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范例6篇

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

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范文1

2015年2月,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条例》规范了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博物馆获得来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

2016年2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会议强调,一要重在保护,对存在重大险情的文物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等。二要强化管理和执法,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等。三要合理适度利用,将更多博物馆纳入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等。四要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民间文物合法收藏,针对彩塑壁画等保护实施一批重点科技示范工程等。五要大力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等人才。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物事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振兴传统技艺 守护文化遗产

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15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15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部署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工作。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推动校园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在高校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创新文化产品 传播中国品牌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部署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区域特色的发展潜力,促进生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

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河南;地域文化;保护

河南地处中原,九州之中,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向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22个王朝在此建都。孕育和创造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知河南者知中国,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河南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河南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点儿也不过分。

近年来,多次见到党报党刊上呼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感慨万分。但往往仅是吹风而已,见不到更多实质性的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又令人惋惜。一些本属于我们河南的文化却被别人“借”走,经过打造,成了人家的“固有文化”或品牌,一些我们河南也有的文化现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而被不断遗失,这着实又让人心酸。“商山四皓”本在河南济源境内的商山居住,因避秦乱在王屋山下的“避秦沟”(又名“远尘沟”)隐居,由于史料记载的错误,被历史嫁接到陕西一带的商洛山,而陕西就此打造出了“四皓文化”。济源境内现存有绮里季墓、三皓墓和东园、绮里、三皓、商山、远尘沟等地名。又如 “仙女下凡,董永招亲”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心灵美好的寄托,触动了中国固有的孝文化根底,不断被演义传诵,山东、江苏、山西、湖北、安徽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区域文化加以打造利用。如安徽的黄梅戏曲《天仙配》、湖北打造的孝文化、山东申报该故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而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同样流传着 “董永招亲”的美丽传说,故事发生在济源市西南的大峪镇槐姻村一带。相传仙女下凡,震怒天庭,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将仙女抓回,拆散了姻缘,气死了当年为媒的老槐树,当地群众为纪念汤帝的点化,取老槐树的躯干盖成了槐姻庙汤帝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槐姻村也由此而来。目前还有董岭、仙口、槐姻等地名和董永墓、仙口寺、槐姻庙等文化遗存。

其实,河南的文化遗产被遗失或者被他人“借取”的还远不止这些,也就是说因文化“丢失”给我们河南人带来的悲哀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不主张名人争夺战,从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好的文化得以弘扬,我们为之欣喜高兴,但就保护和发展区域文化而言,就不可为之而欢欣鼓舞了。那么怎样才能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河南固有的地域文化,发展创造河南的未来文化呢?我想最根本的途径是群策群力,其基本办法有三: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现有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文化保护弘扬机制和扶持引导政策。传统优秀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必须加以保护。现在不少城市、村镇、住宅小区都建立起了文化大院,加强了文化设施建设,为实现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仅仅在硬件设施上的建设还远远不够,需要在内容上下下功夫,如出台政策,鼓励挖掘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创造先进文化,让文化大院真正起到宣传教育、陶冶性情、传承弘扬文化的阵地,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范文3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优胜劣汰,文化涤荡,留给世人的瑰宝不胜枚举,极具价值。本文重点阐释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艺术、经济价值。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缘辽阔,人口众多,由55个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汉族共同组成。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归属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遗物及传统知识及其表达,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多彩、包容、平等,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

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濒危文化的保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理古生村参观白族民居时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总书记的“乡愁”二字不仅道出了传统民居淡淡的却深入骨髓的情思,同时这股“乡愁”也沁入少数民族文化中,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才会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和感召力。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来自于各个民族和全体公民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文化时期中国各地文化之间已有交流和渗透,“‘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来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这种交流与渗透至今已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在文化方面形成了中华各族群之间各种外在的或潜在的共性,构成了“一体”格局深厚的文化基础。”[1]这种文化基础随着地域山川分化、历史变迁,演变成各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有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是这种多样性都是在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同时这一基础也是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能够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基础。当目睹了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倾听了蒙古族的长调,感受了壮族的歌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会感到深深的中国情,浓浓的华夏意。追本溯源,少数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适应与发展,形成了最为优秀的、最能代表本地域的一种文化基因,它把人们潜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气质情感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情愫和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薪火相传,成为识别民族特征独有的DNA,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展,民族认同感得到逐渐加固。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强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濒临失传与消失的危险。山林中走出的鄂温克族、擅长狩猎的鄂伦春族和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族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优秀的文化理念曾给其他民族生产生活带来启发与帮助,但是现在面临的却是即将“人亡文灭”的现实处境。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就无法复制。这就更加紧迫地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使更多人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和濒临失传的处境,深挖未受保护的以及及时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一定程度上也是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所追求和秉持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上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社会要全面协调发展,就要鼓励各民族各展所长、各显其能,把本民族的精华展现出来。“文化和谐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2]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它们局部的和谐、局部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具有重要作用。“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和歌唱家刀美兰(傣族)、崔美善(朝鲜族)、胡松华(满族)等就曾经在国际青年联合节上获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3]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和民族地区文艺团体与国外交流更加频繁,多次出访国外,交流技艺,传播文化。此外,少数民族的文物、服饰、视觉艺术等也陆续受到世界关注,少数民族艺术展在“中法文化年”和“中英文化年”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大放异彩,受到国外观众一致好评。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是维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二、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

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对社会有重要价值,还对体育、音乐、歌舞、美术、诗歌等相关艺术有重要价值,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为我国民间娱乐与休闲竞技拓宽思路并更好地实现“全民健身”的理想。汲取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中传达的积极健康思想对于增强国人体魄,增强幸福感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网虫”“宅男(女)”,交流方式也多限于网络社交软件,人际关系变得淡漠。纵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会发现他们的体育项目多数都是一种增强团结的群体性社交方式。“同族人借此聚会,讲授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举行宗教祭祀和纪念活动,或方便男女青年择偶,或交流物资……大家载歌载舞,纵情欢娱,久而久之,相沿成俗。”[4]这种既交流了感情、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的传统体育,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丰富和繁荣我国音乐的发展与创造。传统民间文化中神话传说与史诗、唱法唱腔、民间器乐、民间舞蹈等都可以成为音乐发展的助推剂。中国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造就了丰富的唱法唱腔,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等唱法唱腔,这些都为艺术工作者发挥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而今正是借助这种丰富的资源,出现了与现今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如网络电视出现的蒙古族人的呼麦和流行曲风、元素结合成功的例子。我国传统民间器乐因为地域限制,往往体现了当地的民族文化,表达了民族之情,如内蒙古的马头琴,传达了蒙古族的马背文化。这与当下艺术创作要具有教化大众的功能相契合,地域性与亲和力会自然而然地拉近观众与表演者的距离,产生共鸣。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保留了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源泉,成为他们抒感表达爱国情思的根据地,可以更好地书写祖国的大好河山。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受到严重破坏,很多依托传统村落而生的传统文化也一损俱损,变成一张没有生命的照片,使得人们无处寄托自己的“乡愁”,漂泊在外的人们再无归根之所。文学艺术工作者灵感的来源往往就是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乡土村庄和它们承载的文化,而作为传统村落保留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处自然而然地被他们所关注,他们借此表达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传达他们的爱国情思,激发创作的欲望和热情。

三、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

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文化不仅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也能带来经济价值。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如果合理利用和发展,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可以为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经济价值中,排第一位的是旅游价值。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优美,拥有大量独特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休闲、怡情的需要,吸引游客们前去旅游,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美景。我国少数民族地域分布极广,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有高原文化、绿洲文化、雪域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形式之多样在世界各国中是少有的。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广泛调动这些资源,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生活状态发挥重要作用。除旅游业外,还有少数民族美食,少数民族风情的影视拍摄,文学创作的营销等都是极具价值的创意文化产业。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艺术和经济价值。我们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先机,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同时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百花齐放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动力之源。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作者:刘智英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9,(12).

[2]李德洙.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求是,2007,(1).

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 文物整合 文物利用 文物现代价值 文物保护

一、文物整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周至县在西安地区属于文物古迹相对较多的区县,名闻华夏的有:楼观台道文化、财神赵公明庙、仙游寺、老县城等;也有影响较小的文物点如:青山送子娘娘庙、哑柏玉皇楼、李二曲墓、联星村海藏寺等。对于名闻华夏的文物景点,我县已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利益,并在保护中使其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而对于较小的、不起眼的小文物点来说,其保护与利用尚不到位。如青山送子娘娘庙,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美丽传说时刻激荡着人们的心胸,山下附属的唐王井,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最真挚的表露。哑柏玉皇楼更是对中国本土道文化的有力诠释,是全镇最能凝聚人心之所,更是对老百姓朴素愿望的最好注解。李二曲墓凝载着李二曲头顶石板跪在路边刻苦求字求学、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之精神典范,其对全县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不可低估,是上天赐予我县最好的教育素材,可惜知之者甚少。昔日香火极盛、僧舍规整、僧侣众多、参天古木辉眏、城墙城壕相拥的繁华景象已如烟而散,其教化村民的作用亦随风而散,殊为可惜。

那么,对于这些深深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文物景点到底是存是废,是任其自行发展还是加以保护与利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2.小文物点价值的利用与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市场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对小文物景点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利用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文物保护效果和文物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比如,我们可以以青山娘娘庙为中心,将玉皇楼道文化、海藏寺佛教文化、以李二曲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揉于一处,重新整合与利用,使各种文化的教化功能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群众能够在同一地点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进行弘扬与发展。同时,利用青山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既有利于群众怡情致趣,又可以倘佯在自然的怀抱中接受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震撼与启迪,在自然中沐浴文化大餐。这既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也有利于实现文物历史价值的物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展现其历史的厚重之美、浑朴之值;更有利于人们情操的陶冶。

3.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

现在,知识整合、市场整合、资源整合等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我们何不对文物进行大胆的整合呢?尤其是对于那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影响力小的文物点,废置实属可惜,若能对其进行整合和综合性的开发利用,必将是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前文已提到整体搬迁至青山的设想,若能实现,人们就可以在登山休闲之余细细的品味儒、释、道这一新型的文化复合体所带来的愉悦感和精神大餐之享受,岂不妙哉。

文物搬迁和整合应遵循其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原貌,这既有利于文物自身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对人的震撼,也有利于人们在厚朴的历史文化符号中心灵的启迪和教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品味。文物整合既有利于腾出耕地、保护耕地,也有利于打造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增加休闲度假之所,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文物整合既有利于我县将有限的文物保护资源的集中使用、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也有利于普及文化知识和提升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二、文物整合的现实意义

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环顾我国,文物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以蔚然成风,我们若能抓住机遇,顺应潮流,通过科学论证,对我县文物进行大胆整合,这将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拉动县域经济的英明举措。

1.可以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县域内休闲度假问题

我县现有旅游休闲处所主要有两处,即楼观台和老县城,而老县城路途遥远,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故楼观台往往成为人们双休日短线旅游的唯一选择。如果能在我县偏西部的青山另建一休闲度假之所,必将有效解决群众县域内短线旅游休闲之难题,且能增加我县旅游收入。

2.可以有效解决我县文物保护资金短缺问题

我县文物部门一直面临资金严重短缺问题,这给文物保护和文物内在价值的开发、利用带来巨大困难,若能将有限的文物点加以综合整合与利用,转变为全新形态的旅游收益,如可以建立一处“三教合流”文化基地,或以二曲精神与道文化的内涵整合开发并建立一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岂不更好。

3.可以有效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传统文化

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传统文化 共有 精神家园 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87-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不难看出,这项任务是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完成这项任务的资格和能力。

一、“精神家园”的必要性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项要求提的十分及时、到位。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从“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两个方面来论证一下“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要

首先,人类在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清楚的发现,科学的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这些难题本身还是需要文化的发展来给予解决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传统文化所内蕴的智慧都给出了很好的思维途径。

其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认同、接受、慕求和实践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尺度。共有精神家园是共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世界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没有精神,只有物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想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再次,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思路,令人如沐春风,欣喜不已。文化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否有生命力与免疫力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能走多远,如果说科学的生产力是阶段性的,那么文化的生产力则是永恒的,因为她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命运。

(二)未来需要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的价值,对未来新的学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所构成的集体主义意识,适应了社会群体发展的需要,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这种观念和意识,在今天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仍然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但有利于培养人们形成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而且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团结统一,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

其次,人类在追求文明和富裕的漫长征程中越来越需要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一些经济学家、文化学家等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传统的“天人合一”“以义制利”“和而不同”的思想同样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精神家园”的可能性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有完成“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格和能力。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危难境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消除内忧外患,解决中华民族的倒悬之危,首先必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总之,中华民族进入近代后,面临着对整个民族生存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艰巨任务,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要由其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来决定。历史表明,堪当此任的只要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封建王朝内部的革新派,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党,都无力承担这一历史重任。

其次,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从一开始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无论是中国过去朝代国家的政权,还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党派,只有在它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发展要求时,才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她诞生之后的28年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夺取了全国的政权,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从一开始就把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克服中国社会文化的危机,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

中国共产党除了具有“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格与能力之外,她在各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极大的可容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首先,我们都知道,“刑德相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刑德相养”一语中的“刑”代指法律,引申为法治;其中“德”为社会道德教化与道德提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治。“刑德相养”就是讲法治与德治并重,两者成阴阳互补的关系。这一哲理性的观点,是黄帝法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观点指导下,做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决策。这一方面要求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求深入进行法律宣传,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做到德治与法治互为影响,相得益彰。

其次,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认为:黎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黎民百姓的总体性根本利益为参考,办一切事情都要做到顺民心,合民意,政治生活要体现黎民百姓的根本意愿。只有明民、富民、强民,维护了绝大多数黎民百姓的根本利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故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创新、丰富发展。主要有这几方面: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等等。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的一生,是最彻底地实现他“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再次,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强调内因,也就是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患无位,患无所立”“为人由己,而由人乎?”中国历代爱国志士都将修身砺志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重要的前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头悬梁、锥刺股的学者;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君主,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普通民众,由此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在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做出了许多壮举。比如:伟大的长征。又比如:南泥湾精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取得进步,获得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建设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精神家园”的可行性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伟大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恒久价值的内容,在继承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清除其中的封建主义痕迹,补充以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内容。比如:在爱国主义传统中,剔除忠君思想、思想、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而加入必要的国际主义的内容,做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从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群体观念”中剔除相互牵制和过分依赖的成分,而使其吸收、补充近代工业文明中的注意发挥个人作用和自我实现的内容等等。

其次,在了解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后,要做到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的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再次,我们要大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文物重点保护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只有切实地做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我们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伟大的意义,而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伟大的意义,更在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伟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耀基.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化.天津:天津出版社.2004年版

[2]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八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6年版.

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河北省;民族音乐;经济价值

中华几千年的民族音乐凝聚了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应当珍惜的精神文化财富。河北省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发挥出其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河北省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并没有被时代的潮流所湮没,其光芒更加耀眼夺目。其别是河北民歌、威县乱弹、唐山皮影、井陉拉花等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现在都已经自成体系,不仅有专门的传承人,还有固定的集会场所进行定期的宣传宏扬。河北省这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省对于民族文化的宏扬,加深了人民对于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了解,增强了国民的整体素质,还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我省经济的发展。河北省一直以重工业发展闻名于全国,通过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事业,促进音乐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我省第一、二、三产业的平衡发展,稳定了经济基础。

一、 河北省民族音乐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

河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丰富多彩的文化从它产生以来就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河北省的民族音乐文化正是渊源于此,悠久的文化为河北省的民族音乐增添了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化更是数量惊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18项,其中河北省就占了39项,冀东民歌、昌黎秧歌、井陉拉花、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滦南评剧、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邯郸皮影戏、乐亭大鼓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文化都包含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可见,我省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

目前河北省针对弘扬民族音乐发展已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围绕这一体系的建设,河北省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拥护。

当前河北省民族音乐的经济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省在民族音乐发展方面受到了外来音乐的巨大冲击,一些青少年盲目的崇拜、模仿、学习外来乐器,而忽视独具特色的本国民族音乐文化。所以我们在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时就要改变这一现状,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心态。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我省民族音乐传播公司,推出我省民族音乐品牌,以品牌的力量来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河北省不仅历史悠久,文化悠长,还有着辽阔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资源,在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可以和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不仅弘扬了河北省民族音乐文化,还促进了该地区的旅游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深化发展之后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模式。

二、 河北省民族音乐经济价值的意义

河北省民族音乐的发展与经济价值的实现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在传承弘扬我省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能够带动我省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我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能促进我省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弘扬。

河北省民族音乐的发展弘扬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民间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把具有经济价值的河北省民族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质财产以及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无形力量。在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要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的道理,积极探索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新出路,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我省长期发展的战略。进而提高我省的经济软实力,促进我省各项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乃至提高我省在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以及综合实力。

河北省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其经济价值的实现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我省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于发展。民族文化体系的构建把区域之间的文化包容在同一个框架之下,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交流的扩大化必然产生新鲜的力量,进而提高了整体的文化质量。

河北省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其经济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促进我省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健康的发展。我省在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别注重了针对高校青少年以及少年儿童的民族音乐教育,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创造了传承人,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我国的青少年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优良环境下长大,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必将得到发展。青少年还能从民族音乐文化中学习了解到我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及民族精神,并把这些准则用于自己身上,深受其影响。从娃娃抓起,可以改变我省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观点,全民学习、弘扬民族音乐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创造力,有利于提升河北省的经济软实力,以及我省的文化形象。

河北省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其经济价值的实现最终将有助于加强我省的城市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加强我省各个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促使各地区富有特色的音乐得到继承和创新,加速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都有利于提升该地区的文化地位,以及实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

张迎芬,唐山师范学院 讲师,主攻音乐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