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例6篇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 护理;危机管理;急诊外科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68-01

急诊外科护理危机无处不在,作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防范护理危机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而且可以避免护理差错或缺陷的发生,减少医院和当事人的损失,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危机管理的实施:护理危机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医院护理危机爆发前的预防、预控危机,并于危机爆发后以迅速有效的方法控制解决危机,尽量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最终从危机中获利。护理危机管理是一种超前的管理,对护理管理者来说,能有效地防范和处理危机,就能为医院、科室赢得信誉和效益[1]。

1 增强危机防范意识

护理危机的识别是护理危机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护理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危机防范意识,时刻警醒,才能在第一时间预测和发现护理工作中潜藏的危机。将危机防范落实到个人,树立人人都是防范危机的管理员的意识。

2 提高护理人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具体体会如下: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②定期组织讨论本院或媒体报道的相关护理危机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③定期互查互纠,提出在护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机,给予提醒,注重细节管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流程和急诊抢救工作流程,因为完善的制度是确保护理风险管理顺利落实的有力保障,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给予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2]。④通过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和定期操作考核,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急诊抢救应急能力。⑤合理配置人员,科学排班。根据急诊外科工作特点,在节假日、交接班前后、繁忙时段科学灵活排班,保证工作“不脱节”。在就诊高峰期加设分诊护士,专门维持就诊秩序,负责准备物品。为医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效率,从而缩短患者待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避免危机的发生。⑥严抓高危时段、高危人员(责任心或能力不强、新护士等)、高危患者、高危药物、高危环节,及时窥探危机。总之,要不断提高危机的识别能力,才能防范危机于未然。

3 提高综合护理技术水平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急诊护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其渗透到一切护理活动中。服务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加强护患沟通,争取患者及其家属最大程度的信任和配合,解决护患沟通障碍的难题。

3.2 抓好护理业务质量建设

急诊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加之患者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而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护理技术水平低下、临床经验不足或相互配合不协调,因此必须全面抓好护理业务质量建设[3]。研究表明,护士的素质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4]。定期派相关护士到省或实力雄厚的、级别较高的医院进修、取长补短,不断培养能独挡一面的相关专业护理能手。因为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是防范护理纠纷、减少风险的根本所在。

4 制订预警计划

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分工到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对科室潜在的危机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加强护理紧急预案的制订及管理,如火灾、水灾、盗窃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理预案;突然停电时正在手术患者、上呼吸机等危重患者的处理预案;发现患者摔倒、坠床、烫伤或有自杀倾向时的处理预案;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紧急抢救预案;发生差错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患者投诉处理预案等[5]。通过建立健全各种护理危机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可有规可循,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总之,要及时识别危机所在,防患于未然;一旦危机发生,实事求是地进行鉴定、评估,多方面、多渠道沟通,将危机损失降至最低,转危机为契机,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曹君君,于淑英,刘玉春.重视危机管理 减少医疗纠纷[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14-16.

[2]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3]姚玉蓉.护理风险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9):1090-1091.

[4]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缺陷[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2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方法在颅脑术后患者即刻行CT检查护送途中和检查过程中提高安全性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颅脑术后患者即刻行头颅CT检查途中和检查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制定并落实一整套危机管理方法,即增强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开展危机课程培训;建立手术室危机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人员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完善护送前准备工作;护送途中的处理和危机爆发时的应对。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危机管理前38.0%下降到5.6%。结论应用危机管理能有效提高颅脑术后患者即刻行头颅CT检查途中和检查过程的安全性,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救治;也提高了手术室的优质护理质量。

【关键词】

危机管理;颅脑术后;CT检查;安全护送管理

脑外科急危重手术病人术后的即刻CT检查,来回护送路途偏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何做好检查途中及检查中的安全管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值得重视的环节。本院于2015年5月起将危机管理运用于颅脑术后患者即刻行CT检查的护送安全管理中,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了脑科疑难危重患者在护送及检查中的安全,减少并发症及意外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颅脑术后需在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8~76岁,平均(51.3±2.5)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28例送回手术室再次手术,22例无再次手术指征送回NICU病房。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颅脑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的患者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2~75岁,平均(48.3±3.1)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36例送回手术室再次手术,18例无再次手术指征送回NICU病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病情、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颅脑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患者50例,护送途中及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19例,发生率为38.0%;其中出现SPO2下降>10%时间在15分钟左右6例,SBP下降>20%mmHg4例,管道移位(气管导管、动静脉留置管、各种引流管脱开)5例,仪器设备故障4例(其中3例微泵电量不足,1例监护仪故障)。

1.2.1患者因素:

此类患者手术复杂,术中出血多,病情危重极不稳定;当环境突然改变、设备不完善、在护送过程中不能维持监测和治疗水平时,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难以预知的病情变化。患者身上携带气管插管、动静脉管道、引流管路多,搬运换床次数多;搬运时管理不当或护送过程中患者躁动造成管道的脱落。

1.2.2护送人员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手术中的安全治疗护理比较重视,而对术后患者护送过程中的安全监管不重视,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知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与家属的沟通不到位或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由于急性颅脑外伤急症手术夜间较多,值班年轻护士较多,经验不足,预见性差,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急救技术不熟练,没有意识到风险无处不在,护送前与检查科室、电梯人员沟通不到位,造成等候时间延长;护工培训不到位,上下坡时推车不稳、速度过快等;极易诱发危机发生。

1.2.3系统因素:

科室没有形成统一的护送规范,由于检查路途偏长,需要多次上下电梯;检查途中需携带便携式监护仪、呼吸机、微泵注射仪等,这些仪器多依靠仪器中的电池供电,这些电池供电量不足,会导致低压报警,护送途中一般用氧气袋供氧,氧气袋准备不足,导致途中氧气供给不足,导致低氧血症;护送中药品用量维持不足,所带抢救药品不够,病情观察不到位,交接班护理记录不全,检查完毕后急救药品箱及监护设备未及时归位等。

1.3危机管理方法

1.3.1增强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开展危机课程培训:

护理危机的管理,不在于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后的干预,而在于排除可能导致危机的种种可能性,也就是危机的预防[1]。手术室管理者当务之急是增强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定期进行护理纠纷、差错、事故和涉及的法律、法规等进行教育;组织开展专门的手术室危机课程培训,院内转运不良事件、护理警训事件教育,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从理论、思想上促进护理人员对危机的认识和预防;并强调危机虽然很难预料,但大多数的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先兆和过程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1.3.2建立手术室危机管理制度:

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制定手术室术后即刻外出检查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流程,如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突然电梯停电、意外拔管等处理预案;并制定标准化的转运模式,规范转运流程;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科室潜在的危险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

1.3.3定期进行人员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

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是应对护理危机的必备条件。医护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疗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医疗操作技术,而这些都是与严格的技能培训分不开的[2]。定期护理人员进行急救仪器、药物使用的培训,模拟场景演练,尤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人工气道管理、动静脉管道管理、简易呼吸机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面对突发事件和出现危机时的应变能力;并请脑外科护理专家针对重型颅脑手术病人术后的观察、监护要点进行系统地培训,针对培训的专科内容进行考核,使手术室护士能够熟悉脑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突发病情变化的处理能力和发生不良事件、危机时的应变能力。

1.3.4完善护送前准备工作

1.3.4.1患者的病情评估:

脑外手术患者多为高风险病例,护送前先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SPO2情况,并检查引流管、动静脉穿刺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听诊呼吸音,如喉部痰鸣音明显给予气管内吸痰,用简易呼吸机维持呼吸;对烦躁的患者给予适当使用镇静剂,对瞳孔有所变大的患者,立即静脉滴注甘露醇,静脉推注速尿等,待瞳孔回缩后再行护送检查。患者出手术室前吸净口内、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前后给予100%纯氧吸入3分钟;当患者氧饱和度>95%以上,生命体征平稳方可搬移至转运床;患者搬运转运床离开手术室前再观察5分钟,病情稳定方可外出检查。

1.3.4.2护送人员的配备:

为保证脑外手术患者即刻外出检查的安全,我科规定必须由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和熟练护工一起陪同检查,陪同检查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抢救经验的护士担任,夜间值班护士应新老搭配,由年资高护士负责陪同护送,以便于对途中病情的判断,对出现状况时能及时做出应对和急救措施。

1.3.4.3设备、药品的配备:

外出护送所需的仪器设备放在准备室固定的位置,用物有便携式呼吸机、便携式监护仪、简易吸痰器和呼吸囊、气管插管箱、急救药品箱(甘露醇、止血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降压药等),并备足量静脉穿刺用物;氧气袋、微量注射泵等。准备室护士专人负责,班班清点检查处于备用状态;每周彻底检查保养1次。护送前护士再次检查各种仪器蓄电池情况,保证电量充足,性能良好。

1.3.4.4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协调:

护送前与电梯工作人员练习,告知到达的时间,让其停留在手术层,以免耽搁路途的时间,并与CT室检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到达的时间,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初步诊断,手术情况、生命体征,目前的镇静情况,需要检查的部位等;并应配备氧气筒及必要的抢救设备,足够的电源插座以备仪器使用;检查完毕如送回ICU病房的,提前告知ICU护士患者的情况,检查的结果,将患者运送到目的地后,护理人员应与负责接收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交代手术情况、介绍卧位、固定管道等,然后进行详细的床边交接班,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签名;如检查后回手术室继续手术者,检查完毕立即与手术间护士联系,再次准备好手术用物及抢救设备。

1.3.4.5心理干预:

由于脑外科手术患者病情危重,家属担心手术后的预后,检查途中患者的安全,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一旦发生危机状况时,家属缺乏思想准备,难以接受事实;检查前护士应做好家属的安慰和解释工作,讲解CT检查的必要性,取得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1.3.5护送途中危机的处理和爆发时的应对

1.3.5.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送患者去CT室检查途中要严密监护,根据病情及手术、麻醉情况取适宜,对躁动患者做好肢体固定约束,防止非计划拔管,运送时规范护送人员的站立位置,麻醉师应站在患者头部偏左侧,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面色,瞳孔变化,手术医生和护士站在转运车的左右侧,便于观察监护仪上的血压、心率和SPO2及发生突况时的处理;下坡和上坡时要保持患者头胸在高处[3],如喉部有痰鸣音时,及时用简易呼吸器吸尽气道内的分泌物,颅内压升高者及时给予脱水剂,血压下降者给予升压药;对于仍处于麻醉状态、无自主呼吸者应使气管插管与患者的口、咽、喉三点保持在一线,防止气管插管打折、移位和脱落;使用简易呼吸机时正确调节呼吸机的参数;使用简易呼吸皮囊辅助呼吸时,应携带充足的氧气袋给氧护送。

1.3.4.2危机发生时的应对:

患者在护送途中和检查过程中发生危机时,护送人员立即从正常状态进入应急状态,识别事态的严重程度,对于突发病情变化和设备因素导致的不良事件,立即启动转运中的应急预案和流程,先有陪同医护人员进行一级处理,由手术医生指挥,麻醉师负责加压通气,护士遵医嘱做好急救药品和物品的准备,对于紧急处理后仍要进一步抢救的患者,立即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协助抢救,对未达到预期抢救效果的危机事件,应及时按程序上报,判断危机的风险和危害程度。危机结束后,护理管理者应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危机为契机,对危机事件组织科室讨论,进行深入地分析,及时总结和提出整改措施,作为持续性质量改进的项目。

2结果

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将危机管理方法用于颅脑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的54例患者,护送途中和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5.6%;其中SPO2下降>10%时间在15分钟左右1例;SBP下降>20%mmHg2例;无管道移位(气管导管、动静脉留置管、各种引流管脱开)及仪器设备故障发生。危机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3讨论

在Darcy[4]的研究中,ICU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发生的总的不良医学事件的概率可高达70%,而与设备缺乏及环境改变的因素相关可高达45%。赵伟英等[5]报道,危重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在15.2%~31.3%。本组资料显示,在使用危机管理前,颅脑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患者护送途中和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率为38.0%;与文献报道的相似。而通过以往外出检查危机源的分析,将危机管理方法应用于颅脑术后即刻外出检查的患者中,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室护送人员的危机意识,完善了护送前的准备工作,护送途中的危机处理和爆发时的应对,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5.6%,有效提高了患者外出检查的安全性。危机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医院护理危机爆发前预防、预控危机,并于危机爆发后以迅速有效的方法解决危机,尽量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最终从危机中获利。危重颅脑手术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后为明确原因即刻通过CT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但由于本身疾病的复杂性、危险性,生命体征尚不稳定,需要连续的监护和治疗过程。为防止护送途中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本院于2015年5月起将危机管理方法运用于颅脑术后即刻CT检查患者的护送过程中。首先手术室护士要增强危机意识,建立一整套的手术室危机管理制度和外出转运应急预案和流程,护送前做好各项积极的准备工作,配备有足够经验的护送人员,做好仪器设备和急救药品、物品的准备,与其他科室间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做好家属的心理干预;转运过程中严密病情监护和发生危机时的积极应对和处理,是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即刻行CT检查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存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和危机[6];而术后危重患者护送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消除危重患者检查护送途中的各种危机,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救治,达到最佳的预后,也提高了手术室的优质护理质量。

作者:陈颖 钱卫玲 王翊飞 单位:浙江省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黄纯,郭彩云.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2):181.

2孙迟,吴洁华.院内转运风险及其规避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82.

3崔炎.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风险管理干预;急诊危重患者;效果分析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ritical analysis

Hu Jua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manag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emergency care. Methods: our hospital treated 100 cases of emergency recent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fter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eam of nursing risk incide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ris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8-02

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复杂,抢救几率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高等高风险因素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高风险科室。因此,急诊科如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出现的差错,提高急诊抢救水平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风险管理是一种临床医学管理模式即通过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明确和评估后制定出对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安全的目的[2]。本次研究对我院100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干预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22-85岁之间。平均年龄 44.1±13.5岁。其中心肌梗死36例,重症颅脑伤20例,脑梗死、脑出血各20例,慢阻肺4例。随机分为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疾病、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临床常规护理。

1.2.2 研究组采用风险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护理组经过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科研数据,对急诊危重患者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设计危重患者的护理流程图,并按照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率来确定护理对策的先后顺序。(2)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监控风险。①合理布局急诊各个区域,按照以往发生的护理风险来决定临床护理指引,区分抢救区、重症区以及普通诊区,坚持危重患者先抢救的护理流程。②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排专业技能娴熟的老护士对年轻新进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进一步规划急诊护理工作。共同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典型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并通过采取患者满意度来考核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从而鞭策护士认真工作,提升质量。 ③规范急救服务流程以及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重症患者的转运以及交接班等规章制度,重新修订护理人员各班的工作职责,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等。(3)护理风险的处理,对于护理风险发生时要具有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急诊危重患者的资料登记、院内护理交接记录单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认真履行知情义务,详细耐心的向患者讲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使患者和护士共同承担风险。

1.3 评估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护理差错、缺陷情况;急诊停留时间、 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行t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在明确各类医疗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的对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将医疗风险管理干预模式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能有效的规划护理工作程序并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抢救几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由于其急诊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以及抢救几率高、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常见[3]。因此,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由于主观因素也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漏查、文字记录潦草不清楚等造成误读、对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等。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增强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从法律角度规范护士的书写等日常护理行为。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出现问题勇于承担,及时告知责任人并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发生[4-5]。

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模式能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果, 樊国爱, 高海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4):2168-2169

[2]宁丽.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11:159-160.

[3]赵雪红, 程丽君.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30-131.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实施PDCA管理前的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实施PDCA管理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要素管理、环节管理、终末管理等。分析存在问题,对照工作标准,制定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护士急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各病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仪器、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PDCA循环;呼吸危重症;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65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中,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PDCA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1]。我科于2012年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提高了急救效率,保证了护理安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呼吸科专科病房,收治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重症哮喘、急性肺栓塞、肺癌急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自发性气胸。我科护理人员共24名,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30.1±1.98)岁。其中护士6名,护师10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2名。将2011年1~12月抢救患者426例作为对照组,男226例,女200例;年龄18~76岁。将2012年1~12月抢救的患者489例作为观察组,男242例,女247例;年龄19~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所患疾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计划通过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对我科全年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进行分析,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方面:护理人员对呼吸科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参差不齐;医护工各级人员抢救配合偶有不协调现象;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管理需继续加强等,为使优质护理内涵不断提高,我科需持续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管理。因为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医院近年充实临床大量年轻护士,本病区3年新进6名护士,均在规范化培训轮转期,对呼吸科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的观察、判断存在问题;对急救技能及呼吸科专科急救药品仪器的管理、使用不够熟练;机械执行呼吸科急症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造成急救患者时医护协调不好,抢救时人员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对此采取设计、培训指导、实施和评价4个步骤;及时制定或改进工作流程。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集思广益,通过每月1次的质量分析会、个别征求意见和护士长归纳总结,对原有的急救护理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新增订呼吸科专科分级护理制度;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呼吸科危重患者、特殊治疗交接班规定;呼吸科执行抢救医嘱补充规定;呼吸科患者安全转运补充规定;呼吸科落实药品管理制度具体要求;呼吸科实施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科内要求(年轻护士导师制);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应急预案;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CPR、吸痰、推注泵、吸氧、心电监护等)。

1.2.2执行自2012年1月成立由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组成的急救管理小组。针对2011年科室年终考核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1.2.2.1科室将护士分为新进人员、工作3年以下、工作3~10年、工作10年以上,针对各层次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由护士长负责培训计划和培训评价标准的制定,具体培训指导工作由急救管理小组成员共同承担。急救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对本病区全部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护士长还应全面指导及督导各层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的进展与实施。培训内容:(1)护理急救知识。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专科急症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包括急性肺栓塞、大咯血窒息、张力性气胸、重症哮喘等。(2)护理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呼吸气囊使用、心电监护、呼吸机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技术、导管意外脱出的处理等[2]。(3)观察患者病情的要点包括观察的方法、病情的评估、病情恶化的表现及患者潜在的安全隐患等,对于低年资护士指导采用MUW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4)抢救的配合重点,如药品和物品准备、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执行制度、基本抢救程序等。

1.2.2.2培训方式理论培训:科室集中培训,按照科室计划进行培训,每周培训1次,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病例,用PPT演示,并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技能培训:病区由急救管理小组负责,对本病区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紧急救治演习,由急救管理小组结合临床实际,设置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或出现意外情况的场景,进行紧急救治护理流程及抢救技能的演示,每2月1次,各层级护士全部参加。

1.2.2.3考核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护士不断强化考核,考核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按照实景模拟进行考核,考试考核成绩计入个人技术档案,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合格者要进行补考,最终达到人人过关。

1.2.2.4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护士长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以及患者数量变化等情况实行弹性排班,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充分调动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专长。每天调整护士分管床位以满足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需求,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4]。科室制定“紧急状态下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制度及流程,做到人人知晓,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由护士长统一安排,由3名护士负责。将3名责任护士的急救职责明确分工,定岗、定位,最大程度发挥与医师合作的协调性,使急救措施更快、更合理地用于患者。具体为:1名护士判断病情,通知医师,准备抢救并记录时间,准备抢救仪器(吸引器、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并接上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配合其他护士进行吸氧、吸痰、气管插管,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做好病房内其他患者及家属的安置工作;第2名护士协助患者取正确卧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氧气吸人,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及通知麻醉科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注意安全护理,使用床栏及约束带;第3名护士快速推抢救车至病房、准备抢救药品,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采血,以备检查生化指标,根据医嘱正确给予药物。

1.2.2.5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定抢救仪器设备管理目标,确保医疗安全及抢救成功率,仪器完好率达100%,投诉率为0;护士长对科内急救仪器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练兵,做到人人熟练操作,明确注意事项,对一些简单的仪器故障能很快识别与排除;抢救仪器、设备管理做到“五定一及时”,即定品种数量,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消毒灭菌,定时检查核对、及时维修补充,确保性能完好,并登记,班班交接;使用后由当班护士负责清洁、消毒、检查等处理后备用;科室规定负责急救仪器的护士每周检查仪器的性能及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1.3观察指标比较2011,2012年度,护士急救相关知识考核得分及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士相关知识得分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表2)

3小结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它具有完整性、统一性、连续性,不断循环,不断提高[5]。将PDCA循环应用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急救管理中,使急救管理有的放失、有始有终,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每次赋予新的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促使护理质量逐渐提高。

表1显示,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前后,护士急救相关知识平均分增加,危重患者总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PDCA循环对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护士在面对危重患者抢救时能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处理突发事件有条不紊,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更大的生存希望。总之,PDCA循环控制能有效提高呼吸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姜鸳英.PDCA在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4-15.

[2]孔丽.分层级培训护士紧急救治能力的效果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94-395.

[3]李银先,叶红梅.MEWS评分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7):419-421.

[4]倪洁,林琳,赵琦.JCI标准下PDCA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6):444-446.

[5]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1-01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阵地,处于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更是纠纷的易发生场所。在患者就诊或对其实施抢救时,急诊护理人员的处理稍有不当,就极易产生护患矛盾,甚至出现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为使病人顺利得到救治,避免急症护理风险的发生,本文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结合急诊护理工作,对急诊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急诊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日益普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利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急诊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系数不断增加,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活动都会存在风险。通过总结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情况,笔者将当前护理风险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低年资护士的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任务繁重,超负荷劳动,精神压力大;服务意识不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意识和能力不到位;缺乏应对风险防范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应急操练度不够;缺乏证据意识,不重视护理记录管理等等。

二急症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与安全教育,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窗口,应急事件多,抢救现场比较混乱,事件本身还可能存在法律纠纷。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熟知有关法律、法规,并经常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及安全生产知识等,做到工作中时时处处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医院应定期召开安全会议,讨论通报护理安全问题,制订急症安全管理措施,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处处有章可循,使广大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能明辨法律界限。

(二)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与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自觉性

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急诊护理工作只有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对此,医院应经常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评比活动,规范护理文明用语,深化护理服务内涵,组织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使护士在服务理念和行为上逐步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树立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对病人进行人性化服务,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三)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为适应急诊工作,护士须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急救技能和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相关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不定期举办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气管插管等操作,以及各种仪器,如呼吸机、起搏器、洗胃机、心电图机、微量输液泵、监护除颤仪的使用及维护;采用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督促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有预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熟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

(四)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及急诊抢救预案

风险管理制度是降低风险系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基本保证。医院要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完善急诊护理程序,规范急、危、重症疾病的处置;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明确护理人员在急诊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流程;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如突然停水、停电应急预案,输血、输液反应及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患者自残、坠床的应急预案等;建立紧急应急小组,制定各种急诊抢救预案,如颅脑损伤抢救预案、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严重胸外伤预案等,并将其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定期加以模拟演练,避免人员、设备和后勤保障的危机。

(五)树立证据意识,强化和规范护理记录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医疗护理工作面临举证倒置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临床护理记录都有可能成为避免纠纷、维护正当权益的证据。因此,护理记录的书写应考虑到法律因素,遵循 “该写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原则,其存档也应注意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护理记录不仅要规范,还要保证其真实和准确,以使其能客观反映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抢救危重病人时,要在事后及时补写护理记录,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六)加强护患沟通,落实签字制

对于急诊护理,及时的交流沟通是缓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急诊科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新理念,尊重病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知情权等一切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护士作为护理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要从病人角度去理解其需要,重视维护病人的权利,掌握沟通技巧,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护理人员在各种操作前应讲明操作的目的、风险,特殊操作如侵袭性操作前,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履行签字手续,从而使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在护理人员与病患和家属之间透明化,将职业风险降至最低。

(七)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人性化管理

急诊护理工作应根据护理工作强度和复杂性,以及科室护士在岗及工作能力情况,进行人力资源合理搭配,避免超负荷运转。医疗高峰时应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团队精神,体现人性化管理。

三结语

急诊护理工作有较强的技术性、服务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是预防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关键。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能帮助护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感,激发主观能动性,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和患者的投诉。

参考文献

[1]卫枝,周海燕.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30:43.

[2] 方翠霞. 41例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

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控;应用

The Role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Quality Control in Clinical Nursing

XIE Gui-hua

(Zhongx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 City,Chongqing 404300,China)

Abstract:Nursing analysis of potential and existing nursing security hidden danger, risk management is applied in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activities, standard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effectively,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Key words:Nursing risk management; Nursing quality; Application

为了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减少和防范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1]。近两年来,我院护理部分析潜在和现存的护理安全隐患,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质控活动中,不断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1护理风险管理及识别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对现有或潜在的护理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过程。识别方法是积极呈报护理风险事件,正确收集相关的信息;积累临床护理资料,全面掌握风险控制规律;分析护理工作流程,科学预测护理风险防范;询问患者和家属,与医师、护士进行沟通等。通过以上方法分析发现护理风险事件易发环节、部位和过程。

2护理风险发生的相关因素

2.1护理行为因素护理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操作技术常规,随意简化操作规程,侵入性护理技术操作行为不规范,如非医嘱吸痰不及时等。

2.2护理人员因素护士的素质、专业技术水平、法律意识淡薄等从不同方面存在着护理风险。在评估上,护理记录内容的记载规范程度又反映了医院临床护理水平的高低[2]。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基础知识不牢、经验缺乏及安全隐患预见性差,导致风险评估不准确,直接影响护理措施是否符合病情。

2.3管理因素 医院整体协调、人力资源、设备环境的管理和安全保障制度的建设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给患者和护士等造成损害。

2.4 工作环境因素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差错与工作环境也有莫大的关系。护士站人员来往多且常有患者或家属询问,护理人员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填写护理记录或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差错[3]。

2.5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自身健康状况、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合作的态度会增加护理风险和患者医疗行为的效果,影响护士对护理方案的选择。

3护理风险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3.1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任、病区护士长组成,各科室成立风险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并实施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管理,定期进行分析讨论,对共性问题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不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并将检查情况纳入护士长量化考核内容[4] 。

3.2 加强培训护理风险安全控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干预过程,为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对护理人员组织培训,针对护理风险问题开展风险意识教育,让护士从思想上重视护理风险这个问题,告知护理人员规范的护理要求,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正[5]。

3.2.1 安全警示教育和学习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士条例》,加强安全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合理用法。针对患者及家属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安全管理,营造安全文化。

3.2.2 加强“三基”培训按计划对护士进行分层规范化培训,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护理安全管理规定及程序,对紧急、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进行培训和演练,并进行考核,分析、评价结果[6]。科室定期组织学习护理常规及应急预案,以多种形式进行强化和训练,护理部督查,规范护理行为,保障患者安全。

3.2.3及时反馈信息坚持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对护理质量检查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高护士长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3.3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和信息网络,抓好风险管理关键环节,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动态管理,将风险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3.3.1各项护理规章制度重新修订我院的护理核心制度、《各班护士工作职责》、《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风险防范制度》等,使护理工作规范化。

3.3.2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重新制定《患者跌倒处置预案》、《输血、输液反应应急预案》、《护理人员用药错误处理预案》、《停电与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等,以确保事故发生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3.4加强护理关键点的防范护理管理者要加强重点环节的监控,如:查对等关键制度,高危护士、高危患者、高危科室、高危时间及患者转运等高危环节;急救物品、药品随时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规范高危药品的标识、存放;用不同颜色标签张贴药物过敏、防跌倒等警示标识;对风险评估分高的患者,提前采取措施书面告知家属加强防范;护士长落实每天的查房制度,做到重点患者心中有数。

3.5 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根据工作量配置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弹性排班,注重对护士的能力培养,激发工作热情,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制定了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理部定期进行护理安全信息交流,向相关科室提供警示信息,为下一步采取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3.6 加强护患沟通帮助患者解除消极情绪,尊重患者权利,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在进行特殊治疗、有创检查及高危药物如PICC操作前、应用保护性约束具等时,要告知患者并签字后执行,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小范围。

3.7监督与评价管理者必须不断查找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制定系统的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及护理安全管理的配套制度,持续对护理安全进行督导、分析、讨论,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减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防范于未然,减少工作偏差,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4小结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紧密结合,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全方位、广途径、多元化的角度正确识别护理风险,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规范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不断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才能真正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有效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

参考文献:

[1] 李加宁,宋雁冰.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48.

[2] 李小燕.护理风险及风险护理成本管理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72.

[3] 陈胜菊.护理缺陷的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43.

[4] 黄莉.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