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例6篇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高校青少年;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校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使得人们对于高校青少年健康教育愈加重视。“高校青少年健康教育”是指一种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目的在于能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的教育行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句话深刻表明了体育教育属于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而健康教育的发展需紧紧围绕体育教育开展。而在体育教育范畴内,高校体育教学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仅可把高校体育教学看作是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把高校体育教学视为青少年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从1985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有关体质和健康状况指标如身高、体质指标呈上升趋势,而心肺功能等相关指标却呈现下降趋势。在生理疾病方面:胃病、慢性肝炎、贫血、肥胖等疾病正在侵蚀着高校青少年的身体。在心理疾病方面: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症等疾病也使得高校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除了各种疾病层出不穷之外,高校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与健康意识也令人担忧。吸烟、熬夜、酗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习惯司空见惯。毋庸置疑产生这些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承载着对高校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担。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在学校领导指导思想层面上,忽视体育教学在对高校青少年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他们看中的是学生在文化、专业以及科研上的成绩。体育教学在他们看来仅仅是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一种硬性规定,开设体育教学课程已是迫不得已。因此,他们在体育设施、经费、人员投入等方面是十分寒酸的。现如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高校的学生与体育教师的人数比例严重失调。其次,在体育教学内容层面上,过于硬性规定,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因此,割裂了体育教学与健康体育的联系,忽略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最后,在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层面上,注重终结性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实践的积极性,并且也没有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此不够科学。

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地贯彻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该思想是关于中国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树立的指导思想,是关于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决定。《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的体育健康性质,也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表明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确的思想决定正确的行动,只有“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指导高校学生正确地自觉地去进行与体育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才能对高校学子的身心健康起到更明显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使之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爱好是学生从事健康教育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打心底里喜欢上了某项运动项目才会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乐意地去参加体育活动,当某项体育兴趣爱好在一个人身上建立后,他的体育技术水平必将会上升,这样就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起到基础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时,务必注意几点:(1)教学要讲究趣味性。(2)教学难度要适中。(3)教学要注意实效性与时效性。(4)体育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合理结合。(5)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帮助。

3.突出高校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教学

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才竞争程度的加剧、高校招生人数的猛增导致高校青少年对于今后就业的严重担心,从而致使很多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出现了问题,比如,近些年来大学生沉迷网络等现象愈加严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竭尽全力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特别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内容去培育学生的敢于拼搏、团结互助、乐观开朗的良好品质。

4.加快体育课程教学向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转轨

具体包括:(1)改良原有的教材体系,挑选合适的教材内容。我国原有的体育教材体系陈旧、落后,过度强调竞技运动技术。而当今教育要以实现“健康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教材要符合“健康、娱乐、实用”的要求。(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从当前我国体育健康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不同学生的特异性,尽量做到既照顾总体也不忽视个人。(3)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能力,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了身体差异,存在只追求分数的局面。导致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因此,在评价主体上要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身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高校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事关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全面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加强与健康教育的紧密联系,全面提升高校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从而造就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后果防范;权利赋予;健康权;体育健康;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8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23-06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影响个体成长乃至国家竞争的重要力量。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事实,教育学[1]、社会学[2]、管理学[3]等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成果。其中,青少年体质健康环境缺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青少年群体意识缺失等构成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主要对策[4]。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导向”的阐释思路,即从现实中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表现、特征、影响等论证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主体责任和行为等。问题导向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需的路径,但是究竟哪些问题能够上升为理论层面的问题,哪些问题在本质上具有趋同性等,需要高度关注。完全根据问题导向,很容易让学术研究陷入问题解决的窠臼,而无法提炼出更具有理论性的论题。

本研究认为,我国传统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格局,凸显了以校园为主体的后果防范意识。这种意识的存在与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认识层次较低有关,由此形成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软化的后果。本研究基于健康权的有关理论,从上位的健康权视角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并就新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提供对策建议。

1后果防范: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内在焦虑

现有的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和相关对比性新闻报道一次次冲击着社会的神经,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群体的多重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七号文件)后,在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领域达到了顶点。由此,阳光体育运动、校园长跑等活动陆续开展,连续三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实行,学校体育似乎因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而愈加重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原卫生部等都积极投身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领域。

从上述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逻辑来看,“后果防范”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鲜明标签:问题出现(历经多年,持续出现)――政府关注――公共政策――问题解决(周期未定)――新问题续出且强化。类似的治理行为循环在每间隔五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后就会出现。

1.1“后果应对”治理行为的被动性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属于典型的事后治理。青少年体质健康因为涉及群体巨大、影响全面、后果深远等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青少年体质不健康状况持续下降,这种情况的形成,已经影响了各项事业。如北京市2007年征兵状况显示,体检合格的青少年仅占受检者的43.6%。就视力要求而言,虽然降低了要求,但仍有18.1%的报名者被淘汰[5]。类似的状况在江苏、兰州等省市征兵工作中也有所体现。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责任归属,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 016人的调查结果显示,67.9%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48.6%责任在“政府义务缺失”,48.1%认为在“学校和老师”,43.4%认为属于“父母原因”,41.3%选择“青少年自身”[6]。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发了政府持续的关注。虽然“健康第一”在我国教育界、体育界提出的时间较早,但是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执行手段去维护。尤其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青少年群体进入学校后体力劳动机会减少,且体育锻炼水平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使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愈加严重。国家教育、体育部门为了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得不持续出台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文件,但上述政策,无一不体现国家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中的事后治理思路与逻辑。

1.2问题状态多元导致治理的阶段性

党权(2014)将我国建国以来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分为5个阶段,呈现出问题越严重、政策力度越强的现状。但从我国多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来看,阶段性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并未得到有效治理效果[7]。从图2基本可见,不同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文数量和发文部分呈现动态波动趋势。

图2建国以来中央及部委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

阶段性治理属于我国典型的运动型治理的范畴。运动型治理是我国在高度集权的状况下,利用非常态的手段与方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目标的治理行为。具体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领域,由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致因的多元性,每逢国务院或中共中央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表态后,中央相关部委的出台政策极多,且以短期政策为主,目标较为明确,但实际效果并不好。长期以来,各界一直关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8]。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着力领域也从“教育、体育”――“政府服务”――“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责任”等渐次出现,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也强化其他组织的作用。

1.3对问题致因的认识导致治理格局缺乏个体认同

当前,学校、家长和个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认识的存在误区,呈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中学校、家庭和个体不在场的格局。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体质健康一种投资,与通过大量时间的集中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社会认知等收益不同,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收益率延长等问题。但学校和家长都没有意识到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长期回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习成绩间呈现正相关性。国外者对1 490名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每周参加90 min的中、高强度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阅读能力与数学成绩[9]。长期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参与者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获得优势[10 ]。

在现实环境中,学校主要关注中考、高考的教育压力,导致学校对体育、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关注不足、资源不均和时间挤压;家庭中物质生活提高、营养改善,家长错误地认为营养充足才是体质健康的保障,营养超量供给,造成了青少年超重、肥胖增多;青少年个体缺乏对体质健康的直接体验,且长期养成的静坐、长时间看电视和玩游戏的习惯导致身体运动能力降低,体质健康下降。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倒逼机制,引发了各界的持续思考与关注。政府等相关政策主体也积极关注通过政策完善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但鲜有相关部门领导、学校负责人因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被问责。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软约束,其根源在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保护的权益意识缺乏,缺少从宪法等方面对青少年健康权的关注与维护。

2权利贫困: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根源

尽管青少年群体的年龄认定在各国政策视野中尚未统一,但青少年表征的无自我生活能力、无经济来源、缺乏权力表达意识等特征得到普遍认同,所以国际社会将青少年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对象。

虽然青少年群体具有受教育权、参与权、发展权等,但青少年却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第一,青少年无收入来源,其成长需要家庭和社会维护;第二,青少年无投票表决应有的知识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生活获得;第三,青少年权利保持,需要其他主体救济。因此,国际社会普遍将青少年作为受保护的对象看待,予以特殊照顾。

健康权属于基本权利的一部分,体质健康维护源于健康权的支持[11]。国际社会,《世界卫生组织》序言、《经济、社会、文化和权利公约》第12条、《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儿童权利公约》第24条等国际公约给予青少年健康权保护明确地位,呼吁成员国对青少年健康权履行积极义务。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体育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也间接涉及青少年健康权实现问题。

健康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可以析分为健康保持权和健康维护权。虽然当前法律制度维度确立了权利保持的思路,在现实中的健康维护却成为严重问题。具体而言,青少年体质健康权是经由健康维护权进而实现健康保持的事实,即如果健康维护权无法实现则健康保持权的实现难度极大。

现有很多状况形成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权的侵权,具体有过度教育、缺乏健康维护资源、违规行为难以有效惩处、独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立法缺失、部门责权不明确等方面。

过度教育形成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权的侵权行为。当前,青少年教育成人化、过度化特征明显,本应休闲化、游戏化的青少年成长经历被过早启蒙、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充斥。在中小学教学阶段,家长对学校提供的音体美教学热情不足,而倾向于社会上各类的培训、教育产品,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教育市场,挟裹着家长、学校和青少年群体向应试教育的成绩标杆前进,体质健康、音体美成为成绩的副产品[12]。

缺乏健康维护资源形成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权的侵权行为[13]。当前,青少年校外体育设施短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学校内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人均体育经费投入不足[14]。预防和观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学校校医配置严重不足。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20条规定,学校需要按照600比1的标准配备校医。经调研发现,广州这个经济发展发达地区学校校医配备严重不足,个别学校一个校医都没有[15]。其他地区,校医的配备状况也不乐观,有的学校2 000~3 000学生才配备校医,个别农村学校平均6 000名学生一个校医。

违规行为难以明确惩治形成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权的隐形侵权。当前,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对青少年卫生设施和资源配备有明确规定,但并未出台有效惩处措施。法律法规对校园传染病预防、学校体育开展的要求、措施提出较多,也缺乏必要的惩处措施。上述法规难以操作执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弥补性措施。《湖北省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山东省《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厦门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不按规定执行学校体育相关法规,予以追责。健康权作为一种国家给付的权利,如果青少年无法依据基本权利提讼,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际机关因缺乏外部强制力,其履行义务的动力不足,进而导致权利实现只是国家之恩惠[16]。从现有法律法规执行操作性而言,部门法规存在执行难、权责不清晰和违规行为难以惩处等问题。

专门体质健康法规的缺失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维护困难。虽然《宪法》等法律规定了健康权的属性和政府义务,但立法属于角,相关法律制度较为分散,系统性较差。角的立法尚未考虑青少年的特殊的身心特点,导致青少年健康权维护缺乏针对性;分散化的立法难以保持法律制度内部的协同,必然导致法律实施的碎片化[17]。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立法呈现系统性、连续性的特征,见表1。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转贴于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现状措施。

青少年犯罪指的是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在社会转型期剧增。据有关资料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以下,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社会应当积极研究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这也将为目前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在我国各种犯罪案例中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且其犯罪现象呈现以下几种明显的特征:

1、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情节恶劣。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以平均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几乎已经涉及整个犯罪领域,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新型犯罪。其中重、特大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每1000件此类案件至少有30件是青少年所为。其作案手段非常凶残,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突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极少顾及后果。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明显低龄化。特别是14至16岁的青少年在全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3岁,2002年上半年,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达到80%以上,上升了大约120%,14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上升了大约280%。

3、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团伙数量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占据大约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结成,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少则3-5人,多则20余人,进行抢劫、强奸、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

4、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复杂时期,此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精力旺盛,但缺乏社会经验,并且普遍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时往往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会突发犯罪,并且不计后果。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诱因来看,犯罪的突发性和盲目性有所增大。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十分简单,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因琐事吵嘴或小事纠纷,有的甚至是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实施加害行为,从而导致犯罪。

5、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利用高科技或以高科技产品为对象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在一些地方日益增多。在网上传播反动言论或不良文化,有的制造病毒破坏他人的网络系统,有的非法攻击和入侵国防尖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青少年犯罪增加了5倍。未成年人参与的劫持人质、非法拘禁和持枪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不断出现;与以前未成年人犯罪突发性、偶发性强的特点相比,当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经过精心策划,有充分准备,在作案手段上日趋成人化、智能化,有的案件作案手段非常残忍,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6、从犯罪身份来看,离异家庭、贫穷家庭的子女居多。一般说来,他们文化程度偏低,贪图享受,法律意识不强,在实施作案时常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二、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加剧,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青少年自身因素。主观约束力差,分辨是非善恶、抵制外界不良影响、避免冲动冒险的能力差。青少年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对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成型,很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日常管理中可以看出,犯罪青少年大多数狂妄无知没有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贪图财物不劳而获的金钱观和不健康的心理是诱发他们犯罪的主观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一是虚荣心理。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消费和物质享受。当他们通过正常的途径得不到满足时,便铤而走险,敲诈、偷盗、抢劫。某校97级学生许某便是典型案例;平时吃饭店、进游戏厅、看录像,追求享受,当家里给的钱花完的时候,便在校外偷盗自行车十余辆,以四五十元的低价卖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私欲,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好胜心理。自傲、争强好胜、易冲动,稍有刺激便感情用事,不计后果。如某校98级学生徐某,平时就好胜、易冲动,为此老师曾多次找其谈话,但该同学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终于在今年3月,因在宿舍向同学索要开水喝,对方不给,便感觉在别的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对那位同学拳打脚踢,造成重伤,也使自己受到了校纪处分。如果走向社会,那就很难想象其后果。三是好奇心理。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短,对很多问题尚未认识,如学生中的男女同学关系过密问题,很多学生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只是凭着青春期朦胧的模糊认识,伴随着社会上黄色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学生怀着对异性极大的好奇心,发生了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事情,致使悔恨终生。如山东某乡镇三个初二男生由于好奇心理轮奸一个同年级的女学生,事情发生后三个男学生吓得相继跑回家,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恶劣行为已构成犯罪。

2、家庭教育方法失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一尘不染的生命个体。然而,由于大人们的肆无忌惮的活动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成长。我国从20年前逐渐步入一个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们没有兄弟以及姐妹交流,父母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人生的主要参照。最先为人师的父母,在教给孩子文明礼貌以及勤劳勇敢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灌输虚伪、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潜在意识。望子成龙和盼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在现实资源有限,低分淘汰在所难免的情势下,家长的高压使孩子的心理渐渐扭曲、变态、自暴自弃、逆向反应,甚至轻生、杀人等现象屡屡发生。婚姻失败以及家庭失和对孩子的成长伤害最大。目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较多,缺少健全家庭的呵护,造成孩子性格变异、心理畸形,从而使得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3、学校教育不完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定向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往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育管理上,大多偏重于抓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把法制和道德课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有的虽然设了法制课、政治课,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提高学生法制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法制观念逐渐淡薄,思想道德水平日见下降。二是学校对学生的消极行为发现、制止不力,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缺少齐抓共管的风气。学校生活是群体生活,一些学生在家庭和亲人面前表现不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往往在学校和老师面前暴露出来,如欺诈行为、占小便宜、小偷小摸、异性交往不正常、不健康心理素质等,一些学校对此重视不够,疏于管理,没有把握好青少年学生特有的自尊心理、逆反心理,不重视教育、感化和挽救,或是教育感化方法单一,缺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手段,这样,管理质量下降,管理效果降低,有过失的学生就会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原有的单一思维模式被打破,思想和价值观念倾向多元,对于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强、控制能力差、兴奋性高、易于冲动的未成年人来说,新事物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接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不再单一。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获得。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中虽不乏优秀成分,却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不良文化,容易产生感官或心灵上的负面刺激,一些未成年人出于猎奇心理而深陷其中,他们特有的模仿能力又驱使其效仿其中的情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加上一些媒体宣传导向存在误区,一些单位、个人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将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影视书刊推向市场,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适合青少年的健康娱乐、体育场所少之又少,有的收费不低,致使一些孩子去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这些不良文化制品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5、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措施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一手硬,一手软”、“重打击,轻预防”的现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浮在表面,措施落实不到基层,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有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故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群策群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及时矫正青少年犯错误前的心理状态。(1)不平衡心理。这是当前青少年犯错误前的一种主要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的产生与互相攀比及尊卑感等因素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分析,有不少家境较好、从小有优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变成了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2)逆反心理。这是对青少年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的不健康心理。主要原因与“代沟”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青少年与中青年人由于学识和阅历不同,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成年人(家长教师等)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少年,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就会形成隔阂和“代沟”,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3)孤独和空虚。

青少年的这种心态,主要是由于缺乏自身心灵成长所需要的关爱、友谊和情感而产生的。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只好整日东游西逛,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要。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及早地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委婉地和他们沟通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矫正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尽量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他们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其次,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要通过生活小事、日常琐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应根据青少年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同时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第一,帮助青少年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帮助青少年扩大社交范围,形成立体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指导青少年多渠道交往,利用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指导青少年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待人。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青少年施行适应性教育。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可以吸收青少年使其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这会使青少年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5、政府的宏观调控。在1999年4月香港举办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研讨会上,与会者对政府的青少年媒体政策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修订有关条例、加强执法、成立一个有公众人士参加的监察传媒委员会以及要求传媒不可滥用新闻自由,建立公众对不良报道的公开投诉制度等。在我国,有关青少年媒体的政策问题近些年来逐步引起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罚),为保护青少年不受传媒不良信息的侵害,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可能为青少年的媒体保护提供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

6、社会是培育青少年成长的天地,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提高综合预防能力。为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社会、家庭、学校同抓共管。一是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设立禁区,加大消除视听污染力度,减少污染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二是加强团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有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部、团员和青年到有关学校、居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地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教育,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三是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四、结语。

总之,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并根据转型时期的社会实际,不断探索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思路、新办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旸。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对策。大庆社会科学,2006.05.

[2]胡俊文。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教育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

[3]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5

身体健康是健康的一个方面,但身体健康不等于这个人就完全健康,而心里的健康甚至比身体健康还要重要。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2.1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2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2.3 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2.4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5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2.6 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6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重庆402160)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永川区青少年因为错误的健康行为导致的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研究结果认为: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引导,对于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是纠正其错误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永川区 青少年健康 错误行为 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59—03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永川区青少年体质与健康错误行为研究,编号:Z20130033。

作者简介:吴峥炎(1993~),女,学生。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质行为。

1 健康错误行为导致的青少年体质下降

何谓健康错误行为, 这个解释在现在有许多不同定义的解释,在现在人社会的观念中,人们把晚睡晚起、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打游戏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活方式统统都统称为健康错误行为。每个人都有发生错误的可能,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可能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 因为他缺乏对错误行为本身的一个认知,缺乏较少的认识,所以人在生活当中是很难不犯错误的, 因此笔者借此来谈谈生活中的错误行为如何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

当今社会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层面中都是独生子女, 因此很多家长都把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在如今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很有可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因此在我国社会里家长都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一个出发点,孩子成绩好要什么就有什么,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就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机制导致孩子的压力很大。很多青少年学生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拼命学习,熬夜苦读,忽视了自己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也就造就了我国这十几年来青少年体质逐渐下降的原因。

21 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很多丰富人们精神情感的产品,比如品种多样化的智能手机、功能不一的电脑产品各种品牌的PSP 游戏机、MP4、MP5 等等各种电子视听娱乐设备。这些电子产品比枯燥的作业好玩得多,趣味十足。尤其是现在网络化的普及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社会观, 很多人都在享受网络文化的盛宴,这也导致了青少年人群对网络的依赖,沉浸于网络的游戏当中,完全不能自拔。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缺乏运动锻炼, 也是现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会的层面上,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生产效率的迅猛提高以及市场经济所引导的商品革命, 商品的丰富充斥着各个角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而在这些商品的诱惑中,对青少年诱惑力最大的就是食品。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喜欢吃零食、休闲食品, 零食不仅可以满足饥饿所带来的食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青少年人群的口福。在网络化的时代以及西方饮食文化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肯德基、麦当劳是青少年的不二首选,在各类肯德基、麦当劳广告的狂轰滥炸下,许多家长都也支持孩子去吃这些垃圾食品。殊不知这些高油脂、高热量的食品会对孩子身上带来多少危害。在营养不均衡和缺乏身体锻炼的共同作用下, 不合理的膳食导致了青少年肥胖症几率逐年呈现上涨的趋势,这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永川地区青少年体质水平现状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从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与建设人是多么的重要。人是社会的一个从属个体,人的一生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在与环境的不断磨合与融合的过程中, 慢慢从个体向社会的从属个体的转变。青少年转变过后成为社会人的角色,将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早期青少年到后期社会建设力量的社会人,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这种社会精神却是很漫长的,这也是为何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从现代化的观念来看少年强则可以在国际化的层面中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青少年的体质的健康状况将会影响到我国的国防军事能力和经济状况。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对青少年可谓是密切关注, 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研究青少年体质问题的机构。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每年都会对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进行检测,从而从数据得来的信息,根据各个学生的体质状况,做出相应的对策, 运用相应的措施与手段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

在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因为南北的饮食差异以及气候差异还有受家庭的经济水平, 青少年各个地区呈现不同的体质状况。但总体说来北方的青少年较南方的青少年, 体重超重的较多,肥胖症的青少年人数明显多余南方的青少年,而南方的青少年近视却也高于北方的青少年。本节笔者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永川区的青少年体质状况。

永川区作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里可谓是人口繁密。近年来由于重庆政府对永川区经济建设的支持,在永川区投资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建设的项目。因此,这也导致了永川区人均年收入比往年高出了一些。经济状况的提高,这也导致社会生活习惯的相关问题。政府支持经济建设这无可厚非,但是经济社会的背后却是由很多细小的家庭组织所组建起来的。家庭这个被忽视的群体,却是构建社会力量的核心力量。经济水平的提高, 市场经济引导的商品多样化带来了家庭物质消费的革命。而家庭组合的受益人往往都是孩子,孩子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又忙于看重自己的文化成绩,忽视了自己身体素质的锻炼,因而也出现了青少年身体疾病的问题。在笔者实习的一个永川区中学学校里,在一次体育测试中,很多学生的肺活量达不到预定的要求,体重大多超重,有些学生甚至是出现了肥胖症等等问题。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 引发的却是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问题。总的看来永川区青少年体质发展水平不甚乐观。

3 永川区青少年健康错误行为调查与特征研究

影响健康的错误行为一旦发生可能很难地域住诱惑, 或者说在这样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少年中, 他们可能根本不太了解什么是健康的错误行为。在他们的主观意识里,没有考虑太多关于健康方面的东西, 他们只是懂得如何运用身边的生活物质资料、生活享受资料去使自己的主观感觉感受到运用这些产品使自己愉悦身心, 加上可能有些家庭疏忽对自己孩子的管教,忙碌于工作上的问题,根本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因此,导致青少年的健康错误行为。笔者在永川区的某中学实习的时候通过在体育测试的过程中以及学生的相互交流了解到。很多体育测试没有达标、身体素质低下的学生,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不爱运动、不喜欢运动、运动没什么意思等等之类的原因。他们平常的时间都是和学生集中的在网络会所或者是家里的电脑面前打游戏。网络游戏对他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相比于学习而言,学习科目的枯燥、无味、烦琐,都能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统统消除, 而且网络游戏还能使他们感受到众多的快乐。这种“静而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永川区青少年在生命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近视、肥胖症、心肺功能不完善等困扰。

4 永川区青少年健康的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永川区青少年健康发展对策,无疑存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学校教育;第二个是家庭教育;第三个是社会层面的管理。学校对学生普及健康方面的知识, 并指出健康错误行为的相应后果,以此来警醒学生。家庭教育起的是一个监督作用,督促孩子在体育运动锻炼上用点功夫, 不要总以学习成绩这个片面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有个性人格的人才是最终的目的。社会作用起到一个监督并辅助的作用, 切断青少年进入影响身心健康的会所和督促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

4.1 鼓励青少年多参与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的生命才会更加的有活力,也更加光彩。处在生命花朵绽放早期的青少年更应注重体育锻炼,而且还要注意体育锻炼的科学要求,不能盲目地对青少年进行锻炼。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发育的时期, 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还处在发育阶段,一旦对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采取不正当的体育锻炼行为,后果将会很严重,有可能会影响青少年日后身体状况的不良发展。此时,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校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引导青少年去积极发展身体各方面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则是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环节中, 作出相应的回应与指导。如青少年在十岁以前柔韧性较好。学校体育开展一些体操、武术等锻炼柔韧性的项目;十岁至十三岁,青少年心肺系统发育成熟,在体育课堂上就引导学校多进行耐力练习;十三岁至十六岁,肌纤维发育完善肌肉力量增强,可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举重的练习。如此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才会更加完善对健康理念的贯彻。

4.2 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引导

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的引导, 最全面的办法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学校教育指导青少年树立健康概念的思想观, 普及有关对于生命健康的知识以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促进效用。而家庭教育则是在青少年的健康意识观里树立一种榜样,作出正确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如在家庭里提倡早睡早起、平衡膳食、适量饮酒、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等等之类有利于促进生命活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3 对于青少年的心理进行干预

心理干预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有利于个人积极进取,勇于展现人格魅力的一种方法。人们把它称作为心理学。心理学在社会层面的运用非常广泛。适当的对青少年运用心理学,可以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消散内心的困惑, 并且还能促进青少年主观意识的培养, 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奋发向上的良好意志品质,杜绝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引领青少年自我人格的塑造。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的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正确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 结语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状况中, 青少年的体质却逐年下降不如人意,这似乎不合道理。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但是却忽略了经济社会的商品革命,商品的多样化吸引着一大群青少年,使其缺乏了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这一错误的健康观蚕食着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教育上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引导青少年走回健康的轨道,才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国情。

参考文献:

[1]肖林鹏,孙荣会,唐立成,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281-284.

[2] 陈玉忠. 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6):83-90.

[3]杜海燕,肖林鹏.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现状与启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