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旅游规划范例6篇

地质旅游规划

地质旅游规划范文1

关键字: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地学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jingbo glaciation

national geopark

REN Ming lan1,LI Ye ping2

1、The hydrogeologic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stitute of Hei Longjiang province,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30

2、Hei Long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Heilongjiang, harbin 150036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ise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tourism, the geological tour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lso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oparks. Taking jingbo world geopark as an example, detailed analyses the tourism customer market, do a lot of market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arket positio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ed geological tourism project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Geopark;Tourism development;Geological tourism

一、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简介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境内,行政区划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政府管辖。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28°30′00″-129°11′00″,北纬43°43′34″-44°17′55″,面积1400km2。2005年10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立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5A级风景旅游区。

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是以火山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为主体,并融合了优美的森林、湿地等自然景观及悠久的唐宋历史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以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功能的特大型世界级地质公园。

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市场调查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旅游度假形式的兴起,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正在形成。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历来就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近几年旅游人数年均超百万,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99.8万人次,门票收入为1914万元,旅游收入达18000万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从地域划分来看,公园的国内市场以周边近距离的客源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其中以黑龙江本省最多。中远距离的省外客源市场范围较广,主要为内蒙古、京津沪、山东、河南、河北、广州及港澳台等地。海外游客主要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从旅游的目的或游客类型分析,公园的客源市场主要是观光市场和度假市场。

2、市场预测

随着地质公园的发展,公园的旅游客源市场将逐渐扩大。国际市场主要把握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邻近国家和地区的客源;国内主要是以黑龙江本省为核心的客源市场,并积极争取吉辽两省、京津地区、华北地区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客源。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旅游方式也将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3、市场定位

(1)观光旅游市场

观光旅游市场是传统的旅游市场,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仍在旅游市场中占主要地位。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应在挖掘现有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开拓观光旅游市场的条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2)度假旅游市场

度假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主流,并随着双休日及“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的实施,外出度假旅游的比例显著增加。

(3)文化旅游市场

文化是旅游区的生命力,文化旅游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主题旅游项目。镜泊湖园区历史源远流长,为文化旅游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都为公园增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文化旅游项目主要有:老河谷朝鲜族民俗村、诗人墨客的诗词佳作、红罗女等美丽又神奇的神话传说、兴隆寺和药师古刹等楼阁庙宇;莺歌岭、松乙桥村、后渔村、珍珠门、渤海镇等10余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以及盛唐时期的渤海国遗址,包括有上京龙泉府、城墙砬子、大石头河子等古城墙遗址,白花甸子等建筑遗址以及大朱家屯、风水子等古墓遗址。

(4)休学旅游和传统教育旅游市场

旅游已成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因此开发青少年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结合哈尔滨、牡丹江以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大中专学校等,进行交流和联欢,围绕学习、环保、爱国主义等为主题,选择相关的景点,突出知识含量和启发性、参与性。

(5)商务与会展(会议)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统计数字表明,会议旅游市场每年以10%-20%的速度迅速发展。牡丹江市的地理位置及其经济地位在黑龙江省极为重要,应将商务会议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6)家庭旅游市场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生活品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家庭旅游将变为流行趋势,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公园位于黑吉两省交界,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为家庭旅游市场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潜在客源市场。

三、地学旅游项目

1、地貌景观观光游

地貌景观观光旅游项目以岩石地貌景观、火山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构造地貌景观为主,主要观光项目有:镜泊湖沿岸花岗岩岛屿和镜泊峡谷花岗岩地貌景观;16座火山锥、熔岩流、熔岩隧道、熔岩台地、喷气锥(碟)等火山地貌景观;镜泊峡谷、阶地、河谷漫滩等流水地貌景观;褶皱剥蚀中山、低山、剥蚀丘陵等构造地貌景观。

2、水体景观观光游

水体景观主要观光项目有:吊水楼瀑布景观;镜泊湖、小北湖、鸳鸯池、钻心湖、紫菱湖、玄武湖、东大泡、西大泡等湖泊景观;紫菱湖湿地等沼泽湿地景观;牡丹江、尔站西沟河、小北湖河、松乙河、房身沟河、大夹吉河等河流景观;三叠泉、暖泉等泉水景观。

3、自然生态观光游

除上述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之外,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的森林景观、岛屿景观、野生动植物景观、湿地及草原等其他自然生态景观也极其丰富。

园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有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落叶松林、红松原始林、蒙古栎林等,树种丰富,植被茂盛,林相色彩层次丰富。公园内野生动物50多种,野生植物数百种,其中部级保护动物16种,部级保护植物9种。

4、人文古迹观光游

(1)朝鲜族民俗村:位于镜泊湖北大门数百米的老河谷民俗村是朝鲜族世代居住之地,村内在民居、服饰、饮食、人文礼仪、歌舞、游戏等方面都较完好地保留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高度的民俗民风研究价值。

(2)诗词歌赋:镜泊湖优美的自然景观给诗人、墨客以灵感,古往今来,留下了近200篇的诗词佳作。另外,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和邓小平也曾撰文赋诗。

(3)民族历史、风俗及神话传说:园区悠远流长的历史和底蕴丰厚的文化以及优美的湖光山色,产生出许多美丽而又神奇的神话传说,比较有名的有“红罗女”、“黑妃”、“黑鱼泡”、“神仙洞”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当地的民族历史、风俗具有重要价值。

(4)原始社会村落遗址:据考古调查,园区内共发现莺歌岭、松乙桥村、后渔村、珍珠门、渤海镇等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近10处,对研究人类早期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5)渤海国遗址:渤海国是盛唐时以族为主建立的封建地方政府,创造了著名的“海东文化”,史称“海东胜国”。园区内遗址较多,有上京龙泉府、城墙砬子、大石头河子等古城墙遗址,白花甸子等建筑遗址以及大朱家屯 、风水子等古墓遗址,另外还有古窑址1处,这些对研究1300年前的渤海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6)宗教文化:镜泊湖秀丽的环境也吸引了历代僧尼来此建寺,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发展,著名的有兴隆寺和药师古刹。其中兴隆寺内的石灯幢是渤海国佛教石雕艺术中的代表性杰作。

5、科普教育项目

(1)主要针对周边地区的居民及中小学生开展乡土教育、环境友好教育,组织青少年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及其他专题性科学普及活动。

(2)科普娱乐活动以园区各景观区游览观光为主,并根据全国性的“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及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举办科技文化展览或交流会。

(3)以公园地质遗迹、人文古迹及生态景观为学习内容,建立科普学习基地。

(4)面向大、中专学生及科研机构,在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专业课实习及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5)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及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关大专院校、科学研究院合作,将公园作为实习、科研基地。

参考文献:

[1] 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

[2] 赵黎明 黄安民 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2

[3] 钟林生 赵士洞 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

[4] 新建荣,旅游区规划与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5

[5]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

作者简介:

地质旅游规划范文2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旅游规划;法规

从2000年开始,中央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部规范旅游规划的法规,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在当前我国旅游规划成果良莠不齐的情况下,这些法规把规范旅游规划的编制,而不是旅游规划的实施作为重点,希望借此提高旅游规划成果质量。因此,它们的制订和实施可以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现代质量管理学崇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然而,分析表明,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尚未实现对旅游规划质量的全面管理,因而有必要补充完善。

一、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我国现行的旅游规划相关法规有四部,分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03年)、《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2005年)。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是国家旅游局的部门规章。前者对旅游发展规划的概念、类型、内容、地位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并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行政管理程序进行了粗略的规定。后者提出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的认定标准、申报与审批程序,并建立起对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管理制度。

《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是由国家旅游局起草,国家质检总局的技术法令。前者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各类旅游规划的内容,系统地提出编制、评审旅游规划的技术要求与程序,并对编制、评审旅游规划人员的个人素质、团队构成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后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界定、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详尽的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的工作方法。

二、tqm的概念与内涵

tqm是英文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缩写,意为全面质量管理。它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于1961年最先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思想。菲根堡姆认为,质量控制应该由企业所有人员共同承担,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仅着眼于产品制造过程,质量管理应贯穿于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且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在制造业的成功应用使得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很多国家结合本国的实践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

如今,全面质量管理已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全球企业界和其他各类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在此过程中,我国专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三全一多样”的观点,即认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达到全过程、全员、全面、多方法四个基本要求。“全过程”是指对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全员”是指组织的全体成员都投入到质量管理活动中去;“全面”是指质量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等方面;“多方法”意为综合采用管理技术、科学方法、专业知识进行质量管理。

三、完善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的建议把我国旅游规划相关法规的内容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对比发现,现行旅游规划法规体系还需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1、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进行更科学、更严格的控制。旅游规划编制、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规划成果的质量。然而,在当前我国旅游规划成果整体上质量较低的情况下,现阶段不宜通过立法强行干预旅游规划的实施,尽管规划实施对规划成果质量有检验、反馈作用。法规应致力于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在此提两点建议:其一,对旅游规划编制程序进行更科学的设计。近年来,学者们就如何编制旅游规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不乏有关创新旅游规划编制程序的理论成果。建议立法者分析、评估这些研究成果,并据此修订旅游规划编制程序。比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规划编制的步骤与方法;其二,法规对旅游规划编制程序的表述应体现充分的强制性,以实现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的严格控制。现行法规的强制性明显不够。比如,关于委托方确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方式,“通则”只是概括了实践中有哪几种方式,而不是要求委托方必须采用相对公正、透明的竞标方式。 2、加强对参与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管理。参与旅游规划编制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四类:规划团队、委托方的官员或管理者、规划评审专家、委托方办事员。要做到全员管理,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二是设法保证他们具有优良的业务素质,既有控制旅游规划质量的能力,又有高度的质量责任感。

明确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比较容易,而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则相对困难。我国已建立旅游规划单位资质认定制度,试图控制规划团队的业务素质。然而,单位和个人毕竟是两码事,所以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师资质等级认定制度。建议旅游规划师不但要分级,也要分成旅游地学、景观设计、旅游历史文化等多个专业类别。这既符合一个人很难精通旅游规划所需全部知识的客观规律,又方便委托方识别规划团队的学科构成。参与评审的专家也应具有旅游规划师资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旅游规划,评审专家小组的资质等级结构、资质专业类别结构应有所差别。旅游规划的委托方既有政府,也有企事业单位。委托方参与规划编制的人员构成复杂。受权力范围的限制,旅游主管部门无法确保他们每个人具有优良的业务素质,但完全可以做到提高旅游系统人员的业务素质。

3、对旅游规划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精确的控制。法规对旅游规划质量的控制应该是宽泛的,不仅是规划成果的质量,也包括规划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规划成果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的内容是否符合委托方需求;二是规划的技术方法是否科学。

现行法规规定了各类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但比较粗略,无法对规划内容进行精确的控制。因此,建议颁布详细的旅游规划内容纲目,进一步明确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当然,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旅游规划应执行不同的内容纲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具体规定了旅游资源调查分析的技术方法,而其他旅游规划相关法规中关于规划技术方法的条款比较原则化,执行起来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因此,建议颁布更多详解规划技术方法的法令。旅游规划实践也表明,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产业规模预测等工作亟须规范。因为技术方法有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变的问题,而且有的工作有多种较为可靠的技术方法,所以关于技术方法的法令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并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

在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实践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比较普遍地存在或轻或重、这样那样的问题。规划团队调查研究敷衍了事、委托方主要领导重大决策独断专行、评审专家顾及熟人面子口下留情、委托方办事员不能按时提供数据资料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类质量问题会对规划成果质量、规划完成时间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现行法规中有关工作质量的条款很少,需要补充完善。

4、丰富旅游规划质量管理手段。现行的旅游规划相关法规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资格准入制度。其实,还有必要采取教育手段、业务检查手段。教育能使工作人员被动地提高业务素质,而业务检查可促使工作人员主动提高业务素质。现行法规控制旅游规划成果质量的主要手段是规划评审,但规划评审属于事后控制,而不是全程控制,它能检验规划成果的质量,却无法控制规划工作的质量,当然也就无法预防规划成果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创造更多的质量管理手段,以实现对规划编制过程的全程控制,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控制。比如,可以引入标准合同制度,统一旅游规划编制合同的内容、格式,合同中把委托方、规划团队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工作质量问题列为违反合同的行为,从而通过双方的相互监督提升双方的工作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面质量管理(第3版)[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地质旅游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旅游规划;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37-02

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整体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此外旅游规划根据城市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为了发展旅游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充。两者还相互促进,紧密联系。

1 概念界定

1.1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指在旅游系统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系统的属性,特色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系统的总体布局,系统内部要素的功能结构以及旅游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谋划和安排。

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据我国各地旅游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实际情况,将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和其他专项旅游规划三种类型。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到表象的过程。

专项旅游规划中主要包括有:项目开发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等功能性专项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

1.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发展战略到操作管理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方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这一层次;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详细规划属于这一层次的规划。

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1.3 异同点

在规划对象方面:旅游规划是为旅游者服务的,体现的是旅游者对城市的要求,所以旅游规划关注的是城市外向性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外来的旅游人口,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内部发展,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城市规划主要针对的是市区人口。

在规划目标方面:旅游规划是为了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社会经济上,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都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形象上,两者都改善了城市的形象,美化了城市的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空间布局上,城市旅游规划的一些具体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规划有很多重叠部分和相通部分,需要两者相互协调。

2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2.1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是局部与总体,从属与统领的关系

(1)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任何城市用地,必须得到城市规划的许可,才能取得用地的合法性。

(2)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就作为城市规划系统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

(3)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受到城市规划的领导,只有和城市规划协调,才能真正实施。城市总规应界定旅游发展的用地范围,在城市范围内,对土地进行规划,包括旅游的发展用地,详细安排每个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地区,通过法律保障,检查所有将要进行的建设项目,每个项目在建设之前,需报有关规划主管部门

审批方可实施。旅游设施的标准,例如旅馆的密度、建筑的高度、建筑红线、建筑覆盖率、容积率都是城市详细规划中所规定的。

2.2 城市规划对旅游发展的作用

(1)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的城市性质和城市建设目标,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特征,对城市规模、用地组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城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旅游业为龙头的风景旅游城市,这种定性就肯定了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性,为旅游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2)通过城市规划中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配套,能够提升城市旅游价值。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如住宅、商场、文教医卫设施等)和技术性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煤气、电力、道路、环境保护、园林绿化、防灾设施等),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物质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意义,并充分表达出城市发展的水平,体现城市的吸引力。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提高旅游客源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城市整体环境的提高,使游客不仅能在城市中旅游,而且也在城市中休闲和消费。

(3)在空间布局上,追求城市空间环境与旅游资源空间环境的融合。城市规划在对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的规划上,根据城市现状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城市旅游点和旅游区,并且加强旅游点之间的联系,强化城市旅游整体功能;此外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能够营造旅游环境,创造城市旅游区(点)、改造提升原有旅游区(点)的价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用地组织、建筑高度和造型控制、道路规划、绿化等手法,把风景区的湖光山色引入城区,使城市溶于自然环境之中。

(4)在城市整体形象上,城市物质性旅游吸引物和非物质性旅游吸引物需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空间上的联系和形态上的转换,通过城市设计,能够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同时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旅游项目策划与布局。另一方面城市中异彩纷呈的建筑、精巧别致的园林、千姿百态的街景、五光十色的灯火都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整体景观。

2.3 旅游规划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作用

(1)对于已有旅游吸引物,城市规划主要是已有旅游吸引物做保护性规划,而旅游发展规划不仅是对其作保护规划,更强调的是旅游开发方面的规划。

(2)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主要考虑市区主要人口,因此在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时没有考虑旅游人口的需要,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时会导致基础设施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因此旅游规划需对城市规划进行补充和协调,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3)城市用地方面,旅游发展规划中新的旅游项目规划和布局会要求改变原有城市规划中的对应地块建设用地类型。如新建一些主题公园项目或大型休闲娱乐设施等。

(4)城市景观格局方面,旅游发展规划为了改善城市整体旅游环境可以对原有城市规划内容的进行修改。如城市滨水空间的休闲旅游改造、以及市内其他城市景观的改造规划等。

(5)对于具体旅游保护区内的发展项目,例如旅馆和娱乐场所的建设,既涉及到旅游规划,又涉及到城市规划。必须对它进行详细地规划和可行性研究。

2.4 两者的协调关系

(1)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全局性,对于涉及整个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进行充分的肯定并执行。同时在进行旅游规划时,也应本着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对城市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

(2)城市规划应该尽可能全面和综合地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尽可能地吸纳城市旅游发展的合理性设想,在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障等方面为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规划共享空间。

3 结论

事实上,旅游规划更多地结合了市场,以及需求方面。旅游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提高,对城市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虽然属于区域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应充分体现旅游相关内容,如城市整体景观、城市环境、街区规划设计、道路系统与公共交通规划,使游客不仅能够感受到景点的魅力而且还感受到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旅游规划应该在尊重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不断对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协调,以适应旅游业对城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宣功巧.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J].华东森林经理,2007,(5).

地质旅游规划范文4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地质旅游规划范文5

(一)旅游规划水平较低

(二)很多旅游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地方特色

旅游规划是一项非常深奥的学问,规划的编写要是多角度多科目的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规划的内容更要充分融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三)与当地相关规划缺少协调与衔接

旅游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过程,它是通过联系同级和上级相关部门的规划的联系,进行自身调整和规划的过程。比如,在一个地区的旅游规划过程中,它的规划要结合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又需要根据旅游规划进行调整,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带动与促进。旅游规划还涉及很多领域,比如交通,电业、环保、服务业、医疗、安保业等很多社会组织,所以,在制定旅游规划的时候要与这些部门达成一致,才能使规划顺利进行。

(四)部分旅游规划实施难

据调查分析,世界上的旅游规划和旅游方案只有大概百分之五十五被真正的利用实施,将近一半的规划方案没有被落实。我国也是如此,很多旅游规划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被任意改动,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自然景观的规划中体现的比较多。

(五)专项旅游规划与总体旅游规划脱节

在很多的专项旅游规划中,规划的内容在项目建设上过于抽象化,很难让人理解深层的含义,具体内容的分析又不够详尽,所含有信息量少、或者不高,和整理的旅游规划往往脱离关系,很难与整体规划联系起来,缺少连贯性,使规划再进行专项规划时不能连贯起来,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二.加强与改善旅游规划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实行市场化运作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的专业部门没有形成,很多旅游规划项目编制人都是一些大学院校,社会组织、研究协会的专业人员来完成的,在工作上有一定的麻烦和不便利因素,并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规划又有很大的难度,在信息的采集上就不一定十分全面。

(二)完善对旅游规划单位资质的认证管理

当前大多数的旅游规划有资质进行申请的是那些专业学院、社会团体,研究所等等,所创作出的旅游规划受到相关专业的影响,结构趋于单一化,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规划的多元化多角度化的特征,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将旅游规划机构专业化分类,结合自身特点分为森林旅游类、城市旅游类、自然生态旅游类、人文风情旅游类、生活度假旅游类等,使各个旅游规划单位充分运用自己的特色,让需要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可以精准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规划项目类型,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实行旅游规划师考核制度

现在我国的旅游规划师人才匮乏,缺少相关培养机构和组织,造假现象频频出现,既威胁了社会又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水平的旅游规划师,但是这完全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时就势必要实行制度的改革,建立相关旅游规划师考核制度,在各方面加以规范,保证旅游规划的质量。

(四)加强对旅游规划的实地考察、调研过程的重视

没有实际经验的结合,单纯的编制旅游规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通过对旅游规划地的考察和探究、挖掘旅游地的历史内容,设定考察人员、考察时间,保证旅游规划考察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要体现考察的意义,保证旅游规划的完成质量,不管委托方是否哉昌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照相关规定独立完成任务,不能偷工减料,减少出现不必要麻烦。

(五)对旅游规划项目的后期管理

地质旅游规划范文6

这次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刚才,怀君和泉平两位同志分别宣读了市旅游局的表彰决定,对*年度全市旅游行业“创佳评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市“十佳导游员”、优秀导游员进行了表彰;少敏同志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对今年全市的旅游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年我市旅游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56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0.84%和26.03%,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工作在规划编制、宣传促销、景区建设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实施,《规划》的出台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成功举办了“*红色旅游推介会”、“红色旅游论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扩大了*红色旅游在国内的影响,客源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展,推动了*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黄帝陵景区一举通过了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全国首批66家5A级景区之一;洛川谷咀黄土风情度假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填补了我市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方面的空白。组织了中高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导游、讲解人员技能培训,从业服务人员岗前培训等多层次的培训,开展了饭店从业人员技能比武、导游知识大赛和“十佳导游员”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旅游人才。旅游管理工作水平稳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旅游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旅游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旅游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从培育支柱产业实现跨跃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全力支持,大力发展。特别是市三次党代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强力推进跨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的三大战略之一,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热情,也将成为*旅游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面对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战略部署上来,全面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首先,发展旅游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第三产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从三次产业比重上看,目前我市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7:78.6:13.7,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山”字型结构,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产业结构上看,支撑我市经济全局的主要是石油工业,石油工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4%和88.6%,财源结构过分单一,风险很大。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其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涉及“吃、住、行、游、购、娱”众多消费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改变目前我市经济支柱产业单一的现状,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旅游业的竞争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城市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关系到庆典、体育赛事等各类重大活动举办地的最后确定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也关系到招商引资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旅游作为民间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独特的作用。对这个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一首歌走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等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和社会效果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可以说没有这些活动,就不会有近几年来延游客的大幅度增长。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旅游业在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发展旅游业是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年末,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万人,城镇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直接从业人员,就会给社会增加3到5个就业机会;每创造1元的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的社会财富。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旅游与就业同步增长,有效解决城镇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这几年我市旅游景区开发和宾馆饭店、旅游企业的快速增长,为我们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农家乐”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的重要渠道。

第四,发展旅游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达到600美元时,人们就会产生出去旅游的欲望;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的这种需求就会升级,除本地游之外,还想国内游、出国游。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休闲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最普遍的消费方式。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拉动社会消费的主要手段之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跨越发展

旅游部门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怎样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贡献?各级旅游部门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回答好这些问题对我们打开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做大做强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分管旅游时间不长,对旅游工作的研究还不是十分深入,我理解,旅游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品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旅游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旅游规划,抓好旅游宣传促销,引导旅游商品研制,培育旅游市场,治理旅游环境,培养旅游人才,实施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委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红色圣地、魅力*”为主题,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思路,加快完善和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配套措施,加快以“一号工程”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建设,认真做好黄帝陵、壶口、乾坤湾景区建设的研究论证。强化黄金旅游线路宣传促销,办好*精神展览、*过大年、民间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对旅游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是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动我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7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围绕把*建设成为红色旅游首选地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坚持重点推进,全面实施*旅游总体规划,加强宣传促销,加强项目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加强人才培训,加强市场监管,努力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做出新贡献。主要目标是:全市来延游客达5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力争突破33亿元。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扎扎实实做好旅游总体规划的实施工作,加快县区旅游规划编制进度。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我市旅游总体规划从2005年5月开始委托北京大学旅游研究规划中心、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共同编制,历时近两年,目前已完成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与评审工作,即将由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后实施。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今年要重点做好旅游总体规划实施工作。一是要抓好总体规划的学习与宣传工作。总体规划实施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旅游部门要分层分批进行学习培训,要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有关专家讲解等多种形式,对各级各部门领导、旅游管理人员和规划业务人员就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学习培训,使他们了解规划、熟悉规划、掌握规划,明确总体规划的任务,切实增强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同时,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总体规划进行广泛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规划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二是严格规划审批和批后管理。总体规划一经审批,就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一切建设行为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各级旅游部门要与城建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加强项目审批及批后管理和执法检查,坚决制止违反总体规划的乱修乱建行为。对一些有影响的大案要案,要公开曝光,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确保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三是要进一步抓好*旅游框架体系的完善工作。就目前而言,全市13个县区仅有安塞县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洛川县的规划正在编制,旅游景区无规划开发的现象也还比较严重。各县区政府要充分认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切实把旅游规划的编制、实施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不但要抓紧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而且还要确保规划质量。在规划编制中,要做到“四个确保”:一要确保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要精心筹划,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理念创新,坚持“跳出*规划*,跳出旅游规划旅游”和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资源观为规划的基本原则,编制产业定位明确、产业布局合理、产品内容丰富的高水平旅游规划。二要确保突出特色。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特色孕育竞争力。规划要与本县的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特色。三要确保科学合理。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盲目决策和随意开发。保护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做好和执行好规划。要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等旅游规划智囊的作用,加强旅游规划的调查、研究和论证,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四要确保体系完备。不仅要加强总体规划编制,还要加强配套的专项规划、区域和景区景点详细规划的编制,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游客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在编制区域性旅游规划时,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及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紧密衔接。各县区政府应该承担起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旅游规划的职责,市规划部门和旅游部门要全程参与规划初期论证和成果评审,监督规划的实施。规划一经审批,就应该保证规划的刚性和有效实施,不得随意改动。

(二)高要求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稳步扩大客源市场。旅游业的发展靠客源,客源就是财富,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县区政府、各级旅游部门要按照“政府宏观宣传,企业微观跟进”的工作思路,加强政企合作,共同拓展旅游市场。一是全力打造*的城市品牌。要把塑造城市形象作为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以“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圣地”、“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为重点来策划、组织、开展宣传促销工作。二是加大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今年重点是做好北京、上海、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的宣传促销工作,同时还要紧紧抓住西安及其我市周边旅游市场,做好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延伸工作。要注重利用我市旅游产品与周边地区产品的互补性,抓好精品旅游线路的推介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多种媒体强化宣传促销工作。要完善旅游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媒体的影响力和优势,进行高效率、广覆盖的旅游宣传。四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推进宣传促销工作。继续办好“清明公祭、重阳民祭黄帝陵”、“*过大年”、“万花牡丹节”、“延川红枣文化艺术节”、“天下黄河第一漂―乾坤湾漂流”、“安塞腰鼓大赛、剪纸大赛、陕北民歌大赛”等旅游节庆活动,加大节庆活动宣传力度,丰富节庆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延观光旅游。五是通过扩大区域性合作加强宣传促销工作。加强与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陕西十地市旅游合作组织及其他红色旅游城市的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旅游资源共享、旅游线路共推、旅游客源互送,实现多赢的目标。六是引导、支持、鼓励各类旅游企业开展宣传促销工作。进一步发挥旅游企业在宣传促销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利用本企业已有客源客户的优势,以旧促新,结识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打开新局面。

(三)高档次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高档次的基础设施是我们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是一条紧密相关的产业链,要按照旅游一条龙服务的要求,高档次地完善配套设施,通过提升旅游配套设施的整体水平来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饮食方面,要针对游客不同的饮食心理和需求,为游客自主、自助式餐饮提供方便,满足人们追求特色、追求风味的饮食感受;在住宿方面,要以清洁、卫生、舒适、安全为基本标准,加快市、县旅游宾馆饭店的评星定级工作,使旅游设施、服务质量向国家、行业通用标准看齐;在交通运输方面,要以畅通、快速、便捷、安全为目标,重点抓好旅游道路和景区道路的畅通工程,保证游客一路顺畅,轻松出行;在娱乐方面,要增加健康活泼、适于游客自娱自乐的项目设施,组织编排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为游客提供高水准的精神文化大餐;在购物方面,要突出商品的观赏性、纪念性和使用价值,开发研制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美的旅游商品。要时时处处体现旅游设施的档次和水平,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产业的素质,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切实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旅游行风民主评议,着力解决旅游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问题,切实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树立诚实守信、以人为本的*旅游形象,努力实现“六个明显”目标,即旅游管理部门的机关作风明显转变,旅游行业的管理明显规范,旅游市场和环境明显改善,旅游行业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明显好转,游客和公众的满意率明显提高。要以培养旅游策划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能型服务人才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要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过硬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提升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大力推进旅游岗位培训,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各级旅游部门和各旅游企业都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能拚搏、讲奉献,当好形象使者、文化使者、友好使者,为*旅游多做贡献。

(五)切实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工作,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旅游市场来实现。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工作。一是坚持依法治旅。继续深入贯彻《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旅,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二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各级旅游、工商、公安部门要重点打击“黑社”、“黑导”、超范围经营、虚假、违规广告等破坏旅游经营秩序的行为;工商、质监、物价部门要重点打击旅游消费中存在的欺客、宰客,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价格欺诈等行为;交通、公安、旅游部门要重点查处旅游客运和一日游市场存在的无证运营、带故障运营、超载运营等行为。三是完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强化旅游投诉处理联动机制的作用,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四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防止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各级旅游部门一定要督促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特别要注意防范旅游道路交通、游船、旅游游乐设施等方面的重大事故以及饭店、餐馆、游客聚集场所的火灾、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发生。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预报制度,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努力形成旅游工作的整体合力

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从旅游六大要素来看,旅游要发展,决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涉及到许多部门。要把旅游业发展起来,政府要主导,部门要分工协作抓旅游。各级政府都要把发展旅游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研究旅游规划,要研究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要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把旅游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具体责任,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定期检查,年终考核,切实把各级的责任落到实处。

要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宣传部门要负责审定重大宣传报道和陈列内容,督促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进行大力宣传,为发展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计划部门要负责把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列入投资计划。财政部门要把旅游的规划编制、宣传促销、教育培训、文物保护、展示等经费列入预算。交通部门要围绕红色旅游的发展,安排与红色旅游相配套的公路建设,对重点线路要优先安排。铁路、民航部门要配合旅游部门做好车次和航班的组织,要尽量增加火车和航班的班次,并尽量多开通一些城市的航班。规划部门要做好旅游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关内容的审定和衔接。文化部门要负责组织与旅游有关的文艺演出活动。文物部门要做好文物保护的规划、文物的征集、陈展、维修等等。民政部门要做好革命烈士陵园的保护和维修。公安部门要维护好旅游秩序。工商部门要管好旅游纪念品市场,防止尾追兜售等等。总之,各部门、各单位要分工协作,齐心协力搞好旅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