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例6篇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1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素养;必要性;途径

一、前言

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使人有一个好的体格来享受生活,更在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素养是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及参与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及行为的综合表现,这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与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大学生积极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所以,高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教学中心工作来加以重视。

二、认识体育文化素养

1、内涵

所谓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特殊的体育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后天因素(精神方面)和体育能力等品质所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

2、要素

(1)体育知识:作为意识对体育规律的反映,体育知识是身体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基础。由体育基础、卫生保健、身体锻炼指导等各方面知识组成。

(2)体育意识:所谓的体育意识是指人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的客观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及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由体育价值、体育与自身关系等相关内容的认识与体验。

(3)体育品德:所谓的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照相关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道德在体育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4)体育行为:所谓的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更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及体育绩效等。

(5)体育技能:所谓的体育技能是指人在意识支配下,借助身体表现外在的动作系统。包括运动技能、娱乐技能及体育审美技能等。

(6)体育个性:所谓的体育个性是指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稳定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具体包括需要、兴趣、性格及能力等。

三、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

1、体育人文素质相对匮乏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及评价等方面知识非常有限。

2、体育品德普遍不高

很多大学生在竞赛中好胜心过强,无视规则,甚至会产生与体育道德相背离的种种偏激行为。

3、体育个性未得到充分展现

大学生的锻炼方式趋向于大众潮流,大都跟随同学、朋友的喜好选择锻炼,其体育个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4、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目前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其下降幅度最明显。

四、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目前的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所必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体育知识是基础,而运动技能是重点,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上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五、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积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体育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效能。

2、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一系列信息有机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与控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与交互性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施体育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并提高技术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需要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体育俱乐部”及“个性发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并将其作为健身手段,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最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4、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理性层面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即对体育知识的合理应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及体育能力。

5、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会改变一个人,人的文化素养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反过来而言,提高人的体育文化素养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该氛围一旦形成,则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个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熏陶,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风气,有助于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6、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归根结底还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所以,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通过一系列在职培训,加强高校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相适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作为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及习惯不仅可以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借助在职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着力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 秦翠萍,赵勇.论体育文化素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2] 胡素霞.体育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6).

[3] 张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2.

[4] 于霞.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

[5] 周海浪,黄伯钢.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06.

[6] 别怡.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研究[J].高校管理,2009.

[7] 王洋,贾振佳. 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6).

[8] 李贤彪,夏志琴.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2

一、英美文化素养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在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掌握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可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新时期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培训,而是以语言习得为主体,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交流的需要,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一种外语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另一种文化。语言及其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的特点。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同时包括目的语文化的教学。

从实用而言,文化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对外语知识的认识水平,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和人格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必须包括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内容。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为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交际能力服务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更得体地运用英语。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的汉语语言文化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英美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会对作为英语学习者的中国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将文化学习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策略

(一)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美文化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若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就不会轻易地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尴尬,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英美文化教学的策略

1.施行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十分重视对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语义、段落及篇章的讲解,而对于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往往是碰到了才随意介绍一下,至于它们在交际中如何应用则很少提及,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佳。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系统地导入英美文化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介绍在日常生活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

第三,介绍中西方各自思维方式、交际关系及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英美文化教学也应遵循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或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利用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体现了该民族的特征,印证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学习语言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了解,离不开对形成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认知。学习英语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培养较强的文化能力,还要了解英语和本族语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文化的自我意识,这样,在理解异域文化时就有了一个参照系,通过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增强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在接受和了解异域文化的过程中反过来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本国文化。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文化能力,才会对异域文化主体的行为表现出较快的理解和认同能力,才能实现成功的交流。

3.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适应性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作为表现思想和传递感情主要手段的语言,在组织和表达方式上,取决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逻辑来安排语言结构。教师可通过全方位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特点及与汉语的差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英语的思维方式,形成英语思维,这样会有助于从宏观上领悟语言的本质,从而促进语言学习。

三、提高英美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了解英美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为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传授英美文化知识、不断摸索总结方法路径提供了指导。由此,笔者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途径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总结。

(一)将英语课堂教学摆在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核心位置

英语课堂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主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比较;在讲解语言难点及词汇语法的同时加强背景知识的传授;在听力训练中,对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文化解释,让学生积累英美文化素材;在口语训练中,要加强真实性生活用语,采用按生活内容分类编写的并配有录音磁带的对话材料,也可以从杂志、报纸中选编一些新闻报道之类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来自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掌握说话的场合,熟识语音语调,了解英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二)利用第二课堂作为拓展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巨大

英美文化内容庞大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英美文化素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长期过程,而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第二课堂成为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广阔舞台。首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读完之后进行赏析和交流。其次,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竞赛、英语沙龙、英语论坛及各种演出,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学习锻炼,并且在课外主动与外教接触,这些都是提高自身英美文化素养的有效机会。在今天人际及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社会中,这些活动正在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因此,抓住第二课堂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有力工具

社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英语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幻灯片、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光盘及电子计算机不断应用于教学之中,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网络学习已逐渐成为英语学习的一条极具潜力的重要途径,充足的网络资源能为英美文化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英美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利用流行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兴趣来源

语言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流行文化对青年人来说却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英语成绩一般,唱起英文歌来却韵味十足;有些学生很难记住课本上的单词,却能轻松记住自己喜爱的影视剧中精彩的对白。因此将流行文化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流行文化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激发了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好奇,自觉自愿地去发掘英语文化的精髓,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文化,达到了提高英美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流行文化中的精华来消除学生对外语的生疏感以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感,增加教师及英语语言的亲和力。并且,流行文化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本身的语言规律,也应重视英汉文化上的差异;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而且要帮助他们了解相关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使他们在对外交流与沟通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3

关键词:国画教学;技法;道;文化素养;审美

Abstract:Chinese painting is not only a form of painting language, has a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and philosophy of cultur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learning to read classics of Taoism; studying painting theory; reading ancient poem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ultural literacy and aesthetic cogni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skill;; cultur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一、文化素养在国画学习和创作中的重要性

中国画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无论是在绘画技法、绘画题材及绘画工具上都有着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民族特性,在本质、语言形式、审美个性、关照方式等方面与西画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画不仅是绘画语言形式,更是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内涵和中国哲学观的文化形式,所以,中国画教学中除了绘画技法的学习以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的审美认识也相当重要。大画家吴冠中曾说过:“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这是我的心里话。”这样的状况也存在于国画教学和创作中。在大部分高校国画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绘画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的培养,对于文化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太注重,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国画的困难,学生理解不了国画的内涵,只是单纯从技法上学习,创作出来的作品过分强调技法语言和形式语言,作品刻板生涩、表面化,图式化,更深刻的审美内涵、思想层次表达欠缺,缺乏一种内在的,恒久的审美价值。所以,中国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的文化素养。

二、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习读道家经典,感悟国画中“道”的玄妙

“中国画的哲学核心是道,画即是道,是中国画特有的本质,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周积寅,2007)。“当法自然”、“心师造化”、“天人合一” 等富含哲学观念的理论也是中国画学习的指导理论。中国画的技法语言和形式语言是为描述这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内在的“道”的具象的体现。道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绘画的体系与特点,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画的本质是“道”,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审美理想、笔墨修养跟道家的观点是契合的。所以对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悟“道”的过程,那么熟读儒释道三家经典则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范畴论中形神、气韵、意境、雅俗、比德、中和等概念。如在《中庸》中就有关于“中和之美”的论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还有中国画审美境界中追求的“虚静”和“空灵”,即取自道家《庄子.人世间》的美学思想“唯道集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和《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发现,一方面以此作为万物之鉴,在人心内部开辟出了一个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影响了中国画艺术积极利用虚白和空无构造有无相生的灵动的空间,因为虚白恰如虚空,看似无一物,却充满着宇宙灵气”(邹跃进和诸迪,2011)。绘画技法和语言形式的学习相对容易,而对“道”的学习和领悟却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转化过程,借助于对道家经典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国画的本质和本民族的审美文化、审美理想,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绘画表现。

(二)研读古代画论,体会国画中“笔墨”的精妙

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绘画理论和笔墨技法语言,对中国画的绘画理论特别是古代画论深入理解和学习,如谢赫的《六法论》,荆浩的《六要论》等,教师在示范笔墨技法的同时把围绕该技法的相关画论,加以解读,让学生结合理论来练习技法。笔墨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单纯是技法形式,更是画家对宇宙万物关照方式的具体表达。水、墨通过笔法的带动在宣纸上渗透,绽放了国画的生命力,幻化出复杂多变的笔墨意义和形式。所以,在国画技法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笔法、墨法详尽介绍,让学生理解作画过程中笔墨变化的韵律和节奏感、物象造型的气韵、形神等,更要理解笔墨是审美表象和精神情感的完美融合,体会其中的笔墨趣味和精神意境。

(三)运用古代诗词等国学经典,增加国画作品的“意境”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跟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宋文人苏轼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许多画论也强调诗画“异体而同貌”、“异迹而同趣”。诗和画分属于的不同的艺术领域,却有很多互通、互济之处,都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著名美术史论家、批评家薛永年曾说过:“就意境的创造而论,大家普遍重视情与景的统一,但缺乏“画外意”……所谓“画外意”,与诗化思维有关,要求借助有限而超越有限,不满足于“做诗必此诗”,主张借助比拟、联想和想象,“见青山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拓展景象,甚至提升境界。”说的就是现在一些绘画作品痴迷于技法和图式的表达,缺少一种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最终流于形式,以诗的思维取材、入画,可以摆脱俗气,提升作品的意境和格调。国画教学也是一样,教学过程偏重绘画技法上的训练,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单薄、俗气、格调不高。在国画教学中增加诗、词、歌、赋等课程的导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增加作品的意境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总之,中国画是自然的、虚静的、更是哲学的,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的艺术表达,在国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认知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和策略,但从国画的本质和特点等方面来讲,以上的几个策略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当然,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理解,最终转化为内心的感悟和艺术上的表现力,也是以上几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 2007.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04-161.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文秘 职业素养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4

1 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现代社会对文秘岗位要求越来越高,要做一名合格的文秘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文秘专业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工作。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为工作单位培养了优秀的文秘工作人员,而且让文秘专业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高职学生人生职业规划的不断飞跃。

2 文化视角下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职业素养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而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等多个方面。文化视角强调的是从道德、思想等方面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高职教师如果想在文化视角下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应该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方面入手,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方法:

2.1 培养职业道德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职业者在工作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整个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对社会负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1]。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本职岗位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高职教师在高职文秘教学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2 强化职业意识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意识又叫主人翁精神,是职业者对从事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情感等的综合反映[2]。只有职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者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出色地完成单位交付的各项工作。职业意识包括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师在开展高职文秘教学时,应当注重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让高职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积极、主动、有责任感地完成本职工作。

教师在开展高职文秘教学时,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巧妙设置课程设计,激发高职学生的参与热情,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中,采取分组合作模式,强化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日常教学课堂中,设置文秘理论知识抢答、速记训练等竞技类活动,激发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

2.3 规范职业行为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行为是职业者对从事职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和职业者从事的具体职业岗位紧密相关[3]。文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和协调领导的日常工作行程,处理领导随时布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文件整理、保存工作。教师在开展高职文秘教学时,应当从文秘工作的具体任务入手,规范高职文秘学生的职业行为,以满足将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导文秘学生从日常工作细节来规范职业行为,最简单的从如何握手、介绍自我开始教学,同时可以设置模拟工作环境,让高职学生轮流展示作为文秘如何处理领导随时布置的任务。在高职学生演示之后,教师及时讲评,指出整个过程中高职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高职学生规范将来在工作中的职业行为。

2.4 建设职业作风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作风是指职业者在其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文秘工作的职业作风包括工作作风、文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过硬的职业作风有助于建设单位的整体积极向上形象,为单位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教师在开展高职文秘教学时,应当注重建设高职学生的职业作风,以此进一步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让高职学生养成细致的思考习惯,培养高职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加强文秘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培养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注重创造学生与学生、学生和社会的交往平台,引导高职学生学习社交礼仪,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5 提高职业纪律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纪律是指职业者在职业活动范围内时从事职业活动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职业纪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文秘工作的职业纪律具体包括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宣传纪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纪律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工作程序,帮助单位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教师在开展高职文秘教学时,应当注重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纪律,以促使高职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规范行驶工作权利,进一步提升高职文秘教学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开展高职文秘教学时,应当安排适当的有关文秘工作的法律法规教学,帮助高职学生熟悉和了解国家有关职业纪律的法律法规;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社会上发生的违反职业纪律的职场警示教育案件,以此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要求高职学生参与制定文秘行业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以及相应的法律依据,让高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到职业纪律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文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文秘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在高职文秘教学时,应当基于文化视角分别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等方面注重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文秘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伟权.基于文化视角的高职文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探讨[J].职业时空,2013,11(6):48-51.

[2]龚丽.论加强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4):143.

[3]王敏杰.高职文秘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29):13-15.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5

关键词: 审美素养 校园视觉文化 当代大学生

1.概念界定

1.1校园视觉文化

视觉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手段,是人类每天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人类通过视觉可以获得各种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视觉文化随之而成。一般来说,与视觉相关的文化即为视觉文化。张舒予教授认为:“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校园视觉文化是教育者根据学校自身历史和意愿精心设计、有意构建的,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具体包括如校园建筑物、绿化设施、雕塑艺术品等。

1.2审美素养

人人都爱美,人人都审美。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既有理性的认知,又给人一种形象感,同时还掺杂审美主体的个人情感因素。审美,给人一种愉悦或痛苦的感觉,是一种人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结果。审美素养是人感知美、享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2.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2.1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活动的特征

对于“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对于美的追求,不同年代的人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思维活动,审美的结果受到审美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审美标准及审美情趣的影响与制约,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时代,太多外来文化的渗入,太多的转型让他们不知所措。上世纪90年代伊始,港台文化盛行,港台剧中的各种人物形象被争相模仿,剧中个别台词被广为传颂。尔后,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和渗入,韩剧及日本动漫相继流入中国,出现所谓的“哈韩”、“哈日”群体。同时,西欧文化也大行其道,充斥在大学生生活的角角落落。学生对这些外来的审美客体,缺乏仔细的甄别,而是一味接受,“赶潮流、拼时尚”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中视觉文化的主题。

2.2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误区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意识形态完善的阶段。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从数量上急剧增长,大学生群体结构更加复杂,大学生与社会交往愈发紧密。随着当代大学生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交往层次越来越深,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和负面情绪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美育及审美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审美活动走进误区,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审美趣味上,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低俗化,对一些浅层次消费文化及低调大众影像文化更容易认同,对于一些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有着较大的社会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表现一定程度的冷漠。在审美对象上,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只注重事物的表象,美与丑全凭视觉直观的判断,缺乏深度的思考,使他们在表达美或是再创造美的时候,只注重表面的美与丑,而忽视内在的含义,也就是忽视内在美,从而只注重外在美。

3.校园视觉文化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提高

审美素养不仅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体现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审美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人对周围环境美或丑的事物的交流与思考。优秀的校园视觉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离不开它的隐性美育功能。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以直观的感觉获取原始的信息,然后再通过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在各种形式的直观的感觉中,以视觉为基础,具有奠基地位,大脑的思考与想象都是以直观的视觉为最初的出发点。大学生处于校园环境之中,校园视觉文化就会潜在地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起到间接的、无意识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营造健康和谐、充满内涵的校园视觉文化氛围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有着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4.建设高校校园视觉文化

近年来大学生审美倾向越来越低俗化,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意识与浮躁心理越来越严重,这与社会的不良因素渗入校园有关,但是,主要在于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校园视觉文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其建设过程中,被弱化甚至忽视了其应有的内在含义,只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使其越来越倾向于功利性、实用性。

校园建筑是校园视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园建筑的风格,体现着学校校园视觉文化的主基调,或宏伟华丽,或循规蹈矩,或别具匠心,都能给观赏者不一样的感受。教学楼与宿舍楼的布局,不仅要考虑学生生活中的便利,而且要考虑其不同格局给人带来的观赏性的差异。同时,校园建筑主基调色的选取不同,也能给人造成不一样的感官感受。大学作为教书育人,传承历史优秀文化的圣地,在校园建筑物的颜色选择上,应去浮躁以显庄严。发挥校园建筑的校园视觉文化的主导功能,能够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环境的感染下,自觉地排斥低俗的消费视觉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校园雕塑是学校人文历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发展的见证或是学校特色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校园雕塑往往是以伟人领袖、著名的历史先驱、文化学者为主。它们除了本身能给学生观赏性外,更能内在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发奋图强。

信息展示平台是指展示学校介绍、校训与名人名言的平台及学校信息公布栏,其中也包括校园广告与横幅。位置得体的校训、名人名言同样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综合能力的提高。如今的大学校园,广告、横幅比比皆是,广告满校园乱贴乱传,严重破坏了学校的人文氛围,有损校园视觉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审美倾向低俗化的原因之一。横幅是学生日常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很多横幅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达到最大的宣传效益,纷纷引用生活流行的网络语言及电视电影台词,这种低俗的表达方式,长期流传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审美趣味走向肤浅。

绿化设施不仅仅是简单几株树木或几块草地,绿化设施与水景的综合设计,旨在创造出一种园林式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生活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自然美。绿化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合理结合,植被品种多样不一,再加上水景的动静结合,在表达出了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同时,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感知美、享受美,最后表达美甚至再创造美。

5.结语

审美素养是人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审美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人的全面教育的重要要求。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显式的课堂教学。同时,良好的校园视觉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健康、和谐、内涵丰富的校园视觉文化,是高校建设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6

摘要: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隐性职业素养日益受到重视。要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指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是职业素养的表面、浅层和可考量素质;隐性职业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变化。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与人合作等素养。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由此,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与合作、爱岗敬业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重大关系。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职学生隐性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隐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发展环境。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打造校园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及文体文化,将物质层面的信息转化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独有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基地。

(二)开设职业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大致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寻求职业素养的有关内容。另外,为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开设《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课程,便于学生对职业素养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意识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来培养和训练隐性职业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三)在日常教学中贯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隐性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方面结合,使学生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案例分析中除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外,加入职业素养的分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还可进行中西方职业素养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批判的看待问题。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认识、感受并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实现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和升华。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校内实训要创设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接受训练,以便就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岗位,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校外实习是指将课堂授课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院车辆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校外实习的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可以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转变观念,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隐性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

三、结语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就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隐性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

[2]蔡滟.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