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法范例6篇

初等教育法

初等教育法范文1

 

在音乐教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对音乐教学的改革突飞猛进,我国教育尤其是美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重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曾提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在音乐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依然不重视音乐这门艺术学科,尤其是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琴法技能成为初等教育音乐课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初等教育琴法课教学困难的现状和原因

 

在我们耳边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琴法课多舒服,多好教,弹个曲儿就完了”。 但实际上,用心教学的教师都知道琴法课是最难教的课程之一,因为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在教师个人素质、教师现代化技术操作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现阶段,在初等教育尤其是农村的琴法课教学中,历来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不曾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所以整个学校就没有教音乐与学音乐的氛围。即使是在琴法方面有所天赋的学生也被这种教学制度扼杀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特别重视文化课的教育极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略了音、体、美等艺术学科的教育,而且这种思想还相当严重;

 

2、城市地区中小学与农村及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在音乐教育及发展上极不平衡;

 

3、音乐师资缺乏且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4、多数农村及边远地区根本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甚至专职的音乐教师因为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或谋生的困难转而改教其他文化课,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是农村及边远地区音乐教学的一种“怪现状”。

 

5、绝大多数音乐老师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有的对音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不甚理解,教学方法呆板、僵化且单调。

 

导致初等教育琴法课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琴法认知上的差距

 

由于接受初等教育琴法课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的落后和教学观念的滞后使得其学习琴法的条件比较落后。学生对音高、节奏、时值等没有一点感觉。另外由于审美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其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琴法课专业教材内的制定

 

《音乐教学大纲》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良好审美观的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琴法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但现行的初等琴法音乐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要求初等教育琴法专业的老师要重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三)学校设备不足,音乐氛围差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基本上按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实施的,课堂上五环节已成为僵化的模式。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促进各个水平及层次学生的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初等琴法专业教学的方式和具体措施

 

(一)改进方式:在教学中,加强和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加强琴法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形象思维。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形式 。

 

此外,琴法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不可轻视,这样他们弹奏的曲调才有表现能力。欣赏教学也尤为重要。欣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可分为课内欣赏和课外欣赏。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让学生经常欣赏音乐,培养其对曲谱的感受力和“音乐细胞”。

 

(二)改进措施:

 

第一、要全面提高对中小学琴法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各地教育部门应当把音乐教育放到较为主要的位置上来研究,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开启学生智力,增强道德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面广量大,艺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要,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

 

第三、加强琴法教学的改革。琴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要经常组织一些音乐课评优活动,多听有关教师的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从而推动面上的教改。

 

三、小结

 

“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不合格的人”。但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束缚下,琴法教育往往被严重轻视,音乐课也被看成“副科”、“小科”,课时经常被所谓的“主科”、“大科”挤掉。这种严重的短视行为,造成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将会进一步地提高和进一步的改善。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大力多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执行和研究。

初等教育法范文2

1.1 右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工业社会的高等教育是职前教育,即教育的重要职责是为学生适应以后几乎终生不变的职业需求进行知识的贮备和技能的准备。由于在工业社会中,受教育者需要的只是知识本身――知识的结论和由此形成的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讲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也很:少涉及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信息的迅捷传播迫使高等教育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一方面,由于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过多地教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扩展,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换:在教学关系中,教师由主导变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在教学对象上,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变为方法的培育者。在终身教育体制下,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揭示规律、点拨思路和提示方向为重点,以科学方法培养为目的,并充分类注方法的训练和应用。

1.2 由继承式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传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和方法,以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被忽视。信息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此背景下,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复制者变:为创新能力的培育者,教学方式也应由传统的授受教学方式改为导引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积极、奋发的环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和课题:项目的研究中锻炼创造能力。

1.3 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的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实施的是封闭教育,教育是针对精英群体特殊阶段的一次性培育。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后,高等教育应由封闭教育转变为开放教育。一方面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使高校成为知识的发源地和转发站,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的时空界限、打破教育的封闭状态,使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变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在开放式的教育中,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应是“导师”,即在教育中为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指导督促。“首先,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学习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进行的学习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就是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教育资源探求知识,并通过留下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最后,就是应该能够在学生需要克服较大困难或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2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及其改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沿袭过去的“模仿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关系中,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处处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教学过程变成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否定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其个性的发展。在教育思想上,将知识当成现成的、给定的东西,忽视知识的活性和人对知识的决定性作用,错误地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中心,从而使教育在重视知识继承的同时忽视了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能力的养成,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全面素质的提高。

日本在《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方向》中指出:“今后孩子们所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更明确指出,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与素质教育相适应,高等教育应创立一种有别与传统教育的新的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关系上以学生为核心,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教学目的上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以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终极目的;在学习方式上以自学为基础,以小组讨论式的互教为补充,以教师的解惑和引导为辅助;在教学环节上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以知识的应用为核心,以研究为补充。

3 四维单元教学法。探索一条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又符合素质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运用“四维单元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1 单元的划分。“四维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划分为基础,以四维教学为手段,以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四维单元教学法”中“单元”,是指一个“四维”教学周期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次为学习单位,每讲次安排一个教学中心。这样就使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心的转移快节奏、高强度,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必须紧跟教师节奏,以防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局面。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在学习上疲于奔命,其对知识的吸收消化时间短,没有教与学之间的双项交流,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亦步亦趋的事实。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与学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和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四维单元教学法”将一每门课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内容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以每一部分作为四维教学的一个单元。每一单元可以是一章,也可以是内容相连的几章。单元的划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将8~10课时的讲授内容作一单元。

3.2 “四维”教学法的应用。在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单元后,针对每一教学单元分别进行“四维”教学。

3.2.1 有指导的自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

教育的重点。一方面,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具备了自学的基础。另一方面,面对知识的加速更新换代,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比现有知识的传授更重要。作为单元教学第一步的自学,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指导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背景资料的介绍;二是知识的发展和演进;三是学习的要点与难点{四是自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其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3.2.2 自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学好知识的第一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相互帮助,自我解答。为此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问题的解答首先在小组内进行,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列出后再在全体学生中讨论解决,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讲解。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针对学生应予重视而实际忽略了的问题,教师应予提出,让学生当堂思考解答或作为课后作业。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的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把握学习要点的能力。

3.2.3 练习与作业。在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和练习,要求学生课堂或课后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与作业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业与练习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二是作业与练习凡能采用实践方式的应尽量采用实践方式;三是练习与作业应尽快审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4 讲解与提高。这一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针对练习与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二是联系学科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介绍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并适当地布置一些科研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和学习式研究。如果条件合适,应将研究成果引入考核范围,以丰富考核方式,增强考试对能力的考核力度。

初等教育法范文3

第一条为保障本世纪末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对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市、市辖区,下同)进行评估验收。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评估验收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条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现阶段初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

第四条评估验收工作,应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分期分批进行。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和初级中等教育普及情况,分段或一并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教育阶段普及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学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育的县,可组织阶段性评估。

第六条评估验收以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实施义务教育的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

第二章评估项目及指标要求

第七条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

入学率:

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都能入学;其他县达到95%左右。

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达到80%左右,其他县达到60%左右(含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下同)。

辍学率:

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应分别控制在1%以下和2%以下;其他县应分别控制在1%左右和3%左右。

完成率: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一般达到98%左右。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文盲率:

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一般控制在1%左右(识字人口含通过非正规教育达到扫盲要求的,下同)。

全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评估验收。

第八条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集镇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大多数能入学。

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控制在5%左右。

适龄女童入学率、辍学率和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文盲率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九条师资水平的基本要求

小学、初中教师都能达到任职要求。

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和取得相应专业合格证书的,小学达到90%以上;初中达到80%以上,确有实际困难的县在1995年前亦不得低于70%。

实施义务教育后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均符合国家规定。

小学、初中校长均经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

小学、初中的设置符合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小学、初中校舍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标准要求,做到坚固、够用、适用。校舍中的危房能及时消除。

小学、初中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配备标准要求,满足教学基本需要。

第十一条教育经费的要求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了“两个增长”。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了以财政拨款为主。

财政拨发的按年度每生平均计算的公用经费达到省级制定的标准,并逐年增长。

教职工工资(包括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按时足额发放。

在城乡均按规定足额征收了教育附加,并做到了专款专用,使用合理。

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坚持依法集资办法、捐资助学,开展勤工俭学。

第十二条教育质量的要求

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凡本章已量化的指标,各地不得自行降低要求;凡本章未量化的指标,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区别不同类型地区制定具体标准,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对已经普及初等教育,但居住特别分散的边疆地区、深山区、牧区等,因自然条件不利,达到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可对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的要求做适当调整,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的村办小学,可先要求做到:班班有教室,校校无危房,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教师教学有教具和必备的资料。

第三章评估验收程度

第十五条按省级确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期限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先根据本办法认真进行自查,在自查的基础上,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评估验收申请报告。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提出申请的县,应组织教育和财政、人事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按本办法进行评估验收。凡达到各项要求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即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县。有关评估验收的报告、资料等,应于每年10月底以前报国家教育委员会。

地级人民政府在评估验收工作中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第十七条国家教育委员会经对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报评估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可责成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复查,并有权对复查结论进行最终审核。

第十八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工作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进行评估。

第四章表彰和处罚

第十九条凡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相应的称号,发给奖牌,并予以奖励。

第二十条凡被省、自治区、直辖市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称号的,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公布名单。

国家教育委员会定期组织评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并予以表彰。

第二十一条国家教育委员会依据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评估结果,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表彰。

第二十二条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在接受评估验收后,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

第二十三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撤消其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称号,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一)在评估验收活动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初等教育法范文4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校外法制教育 主要方式 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加强法制教育不仅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减少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有效手段。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这与农村社会环境、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制宣传力度,是我国培养合格守法公民,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主要方式。

一、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1.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犯罪率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犯罪率攀升是我国法制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大多与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落实存在着不足,法制意识的培养效果也并不理想,相较于城市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水平仍较为落后,尤其是校外法制教育方面。因此,为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减少犯罪率的产生,加强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推动城市与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律法规学习,促进城市和农村的法制教育的共同发展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2.是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其中实施犯罪者既包括一些青少年,也包括许多的成年人,而很多案件在发生之后青少年由于受到恐吓威胁等原因,没有及时报案,这样不仅无法有效的保护自己,也使犯罪分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尤其农村初中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及时报警,导致农村青少年在以后的成长中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与校内法制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使其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

1.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初中学生接受校外法制教育重要场所,因为初中学生校外的大多数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并做好学生的榜样,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树立起遵纪守法的意识,实现校外法制教育的目标。但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不多,加之一些家长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相对较少,也使得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法制教育实际收效甚微。

2.社会普法宣传活动

普法宣传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的普法宣传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活动形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农村的普法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宣传板报、农村广播、普法影片放映等,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也会利用网络进行群众的普法活动,这也是许多农村初中学生在校外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但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这也是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三、加强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渠道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各领域在青少年法律知识资源的建设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我校所在的广西省玉林市为例,玉林市于2012年便已建立起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并正式对外开放。在玉林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设置有圆桌审判厅、心理咨询室、少年审判法庭、法制教育展厅以及少年模拟法庭等,这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无疑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这样的社会资源,拓展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渠道,同时社会应该为农村初中学生提供更多的法制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初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开展。

2.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联动机制,营造好校外法制教育环境

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还应结合社会、家庭与学校三方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联动机制,社会方面应为农村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提供更多的有利资源;家庭方面家长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更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并要通过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方面,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利用农闲时间,适当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一些普法教育活动,首先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协调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在做好校内法制教育的同时,组织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活动,包括到法制教育基地参观、组织社会实践等,对于一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学校应给与更多的关注,不仅要对学生更加的关系和爱护,也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代替家长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感到孤独和缺少关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法制教育。

3.创新普法宣传与教育的方法,丰富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内容

在我校以往的初中学法制教育尤其是校外法制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学生对法制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对于参加法制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普法宣传的方法过于单一,形式与内容都较为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与普法宣传相关部门做好沟通与交流,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共同对法制教育与普法宣传活动的方法与内容进行创新,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或情景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将法制教育融入到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渠道,为学生建立免费的校外公共计算机室,针对学生开放,并通过建立法制教育网络平台,以及针对学生普法网站,制作一些法制教育小动画、小漫画、小短片、小游戏等,吸引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看和利用,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总结

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在校内的教育,校外宣传推广也是十分重要,要实现对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法制教育,充分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观念,使其能够懂法、守法,就必须要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力量,校内校外有机结合,多种渠道共同着手,从而有效地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初等教育法范文5

【摘 要】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是地理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够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衔接教育研究进展。在教育衔接的研究上,国外进行的研究实践开始得比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解决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邓志伟在《当代美国中间学校运动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国中间学校运动使得战后美国中等教育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学校已经成为美国中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校结构与类型,使小学与中学有了很好的衔接,让中等教育充满了生机。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衔接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教育衔接效果。李海宗、陈磊在《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效的衔接机制,德国教育委员会建立转学机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了好的教育衔接。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衔接改革,曾菲在《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对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衔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实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政策首先确定了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和学校低年级儿童之间的衔接在当代是作为儿童不间断教育条件之一来审视并决定了其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准备的程度。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教学衔接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衔接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育衔接,在国外的教育衔接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研究的认识比较深入。国外有关教育衔接的这几个特征可以为我国教育衔接带来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国外更多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研究机构,重视教育衔接实践方面的具体操作,但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的具体、细致实践研究还尚少。

2.国内教育衔接研究进展。这些年在国内对教育衔接的研究进行得比较多。就地区而言,中国台湾比大陆开始早几年,比如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钟晨音、徐长江在《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绑而授权的课程管理,提出用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为课程松绑,突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初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

近年来内地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较多,对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衔接、小学初中教育衔接、初高中教育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中高等职业衔接等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教学研究都有相关期刊著作及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董茜在《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流动儿童如何衔接小学教育进行了探讨。郭跃进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一文中就如何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王岚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育衔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学如何与中学进行教育衔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郭建华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论文中,从初高中教科书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和实验探究衔接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琪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就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做了相关探究。张磊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从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虽然对教育衔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系统研究教育衔接的专著却比较少。余立、朱佳生、顾树栋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教育衔接的论著。这本书从终身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系统工程与教育衔接、德育教与学的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教育衔接进行教学衔接理论思考。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衔接,中小学行为习惯教育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衔接等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教育教学衔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论文之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较,初高中地理衔接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地理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应的,初中地理教师较少参与和关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赵劲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劲梅认为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课程内容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吴华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从教育教学体制、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内容不同,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断,初高中地理学习心理差异、初高中教师教学心理差异、初高中地理考试要求评价差异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她提出研究课标,分析、处理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地理学法加以指导等方面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董迎辉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施鲁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中,认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间断及高中系统地理教学内容铺垫不足;高中地理阶段目标要求更为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一学生对抽象模式知识的认识不足。提出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教材衔接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等方式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中,对初高中地理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断层”,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赵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中指出地理课程标准差异、学科地位、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从教育管理部门、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体系衔接分析比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衔接有其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当代美国中间学习运动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钟晨音,徐长江.台湾地区中小学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郭跃进.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7-58.

[7]王岚.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学前教育衔接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10]王琪.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133):97.

[11]张磊.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董迎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初等教育法范文6

关键词:黑河市区;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中小学体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习惯的教育过程。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青春发育关键期,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全面促进学生体格、体能、适应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体育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养成科学的练身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作风、品质。因此加强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本文选择黑河市四所初级中学为研究对象,针对体育课教学要素进行调查,可以为黑河市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性依据。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对黑河市区四所初级中学25名体育教师及随机抽取240名初初中生为调查对象。每校60名,分别来自于初一、初二、初三各2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在CNKI数字图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主要文献资源中,对2004~2014年期间文献进行检索,以“初中体育课”、“体育课教学现状”、“体育课调查与分析”等为篇名检索词,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一定筛选,共收集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相关文献103篇和博硕论文14篇。

1.2.2 问卷调查:设计出《黑河市初中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2套问卷。通过了专家效度检验,经过预调查后,选择黑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师23名,分层随机抽样,每校60份,分别分发至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每年级20份,同时仅可能保证男女生比例为1:1;共发放教师问卷25份,学生问卷240份,回收教师问卷25份,回收学生问卷240份,教师有效问卷23份,学生有效问卷225份。间隔15天进行重复测试,皮尔逊系R=087。

1.2.3 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3.0系统针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河市区初级中学师资情况

表1与表2显示,黑河市区初级中学师资数量较为充足,平均师生比为1:178,明显低于国家1:270-300的标准。师资队伍男女比例协调,每所学校都至少有一名女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格,职称结构略显偏低。通过深度调查发现,近5年,黑河市区各初级中学借助特岗教师平台,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存在35-45岁教师严重匮乏问题。

2.2 黑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开设情况

表3显示,黑河市区四所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教学内容选择以三大球、田径、广播体操、武术为基本教学内容,另外,根据场地与师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如二中曲棍球、体育舞蹈,三中的网球。但都未形成传统体育学校,体育课教学某种程度还仅局限于为上体育课而上课。教学过程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没有开展选项课制与俱乐部制,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学习动机引导都存在不足之处。

2.3黑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组织频率情况

表4显示,黑河市初级中学体育活动组织情况良好,各学校全面贯彻“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文件精神,保证了中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同时,第二中学还开展武术课间操,三中雏鹰起飞课间操等活动。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各学校都组织课外体育训练,以赛前集训为主,训练次数一般为每周1-2次,时间为1个小时为主。

2.4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现状

表5显示,影响黑河市区初级中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因素为天气因素、体育活动时间被占用、家长不支持、体育活动内容等因素,分别占81.8%、70.2%、59.6%、46.2%。通过深度调查发现,由于黑河市地理纬度较高,天气变化较为明显,无体育馆导致在冬季、雨天、风天的时候,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无法正常授课,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时间被占用与家长不支持比例居高不下,说明黑河市中学教师与家长还存在重知

识学习,忽略体育锻炼。另外,体育活动内容是影响近50%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因素,说明黑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有待全面改革。

3 结论与建设

3.1 结论

3.1.1 黑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师资数据充足,35-45岁教师匮乏,职称结构合理。

3.1.2 黑河市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不统一,基本都设有篮、排、足、田径、武术等,传统特色体育学校未建设成。

3.1.3 体育活动频率较高,平均每周5-6次,体育课以每周3次为主,课外体育训练以赛前集训为主。

3.2 建议

3.2.1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体育课本,加强其使用率,并且引进一些有新型能力的体育教师,使其开发一些自己学校特有的体育课程,来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根据地方特色开设体育课程。

3.2.2 建议学校要加强课外活动,对体育活动进行宣传,并可制定体育周、体育月。要做到,课内学习到的内容要为课外体育活动或竞赛服务,课外活动和竞赛又是体育课学习内容的印证和教学的方向,建议定期举行体育竞赛,并且可以培养一直专业的体育训练队,以充分体现出黑河市初中生优秀的体育水平。

3.2.3 很多教师不知道所在学校拥有的场地及器材种类,建议教师充分掌握本学校拥有的器材和各类场地,以方便教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场地重视起来,在有场地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及能力,教师要对相应场地及器材的安全等进行学习,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使用场地和器材。

参考文献:

[1]戚一峰.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90-91.

[2]董卫亚等.安徽省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师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9-73.

[3]汝雷,等.阜阳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9-50.

[4]沈承勋,等.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2-43.

[5]唐文玲,王娟.中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实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6):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