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与博弈论范例6篇

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1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相同的资源。不同的结果,这是博弈论在我国战国时期一个非常经典的应用,由此看来博弈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而后来随之而来的俗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则是古时对博弈论运用于战场上一个非常简明通俗的说明了。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二、博弈论与企业战略决策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囚犯的两难处境”: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企业一方面要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采用灵活的战略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争夺市场的营销战,李嘉诚和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传奇经历都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单方面的利益,则有可能两败俱伤。中国家电市场上喧嚣一时的彩电价格大战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反面注脚。

所以,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必须善于利用合作博弈的优势,在于环境的协作中获得双赢。197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使其每年至少可以节省30亿美元。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合作形成的wimel联盟,占据了世界电脑业的大半江山,每当微软推出功能更强的软件后,英特尔集成芯片的需求量就上升,同样,当英特尔生产出速度更快的集成芯片,微软的软件因有了更好的载体而显得更有价值。同样,战略联盟在神州大地也风生水起,如新课,上广电,熊猫,广电万燕四家在上海宣布成立DVD联合体;科龙集团和小天鹅集团签署战略联盟;韩国电信巨头韩国通信与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达成战略联盟;TCL与Thomson组成彩电战略联盟:联想与IBM的个人电脑联盟等等。

由上可以看出,博弈论对于现代企业战略决策有着两重意义:首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几个大型集团之间的竞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战略决策一般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对手情况的基础上,而从博弈论的定义上来看,这类问题都属于博弈论的范畴,于是

我们就需要通过博弈论的各种决策模型而使这些问题的决策更加的合理化,这是博弈论对现代企业战略决策的第一重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实战的决策管理中;第二,如前文所述各企业形成联盟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的获取利润,并进一步的发展强大企业的自身,而这正是博弈论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改变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运筹学在企业管理各个阶段的运用

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计划、市场营销、运输问题、库存问题、人事管理、财务会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运筹学的思想轨迹。

1、战略管理与生产计划

可以说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企业能站在宏观层面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才能够真正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系统的观念来看待企业,如何寻求系统内外的资源合理分配和优化。这正是运筹学的思维所在。而如何确定生产计划则正如同田忌赛马一样,如何能将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生产出来,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2、市场营销

一个市场研究专家试图用数据证明消费者的洞察多么有意义,而一个战略管理咨询专家则强调成功营销案例中隐藏的思路更加有价值。其实市场营销所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应该是卖出商品,还应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分析。如何评估产品的价值,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等基本情况,运筹学的理念都可以为管理者提出辅助的决策。

3、运输库存

在企业管理的范畴中,经常会出现与物流相关的问题,例如,从原材料的生产地将原材料买来,在运输到生产地,之间一系列的物流相关以及运输相关的问题,都可以用运筹学来解决。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便利最顺利的运输,这个也是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4、人事财务

毫无疑问,在企业的管理中,人事与财务决定这企业的稳定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只有合理的人事和财务制度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上更加的符合市场运营的规则,而运用运筹学的理念来对企业的人事进行管理,能够建立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通过战略纽带将“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整合起来,带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管理等全面的提升,而在财务方面显的突出的便是解决企业如何最有效的利用资金资源的问题,涉及到的包括投资决策分析,成本核算分析,证券管理等。在投资决策分析中,企业如何利用剩余资金,如何投资往往有多种方案。而运筹学则是要对这些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决策,以确定最优方案,使得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2

并购重组是一种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资本游戏,具有很高的风险。金融家们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试图消除这种风险,其中,引入对赌协议和期权条款,一直被认为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不确定性成本和风险的重要制衡器。

中国投资者关于对赌协议的认识,可以追溯到2002年蒙牛与大摩(Morgan Stanley)、鼎辉、英联三家外资战略投资者签署的对赌协议。在并购重组中引入期权条款,最近的则是光线传媒与华友控股的合并案例。

无风险误区

一直以来,国内投资者把对赌协议和期权进入并购条款中看作是利好并购方的策略安排,因此,当前国内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此类策略安排对并购方是无风险的。

事实上,不论是对赌协议,还是期权,对并购方和投资方也意味着风险。其风险至少表现在以下两点:

假如并购方在对赌协议中输了,将会输掉对赌筹码(当然,并购方将从企业业绩增长中获得投资收益,这种投资收益一般要大于在对赌中输掉对赌筹码的损失)。因此,并购方签署对赌本身就愿意接受输掉对赌筹码的结果。

对并购方来讲,由于对赌和期权的设置本身就具有激发企业管理层挖潜的效应,而企业管理层(一般也是对赌对手方)为了获得对赌筹码,很可能会对企业实行拔苗助长式的急功近利策略,从而伤害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和元气。这是并购方不得不面对的风险之一。

二是并购方与对赌对手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前者获得对赌筹码。企业管理层对赌失败向资本市场传递出了一个不祥的预兆,并购方因此还面临着被资本市场遗弃的风险。

当然,对被并购方来讲,对赌协议和期权条款所带来的风险要更直观,表面上看确实存在风险不对等的问题。然而,这种不对等更多的是基于博弈双方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而言,从风险承受能力弱势方签署对赌性博弈的角度看,双方对博弈筹码的风险偏好应该是相同的,也是对等的。事实上,这也是对赌协议和期权条款能够成功引入并购重组运作过程的重要前提。

应该说,引入对赌协议和期权条款的实质是用一种风险替代另外一种风险。即不论是对赌协议还是期权条款,对于并购重组当事人,同样面临着不确定性问题,只不过,这种不确定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引入对赌协议和期权条款实际上是把并购重组中基于信息不对称性的风险转换成了对弈和能否成功行权的风险。在引入之前是非对称性风险,之后是对称性风险,即这种风险对参与并购重组的当事人来讲是对等的。

另外,这种策略使并购重组事宜中的不确定性风险转变成了当事人对未来业绩预期的对赌或期权风险。即由并购重组的事前、事中不确定性转变成了对事后的业绩预期的不确定性。并且,引入对赌协议和期权条款,客观上降低了委托成本,有效地嫁接了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激励共容机制。

防止两败俱伤

在并购重组中引入对赌协议和期权条款并不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它实质上是一种转移风险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当事人来讲,能否缓解这种博弈式条款带来的不利因素将直接影响并购重组的全局。笔者认为,为了防止当事人在日后博弈中两败俱伤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合理设置对赌筹码,确定恰当的期权行权价格。

对并购方来说,对赌筹码的设置需要考虑对赌成败所带来的两个风险权重。若输掉对赌筹码,企业的业绩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能否保证实现并购方所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这种可能实现的投资收益率是否能超出其机会成本(同一笔资金投资其他项目是否更为有利)?若赢得对赌筹码,这些对赌筹码是否足以弥补可能发生的投资成本减值后,仍能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率。

另一方面,对手方在设定对赌筹码时,不能只看到赢得筹码所获得的丰厚收益,更要考虑输掉对是否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范围之内。

在并购中引入期权条款的分析逻辑与对赌协议基本一致,可参照上文分析。

其次,设定合理的业绩增长幅度或期权行权条件。如果设定的业绩增长幅度过高,则很可能存在企业管理层为赢得博弈而对企业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从而导致企业丧失持续盈利能力的后果。设定的过低则起不到激励约束的作用,导致博弈失去预期的效果。

因此,当事人在引入对赌协议和期权条款时,需要有效估计企业真实的增长潜力,并充分了解博弈对手方的经营管理的能力。

再次,最好将赌协议和期权条款设计为重复博弈结构。引入对赌协议和期权策略的主要原因就是博弈双方存在着难以逾越的信息鸿沟,而重复博弈的最大好处是能够降低当事人在博弈中的不确定性。蒙牛与大摩所签订的对赌协议是一种典型的分层博弈,第一阶段的博弈是一种试探性的博弈。协议中,双方约定如果蒙牛管理层在2002-2003年的一年之内没有实现维持业绩高速增长的的诺言,作为惩罚,开曼公司及其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账面上剩余的大笔投资资金将要由投资方(大摩等)完全控制,并且投资方将因此占有蒙牛乳业股份的60.4%(开曼公司内部的90.6%股权,乘以开曼公司对蒙牛乳业66.7%的股权)的绝对控股权,可以随时更换蒙牛乳业的管理层。一年后如果管理层完成了业绩增长目标,投资方答应代表蒙牛内地股东和管理层等的金牛和银牛可以把投资开曼的A类股票以1拆10的比例无偿转换为B类股。显然,通过这一安排为双方加强了解和认识提供了条件。笔者认为,在蒙牛与大摩的对赌中,2002-2003年的博弈是辅协议,其安排主要还是为引出2003-2006年的主协议。即在2003-2006年间,蒙牛乳业业绩的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否则蒙牛管理层将输给大摩等三家外资战略投资者6000万到7000万的蒙牛股份。

如此,第一阶段的博弈为下一阶段的博弈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一旦在第一阶段的博弈中出现了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迹象,博弈的任何一方都可以终止博弈,以减少损失。2002-2003年蒙牛与大摩的对赌是一种初步的、试探性的博弈。大摩等有权更换管理层表明协议中存在着终止博弈的触动条款。这一设置为博弈双方是否继续博弈提供了缓冲地带。而正是在这一阶段的博弈中,蒙牛管理层通过当年税后利润从7786万元增长至2.3亿元,增长194%,为继续进行对赌或博弈增强了信任。随后,于2003年10月,大摩等三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再次斥资3523万美元,购买3.67亿股蒙牛可转债,双方最终确立了6000万至7000万蒙牛股份的对赌筹码。

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3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 全国统筹 博弈

1 概念界定和研究背景

1.1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度规定、统一调度使用基金、统一经办管理、统一信息系统为主线,实现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全国统筹、基本养老保险技术全国统筹等层面。本文中出现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核心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统一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使用,其覆盖人群包括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农民工、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者。 但全国统筹并不意味着所有省市都按照相同的标准缴费和计发,而是在全国统筹的条件下,在职职工仍按照实际工资水平缴费,灵活就业人员等可以参照当地社会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缴费,基础养老金仍以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和个人指数化工资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计发。

1.2 博弈论

博弈论是指研究个人或者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约束规则下,根据自己掌握的最大信息量,通过一定的竞争行为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的过程博弈论是指某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当前实现全国统筹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各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每个利益主体都会从自己的受益角度出发,为了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保持自己当前相对有利的地位,可能会做出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肯定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或者阻碍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实施,本文将主要从阻碍的角度来分析某些利益群体可能会阻碍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顺利实施,这些博弈行为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企业与政府的博弈。

1.3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在未来的20年,老年人口将成倍增长,这无疑会为国家财政带来相应的压力。面对这巨大的压力,我国进行了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尽管如此,但是在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方面,仍在存在层次太低的问题,大部分地区只是省级统筹,甚至有些地区只是市级统筹,这无疑会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地区不平衡发展。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根据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始准备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且在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我国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利益群体博弈

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体,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政府,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以调动地方政府自我建设的积极性,也会在需要的时候对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补贴。中央政府追求的是全国福利效用最大化,地方政府追求的则是当地福利效用最大化。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方面一直处于动态的博弈过程,它是建立在地方政府利益双重性的基础上的,这一双重性将地方政府推进了两种境地,一是当中央政府在实现全国统筹作出的决策能使本地区总体收入效用增加时,地方政府会主动支持中央政府的决策;二是当中央在实现全国统筹作出的决策能使本地区总体收入效用或暂时受到损失时,地方政府会抵制中央政府所作出的决策。

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其中最关键的是全国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即由中央政府下的社会保障机构直接掌握基金的征收和支出,社保机构依照全国的基金使用情况将资金从养老负担轻的地区调剂部分基金到养老负担重的地区。很显然,这种行为会导致基金调出地区政府的不满意。此时,基金的调出不仅让他们感觉到自由裁量权的减少,也会减少当地的资金收入和使用。这时便有可能会出现政策执行过程中表面敷衍、漏报、假报基金数额的现象,这将会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的彻底执行带来一定的阻碍。

2.2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使得各个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作为地方经济利益的代表,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为了追求本地区的利益最大化,经常利用能制定地方政策的权利,构筑各种制度壁垒,出台保护本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有些省份之间的养老保险基金差异额较大,发达地区的基金结余量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

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中关于养老保险基金剩余情况中,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剩余较多的养老基金,通过这些富足的资金,发达地区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劳动人民的养老保险待遇,同时可以利用剩余的养老金支持其他的经济项目,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而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上升就意味着要将基金在全国范围内调配,将资金由积累较多的地区调剂到资金缺乏的地区,同时也意味着富裕地区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的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部分人群的养老金下降的现象,富足地区出于对本地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必然阻扰这项政策的实施。

2.3 企业和个人的博弈

虽然大多数的企业都已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处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之中,当前地方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偏低,企业缴费率偏高。由此产生企业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企业一般都按照最低工资的标准进行缴费,有些民营企业甚至会漏缴,以减轻企业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后,全国城市就业劳动者都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一缴费率,这对某些企业来说可能导致其生产成本上升,生产利润降低,有些外企可能会减少投资,这对当地政府来说也是一种利润的损失,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会影响全国统筹政策实施的效果。

同时,个人也有自身的策略行为,由于人是无法准确的预测到自己的未来,而且大多情况下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利益让给别人。因此在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上会出现一些短视行为,如:对于发达地区或收入高的的个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可能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后,是用自己的钱养活别人,甚至有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养老金的金额大打折扣,领取到的养老金大大低于以前的金额;大部分个人主要是依附于所在企业缴费,容易和企业产生合谋行为,向社会转嫁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责任,出现提前退休和冒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可能性,减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负担。

3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顺利实施的建议

3.1 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

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养老保险责任不仅有利于明确历史债务,发展可持续性新制度;而且也有利于中央与地方政府责权分明、财力平衡,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减少地方政府过于依赖中央政府养老金拨款的现象。因此,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养老保险责任的划分,实质上是要解决对基本养老保险历史债务责任认定落实、地方政府的财务依赖等问题,若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养老保险责任划分不清将会严重阻碍全国统筹的实现。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的方式,向地方政府下发合理的社会保险工作指标,因地制宜的对各个地方政府制定养老保险缴费指标和还款指标,但一定需要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的标准分开;也可以通过与薪资或者职位挂钩的方式,来鼓励地方政府明确自己的债务,及时的解决养老保险旧债、烂债的问题。合理的划分职责,才可以有效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

3.2 建立垂直的养老保险机构管理体制

建立全国垂直管理的养老保险机构管理体制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社保机构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竞争,会使全国统筹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立一个垂直的养老保险机构管理体制不仅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漏报、少报养老金的行为,也方便全国统筹方面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剂。可以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建立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垂直管理体系,做好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参保人的信息衔接,保证养老金的发放。

3.3 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强基金监管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后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资金缺口,预算内的资金缺口可以由中央政府进行补贴,预算外的资金缺口则应该由地方政府自主解决。为了确保全国各个地区的养老金的足额按时发放,应该完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可以通过增加基金投资渠道等多种方法弥补资金缺口。同时,也要加强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按时足额缴费,对企业的养老金缴费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审查,减少并杜绝企业的漏报、少报的行为。

4 结语

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关系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运行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经有了一部分的政策支持,这对于其在全国的顺利实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实现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才会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在不同地区的流动,有利于减少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更加有利于我国全面、稳定的发展。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选择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这四个利益群体,并简单的分析他们会对该政策的执行可能会产生哪些阻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总之,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仍需要国家、政府和个人的努力和配合,彻底的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实现全国统筹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既定目标[J].理论前沿,2008(18).

[2]张利军.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改革路径与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8).

[3]刘志国.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界定[J].北方经贸,2006,(2):14--16.

[4]赵全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J].行政论坛,2002,(50):17―18.

[5]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6]中国统计年鉴(2013).

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4

[关键词]空城计 博弈论 领导者

[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55-02

电视剧《三国演义》“空城退敌”这一集中,司马懿率大军十五万进攻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城内也只二千五百士兵,诸葛亮“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这时导演别有用心地增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诸葛亮弹断了一根琴弦,于是乎,司马懿不顾儿子的猜疑,立即退兵。那么琴弦之断是故意的还是因紧张意外弹断的呢?本文抛开历史真假,仅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局中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策略选择和领导智慧,以对领导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启迪。

一、《空城计》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博弈分析

(一)不完全信息博弈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重要角色,多次交锋,对彼此掌握充分。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的拥兵人数,也知道司马懿唯有攻城和撤军两种策略。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守城人数和具体策略,只能估算出一个概率,即守城的和逃跑的概率。诸葛亮摆出虚招,虚虚实实让司马懿对对手没有精确的了解。所以空城计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

(二)对局常规分析

1.诸葛亮的推理

第一,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司马懿攻城,他将被擒,逃跑还是会被擒,只能设计让司马懿退兵。

第二,诸葛亮摸清了司马懿的心思。只有大胆使用险招,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2.司马懿的盘算

司马懿根据经验得出,以诸葛亮的性格是不会冒险的,空城概率小,设伏概率大,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

(三)常规分析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博弈结构

据前所述,《空城计》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司马懿的博弈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不完全信息博弈表

1.诸葛亮设伏

①若“攻城”,诸葛亮得益为正,司马懿中计收益为负,a>b,诸葛亮收益>司马懿攻城收益,此时退兵收益大。

②若“退兵”,对于司马懿来讲只有两种情况:f>b和fb,司马懿退兵的收益>攻城,此时退兵收益大。当f

综上所述,在假设设伏情况下,退兵收益的概率大于攻城,即司马懿的最佳策略是退兵。

2.诸葛亮没设伏

①若“攻城”,诸葛亮被擒,司马懿胜利,即d>c,司马懿收益>诸葛亮收益,此时攻城收益大。

②若“退兵”,两者暂时都无大损失,对司马懿来说,又存在两种情况:当h>d,司马懿退兵的收益>攻城,此时退兵收益大;h

得出,在诸葛亮没设伏的情况下,司马懿最佳策略为攻城。

3.司马懿的最佳策略

想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即诸葛亮设伏的比例>没设伏,在假设设伏时,司马懿最佳策略是退兵,于是他选择了退兵。从这个原则看,司马懿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攻城的期望效益低于退兵的效益。

(四)对局深入分析

许多学者质疑,为什么司马懿居然不派小兵打探消息,把不完全信息转变成完全信息?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理由相当简单:如果诸葛亮被擒,司马懿就失去价值。

1.诸葛亮的深入推理

诸葛亮对大势准确的把握。曹魏政权和司马懿之间是有矛盾的。魏明帝的目的是进军蜀地,完成统一大业,而司马懿的目的是巩固政权。所以,诸葛亮是司马懿存在的价值,抓住了诸葛亮,司马懿自己的命运也难保。

2.司马懿的大盘算

司马懿清楚地认识到他只不过是皇帝的一颗棋子。可以说,他与诸葛亮是“唇亡齿寒”,魏国之所以需要他,就是因为朝中没有人可以和诸葛亮抗衡,假如此时将诸葛亮打倒,自己将失去价值,后果很难预料。

3.深入分析下的策略选择

表2 深入分析下的博弈表

①若“不设空城计,司马懿擒住诸葛亮”,诸葛亮被擒,但司马懿被排挤,收益为负b

②若“不设空城计,司马懿放过诸葛亮”,诸葛亮无事,司马懿失职,被剥兵权f

③若“设空城计,司马懿擒住诸葛亮”,诸葛亮被擒,但司马懿被排挤,收益为负b

④若“设空城计,司马懿放过诸葛亮”,诸葛亮无事,司马懿以埋伏为由退兵,继续掌握兵权h>0。

据此,聪明的司马懿是绝不会因小失大,选择第四种策略才是最佳策略,司马懿的真正如意算盘是留着诸葛亮为自己攀登政治高峰做筹码。这种不合作关系也变成一种默契(即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二、弦断之谜

两位智者通过博弈分析,选择了对双方最有利的决策。诸葛亮认为司马懿退兵的概率极大,所以才能气定神闲地弹琴,司马懿也从琴声中听到了诸葛亮的威胁――要么同归于尽,要么再决雌雄。琴弦断处,是诸葛亮给予最后的信号――是生,是死?司马懿对信号进行甄别后,于是曰:宜速退。这样做表面是放过了诸葛亮,其实是救了他自己。外人看来,这一声断弦可能是发动进攻的暗号,于是匆忙撤退。诸葛亮故意拨断琴弦,是为了给司马懿一个做出最后决定的信号、一个给司马懿下台阶的机会,同时也起到混淆对方视听的效果。

三、研究启示

(一)“共赢”价值观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决策是一种均衡,将不合作关系变成合作关系,达到“共赢”的目的。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处理诸多矛盾,与多个利益体博弈。“共赢”是从博弈论引申出来的概念,与零和博弈相对立,特点是主体双方在博弈中都得到赢的结果(即共赢)。和谐社会同样需要“共赢”价值观,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时如果只求自己利益,必然得不到各方支持,更不会有“共赢”结局。所以,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其他博弈方的利益和决策空间,找寻最优或最均衡的策略。

(二)调研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时容易出现“三拍”现象,即拍脑袋即凭直觉做决定,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大腿后悔。空城计之所以成功,因为充分掌握了对手信息。正确猜测博弈方的变量,对正确决策至关重要,而这是建立在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基础上的。

(三)长远的大局观

人力资源中有个“烧开水”理论,证明存在价值的过程有三:一是不断添柴,蓄积能源,即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二是等待的过程,不频繁掀锅盖,也就是不能急于表现自己,这种积累既要吃苦,还要谦虚;第三个过程是“水开了”,沸沸扬扬,此时要注意不要让烧开的水喷洒出来,浇熄了把你“烧开”的火。司马懿正是用长远的视角,在“等待水开”的过程中,没有锋芒毕露,因小失大。如果领导者只重视政绩工程,而忽略了长远的环境保护、民众利益、一方的长治久安,其成功也将是短暂的成功。

(四)分析问题新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运用博弈论的基础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博弈论也可以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选择出最佳的策略。笔者希望此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5

一 博弈理论简介

(一)博弈论的名称

博弈论,英文名称为Game 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刚被介绍至我国时,曾有过多种译法。有的学者根据其英文名称,直译为游戏理论;有的学者则从该理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出发,转译为对策论或对策运筹论。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博弈论这一名称。这除了由于博弈这个带有文言味的词本身的学究气浓郁而给人的第一印象较为深刻外,更重要的是博弈一词能更准确、全面地体现策略选择、依策而动以及最终结果三者的统一。

(二)博弈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如下四项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player)。也称局中人或博弈方。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独立行动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跨国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只要能独立决策和行动,都可视作一个博弈方。比如柯达与富士公司的竞争,就可看作一个有二个博弈方的博弈。一般说来, 博弈的参加者越多,情况就越复杂,结果越难预料。2,策略空间(strategy space)。是指各博弈方可选择策略的集合。strategy直译应为战略,不过战略一词对大多数博弈来讲显然过于抽象和宽泛了。每一个策略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结果。因此每个博弈方可选的策略数量越多,博弈就越复杂。3,进行博弈的次序(the order of play)。博弈中各博弈方行动的顺序对于博弈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博弈方、同样的策略空间,先后决策并行动和同时决策行动,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4,博弈的信息(information)。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对博弈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之。博弈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有关对手策略以及各博弈方得益的信息。例如,在各博弈方同时决策的博弈中,必须保证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采取何种策略,否则自己将永远是博弈的输家。得益(play off),也称支付,是指博弈方策略实施后的结果。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某博弈方选择某种策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策略。一旦确定了以上四要素,一个博弈也就随之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特别强调“理性人”的前提假定,即参加博弈的各博弈方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博弈方或社会利益。

(三)博弈论的结构

由于一个完整的博弈需具备上述四要素,因此博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不同类别:1,按博弈方划分,可分为单人博弈和多人博弈。单人博弈因为只有一个博弈方,所以它已退化为一般的最优化问题。经济学中常见的求最优问题,实际上是博弈的特例。多个博弈方的博弈较单人博弈复杂,而且两人以上的博弈会出现合作博弈问题。这样,多方博弈又将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因为在社会与经济关系中,竞争与不合作是基本方面。所以当前的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非合作博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的主要贡献,即在非合作博弈方面。2,按策略空间划分,可分为有限策略博弈和无限策略博弈。因为每一种策略都相应地对应一个得益结果,所以从理论上讲,有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有限的,而无限策略博弈的结果则有无穷多种可能。3,按进行博弈的次序划分,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各博弈方可同时决策并行动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当然,严格讲各博弈方在非常精确的同一时点同时决策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时决策是指可近似地看作同时作决定的过程,如乒乓球团体赛的出场顺序,虽双方决策可能有早有晚,但一旦敲定便谁也不许变更,因而可看作同时决策。各博弈方不是同时决策,而是先后、依次决策、行动的博弈叫动态博弈。弈棋就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博弈,双方的每一步都将取决于前面的情势。4,按信息划分,如按得益信息分类,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complete)信息,是指各方对自己每种策略的得益情况完全清楚,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在动态博弈中,如按博弈进程信息分类,可分为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美(perfect)信息,是指博弈方在决策前对其他博弈方的行为完全了解,否则是不完美信息。5,按得益情况划分,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一方收益必来自另一方的损失,这样的博弈叫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博弈方始终是对立关系;各方都会有收益,但收益总和是一固定常数,这样的博弈为常和博弈;各方不同的策略组合会有不同的收益,这样的博弈称变和博弈。显然,零和博弈是常和博弈的特例,常和博弈是变和博弈的特例。6,综合分类。综合分类是将博弈次序与博弈信息结合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按这两个标准,可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但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以及不完全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特性的博弈进行研究和求解。

博弈论 (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因此,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的人、其他企业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博弈理论又译为“决策理论”。博弈论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博弈论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博弈论研究的决策不仅包括经济学领域,而妾包括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各个领域,因而博弈论又被称之为方法论。本文拟将这种方法引入到反垄断法领域,具体分析反垄断法规则的制定过程。

二、反垄断法的博弈分析

(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运筹学与博弈论范文6

    [关键词] 博弈论与旅游学 价格战 对策

    一、博弈论及旅游价格战的博弈模型

    1.博弈论与旅游学。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近年来不仅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为其他许许多多包含竞争现象的问题提供了精细的分析技巧。随着博弈论在各学科中的普遍应用,旅游学中的各分支学科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应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分析的探索。

    2.旅游公司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价格竞争是行业重复建设、对行业总体市场容量过度乐观、企业数量发展过快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旅游的产业规模急剧膨胀,旅游公司数量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旅游人数的增长幅度,从而造成供求失衡。旅游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把降价作为争夺客源的主要手段。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在非合作博弈条件下,降价是企业的合理选则。现用博弈模型分析如下,假定在旅游市场有两家经营同类产品的旅游公司:A和B,还假设他们同时行动,并只有两种选择:降价和不降价。从而得到表1的旅游价格战博弈模型:

    (R——对双方合作的奖励,P——对双方背叛的惩罚,S——给笨蛋的报酬,T——对背叛的诱惑)

    运用画线法可求得该博弈的得益数组(420,420)所对应的策略组合(降价,降价)为本次博弈的纳什均衡。由于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虽然双方选择(不降价,不降价)要比降价好,但是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每一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会不降价而自己也采取不降价来共同分享利益,为防止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给自己带来损失的情况发生,最终双方选择的是均采取降价的纳什均衡(420,420)。于是你降我也降,你再降我也再降,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价格大战越来越激烈。这从博弈角度说明了价格竞争的必然性。

    实践证明,即使公司能够签订都不降价的行业自律协议,也是无法有效避免降价竞争的发生。因为策略组合(不降价,不降价)不是纳什均衡,行业自律协议不具强制性约束力,即使在短期内能够维持在脆弱的自律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均衡状态破坏掉。这在博弈理论中已有严格的证明。

    二、应对旅游恶性价格竞争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供需失衡的行业中,当供大于求时,价格竞争将更为激烈。然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以下对如何避免过度价格竞争做一探讨。

    1.通过改变博弈模型的结构消除过度竞争。据前所述博弈模型,旅游公司之间的价格战博弈只要符合两个条件:1)T>R>P>S;2)R>(T+S)/2,各公司的最佳选择都是该博弈唯一最优的“纳什均衡”(降价,降价)。要避免出现旅游恶性价格战,可以通过改变博弈结构,使博弈方的收益值不再符合该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

    一种方法是博弈双方主动改变博弈策略,将公司目标从“收入”调整为“利润”。以表1的旅游价格战博弈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特点,不妨假设选择“不降价”策略时,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是30%,选择降价策略时,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是20%,则得表2。

    以利润为目标的旅游价格战博弈不再符合原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博弈的最终结果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唯一的(降价,降价)。其中纯策略纳什均衡通过划线法容易找到为两个,即(150,150)和(84,84)。目前博弈论界正在研究表2所示的(不降价,不降价)这样的最优纳什均衡出现的条件和机制,一旦找到,就可以为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提供一条途径。由于其中的研究颇为复杂,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种改变改变博弈结构的方法是旅游监管部门作为新的当事人参与博弈,也有可能会使旅游公司避免出现恶性价格战。但这需要旅游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对降价的公司给予足够大的惩罚才能奏效。

    2.持续创新同样是旅游行业获得较高利润,避免过度竞争的有效途径。旅游企业可通过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而避免产品雷同。比如近几年的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在假期举行的高校游;以各种兴趣为对象的摄影游、徒步游、探险游等。

    3.除此以外,政府还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硬化企业投资约束,从而消除产业过度进入,达到供求平衡,避免过度竞争。

    总之,这些策略需要旅游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创新、调整和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