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初等教育的特点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1

 

初等教育学现在已经是一门正在建设发展的独立学科,然而关于其是否有必要成为一门二级学科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为了推动该学科的独立发展,确定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首先需要我们渐渐明确的一个问题:初等教育学要“学”的是什么?即其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初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来说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值得我们思考,而这一点也是其作为一门学科不断走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支撑。

 

一、初等教育学的基本学科概念

 

厘清学科内的基本概念问题是学科建设发展的起点,因此,需要在某些基本概念问题上达成共识和统一,这样才能在矛盾和发展中推动学科的建设。

 

(一)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正在建设发展的二级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之一。但有关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明确一致的看法。同样作为二级学科并且发展逐渐成熟的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很明确地提出将高等教育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很多学者直接借鉴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也应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我们不禁会问,到底什么是小学教育?关于小学教育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针对小学教育的概念性问题,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第一,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第二,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类专业;第三,认为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当中与其他教育阶段平行但具有重要基础特性的阶段。由此看来,不同角度理解下的小学教育也存在着概念性的分歧。那么,如果初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将小学教育作为其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究竟是小学教育这个专业本身还是小学教育这个阶段过程?若以小学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那么与之相关的专业发展性问题应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若以小学教育这个教育过程阶段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在小学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思考;抑或是这两者皆应有所研究。因此,想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首先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问题做出明确一致的界定。

 

(二)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和历史起点具有一致性, 是对认识角度、构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细胞或细胞形态、构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那么,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构成其最基本的、本质的、一般的单位是什么?而这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的最基础的概念。很明显,若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并不适宜。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小学儿童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也秉持一致的看法。因为“立足学生,以儿童为本”是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小学教育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是以“小学儿童”为基点并围绕其展开。而这一点从教师、教学、学校等这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同时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立足点。从我国新颁布的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宗旨,而国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等所颁布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表示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标。因此,小学儿童无疑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单位。

 

(三)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其逻辑体系、研究内容等密切相关。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科学理论,这里不仅强调其理论性,同时更需关注其科学性。科学理论性质的的体现不仅在学科本身,即发展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包括吸收相邻学科的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学等,除此之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成果也应纳入学科的发展之中。其次,初等教育学也应是一门应用理论。因为它还关注小学教育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问题中生成理论以指导实践。

 

(四)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

 

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首先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位置及它在学科体系中与其相关他学科的关系。初等教育学虽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最终发展的明确目标是成为与高等教育学这样的相关学科所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同时,作为教育科学体系当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是其一级学科。因此,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明确与教育学的学科范畴的区别,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内容是促进其学科范畴日益明晰的重要条件。

 

二、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按照潘懋元教授的解释:“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其逻辑起点是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则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单位。因此,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要以小学儿童为起点,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探讨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同时,笔者认为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是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进行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而非“儿童”,这一点是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以 “儿童”为逻辑起点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儿童学,而我们所强调的“小学”儿童则不仅关注儿童,同时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角色身份及儿童参与成长活动的“场”。

 

三、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场、研究角度和相应的一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进行问题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指导思想。研究者借助这样的视角来关注、思考、研究教育理论或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视角,但同时也要在发展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就需要初等教育学的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打开思维、大胆创新,通过学科交叉或迁移,生成新适合于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

 

例如,现在有些学者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生命哲学的方法论等新兴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小学教育进而发展初等教育学,相信这样的指导思想会使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高度。其实,不管是教育学还是初等教育学,它都是一门研究复杂性问题的复杂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都要求其方法论的研究要多元化、动态化。因为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所需要的指导方法论也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不强调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是固定的,但却需要研究者创造出一些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范式,这些范式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初等教育学方法论系统化的基础。

 

四、“元初等教育学”研究

 

元研究是学科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元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则是对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本身问题的研究,而非小学教育当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尚未建立和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笔者认为,尽管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朦胧的状态,我们仍可以借用“元研究”的思路,采用倒置的研究方式推动学科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站在“元初等教育学”的高度来思考初等教育学的理论陈述、理论体系、发展机制、学科构建、进步方法等,以理论的构想来推动实证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以正向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但若我们能够站在另一个更高一层的方法论层面上来指导研究,这无疑会使我们促进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五、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归根到底是建设支撑初等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实证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下面这些问题: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立后需要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研究,研究又是为了什么,所研究的这些成果能否支撑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等等。这些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建设的价值、学科建设的动力、学科建设的核心,以及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和“人”即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的建设都是发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关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明确是促进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日益丰富、日益成熟的前提。

 

初等教育学目前还是一门正在建设发展的学科,然而学科的发展和成熟,一定是在这些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的研究过程中促进和推动的。就目前而言,对于学科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研究者们还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性问题和理论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促使学科的发展走向明朗化和系统化的成熟。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互动 寓教于乐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它是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初中体育教学除具有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共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独特性。虽然目前各界对初中体育教学性质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多向性。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可以同时指向多个不同的方向,比如提高初中体育运动知识,增加学生的体质体力和运动技能,运动情感的具体体验以及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等等,也即让学生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社会心理等各方同时进步、和谐发展。这一点与文化课有所区别,文化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某学科的知识,而且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其目标比较单一、简单。

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是通过身体直接参与,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毕竟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大量的初中体育运动项目都强调以活动为主,所以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去学习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教学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体力实践活动。

3、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实施主要依靠在户外开阔的环境中,通过身体活动参加,练习内容形式多样,参加人数较多,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了方便有利的条件,也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也正是基于此,它无形之中增加了初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也显现出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这一点与一般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截然不同。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互动的深层次分析

"互动"一词的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中是不尽相同的,在综合理解其涵义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把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互动理解如下: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指的是师生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初中体育知识信息、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

作为一种教育性的互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是社会互动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即指在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中,它是师生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境中相互交流信息情感、反馈意见、和共享信息的一种人际沟通活动。具体说来,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1、 初中体育教学中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由于互动的本质属性在于主体性,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所以在互动的过程中,互动双方要实现各种信息的交流与行为上的互动;

2、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是特定的,它必须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情境中去实现人际互动。离开了它的特定互动情境,初中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殊性等于空谈;

3、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必需借助于一些特定的符号系统,比如运动技术概念或术语、动作、体势等,以这些为中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包括动作和形体语言等)两种形式去实现的;

4、初中体育知识(包括技术技能等)中的信息、情感、态度、意见等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只有通过这些内容,才能让师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变化,促使师生间的彼此了解、交互作用,从而形成共同的观点和认识,进而达到师生间的人际沟通,最终实现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认知活动、情意活动的协调,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才有所保证,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初中体育互动教学的意义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3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目标具有基础性特点,是由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地位决定的。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其目标不是培养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对认识国防的兴趣,逐步形成爱国家、卫国防的思想观念。因此该阶段国防教育目标不应以获取知识型、技能型东西为主,而应以培养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对国家的感情为主,只有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长大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勇于献身国防、乐于献身国防。但小学与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该阶段的国防教育无论从内容的深度上,还是从方法的运用上都要以适应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所定的目标不宜过高。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国防教育的实践证明,公民只有从小接受国防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实施形式多样、创意有趣的国防教育,将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的国防观念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并影响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除了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外,还辐射周围,影响其身边人的国防观念。小学和初中学生比较喜欢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新想法、新经历、新认知。而在这一阶段,家庭成员是除了老师之外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学生的认知在不自觉地影响家庭成员。如此,国防教育效果的辐射性就很容易显现出来。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实施原则具有渗透性。《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规定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小学和初中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求政治、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师,掌握有关教育内容,把握教育要点,渗透国防教育。但要注意小学和初中的渗透式国防教育,不是一项软指标,而是一项硬性规定,它要求小学和初中必须把国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到国防教育“进课堂、进课本”。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也决定了该阶段国防教育实施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与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相比,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较低,不要求掌握较深的理论和较强的技能,在时间和形式上无须像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那样明确规定,如高级中学规定学生军训时间为7~14天,集中训练不得少于7天;高等学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按不得少于14天。因此,在《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等文件中,仅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对教育时间的要求是:应将国防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在每学期的活动课程时间安排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国防教育活动。据此,对小学、初中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只能以渗透为主,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坚持内容浅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原则。但在教学中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并采用形象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五育”教育中,国防教育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因此要努力把国防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统一起来,在方法选取上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把国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另外,《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也规定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据此,小学和初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小学和初中在开展国防教育时,首先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向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完成国防教育任务的首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小学、初中学生的主要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有不少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国防教育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而且在教育中要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例如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以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疆域、物产、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圆明园布局精美、建筑华美、文物绝美,却被侵略者毁灭的惨痛结局,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美好心爱之物被损坏的痛苦、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再如可以结合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宣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宣传人民卫国戍边、为民造福的动人事迹;结合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等知识教育,以及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影响;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选教一些现代爱国歌曲和生活歌曲,欣赏战争题材的爱国主义名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同时,可把兵役法的有关内容渗透到高年级的法律常识课教学中,把“三防知识”渗透到初中生物、化学、物理课教学中,把初级军事技能和军事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中等等。

结合课外活动,进行国防主题教育。课外活动一般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把国防教育寓于课外活动之中,既是课堂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国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堂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渠道。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举办少年军校活动、军事夏(冬)令营活动;组织国防教育主题队会;开展国防科普知识竞赛;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办国防教育壁报、板报和小广播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小学和初中的国防教育走出课堂,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得到拓展和加强。一是结合团队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初中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团队活动要把国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彻始终。要根据时机确定恰当的教育主题,如在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陵墓,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建军节组织学生参观军营;国庆节组织隆重的升旗活动。平时的团队活动,可以组织读书报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二是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国防技能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学生对国防的兴趣。开展国防科技活动,正是消化国防知识、进行国防技能培养、提升国防兴趣的有效措施。很多学校都有物理、化学、生物、气象、航模等科技小组,可根据实际结合兴趣小组的活动,进行“三防”模拟实验,制作航模、军舰等军械模型等等,让学生手脑并用、演练结合,始终保持对国防科技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组织军事游戏活动,如开展红蓝军对抗赛,组织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占领高地、穿越封锁线、追击敌军”等活动,在游戏中提升军事技能。三是结合少年军校或军事夏(冬)令营,体验军事生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军事夏(冬)令营或利用少年军校,让学生体验军事化生活,学习军事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自制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p#分页标题#e#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教育;生活化策略

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开展应该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设计,这一阶段学生正好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因此,其具备的德育心理也是变动性比较大的,而德育教育生活化策略的应用则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德育教育有更大的学习兴趣,使得初中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够获得更好的社会化的进步,让初中德育教学有更大的吸引力,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获得更加优良的德育效果。

一、初中生德育心理特点分析

德育心理主要研究的就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发展规律,初中生的德育心理主要表现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道德观念的形成时期。在接受教育之后,大部分的人在少年儿童阶段就已经懂得了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去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虽然还缺乏比较坚定的道德信念,但初期的道德信念已经开始萌芽。道德信念是支配人发展的一种内在道德动机,能够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其具备的自我意识会慢慢地对自身的生理及外部特征进行了解,其中理性成分逐渐增加。_始思索“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等这类问题,如果实施道德教育方法符合需要,少年儿童所形成的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就会比较稳固,道德信念也会得到初步的确立。第二个就是初中生品德心理存在动荡性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德育心理时常会存在动荡、反复的状况。他们通过言行举止对自己的道德思想进行表现,提出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有时会由于考虑的不全面而产生一些比较片面的结论,但这就是属于他们的道德心理发展一个主要标志。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是不成熟的,同时这也是他们的道德心理开始转向自觉性与独立性发展的一种表现。

二、初中生德育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1.德育教育中突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

德育教育的开展应该遵循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与初中生的年龄及心理实际紧密相连,而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变革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在德育教育的开展中,需要对学生实施正面教育,将社会中出现的新鲜以及先进的事迹、榜样人物呈现给学生,使其能够收到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对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一些贪污、犯罪等消极面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态度,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思想状况去寻找一个合理的德育教育结合点,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初中德育教育的开展还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原则,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期本质是源于生活的,同时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表现,在德育教育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其个性化的发展。

2.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德育生活化的环境

为了促进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顺利、有效的开展,需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也是对初中德育工作开展的一种支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环境营造的过程中需要实现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发展,使其能够满足初中生追求多维、灵活的需要,初中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有几乎的去对校园文化展开建设,不要只是注重活动的形式,还应对活动的过程奇迹产生的影响、意义等加强关注,使得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与德育教育要求相一致,建立校园文化的指导部门,设置合唱团、话剧团等文艺活动团体,让学生具备的才能可以得到尽情的发挥。还可以定期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展现学生特有的风采,并针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德育教育的内容去进行环境的布置,使校园整体能够呈现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

3.发挥家庭在德育教育生活化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与家庭教育进行结合,引导家庭教育正确的实施。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发展需要学校在德育管理体制以及方式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对家长会的职能进行拓宽,让家长更加积极与学校配合,一起去实现初中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学校发展中在德育工作上出现新的动向或者新的变化,都需要及时的让家长了解情况;在相关的德育教育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家长意见,对德育工作进行合理的调节;家长对学校实际实施的德育教育情况能够进行及时的监督,并且有权利向学校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学校在综合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去对德育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结束语

在初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开展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在现阶段的初中生德育教育实施中,所获得的教育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对德育教育进行改革,使其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成长特点,生活化策略的应用能够帮助德育教育真正的融入到学生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樊星佑.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策略[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7:74.

[2]段婷婷.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3]迟秀英.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青春期;性教育;问题;对策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性知识、性美学和性道德方面存在缺失,极易出现性心理失衡现象。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人的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而且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两年左右。为此,初中教师需充分认识到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运用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性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一些人在性教育方面比较封闭、保守。在学校教育中,即使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所涉及,但是不少教师都是匆匆带过,家长更是极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讲解关于性方面的知识。其次,性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在初中教育活动中,学校与教师狭隘的认为性教育仅仅是对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性器官方面内容的讲述,而性伦理、性心理等道德教育则被忽视,导致青春期的性教育内容不够完善,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再次,性教育方法简单,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其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即使内心想要得到帮助与关心,还是希望以平等民主的形式接受。但是在性教育方面,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并没有灵活设计和运用新模式。

二、解决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青春期性教育内容要科学恰当

由于性教育内容比较特殊,针对青春期的初中生,学校与教师应坚持适度、适时、适宜的原则,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性教育工作。适度指的是:教师选择的性教育内容应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等,有针对性、选择性和目的性地进行性教育。适时指的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规律出发,进行性教育。适宜指的是:针对男女生之间的良性差异以及不同情况的学生所进行性教育内容和方式需有所区别。另外,根据我国青春期初中生的具体情况,性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性道德、性心理和性生理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男女生殖器官方面的构成与生理知识,青春期发育时期的表现与卫生,性特征的发育,性生活与性器官的卫生,性道德的教育,月经、遗精的讲解,男女性别在社会角色与心理特征方面的不同,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性价值观。

2.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在青春期性教育工作中,为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性观念,这关系到性教育工作的成败和质量。青春期性教育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性美学、性法律、性道德、性心理和生理知识等。现阶段,初中性教育的主要重点在:青春期男女生两往、性心理和心理特点、发育和身体发育等。学校师可通过开展性心理辅导课程、知识讲座等多个方式,系统性、有计划地讲解青春期性教育内容和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性道德与性观念,并初步认识和了解性法律,减少犯罪行为的出现。同时,在青春期性教育中,教师可灵活转变教育方法,尽量避免纯粹的理论说教,要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学习和体验,学会各自承担性别角色。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性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自由畅谈个人感受与困惑。

3.综合整合各方面的性教育资源

青春期性教育内容繁多、体系庞大,需整合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性教育体制,充分发挥学校的带头作用。当前,在初中学校中涉及青春期性教育的部门与人员较多,主要是:政教处、班主任以及生物、卫生、心理等学科的教师等,其中各科教师的青春期性教育内容与工作中是不同的。生物教师主要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卫生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心理教师则侧重于青春期两往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为此,学校应整合各个方面的青春期性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机构,一起协调与处理问题。同时,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合作交流,建设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很多家长对性教育不够重视,往往是闪烁其词,学校有必要辅导家长,让他们也积极参与性教育工作。

三、总结

在青春期性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出发,选择恰当的性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营造一个人性化、温馨和谐的性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与性道德。

参考文献:

[1]韩洋.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青春期性教育行动研究[D].青岛大学,2013.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98-03

“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是当今世界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潮流。为了适应这一历史潮流,必须着力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人文素质。军队院校作为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主阵地,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本文论述军队院校加强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总体思路。

一、加强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 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它通过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1]。具体而言,是初级指挥军官思想境养、精神品质、道德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此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进行全方位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使学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而且要升华为广阔的全局观、深邃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创造力和非凡的决断力。从初级指挥军官的发展趋势、职业特性和素质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教育趋势,打造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

初级指挥军官的教育教学,必须紧跟军事指挥人才的发展趋势,顺应当今世界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潮流。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确立了“智能型”和“科技型”并重的“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按照基础知识厚实、专业知识精深和相关知识广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要求,坚持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指挥与技术并重、 战术与技术并重、学历与经历并重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思想,构建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综合性、大专业、开放式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为了培养“复 合型”初级指挥军官,特别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训练。其军队院校将学员的精神建设、人文品格修养提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美国和俄罗斯,一贯重视“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把锻造军人严格、 规范、顽强、坚韧、协作的素质系于丰富的人文文化的修养积累上。 认为“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堆砌,而是要依靠科学文化素质的塑造,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丰富初级指挥军官的哲学思维、形象思维、战略思维、创造思维等有着重要影响。一些军队院校所开设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地方大学完全相同,如西点军校开设的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等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由此可见,培养“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方阵,是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就曾指出:“要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可靠地人才保证。”[2]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初级指挥军官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紧跟当今世界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主流趋势,着力打造我军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队伍,军队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纳入院校教育体系。

(二)瞄准教育方向,着眼现代战争和未来战场的必然要求

军队院校要将教育向部队靠拢、向实战靠拢作为基本方向,牢固树立“教为战、学为战”的思想,紧紧围绕“能打胜仗”的目标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初级指挥军官处于战争的最前线,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初级指挥军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战争的武器装备将更加先进,情报信息量增加,战场技术含量增大,要求指挥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备;军兵种类型增加,武器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导致指挥的合成化,指挥员的指挥控制更加困难;战争破坏性、杀伤性增强,战场残酷程度增加,作战指挥军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增大,战争变化急剧,要求指挥军官军事行动敏捷,决断更加快速;作战指挥复杂,敌对双方斗智、斗勇将更加激烈等。因此,要想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求指挥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更要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坚强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战略思维能力,高水平的开发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是要求初级指挥军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承载了指挥员理性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的人文素质,是连结人和武器的纽带,是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战斗力生成模式中的软实力。初级指挥军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提升我军应对现代战争的整体实力,才能立足未来战场、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强大保证。从教育要面向实战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定位出发,人文素质教育也必然是军队院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紧扣教育目标,面向部队实际和任职需要的必然要求

初级指挥军官不但是未来战争的指挥者,更是战斗在部队第一线的直接带兵人。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第一任职能力,实现院校教育与部队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使学员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履职,最大限度地缩短初级指挥军官的任职适应期,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紧扣教育目标,结合部队实际,满足初级指挥军官第一任职需要的必然要求。初级指挥军官工作去基层部队,处于“兵之头、将之尾”的位置,是部队全面建设的基础力量。他们既要会组织指挥训练又要会管理部队,既要会做政治思想工作又要会 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既要坚决有效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又要带好自己手下的兵,这就要求初级指挥军官具备人文知识和富有人文精神。军官与士兵朝夕相处,不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就难以掌握教育规律,把握士兵心理特点;不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就不能掌握 准确、简明、规范的文学和口头表达技巧;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则无法扩大思考和借鉴的范围;没有较深的逻辑知识,就不能学会科学思维,提高推理和判断能力。同样,初级指挥军官如果不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容忍、 宽容与合作精神、富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也就无法充分理解上级的意图和决心,来处理工作或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无法做到自觉地关怀士兵、献身使命,成为部属效仿的样板、学习的楷模。一言以蔽之,初级指挥军官如果不具备厚实的人文素质,就不能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军人,满足部队任职的需要,更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初级指挥军官。从这个意义上讲,军队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二、加强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

对初级指挥军官的人文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涉及广的系统工程。 全面实施这一系统工程,就必须在思想认识层面有一个总体明晰的思路,用来指导和统领教育实践。

(一)紧跟潮流,牢固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在知识军事时代,素质教育关乎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生存与发展。素质教育如果忽视人文内涵,就会丧失基础,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主流。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目标都决定了教育必须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世界发展趋势。为了顺应和紧跟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潮流,当今世界名校一般都树立起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耶鲁大学就提出了“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领导者教育”理念 [3],来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在西点军校32门必修核心课程中,人文社科课程占41.1%,这其中包括宪法、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外语、历史、文学、国际关系、军事历史、军法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在院校教育转型进程中,我军军队院校必须适应军事指挥人才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牢固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努力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

(二)抓住重点,高扬人文素质教育主旋律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体系。对于军队院校而言,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如忠诚祖国、奉献社会、立志图强、不屈不挠等精神和品质。这就要求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围绕核心目标和任务目的,抓住重点来确立教育内容。具体说来,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有两个基本和主要的方面。一方面,要重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人文精神是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和升华,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塑造和培养学员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因素。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有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才能筑牢根基、充满活力。因此,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炼出最能代表传统美德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代内涵,培育初级指挥军官崇高的价值理想,优良的道德情操,健全完美的人格等等。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初级指挥军官人文素质培养的规律特点和目标指向,决定了军队院校应以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把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作 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使学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学员的心灵,这是具有我军军队院校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持续探索,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既然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的教育,它的方式方法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一个由多学科、多领域、多渠道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同时,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它的方式方法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加以创新。首先,就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而言,它存在于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它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的人。但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受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思维模式的制约,又会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或目的。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的思想为对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目的。人的思想又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也就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变化和调整。也就是说,要按照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的特点选择方法和时机,把目标和内容等信息传递给教育客体,并随着教育客体的不断变化对教育目标和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这两个基本特性,也就相应地提出了持续探索、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要求。特别是军队院校,要结合新形势下我军新的使命任务和“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对新型初级指挥军官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员的思想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四)多途并举,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目前,我军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主要采取“4+1”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教育周期短。为此,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多途并举、形成合力,创设实用高效的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和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推进教学改革,将人文素质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针对军队院校人文学科课程所占比例较小的现状,根据初级指挥军官的专业特点增设人文学科课程,是军队院校加强人文素质 教育的必然要求。军队院校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逐步增设不同类型的人文教育课程,扩大人文课程的范围和覆盖面,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完整的人文课程体系。但是不能把人文课堂看作是唯一的课堂,而是要整合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以及实验课等课程的教学中,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堂网络,整体联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如举办有关学术讲座、文学作品研讨、爱国诗歌朗诵会、书评会、辩论会等,引导学员在参加活动中接触先进文化,逐渐加深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最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打牢人文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方针、方法的贯彻实施,归根结底要靠教员的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要对教员进行师德、敬业精神、治学作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让教员通过言传身教来传递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以自己的优秀品质、崇高道德、渊博学识、坚强意志去引导人、感染人、激励人。总之,不但要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而且要提高教员的人文素质,提高整个院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谭伟平.中国大学人文课程设置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