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例6篇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1

关键字:病虫害 趋势 防止

大豆起源于我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由于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倍受人们喜爱,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油料栽培作物之一。大豆在栽培生产过程中经常容易发生各种病虫害,如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毒病、大豆蚜、食心虫等一直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及时和科学诊断大豆上发生的各种病虫害,对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根据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针对介绍了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发生趋势

根据全省植保站监测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栽培状况及天气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7月30日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下发了《农作物病虫预报》(2013年第17期)文件,要求各地注意防治大豆中后期主要病虫害。

1.大豆食心虫预计大豆食心虫在全省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西部和东部部分虫源基数较大的县(市)有偏重发生趋势。

2.大豆蚜预计大豆蚜在全省总体为轻发生,中南部山区、半山区有偏重发生趋势。

3.大豆茎折病预计大豆茎折病主要发生在我省西北部大豆主产区,将中等偏重发生;

4.大豆菌核病预计大豆菌核病将重于常年。

二、病害发生特点

1、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病虫害现象现在依然存在并且危害严重,如大豆根腐病、大豆包囊线虫病,已经成为我省目前主要的防治对象。

2、相较于往年发生的较轻的病虫害,比如大豆褐纹病和大豆菌核病,现在出现了加重情况,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病虫害。

3、由于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不同年份根据气候特点也会发生不同的病虫害,轻重范围大小各不相同。

4、不断出现新型病害,需要加强科技力度防治。

5、大豆菟丝子等检疫性病害有加重的趋势。

三、诱发病害因素

1、尚未研发出有效的抗病大豆品种,在自然种植条件下易于诱导病害的发生。

2、近年的土壤中存在越来越多的菌核病菌,致使大豆核菌病逐年加重。

3、大豆灰斑病菌发生变异现象,导致大豆自身抗病性越来越差。

4、没有加强对褐纹病的认识程度,没有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导致大豆叶片大面积脱落。

四、发病条件

1、不采取轮作制度,常年连作致使大豆病菌在土壤中深居腐生,细菌寄居在大豆根株上,生长条件适宜,繁殖速度快,加深病虫害程度,因此,连作年限越长,病虫灾害就越严重。

2、由于土壤理化性质越来越严重,质地疏松,导致发病率高居不下,风砂盐碱地更为严重。

3、土壤的温度适度对大豆出芽影响巨大。大豆种子出芽至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低于9℃出苗就会受到影响。当出苗温度过低时,发病情况就会更为严重。当土壤含水量大,湿度过高时,幼苗长势羸弱,抗病能力差,容易遭受病毒的感染。

五、防治方法

1、综合防治策略:从生态的整体角度出发,针对大豆在生长期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树立一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以预防防治为前提,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投入,以更加安全、合理而有效的方式防治大豆病虫害。

2、合理进行轮耕制度:采取当前广泛推广的麦―麦―豆,麦―豆―杂,麦―杂―豆以及麦―麦―豆―杂,麦―豆―麦―杂等轮作制度,可以减轻土传病害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以及在土中越冬的害虫病害。同时,严格禁止重茬与迎茬等轮作制度。

3、清除病株残体:大豆收割后,应该清除土壤中的病株残体,进行翻地,将病株残体深埋在地下,从根源上防治病原体的侵入。对于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应该通过翻耕土地,将害虫暴露在土壤表层,增加害虫的死亡率,减少第二年的害虫发病率。

4、选用抗病良种:结合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良好的抗病品种。

5、加强栽培管理:在播种期间,严格控制好时间,播种时间过早或者过晚均可加深加重根腐病的发生,所以播种时应尽量晚播和深播。一般情况下,在土表0~5cm土温基本控制在6~8℃时播种即可。当有墒情时,尽量晚播,尤其是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时,最好不要播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密植,调整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4~5cm左右,当使用除草剂时,可以适当加深播种深度。

6、加强化学防治措施:针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通过药剂拌种,保护好幼苗,防治病虫害的浸染危害。例如当大豆根腐较为严重时,可以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上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2),用药总量为种子的0,5%。

7、利用化学方式除草:有计划的在大豆播种前和播种后利用除草剂对土壤进行处理,清楚病、虫源,减少病虫源的寄主,降低土壤温度,通风透光。同时应在播种后,种子出苗前进行处理,将杂草消灭在苗出土前后。

8、药剂防治:当田间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每亩可以采用40%乐果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兑水喷雾。防治二条叶甲、圆跳虫、黑融金龟壳甲等害虫时,每亩可采用拟除虫菊酯类药物30~50ml兑水喷雾。

防治大豆病虫害是个长久而又持续的论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发展科技水平,使我国的大豆产量和品质更上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 牛忠林. 三江平原玉米生产田主要病虫害的鉴别与防治[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08)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大豆;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98-02

1 大豆紫斑病

1.1 发生症状

主要危害豆荚和豆粒,也危害叶和茎。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褐色至赤褐色云纹状圆形斑。真叶染病初生紫色圆形小点,散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浅灰色斑。茎秆染病形成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斑,严重的整个茎秆变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层。豆则呈紫色斑,内浅外深。豆粒染病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仅限于种皮,严重的整个豆粒变为紫色,有的龟裂。

1.2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抗病毒病的品种同时较抗紫斑病。二是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或40%大富丹拌种。三是大豆收获后及时进行秋耕,以加速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源。

2 大豆霜霉病

2.1 发生症状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被害。带菌种子引起幼苗系统侵染,子叶不表现症状,第1对真叶从叶基部开始延叶脉出现大块褪绿斑块,其他复叶也有相同的症状,以后全叶变黄而枯死。

2.2 防治方法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选育抗病品种。根据各地病菌的优势小种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二是进行种子处理。用瑞毒霉,或以克霉灵、福美双及敌克松拌种,效果很好。三是清除病苗。病苗症状明显,易于识别,铲地时可结合除去病苗,消减初侵染源。四是喷洒药剂。病害流行条件出现时,及早用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喷施防治[1-2]。

3 大豆灰斑病

3.1 发生症状

大豆灰斑病也称蛙眼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子叶、茎、荚和种子。

3.2 防治方法

灰斑病的防治着重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病措施,流行年适期喷药,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抗灰斑病的品种资源较丰富,近年已培育出合丰29、垦农4号、东农42号、长农16、东农43号和东生1号等抗病品种,但品种抗性持续时间较短,需经常监测各地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以便选择新的抗病品种。

4 大豆褐斑病

4.1 发生症状

大豆褐斑病又称斑枯病,叶片染病始于底部,后逐渐向上扩展。

4.2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实行3年以上轮作。三是发病初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300倍液,隔10 d左右防治1次,防治1~2次。

5 大豆胞囊线虫病

5.1 发生症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危害大豆根尖。

5.2 防治方法

一是与非寄主植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二是适当免耕。免耕可减少病源传播,从而减轻发病。三是因地制宜选用抗线虫病品种。同一地区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抗病品种。四是进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1%~0.2%的1.5%菌线威颗粒剂,对过筛湿润细土100~200倍,拌种后可直接播种。五是进行土壤处理。要求将药剂施于表层20 cm的土壤中,与种子分层施用。可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20 kg/hm2,或15%涕灭威颗粒剂10.5~15.0 kg/hm2,或5%甲拌磷颗粒剂120 kg/hm2,或10%涕灭威颗粒剂37.5~75.0 kg/hm2。在播前15~20 d沟施,用细土拌匀后施入土中。

6 大豆食心虫

6.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 mm,翅展12~14 mm,黄褐色至暗褐色。全国各地1年均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东北地区越冬幼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破茧而出,爬到土表重新结茧化蛹。

6.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大豆食心虫食性单一,飞翔能力弱,可采取远距离轮作,在距前一年大豆田1 km以外的地块种植,可显著降低当年的蛀荚率。二是药剂防治。在卵高峰后3~5 d,喷洒广谱性杀虫剂,有一定防治效果[3]。

7 东方蝼蛄

7.1 形态特征

成虫长30~35 mm,前胸宽6~8 mm,浅茶褐色,密生细毛。

7.2 防治方法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 mL,对水2~3 kg,拌麦种50 kg,拌后堆闷2~3 h。对蝼蛄、蛴螬、金针虫防效好。

8 东北大黑鳃金龟

8.1 形态特征

成虫长16~21 mm、宽8~11 mm,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

8.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对于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在深秋或初冬翻耕土地,不仅能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并且将大量蛴螬暴露于地表,使其被冻死、风干或被天敌啄食、寄生等,一般可压低虫量15%~30%,明显减轻第2年的危害。二是药剂防治。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或灌杀。

9 大豆蚜虫

9.1 形态特征

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0~1.5 mm。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9.2 防治方法

一是大豆蚜虫的天敌较多,有草蛉、捕食性瓢虫、寄生蜂和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蚜虫数量的增长。二是要注重苗期预防,用40%甲基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可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兼治苗期的某些其他害虫。此外,亦可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既可防蚜,又能达到增产的目的。三是在苗期用20%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或用90%乐果乳油,或88%~90%乙酰甲胺磷10倍液5 250 g/hm2,超低容量喷雾,或用1.5%乐果粉剂,或5%西维因粉,或2%扑灭威粉22.5~30.0 kg/hm2喷粉。四是大豆田出现点片危害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0%乐果乳油8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选用10%溴氰菊酯乳油225~300 mL/hm2对水600~750 L/hm2喷雾[3-4]。

10 棉红蜘蛛

10.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约0.46 mm,雄虫为0.26 mm。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为橙色或铁锈色。体两侧常有条形和纵行色斑,从头部向后延伸到腹部末端,呈深色。

10.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残株败叶,可消灭部分虫源和早春危害对象;天气干旱时,注意灌溉,增加菜田湿度,不利于其发育繁殖。二是当其发生时,主要采取化学防治,可以采用25%抗螨23(N23)乳油500~6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1 000~2 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20%双甲眯乳油1 000~1 500倍液、1.8%爱福丁(BA-1)乳油抗生素杀虫杀螨剂5 000倍液、15%哒螨灵(扫螨净、牵牛星)乳油2 500倍液喷雾防治。隔10 d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11 参考文献

[1] 张鑫,赵娜.大豆霜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2):37.

[2] 张丽蓉.大豆霜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11):32.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3

1.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是受东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如果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将会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该病发于6月中下旬,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年份病情严重。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70%代森锰锌或代森锌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6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M行喷雾。以上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2.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常发性病害,也称大豆灰霉病。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一般地块减产10-15%,危害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叶片,病斑开始呈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径1-5mm,有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发斑严重时叶片上布满斑点,相互合并使叶片干枯。

防治方法:叶片发病后要及时打药防治,最佳防治时期是大豆开花结荚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0g;40%多菌灵胶悬剂,亩用量100g;80%多菌灵超微粉,亩用量50-60g;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亩用量80-100g; 40%灭病威胶悬剂,亩用量100ml。喷药时间要选在晴天上午6-10时,下午3-7时,如果下雨要重喷。

3.大豆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表现在受害种子变软,不能萌发,且表面生有白色霉层;种子萌发后幼芽变褐并畸形,最后枯死腐烂幼苗根腐:在根部产生不规则形浅褐色病斑,成条状纵向排列或主根和侧根变黑、腐烂。大豆发生根腐病后直接导致大豆植株矮小,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根和茎均变细,结荚数和千粒重减少,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及时翻耕,平整细耙,减少田间积水,使土壤质地疏松,透气良好,可减轻根腐病的发生。同时,要减少重、迎茬的发生,实行合理轮作,与玉米、麻类作物轮作能有效预防大豆根腐病。

4.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属病原细菌。主要危害害幼苗、叶片、叶柄、茎及豆荚。幼苗染病,子叶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染病,初生褪绿不规则形小斑点,水渍状,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mm,病斑中间深褐色至黑褐色,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茎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扩展后为不规则状,稍凹陷。荚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条斑。病菌借风雨传播蔓延,多雨及暴风雨后,叶面伤口多,易发该病。连作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可喷洒1:1:200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液4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5. 农业防治

5.1秋季深翻。深翻可降低成虫的羽化率,秋耙茬能把越冬蛹露出地表,经冬季低温干旱,使蛹不利羽化而死亡。

5.2 合理轮作倒茬。通过轮作可减轻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以及在土中越冬的害虫(大豆潜根蝇、二条叶甲等)的危害。

5.3清除带病株体。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带病株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加速病原菌消亡以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经过耙、压、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虫的死亡率,可使第2年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得到有效减轻。

5.4 严格选种检验。选用抗病虫品种,要充分掌握产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菌核等严禁选用。尽可能避免从孢囊线虫病较重地区选用种子,以免蔓延病害。

5.5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不能顶湿强播,增施有机肥料,配方施肥。中耕培土要堵塞食心虫羽化孔,使其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其出土量。

6.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

6.1选择适时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时用药。对病害要求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控制其发病中心,防止其蔓延发展,一旦病害大量发生和蔓延就很难防治;对虫害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虫害刚发生时就要抓紧消灭,否则防治效果将会很差。不同的农药具有不同的性能,防治适期也不一样。生物农药作用一般较慢,使用时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4

1豇豆根腐病

1.1发病情况

植株的主根与地表下的茎是受害的主要部位。此病属一种土传病害,高温高湿易发生,秋季多雨及排水不良、粘重低洼地、连作地种植发病重。

1.2防治方法

1.2.1发病重的地块要与葱蒜类蔬菜、禾本科作物等实行3~4年轮作。

1.2.2实行高畦或深沟窄畦栽培,经常清沟排水,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烧毁或深埋。

1.2.3药剂防治。在田间零星发病时开始用药,施药方法有药液浇根和喷雾两种,药剂可选用多菌灵、防霉宝可湿粉、托布津可湿粉、抗枯宁等。灌根的药液浓度可稍加大,每株浇药液250 g,隔7~10 d喷1次,浇4~5次;喷雾的药液按常规比例对水,重点喷射豆株茎基部,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3次。

2豇豆锈病

2.1发病情况

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茎蔓、叶柄、豆荚均可受害。秋季多雨年份常易引起此病流行,长期连作、地势低洼、种植过密等均能加重发病程度。

2.2防治方法

防治上可在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喷雾:25 %粉锈宁可湿粉2 000倍液、5 %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 %多菌灵可湿粉500倍液等。一般隔7~10 d喷1次,连续2~3次。(用粉锈宁的用药间隔可延迟至15 d)。

3豇豆煤霉病

3.1发病情况

自豇豆出现真叶后就开始发生,收获前发病最重,主害叶片,引起落叶。高温高湿宜于发病,雨多病重。

3.2防治方法

防治上避免播种过密,以利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田间染病落叶,减少再传染菌源;发病初期采用药剂喷雾,控制传染,药剂可选用75 %百菌清可湿粉600倍液、40 %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等。

4豇豆病毒病

4.1发病情况

以秋豇豆发病较重。病株初在叶片上产生黄绿相间的花斑,以后浓绿色部位逐渐突起呈疣状,叶片畸形;严重病株生育缓慢、矮小,开花结荚少。

4.2防治方法

防治上以早期灭蚜为主,特别是干旱年份更应注意防蚜。此外要注意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5豇豆钻心虫和豆荚螟

5.1发病情况

豇豆钻心虫又称豆螟,是豇豆的主要害虫。每年发生4~5代。

5.2防治方法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大豆;种苗病虫害;防控技术;黑龙江省北部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147-01

由于前几年大豆比价应处于明显的优势,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大豆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大豆面积迅速增加,重迎茬面积越来越大,破坏了原有的轮作制度,加剧了大豆种苗病虫的发生和危害,降低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大豆生产的制约因子。黑龙江地区又是大豆主产区,因此就如何科学防治大豆种苗病虫害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现已在黑龙江地区重点推广应用。

1 大豆种苗常发病虫害种类

根据多年调查研究证明,尽管大豆种苗病虫害种类很多,但从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及品质所造成的损失程度来看,大豆种苗主要病害有根腐病(Fusarium、Rhizoctonia、Pythium等)、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schachtii);主要害虫有地下害虫寡食性的有大豆根潜蝇(Ophimyia shibatsuji)多食性的有蛴螬类,主要为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蛴螬(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大豆根绒粉蚧、食叶类害虫二条叶甲成虫(Monolepta nigrobilineata)、刺吸式害虫如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大豆根绒粉蚧(Rhizoecus spp)、危害根瘤害虫有二条叶甲幼虫等。

2 种苗病虫害加重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大豆重迎茬是引起大豆种苗病虫害加剧的主要原因。据调查,一是大豆重茬3~5年比正茬根腐病发病率高32.5%~41.2%,病情指数高13.1%~21.5%,受根潜蝇为害株率高15.8%~24.5%,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病株率高18.5%~25.6%。二是营养失调,大豆重迎茬消耗的土壤养分比较单一,土壤中的硝态氮增加,速效氮、磷、钾供应不足,对重迎茬大豆地块土壤化验,水解氮比正茬低8.5~13.6 mg/kg,速效磷减少40%,速效钾低12.6~18.5 mg/kg,微量元素钼、硼、锰、锌等含量减少,根系生活力弱,使大豆苗小苗弱,抵抗病虫侵染能力弱,极易被各种病虫侵染危害。三是种子幼苗期间病虫发生危害,又为大豆生育后期某些病虫的发生提供了再次侵染源,病虫基数增大。

3 大豆种苗病虫害综合防控配套技术

在大豆种苗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中,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防控策略,是从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把病虫害作为农田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综合治理,并根据大豆种苗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综合防治技术组装,采用农业栽培防治技术,充分发挥良种的功能,即以作物为主体,从作物本身挖掘品种抗性、控制病虫害的潜力,与药剂拌种预防和防治病虫害相结合,经济、安全、有效地搞好田间药剂防治,尽量做到病虫兼治、主次兼治。

3.1 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

要因地制宜推广连片种植,通过连片种植,即可以解决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又为合理轮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建立合理轮作制,实行小麦、玉米、大豆等轮作方式,杜绝重迎茬,是减轻大豆种苗病虫害的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对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防治效果较好[1]。

3.2 耕翻整地,消灭病虫

秋翻秋耙秋起垄能起到蓄住天上水,保住水中墒的作用。而且秋季耕翻,能清除田间病虫残体,减少或消灭病虫越冬或滋生的场所,减轻危害程度。

3.3 精选种子,药剂拌种

严格进行种子精选,淘汰虫食粒与重病粒,并进行药剂拌种,是提高保苗、防治根腐病、地下害虫、苗期害虫危害的简单易行、省工、效宏的预防措施[2]。药剂拌种采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种子量的1.0%~1.5%拌种。一次药剂拌种即可收到病虫兼治、主次兼顾的多种效果,最终达到保证“三苗”(苗全、苗齐、苗壮)的目的。

3.4 加强管理,增加抗性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种苗病害的有效措施,适期播种,注意播深,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根外追肥、中耕除草均可增强植株抗病力。

3.5 准确预报,及时防治

对大豆种苗病虫害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及时指导农民进行防治。田间药剂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二条叶甲、豆黄蓟马可用3%啶虫脒(莫比朗)225~300 mL/hm2或26%辛·灭乳油300~450 mL/hm2喷雾防治。大豆根绒粉蚧推荐使用以下药剂防治,如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20 g/hm2、莫比朗乳油1 200 mL/hm2、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45 g/hm2+2.5%功夫乳油600 mL/hm2、3%啶虫脒乳油600 mL/hm2+2.5%功夫乳油600 mL/hm2、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45 g/hm2+40%毒死蜱乳油600 mL/hm2。以上药剂对水225 kg/hm2,隔7 d 喷1次,视发生情况连续喷药2~3次[3-4]。

4 参考文献

[1] 段非.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257.

[2] 王立俊,范飞.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02,204.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6

关键词:大豆病害;症状;防治

1大豆根腐病

1.1症状识别

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初发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病株侧根和须根脱落使主根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1.2防治方法

1.2.1农业措施。①合理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②加强田间管理。进行深翻,合理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③增施肥料。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1.2.2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量0.5%的50%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②在大豆生长期发病时,用菌克毒克260~300倍液900~1200mL/hm2加300~500倍液小叶敌600mL/hm2叶面喷洒。

2大豆孢囊线虫病

2.1症状识别

在大豆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叶柄及茎顶端失绿呈淡黄色,开花推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时茎叶变黄,叶片干枯、脱落,大豆成片枯死,似被火烧焦一样,因而有火龙秧子之称。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少而小,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即孢囊。

2.2防治方法

2.2.1农业措施。①轮作。大豆与高粱、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实行3~5年轮作,能有效地控制孢囊线虫病发生。②种植抗病品种。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大豆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在孢囊线虫病重发生区,采用抗线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办法,如抗线1号、抗线2号、嫩丰15等抗病性较强。③及时更换品种。在没有适宜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品种一年一换可改变微生物环境,减轻病害发生。④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促进大豆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可相对减轻损失。苗期叶面喷施硼钼微肥,对增强植株抗病性也有明显效果。土壤干旱有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为害;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可减轻为害。

2.2.2化学防治。①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药种比为1∶70。②用35%的甲(乙)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③用5%的甲基异硫磷颗粒剂120kg/hm2用细土拌匀后施入表层20cm土壤中。

2.2.3生物防治。应用大豆保根菌剂进行防治。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最新成果,主要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兼防大豆根腐病,并对解决大豆重迎茬障碍有一定效果。使用方法:按1500mL/hm2的用量,将菌剂与大豆种子倒入容器中充分混合,使菌剂均匀包衣在种子上,阴干后(一般30min)即可播种。

3大豆菌核病

3.1症状识别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3.2防治方法

3.2.1农业措施。①精选种子。将种子间混杂的菌核除净。②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覆土10cm以上,菌核便不能形成子囊盘,从而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来源。④排水与施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过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⑤铲趟。在菌核萌发期铲趟,能破坏子囊盘,减轻发病。

3.2.2药剂防治。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①喷洒25%咪鲜胺1500mL/hm2;②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50g/hm2对水300kg/hm2,均匀喷雾,隔7d再补喷1次防效更好;③用50%速克灵1500g/hm2对水喷雾。

4大豆褐杆病

4.1症状识别

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枯萎而死。成株期:往往在茎基部发病,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病茎髓部变褐,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叶柄下垂但不脱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变黑褐色,病痕边缘不清晰。

4.2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