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例6篇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1

关键词:创意阶层;城市人文精神;湖湘文化

创意阶层是新经济条件下,基于经济发展对于创意的渴求,从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阶层,主要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工作的核心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或新的创造性内容。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已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所共有的精神气质使他们同周围人有些不同。这种气质也影响并决定了他们对居住地、工作方式等的选择。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既是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更是培育创意阶层的前提条件。宽容的社会、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更是无法估量的。

一、湖湘文化与湖南城市人文精神

(一)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

湖湘文化是在湖湘大地特定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胡宏和张先后在南岳和长沙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讲学,在湖南培养了一批人才,形成了宋学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后来人民便把这个学派称之为湖湘学派。由于湖湘学派在宋学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后代湖南许多重要思想家的深远影响,所以近现代许多研究湖南历代思想发展史和传统文化的学者,便把湖南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称之为湖湘文化。

不同学者对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很多不尽相同的答案。彭大成将它概括成五个方面,即: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与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运筹决胜、平治天下的军政谋略。丁平一的概括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求新求变的变易精神、重践履重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卓励敢死勇为天下先的士风民气、流布湖湘的程朱理学。王继平则认为: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所派生的积极面世的精神,取笃实践的实干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田中阳的提法是:以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郭汉民的概括是经世、爱国、务实、奋斗等等。有关于湖湘文化的特征的研究论述还有很多,但如果要用八个字概况的话便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二)湖湘文化的精髓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概,指的是湖南人的一种勇于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一种独立根性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敢为人先就是要勇于探索、追求创新,这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求新求变、大胆革新除旧追求新生事物的首创精神。胡宏发挥《周易》的理论,首先提出日新不息的思想;“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又进一步倡导了造化日新的理论。

从此这种充满辩证法的日新思想就激励着数代湖南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使他们能在近代中国变幻剧烈的政治风云之中,顺时而动,遇机而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魏源首先以创新精神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睁眼看世界思想,成为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曾国藩、左宗棠进一步把魏源的思想付诸实践,倡导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在洋务派中独具一格的郭嵩焘则是一位较早坚定主张对外开放的政治家,他的对外开放思想开拓了近代思想的先河,是他第一个打破世俗偏见,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谭嗣同可谓是敢为天下先和极具新思想的典型,他所著《仁学》的宗旨,就在于冲决网罗,极具新思想和自创风气的文化精神也成为湖南近代以来维新和辛亥志士的整体精神,更是湖南维新运动独步一时和辛亥革命英雄群起的深层原因。

(三)湖湘文化精髓的现代诠释

就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说,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所以比较迅速,重要的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在全国率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当各地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时候,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思路。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做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20世纪90年代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又相继制定了规划和建议。

一步为赢,步步为赢。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方面是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气质在具体产业发展上的体现,另一方面,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湖湘文化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

二、厚植湖湘文化精神,培育湖南文化创意阶层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意阶层的支持,这就要求湖南人民建设、打造优质的城市生活质量;形成更具有特色的独特的湖湘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格;培育宽容的城市文化;营造宽松社会文化氛围。让湖南的城市更有魅力、有活力,成为吸引创意人才、培育创意阶层的创意城市。

(一)建设优质的城市生活质量,构建创意生活圈

“文化创意”的主体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卓越人群。因此,要吸引创意人才就必须营造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这里提到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对城市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重要的是创意生活圈的构建。硬件基础设施指的是建筑物与制度所形成的连结,包括研究机构、教育、文化设施、会议场所、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交通、医疗保健等。而软件基础设施指的则是社群结构与社会网络的系统,有助于个人之间与制度之间观念的交流。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将一方面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夯筑基础,另一方面他将为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泛罗致一流创意人才。

(二)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

近代以后的湖湘文化充满了与时俱进,创开时代风气之先;打破世俗偏见,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开放思想。这种极具新思想和自创风气的文化精神也成为湖南近代以来维新和辛亥志士的整体精神,更是湖南维新运动独步一时和辛亥革命英雄群起的深层原因。然而这种敢于失败、敢于创新的湖湘文化精神绝不是凭借一人一时之气能够开创的,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这种敢为人先、求新求变、大胆革新、追求新生事物的首创精神折射出的湖湘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宽容。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对失败的宽容,让人人都成才更需要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失败也是一种创造”。在一个充满宽容和理解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都能够以这种创新思维去对待那些敢于越雷池、敢于失败、敢于创新的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必然增强,人人都成才的步伐必然加快,人才的能量必将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无疑,成功是我们谋发展、干事业的最大愿望。但许多事情,走老路、循旧规,便难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所以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而要改革创新,就免不了既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如果只讲改革创新必须成功,而讳言失败,那么,就失去了改革创新的本意,也会变成一句空话。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探索性失败不予苛责,则有利于拓展改革创新的空间,有利于人们放开胆子去突破,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宽容的社会氛围对湖南创意阶层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南人民不仅仅应该把湖湘文化精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一面发扬光大,还应该将湖湘文化的另一面,即宽容作为湖南城市文化的重点内容加以弘扬。将宽容失败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一并大力倡导。

(三)厚植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

一个人有人格魅力,一座城市也有城市魅力。人格魅力在于这个人崇尚真、向往美、追求善所修炼出来的精神气质;而城市魅力则体现在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风貌、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显然,城市魅力的精髓是人文精神。

在制度层面,这种人文精神往往衍化为一种理念和风范;在技术及其产品层面,它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的反映;在物质层面,它表现为一座城市的整体建筑式样和综合风貌;在日常生活层面,却又展现了一座城市的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

综观国内外城市发展史,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魅力的源泉。一座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城市。发展经济尤其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扬。纵观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无不是用自身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将创意人才笼络过去的,创意阶层也无不是凭靠这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培养起来的。

事实上,人文精神塑造是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湖南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慧和灵动,为湖南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富于创新、诚实守信、讲求实际、重商重教、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守陈规等等独特的人文精神,促成了湖南一次又一次地把握住机遇。从古自今都体现出了湖湘人民豪爽之气为忠勇爱国的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放兼容的胸襟气量、豪爽幽默的乐观性格,“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已构成湖南人文精神中较独特的内核。近现代数代湖湘学人,开数代风气之先,人才辈出,灿若星河,他们凭着“心忧天下”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壮丽的辉煌。当今时代同样需要这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只有“心忧天下”,才能跳出狭隘;只有“敢为人先”,才能破除一切阻滞发展的条条框框,以科学发展的精神捕捉发展的先机。

20世纪末,湖南人以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创造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发优势。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湖南人文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如:放眼世界的眼光,海纳百川的气度,应对竞争的危机感,增创优势的使命感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有力的人文优势。也应该成为厚植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大成.湖湘文化与[M].湖南出版社,1991.

2、丁平一.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王继平.论湘军与晚清与湖湘文化[J].湘潭大学学报,1998(5).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2

关键词: 湖南高校 湘商文化 教育意义 教育原则 教育方式

湘商文化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湘商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一批批传承、一代扬,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湘商文化,知晓湘商精神,并将其融会贯通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这对中国梦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政课程的改革、传统文化的教育都意义非凡。

一、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意义

1.利于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湘商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商人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湖南商人,以通变求新的商业智慧、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勤劳务实的优良作风,叱咤风云、鼎新中华,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商场赞歌。他们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务实风格、和谐心态、诚信作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当下,加快推进“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成为湖南新的伟大目标,在富民强省的征途中,湖南省各大高校内,若能大力推行湘商文化教育,让莘莘学子领略湘商风采、学习经营策略、感受成功之道,感悟博大精深的湘商精神,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毕业之时,他们会将所学带到神州内外,带至各自家乡,在为当地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扩大了湘商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2.有利于深化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与财富,封建主义,以及一些西方腐朽没落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亟待树立新理念、探索科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源远流长的湘商文化,主要包括理实一体的商业伦理――湘商伦理文化,独树一帜的经营艺术――湘商经营文化,全面高效的企业管理――湘商管理文化,等等,其中体现的像讲求商业道德、发扬创业精神、注重人才培养、提倡艰苦奋斗、努力开拓进取、灵活审时度势、严格反腐杜弊,这些都是湖南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他们那种走出去奋力拼搏争夺市场,持续提升自己报效社会的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成功实现中国梦想的重要精神内容。这说明湘商文化、湘商精神,都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提升湖南高校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和基础。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湘商文化教育不仅能促进人的智力因素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而且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净化学生的心灵,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一方面,湘商文化汇聚了湘商的理想追求、经营艺术、管理法则、用人理念等,对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其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湘商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和谐发展都有独特功用。

二、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原则

1.正面引导教育的原则

正面引导的原则,是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向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引起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不断进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的要求,我们的学校应当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性的年青一代。湘商文化凝聚着湘商多年的心血,是湖湘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利用湘商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正面引领,让他们有学习热情、前进方向和社会责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学校指教育教学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两者结合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湖南高校开展湘商文化教育,要落脚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上,即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使大家能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扬弃并举的原则

在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对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扬弃,需要我们重点审视,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神财富有机融合,才符合发展方向。在湘商文化教育中,我们也要坚持扬弃并举的原则,把湘商文化的研传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承下去,与之相背离的坚决摒弃,尽力实现湘商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三、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方式

1.积极组织教学研讨

组织编写优秀教材。湖南高校可以利用进行湘商文化教育的优势,组织本校骨干力量,与省内其他科研院所或兄弟院校联合,将五千年湘商发展历史进行整体性梳理、并结合典型案例整理成册,体现了湘商文化的研究成果。比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就编写了全省第一部湘商文化教材――《湘商文化教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开设湘商相关课程。首先把“湘商文化”设置为全校的选修课,以及商科专业的专业课,然后遴选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担任湘商文化课程教授事务,同时鼓励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湘商文化的研究。如湖南商务职院人文旅游学院阙庆华老师在教授湘商文化课程中,就完成了《湘商文化资源的高校德育功能研究》申报书的撰写,并成为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一般课题。

号召学生进行研讨。在校学工处或校团委的领导下,成立相应的湘商社团,或者湘商文化研究协会等一系列学生团体,定期开展相关话题的探讨和系列文化活动,对湘商文化进行学习和交流。如湖南商务职院的学生团体湘商文化践行会,就定期举行关于认识湘商文化的活动,有读书会、朗诵赛、演讲赛、文化沙龙等,效果好。

2.大力丰富授课形式

采用非学术性形式。在讲授湘商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其历史性、文化性与学生文化基础与学习兴趣共同考虑,不要成为学术讲座,而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信息时代,要全面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文字、图片、视频、声效等综合运用,能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加深学生对湘商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感受湘商的魅力。

采用理实结合形式。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湖南商务职院的湘商文化课程中,每一章节之后,有文化沙龙、拓展训练,既让学生结合课本谈及自己对湘商的认识,又有课后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加深对湘商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3.扩大校园覆盖范围

利用多种媒介。各高校可以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橱窗、海报、板报等传统媒介,广泛开展现代湘商的系列报道,以及解说湘商文化与湘商精神;同时,利用微信、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将一些湘商的经商成就、经验、方法等介绍给学生,让大家学到更多湘商知识。

组织各种活动。可以举行“诚信为本”宣读会,开展以湘商精神为主题的班级团学活动;举办“湘商文化”读书周,研习湘商文化;可以举办湘商文化艺术节,以歌舞小品、器乐表演等各种形式展示湘商风采;还可以以真实故事为依据,摄制体现当代学生为实现湘商新人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微电影,等等。

举办专题讲座。湖南高校可开设湘商大讲堂,邀请知名湘商代表、湘商文化研究者等,举办专题讲座,宣讲湘商文化的历史、精神内涵,并分析湘商文化,这样可以培养师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湘商文化的影响力。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考察文物古迹。三湘大地留下了历代湘商的足迹,造就了一大批从事湖湘文化研究和商业研究的专家学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湘商历史遗迹,与湖南商会联合创办特色专业的实践基地,组织访问专家和学者等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湘商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现代湘商企业。近年来,三湘大地涌现出众多影响巨大的知名企业,湖南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湘商的伟大及湘商文化的魅力,树立其自信心,让湘商文化深入心中,并付诸实践活动,利用自己所学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湖南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5.切实坚持实践育人

积极开展校内实践。如针对湘商精神中的“诚信”,要在校内考试中加以运用,如考试前号召大家联名签署考试诚信书、召开诚信宣誓大会;平时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计入其中,让学生形成从学习到生活都自觉遵守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努力开展社会实践。如针对湘商精神中的“责任”,可鼓励广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助人为乐、心怀天下的品质,让湘商救世济人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如湖南商务职院开展的“传递爱心,点燃希望”爱心助学活动已开展9年,参与学生达2000多名,为益阳安化鱼水学校等多所学校的学子点燃了人生希望。

参考文献:

[1]廖佚.湘商文化的内涵研究[J].全国商情,2015(7).

[2]周忠新,孔军山.湘商文化教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3

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发展到近代,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肯定汉学的学术地位。进入近代以后,经世派崛起,他们在批判封建末世的弊端、要求进行变革的同时,从宋明理学、汉学、古文经学等故纸堆里挣脱出来,对汉学进行了批判,魏源指出:“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致使文人“争治诂训音声,爪剖辄析”,造成了“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这是对占统治地位的汉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到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更是对汉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学术争论中,湖南士人则采取了固有的兼容并蓄的态度,在坚持湖湘主流文化的同时,对汉学的学术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曾国藩认为:“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学,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在这里,曾国藩在肯定“义理”之学的首要地位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考据学和辞章、经济之学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杨昌济更是明确指出:“余本自宋学入门,而亦认汉学家考据之功:余本自程朱入门,而亦认为陆王卓绝之识。”他号召“承学之士各抒心得,以破思想界之沉寂,明于万派争流,终归大海。”

曾国藩和杨昌济的思想主张为湖南学界所接受,成为近代以来湖南的主流学术思想。正是基于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这种开放精神,岳麓书院等即按照这一构想来设置课程体系,曾国藩在主攻理学的同时,对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济之学也不偏废,杨昌济则汉儒并宗,从而推动了湖湘学术的发展。曾国藩虽笃信宋儒却也不废汉学,主张“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他认为两个学派一属孔子门中文学类,一属德行类,“言艺则汉师为勤,言道则宋师为大”,本应同存而不悖。在作三十二圣哲画像时,他就列入了汉学大师高邮王氏父子,承认他们学术地位的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少数汉学家之一的邹汉勋,一生致力于考证典礼,但除汉学外,又自称“于心性之学则恪守宋儒”,这说明兼容并包是湖湘的普遍学风,并不限于信奉程朱者。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本来也属于对立的学派门户,近代湖南却也多“笃守程朱,不废陆王者”。早岁从罗泽南习理学的湘军大将王鑫就推崇陆王学说,追认王阳明为师,刘长佑晚年取王阳明语将自己的书屋题为“求心斋”,曾国藩青年时曾一度非议王学,但晚年改而认为朱陆同出一源,说:“朱子主道问学,何尝不洞达本原?陆子主‘尊德性’,何尝不实微践履。”又说,程朱学派虽是极正,“象山、姚江亦江河不废之流”。对于其他学派,曾国藩即认为“诸子皆可师”,所以对“诸家百氏,远绍旁搜”。在他看来,不管百家学说表面上如何意见纷杂繁博。其宗旨都是可以归一的“,百川异派,何必同哉,同达于海而已矣”。

二是学习西方。如果说,在国内大环境下,湖湘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家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否则它就无法存在和发展。那么,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倡言学习西方,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并将学习西方从学理层面转入践行层面,则是湖湘多民族文化开放精神的充分体现。湖南士人倡言学习西方,是从魏源开始的,他在《海国图志》中,第一次在中国、在传统士大夫中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强音,为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影响了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走向。如果说,在十九世纪中前期,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仍然以程朱理学为宗,那么,在十九世纪后期,学习西方逐渐成了湖湘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不能说取代了程朱理学的正宗地位,但也有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之势。而推动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这种发展趋势的是曾国藩。曾国藩与湖南传统士大夫一样,宗程朱理学,因而强烈的卫道与保守意识是曾国藩思想的主体,虽然他在鸦片战争期间已经开始注意到中英之间的冲突,但并未看出其中隐伏的危机,只是认为:“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则以大小事,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给他上了一堂教训深刻的课。他将英法的入侵称之为“五胡乱华”,寝食难安,“四更成眠,五更复醒,念(夷)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悸忧”,当他看到天津条约的印本时,更是“呜咽”不已。严峻的现实使他感觉到,要抵抗西方的侵略,以土地、赋税、荒政、礼治、盐政、河工、治兵、漕运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经世之学已经不敷时用,在新条件下,必须学习西方。他接过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旗,在1861年率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洋务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接着又筹建江南制造局,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开中国创办近代企业的先河。与曾国藩不同,左宗棠通过阅读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凡唐、宋以来史传、别录、说部及国朝志乘、载记、官私各书。凡有关涉海国故事者,每涉历及之,颇能知其梗概,道其原委。”

对西方各国情形有相当了解,一开始就对西方的侵略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比较中西之间的差异,认为,“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由此他认为“中不如西,学西可也”,他说:“窃以为近世人心之蔽,未能勘破,遂见异思迁,夺其素志,漫欲崇般倕之社而废泽官,精考工之方而弃官礼,傎孰甚焉!今试以艺事言之,聚儒者于一堂,而课以金工、木工之事,固问十不能答一,盖以非所习也。与华之百工且然,况泰西师匠乎?治天下自有匠,明匠事者自有人,中不如西,学西可也。”在学习方法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引进来,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机器设备,创办新式工业企业。湘人曾国藩和左宗棠是先驱者和开拓者。1861年,曾国攻下安庆后,即在安庆设立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又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这些企业虽然是军事企业,以生产枪炮船舰为主,但其影响所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流风所及,湖南亦开始创设新式企业,1875年,在长沙首创湖南机器局,以制造枪炮、火药为主。湖南机器局虽然以军事制造为主,其存在的时间也极为短暂(一年多时间),但它是一个新鲜事物,是一种异质文化在湖南立足的肇始,为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是近代湖湘多民族文化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到九十年代,随着新一轮的学习西方热潮的兴起,湖南的近代工业越来越多,1895年,湖南丰和火柴公司创办,1896年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成立。从此,作为异质文化的西方器物文化开始在湖南生根、开花、结果。走出去,主要是一批先进的湖南人士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实地考察、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这种学习方式由郭嵩焘开其端、曾纪泽继其后,到20世纪初一批出国留学的湖南学子蜂涌而起。他们在国外考察、留学,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和理念带回中国,带回湖南,对推动湖南社会观念的转变、对推动湖南新思想、新思潮的萌起和发展、对推动湖南文教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湖湘多民族文化引导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湖湘多民族文化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到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包含了湖湘物质文化、湖湘制度文化和湖湘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湖湘多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在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来自湖南本土,对于他们而言,身为湖南人“只有先了解湖湘多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只有先了解湖南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至于来自外省的学生,虽然不生于此,却生活于此,有些学生毕业后还会留在湖南工作和生活,他们同样需要学习和了解湖湘多民族文化,以促进文化的交流。湖湘多民族文化作为湖南特有的区域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秉性和独特性,将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大大升华高校文化建设地域特色的文化张力,不仅让本土学生倍觉亲切亲近,也会使外省学生产生亲新感。因此,湖南的校园有必要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湖湘多民族文化,使大学生对湖湘多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也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引导湖南高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打造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近三十年来,从事湖湘多民族文化的研究很多,总体表现为以研究发展脉络、主要特质、基本精神和人物解读为主,在重视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关注其消极作用,从本体论、意识形态到具体行为表现都展开了比较完善、系统的研究。总之,从文献研究来看,对于湖湘多民族文化本身的研究较多,而如何从其实际出发推动其实用性转化、传承中推动创新研究不足。在强调地方特色的同时通常忽视了国际化的全球视野,容易陷入地方狭溢主义的境地,从而影响高校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关于湖湘多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成果零散,不系统,不够深入,缺乏有力的转化框架,停留在浅层次的嫁接层面,没有深入分析其转化路径,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湖湘多民族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蕴涵的区域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湖湘多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甚至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种影响今天仍然在湖南乃至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湖湘多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精神实质对湖南高校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湘多民族文化正是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的一种纠正和修复。湖湘多民族文化让校园师生明白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摈弃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弘扬正气、消灭邪气,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由于高校文化建设的难度较大,因此急需融入湖湘多民族文化,为高校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不凡的进步和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其中还包含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精神思想,比如精神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正在不断挑战人们的思想边线,冲击着价值观念。这些思想道德领域中存在的偏颇和差异,不仅践踏了人的尊严,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湖湘多民族文化”作为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新的切入点,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人文环境的针对性强。湖湘多民族文化是湖南省的地域文化,湖南校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湖湘多民族文化的烙印。湖南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一层面,不仅能从湖湘大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名人名著、科教水平等物质文化中找到参照,同时受到湖湘伦理法制、风俗民风、等制度性约束,还能从湖湘文史、艺术等精神成果中汲取灵感。湖南高校应该充分汲取湖湘多民族文化的营养,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建设的传统与现实,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灵魂,培育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立足长远的校园文化。

三、湖湘多民族文化影响湖南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4

[摘 要]湖湘 奥林匹克 文化 重叠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57-01

1 湖湘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

1.1 湖湘文化

湖南人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凝集成的精神特质。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湘”指湘江纵贯全境是省内最大河流,“湘”湖南简称。湖湘文化有广义和狭义,广义湖湘文化指湖南一切古代文化成果、文化传统,包括器物、风俗、趣尚、思维方式、文学与艺术特点等是荆楚文化的一部分。与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关东文化、陇西文化等属同层面拥有同样外延。狭义湖湘文化指南宋初年形成的以湖湘理学为基础的湖南地域性学派。

1.2 奥林匹克文化

奥林匹克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蕴育下重叠世界上其他先进文化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文化。当西方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力逐步提高,物质财富日益增长,近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迅猛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海外市场、殖民地的扩展及商品经济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世界各国间交流愿望日益强烈,通过体育特殊文化现象进行交流时代的到来。法国公爵顾拜旦顺应时代潮流,促古老文化重新焕发新机。因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不是对古奥运会的简单复兴,吸收了最先进的文化成果,它排除了各国、各民族意识形态的限制,摈弃了文化思潮、哲学观念、宗教理念的狭隘性、个体性、模糊性和艰涩难懂,而是通过体育竞赛、身体锻炼的形式,用体育运动过程中大家公认的竞技规则、比赛方法、体育道德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着无声的思想文化交流培养出一代代具有共同文化理念、身心健康的青年。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体育是世界性的文化精神盛会。

2 湖湘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重叠之必要性

2.1 湖南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湖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成分,湖南人虚心学习了解先进市场经济观念、原则、手段和方法,奥林匹克文化提供了现代文化氛围,体味到市场经济基本理念和精神,提供与世界沟通之桥梁,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精神和价值追求的人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好地为湖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2 树立现代湖南人形象和增强湖南人凝聚力的需要

湖湘文化是一种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古代湖南是三面临山、一面临湖的“四塞之国”,内部多山而舟车不便,呈现内陆性文化特征湖南人相对封闭的文化特征。湖湘性格方面有许多缺点,这些缺陷、弱点又与优点联系在一起。如湖南人刚毅、敢为人先,自我意识太强而欠缺合作精神;湖南人虽显得大气,形成虚骄之气而难客观把握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用新型的文化凝聚人心,塑造健康的心灵,造就新一代湖南人形象。

2.3 是培养湖南人竞争念识需要

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竟争念识、科学观念,缺乏培养发展个性的环境。是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所欠缺的,更是现代化建设人才所急需的心理品质。接受奥林匹克运动是全民现代化的基本训练,所以与奥林匹克重叠的价值难以估量。

3 湖湘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是相通的注重身心并重的健康观、追求积极进取精神、崇尚和谐统一观、关注人类和平等,这就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或个性,即“独立根性”。湖湘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融合提供可能。

3.1 湖湘文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奥林匹克文化在奥林匹克盛典中发扬爱国情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相一致

近代湖南人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坚强决心,坚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强烈信念,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爱国洪流之中。无论辛亥革命时期,还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爱国人士既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把“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传统提到新的高度。

奥林匹克运动是现代体育的核心,奥运会选手是代表国家、 地区或集团的。入场时要举国旗,胜利时要奏国歌、升国旗,开幕式、闭幕式显示不同国家的民族特色,比赛时还有无数的国人通过各种媒体关注每个运动员的表现,这些举措使体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联系在一起,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高度一致,有力地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并给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2 湖湘文化“百折不挠”的高贵品格与奥林匹克文化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相一致

湖南人追求理想坚忍执著,战胜困难义无反顾。左宗棠抬棺抗击沙俄,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就表现出强烈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式的历史责任感,展示湖湘文化“荜路蓝缕”、奋发图强的坚毅品质。奥林匹克文化是以古希腊理性主义为主导的思想超越自然,而“更快、更高、更强”则是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和放射。“更快、更高、更强”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表明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百折不挠、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它永远激励着运动员去攀登高峰超越自己,超越对手、超越极限。

3.3 湖湘文化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开放性相一致

湖湘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融汇百家、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精神表现在众多方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重叠;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沟通与重叠;不同学派之间的沟通与重叠;与外国文化的沟通和重叠等。奥林匹克文化是从古希腊文化中发展而来的,虽然黑暗的中古社会阻碍、排斥这种文化的发展,但是,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却融合了当代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且还在更新和容纳新的文化,形成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相一致的世界文化体系。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性和开放性已经得到肯定。

4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对于湖湘文化的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湖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奥林匹克文化是通过体育运动传播市场经济相一致文化精神,后奥运给湖南带来了无限商机,推动了湖南经济发展。

4.1 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凝聚力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教文化事业的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后奥运时代促进中国的发展、爱国热情,增强湖湘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4.2 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市场意识,提高竞争力

奥林匹克文化以人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都享有平等的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它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本质的一致性。要使湖湘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就要以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为参照,树立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建立在平等观念基础上的一种观念形态,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非暴力竞争,并且倡导尊重对手,注重友谊,珍惜感情的社会道德风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一个人的内在潜力,使人在奋斗中求欢乐,最终获得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

4.3 有助于人们树立尊重与发展个性的意识

湖湘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强调伦理本位注重群体至上、忽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因而缺乏尊重与发展个性的氛围。在现代条件下,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世界融为一体,就必须不断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价值,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为自我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氛围。现代奥林匹克激励着无数优秀运动员顽强训练、勇敢拼搏,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记录。运动员们的这种不断进取、勇争第一的精神意志,就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发展个性的体现 。

4.4 树立开放之观念

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性和开放性,中国以开放态势走向世界,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奇葩从奥林匹克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展现内涵,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更世界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多样性。两种文化兼容互补构成全球文化。

参考文献

[1]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湖湘文化论集(上册)[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庾建设编.湖湘文化论坛[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5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75-04

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发展平台。我国在党的十七大以后,重力推出了发展“中华文化”战略。娄底作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是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城市,是一方热土、一块宝地,这里钟灵毓秀,人脉睿智,历史文化古远,自然文化独天得厚,人文精神尽显特色,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发展资源。这一资源有助于“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打造全省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创建全国新兴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的实现,提速娄底发展。

一、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为地方旅游休闲提供人文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要建设湘中旅游休闲基地,必须突出娄底特色的旅游文化,娄底特色的文化是湘中旅游休闲基地之魂,娄底旅游资源是娄底特色的文化旅游之体,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鲜活的湘中旅游休闲基地。

(一)打造地方特色文化要从其长期浸润的母文化中吸取养分

地方文化长期受其所浸润的母文化的影响,因此,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必须要从其长期浸润的母文化中吸取养分。娄底要打造特色文化也要从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中吸取养分。古代湖南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使其“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横拙刚毅见长”。但是,古代湖南人民仍然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质朴勇敢,创造了灿烂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源于远古,形成于两宋,继先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要求重新解释儒学经典,力图使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振兴。另一方面,它又大量吸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辨方法,将其补充到儒家学说中去,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由于湖湘文化能够振兴儒学、发展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故很快成为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湖湘文化的思想学术来源于中原的儒学,从周敦颐《太极图说》与胡宏的《知言》,到“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船山遗书》;从魏源风行海内外的《海国图志》,到谭嗣同那震惊学术思想界的《仁学》,它们都是彪炳史册的儒学正统成果,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也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湖湘文化的社会心理层面看,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梁启超曰:“其可以强天下而保国者,莫湘人也。”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劲直尚气又特别突出朴质进取的湖湘士气,湖湘人民继承了这种“通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的风气,故湖湘人民“朴实勤奋,劲直勇悍,好胜尚气,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狭任性”。陈独秀则称赞湖南人是“何等坚忍不拔”。湖湘人强调自我的主动创造性,敢于“扎硬寨,打硬仗”,性格耿直刚烈。湖湘人民外承湖湘文化的“敢为天下先”的慷慨士气做底蕴,又突出自己天生具有的“耐点烦、霸点蛮,没有事情不能干”的任蛮精神。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都体现出夷夏互变、天下为公的民族精神;文质相复、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豪杰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兼容并蓄、众采他长的创新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救世精神,关注民生、经世致用的仁爱精神,实事求是、勤勉笃实的务实精神。正是这些精神造就了从鸦片战争以来出现了三次人才群,正是受这些精神的感染、激励,曾国藩等中兴名将开启了“湘运之起”,黄兴等流血革命者书写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无产阶级革命者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夺取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湖湘文化的精神资源丰富,具有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传统。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传统提供了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的传统提供了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通变求新的传统提供了文化建设的目标,兼容并蓄的传统提供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博襟,敢为人先的传统激发了奋发创新的宏大志向。湖湘文化是一处浩瀚的大海,一部悠久的历史画卷,一片尚未完全挖掘开垦的处女地。无穷的文化养分为后人提供了“发展之根、前进之木、立市之魂”。湖湘文化中突出的精神特质,仍然是今天实施新的发展蓝图的基因和依基之地。因此,建设娄底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必须充分地在其中吸取养分。

(二)打造地方特色文化要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陶冶精神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必然要显示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其精神风貌自然是由当地的历史长河中所决定的,需要我们在当地的历史长河中陶冶。因此,打造娄底特色文化要在源远流长的娄底历史长河中陶冶精神。娄底文化历史悠久,有强烈地域性的民族文化,属于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乃至华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长于、发祥于这里的蚩尤,带领“八十一兄弟”北上与黄帝抗衡,使黄帝“九战而九败”。上古时有赢姓人(季昌)避秦于此,与当地苗、瑶人杂居一起的事件;中古时有武陵人因捕鱼误入“桃源峒”而被陶渊明所记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近古时有章开梅山,蜀汉名相蒋琬,被宋理宗誉为“南阙人家惊地动、湖南童子破天荒”的杉山人贺德英13岁即中神童科殿试第一名,明代大理寺卿邹廷望,御史“烧车御史”谢振定,湘军名将刘蓉,书诗“上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纵横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杨昌浚,“中兴名臣”曾国藩,爱国外交家曾纪泽;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著名政治活动家禹之谟,爱国将领宋希濂,倡导“血性”精神的罗舟重,“湘学复兴大师”邓显鹤,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成仿吾,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爱国名将、黄埔军校代校长方鼎英,华夏名将陈正湘,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蔡和森,全国妇联主席蔡畅,“鉴湖女侠”秋瑾,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医学博士李振翩,书画名家肖一苇……群星璀璨,人文荟萃。他们效仿先贤,邃密群科,为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昌盛,科教的崛起,人民的幸福,以“改造中国与世界”(蔡和森语)的非凡胆略,以“莫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陈天华语)的豪迈气概,以“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硬骨头性格,体现了胸怀天下、爱国爱乡、急公好义、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刻苦耐劳、坚毅智勇、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乐观向上等文化个性。陶冶出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勤俭创业、发奋图强的蛮忍顽强精神淡泊名利、舍生忘死、励精图治、强国富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坚持真理、崇尚科学、勇于实践、从我做起的求真务实精神不甘人后、奋勇争先、兴业富民、开拓进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解放思想、顺应潮流、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进入新世纪,400万娄底人又赋予了团结、开放、创新、务实等新的元素,陶冶出独特的娄底精神:“坚韧、勤奋、尚德、自强”。

(三)打造地方特色文化要从其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资源中提炼元素

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元素就是蕴涵在他当地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资源中的,因此,打造娄底特色文化要从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资源中提炼元素。娄底有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资源。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故居风光带、4A级风景名胜景区紫鹊界8万亩秦人梯田、龙山、部级地质公园――湄江自然风光、自然植物园、大熊山、奉家山的古桃花源、中峒梅山寺、新化北塔、黄巢山剑塔、油溪石拱桥、永丰镇洛阳湾古建筑群、大乘山、水府庙水库风景区、胜仙洞、“亚洲最美丽的地质博物园”、“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西游记拍制地点――波月洞、龙山药王庙、镇南山天王寺、历史文化名镇杨市镇、名村三甲古村落、有望进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甲共产主义示范村(玉屏的红旗居民点)、游学伏口遗址、开国上将李聚奎故居、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蔡和森纪念馆、罗盛教纪念馆,还有成仿吾、陈天华、湘中八女杰、新洋惨案――洋溪万人堆等历史名人、名址更增添了娄底文化的厚重与神奇。与周边区域比较,丰富的娄底旅游资源突出了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神奇梯田,即浩瀚的新化紫鹊界梯田,8万亩梯田连片成形,依山而上,其无塘无渠天然的灌溉系统至今没有科学解释。二是神奇溶洞,被誉为亚洲最美的地质博物馆的梅山龙宫,拥有孔子游学、哪吒出世、水中金山、远古河床、峡谷云天等世界溶洞奇观;曾经的《西游记》拍摄地波月洞拥有石坝、鹅管、网络槽三个世界之最。三是神奇山水,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有悠久历史和厚重人文,而且保存了中国南方最大的一片原始次森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优美,山水奇特,遍布中国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的足迹,被誉称为药山;还有九峰山、洪家山、包围山3个省级森林公园;水府旅游区近在咫尺,资水源远流长。四是特色文化,娄底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耕读文化底蕴深厚,梅山文化独树一帜,傩戏、武术、宗教、山歌等多姿多彩;被尊为中华始祖的蚩尤、三国名相蒋琬、清末重臣曾国藩等都诞生于此,并涌现出了陈天华、蔡和森、成仿吾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志士仁人。传统的深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互相交融,世界锑都锡矿山、华菱涟钢等现代工业企业在娄底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不断发展壮大。娄底加快旅游发展,必须把这些特色发挥好,变潜在的比较优势为现实的竞争优势,着力塑造神奇山水、人文娄底的品牌形象,以此提升娄底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要把现有的文化品牌做成精品

品牌是实力的象征、优质的代表、信誉的保证和文化的聚焦。产品有品牌,企业有品牌,城市也要有品牌。一个好的城市品牌有利于提升城市对外的形象和地位,增强对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品牌的连锁效应可提高城市整体品位和综合竞争实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特别是部级乃至世界级的精品,就有必要把现有的文化品牌做成精品。从娄底特色文化建设来看,近年来,娄底人民顺应时代的需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打造鲜活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娄底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青春娄底・湘中之光”极具影响力的广场文化活动品牌,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湖南省唯一的“群星奖――服务奖”,为娄底增添了魅力无限的文化色彩。除此之外,各县市都建成方便群众活动的广场;已经形成了全省独特的书画艺术“娄底现象”品牌,这一品牌为娄底能增添艺术色彩;走马街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群众书画艺术之乡”称号;著名写意花鸟画家王憨山蜚声海内外,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并选入中学美术教材。已经形成了国内外学术者、旅游者、投资者关注的“梅山文化”品牌,这一品牌能增添娄底文化底蕴的厚度与神秘。新化县被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梅山文化之乡”、“蚩尤故里文化之乡”、“梅山文化研究基地”、“蚩尤文化研究基地”,冷水江市被命名为“梅山傩戏之乡”。已经形成了深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乡间侯府、古建筑文化研究”的品牌,这一品牌能显示娄底文化的博大精深。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是幸存的最完整的侯府,是最大的“侯府园林”,是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1月20日至22日,在富厚堂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现存藏书楼学术研讨会”,增加了富厚堂的知名度,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极好的展示平台。已经形成了专业艺术团体和民间职业艺术团体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文艺演出品牌,这一品牌能彰显娄底的青春艺术。2010年4月22日,花鼓戏《花落花开》在中央党校汇报演出成功;娄底市大型花鼓戏《村官是个堂客们》摄制成戏曲电影,并冲剌国家“五个一工程”大奖和国家最高奖“华表奖”。上述已经形成的文化艺术品牌,为娄底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路径

旅游是一个开放性的产业,旅游市场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系统,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必须要有开放性的视野和思维,要在发展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就娄底旅游业而言,必须跳出娄底看娄底,站在全省看娄底,立足全国看娄底,在总体思路上,就是要始终坚持开放合作、靠大做强,以开放拓空间,以合作求发展。当前就是要主动融入大长沙旅游板块,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市场、服务共享,进一步彰显娄底旅游特色,壮大旅游产业。具体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加快融入长株潭产业发展步伐,利用长株潭特别是省会长沙旅游发展的先发优势,带动娄底市旅游的加速赶超

国家批准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湖南大力实施“3+5”城市群战略,加上长株潭自身积存的历史文化与资源基础,为长株潭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作为“3+5”城市群的一员,娄底市要主动融入长株潭产业发展,充分扮演好配角,并且要做最佳的配角,从旅游规划定位、市场拓展、设施共享、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积极跟进,搞好配套,主动接受长株潭特别是长沙的旅游产业辐射和带动,把市场延展过来,把人流吸引过来,进一步放大旅游核心圈的“溢出效应”,通过借力发展,将我市打造成为长株潭旅游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二)加快与周边旅游开发的对接步伐,在加强旅游发展的区域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共进双赢

与周边旅游开发的对接,要弘扬开放、坚韧、勤奋、奉献的精神,克服封闭保守、怕吃亏、怕困难的思想。首先,要克服画地为牢的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走资源优化整合之路,形成湘中“大市场、大旅游”的格局。湘中板块涉及到娄底市和邵阳市、湘潭市、益阳市,同时与衡阳市密切关联,四市联同周边地区要在省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精诚合作、优势互补,统一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和营销,使湘中地区抱成一团,成为一个旅游经济共同体。其次,要克服斤斤计较、怕吃亏的思想。由于资源的特质不同、价值不一,加之资源布局和线路组合等因素,旅游带给各地的经济利益不均衡,对社会贡献也有大小,各地局部自然有得失,致使积极性和参与性受到影响,步调难以统一。对此,湘中板块各县市区必须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摒弃狭隘观念,以共同打造湘中板块,带动湘中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参与、配合区域合作。再次,要克服畏难的思想。区域合作本身需要谋略、胆识和勇气,同时也需要开放合作的胸襟和创新求变的智慧。而在湘中后发地区,本身基础条件极为有限,要发展旅游,实现区域合作难度也较大,但只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正确处理价值取向,努力创造条件,就能实现共赢效果。当务之急是重点抓好与韶山和衡山为核心的两个旅游区域开发的对接与合作。一是加强新化与隆回、安化两地旅游开发的合作对接,打造从邵阳隆回的花瑶、高洲温泉到娄底市新化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蚩尤故里,再到安化的茶马古道的黄金线路;二是加强娄星、双峰与韶山、衡山旅游开发的合作对接,打造韶山到水府旅游区,到曾国藩故居,到衡山的黄金线路。通过搞好区域旅游黄金线路与景区的链接,搭建合作平台,实现旅游客源的互换,旅游设施、旅游信息服务的共享,降低游客旅游单线成本,提高旅游景点之间的耦合度和利用率,在合作开发中实现互补多赢。

(三)加快市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步伐,在千方百计保增长中率先实现旅游业发展“弯道超车”

从旅游产业的特征来看,旅游产业是一个开放性产业,涉及面广,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破除思想壁垒,尊重旅游经济规律,尊重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旅游经济是差异化经济,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生产要素的特点,避免雷同重复、低质造成各要素的浪费和破坏,使优者更优、特者更特,形成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差异发展、服务优良的最佳优化组合。打造湘中旅游休闲基地,要突出娄底特色的旅游文化。而湘中地区本身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底蕴深厚,脉络清晰,既有曾国藩的立身修学、治国治军平天下的智慧,又有古朴神秘、灿烂魅力的梅山文化,“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绿色”与“红色”旅游兼备,打造湘中旅游休闲基地必然要突出娄底特色文化。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壮大旅游产业。

从娄底市域内来看,可依据“产品整合,自成体系”的原则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娄底市内的能够组成自成体系的旅游产品,独立于湘中旅游板块。如可形成:湘中立身修学之旅、湘中自然山水溶洞之旅、神秘梅山文化之旅、湘中农耕文明之旅、湘中民族融合之旅、湘中矿业发展之旅和湘中扶贫献爱心之旅等等。湘中立身修学之旅:曾国藩故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曾国藩的立身修学举世关注,蔡和森、中华百年“女杰”中蔡畅、唐群英、向警予、秋瑾四位英杰以及辛亥革命先驱禹之谟、爱国将领宋希濂等给中国近现代留下了深厚人文资源,备受政界、军界、思想界、学术界的瞩目,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湘中自然山水溶洞之旅:水府庙旅游区位于湘潭市西娄底市东,是对接大长沙旅游圈的途中节点;雪峰山脉是湘中的北脊;资水是湘中的血脉;大熊山是湘中第一峰。而以梅山龙宫(新化)、波月洞(冷江)、青龙洞(安化)、云仙岩(隆回)为代表的溶洞群显现了喀斯特地貌奇观,是游客观赏奇山秀水、体验溶洞大观的自然之旅。农耕文明之旅:以新化紫鹊界为代表,奉家桃花源真地为依托,使游客能瞻仰远古农耕文明的真实丰碑,体会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最高意境。神秘梅山文化之旅:湘中板块是自然的梅山文化区域,独特的文化背景,奇异的民风民俗,清末民初所涌现的一大批杰出人物,尚存的历史遗迹,无一不使游客怦然心动;魏源故里、邓显鹤的南村草堂、陈天华故居、陶澍墓园形成了厚重的梅山文化之旅。湘中民族融合之旅:湘中即古梅山,从黄帝蚩尤大战到“几千年不与中因通”的峒蛮以及不知先祖盘王的独特花瑶,民族融合的脉络依稀可辨,这条文化之旅,能使游客思古之情油然而发。湘中工业发展之旅:湘中矿产丰富古已有之,现代工业正蓬勃发展。从古台山原始采金矿道,到“世界锑都”百年老矿所组成的洞穴景观.从气势恢宏的柘溪水电大坝到当今世界钢材加工最前沿的薄板工程,人类智慧的火花能让游客心旌摇荡。湘中扶贫献爱心之旅:处于该板块的新化、隆回、安化都是国定贫困县,涟源市是省级贫困县,针对在贫困线上的特困农户、渴望读书而因贫困失学的部分儿童,可以组织开展扶贫献爱心活动,既旅游又立德,成就了游客的爱心之旅,对游客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

这些旅游套餐既可以成为独立的旅游产品,又可以相互烘托,特色鲜明、风格迥异而又有机融合,使娄底旅游在湘中连成网,构成片,成为“大旅游、大市场的”宏伟格局,使游客畅游奇山异水,仰止高山梯田,体验梅山文化,品味千古人文。

Thinking of building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

――Taking Hunan province Loudi city as an example

LIU Wei-ru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Loudi city CPC committee,Loudi 417000,China)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6

关键词:民间体育,湖湘文化,湖南民族

1前言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文化延续的过程中,体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民族民间体育和湖湘传统文化进行了归纳,旨在探索民族体育与湖湘文化的联系,为湖湘体育与文化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湖南民族民间体育、湖湘文化、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查阅有关湖湘文化、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专著;了解湖湘民族体和湖湘文化的有关信息。

2.2.2逻辑分析法:研究体育对文化影响的内在逻辑性关联性。主要就是归纳总结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民族体育对文化影响的意义

民间体育战略研究意义非同寻常,我国民间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理论广为关注的焦点。中国民间体育昔日在农耕文明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失落了,陷入了长时期的发展困境之中。同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深情的回忆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去,又义无反顾的瞩望着现代体育文化的未来;深切地寻觅着世界体育先进文化的融合和共同语言,又谨慎地发展着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淳朴、绵延世泽、眷恋乡土、理解情感、重道德、尚人伦、尊祖宗、崇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从而也体现出“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涵,民族民间体育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凝聚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外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1】。

3.2湖南民间体育与湖南文化之间的影响

湖南民族民间体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的指导,另一方面又影响了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心理等。

3.2.1传统体育影响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动态的体育活动影响了民族的文化艺术,如,苗族的芦笙舞,舞者边做快速旋转,矮步,翻滚,倒立等动作,没有一定的训练基础是很难完成的【5】。训练的难度也可想而知。但是它依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传承下来,说明体育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3.2.2传统体育对民俗节日的影响

民俗节日往往作为民族体育的载体,民族体育则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涵,丰富了每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性厚重感。例如:苗族的赶秋节不仅要展示出具有民族风情的庆祝程序(祭奠盘瓠—祭仪—歌唱对歌—赶边边场等活动),更应该在这种庆祝程序中融入蕴涵的浓厚民族风情的苗鼓舞、舞龙狮、荡八人秋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旅游者能在轻松的节日氛围中领略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这样不仅传承了民族的独特性,在强身健体之余,也使湖湘个民族文化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民族体育在民俗中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在婚庆典礼中的娱乐作用,和恋爱中的媒介作用【3】。

3.2.3传统体育对民族湖湘经济文化的影响

所谓对湖湘经济文化的影响不一定要指在商品贸易中的影响,也可以指在农业生产生活上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地域之广,各地的农业生产也不尽一样,同时也因为民族的差异也不尽一样。在生存面前,湖湘的苗族学会了射箭射弩,土家族则学会了打飞棒,攀藤。这些民族体育项目都是从物质生产方式过程中传承演变出来的,从而也反映了民族的物质经济文化。它不仅折射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物质水平的发展程度。在劳动的实践中,湖南人民一边享受着劳动的乐趣,一边总结生产经验,以体育动作的形式传承下来,给后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这也是一种关于劳动的思考。这种基于现实的经验影响湖湘的经世致用的精神。任何的理论都从实践中得到,同时又要作用于现实,服从于社会【7】。务实的精神也一直传承到现在,成为湖湘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从湖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征上看,可以清晰的看出湖南传统体育活动大多仍与农耕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3.2.4传统体育对湖湘民族自信心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一旦失去了,或者失传了,就丧失了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元素,丧失了民族性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体育也使我们意思到了民族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一些政治的原因,我们的民间体育正在渐渐消失或者畸形发展,面对这样的现实,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意义上讲,民间体育急需要解决的是保护、继承与发展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但首要的,还是一个文化自信问题。对民间体育的发展保持充分的文化自信心,是振兴民间体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4】。

3.3传统体育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毛泽东关于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看法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体育对文化的影响也不另外。在传统的社会习俗中,也存在良俗与陋俗之分: 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张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维系了社会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为良俗; 但也有一些旧时代的习俗,不免带有封建迷信的时代烙印,是为陋俗。如一些祈福习俗、禁忌习俗等,虽然明显可以看出其社会时代的落后性与愚昧性,但对社会、对他人却并无危害。作为文化核心层面构成物的社会民风习俗,其转移变易并不是可以随着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进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能移其风而易其俗。湖湘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亦是如此。在当今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除了要站在本民族的立场给民族体育予以认同,同时也要站在科学的立场对民族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封建性与迷信的方面予以批判。

4结论

  4.1湖湘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是分不开的,民族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地文化,而相当多的体育产生在生活文化当中。

4.2湖南民族体育的传承直接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传承,体育作为一种健身活动更容易使湖湘文化得到传承

4.3 湖南部分体育活动所表现的给湖湘文化带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封建迷信,祭祀活动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刘亚云  湖湘文化对湖南体育的影响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