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论文范例6篇

湖湘文化论文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湖湘文化;服刑人员;改造

文化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地区乃至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监狱文化建设的大背景的推动下,所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改造的创意性文化改造模式,在坚持常态性文化改造模式的同时,已成为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新颖手段。湖湘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存在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在了解罪犯改造的特征基础上,将犯罪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置身于湖湘特色文化中,进而突出民俗文化的改造作用,从而有效提高监狱改造质量。

一、湖湘文化的渊源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

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二、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服刑人员改造的有益启迪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淳朴重义”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淳朴重义”更加凸显了湖南地域特色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外向关系处理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家为基准,儒家的核心范畴是“仁”。儒家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营造出一种将心比心、关心他人、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社会和谐气氛,这对于正确处理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服刑人员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第四条(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与上述的理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行为规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勇敢尚武”

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与“淳朴重义”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可以理解为:服刑人员在日常改造中,要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抵制内心的不良改造情绪,改恶向善;明辨是非,在面对监狱的反动势力要勇于和其作斗争;不畏生死,在自然灾害事故中,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和财产能挺身而出等等。

(三)“经世致用”

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在监服刑的罪犯来说,最务实的莫过于积极配合监管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将这种湖南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得以充分发挥。

(四)“自强不息”

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监管工作中,要鼓励服刑人员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全面地审视自己,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获得从宽待遇,进而获得行政或刑事奖励。

三、湖湘文化建设在改造服刑人员中的作用

(一)湖湘文化建设在服刑人员集体教育中的效应

在监狱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中,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美德的大环境,进而突出湖湘文化的特殊作用和共鸣启示。比如在监舍墙上挂贴湖湘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故事、名言、格言,引导服刑人员学习优秀的湖湘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举办湖湘文化经典名篇的背诵比赛,如《楚辞》之作,忧愁幽思,奏出湖湘大地古老而悲壮的爱国乐章;贾谊伤怀,《鹏鸟》抒志,与屈原一脉相承,奠定湖南文化心怀天下,爱国忧民之精髓,陶冶一代代湖南志士之情操,让服刑人员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伦理文化。将这些知识内化为理性的人生,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在服刑人员的群体中极易形成辐射和整合的效应,这种精神一旦固化,将大力推动监区的文化建设和改造氛围,对服刑人员的改造起到积极良性循环作用。

(二)湖湘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

以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以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家庭中的人伦亲情美德。现在我国监狱中的所谓“亲情帮教”,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作为奖励,运用监狱外的多种社会资源,形成社会与监狱共同矫治的教育感化体系,对罪犯起到良好感化教育作用。以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促进服刑人员教化,这种人道观念对服刑人员的教育和反省起着积极的创新作用。

四、湖湘文化建设促进监管改造工作创新和发展

(一)湖湘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民警的个人素养和创新改造理念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地域性非常强,基层监狱司法工作人员大多来自省内,湖南作为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那么自然而然地对于湖湘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监狱民警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服刑人员。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愈来愈激烈,矛盾愈来愈复杂。作为一个监狱民警,不仅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监狱民警经常面对的是一群心理扭曲的犯罪群体,自身的心态非常重要,所以民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营养,化解服刑人员中存在的矛盾,化解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监狱民警要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个角度切入服刑人员的改造切点之中,将服刑人员引向善的方向、美的方向,从而有利于服刑人员的积极改造。

(二)湖湘文化中丰富教育改造的理论内涵,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刑人员教育感化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湖湘文化的教育理念:“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的首要任务是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鉴于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存在,监狱的亲情电话、亲情帮教活动等方式,容易被服刑人员所接受,从而使服刑人员改造过程充满了人道主义和谐。同时,监狱在服刑人员中用《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作教材,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灵洗礼,用传统文化重建服刑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监狱的本质是国家法定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具有惩罚和改造双重作用,应当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感化手段实施,应该把握适度的原则,防止极端化。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湖湘文化 内涵式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工作的重要组成。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行为品质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务实价值教育与包容智慧教育。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理性的优秀的地域文化,蕴含当前思政教育亟须的思想精华,因此积极实施湖湘文化教育并以其为切入点,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下面结合高校基层工作实际情况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取湖湘文化之“敢”深入实施行为品质教育

“敢”字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当前高校学生需要具备的品质。要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有效地融入“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行为品质教育。

“敢为人先”,不仅仅体现的是爱国主义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还展现的是积极向上、敢于追求、乐于表现个性特征的促进因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个体的自我展示欲望显得十分重要,而今许多大学生恰恰缺少这种品质与胆识。很多学生不敢于表现自己,真正能够在公共场合中积极出头的可谓“凤毛麟角”。一个不会展现自己的个体,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生存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思政教育者有必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入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题材与活动载体。

“敢于担当”,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高校的思政辅导员不需要跟学生大谈特谈担当的道理,而是可以通过故事说理、现场模拟与户外拓展实践进行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需要教者润物无声的渗透。

“敢于奋斗”,就是要增强学生奋斗的信心与勇气。现在的90后学生有他们的特点,个性张扬,有许多闪光点,有目标、有想法、有规划,也知道要奋斗拼搏,可更多的情况下是不敢拼搏,惧怕在奋斗中受伤,当然这种情况的造成与很多家庭教育的不足是有关联的,部分家长“难辞其咎”。作为老师确实需要培养他们敢于奋斗的勇气。

以上三个“敢”,或许只是思政教育系统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学生还需要更多方面的“敢”字精神。“敢”,是一种动力源泉,是学生成人成才路上的助推剂,学生不可缺少,人生不可缺失。

二、取湖湘文化之“忧”健全完善生存意识教育

“忧”亦是湖湘文化之精髓。不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生于忧患”,抑或是“心忧天下”,关于“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说忧患,或谈责任等等。在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研究湖湘的“忧”文化,以“忧”促教,以“忧”促学,健全完善高校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思考。

其一,教者当“忧”。陶行知先生曾将教育比作农业,我认为当今教育是现代化的自然农业。教育有规律,但无程式。因而教者当忧自己的育人理念、知识基础、施教方法,不断思考研究,读自己、读学生、读社会,方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其二,学生当“忧”。现在很多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有的甚至是几个家族只有一个孩子,学生在物质生活等层面上已经十分富足,可以说一路成长都是无忧无虑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十分缺乏忧患意识。古人早已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亘古不变的道理向我们诠释,适当让学生学会担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

其三,家长当“忧”。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是开展学校教育的剂,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补充。在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家长的主体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作为家长也应该常怀“忧”之念想。

三、取湖湘文化之“实”积极加强务实价值教育

“实”有“实事求是、踏实、诚实、厚重”之意,是湖湘文化精髓的又一体现。笔者以为加强高校学生的务实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为人处世当“实”。由于受到个别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学生当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实之风,小到为了应付评比检查材料弄虚作假,大到评奖评优、贷款偿还作假。当然,现行的教育不是缺少这样的工作而是工作的方式方法陈旧,效果欠佳。要通过改进教育工作方式、丰富活动载体等多维方式培养学生诚实、务实、踏实之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发展。

四、取湖湘文化之“兼”深化拓展包容智慧教育

“兼”有“兼容、包容”之意。高校学生需要具备包容情怀、国际视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有包容之心的人才有宽阔的视野。容得苦,容得挫折,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容得下自己很容易,容得下他人需要豁达,包容是智慧,也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武器。在广大学生中传承“兼”文化意义深远。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灵魂教育。思政工作内涵式发展更是一项长期的常新的系统工程,工作重要,责任重大。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情况复杂、形态多维、问题多样,因此要跟上时代脉搏,掌握学生动态,有效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假借外力,才能有效地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为学生的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彭跃农.湖湘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193-194.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65-01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湖湘文化的精髓、优良传统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戏剧、工艺、文物、民俗等资源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都曾经或正在产生巨大的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在湖湘文化大的环境中产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湖湘文化的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充分汲取湖湘文化的营养,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建设的传统与现实,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灵魂,培育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立足长远的校园文化。

一、以湖湘文化充实湖南高校校园物质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高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三方面的主题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由高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技术、师资力量等有形的文化因素组成。高校校园环境是宏观上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部分,可以从千姿百态的湖湘自然、人文景观中寻找合适的参照。在房屋、道桥、廊台、亭榭等建筑的设计上,可以从湖湘历史人文景观中,特别是古建筑中汲取灵感,比如可以从素有天下楼美称的岳阳楼,在房屋、道桥、廊台、亭榭就有着他的古风借鉴之材;在山水、花木等园林的设计上,可以从洞庭胜景、桃源美景和南岳绝景等湖湘自然景观得到启迪。比如,可以从堪称天下水的洞庭,学习、借鉴、思考、领悟,或许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灵感。高校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技术都可以从湖湘哲学、文艺、科教成果中找到启发。

二、以湖湘文化健全湖南高校校园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约束高校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文件,是高校校园文化有序的保障,主要包括各种行为习惯、习俗、不成文的制度、行为规范等内容,可以从湖湘哲学中去提炼。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是湖湘人千百年来沉淀的精华,湖湘人的哲学思想以其独到处,生根于湖南大地,根植于湖湘人的心里,湖湘的哲学思想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务实的治学观念和经世思想,仁义中正、以忠信为本、以合群为教的处世原则和团队意识。以湖湘哲学思想作为高校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能够更好的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制度。

三、以湖湘文化创新湖南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内在动力,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主要通过校歌、校训、校风等文化形式表达出来,潜移默化的鼓舞、激励、督促着全体师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湖湘精神中寻求滋养。湖湘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灵魂。湖湘精神是“忠诚、担当、求是、图强”,影响着一代代湖湘人,是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湖湘人、湖湘学子、湖湘文化名人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湖湘精神,湖南高校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湖湘文化发展壮大的使命,应该积极探索。湖南高校应该以湖湘精神作为食粮,始终把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并以传承湖湘精神为己任,从湖湘人民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勇敢尚武、卓励敢死的英雄气概,力行践履、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图变求新、敢为人先的创造意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淳朴尚义、独立不羁的质朴品格中,提炼出一中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师生的共同愿望,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搞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广发关注的焦点。湖南高校做为高校的组成部分、重要成员、典型代表,应该从湖湘文化中广泛汲取滋养,充实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健全制度文化、创新精神,着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让湖湘文化在文化的重要园地-湖南高校,得以传承、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大光.高校质量文化及其培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23-27.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

[3]聂荣华.万里.湖湘文化通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35.

[4]刘旭.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

[5]周兴旺.湖南人凭什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书院;湖湘文化;文化形成发展;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34-01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以“忧国忧民,敢为人先,坚忍顽强,经世致用”为主要精神特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当我们追溯其源流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古代到近代,湖南书院的产生与兴盛,在湖湘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多方面作用。

书院,最早出自于名山佛寺的藏经阁,清雅的环境,寺内的藏书,高僧的学识,佛学的哲理都成为学子们获取知识的理想之处,因而文人云集,进而开馆授课,渐渐形成书院。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各级官学日渐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成了部分人钻营功名利禄的场所,由此导致学风腐败,教学僵化,一部分崇奉儒学精神的士大夫则利用书院,探究纯粹学问,追求崇高道德,收徒教行化美。在这种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各地书院日渐兴盛,逐步发展成集教学、研究学问、祭祀、藏书、刻书于一体,具有多样的文化载体。

湖南自古就是中国书院最盛之地。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4年)尚书朱洞出任长沙太守,在唐末僧人岳麓山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与嵩阳、睢阳、白鹿洞齐名的“岳麓书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在衡阳石鼓山创办的“石鼓书院”;宋仁宗庆历年间,益阳人黄照在龙牙寺办起“松风书院”;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浚、张父子创办的“城南书院”;明嘉靖三十年,益阳知县刘激创办了延绵至今460年的“龙州书院”;清康熙三十一年,安化知县赵尺壁捐薪俸创办“中梅书院”;清朝末期,晚清重臣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联合办起的“箴言书院”;光绪二年著名学者郭嵩焘创建的“思贤讲舍”以及嗣后刘人熙主持的“船山学社”……一千多年来,湖南书院灿若星辰,弦歌不绝,从理论建树、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典籍藏刻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湖湘文化的的形成和发展。

一、杰出的理论建树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

自宋代以来,历代大儒纷纷以湖湘书院为基地,潜心学问,探究天理,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湖湘学派思想体系。

南宋初,胡安国、胡宏、胡寅、胡宁父子隐居衡山一带,创建碧泉书院,研传程朱理学。胡安国历时30载,遍览诸家,兼采众说著成《春秋传》;胡宏继承其父学术思想,写就代表作《知言》,提出:宇宙本性是“性”,宇宙一切事物由“性”派生,天理人欲统一于“性”之中的思想体系,一举奠定湖湘学派的理论根基;胡宏高足张,在主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期间,与朱熹共同探讨“中庸之义”,有《论语解》、《孟子解》等著述传世;明中叶,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在被贬贵州途中两次假道湖南访学,将良知之学与湖南学术传统相融合,营造出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明清之际,一代哲人王夫之,“决计林泉,潜心著述”批判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此外,开经世致用一代学风的陶澍、“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魏源;兼采汉宋,兼收诸子的曾国藩;不中不西,溶于一炉的谭嗣同;学贯中西,平视百家的杨昌济等,不论是主教书院,开坛布道的鼻祖,还是叩拜山门,问学求道的学子们,他们在湖南书院的学术研究,都从理论上提升了湖湘文化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

二、卓越的人才培养造就了湖湘文化的精英群体

如果说,湖湘文化理论根基的夯实,得益于历代书院的学术研究,那么,一大批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涌现,则更能体现书院的培养造就之功。南宋、明中叶、晚清,是湖南书院发展的几个高峰时期,也是湖湘人才辈出之际。

南宋是湖湘学派创立及湖湘文化形成期,胡氏父子、张、朱熹等儒学大师,培养出彭龟年、吴猎、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一批学有成就的理学家群体,他们继承师门学术传统,张扬着湖湘文化;明中叶,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的王夫之,继承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集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之大成,成为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清中叶以来,“岳麓巨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张,是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行者;同为岳麓书生的曾国藩以不朽的“三立”成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精神偶像;还有湖南书院培养的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李元度、曾国荃等杰出人才活跃在当时各个领域,成为彪炳青史的显赫人物;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书生中更是涌现出谭嗣同、唐才常、陈天华、杨度、黄兴、蔡锷等一大批爱国志士,成为血荐轩辕的先行者。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书院文化,以“传道而济斯民”的教育理念和“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济世英才,而他们的人品、学识、智慧和身体力行,又为湖湘文化的弘扬光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有效的文化传播促进了湖湘文化的持续繁荣

湖湘书院自开办起,就将传播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一功能主要通过讲学和祭祀两种形式来实现。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一代名儒朱熹与张会讲于岳麓书院,“道林三百众,岳麓一千徒”,四方学子闻讯趋之若鹜,盛况空前,并由此开辟了湖湘书院以讲学形式进行文化传播的优良传统;明代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年间,王守仁及其弟子季本、罗洪先、张元汴、邹元标等多次讲学于长沙、衡阳书院,传播“明阳心学”;清代光绪年间,晚清著名学者、洋务派思想家郭嵩焘创办思贤讲舍,并亲任主讲,以及后来刘人熙创办船山学社传播船山学说……这些会讲和讲学活动,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书院文化传播的另一种形式是祭祀。南宋以来,湖南书院就以立祠祭祀自己的学术宗师,如胡安国父子、朱张、王明阳、王夫之等,这种祭祀,主要目的主要是标榜自己的学术风尚和学术宗旨,引导学生继承传统和学风,同时,自然地与书院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发展到供祭与当地有关的忠臣义士、乡贤名宦乃至书院德有功之臣,客观上产生了很大的“开化民风”,“道德教化”的作用,促进了湖湘文化的推广普及和持续繁荣。

四、丰富的典籍藏刻形成了湖湘文化的深厚积淀

湖南书院讲究藏书,同时拥有丰富的藏书。清代以前湖南书院的典藏数目已难以详考,但清代以后的藏书规模从几所书院的藏书量可见一斑:清中叶,长沙城南书院共藏书403部,3714本,10555卷;建于清同治三年的益阳箴言书院藏书达1133部,29700卷;嘉靖年间,岳麓书院藏书有384部,3301本,10106卷。藏书的读者不仅是书院的学生,也来自社会其他阶层,可以说,书院藏书楼,也是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先导。

典藏的同时,书院的刻书也与书院自身历史一样悠久。宋元初年,茶陵东山书院的刻书就已规模大、印刷精在全国有着很大影响,所刻得《增补六臣注文选》、《梦溪笔谈》、《说苑》、《考古图》、《文选补遗》等均流传至今,成为当今难得的元刻本。明中叶至清,岳麓、城南、石鼓、南轩、紫云、蓝山、渌江等书院均重视刻书,除刊刻各种经史典籍外,还刊刻有关书院自身的教学和学术成果、书院史料及学生的论文集。

典籍的藏刻,丰富了湖湘文化的积累总量,有效保存了湖湘文化作为物质形态的存在,成为湖湘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清朝末年以来,书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被另外一种更加顺应时代,更加先进的教育制度所取代,然而,它在湖湘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况且,书院的退出并不意味着他命运的完全终结,它的教育理念,它的学术传统,以及他所折射出的湖湘文化的底蕴与精神,在当今的现代教育中对我们仍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兴国,聂荣华.湖湘文化纵横谈.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2]肖永明.湖南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发展.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8日.

[3]邓洪波.湖南书院与湖湘学统.光明网,2003年12月2日.

[4]邹律姿.湖南文庙与书院.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原因探究;湖湘文化资本;文史专业教师;文化创意人才

作者简介:谭献民,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一、 问题的提起:“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的“一号提案”!

早在1989年和2001年,湖南就提出“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文化产业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成为湖南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增长点。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值925.35亿元,增加值446.22亿元,占GDP比重达4.9%,成为全国首批率先突破GDP比重4%的5个省市之一;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速。

但是,作为文化强省之源头活水的湖湘文化近几年的发展却不尽人意。2012年1月8日,在湖南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民盟湖南省委通过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而向会议提出“一号提案”:即我省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正在消退。它是由以下五个原因所致:一是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资本不足;二是文化资源优势分散,文化资本积累不厚;三是人才资源松散、重复,特别是人才尖子流失严重,造成本土创意稀缺;四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相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有些滞后;五是湖湘文化走出去底气还不够足,实力较为单薄。为此,“提案”建议:“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并“推动湖湘文化资本国际化”。具体措施为:(1)整合优势,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搭建湖湘文化资本平台。(2)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急需紧缺的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文化专门人才。(3)创新文化体制,激活湖湘文化资本活力。(4)促进中外文化融合创新,推动湖湘文化资本的国际化。 [1 ]

二、问题的思考:“唤醒”湖湘文化资本的关键何在?

民盟湖南省委“一号提案”无疑是一个整体性的有针对性的提案。它将立足文化创意作为根本措施;培养文化人才作为关键环节;改革文化产业体制以激活湖湘文化资本而使湖湘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必由之路。为此,笔者认为落实“一号提案”的重点应当转向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化魁宝。无论是其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兼收并取、锐意创新的思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气魄;还是其勤勉笃实、百折不挠的人格,都具有无穷的历史魅力和历史价值。毫无疑问,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长期的专业研究,就难以创作出摄人心魄的湖湘文化的作品。目前所看到的一系列有关湖湘文化的电视、电影作品中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但并不算多。与此同时,有些作品含意不深,自以为是,甚至白字迭出;有些作品低级媚俗,张冠李戴。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文化创作队伍良莠不齐,单兵作战。它不仅难以使湖湘文化作品走向世界,而且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作思路的转换,应将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作为湖湘文化创意之高端人才加以组织和培养。

其一,他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和修养。湖南高校一批长期研究湖湘文化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其中的资深学者(诸如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长期研究古代、近代和现代湖湘文化及其人物,各自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如数家珍。他们从事创作或是指导创作,完全可以避免历史时间或是历史事实的差错。其二,他们具有清晰的历史原则或是党性原则,可以从每一历史阶段的性质和地位上来把握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历史人物的朔造,即把握好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度”,从而使作品实现历史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当然也是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其三,他们具有将意识形态与大众化相结合的理性认知,既坚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又将之融合在人民群众之各个阶层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审美之中,从而将文化创作纳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之中。其四,他们具有文化创意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而从文化心理学和历史心理学的角度寻找国内外文化市场所中意的湖湘文化的创作题材。例如,编撰一套少儿图书版的近现代湖湘著名的革命人物故事系列,或是湖湘历史的重大事件集成等等。“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湖南高校文史专业教师成为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

所谓“关键环节”,是说它是解决“一号提案”所提问题与对策的关键措施:

其一,有助于解决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资本不足的问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之所以比较低,资本之所以不足,归根结底是文化作品创作的质量不高,良莠不齐,在文化市场中的信用度和占用率不高,从而导致资本投资不足。组织高校文史专业教师创作湖湘文化作品,可使湖湘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形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分散性向系统性转变,并经过十数年的努力而解决人才资本不足的困境,再以雄厚的人才资本和优良的文化作品吸收资本投资,扩大和占领国内外文化产品市场,从而以整合、优化国内和省内创意文化资源为目标,成立湖南省文化创意集团,打造湖湘文化资本国际合作的企业航母。

其二,有助于解决文化资源优势分散,文化资本积累不厚的问题。文化资源优势之所以分散,文化资本积累之所以不厚,归根结底是对文化创作的组织和文化市场的培育重视不够,致使单兵作战,重复劳动,追求“短、平、快”而忽视创作质量,而使深厚的湖湘文化资本显得七零八落。组织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从事湖湘文化的作品创作,就必须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调查湖湘文化的各种资源优势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就必然会逐步积累各种文化资本和文化实力。例如,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叱咤风云的近代文化、改天换地的红色文化、以及人文地理和各种非物资文化遗产等等,从而使湖湘文化整体性和多维度地走向中国和世界。

其三,有助于解决人才资源松散、重复,以及人才尖子流失严重,造成本土创意稀缺的问题。人才资源之所以松散、重复,是因为湖湘文化创作的人才队伍缺乏组织和统一的规划,从而导致创作题材重复、雷同、单薄。人才尖子之所以流失严重,除开工资收入与沿海地区相比相对较低之外,也有文化产品创作的质量不高和文化市场占有率不高等原因。由此而造成本土创意稀缺。组织和帮助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从事湖湘文化作品创作,是解决人才松散重复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他们也可以培养一批研究生从事湖湘文化的学习和创作,并从中培养出一批人才尖子,而避免人才尖子流失的问题出现。

其四,有助于解决湖湘文化走出去底气还不够足,实力还较为单薄的问题。湖湘文化之所以走出去底气还不够足,实力还较为单薄,归根结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辨证法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交流。有些学者指出:当今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体大量兴演言情的“宫剧”或是格斗的“功剧”,这股陶醉与欣赏皇权、盲目“崇古”之风,垄断媒体,主导讲坛,整日耳濡目染,必然会潜移默化对年轻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经常接受这种腐朽思想与封建文化的浸染与影响,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素养、法治精神、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这种矮化人格、僵化思维、孱化意志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具体表现为:一是“向内看”,即丧失了改革开放初期主动地、积极地、谦虚地向外国学习的精神,片面强调“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只承认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内生性,眼睛向内,自我膨胀,只看到自家院里、影壁墙内的那片风景。二是“向后看”,即一味倡导千百年前的四书五经、礼教纲常。 [2 ]另外,有些影视剧、片,虽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名,却使用丑化、贬低、恶搞的手法,把敌人描写得极端愚蠢与无知,以此来衬托我方的威猛与强大。这种沉迷于幻想、通过歪曲与伪造历史事实获得满足的创作观念,辱人自辱。 [3 ]而组织和指导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从事湖湘文化作品的创作,可以运用他们对中西文化比较深入透彻的理解,逐步解决文化作品底气不足和实力单薄的问题。

其五,有助于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近代湖湘文化转变的规律和现象。湖湘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以谭嗣同、蔡锷、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湘藉资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和以、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湘藉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但无论是性质、程度和范围的体现都是不同的。前者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后者是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他们对于工农群众的政治态度和实际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归于失败,后者取得胜利。正是以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相结合,才实现了湖湘文化的历史转换和时代更新,使近代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湖湘文化转变为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湖湘文化。这既是湖湘文化发展的必然,又是湖湘文化资本价值的生命力所在。

湖湘文化的历史性质的更新,是民族传统文化之爱国主义精神转变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革命客观规律发展的历史必然。它使湖湘文化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以其历史的辉煌而踏实地向中国和世界迈进一大步(例如海内外研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人数,远比研究黄兴等近代湘藉人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为多。同时,湖南本地革命历史陈列的比例也是如此)。其中需要认识各种规律和现象的交汇,诸如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使湖湘文化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得以彻底实现?湖湘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何在?等等,这既是理论问题,也能够通过影视剧本的创作而予以回答,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湖南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就能够以其专业知识和理论予以回答,相对而言,一般影视创作人员回答的深刻性和准确性就难以与之相匹敌。同时,湖湘文化的历史更新还会由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这种转换是唤醒湖湘文化价值资本的必由之路,也是以文化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4 ]

三、问题的解决:如何促使高校教师成为湖湘文化创造的尖端人才队伍

湖南高校文史专业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其主要任务,要耗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可否认,创作历史和文学作品既是他们的专业优势的体现,也与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相通。只要解决好一系列的认识和体制问题,是可以通过政策机制和体制机制激发他们成为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的人才尖子的。

就当前湖南文化界的认识问题而言,主要是对文化载体双重性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的思维定势,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和生产力的载体分开来看,认为文化事业单位(包括高校)就是承担着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至于文化作为生产力的载体,是文化企业的事情。因此,在看能力、评职称、定待遇的问题上,对于高校教师创作的文化作品不是将其纳入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一类,而是认为不务正业,或是个人创收而不给以学术性的肯定和评价,对专业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以新闻出版业为例:它是长沙的优势文化产业,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不仅在数量上存在差距,而且在专业化、发行渠道、印刷规模、经营收入和销售范围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从刊物拥有量来看,湖南有杂志社260家,而上海有535家,湖北有423家,广东有523家,四川有484家。仅从这一项数据就可以看出,湖南的文化建设和跨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湖南省教育厅曾在2010年8月15日召开全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研讨班透露,我省将进一步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职称评定不能光看发表的论文数量,改变主要依据来鉴定科研成果和评聘教师职称的做法,即将产学研结合作为评价教师职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带职带薪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或创办学科性的创新企业;对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做出贡献的的科技人员,给予股权、期权、提成等奖励。 [5 ]文科专业更应当给予重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误区,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就当前湖南文化的体制问题而言,主要是文化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清,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落实“一号提案”所说:(1)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一旦经营性的文化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之后,他们将会主动地与高校有关单位和有关专业联手开辟市场,进而做大做强。(2)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文化行业管理模式向文化资本管理模式过渡。一旦实现文化资本管理模式之后,对于文化的人才资本将会高度重视,进而改变单一地从学术角度看待人才的静止观念,将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学术(著作)论文的创作视为同等重要的事情。(3)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即将文化产业结构由满足于初级形态(服务型的文化需求)调整为重视于高级形态(创造性的文化作品),使思想内容深刻而又生动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文化业态,从而将急需紧缺的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文化专门人才纳入一体。而且,就湖湘文化创作而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并重点引进急需紧缺的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湖南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的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由单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在人才选用上注重由单靠“相马”向借重“赛马”转变;在人才引进上注重由“刚性”向“柔性”转变;在人才激活上注重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建设了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文化领导干部队伍,形成了一群热爱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文化骨干,涌现了一批业内知名、全国影响的文化领军人物。政府2011年在全省100多万文化从业人员中通过网络海选,评选出100名文化发展的代表人物和16位领军人物,并在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北京文博上集体亮相,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是,这100名文化发展的代表人物和16位领军人物中,高校文史专业的教师非常之少,也反映出有关部门还没有将培养文化顶尖人才的目光立足到本省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之中。

就湖南文化市场的问题而言,主要是文化产业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例如,湖南红色文化具有全国性和世界性的影响。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韶山到西柏坡,从精神到雷锋精神,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画卷,哪一页没有湖南人心忧天下的风采!哪一页没有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独步!尽管湖南近几年来建成了393个红色文化的乡镇文化站,红色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9个,红色文化艺术馆、文化馆140个,红色文化图书馆120个,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67个。红色文化综合人口覆盖率91.99%。出版红色图书7 525种,图书出版量3.12亿册。但是,湖南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校文科专业的联系却少之又少(出版业比影视业好)。致使一方面影视创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尽管高校对大学生红色资源教育比较重视。但这种宣传教育仅仅体现在课堂和社会实践比较表面化的形式上,宣传力度不够,手段也比较单一;就大学生而言,也并没有把红色精神与自己的理想信念联系起来,缺乏对红色资源的关注;就家庭和社会而言,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也非常不够,方式单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的红色文化常识缺乏。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校园气氛;二是在课堂上接触甚少;三是当代大学生追求富有新时代气息的科技文化、通俗流行文化的兴趣过于强烈;四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社会教育的滞后。要取得强化大学生对红色资源认知的成功,可以从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端正学生的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强化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方面着手。 [6 ]必须采取红色文化产业的创作与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专业授课之密切合作,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才能扫除高校人才成为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之主力军的各种障碍。

总之,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要以高校文史专业教师作为文化创新的人才队伍,并以此作为认识转变和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参考文献:

[1] 胡跃丰.“唤醒”湖湘文化资本价值[N].潇湘晨报,2012-01-11(A05).

[2] 韩颖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红色经典”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81-85.

[3] 於 曼.红色经典改编的“世俗化”和“人性化”问题[J].中国电视,2010,(1):12-16.

[4] 谭献民.建国后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湖湘论坛,2011,(6):43-46.

[5] 胡跃丰.把论文写在 大地上车间里[N].潇湘晨报,2010-08-16(A04).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6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区域文化之一。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是什么?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曾作过概括,对深化湖湘文化的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感到还不够鲜明和深入。

如何对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做精到而全面的概括?湖湘文化确是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湖湘文化的文源、文脉、文气,即源、脉、气三个方面,对湖湘文化特色与优势作一解读。

文之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实体。史籍记载的“三皇五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而湖湘文化与“三皇”中的炎帝、“五帝”中的舜帝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华文明史上,炎帝神农氏是农耕文化的奠基人,《周易·系辞》载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湖南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如道县玉蟾岩遗址、澧县彭头山遗址,均证明了在炎帝神农时代(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在湖南地区创立了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后来,炎帝神农氏因为民治病、误食毒草而亡,葬于湖南酃县。可见,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既是湖湘文化的开拓者,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拓者。五帝之一的舜帝则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奠基人。舜帝是出生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聪明的首领,在历史典籍大量记载他的道德精神,诸如孝敬父母、恭谦礼让、以德治国、举贤任能等等,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典范。舜帝的道德精神在南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史记》记载他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此后,九嶷山的舜帝之陵就成为湖湘儿女祭礼舜帝、表彰其道德文化的地方,从上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湖湘文化的文源深远,不仅仅是它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道德文化的源头相关,同时还与中国古典文学与两宋道学的源头直接相关。中国古典诗歌有两个源头:北方的《诗经》与南方的《楚辞》。屈原是楚辞艺术的奠基人与杰出代表,而他的许多代表作品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大多是在他流放于湖南地区而创作的,并且汲收了沅湘之地的神话巫风,可见,湖湘文化为中国文学鼻祖屈原的诗歌作品提供了源头活水。其次,宋代被称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祖”的周敦颐出生于湖南道县,以后又多年在湖南地区做官并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故而也是湘学的奠基人。屈原与周敦颐,“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钱基博语),充分反映了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之脉

“文源”着重从时间维度表达湖湘文化源流的悠久,而“文脉”则是着重从空间维度表达湖湘文化源流的广大。区域文化虽然是特指某一空间范围,但是区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均离不开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湖湘文化之所以获得很大发展,除了依靠本土文化的创造、继承外,还在于不断学习、汲收外来文化,故而具有文脉广的特点。湖湘文化形成的上古时期,中原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相结合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炎帝神农氏”的出现,其实就是北方的英雄传说(炎帝)与南方的(农神)交流互渗的结果。而舜帝南巡逝世并葬九嶷,受到南方民众的普遍敬仰,亦体现出湖湘文化对中原道德文化的接受与汲收,另外,湖南本土的苗蛮文化,如果追溯其来源,亦是东夷文化的九黎部落南迁的结果。

作为文学鼻祖的屈原,其楚辞作品亦体现出文脉广大的特点。一方面,他的诗歌渊源于沅湘巫歌,具有南音歌谣、巫风歌舞的地域特色与湖湘风情;另一方面,这些诗歌表现出对“美政”、“美人”的理想追求,特别是对舜帝这位远古圣王的崇敬,其文脉显然源于中原华夏族文化。周敦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宗主、理学开山,固然是由于他能够继承齐鲁之风、孔孟学统,同时还与他大胆汲收、兼容佛教、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有关。作为周敦颐理学思想的传承者,南宋胡宏、张栻在湖南地区创建的湖湘学派,也具有文脉广的特点。首先,湖湘学派起因于二程洛学南传,故而有浓厚的洛学特色;同时,湖湘学者又广泛地与闽学学派杨时、朱熹,与浙东学派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与江西学派陆九渊、陆九韶等开展学术交流,其文脉广大,故其学术有兼容并蓄的特点。王船山能够成就为清初三大儒之一,仍然源于他文脉广的特点。他不但是继承了南宋时期的湖湘学统,包括胡安国的《春秋》学、胡宏的人性论、张栻的知行论,尤继承张载关学的学术思想,将气学发扬光大,同时他也汲收了浙学的事功取向。再如晚清的那些湖湘学人,其思想学术无不具有文脉广的特点。曾国藩将知识学问分成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门之学”,他本人能够在这四门之学中均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在于他广泛的文脉广大,如义理之学源于洛闽,考据之学宗吴皖、其辞章之学承桐城,其经济之学则源于浙东、湖湘各地。可见,广泛的文脉成就了湖湘学人,也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大发展。

文之气

“文气”是一个古代文论的专有名词,一般用来指文章中所体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而用“文气”来描述湖湘文化的特征时,就可能有狭义与广义的双重涵义。

狭义的“文气”,专指那些在湖湘地区创作的作品或湖南人的文章中,能够充分表达出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充满生命活力与刚强质直的精神气质。湖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首先体现在这个地方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一大批著名的作家。从文学鼻祖屈原算起,他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是最早的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以后,这里产生了许许多多在中国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与《鹏鸟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明清至近代,湖南地区涌现了不计其数的文学名人与名篇,包括李东阳、王船山、曾国藩、何绍基、王闿运、丁玲、沈从文等等。十分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中均表现出一种充盈而劲悍的“文气”。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曹丕曾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其实,这个“气”就是作者内在的精神气质。由于湖湘诗人、作家群体的精神气质大多是血性与灵性的结合,并表现出劲直、刚烈、气雄的特色,故而湖湘作家群及代表作品特别体现出文气足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