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的治疗方法范例6篇

微创的治疗方法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化学溶解术;经皮椎间盘摘除术

[中图分类号] R681.5+7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APLD)和椎间盘溶解术(DL)两者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微创性治疗方法[1]。近年来,我院对50例LDH病人分别进行了APLD和DL治疗,现将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4岁, 随机分为椎间盘溶解术(DL)组(A组)25例,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PLD)组(B组)25例。

1.2 方法①A组:取俯卧位,局麻。穿刺注射L3~4 、L4~5经椎板外切迹入路硬膜外前侧间隙。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硬膜外前侧间隙穿刺L5~S1间隙或盘内注射胶原酶。②B组:使用自动旋切式椎间盘切吸系统。取病人健侧卧位, 定位于DSA引导下, 进针穿刺患侧棘突旁约8~12cm处,穿刺针呈45度角与背部皮肤,将导针穿刺进中央部椎间盘内,沿穿刺针逐级更换套入套管, 在纤维环上开窗用环型锯, 切吸器电动切吸髓核, 中空直至松动、切吸完全停止。术后两组病人均卧床3天, 预防感染静滴抗生素3~5天。

1.3评定标准依据改良Brown标准判定,优:无临床症状, 原工作恢复,可进行正常活动,无需治疗;良: 偶有症状在做原来的工作时,但不必进一步治疗;娱乐活动受限;可: 部分受限劳动能力,但比治疗前有所缓解。差:症状无变化或加重,需手术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治疗后1月A组、B组的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3%、91% ,优良率分别为67%、81% ,术后随访,于2个月、5个月时的优良率A组分别为74%、87% , B组为91%、89% ,两组疗效于治疗后1月和2个月时优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微创治疗LHD,具有小创伤、恢复快, 椎管内结构不受干扰, 较小影响脊柱稳定性, 比传统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椎间盘的体积弹性模量是其显著特性[2] ,APLD通过切除一定量的髓核及纤维环开窗后, 椎间盘内压可显著降低, 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DL主要是对椎间盘内容物或突入椎管内的椎间盘组织进行溶解、吸收而达到降低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3]。

国内对上述两种方法治疗的系统性比较分析报道比较少。我们观察的结果认为,APLD和DL都是治疗LDH的有效方法,两组疗效优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存在于治疗后2个月时,而两组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进入术后5个月时,表明DL远期疗效明显高于APLD,但两组远期疗效无统计学意义。DL其近期疗效不理想可能与药物作用和修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APLD通过切除一定量髓核及开窗后即可降低椎间盘内压,效果表现非常明显,但需要器械特殊, 要求较高操作技术, 进行手术必须在C型臂电视监视下。微创治疗LDH,从理论上要求降低椎间盘内压既要迅速, 椎间盘突入椎管内的部分又能除去较为合理。相关深入的研究我们正在进行探索, 有效率和治愈率以期进一步提高, 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步降低,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微创治疗探索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新方法,也为进一步规范LDH的有限手术治疗提供有力临床证据。

参考文献

[1]杨述华, 杜靖远, 罗怀灿, 等. 胶原酶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 2008 ,16(1):415-417.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2

【摘要】 目的 通过与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浅静脉剥脱术相比,考察大隐静脉曲张激光治疗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选择进口激光治疗仪对我科2003年初至今的43例患者施行激光治疗,选择病例均为大隐静脉主干曲张型且病情较轻者;常规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穿刺内踝上方大隐静脉主干,向上插入泥鳅导丝,顺导丝导入导管,撤出导丝交换激光光纤,确认在大隐静脉主干,开启激光,设定好功率,边烧边退,同时助手沿大隐静脉沿途压迫,使静脉腔闭合,全程大约50~80s。烧灼完毕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两天出院,2周后解除弹力绷带,配弹力袜3~6个月。结果 43例患者无短期术后并发症发生,单侧肢体平均手术时间27min,最短仅为12min;术后随访3~6个月,多数效果良好,1例复发,再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浅静脉剥脱术而痊愈。结论 大隐静脉的激光治疗对大隐静脉曲张主干型且分支曲张病情较轻者,效果良好,但其远期疗效尚待有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激光治疗

Miniinvasive operation-laser treatment for great saphenos vein varicosis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 for varicose vein of lower extremity by contrasting with traditional 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of the great saphenous vein.Methods We selected the EVLT to treat 43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by using laser treatment instrument.We chose the patients with venous trunk type which are not serious.After epidural anesthesia or lumbar anesthesia we stick through the trunk of great saphenous vein superior the medial malleolus.Insert the guide wire upward,then insert the vessel along the guide wire,then withdraw the guide wire and insert fiber through vessel.First you must onfirm that the laser fiber is in the venous trunk,then turn on the laser,enactment power,pull the fiber and cauterize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assistant press the leg along the great saphenous vien to make the lumen of vein occlusion.It maybe last 50~80s.After the operation we use pressure bandages to make a pressure dressing.At the third day after the operation patient can leave the hospital.Pressure bandages can be taken off after two weeks,then dressing compression socks for 3~6 months.Results The 43 patients did not have short-term complication after the operation.Average surgery time is 27 minutes in single leg.The shortest is only 12 minutes;After operation we made a follow-up for 3~6 months,The most effects are good,only 1 patient retured,then he recovered after 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Conclusion EVLT effertive treatment to patients with venous trunk type and ramus varicose vein is not serious,but its prospecdtive efficacy need further observation.

【Key words】 varicosis of great saphenous vein;laser treatment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早在公元前古埃及已有记载。多在青壮年发病,逐渐加重,早期表现为肢体的酸胀不适、浅静脉迂曲成团,而常规结扎浅静脉剥脱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我科从美国引进大隐静脉激光治疗仪,从2003年初至今,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3例(49条肢体),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例患者,男12例,女31例;年龄30~55岁,平均37.8岁。选择病例均为大隐静脉主干曲张型且分支病情较轻者,术前均经多普勒或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证实深静脉通畅,且排除血管高凝固状态、高龄、严重皮肤病、营养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常规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取18号套管针穿刺内踝上方大隐静脉主干(有时需做小切口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向上插入泥鳅导丝,选取5F透光造影导管,测量穿刺点距腹股沟韧带下方2cm处的距离,剪断导管头端并削尖,顺导丝导入大隐静脉主干,撤出导丝,交换激光光纤,连接激光治疗仪,应在腹股沟区皮下看到光纤头端的指示红灯,反之则为进入深静脉,需退出重新插入;开启激光治疗仪,设定发射功率为12W,脉冲时间为1s,间隔1s,边烧边退,每秒约退1cm左右,同时助手沿大隐静脉行走压迫,使静脉内腔闭合;全程大约需要50~80s;退出导管及激光光纤,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天以后可以出院,改为口服抗生素。2周以后,解除弹力绷带,配弹力袜3~6个月。

2 结果

与同期常规大隐静脉主干手术组相比,激光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止痛剂应用例数及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并发症发病率及复发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大隐静脉激光治疗与常规手术的比较 (x±s)

3 讨论

常规的大隐静脉主干手术对病人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尤其切口较大时,常可造成切口延期愈合或感染等并发症,给病人带来痛苦[1]。我科近3年来采取大隐静脉的微创手术方法,即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剥脱以后,采取小切口“点式”剥脱其他浅静脉曲张团块,最大切口仅为2cm,病人痛苦小,术后恢复较快,没有切口感染病例,但此种手术仍未达到广大患者既做手术又要求更加美观的需求,尤其是年轻女性怕留下手术切口瘢痕而不敢就医。大隐静脉激光治疗方法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大隐静脉手术效果的微创甚至是无创的可能性,整个手术过程可不在皮肤上做任何切口。

大隐静脉的激光治疗最早由美国的血管外科医师Robert Min于1999年应用于临床[2]。利用激光的热作用,破坏大隐静脉的内膜,并通过外压使之闭合,因此不用剥落大隐静脉主干,创伤很小。与常规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落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便,切口很小甚至无切口,适合广大患者的美观需要;(2)住院时间短,费用低;(3)术后恢复较快,短期可出院;(4)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几乎没有[3]。但对激光治疗的病例应注意以下几点:(1)病人选择应以主干型且病情较轻者为主。非主干型且侧支曲张较重,随主干可用激光烧灼,为手术彻底,侧肢仍以剥脱为妥。本文报道的1例复发患者,即是由于当时侧肢曲张较重造成,可见适应证的选择极为重要。(2)激光光纤在指示灯引导下必须确切进入大隐静脉主干方可烧灼,且助手应沿大隐静脉主干全程压迫以利闭合。(3)激光光纤的后退速度应适中,过慢可能会烧伤局部皮肤,造成经久不愈的溃疡。过快有可能烧灼不彻底,导致日后复发[4]。

总之,笔者应用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经验还很少,但是笔者认为,大隐静脉曲张的激光疗法足以与常规的剥脱术相媲美,尤其对主干型分支病变较轻的患者,有取代经典术式的可能,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段志泉.实用血管外科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8.

2 王玉琦.血管外科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2-208.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麻醉;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083-03

腰椎为人体躯干活动的枢纽,过度活动、超负荷承载、年龄增长等因素会促使腰椎老化,继而在外力等作用下引起退行性病变,即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为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等[1-2]。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方式是近年来脊柱外科临床研究的焦点之一[1-4]。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9年9月以来一直在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改良TLIF术治疗方法,但该术式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中患者俯卧位和耐受性不佳等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手术过程的麻醉处理具有其特殊性[4]。本次研究分为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将研究初期51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腰硬联合麻醉和全麻,优选出合适的麻醉方式后,再将研究后期的158例患者分为两组(均行全麻),其中一组行血液保护措施,另一组不行血液保护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优劣,旨在探讨更佳麻醉方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初期51例病患和研究后期158例病患,分别为2009年9月~2010年3月和2010年4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行微创改良TLIF术治疗,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依研究阶段和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初期1组、初期2组、后期1组和后期2组。其中,25例初期1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5~65岁,平均(40.3±2.6)岁;26例初期2组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41.6±2.5)岁;78例后期1组患者中,男53例,女25例;年龄34~68岁,平均(40.6±2.3)岁;80例后期2组患者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35~66岁,平均(41.8±2.7)岁。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均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初期1组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前30 min使用阿托品(肌注)0.5 mg、苯巴比妥钠100 mg,入室常规监测心电图 (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尿量等,开放外周静脉通道。手术台取倾斜(15±2)°的头高脚低位,行两点穿刺:首先选T12~L1或L1~2间隙为硬膜外穿刺点,并向头侧留置硬膜外导管,品选用2%利多卡因;然后选L3~4或L2~3为蛛网膜下腔穿刺点,用腰麻针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顺畅注入品(0.5%布比卡因+10%葡萄糖溶液)2 mL,注入时间约30 s,穿刺成功后调整麻醉平面,直至麻醉上界平面达T8水平。给药15 min后,未达T8水平者从硬膜外注药予以完善,仍不佳者改行全麻,但麻醉平面不可高于T8水平。

1.2.2 初期2组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前给药和监测护理同“1.2.1”。麻醉诱导期用药为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2~0.4 μg/kg、维库溴铵0.1~0.2 mg/kg、丙泊酚1~1.5 mg/kg;明视下经口用螺纹钢丝支撑导管行气管插管,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术中吸入1%~2%七氟醚,并持续泵注舒芬太尼0.1~0.2 μg/(kg·h),间断予以维库溴铵0.05~0.1 mg/kg维持,从而保证合适的麻醉。

1.2.3 后期1组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具体方法为在“1.2.2”的基础上,术毕前25~35 min经静脉注射曲马多1 mg/kg。

1.2.4 后期2组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具体方法为在“1.2.3”的基础上,采取血液保护措施:术中回输自体血和控制性降压。控制性降压措施为:0.01%乌拉地尔静脉滴注,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将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55~70 mm Hg(1 mm Hg=0.133 kPa)。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龋齿;微创治疗;去腐;t检验;秩和检验

龋齿,又叫“虫牙”,在人群尤其是少年儿童中的发病率很高。其发病是由于牙齿未进行及时的清洁从而导致上面沾有糖分,饭粒及微小菜肉等食物残渣从而为细菌提供了较好的温床。细菌通过牙齿中的食物残渣进行大量繁殖,并且分泌出许多对牙釉质有损害的成分,主要以酸类为主,进而慢慢损害牙齿。龋齿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会导致人感觉牙痛,牙龈肿胀,牙龈出血等一些列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咀嚼困难等严重后果,因此龋齿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龋齿进行微创治疗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龋齿微创治疗又叫伢典微创化学机械法,是一种较为轻度的,无需机械操作的化学去龋方法,是用活性凝胶来填塞龋齿的,具有损伤性小,噪音小的新方法。本文通过对84例龋齿患者进行微创治疗来分析微创治疗在去腐及减轻疼痛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2年6月到2013年9月之间来我院进行龋齿微创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男38例,女46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6.8±1.3)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8±1.32)年。按照1:1的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进行微创治疗龋齿的去腐及疼痛治疗,共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54.6±1.1)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64±1.18)年;对照组用传统牙钻技术,共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6.5±1.4)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6.46±1.58)年。所有患者均有良好依从性,并已排除有其他肾、肝等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提前服药等状况。

1.2方法

采用抛硬币随机的方法,按照1:1的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2人。治疗组采用微创技术进行去龋治疗,应用凝胶去腐,在应用探针整修后使用玻璃离子聚合物进行填充。对照组使用传统牙钻技术及传统凝胶进行填充。

1.3疗效评价标准

通过治疗后龋齿被彻底治疗,并且患者对填充物的耐受较好,没有引起不适干的为效果良好;通过治疗后龋齿被彻底治疗,并且患者虽能耐受填充物但感到有一点的不适感需经过一段时间方可恢复的为效果较好;通过治疗后龋齿被彻底治疗,但患者对填充物无法耐受,有明显不适感的,需进过医生的再次调节和治疗方能耐受的为效果较差。术后疼痛明显消失的为治疗较好,术后有疼痛但经过几天后自行缓解的为治疗较好,术后一直有疼痛并且牙齿有出血需要医师再次治疗的为治疗较差。

1.4统计方法

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等级比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均当P

2 结果

2.1龋齿患者经微创及传统治疗后效果比较

治疗组龋齿患者经治疗后治疗效果良好的有37例,较好的有4例,较差的有1例;对照组治疗良好的有21例,较好的有13例,较差的有8例,详见表1:

由表1可知,龋齿治疗组经微创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与对照组使用传统牙钻技术的治疗效果有差异,P

2.2龋齿患者经微创及传统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龋齿治疗组龋齿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减轻良好的有32例,较好的有7例,较差的有3例;对照组治疗疼痛减轻良好的有20例,较好的有14例,较差的有8例,详见表2:

由表2可知,龋齿治疗组经微创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与对照组使用传统牙钻技术的疼痛缓解效果有差异,P

3 讨论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088-02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尤其当血肿大于30mL时死亡率更高。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3种,即内科保守治疗、开颅清除血肿治疗、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传统外科治疗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仍比较高。我科比较观察3种治疗方法及疗效,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1 治疗方法

1.1 内科组 单纯采用保守治疗:(1)脱水降颅内压;(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控制血压;(4)应用止血剂;(5)应用脑代谢保护剂;(6)防治感染;(7)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8)对症及支持治疗。

1.2 开颅组 行脱水、降低颅内压、降血压以及低温、抗感染治疗,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全麻下取出血侧颞顶部马蹄形头皮切口,游离骨瓣开颅,于颞中回后部切开脑皮质探查、清除脑内血肿,视脑内减压情况及脑水肿程度选择去除或保留骨瓣。余治疗同内科组。

1.3 微创组 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依据头颅CT片(基线、层距等)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位置,或在CT引导下用金属物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位置,局麻下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进行穿刺。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接枪式电钻钻颅,先抽出液态血肿,若为半凝固或血凝块,可抽吸或用粉碎针粉碎部分血块,用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0万/200ml)冲洗,注入尿激酶1~2万U夹管2小时,留针5~7d。两组术后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2万U,每日1~2次,并给脱水剂、抗生素、神经营养药。术后1~3d、5~7d、10~12d复查CT,残余量较多的可用碎吸器或粉碎针粉碎血肿后液化引流。

2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微创组的总有效率为79.5%,较开颅组的(55.4%)和内科组的(31.7%)明显提高,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开颅组和内科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并发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突然升高时破裂引起的脑自发性出血(ICH),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复杂、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等特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病人恢复。传统手术治疗是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仍比较高。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因创伤大、后遗症重、患者耐受性差而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血肿清除术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辟了新的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分析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具有以下优点:①床旁局麻下进行手术,操作简便。②手术时间短,半小时即可达到清除血肿,紧急减压的目的。③手术创伤小,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④对病人全身干扰小,不受年龄及血肿深浅的限制,对心肺肝肾功能差的病人也适用。穿刺针还具有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反复使用容易污染;采用枪式电钻锥颅省力。从结果可看出治疗有效率大于70%,血肿清除后残余率小,达到了开颅手术的效果;术前病情危重伴脑疝或丘脑出血的病人治疗效果差。由于锥颅穿刺清除血肿创伤小,操作简便,因此可替代大部分开颅手术。

正确及时治疗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有重要作用。采用微创治疗进行清除急性颅内出血,手术方法简便,临床疗效好,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脑出血仅是其脑部表现,应综合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穿刺定位要准确,避开皮层重要血管和功能区。②术后良好的血压控制,防止再出血。③要及时复查CT指导治疗。④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并发症。

总之,经比较微创清除术疗效显著,并且该技术方法先进、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较低,能在基层单位广泛开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6

方法 将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4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手术组46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7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和两组存活者21 d,30 d评定Barthel指数。结果 微创手术组治疗7 d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04-02

中图分类号:R 743.34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12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病死率高,且幸存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因此人们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结合内科手段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较好方法。我院神经内科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出血量≥30 ml)的患者87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确诊为幕上出血,排除出血性梗死、混合性卒中及脑炎出血。分成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治疗组。微创手术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43~81岁;常规治疗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45~78岁。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Glasgow评分、并发疾病以及既往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单纯给予降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常规内科治疗。微创手术组除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外,均在发病后7~24 h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所有病例均采用头颅CT定位法,根据血肿部位及深度确定穿刺部位及穿刺针长度,常规备皮,头皮消毒。穿刺点利多卡因局麻后用电钻驱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Il型)颅内血肿穿刺针。穿透头皮、颅骨、硬膜下腔后去电钻,接塑料针芯垂直进针到血肿中心。接引流管,去针芯,盖帽。用5 ml注射器轻抽陈旧血15~20 ml,接针形粉碎器。予等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然后将尿激酶3~5万u配5 ml生理盐水通过粉碎针快速注入血肿中心后夹管并连接引流袋,3~4 h后松管,用针形粉碎器冲洗,又重新注入尿激酶闭管。每天1~2次重复冲洗、液化、引流,定时复查头颅CT至血肿清除80%以上。无颅压增高表现则拔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适量脱水剂及对症、支持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同。

3.疗效评定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2]于入院时、术后7 d时进行判定。显效率指基本痊愈及显效者所占比例;总有效率是指基本痊愈、显效及有效者所占的比例。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存活患者于治疗21 d,30 d时进行判定。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Ъ煅;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结果

1.治疗7 d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微创手术组显效率为56.5%,总有效率为82.6%;常规治疗组显效率为19.5%,总有效率为39.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分别为12.47和17.49,PЬ

表1 治疗7 d时两组疗效比较(n,%)

分组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变化死亡显效率总有效率

微创手术组 46 7(15.2) 19(41.3) 12(26.1) 3(6.5) 5(10.9) 26(56.5) 38(82.6)

常规治疗组 41 1(2.4) 7(17.1) 8(19.5) 10(22.4) 15(36.6) 8(19.5)16(39.0)

2.治疗前、治疗7 d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微创手术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减少,经统计学处理t=18.735,P0.05);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7 d时

微创手术组4639.40±5.5916.32±6.21

常规治疗组4137.57±5.4330.12±7.41

t-1.5479.352

Pе->0.05

注:微创手术组治疗前后比较P

3.治疗21 d,30d时两组存活者Barthel指数比较 微创手术组Barthel指数均较常规治疗组高。表明前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后者。见表3。

表3 治疗21 d,30 d时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21 d时治疗后30d时

微创手术组4169.20±26.6074.32±24.32

常规治疗组2642.89±28.9652.43±23.23

tе-3.7393.691

Pе-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具有死亡率、致残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大量脑出血的血肿占位效应可很快导致瘫痪以及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受压坏死等,同时血肿崩解产物铁离子、血红素等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血脑屏障被破坏、脑组织受损后释放出的血管活性物质导致的超出血肿本身数倍体积的脑水肿,严重者可因脑疝而死亡[3,4]。因此,Wagner等[5]认为脑出血后尽快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压、加强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保护,是挽救生命、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使用贾保祥[6]教授研制的穿刺针外径仅3 mm,为硬通道固定于颅骨上,稳定性及密闭性均较好,感染机会少、再出血少。针型血肿粉碎器可将液化剂均匀地喷射到血肿各部位,以利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的出现。众多临床研究均已证实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能提高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本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微创手术组显效率为56.5%,总有效率为82.6%, 高于常规治疗组,而死亡率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7d时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低于常规治疗组,说明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有效减轻血肿周围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恶性循环,减少并发症;从而减轻脑水肿等脑损害程度,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与文献[7]报道一致。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21 d、30 d时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微创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因此,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微创手术适应征者,应尽早行微创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总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以快速清除血肿,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由于创伤轻微,术后患者意识恢复快,功能缺损少,治疗有效率高,病死率低,并且操作简便,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临床疗放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主编.脑血管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7.[3]Wagner KR,Xi G,Hua Y,et al.Ultra-early clot aspiration after lysis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 porcine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edema reduction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rotection[J].J Neurosurg, 1999,90:491-8.

[4]Polidori MC,Cherubini A,Senin U,et al.Peripheral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 changes with human aging: a selective status report[J].Biogerontology,2001,2:99-104.

[5]Cherubini A,Polidori MC,Bregnocchi M,et al.Antioxidant profile and early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0,31:229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