减灾合作,最大的障碍因素是解决双方不同或争议的地方,以往国际惯例是政治和法律方法。如外交谈判或依据国际判例和国际公约等。这些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如《国际河流利用规则》、《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关于天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等。但鉴于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历史,区域合作的创新机制更为重要,在界江(湖)开发中的水量分配、环境影响、共享资源产权等问题协商,融入人文的因素更为重要。因此,实现双边互惠的各种谈判以及规则的制定,对以往合作的人文因素的经验总结和研究非常重要。

水污染论文范文8

一、策划选题阶段,挖掘新闻热点背后的学术盲点

近些年,公众对环境污染非常关注,大气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水环境污染、噪音扰民时有发生,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已经成为新闻热点,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被多次报道。但是新闻媒体对污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报道很少,致使广大群众对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产生了误解,并形成了一些消极情绪。责任编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家的实验数据解读,发现这些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不达标所致,再有就是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饮用水污染是工业生产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造成的。另外国家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污染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制定政策以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基于这个学术盲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编辑决定策划选题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刊发。

二、策划组稿方向,深入实验室不间断追踪重点专家的研究成果

为改变坐等稿源“上门”的局面,为让读者了解正规工厂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处理的常规方法和目前科研的最新进展,编辑深入环境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调研,与作者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初步确定了论文的写作方向。策划过程中,本打算只刊发“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主题的一篇文章,但是编辑通过对课题和新闻的研究发现,读者对“生活用水的水质如何鉴定是安全”的这一问题比较关注,于是编辑建议作者再从这个角度撰写一篇论文。最终,作者接受了编辑的意见,创作了2篇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论文。在论文内容确定的过程中,编辑充分发挥了媒体人的正能量,当作者在查找资料、选题、论文写作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帮忙联系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素材,使论文很快成稿。另外我们关注辽宁大学环境科学院宋有涛教授的科研团队已经十几年了,在宋老师刚刚被辽大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为特聘教授,我们就一直关注他的科研课题。早在2006年我们就针对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了一篇题为《超声提取绞股蓝总皂苷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章,此时他仅仅32岁并刚被辽大引进特聘为教授,之后他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我们一直在关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2年学报与他的科研团队才有了实质性合作,终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从2012年之后几乎每年在辽大学报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第一期、第二期发表《疯牛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和《氯化镁促进溶菌酶淀粉样聚集的分子机制研究》,2013年又发表《巯基琥珀酸包被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毕赤酵母生字的影响》和《氯化锌影响胱抑素淀粉样聚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014年发表《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等。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后,编辑与宋有涛教授团队沟通确定再组一篇文章作为该系列文章的重点文章。

三、启发作者论文题目“标新题异”,便于网络搜索和阅读

由于这几篇文章都与健康和环境相关,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编辑发现,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既涉及疾病防治、污水处理厂改造、城市水资源检测,又有空气质量检测、噪音检测等几个方面,因此,编辑建议作者针对每篇文章的创新点重新拟题。一次修改后的题目已经突出了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突出文章的创新点,编辑通过知网查询,分别搜索到多篇标题相似的论文,这个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文章标题缺乏“标新题意”的问题。编辑将检索的结果告知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理解,觉得文章随便起个题目就行了,想看的人打开看看就知道具体内容了,于是编辑这样启发作者:如果论文的题目不新颖,与以前发表的论文题目相似,那想查询的人就可能细化检索条件,你的论文被检索到的机会就少、被别人参考引用的机会就少,从而影响了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经过编辑启发后,意识到了标题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二次修改,结合创新点采用了新标题。编辑再次利用知网检索,没有发现同名的论文,充分体现了科技论文标题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编辑的“标新题意”的想法。在编辑的建议和启发的帮助下,作者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标题,最终的标题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核心的内容,体现了标题的“精确概括、语义准确”。本栏是以环境科学为特色的专栏,研究内容与栏目报道内容相符,与本刊的宗旨、风格相协调。

四、依托重大科研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笔者关注到宋有涛教授主持完成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基因重组酵母建立抗朊病毒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研究”和“通过改变分子伴侣Hsp70活性提高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灵敏度的研究”其成果已经成熟,便与课题组联系想组织一篇特约稿件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刊发,这个想法得到了宋老师的认同和支持,《景观遗传学中Man-tel检验和dbRDA统计方法的对比分析》就很快的交到了评审专家的手里,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和复审,并如期刊发出来。我们把这篇重点文章放在篇首的特约栏目中,同时在封二的“科学家之路”栏目我们又对宋有涛教授及其团队作了500字的介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前后呼应,非常完美。这篇文章虽然只是其国家攻关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也很具有代表性,为其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该后在国内反响很大,并被多家杂志转载引用。大气、水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都是广大读者长期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重点资助的范围,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学计划项目,辽宁大学“辽宁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课题,该系列文章的相关研究成果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理论水平和较好的社会影响,因此获得了辽宁省政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被辽宁省环保厅及沈阳市环境监测站所采纳,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在社会、同行及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

从2015年起,期刊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上免费提供本刊的论文给读者下载阅读,使得论文的读者数量呈线性增加,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层面的人成为了本刊的读者。这组文章的策划内容是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本刊网站及各大数据库网站上的下载频次总计达到了800多次,远远超过同期发表的其他论文。同时,本刊还将这一系列论文的精华部分集合起来在本刊的官方博客、微博和微信上,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健康与环境的问题,扩大策划内容的服务性及影响力,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作为媒体传播正能量的作用。这一系列论文刊发后,收到了很多学生、科技工作者、教师、企业技术方面负责人,以及一些群众的反馈,具体包括反馈意见、咨询情况、表示感谢等。尤其是一些非科技工作者,通过阅读这组文章,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理和防治措施,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明白了国家的环境治理政策及大型国有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的贡献,不再相信网络谣言,还主动宣传本刊倡导的正确方法。对于这些反馈意见,编辑充分体会到了期刊发挥媒体正能力和服务百姓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