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乡规划的认识范例6篇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生产;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97(2016)01-108-07

2007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对我国的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原则和要求.2011年城乡规划确立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关键节点;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时代”的到来与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对城乡规划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出版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对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办学条件等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意见与要求.在诸多学科领域内重大事件的发生均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因此,辨析当前学科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探明学科走向并架构新时期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城乡社会形态与规划学科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城乡规划学科与专业的认同问题分析

1.1学科与专业的认同问题

近年来,“城乡发展”已成为相关学科竞相研究的领域,规划师也开始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借以形成“更科学”的规划方案.但是,我国客观的发展经验显示: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既定目标发展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80%以上都需要修编[1].学科“竞争”与专业“困境”使我国城乡规划在取得巨大成就与发展的同时,专业认同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学界就城乡规划学科本体的讨论可分为两类观点:其一,认为学科核心领域模糊或不存在,应对城乡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城乡规划的价值所在;其二,认为学科核心领域是物质性的城乡空间环境,“学科核心理论应向空间化回归”[2-6].客观讲,上述2种观点并不矛盾,前者注重城乡规划的应用学科属性,强调了城乡规划教育及“专业人才生产”的方向;后者是对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讨论.关于学科本体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重要议题.这是关于“规划的理论”的探讨,对其求解需要借助于科学哲学.

1.2认同问题的科学哲学辨析

根据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的范式理论,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既有框架内进行的科研与实践将面临发展的瓶颈(即反常和危机).此时,需要通过范式转换才能实现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范式转换并不是一种预定目标明确的进步,而是通过背离既往运行良好,但不再能应对新问题的旧框架而取得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伴随学科与专业不安全感的情况[7].从这一角度看,专业认同问题与学科本体讨论的出现,说明我国城乡规划正处于学科范式转型(或升级)的过程之中.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一级学科的确立、专业规范的出版,从国家层面与学科高度说明:我国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已极大超出了“物质形态”的学科范畴.既往物质规划框架下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已无法应对城乡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因此,城乡规划学科的建立具有“科学革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前范式-反常-危机-新范式”的发展过程.应该认识到,城乡规划已经确立为一级学科,但是距离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见图1)因此,城乡规划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意义在于:摆脱遭遇重大困难的物质规划框架的进步,而不是朝向预定目标的进步.学科本体和专业价值的探讨都是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积极推进.

2现代学科的发展分析

学科与专业并非同一概念.但是,在我国城乡规划语境中,学科与专业常被含糊地替代引用.正确认识学科的概念及其发展规律,对促进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的学科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型、主流意识演进密切相关.因此,应在更广阔的研究域探讨学科与专业的发展问题.

2.1学科的概念辨析

“学科”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现代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内涵不断发展、演化.总结国内外关于学科的定义,大致可分为2个类型(见表1).综上,学科概念有2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指一定科学领域(或其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等;其二,指教学与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学与科研范围的相对界定.据此,学科的意义在于一定领域内的知识生产和专业人才生产.

2.2现代学科的发展走向分析

现代科学的产生及学科划分可追溯到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启蒙运动.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理性在科学研究中逐步确立了主导性的地位.至20世纪初,科技理性倡导的功能主义使以实验为基础的经验学科成为现代学科的基本形态[14].此时,学科强调研究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不同学科各司其职,专注于特定领域内的知识生产和专业人才培养,不同学科(或专业)之间分工明确、边界清晰(见表2).机械化的学科划分曾极大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工业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绝对独立的学科形态逐渐强化并形成一种“自说自话”的封闭学科语境.研究视野狭窄、专业协作困难,进而导致学科与专业的认同危机广泛出现[8].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逐步进入后现代社会,中产阶层逐渐取代少数精英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伴随这种社会形态的转换,学科边界逐渐被打破.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城市社会研究领域出现了学术范式从“计量革命向政治经济研究方法”的转型[15],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由“数量与行为地理学范式”向“人文服务区位理论范式”的转换.尤其进入20世纪后,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同一对象和研究不同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生产方式大量出现[13].由此,现代学科的发展从“封闭系统”转向了“开放系统”.例如: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之前西方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之后城市规划逐渐由技术性活动转向社会、经济、政治等关系的协调活动.这一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专业认同危机的问题,同时,城市规划的学科领域与职业范围也相应获得了拓展.开放、融贯的学科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改变了绝对独立的学科发展样貌.较之绝对独立的学科形态,这一趋势不再强调学科研究对象的排他性,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由单一学科独立完成转向多学科协作完成.

3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走向研究

3.1学科形态的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城乡规划确立为一级学科,并不是学科等级的简单提升.其本质是:在我国社会形态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由“封闭的现代学科”向“开放的后现代学科”的升级(见表3).在开放的学科发展趋势下,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对象与生产方式也必然具备新的内涵与特征.

3.2学科领域的探讨

现代学科发展的规律显示:研究对象的“排他性”与学科“独立性”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已被打破.因此,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有机体,城乡规划学科已不必强调研究领域的排他性.相关学科开展“城乡研究”的主要价值与意义在于对城乡发展问题及机理的揭示,而具体实施城乡空间发展指引和决策,最终仍必须依靠城乡规划.正如“检验科”之于“外科”的关系,前者在于病因、病理的揭示,而手术的实施则必须依靠后者.同时,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并不是完全取代强调物质空间的城市规划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应是由既有框架的核心“点”(物质空间)向更具开放性的“面”(城乡要素的空间性)的拓展[6].因此,根据后现代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物质空间”应从城市规划学科排他性的研究对象(或生产对象)、生产工具乃至生产目标转变为城乡规划学科独特的“生产工具”(见表4).

3.3学科知识生产方式分析

作为开放系统的有机体,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应建立在不同科学共同体的团队协作基础之上.科学问题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科学认识主体提出的关于科学研究与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求解应答域必然不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物质形态背后的经济动因、社会动因、环境动因等已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学科知识生产的重要内容.“城乡研究”已成为时代“显学”,开放、融贯是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因此,城乡持续健康发展及其规律、趋势、对策的研究,需要不同学科共同体的团队协作.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或规划主管部门)成了各种城乡问题的主要责任承担者.究其原因是“城乡规划”承担了许多不能也无法由其独立完成的任务.这就涉及城乡规划的知识生产模式和城乡规划实践的组织模式.城乡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是城乡规划学科“自己的事”,也绝不是依靠城乡规划学科“一己之力”所能实现.事实上,作为第1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综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与思想.基于对我国城乡社会与规划学科发展的整体把握,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开放性”科学系统的构建,为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城乡规划的发展应建立在不同学科共同体系统整合的基础之上.

4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走向分析

4.1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城乡规划学科”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密切相关却又不同的2个概念.作为应用学科的“城乡规划专业”应是根据社会发展与专业分工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其概念与学科社会价值相关联.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的意义在于根据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服务于城乡发展的专业人才.城乡规划专业建立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同时,城乡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城乡规划专业存在的基础,离开城乡发展实际的城乡规划专业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是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分工的交集,当存在多个交集时,意味着应存在多个二级学科和专业.

4.2专业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在传统物质形态规划的框架下,要应对城市“复杂系统”的各种问题,规划师需要个人完成对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的集成,并以社会精英的角色来解决城市问题、主导城市发展.但是,个体的规划师所实现的只能是“有限的、片段的学科交叉和融合”.随着我国“城市时代”的到来,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目标和求解应答域呈现极度丰富和多元化的特征.显然,传统的全才式、精英化的教育与科研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城乡社会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对学科间深度交叉和融合的要求.专一学科的精进和不同学科的深度合作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实施中应有的组织模式.一方面城乡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使“城乡规划专业”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多个交集;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也需要和相关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对话”,这就要架构与多学科顺畅对话的专业桥梁(见图2).因此,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小而全”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升级为由多专业构成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实现由“少数精英主观意识主导的规划与发展模式”转向“由不同科学共同体有机协作的‘大而专’式的城乡规划与发展模式”.

4.3从空间到空间性———专业教育内核的拓展

城乡规划专业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离开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没有存在的意义.城乡规划的应用学科属性与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都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空间性”的专业特质.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推行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设,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建设转换为“自下而上”的模式,即通过社区、政府、市场的协作,实现城市的综合发展,而非单纯的物质形态建设.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不能局限于物质形态的规划设计,而应注重城乡社会诸要素的空间属性及相互关系.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使我国对城乡物质空间规划的实际要求广泛存在,同时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也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发展的不均衡特征(见表5).根据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网站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全国设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共有263所.不同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产生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如建筑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甚至是农学、林学等学科.如果没有统一的专业基本教育内容,不但无法确保各地规划专业的教育质量,而且会导致因专业教育背景差异巨大而不能顺畅交流的问题.如此,城乡规划学科内部尚不足以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更罔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了.因此,为确保规划教育质量、适应城乡发展实际的要求,并使不同地区的城乡规划专业具有统一的专业语境(或平台),应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空间性”的专业内核.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规划学科对社会、经济、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与融合,其目的是从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实现城乡规划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最终回归城乡空间环境规划、决策与管理实施.

5结语

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初立,其历史意义在于:摆脱遭遇重大困难的既有框架(物质规划)的进步.在开放、融贯的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下,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生产方式需要建立在不同科学共同体的团队协作基础之上.我国城乡发展实际与城乡规划专业属性,都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空间性”的专业内核.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小而全”式的精英教学模式转向由不同专业构成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实现由“少数精英主观意识主导的规划与发展模式”转变为“由不同科学共同体有机结合的‘大而专’式的规划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段进.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和应对[J].城市规划,2008,32(12):14-15.DUANJin.Regulatoryplan:Issuesandresponse[J].CityPlanningReview,2008,32(12):14-15.

[2]石楠.城市规划科学性源于科学的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03,27(2):82-83.SHINan.Thescienceofurbanplanningcomesfromthepracticeofscientificplanning[J].CityPlanningReview,2003,27(2):82-83.

[3]邹兵.关于城市规划科学性质的认识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1):28-30.ZOUBing.Recognitionofthenatureofurbanplan-ningstudyandconsiderationofthedevelopmentofur-banplanningstudy[J].UrbanPlanningForum,2005(1):28-30.

[4]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WUZhiqiang,YUHong.Developmentdirectionofurbanplanningdiscipline[J].UrbanPlanningForum,2005(6):2-10.

[5]段进,李志明.城市规划的职业认同与学科发展的知识领域———对城市规划学科本体问题的再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5(6):59-63.DUANJin,LIZhiming.Theprofessionalidentityandtheknowledgedomainofurbanplanning:Controversyontheontologyofthedisciplineofurbanplanning[J].UrbanPlanningForum,2005(6):59-63.

[6]张庭伟.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J].城市规划,2012,36(4):9-17.ZHANGTingwei.Cardingplanningtheory:PlanningtheoryandurbanplanningasprincipalacademicdisciplineinChina[J].CityPlanningReview,2012,36(4):9-17.

[7]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KUHNT.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3.

[8]杨天平.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J].大学教育科学,2004(1):13-15.YANGTianping.Changeanddirectiveoftheconceptofdiscipline[J].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2004(1):13-15.

[9]陈传鸿,陈甬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4-7.CHENChuanhong,CHENYongjun.Changeanddi-rectiveoftheconceptofdiscipline[J].AcademicDe-grees&GraduateEducation,2003,(3):4-7.

[10]刘德发,王方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我院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13(3):90-93.LIUDefa,WANGFangping.Suggestionsadheretothescientificdevelopmentandstrengthenourcollegeconstruction[J].JournalofLujiangUniversity,2005,13(3):90-93.

[11]袁军,胡中功,袁正明,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高校学科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64-165.YUANJun,HUZhonggong,YUANZhengming,etal.Subjectto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oguidetheconstruc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J].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7,4(1):164-165.

[12]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LIUZhonglin.ModernInterdisciplinary[M].Hang-zhou:ZhejiangEducationPublishingHouse,1998.

[13]金薇吟.学科交叉理论与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JINWeiyin.StudyonDiscipline-CrossingTheoryandCross-DisciplinaryConstructioninUniversities[D].Suzhou:SuzhouUniversity,2005.

[14]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SASSInstituteofPhilosophy.TheFrankfurtSchoolWorks[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1998.

[15]黄燕玲.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2):4-15.WUANGYanlin.Indicatorsatthecrossroads:Ideas,methodsandapplications[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12,27(2):4-15.

[16]姜涛.关于当前规划理论中“范式转变”的争论与共识[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88-99.JIANGTao.Theargumentsandconsensusonthe“paradigmchange”incurrentplanningtheory[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08,23(2):88-99.

[17]何明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8,32(2):71-77.HEMingjun.Paradigmshiftofurbanplanningtheo-ryinwesterncountriesanditsimplicationtoChina[J].CityPlanningReview,2008,32(2):71-77.

[18]吴志城,钱晨佳.城市规划研究中的范式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5):28-35.WUZhicheng,QIANChenjia.Astudyonthepara-digmtheoryinurbanplanningresearch[J].UrbanPlanningForum,2009,(5):28-35.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范文2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的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 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 “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 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 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与。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 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 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并严格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的结合:

(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利弊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对所谓的城乡规划的定义,是指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的规划,具体说来,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部署和实施的管理。在十报告中,对于中国的城乡规划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越加注重对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要一如既往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在中国城乡建设的过程中,既有好的地方,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弊端。正确认识到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利弊,是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步。下面就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一些利弊进行分析。

一、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有利因素

(一)国家从宏观层面上重视中国的城乡规划

国家从宏观层面上重视中国的城乡规划,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有专门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中国城乡规划的相关事项、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使得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有了法律依据。此外,从这些年来国家对于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的重视,出台与完善相关的政策,为我国的城乡规划提供有效的支持等,就可以看出,在宏观层面上,国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城乡建设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各行各业中都起到思想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国的城乡规划尤为如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践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在城乡规划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不会脱离现实情况。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城乡规划的指导,不仅仅是在于城乡规划本身,还在于对整个城市与乡村的建设上,不仅仅在规划上,还在于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可以从整体上把各种资源因素联系起来,全局把握。这有利于城乡规划的进行,因为城乡规划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管理与建设的设计,不单单在于城市与乡村的建设上。所以,从客观上来说,中国的城乡规划也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二、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弊端

(一)在中国城乡规划过程中没有突出地方特色,盲目模仿的现象突出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步伐,对于城乡的规划建设,没有突出本地方的特色,盲目地模仿其他大城市的现象较多,这样就会出现城乡建设“同质化”问题,一方面,这样既丢失了自身的优秀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特色,甚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原有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另一方面,这样的盲目模式,还会把其他地方的城乡建设中一些不好的存在的问题也带过来,这直接影响到本地区的城乡发展建设,容易造成新的问题,例如土地问题、污水问题等。在规划的过程中看似没什么大的问题,到实际的运作或建成后就显现出来,最后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城乡规划决策过程中“官僚化”现象严重

城乡规划本来还可以是一门专业学科,有专门的城乡规划人才,并且城乡规划对将来的影响深远,因此,要注重听取有个专家的建议,多方考证,甚至还要实地考察,这样才会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一些领导为了在短时期内取得成果,搞出政绩,在城乡规划的决策过程中习惯于“一言堂”,不管该决策是否合理,是否从本地方实际出发,只要是对自己的仕途未来有利就可以了。这种不符责任的城乡规划决策,对于某些领导有利,但对于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利,结果只会浪费了老百姓的纳税钱,建成的工程又成了摆设。

(三)中国城乡规划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更是要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做到。特别是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城乡规划设计,虽然只是设计出一些方案,但是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收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城乡规划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与之前说到过的城乡规划过程中没有突出地方特色,盲目模仿的现象突出不同,这里主要指的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脱离了实际,也就是对于一些重要的项目决策,在实施之前,没有经过详细的考察,没有遵从客观的数据,而是只凭借一些固有的经验,与学来的知识来设计,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四)不注重城乡之间固有的差异性

我国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要做到正确认识这一事实,争取通过城乡规划建设来缩小城乡之间的距离,做到有效地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但在当前的一些城乡规划过程中,不注重城乡之间固有的差异性,也就是设计出来的方案,或者是不适合城市,或者是不适合乡村,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效果。

三、结语

中国的城乡规划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现阶段其存在的一些利弊问题,才会做到去弊扬利,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真正做到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支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掉已有的弊端,规划出科学合理、令人满意的城乡建设图来。

参考文献:

[1]应巧艳,王波.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01).

[2]罗益.论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4(A06).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范文4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在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和居住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综合调控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城乡规划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正确处理规划与建设、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城乡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城乡规划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的指导和调控作用;要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规划;要把城镇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适当加大投入,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一)编制和完善乡镇规划。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在《市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的指导下,加快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及时按程序报批,并组织实施。良田镇、桥口镇、坳上镇、栖凤渡镇、塘溪乡、五里牌镇、许家洞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必须在2012年6月底之前完成,其他乡镇总体规划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

(二)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体现特色的原则,在2012年底前完成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编制村庄规划,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要组织编制2—6个村庄规划,确保用5年时间编制完成辖区内所有村庄规划。

(三)严格执行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规划编制工作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进行。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编制。规划方案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召开规委会进行审议。规划成果经评审论证通过后,按规划程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除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外,原则上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村庄规划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建设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需要修改、调整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三、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审批管理

(一)切实规范规划审批管理。各乡镇、村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编制、审批统一管理制度。在规划建设区内(包括各乡镇、村、各类开发区、园区)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规划许可,统一由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审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越权审批,确保“城乡统筹”、“规划审批一支笔”的原则落到实处,确保城乡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区内一切建设活动均须按规定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办理规划报建和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简称“一书三证”)。规划分局作为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及《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规定,完善和规范审批程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确保“一书三证”制度的实施,凡未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予立案审查;未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国土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审批手续;未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

(二)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为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行政监管提供经费、技术力量及人员保障,确保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并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各项建设活动按规划实施。

四、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一)明确监督职责。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健全规划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镇、村庄规划实施的监督,对违法建设应当责令停止建设,对责令停止建设行为逾期不改或无法采取改正的措施消除影响的建设行为,应当及时查封施工现场,组织;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违法建设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关执法部门或者机构等予以处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关执法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二)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城乡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要征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要实行城乡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批前公示、批后展示、现场公告制度,使广大居(村)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对重大规划编制和重要规划方案要举行听证会,征求有关部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强化规划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和充实规划监察力量,对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实行动态监控与督查。

(三)推进法治建设。坚持把规划作为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认真执行《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进一步健全规划管理机制体制

(一)完善规划决策机制。成立区城乡规划委员会,统筹全区规划及重大项目决策。

(二)完善规划财政体制。根据工作需要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规划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区规划编制、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正常开展。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城乡建设、规划、重要性、问题、策略

TU98

众所周知加强城乡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虽说如今的城乡早已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但从科学的战略眼光来看,要想实现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在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因地制宜找到合理的方法与策略,进而推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一、 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性

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全面建设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不断加强村镇建设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把城镇建设规划成为繁荣富强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后,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城乡建设规划的合理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扩大内需,更大程度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进而推动城镇经济更快增长;有利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促进农民转变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与法制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经济、生活纠纷,净化社会空气,维护农村稳定。由此可见发展城镇建设不但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趋势。

二、 分析城乡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认识深度不够,固守一种建设模式。对城乡建设规划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乡一镇一城的小范围上,长期走一种固定保守的建设模式,要从扩大内需,启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处来考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高度认识到加快城乡建设,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总体深入的规划。目前城乡建设规划多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制的,起点低、执行难,规划随意性大,没有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地结合地方特色对小城镇进行深入规划,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政府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合理的引导,深入规划在先有序建设在后。

3、社会保障制度普及过慢。个人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乡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上。城镇是密切联系城乡的结合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必须普及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也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建设发展。

4、信息不灵致使民众建设积极性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城市的教育、经济、文化都比村镇好,大部分年轻人都涌向城市打工、经商等,留下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网络不通、信息不灵等原因,使得多数群众在城乡建设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人人有责,片面地认为城乡建设是政府的事,积极主参与城乡建设的热情不高,这就要求有关单位要宣传城乡建设的重要性,调动民众的积极性,鼓励民众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

5、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不够,体制不健全。城乡建设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和健全的体制,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有的甚至事没人管,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盲点多多,服务不到位,也就不能及时分析处理好建设发展中的细节问题

6、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卫生环境不达标。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村镇普遍存在脏、乱的现象,村镇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有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少配套不齐全,严重制约了城乡建设面貌一新的梦想。此外,城镇布局分散,产业发展缓慢。就拿郑州市来说,从城乡建设实施以来,已从以前小规模的地域扩展成为大地域繁荣的都市,收编了许多周边的小城镇。但从根本上来讲,多数周边城镇布局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功能不完善,经济集聚功能差,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发挥,相当一部分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三、针对以上问题略论策略

1、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找寻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建设规划模式。建议组建高质量的规划团队,认真总结国内外城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立足高起点的规划建设,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出具有超前性和前卫意识的新方案,不搞重复建设,结合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为长远发展留余地。

2、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周边城镇规划要搞好“六个结合”。即与区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民众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总之,城乡规划要着眼全局,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足特色,突出重点,做出有深度的总体规划方案。

3、建议加快普及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到城镇中去,逐步建立适应城乡建设需求的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让村民意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4、加大宣传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建议城乡规划发展中心要联络各方势力,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树立建设家园人人有责的新思想。城乡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由于人们住惯了世代相传的庄子,在拆迁和建设过程中难免发生问题,所以有关人员在进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时,要高度注重调查研究民众意愿、加大宣传、广听建议,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需要。

5、建立健全完善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首先,在理论上要考虑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等? 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其次,有了健全的理论体系还需要健全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有关单位要加大执法力度,服务到位,及时督导并合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6、合理分配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每年安排下来的用于补助城镇规划和建设的专项资要合理分配,统筹安排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并将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建设规划范围,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保持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论:综上可知城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高度重视到城乡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后,我们要立足当前,发展长远,统筹安排,结合省、市、县、乡的总体部署深入规划,广听意见,海纳百川方可加快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问题

【1】 黄建清;浅谈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5年05期

【2】 曾无己;张协奎;当前村庄整建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广西城镇建设;2006年12期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范文6

一、创新人大工作,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

中共中央决定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人大,既要认真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

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各级人大机关首先要加强学习,增强监督意识。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人大在新时期的新作为,就是紧紧围绕中心,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法开展监督。

要增强监督实效,各级人大机关首先要加强学习,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真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监督别人,先强化自身。只有自身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高、实践好,才能积极实施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

二、学习实施城乡规划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常委会的工作要点,今年要对贯彻城乡规划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城乡规划法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法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

为了加强对乡村规划的管理,保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了明确规定。首先,明确了规划的编制主体和经费来源。要求乡和村庄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并要求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其次,明确了规划的内容。强调乡规划和村庄规划要安排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布局和范围。再次,规范规划的实施,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实施应该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村村民管理进行建设。

完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中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配套,从部门规章到行政法规再上升到法律的逐步完善过程。过去五十多年的城乡规划实践,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3年国务院颁布施行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我国的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管理依据这“一法一条例”形成了目前的基本运作制度。

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为了制止城乡建设的无序发展,保证城乡规划的落实,专设了监督检查一章,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行政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并明确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检查时有权采取措施,被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要有配合的义务,等等。

2、人大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同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

3、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监督城乡规划的实施,并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并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其他的有关部门举报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举报应该及时组织核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适当的形式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听取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关于我市城乡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各镇要认真学习贯彻城乡规划法,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各镇人大要加大监督力度,明年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对各镇落实城乡规划法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三、各级人大机关要加强与代表的联系,是新时期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级人大机关如何加强和人大代表的联系,是新时期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各级人大代表工作在第一线,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自然联系,能直接听到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反映民意,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可以增加人大机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代表法是规范联系代表工作的基本法律,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宣传代表法,宣传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地位和作用,宣传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情况。提高对代表联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人大要建立健全联系代表工作机制,不断加大为代表服务的力度,积极为代表活动创造条件,组织代表参加各种活动。今年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邀请代表列席、听报告,并参加审议。组织代表参加执法检查、调查研究、工作评议等。提高代表参政、议政、履行职务的积极性,保证代表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为代表知政创造条件。

四、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

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