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护理总结范例6篇

危重病人护理总结

危重病人护理总结范文1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转眼又到了2020年底,这一年我主要负责病区危重护理质控工作,在护士长领导及科室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质控要求,认真检查整改,较好的完成了质控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基础护理方面,自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来,每日两次整理床单位,故床单位及病室环境整洁,床下无杂物,能协助危重患者进餐,观察患者进餐情况。由于病员服不合身,病员服穿着情况欠缺,仍需加强管理及整改。

二、专科护理方面;危重患者管道护理工作执行情况良好,引流管妥善固定,标识清楚,通畅、安全。有效。不足方面;个别患者饮食标志与病情不符,24小时尿量记录不准确,病情掌握方面,均知晓病史汇报程序,责任护士了解危重患者的诊断、病情、主要治疗及护理措施,个别护士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对抢救物品作用及副作用知晓不全。

三、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在晨会上反馈,科室进行学习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对新入院的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尽量选择合身病员服,对不穿的患者进行劝说及督促。对记录24小时尿量的患者,提供量杯,责任到人,记录在体温单上。增强护士质量意识,实行责任制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更换护理标识,做到标识与病情相统一。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对低年资护士加强考核和监督,不定时抽查提问,以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相关知识的掌握。

2021年危重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分析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问题,提出对策,对护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二、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提出,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危重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建立有效的危重护理管理体系,组建一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危重患者的护理质控工作,以保障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质量。

五、每周抽查2例危重病人,查看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及风险评估,有无落实基础护理(三短六洁、口腔护理、面部清洁),引流管固定情况,有无标识,病情掌握情况,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对未落实到标准的同事予以指正。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时间

项目内容

措施

计划落实率

第1-2周

基础护理(三短六洁、口腔护理、会阴擦洗、面部清洁、床上温水擦浴、床上洗头)

每周抽查2名危重患者,查看落实情况,对未落实到标准的同事予以指正

100%

第3-4周

安全管理(病人卧位与安全、压疮护理、各种警示牌使用规范,安全评估与相应措施相符)身份识别(佩戴腕带)

安全管理每周检查一次

腕带佩戴床头交接随机检查,每周五名

100%

第1-2周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与风险评估,按时巡视,及时解决需求

评分及时准确,每周抽查2例危重病人,查看落实情况

100%

第3-4周

输液通畅,无红肿、外渗、输液巡视卡记录及时准确

特殊治疗按时执行(如吸氧、雾化、换药、灌肠等)

每周抽查1-2位患者静脉通道及各项治疗完成情况

100%

第1-2周

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标识正确,及时倾倒

每班交接,每周督查

100%

第3-4周

根据医嘱监测各项指标,护理记录及时准确

病情掌握情况(所负责床位十知道),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每周抽查2例病例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其当事人

每周抽查1-2名责任护士,督促掌握病情

100%

季末

总结每月度检查的质控情况

组织科室讨论,改进流程

年终

危重病人护理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儿护理;小儿危重病房护理评分法;护理效果

小儿危重病不仅变化快,而且病症复杂。掌握治疗时机是临床治疗小儿危重病的关键,若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不但影响患儿的预后,还可能导致患儿死亡。有文献报道[1],在小儿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著。为了验证这一结论,2019年7月—2020年5月随机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7月—2020年5月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0例,平均年龄(5.44±1.56)岁;参照组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9例,平均年龄(5.34±1.52)岁。患儿和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儿均符合小儿危重病的诊疗要求。排除患有其他内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时检测,动态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告之患者家属与小儿危重病有关的治疗和护理事宜,及时应对患儿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2]。研究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掌握患儿在治疗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患病程度,合理评估患儿的患病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划分患儿的护理等级。对分数低于70的患儿开展动态护理,时刻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若病情恶化,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对高于80分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并将患儿转入普通病房。监测70~79分患儿的动态生命体征,并转至重症监护室,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24例,占41.67%。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5例,占52.08%。护理效果不显著的患儿3例,占6.25%。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18例,占20.83%。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0例,占41.67%。护理效果不显著的患儿10例,占20.83%。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9.17%(38例)。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5,P<0.05)。

2.2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显著,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9.17%(38例),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5,P<0.05)。

危重病人护理总结范文3

关键词:心内科;危重症;急救;护理

心内科疾病以循环系统病变为主,常见的疾病有心绞痛、心肌炎、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患者猝死[1]。心内科危重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且突然,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救护措施,错过治疗时机会对患者的生存治疗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心内科危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医务人员对于该疾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对我院采取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共收治心内科危重病患者4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68岁。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9例,肺源性心脏病13例,心律失常3例,冠心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休克1例。

1.2急救与护理方法 接到危重患者后,立刻通知在岗医生接诊,记录患者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间,同时按照危重病疾病抢救要求做好准备工作,进行抢救。首先选择安静的抢救环境,迅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补充循环总量,抽取血液进行生化检查,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安排心电监护以及专人监护,随时记录患者的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如发现患者猝死,立刻进行心肺脑复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紧急抢救。

2 结果

42例危重患者经过积极救护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后期转入普通病房。救护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常常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救治措施,在病情得到控制后更需要严密的护理,直至病情完全控制。本文对该类患者的救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3.1选择适宜环境,及时进行心肺脑复苏 选择相对安静的环境安置患者(单人病房或者手术室),并安排专人专护。所选急救场所内需要配备有氧气吸入设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以及指脉氧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以及吸引装置等救护设施。护理人员需要立刻备齐可能需要的各种药物以及物品。

危重患者常出现心跳骤停,而时间是心肺脑复苏成败的关键。复苏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2]。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适应症以及操作技能,以便及时有效对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

3.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给药 危重病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用药较复杂,且用量大,为保证准确用药,需要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因需要不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值,一般情况下我们多于侧上、下肢各备1个静脉留置针,抢救时输液管道连接多个三通装置,以便多渠道给药。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药过程中应牢记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按照药物的性质及患者病情调节滴速。另外,用药前要仔细核对口头医嘱,避免失误。

3.3做好监护、处理及记录工作 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尤为重要。以多参数监护仪是最常用[3],可同时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状况以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极为重要。但是,因同一临床指标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不能完全依靠仪器,要结合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如患者主诉、面色、精神状态及全身状况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该转变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控制疾病进展。连续的心电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心室颤动先兆的存在,护理人员一旦发现室颤的存在需要立刻通知医师,及时安排非同步电复律,以挽救患者生命。

脉搏氧饱和度(SpO2)是反应患者循环功能改变以及组织氧结合能力的主要指标[4],也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监护过程中,一旦发现脉搏氧饱和度下降要结合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唇色、甲床颜色以及四肢末端肤色变化进行分析。及时排除因呼吸道补偿或者仪器损坏或者氧流量控制不佳等因素的存在。排除外在因素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节氧流量,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或行气管切开术。

3.4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荣梅等人认为[5],心内科危重患者在发病时机体会动用一切力量应对疾病,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对治疗不利。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多端,要求参与救护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救治技术,能够充分掌握该组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转归情况。另外,在救护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同时医护工作者要加强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缩短救护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振娟,李玲,马国娣,等.基于Delphi法构建心内科危重症患者量化评分指标体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8):869-872.

[2]凌惠英.心内科危重患者褥疮的优质护理措施[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2):139-140.

[3]刘曙杰.探析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心内科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43-44.

危重病人护理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小儿护理; 小儿危重病房护理评分法; 护理效果;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in Pediatric nursing.96 patients received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in Harbin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July,2019 to May,2020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48 patients in each group.Research group received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and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Nursing effect,quality of life score,complication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45 patients having effective nursing in research group,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75%; there were 38 patients having effective nursing in research group,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9.17%.Nursing effective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 6.3445,P < 0.05).Before nursing,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wo groups(P > 0.05).After nursing,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wo groups.There were 45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accounting for 93.75%; there were 38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accounting for 79.17%.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6.344 5,P < 0.05).Application of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had significant effect,the nursing effect was good,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higher,and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 was lower.It is suggested to apply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 Infantile nursing;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Nursing effect;

小儿危重病不仅变化快,而且病症复杂。掌握治疗时机是临床治疗小儿危重病的关键,若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不但影响患儿的预后,还可能导致患儿死亡。有文献报道[1],在小儿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着。为了验证这一结论,2019年7月—2020年5月随机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7月—2020年5月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0例,平均年龄(5.44±1.56)岁;参照组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9例,平均年龄(5.34±1.52)岁。患儿和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儿均符合小儿危重病的诊疗要求。排除患有其他内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时检测,动态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告之患者家属与小儿危重病有关的治疗和护理事宜,及时应对患儿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2]。

研究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掌握患儿在治疗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患病程度,合理评估患儿的患病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划分患儿的护理等级。对分数低于70的患儿开展动态护理,时刻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若病情恶化,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对高于80分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并将患儿转入普通病房。监测70~79分患儿的动态生命体征,并转至重症监护室,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24例,占41.67%。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5例,占52.08%。护理效果不显着的患儿3例,占6.25%。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18例,占20.83%。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0例,占41.67%。护理效果不显着的患儿10例,占20.83%。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9.17%(38例)。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 5,P<0.05)。

2.2 、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着显着,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9.17%(38例),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 5,P<0.05)。

3、 讨论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是一种新型的护理评分方式,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小儿危重病的护理中,既可保证患儿治疗有效性,又能提升患儿的护理效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5]。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的有效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患儿的有效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着显着,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小儿的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着,护理效果更佳,生存质量评分更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慧心.小儿护理中实施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4):267-268.

[2] 王乐.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用于小儿临床护理中的可行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7):155.

[3] 张娟.小儿护理中实施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满意度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2):91,94.

危重病人护理总结范文5

【关键词】压疮;护理;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50-02

压疮多在手术后发生,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也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生理、心理与经济负担【1】。有研究表明,一旦有发生压疮,护士的工作量将增加50%,使护理资源更加紧张,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2】。合理识别术中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地护理措施,能减少压疮的发生【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以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外科病区住院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年龄≥18岁;术前皮肤无压疮存在本次手术为住院期间所进行的第一次手术;调查对象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其中男性88例,女性32例。年龄18-90岁,平均48.42±16.85岁。

1.2 资料收集

本文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术前相关指标与术中相关指标,人口学资料和术前相关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身高体重比、生命体征、压疮发生史、既往手术史、术前住院天数、禁食时间、术前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血糖水平、血总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总数。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手术方法、麻醉方式、ASA评分、术中生命体征等。

1.3 压疮的判断标准

采用目前国际推荐、美国国家压疮顾问组的压疮标准:至少连续两个观察日在同一部位出现的压之不褪色的红斑。

1.4 数据分析

采用SAS9.0软件进行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P

2 结果

2.1 压疮发生情况

经过调查,本组患者术后发现压疮15例,发生率为12.5%,均发生在手术当天至手术后1-3天内。

2.2 危险因素分析

经过调查与详细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

2.3 护理方法与预后

对压疮病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如合理饮食护理,多食蔬菜等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少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通过治疗和辅助检查来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肠蠕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病人的病情和症状,深入浅出的向病人解释可能出现的压疮情况,保证病人积极的心理状态。

所有患者经过上述干预后,都痊愈出院。

3 讨论

我们知道,手术给患者带来健康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一些病情严重者需要长时间的手术,或术中血液灌注不足诱发病人皮肤的受损,导致压疮的发生【4】。文献报道当前我国压疮的发病率与15年前相比没有下降的趋势,可能与病人年龄结构老化和危重症病人越来越多有关【5】。

本组患者术后发现压疮15例,发生率为12.5%,均发生在手术当天至手术后1-3天内。其中多数压疮发生于骶尾部,为此在安置手术时要加强对骨突部位的保护。手术当天能观察到皮肤出现异常者占60%。因此术后当天至手术后1-3天是术后压疮预防的重要时期。

本文统计发现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

在护理中,要建立预防为主、立足整体、重视局部的原则。要充分重视并提前进行护理干预,完善适合我国人群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工具,提高压疮预防和管理水平。

总之,压疮病人的发生与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总数与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有关,要积极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阳世伟,罗静,段磊,等.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18(5):331.

[2] 李岩.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因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4):195-196.

[3] 谢小燕,刘雪琴.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82-83.

危重病人护理总结范文6

关键词:儿童;重症肌无力;肌无力危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411(2015)12-0056-02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传递障碍所致的自身免疫受体病,病程缓慢,有长时间的缓解期,被WHO列为世界十大难治疾病之一,有“不死的癌症”之称[1]。儿童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如诊治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患儿常因反复感染、低钠血症、脱水酸中毒或不规则用药等诱因导致肌无力危象[2],出现呼吸肌、吞咽肌进行性无力或麻痹,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儿童型重症肌无力合并肌无力危象患者必须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护理,才能尽快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3]。为了探讨儿童重症肌无力合并肌无力危象的临床护理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就诊的12例儿童型重症肌无力合并肌无力危象的患者,患者最小10个月,最大10岁,平均(5.1±0.21)岁,平均病程(1.6±0.29)年。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呼吸困难、肢端紫绀、全身肌肉无力等。其中8例既往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其他4例入院后首次确诊为重症肌无力。所有患儿入院后均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新斯的明、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经科学的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本病常因反复感染、水电解质紊乱、不规则用药等导致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率、呼吸、肌张力及精神意识的变化。准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随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2.2保证呼吸畅通患儿因呼吸肌麻痹无力及服用抗胆碱酯酶药,易发生痰液阻塞呼吸道,应及时吸痰,定时翻身叩背,并记录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肌无力危象时必须给予辅助呼吸,如面罩、鼻管吸氧,严重时应紧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甚至气管切开。2.3加强饮食护理为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及食物反流,应通过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进食高营养、高能量流质饮食,随着吞咽肌功能的恢复,逐渐改为正常饮食[4]。2.4用药护理抗胆碱酯酶药物用药不足或者过量均可导致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的变化。如患者原有肌无力症状未缓解并出现腹泻、呕吐、心动过缓、瞳孔缩小等毒碱样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遵医嘱给予阿托品或大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进行抢救[5]。2.5卧床护理患儿长期卧床,不能自行活动翻身,应使患儿处于舒适并帮助其翻身,防止形成压疮。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并促进血液回流。2.6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安排单人病房,病房每日常规消毒及消毒液拖地两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探视。所有医疗操作均遵守无菌要求,呼吸机和雾化器的管道专人专用,定时消毒及更换[6]。2.7心理护理危象时呼吸困难常导致患者濒死感,患者常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7]。医护人员应关心、同情患者,给予心理辅导,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2.8康复护理病情好转后应尽早指导并辅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肢体关节活动训练,促进全身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恢复[8]。2.9出院指导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解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家庭护理要点,指导家属帮助患儿合理作息、合理膳食、加强营养、避免感染。家庭护理中注意预防急性感染疾病、腹泻、创伤、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回院复诊。

3小结

重症肌无力病程缓慢,难以治疗,患儿常因反复感染、低钠血症、脱水酸中毒或不规则用药等诱因导致肌无力危象,出现呼吸肌、吞咽肌进行性无力或麻痹。重症肌无力危象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是临床常见的急症[9,10],如果未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可导致患者死亡,且病死率极高,甚至可高达80%。临床将重症肌无力危象分为三种: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反拗性危象,这三种肌无力危象都可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肢端发绀、焦躁不安等。这三种肌无力危象虽然临床表现相同,但其发生机理及处理措施截然不同,护士应具备对这三种肌无力危象准确判断并正确及时有效处理抢救的能力。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生肌无力危象,一旦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术,必要时甚至立即气管切开并进行机械辅助呼吸,改善患者机体缺氧状况,抢救生命。尽早发现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以及及时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后期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对儿童型重症肌无力并肌无力危象患者给予及时治疗的同时,进行全面高质量临床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肌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津华,马丽丽,赵燕,等.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与肌力临床绝对评分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4,35(5):745~746.

2林雅敏.重症肌无力危象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60~86.

3冯春梅,费益君.重症肌无力危象的诱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12):29~31.

4王艳丽,冯照新,范波胜,等.11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110~110.

5黄贞.预防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66~167.

6杨云英.1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95~3396.

7罗东霞.重症肌无力及其危象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0,16(6):745~747.

8乔瑞萍,侯建国,丁瑞英,等.1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1,3(4):366~367.

9王连竹,魏瑞丽,李旭静,等.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