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论文范例6篇

初等教育论文

初等教育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管理论文,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论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论文,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根据国家教育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立足实际,先“强本”,再“争硕”。突出“小教本科”和“学前本科”的特点,坚持应用于学术基础一起抓的办学思路,突出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质量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初等教育论文范文2

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在通往学校的一条乡村泥泞小道上,我们班全体同学正在整修。瞧,他们干得多起劲,充满童真稚趣的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这是一次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也是一堂开放式的、充满情趣的思想品德课。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本人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借境诱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古人说得好:“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活动伊始,为了把这次活动开展好,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一次大雨之后,组织学生到这条泥泞小道上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目睹民众艰难行走的情况,聆听民众热切盼望修路的呼声,实地感受一下泥泞道路难行的滋味,为开展修路活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启发道:“同学们,这条路好走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太难走了!”接着我问:“我们能不能像雷锋叔叔那样,也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帮助他们解决一点困哪呢?”学生一下子来劲了,争着说:“我们班这么多人,一个人挑上几担碎石或沙土,准能把路面铺好!”于是,我当即抓住时机鼓励说:“同学们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明天我们班就开展一次学雷锋见行动的修路活动。”就这样,一次修路的实践活动时机成熟了。

二、入境陶情,强化情感体验

活动过程,既是道德认识过程,又是情感体验和情操陶冶的过程。第二天下午,同学们带足工具,早早地来到学校。我把学生组织好,排成一路纵队,挑的,扛的,打着队旗,浩浩荡荡来到修路地点。修路前,我把学生集中起来,又进行一次简短启发谈话:“同学们,修路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劳动中除了注意安全外,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往来人们是怎么说的,你听了以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入劳动情景,获取劳动成果的情感体验。

铺路劳动开始了。同学们干劲足,热情高,来往人们看了,交口赞誉。学生听在耳里,乐在心里,劳动干劲更足,情绪更高,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一条坑洼、烂泥道铺垫得又平坦、又踏实。同学们看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心里充满喜悦。

三、回味悟情,夯实道德信念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具体的体验教育。但我深知,教育过程并没有结束,不急于让学生劳动完就走,而是就地集合,品味劳动成果,进行劳动情感的回味强化。“同学们,下午大家虽然干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大家却越干越有劲,这是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来往人们都赞扬我们,说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称赞我们是好孩子!”我接着问:“当你们听到人们的赞扬声时,心里感到怎么样?”学生又争着说:“心里甜滋滋的,很高兴!……”就这样,学生重新回味了在修路劳动中那生动的感受和愉悦的心情,加深了助人为乐的情操陶冶,增强了道德信念。

初等教育论文范文3

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符合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反映了当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和学科诉求,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体现了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初等教育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诉求;学科逻辑

从历史上来看,学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学科一词英文译作“diseipline”,“古拉丁文diseiplina本身已兼有知识(知识体系)及权力(孩童纪律、军纪)之义,乔赛(Chaueer)时代的英文discipline指各门知识,尤其是医学法律和神学这些新型大学里的‘高等部门’。”[1]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是根据学科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的组织、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学按学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般来说,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符合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当今我国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背景: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过萌芽、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肇始。但是,当时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般以“学徒制”培训模式为主,这种培训只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是专业训练。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逐步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改革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分化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西方发达国家创办了师范学校,颁布了相关法律,主要从师范学校的设置条件、教师培养、教师聘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小学教师培养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师范学校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而且开始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最先在其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倡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2]1971年,日本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3]。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先后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规划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4]。同时,倡导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建议将教师培养从本科教育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5]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教师质量》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构建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后,又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制度改革。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5]。由此观之,一种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没有学科发展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从中师教育到高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式培养到灵活开放式训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初等教育学原理以及初等教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西方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6]。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的时期。小学教师教育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大学化”新趋势逐渐凸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然而,“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实践问题,人们期待着教师专业化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产生实际的成果。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远比目前有关的理论设想要复杂得多。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推进,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7]可见,小学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只是学历的简单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小学教师专业化必须根植于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土壤之中。因此,必须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厘清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哲学基础,分析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因素,架构初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期待: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走过整整18个年头了。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辉煌: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教育学门教育学类,专业代码040105w)。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首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此后,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2所院校也相继被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纵观18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教材建设等层面的探讨上。这在小学教育专业初创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这在当时确实很必要,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18年后的今天,如果还在这些方面争论不休,显然不够了。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已步入“深水区”———必须研究深层次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众所周知,专业建设必须要有学科支撑。那么,支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当积极构建独立的初等教育学学科。最早提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学者是殷忠民、刘立德和阮成武。他们从背景与历程、分化与定位、建构与提升三个层面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形成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初等教育及教育学学科发展、教师教育层次升级以及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迫切期待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6]。阮成武更明确指出,随着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育科学应进行必要的分化,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应当发掘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学理深度和回归人文科学属性的学术品格,使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8]。阮成武还与刘立德一起专门针对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9]。2008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顾明远、谢维和、朱小蔓等著名教育学专家莅临指导,主要就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影响深远。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谢维和教授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同时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和原则来建构;朱小蔓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不能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而应当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10]。2008年7月,全国初等教育学会召开了以“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进程的持续与深入,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本科教育,应逐步形成并确立专业建设所必须依托的学科基础。围绕这一主题和焦点,代表们进行了激烈而坦诚的思想碰撞,也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共识。”[11]会议主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是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认识学科建设对于小型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二是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来确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三是强调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笔者也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学科问题进行过探讨和分析,并指出了当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教科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学专业,因此,教育学是其支撑学科;二是初教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主要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中文+数学[12]。而刘慧教授则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了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13]。由此观之,构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步入大学18年历史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现实期待与学科诉求。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三、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

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不仅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它本身也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可以从教育学学科中衍生和发展壮大。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梳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也经历过综合、分化、再综合和再分化的发展过程。教育学最初孕育在哲学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开始正式诞生。虽然教育学学科已经独立了,但此时的教育学学科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学开始逐步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论等分支学科。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也在不断分化,例如,从教育概论中分化出教育目的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课程论等等。与此同时,教育学还在不断地综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未来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当然,教育学学科的分化—综合—分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路向,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重叠的过程[14]。瞿葆奎先生认为,由于教育科学的特性,有多少可以用于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便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有多少种实际教育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15]。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任何一门学科最初都是孕育在另一门学科之中,而后经过不断发展才独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新学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学科的分化;二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中找到一些新学科的生长点。从学科分化角度看,教育科学目前已经形成的分支学科还将进一步分化。有学者建议依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类型的区别,将普通教育学更名为基础教育学,进而使之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确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16]。值得一提是,教育部在最新的学科与专业分类目录中,已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既可以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又可以扩大教育学学科的外延,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分化和发展。当然,初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的母体中分化剥离后,应建构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并对国内外有关初等教育的思想与制度、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提炼[6]。如何建构初等教育学呢?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总结中师教育学的优良传统,挖掘中师教育学的宝贵资源,整理中师教育学的文化遗产,从百年中师教育学的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并使之创造性应用于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实现中师教育学的“涅槃”。同时,初等教育学还应当借鉴其它教育学科尤其是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创建经验,克服简单移植或复制普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和模式的做法,积极探寻初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此外,初等教育学应吸收伦理学、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营养,开辟初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形成本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作者:谢培松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57.

[4][美]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986年5月)[C]//.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1986—1988年期间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57.

[5]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译.比较教育研究,2002(5):53.

[6]殷忠民,刘立德,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3(3):64--69.

[7]李学农.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困境与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的生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33-36.

[8]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要的学科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12):99-103.

[9]阮成武,刘立德.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及课程建设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5-10.

[10]刘慧.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85.

[11]刘立德,阮成武.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67-69.

[12]谢培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困惑与对策[J].沧桑,2009(2):206-207.

[13]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1(5):87-91.

[14]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5.

初等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初等 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现状 问题与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师范教育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2000年以来,中等师范学校开始撤销、改制、合并或独立升格为师范专科或高职院校。

2005年3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了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松原市唯一的一所以高职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校。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品牌专业,2001年挂靠吉林师范大学分院,正式招收并培养专科层次的师范毕业生,学院成立以后经教育部批准保留了这一传统的专业。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暴露了多方面的问题,仅就课程设置来说,与各高校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感觉长此下去,这种差异势必会造成在小学师资培养规格认识上的混乱,使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难以深入发展,进而对小学师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对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认识不清,理解偏颇,因此,笔者以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为例,研究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厘清我们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为搞好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教师培养的关键,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能否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就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的课程设置的现状来说,内容上,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二是专业课程模块,由于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特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包括大学语文、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朗读与演讲、写字等;三是教育课程模块,它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特色,包括小学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教师口语等;四是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类模块,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基于一种实践的环境下开展的“直接性的教学活动,是精心安排参与者在有所控制的、通常在课堂真实的情境里,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践、观察、研究与分析活动”,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从课程形式上,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又可分为必修、选修两大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任教学科上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功底,学有专长,成为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或骨干教师。侧重的方面即可通过分方向的选修来实现。选修类课程包括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数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等。

以上四类课程内容,各类课程学分差异比较大,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20.5%,最高为40%;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18%,最高为81.5%;教育课程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为40%;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类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为20%。其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相比,相差更为悬殊,比例为2∶1。由此可见,师范教育高职初等小学教育在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基本规格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课程设置取向的明显不同。

透过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看出,师范教育系基于“定格在专科”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套用高等师范院校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向传统的培养专科的高师课程标准看齐,以学科课程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衡量自身学术水平的标准。认为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起点和目标主要应体现在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学术水平。基于这种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年来师范教育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导致不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理论性较强,而师范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弱”。上述现象的出现,是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6年里,由于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缺少理论指导和成型的借鉴模式,只能在一定的模式上参照过去高师、中师办学经验,或借鉴本科大学办小学教育专业的经验以及自己对小学教育实际需要的理解进行实践探索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二、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性轻师范性,在一定程度上穿新鞋走老路,沿袭中师的办学思想,套用高等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存在着许多问题:

初等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道德教育 《论语》 方法 初中生 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XU Xiuhai

(Shewopo Middle School, Qixia, Shandong 265313)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using the moral idea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thods; junior; personality

1 初级中学的道德教育

1.1 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现状

人格,指的是个人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人的道德质量。初级中学的道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现状。初中生处在一个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初中阶段有飞速的发展。初中是人格发展和培养的敏感时期,我们的道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针对初中生的人格培养。

1.2 初级中学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初级中学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是回归初中生主体价值的道德教育,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秉承这样的道德教育观念,才不会使得中学道德教育变成一种“教师独白”,才会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将学生作为物化对象的现象。要将学生转变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自身则要在道德教育起到示范、支持、辅助、引导的作用。

道德教育应该是青少年关心、喜爱、欢迎的教育,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教育是初级中学教职员工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教师有必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该时期人格状况的独特性,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帮助,而非说教和训导。但是教师自身作为引导者,需要有更加成熟的人格魅力。在世界各国中,中国是一个以悠久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的传统国家。我们社会的道德体系是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我们的中学教师也应该是受过良好传统道德教学的从教者。

2 如何将《论语》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2.1 《论语》中关于道德教育的三方面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阐述了相对独立又成熟的道德体系。两千五百多年间,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关于如何做人,《论语》中有丰富详细的论述。鉴于初中生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人格特征,我们仅将一些重要的、能够适用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的条目加以总结梳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三条:正直、仁德、有修养。

2.2 “正直”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正直,即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才能心中坦荡无忧。不正直的人虽能生存,却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孔子的正直,是对自身的要求,而非对别人的苛求。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译成英文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和《世界伦理宣言》中。学会宽恕、宽容,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宗教团体对于孔子道德思想宝贵价值的最高认识和一致认同。作为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在正直的同时,能够体谅别人的苦衷,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空谈正直和光明磊落,因为正直也是要有尺度的,是要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对正直这一道德教育的补充,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对方、环境等综合因素去考虑如何做到正直。

2.3 “仁德”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仪,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乃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了实践仁德的五个标准:恭、宽、信、敏、惠。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别人拥护,诚信交往才能取得别人信任,做事勤敏才能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得到别人帮助。仁德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最复杂,也最难被现代人充分理解的,但是其中处事原则的实用价值却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有丝毫褪色。仁德既然是一种相对宽泛的道德思想概念的总称,在初中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礼貌、宽容、诚信、敏锐、大方”等道德维度,做逆向总结说明,告诉学生两千五百年前的先哲是如何说、如何做的,套用今天的事例加以解释说明,初中生对于这种传统的道德思想便会有更好的理解,也会更有可能在实践中依照这些道德标准身体力行。

2.4 “有修养”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有修养,大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君子不器;(2)君子需重视自我修养;(3)君子需严格要求自己;(4)君子要追求道义,重义避利;(5)君子不党。以上这几条都是将有修养上升到如何做君子这一较为模糊的概念。“君子”一词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做君子,如何将这一古代人格的一个集合体运用现代视野阐释,则是初级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而应该多才多艺;君子具有谦逊、真诚等性格;君子需要重视自身修养;君子应心境安宁却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喧嚣,能与人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君子的典范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文化圈,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圈、世界文化圈的卓越先驱。现在国内以致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将孔子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典范和标杆,孔子学院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因此显现出非常浓厚的文化复苏迹象,包括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都要去当地的孔子学院参观访问,很多国内的中小学开设了国学教育内容,所有这些,都有一个最本源的人物,即孔子,而人们对于孔子的了解有一个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论语》,将其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立志当存高远,初中生是一个人格初步建立和快速发展的年龄段,初级中学教师首先要言传身教,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小的细节,不在学生面前做出不好的榜样,譬如在教学楼内抽烟、大声喧哗等。教师只有自己按照君子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出好的示范,学生才愿意信服。宋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虽然稍显夸张,但是《论语》在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起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该经典的认识,并将其运用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中。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初等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应用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

[2]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新洋.初中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初中教学研究,2011,29(13):17—19.

[2]陈维斌.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9,27(10):18—20.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2]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