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例6篇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精神教育课。大学语文不仅要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要着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所以国家教委高教司把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围绕人为中心,以人为指向和尺度,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泛指人对自然、人类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所以大学语文在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优秀传统的继承等方面,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的严峻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缺失。市场经济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信心和奉献精神。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只是以经济尺度为坐标,目光短浅而粗陋。

2、文化传统等民族精神的匮乏。如今更多的外国人在关注着悠久的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和贡献看不在眼里。

三、大学语文的教育特征

1、定位――人文关照。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更多的专家学者认同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大学生思维能力为基础,以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和研讨为渠道,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内涵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国家教委高教司已经把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材――侧重经典。大学语文教材近几年的探索多种多样,琳琅满目,但教材总的不脱离课程定位。故基于此,大学语文选文以本国为主,国外为辅,重视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方面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出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想和审美价值。

3、课堂教学设计――综合多样。无论是构建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内教师指导学习、课外学生“开卷有益”;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语文、音乐、美术相关学科结合;还是从内容到形式,思想到手段革新,增加课程与生活及其它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等等都是兼顾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知识上、能力还是人文素养上,对学生有强有力的提升。

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校长和南京大学校长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应当读“大学语文”,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大学人文缺失的严重性。经过多年努力,专家学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学语文的教育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在爱国情怀的培养方面

爱国情怀就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屈原、李白的故国情怀,辛弃疾、陆游等的诗词歌赋,通过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启发教育学生,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励他们热爱祖国,立足岗位,勇于奉献的坚定信念。

2、在高尚人格的健全方面

大学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环境,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人格操守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要阅读、思考、讨论,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的体验、感受,以此潜移默化的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也会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影响。所以大学语文亦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进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增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心理素质,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铸造宽容、大气的风度,树立多元文化理念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3、在文化素养的提高方面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课不能单单是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大学语文也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或学科课程,而是由文学、哲学、科学、历史和艺术等组成,涉及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文化要素的复合体,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审美情趣的文化、文学课。大学语文的教学通过以史带文,以文述史,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进而通过以赏促读、读赏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位学者曾指出:“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传承的有修养的中国人”。通过这样一种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也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创造条件。

大学语文,在传承人类精神遗产,在弘扬人的基本人格和操守,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能够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种种挑战,兼顾人文教育和审美需求,一定能走出一条改革新路,培养出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杜时忠,《人文素质教育论》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2

0 引言

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高专院校如果要实现更好地发展除了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人才之外,还要培养具有大庆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才。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中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程只是重视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培养,对于英语课程中的人文素质却没有进行深入挖掘,造成了当代的很多大学生缺少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庆精神产生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是由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等几个方面组成,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将大庆精神渗透到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见识。大学生通过对文学、历史、艺术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等,所以在高职高专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渗透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载体,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英语课程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直接反应,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宗教信仰等。将大庆精神渗透到当前的英语课程教学中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当前的国际化大形势,很多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颠覆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其次,当代很多大学生崇洋媚外,贪图享乐,完全将我们的爱国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精神抛之脑后,什么都认为西方国家的好,完全摒弃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将会面临极大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渗透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淡化语言形式教学,最终实现英语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缺失的表现

2.1 高职高专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就业环境的压力,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却没有提起足够重视,当然对于大庆精神也就更加无从谈起。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含较高的人文素质,否则只有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是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长期发展的。但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大庆精神为主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基本没有渗透。

2.2 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人文精神难以落实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学生更加无暇关注人文精神,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这与相关部门倡导的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精神更加遥远。

2.3 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影响了人文素质的提升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方面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对于以大庆精神为主导的人文知识的学习能力方面也相对较差,不利于人文精神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3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渗入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帮助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摒弃过去传统的为考试而学习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学习同以大庆精神为主导的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要提升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努力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将英语知识同我国的大庆精神进行有效结合;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好地管理;英语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大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双重提升。

3.2 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教师要重点挖掘英语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知识,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通常使用的英语教材包含着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摒弃以往传统教学中重点讲解单词、语法的方法,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课文中没有的、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精神渗透进来,比如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文章选进课程,在和平年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3.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多维的人文素质教育渠道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做到与人文知识的有效结合,就要将以前比较死板、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加入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制定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案,把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每一堂课程中,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等,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点的同时也增长了人文知识。

3.4 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属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应该坚持平等原则,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和谐、健康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其次要注意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再次要真正找准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3

人文精神的内容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断充实和更新,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和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伟大精神。它是个人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显为个人的性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要人们过得更充实,更美好、更有价值。它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为核心,以全人类的平等自由、思维创造、全面发展和幸福美好为终极目的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正由以往的应试教育实现向素质教育发展转变。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前提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而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指导,素质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时代课题,更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力接班人的现实需要。通过高中历史课教学来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教学理念,从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会如何去生存、竞争,学习如何去与他人去合作、更要学会如何去做人,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2、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不仅是对历史史实的学习,更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规律的学习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进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获取丰富的人文信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养成艰苦奋斗、勤奋创新的精神。此外,通过学习历史,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况,让学生们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个人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主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一,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提高人格魅力。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对学生一直同仁,有教无类,进而身先示范,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够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生活、学习的真心实意的关心,从而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基础不一,这需要教师对情况特殊的学生予以个别照顾和关怀,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此外,教师的仪表与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地影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使教师更有亲和力,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二,有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随着中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历史这门学科也要求对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创新和调整。在新的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一个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去指引学生成人成才的领路人。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由此,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助于历史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进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1、科学确立高中历史的人文精神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中指出,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一定基础能力和素养。这需要教师要由以往的知识本位向以学生为本而转变。因此,教师应当首先确立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将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加以明确。对于处于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首先应当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平常的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将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强化动手能力和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三方面的要求有机统一在一起。具体来讲,教师应当把基础知识的传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同时要结合与人文精神培养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切实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人文精神培养功能。

2、深挖历史课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

在高中的所有科目中,历史这一学科,是承担人文知识传播的重要学科。著名学者杜威曾讲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在我国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中,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有政治和经济方面,还有思想和艺术方面,因此,作为重要载体的历史课本,在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其独特的先天性优势。从这个层面来讲,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全面了解、深刻把握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使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基本方法之一。所以,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历史教科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资源,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利用历史教科书自身的人文精神内容,让学生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优秀的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实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3、创新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4

关键词:外语教学;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1-02

一、引言

人才的培养是立国之本,对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高校外语教学来讲,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我国的外语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地受到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具有很强的工具主义倾向。外语教学无论以传统的语言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导,还是以跨文化或学术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都把外语的交际作用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社会道德、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高校尤其严重,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予以重视。外语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其授课形式融合语言学习与作为语言载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将语言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概念来自于英语中的“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指的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幸福、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为人文主义所倡导,提倡公平、理解、宽容、和谐,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尊严、生命,尊重自然、人类的自由、权利、各个国家及各种文化间的差异等。在物质主义盛行、个人主义至上的当代社会,唤醒人们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化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日益恶化的矛盾关系。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人文意识引导的匮乏会导致学生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以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自20世纪末开始对人文精神及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实践予以充分关注[1],他在2007年“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人文教育的危机》一文中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种人文的力量,人文教育就是要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尊严、自由、健全、理想。外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以培养能用外语自由表达的、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才为宗旨,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置应兼顾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合近年来外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我们认为要想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懂外语人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应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广泛开设外语类通识课程。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以大连理工大学外语教学为例,外语学院自2012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基于“四化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英语教学改革。其中“人文关怀全球化”是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关怀全球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的人才,使他们的解决问题意识能够投向整个人类的现实与未来。“人文知识现实化”,是指使学生在中西人文知识体系中,将人文知识传统与现实有效和有机结合,将人文知识应用于全球化的现实;“科学意识交叉综合化”,是指使学生在实践中具有跨学科的融通科学观,以“大科学”的理念指导实践;“方法意识中西结合化”,是指使学生具有以结合中西思想为基础的方法意识,培养出具有不同层次科学创新能力的学生。在此教育理念框架下,为全校学生开设英国(美国)社会与文化、西方文明史、欧洲历史与政治等通识教育课程,效果显著。

此外,可考虑外语学院与人文学院教师合作增设人文类外语课程,将外语语言技能的提高与人文类课程的学习相融合。欧洲已有不少跨院系、专业合作授课的成功先例(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技伦理学的教师与工程专业教师合作讲授工程伦理课程),国内理工科高校也可以考虑将外语课程融入人文教育元素,外语教师从语言角度、人文教师从人文精神角度开展内容与语言融会式教学,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为人师表者,言传身教,外语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高度。外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注重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对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塑造。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教师若具备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修养,则能在授课时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承认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掘教学材料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例,例如,在所承担的英语高级视听说课上,笔者精心设置了战争、历史、教育、音乐等主题,结合相应视听材料安排学生讨论。在战争主题课堂,通过电影《辛德勒名单》与学生探讨战争的残酷、当代世界和平的意义、战争中的人性等话题。在分析二战犹太大屠杀的血腥历史文化背景后,将话题引申到当今社会对艾滋病患者、贫困人群的歧视等,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对待异己、对抗挫折的态度。

最后,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理工科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因此营造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建设人文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可举办英语校园文化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英文歌曲大赛,设立英语沙龙、书友会、电影俱乐部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自觉汲取人文、文化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外语课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课,外语教学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广泛开设外语类通识课程,或考虑教师跨院系合作增设人文社科类外语课程,将语言知识技能的提高与通识课程的学习相融合。另外,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柏成.中国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现状、局限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34-37,46.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5

【关键词】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引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学是大学生以身体学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基于此点,在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可以强化体育教学的教育性,促使学生在身体练习的同时,了解人文主义,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增强道德品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做铺垫。

一、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于教育总结道“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明德。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单单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品质,使学生的德行加以彰显,提升学生的品德和素养。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教育人才的重任,在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长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升,以文明、优雅的姿态来生活和学习,这对于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有很大帮助;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促使能够理解和感受各种情怀,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生活或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努力向前,良好的发展;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掌握社会能力,为使学生在以后步入社会,更好适应社会,有效处理工作上的问题创造条件。总之,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体育教学目标中体现人文精神。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入改革的当下,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此种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如此可以改变传统单纯的教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模式,优化落实体育教学,促使体育教学教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力、素质、意志等,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体育教学目标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则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师范学院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人文精神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明确适当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正确的引导教学方向,并促使人文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

1、体育教学中端正学生人文态度。态度是学习的基础,良好的态度可以使学生端正的、投入的学习。对师范学院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应当注意端正学生的人文态度,促使学生受人文态度所影响,认真的、专注的、投入的学习。其实,体育运动是一项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协作意识、拼搏理念的运动。要想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体育运动的特点,并展现人文精神的作用,则应当将体育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良好的融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教授来渗透人文精神,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品质,强化学生的素质。例如,在网球课程教学活动中,分组进行网球竞赛活动,要求每组成员按照规定的跑道持拍行进间颠球做一次往返跑,在传递给另一位组员。最终获胜的小组为用时最短的小组。通过此种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得以提升。

2、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师范学院培养的是教育人才。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人才,则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丰富的技能、较高的素质、优秀的品质。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教育人才,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应当在教学内容穿插人文知识方面的内容。在落实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成为优秀的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3、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强化。其实,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人文精神,只停留在口令引导上。培养人文精神并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真正的行动去落实,如此才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意义。师范学院体育教学内容的深入改革,应当注重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或竞技活动等来引出人文精神,促使学生逐渐感受人文精神,并深受人文精神所影响,提升自身的意识、素质、能力、精神,这可以使学生具有客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永不气馁的意志。所以,在体育教学内容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强化是非常必要的。

结束语:师范学院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祖国需要的教育人才。而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能力、精神、意志、素质等方面予以培养,促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培养,为成为优秀的人才创造条件。基于此点,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强化体育教学的教育性,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予以强化,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协作能力、团结精神等方面提高,如此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所以,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更好的教授师范学院学生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乐,付唯真.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9).

[2]代方梅.体育教学团队建设实践研究――以湖北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团队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2012(11).

[3]戴路,陈湘文,赵群忠,张双玲,赵东永.健康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范文6

1 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在广义上是指和人类直接相关的文化内容,狭义上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文学、哲学、法律、历史等多个方面。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对于主体自身的一种最终的精神追求,表现为对真善美和自由的强烈追求,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自我关怀。人文精神的基本的内涵就在于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而艺术作为一种十分独特的精神现象,不仅具有再现性,还具有表现性,是世间万物的精神尺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表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不仅影响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需要艺术的呈现。艺术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当前高中美术教学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人格,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格以及文化素养。

2 加强高中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主要在于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和谐,使人的尊严、潜能和本性在教育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实现。因此,在高中教学中,美术承担着培养和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责任。

2.1 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发觉人文内涵

培养人文精神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通过高中美术的作品赏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也就是美术作品依托着的文化环境、文化特征以及文化条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自身的人文背景,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环境中充分的解读艺术作品自身的内涵和底蕴。

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促使高中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还能够陶冶精神和情操,形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对他们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身心。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提升审美水平和创作水准,让学生在自身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品位。

2.2 加强人文精神有利于形成和发展高中生的人文意识

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高中生在接受高中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意识。人文意识一旦形成将对高中生今后的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提高生活品味,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实践的水平和能力。艺术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达到艺术的目标,还应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使人参与创造,提高创造的能力,并掌握这种创造的能力,将其可以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之中。

高中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学习创作技巧,不断实践创造美,使学生们能够将自己内在的气质、人格、修养外化成作品,再在不断的外化过程中形成更加基本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的文化素养,形成能够受益终生的人文意识。

2.3 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求提高美术创作的艺术技巧,还应该通过美术创作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健全学生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美术人才,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美术技能和人文素养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实现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2.4 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提升高中美术教育的内涵

培养人文精神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丰富学生自身的精神底蕴,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在书法和绘画中时常提到“意在笔先”,这里的“意”指的就是创作者所具备的人文底蕴和艺术修养。只有在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够保证艺术创作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提高美术教育的内涵,促使美术作品中隐含正确的信仰、价值取向以及理想。只有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够促进作品实现形神兼备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