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例6篇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74-01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指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其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效益都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开拓性、创造性,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都得益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思维又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品质。从学到用,中间需要一个知识的内化、活化的过程,这就是思。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当前社会创新理念不断加强,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基本组成部分,要培养创新思维,就不能忽视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几项策略

1、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可供学生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素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采取综合,分析的形式将知识纳入平格的逻辑体系,这种形式和体系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一些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因素,却被这种体系所压抑,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体系和微观环节上发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可改变教材中的先通分后加减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计算可约分的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变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从非最简分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自己就能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这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先学后教,激发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先学”是道德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运用好“先学”,对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转入新课之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例题,同时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看谁想得多,说得好。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并指导,发现有不同解法,教师适当引导,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3、动手实践,培养小学生在数学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小学生而言,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不能靠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而是要靠具体的、形象的课堂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完成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完成思维的发散。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4、养成习惯,训练学生引申推广命题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当一道数学题解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将命题殊条件一般化,去探索发现更为普遍的内在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此外,在问题结论确定以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情境、条件和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层次,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暴露学生自身的思维层次,使学生从中吸收数学知识的营养。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平台,更是学生发展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的重要平台。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才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开发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发散思维水平决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有必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早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但以前主要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借助例题进行发散思维辅导,例如文献1-4。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站在教师与学生双重身份的独特视角,走进真实的课堂给出一个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具体案例,并对案例中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数学发散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过的,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从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思路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在方向上具有逆向性、侧向性和多向性,在内容上具有变通性和开放性。它对推广原来的问题、引出已学过的知识、发现新的方法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发散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思维的顺利展开。表现为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能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能机智地处理思维断路,及时改变思维方向,使思维不会只沿着一条路走从而保证思维畅通。 流畅性表现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点。 (2)变通性。变通性就是克服思维定势,即打破人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框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新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变通性需要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等方法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扩散,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变通性表现的是发散思维的多样性。 (3)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做出标新立异的构思和不同寻常的创新,提出不同于一般的新颖的想法。独特性强调人的个性,这不仅关系科学的发现,还在于使人有创意的生活。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形式。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由于课堂教学进程与学生的接受和反应能力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变通性,为了有效克服学生的各种思维障碍,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其根源,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加深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优化疏导,对症下药。案例分析只是一种特殊情形的展开,无法解决普遍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每个课堂上学生的发散思维都能得到合理地锻炼,数学思维也得到了最佳的发展。

1、培养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

学生兴趣开发――教师通过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认知价值和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问题情境引导――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包含尽可能多层次的数学知识,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解法。由易到难,分解问题,让学生轻松到达知识彼岸;提出一个情景问题,尽可能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充分联想,相互类比,让学生主动变换思维角度或路径,进行发散思维。

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自学辅导法及其他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板书教学虽能条理展示推理证明的思维过程但易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图形无法很好的呈现,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化了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通过计算机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逐步进行抽象。图形准确直观的展示,更为学生创建了空间想象的情景,有利于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知识发散――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发现各个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解决问题。例如,从某公式出发,对公式进行变形、综合,通过思维发散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公式;尝试对公式进行正用、逆用、变用、巧用,构造出运用公式的各种可能性。

2、其他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1)联想法。联想表现为当人看到某一事物是立刻在头脑中出现与之关联的另一事物。联想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思维在多向展开的过程中充分发散,从而闪烁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联想,主要通过示范讲解和集体讨论,使学生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多向发散,尽可能多的找到多种解决方法,大可不必要求学生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

(2)巧用猜想法。在我们周围很多人只要听到“数学”这两个字就想到计算与证明,他们不知道数学有趣在那里。猜想是数学中最有趣的游戏,例如著名的四色猜想,经过了一百多年才得到证明,这一猜想的提出使很多新的数学理论随之产生,特别是刺激了拓扑学与图论的发展。教学必须为发明做准备,至少应该鼓励做一点发明的尝试。因此,教师因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3)迁移法。迁移是旧知识、旧经验在新情境中的具体运用,是已有知识的发展,由于迁移可以纵横展开、多向进行,所以迁移也是引导思维发散的根本途径,强化发散思维的指导,也要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迁移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把思维的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解,学生就能在比较中领悟迁移的方法。

(4)启发法。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因此教学中提问显得很关键。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产生过程有一种亲历感,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教师的启发。孔子提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指出启发时机和程度的把握,突出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产生的思维成果必须加以证明,只有经过验证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数学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发散思维也要注重收敛思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还有待于大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卫平,科学思维培养学[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8)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30-01

发散思维即多向思维,又称扩散思维,主要指在围绕中心问题基础上,扩展出新的思维着力点的思维方式。将发散思维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高中数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传统的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厌恶数学。发散思维的应用有利于教师建立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鲜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发散的思维灵活地引导学生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中明确规定,高中数学教育目标是是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总结相关的解题规律及要领,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总结的精神,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发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中生正是处于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高中数学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渗透发散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成绩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一、高中数学应用发散思维的教学效果

1、发散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本质是对已有问题的发散,是对问题的传递、比较、分析和引申的过程,是对自身已有知识及新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辨能力。

其次,发散思维可以扩大知识点的范围。针对教材中已有的知识容量加以适当的扩充,帮助学生更加完整的掌握知识点的过渡及衔接,使得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紧密。

2、发散思维可以做到时刻对旧知识的回顾。在接触新知识点的同时,通过发散思维有效地联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记忆,便于对旧知识的巩固。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发散思维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灵活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方式,对学生未来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构建轻松的学习气氛,创造发散思维的情景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创造发散思维的场景,为学生积极的分析、思考、提出问题创造良好的一个良好的氛围,只有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可以将自身的发散思维最大化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充足的空间去思考,要建立一个平台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的作用,使学习的环境变得更为宽松和愉悦。研究资料表明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将自身的学习优势发挥出来,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创造力发挥出来。我们在课堂中构建发散思维的大环境时,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由教师抛出一个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对自己的疑惑提出质疑,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种讨论式的交流可以使得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更加的顺畅。

2、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讲解的时候,除了一些常规的思维方法以外,对非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加以探讨和研究,在数学课中,可以将一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进行特殊讲解,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解答,让学生将不同的解题方法都罗列出来进行讨论,教师要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方法都用到了那些知识点。选出最方便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教师要加以鼓励,让学生可以有积极性去进行学习。在班级里面引入这种鼓励机制,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将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系统、有效地培养。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不同进行解析,对原有的一些思维方式进行颠覆,对学生们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进行专门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对问题进行剖析、比较、猜测。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具体的评估,要将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出来,培养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

3、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最关键的部分是要注意层层的推演,换换相扣,在这个衔接的过程中,要知道学生运用比较与分析的能力,将之前的学习知识点和未来的思维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个过程是理论对实际难题印证的一个过程,发散思维更符合应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的情景是解决数学难题最为关键的所在。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要将教学氛围变得轻松,学生在放松的情境之下就会变得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求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情景的建立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诱导学生的一把钥匙。

发散思维的教学以及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重视,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改革和推进。数学发展思维类型的题目会越来越多,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肯定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陶玉芙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2] 戴红荣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2)

[3] 柳 超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发散思维;训练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dissipate of 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ability

Wang Da-qiang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divergent think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effective means. In teaching, designed the example and practice, and to fully focus on examples of practicing multi-directional, multi-lateral and multi-level divergence, to achieve the knowledge to the media,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of student ability.

Key words: Divergent Thinking; training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教育事业立足于21世纪国际竞争而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如何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致力攻关的课题。在此,结合我近几年探索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我谈一点不成熟的、粗浅的认识,以便在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下,提高自我认识,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的好:“约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才知深。”这句话深刻地提示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一定要带动思维,没有思维的学习就会一无所获。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在知识的深化、扩展,知识的网络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形象的讲,就象由一个知识点射出的一束射线,与其它知识点形成联系,构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发散思维包含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逆向深入,从而直到启开学生心扉,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因此,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贯穿发散思维的训练呢?

一、在例题教学中,注重解法发散思维的训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多解多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例题教学中,充分发挥例题的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就要精选典型例题,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探索例题的解法,并且要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训练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发现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解法探讨:

思路1: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

思路2: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原式=

思路3: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性质,将式中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演算。

思路4:在方法3的基础上,逆用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原式=

在这些思路中,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符号问题,选择出最优的解法,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提示知识的内部联系,深化知识,形成网络,达到优化思维品质的效果。又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数学题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例题:

某城市现有42万人口,计划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8%,农村人口增加1.1%,这样全市人口将增加1%,求这个市人口现在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道题后,拟出如下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变式练习1:已知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和为100元,因市场变化,甲商品降价10%,乙商品提5%,调价后,甲、乙两种商品的单价和比原单价和提高了2%,求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各是多少元?

变式练习2:有两种合金,第一种含金90%,第二种含金80%,现要制成含金82.5%的合金240克,每种合金各取多少克?

变式练习3:某工厂现向银行申请了甲乙两种贷款,共计200万元,每年需付利息10.6万元,甲种贷款每年的利率是5%,乙种贷款每年的利率是5.5%,求两种贷款的数额各是多少?

通过以上变式练习,使学生发现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变换中悟出不变的规律,从中渗透“变换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灵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二、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教学中,注重迁移发散、逆向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迁移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迁移思维,有利于学生拓广视野,深化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设计此类与概念紧密结合的练习。

例1:已知 是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例2:已知 与 是同类项,求m、n的值。

例3:已知 ,解方程组

通过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灵活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已知:

化简:

通过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性质,加强绝对值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应用不等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逆向发散思维是按照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的产生都源于此。例如,代数解法(列方程的思想)其构思是算术解法的逆向思维的结果,待定系数法、相反法、负数的概念也是基于逆向思维的结果。因此,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在积的乘方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逆向运用公式

的能力。

计算

又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逆用不等式性质的能力,已知2mx+3>0的解集是x<3,求m的值。这题逆用不等式性质3,去求待定系数,通过转化,构造出等式,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且训练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举例说明,逆向发散起到了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功效,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因此,注重逆向发散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题型发散、解法发散、纵横发散、转化发散、迁移发散、逆向发散、分解发散、创造发散、综合发散等,这些发散交汇应用,对培养学生概念辨析,综合概括,转化变换,思维迁移,逆向应用,多解多变的全方位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都有良好的效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和渗透这些思维方法,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选题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为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关的例题和练习,并充分注重例题的练习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发散,以达到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5

【摘 要】当前中国的人才培养主要途径为教育,接受教育的学生,在教育场所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有较大的联系。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发散思维入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 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特点

引言:创新是当前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关注度最高的焦点,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创新,这个创新除了教学方面的创新,还要从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发挥其想象力,对其发散思维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1.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点

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创新思维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育,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可以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进行培养,帮助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思路。对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第一,敏锐

在学生发散思维中,敏锐性主要是指学生对观察的事物的敏感度,可以将事物中不寻常、缺损等部分特征找出,可以根据自己的敏锐性,将问题解决。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敏锐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

第二,流畅

在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有个流畅性的特点,在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发散思维将发挥其作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较为敏捷、迅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多种解决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思路是畅通的,思维是活跃、敏捷的。

第三,变通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变通,也就是随机应变,也就是俗语中的“不一条道走到黑”。发散思维就具有随机应变的特性,在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变通能力,要让学生不受常规知识、解题方法的束缚和限制,要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大胆的构想,转变思路,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创造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其除了以上这些特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征,例如独创性、创新性等。发散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学生学习、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分析,要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很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在疑问中培养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喜欢问为什么,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在疑问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对学生问题的见解,学生针对数学教学中有疑问的地方,有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想象力、思维活跃度非常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数学疑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二,在变化中培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问题中的主语等进行转变,使其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的问题分析,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三,在想象中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这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中可以充分利用的,面对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将其想象成自己喜爱的水果、饮料等问题,通过想象,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想象力是发散思维培养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和提升。想象力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学习状态等入手,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小结

数学在生活和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永兵.活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09):41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单一的思考方向,而是通过考虑问题的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学科优势,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课程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1.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由教师对知识点以及例题进行讲解,学生理解知识点后通过完成课后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传统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同时也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数学开放式教学,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与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水平来灵活开展数学教学。例如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求知心、自信心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引导教学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针对某一数学知识点,通过数学典故的讲解,引出知识点并提出疑问,并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积极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针对彼此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办法中存在错误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自信心,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面对数学问题,只有认真审题,在明确题目考查知识点和问题的情况下,在正确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以及解答,并发挥思维,考虑多种解题方法。其次,要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学习或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提问,改变自卑的心理,勇于提问,勇于探知。对老师来说,应重视学生的提问,这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尊重学生,耐心解答,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开展下一步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要完善学生评估机制。通过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实际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4.总结

发散性思维不仅是学生在现阶段以及后期数学学习中必须的,同时对于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发散性思维能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措施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瞿艳梅.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2,(4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