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专业范例6篇

文物考古专业

文物考古专业范文1

小米是北师大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已学习考古专业六七年了,笔者在首都博物馆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是专程赶来参观法国卢浮宫的希腊文物展览的。小米主攻的专业是陶瓷专业,在陶瓷展厅时,小米一见到自己喜欢的器物就迈不动步子。

和小米聊天中,我吃惊地了解到,原来考古领域也可以用到DV。小米介绍说:“DV在考古中主要是用来拍摄记录原始资料,记录考古工作中文物出土时的原样,以及考古的进度等。”对文物原样地记录是为了保存文物的原始资料,而对考古进度的记录则是为了制定下一步计划。

“用氢气球把拍摄设备升上天空,通过遥控控制拍摄,你听说过吗?”小米介绍说,在大规模的考古中,考古队会将拍摄设备绑在氢气球上,通过遥控装置使之升到空中拍摄,从俯视角度记录考古现场的原貌。但是氢气球升空的成本比较高,所以若考古现场有吊车,工作人员一般把拍摄设备绑在吊车上,使之在高处拍摄。当然,最节省资金的办法是工作人员拿着拍摄设备在一个相对考古现场比较高的地方,对考古全貌做俯拍,如附近的山头。但这种方法仅仅适于拍摄全景照片的地形,不一定每次考古都能遇得上,所以人们才想出了种种其他的办法。目前,氢气球拍摄的成本是最高的,一次氢气球升空大概要耗费人民币一千至两千元,考古队往往要慎重考虑后才加以使用。并且,现在利用氢气球升空拍摄的数码设备还多限于数码相机,DV的运用还在发展中。

一个女孩子在远离城市的考古现场工作,会不会太辛苦7小米回忆起她第一次下考古工地实习的情景:“那时是去江西宜丰,工作确实很辛苦,总是在和满是尘土的磁器碎片打交道。”但是,因为有DV的存在,第一次下工地的辛苦和汗水,都被他们记录了下来,在日后的回忆中变成了欢乐。“白天,考古队的摄影师拿着DV拍摄出土文物、现场挖掘,空隙时分我们就拿来拍摄我们工作的场景。那些我和工作队一起工作,一起努力,一起玩乐的场景,都被DV记录了下来。后来,我们工作队还专门把我们拍摄下来的素材做成了短片,刻成了光盘,我觉得特别有纪念意义。”

在博物馆中,我们遇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邢鹏。对博物馆中的瑰宝了如指掌的邢鹏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每一件陶瓷的制作工艺、生产年代、出处、以及一些隐藏存古物背后的离奇故事,很多我们都闻所未闻,听得我们惊叹连连。恍然间我脑子里就闪出一些画面,恍然大悟般地觉得,我一直关注的DV这个东西,其实是一个神奇的工具,这些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流传千古的轶事,难道不是只有通过影像,才能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吗?那些经年流传的老故事,和眼前这些流光溢彩的奇妙古物,也许只有通过DV造就的时光隧道,才能神奇地连结在一起吧。

而在实际的博物馆工作中,摄影技术其实已经被运用来为这些美丽的文物服务邢鹏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记录文物的超牛的技术装备:“首都博物馆曾经借助3D扫描设备对一批文物进行了360度全方位的扫描和拍摄,”邢鹏说,“在各个展厅的多媒体电脑上的那些可以全方位欣赏的文物,就是使用这些3D仪器扫描仪制作器物的骨架,再贴上多角度拍摄的器物照片制作而成的”。除了这种3D扫描仪,在记录文物中还要用到DV来拍摄文物的一些资料。相对于扫描仪,DV要方便、便宜得多。

DV竟也帮了造假者忙?

“你知道吗?因为全息摄影和摄像技术的日益发达,我们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往往不得不留一手了。”参观完后我们闲聊时,邢鹏又“抖”出了一些让我很是吃惊的事。

邢鹏说:“博物馆用DV来记录文物的具体资料,会得到比较详细的资料,便于以后的查阅,对于文物研究来说也比较方便。同时博物馆也会经常制作一些关于文物的宣传光盘,用来出售或赠送。这当然方便了文物爱好者对文物的研究与欣赏,但同时方便了文物仿造者的‘工作’。所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在制作文物宣传光盘的时候都要留一手,不能把文物的资料全部都外泄出去,否则就既难以鉴别文物的真伪又不利于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了。”邢鹏耸了耸肩.显出一副很无奈的表情。

通过他的介绍我才了解到,现在文物造假的本事已经超出了我的想像,几乎可以乱真。一些文物出版了图册后, 些旧货市场马上出现了仿造品,其尺寸、雕花和真品一模一样,连一些专家都难以辨别真伪。

那为什么DV会更有助于仿造份子造假呢?邢鹏说,如果只是图片,可能仿造者无法判断古物的实际大小,比例。但是,看在用DV拍摄的动态影像中,器物在出土现场同周围建筑和人做相对移动,经验丰富的文物贩子掐指一算,往往就知道大小与比例了。“但是仿造文物的资料来源并不只是我们的宣传材料。很多人会带DV到博物馆拍摄文物的具体资料,然后带回去研究,来仿造文物。”对于这种靠造假骗人钱财的行为邢鹏很是气愤。

讲到考古中存在的问题,我不禁想到了《鬼吹灯》这部讲盗墓历险的精彩作品。拿出来一讲,原来小米和邢鹏也对《鬼吹灯》很感兴趣。小米还说,他们的一个考古系老师也是《鬼吹灯》迷。聊到里面讲的盗墓经历,我们不禁叫绝。小米还异想天开地说:“如果《鬼吹灯》里面的盗墓者也使用DV的话,那真不知故事会有什么精彩的变化,为什么作者当时就没想到呢?

最近听说,《鬼吹灯》要拍电影版了,看来摄影技术又要上演把人们的想像变成在眼前跳跃的影像幻影魔术了。

专业考古拍摄学问多

通过与小米他们的交谈,我终于对考古摄影有了窥豹一斑的了解。原来考古工作主要分三种: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和航空考古。水下考古与航空考古技术手段最为先进,DV的应用水平也最高。而陆上考古中DV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

小米学的专业是陶瓷考古。据她介绍,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早于摄术,因此也更早地被运用于考古领域了。如今考古发掘已有专门的考古摄影体系,不仅成为一门技术,一更成为一门艺术。考古摄影不像多数摄影单纯追求艺术形式上的美,而是必须十分严格、客观、真实、全面地表现对象,更接近新闻摄彩,但是还要在照片中加入比例尺,方向方位等要素。

从学术上来说,考古摄影体系分为一般考古摄影和特殊考古摄影。一般考古摄彩的内容是地面存在的遗迹、遗物现象,如居住遗址、城寨遗址、古墓、古建筑、古代碑刻、摩崖造像等等,对篮要遗址和遗迹的地理环境,位置、地层关系,以及采集品情况也要认真详细地拍摄记录。此外还要对发掘地点的地形、地貌,现场发掘的工作状况,发掘方法和过程,地层关系考古队员工作场景、对重要遗迹、遗物的出土过程做重点拍摄等等。特殊考古摄影是指使用红外线照相机、摄像机等特殊仪器设备对一些特殊文物进行拍摄。

那么,考古摄影或摄像是否需要专业摄影人员呢?小米说:“其实当然是需要的。我国现有的大型考古队和博物馆都有专职的摄影师。据说韩国博物馆的摄影,摄像人员都是聘请相关专业的硕士来担任!但是国内一般由 于受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田野考古摄影,包括摄像和拍照的工作,一般就由较年轻的,掌握拍摄技巧的考古队员顺便负责了,具有专业摄影、摄像人士的考古队还是很少的。”

但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DV还算是考古中的一支新兵。毕竟,DV技术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普及速度虽然很快,但是还不够广。虽然现代考古无论从考古方法还是考古硬件设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但是DV应用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据小米介绍,一般的田野考古活动对DV应用还不够普遍,对设备也没有较高要求,多是使用家用DV拍摄。多数资金不足的考古队还只配备了数码相机,实际上DV可以更全面地记录考古资料,而且效果更好,只是还需要时间来推广普及。

目前,摄影和摄像都在考古中得到了重要的运用,但还是不够专业。邢鹏和小米都认为,就未来的趋势来看,在考古中设置专门的考古摄影摄像专业是必要的。考古的特殊性决定了非专业人士根本就无法胜任考古摄影摄像工作。邢鹏满怀无奈地跟我们讲述了一些博物馆请非考古专业摄影师来帮忙拍摄文物的经历。如某博物馆需要将一批文物从各个角度拍摄,做成三维图像,放到展馆的电子浏览器和网络上展示,因此请了一个国际上非常知名的动画制作公司。但是该公司配合30扫描的摄影师虽是专业的拍摄人员,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考古和文物,以为就像拍普通器物或者人像一样,只是简单地调光、按了几下快门就算完事。因此连基本的拍摄文物的校色设备都没有准备,还是在博物馆专业文物摄影师的指导下才完成这些工作的。可见文物摄影并不等同于一般艺术摄影。

考古学需要借助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来完成自身的工作和任务,考古中DV的应用也已成一种趋势,我们只有顺应这种趋势并尽可能的使其发挥最大的能量才是明智之举。

年轻人永远是DV使用的先锋

谈到目前涉足考古摄影的人员,小米说:“多数考古工作者都能接受在工作中使用DV,无论老少。但由于受项目经费、摄影人员缺乏等的限制,DV应用还不广泛。相对来说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希望使用高端的设备,从而更加完整地记录资料,所以考古队伍中的年轻人总是走在DV运用的最前端。但年轻人一般没有决定权,所以推广DV仍需一段时间。”

相信,随着DV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运用,考古摄像会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汇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我们国家的考古事业发挥重要的力量。

JVCGZ-HD7,买就送高级刻录机!

还记得本刊之前曾经介绍过的JVC直接连接HD7高清硬盘摄像机的光盘刻录机吗?这个外置的刻录机刚刚上市的时候,报价达1999元。不过抢先购买的用户,可能要有点后悔了,因为现在有经销商在进行促销,只要购买HD7,就送这台原厂的外置刻录机!而且12200元的报价,也要比之前便宜了一点。全高清的诱惑,怎么能抵挡?

松下SDR-H258GK捆绑促销

为了满足长时间拍摄的需要,此次促销搭配7小时大容量国产电池,另配摄影包,三脚架,只售5600元。这款DV是松下首次进入硬盘机型市场的旗舰级产品,配有松下标志性的3CCD技术,并加以莱卡DIC0MAR专业镜头以及松下OlS光学防抖等,内置30GB硬盘,整体性能非常强劲,它的市场零售价格是5500元,而仅仅一块7小时大容量国产电池的零售价就要150元,如此促销,性价比自然很高。

索尼DCR-SR42E多种方案,必有一种适合您

索尼SR42E是一款面向低端DV市场推出的硬盘型产品,它搭载80万像素CCD,与其他低端DV相同。该机以大变焦镜头为卖点,令人吃惊的是SR42E的镜头提供了高达40倍的光学变焦能力,如此一来它也成为了现今拍得最远的硬盘DV。针对这款人见人爱的入门级硬盘DV,经销商给出了多达6种促销方式,每种报价不同,所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相信一定有一款适合您!

* 索尼SR42E (含全国联保发票)+摄影包+单充+三角架=3780元

* 索尼SR42E (含全国联保发票)+摄影包+单充十三角架+1GB短棒=3950元

* 索尼SIR42E (含全国联保发票)+摄影包+单充十三角架+大容壁原电=4350元

* 索尼SR42E (含全国联保发票)+摄影包+单充十三角架+大容量原电+1GB短棒=4550元

文物考古专业范文2

中国当代的音乐考古学基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其来源虽亦出自对于音乐文物的考古研究,但实际内容已越出考古学的范围。”④方建军:“音乐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的音乐文化物质资料,研究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音乐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无疑可以填补、充实和丰富古代音乐史的内容。”⑤李纯一:“从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等方面来看,古乐器学乃至音乐考古学应该既是普通考古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又是音乐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其自身具有很大的相对独立性。”⑥王子初:“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史学的一个部门。是根据与音乐有关的实物史料,如古代的乐器、书谱、铭文、石刻艺术和洞窟壁画等,来研究音乐艺术的历史的科学。”⑦汪申申、田可文“: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学和考古学的交叉学科,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音乐学(特别是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和乐器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历史学、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田野发掘作业的全部技能与经验。”⑧李幼平:“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在交叉、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边缘型新兴学科”,“考古学与音乐学研究应该是它的两个基本立足点。”⑨王子初:“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音乐考古学脱胎于一般考古学,两者之间是一种母与子的关系”,“中国音乐考古学形成的初期,曾勉附于一般考古学界之骥尾。”⑩“音乐考古学是考古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音乐考古学是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其时空框架必须借助一般考古学的地层学和类型学以及考古学利用的其它各种手段才能建立起来。同时,音乐学的理论应该是音乐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輯訛輥方建军:“音乐考古学主要是考古学与音乐学尤其是音乐史学相互交叉、影响和渗透所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具有从属于考古学和音乐史学的双重性质,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輰訛輥“中国音乐考古学则从普通考古学中萌芽,是中国考古学滋养下本土化的产物。在研究方法上,中国音乐考古学也受到了考古学和音乐学(尤其是历史音乐学)的双重影响。”輱訛輥这些文字表述略有不同的定义显示:普通考古学是音乐考古学脱胎的母体,萌生、滋养的基础,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一元,基本立足点之一,等等。这种深刻的认识,基于音乐考古学萌芽期的实践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音乐学界在文物、考古学界的帮助和推动下,创立了音乐考古学科。迄今为止,这一新兴的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出版了大量的专著成果;参与了一次次的重大田野考古发掘;基本完成了与文物考古鼎力合作的基础性工程《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常设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并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音乐考古学呈现着繁荣、活跃的学术景象。不过,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中国音乐考古学与普通考古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潜在着影响学科发展的因素和不可忽略的隐忧。

在理论上,迄今为止,中国音乐考古学并未受到中国考古学的正式认同。在考古学理论著作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的“考古学”条目中,受普通考古学影响所产生的特殊考古学分支现已包括了诸如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等等,并不包含“音乐考古学”。輲訛輥在实践上,中国现行的考古事业管理制度,只有国家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历史考古专业才有考古发掘权。以音乐学学术身份出现的中国音乐考古学家从身份和职业上均未被纳入考古界之列,更难以进入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发掘领域。而在考古事业的机构和职位序列里,也没有“音乐考古”的建制和席位。于是,音乐考古学与普通考古学在田野发掘的交叉重合区域里存在着制度性的专业脱节。音乐考古学与普通考古学的学术衔接保持着一种“你发掘,我研究”的线性流程及默契。音乐考古学家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停留在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和出土文物资料做案头研究的阶段。偶尔几次考古大型发掘项目的参与,也是来自考古界少数知音的邀约,而非制度性保障下的常态工作。这种情况对于两个学科和艺术及文化遗产事业都是不利的。自20世纪后半段开始,世界考古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建立完整的古代物质文化谱系研究逐渐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重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视野已从证经补史的窠臼中脱离出来,从线到面,从物到人,进一步扩大到全面探讨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认识人类历史的进程及发展规律,形成更为广阔深远的独立的阐释系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考古学对人工遗迹和遗物的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研究,如果涉及到精神文化领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考古学面对古代音乐遗存时,尤为如此。作为物质的研究对象,考古学可以对其采用类型学和年代学的方法进行一般的研究,诸如物态的一般描述、分型、分式、断代等等。由于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专业意识的局限,在现实的田野考古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如下问题:(1)遗存的现场处理有发现障碍和信息疏漏。往往忽略掉:作为礼乐遗址的环境信息,乐器的使用痕迹及详尽的存放状态,器物的结构及附件的配套关系,等等。比如曾侯乙墓,其大量礼乐器实物及由之显现的礼乐场景,引起了研究者从音乐遗址的角度对整个墓葬再审视。这个后起的理念已经错过了发掘过程,难免损失掉一些原本可以捕捉到的蛛丝马迹。同样,由于缺乏经验和敏感的专业意识而令人惋惜的事例,还有出于现场的清洗保护处理,该墓笙簧与笙苗的关系以及笙苗的管序被扰乱、移位;琴、瑟上弦和柱可能存在的遗痕也完全杳无踪影。(2)遗存的信息采集不敷使用,缺少有效的素材陈述。通常的考古发掘报告多从人工的遗迹、遗物的角度,谈论其层位关系、具置、器物组合、保存状况、自然环境;描述其形状:大小、数量、位置、方向、文字、纹饰;报告其材料(原生材料和加工材料):质地、硬度、质感、火候、声响等。但对于音乐文物尤其是古代乐器的观察和描述,往往是语焉不详。比如乐器,往往是:结构不明、数据不全、交待不清,还缺少专业的鉴定、测试、分析报告。相关的照片资料一般只能反应器物的整体和外观,没有关键部位的特写,等等。由此提供的实物和资料只能作为古物学标本而不是音乐考古标本。(3)遗存的报告无力提供艺术史解读。对音乐遗存尤其是古乐器的认识,“形”仅仅是表“,形”上所含的无形的信息———“音”才是其灵魂,音乐学对于“形”的追逐是为了究其“音”。音乐考古就是要从这些有形的物质中获取无形的音乐信息,考查出当时音乐的结构性元素和音乐生活方式。由于解读和描述能力的专业局限,现有许多发掘报告都难以对音乐学问题提供直接信息和知识支持,更谈不上建构和还原当时的音乐活动场景。许多音乐遗存的发现需要千载难逢的机缘,其出土时的环境信息以及器物附着的迹象往往极易消失并不可再生;某些音乐文物以极其脆弱的材质身处现实的保护条件也许还会得而复失。这一切,如被熟视无睹的目光掠过,是其不幸,更是今天的大不幸。考古学不能有音乐考古盲区。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开拓音乐考古领域。学科设置和学科建设并非纯学术问题。#p#分页标题#e#

一个学科的确定和建设,需要相应的行政归属和管理、专业设置、机构设置、教学培训体系。普通考古学对音乐考古学的不认同,自然会影响到考古学相应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体制结构和管理制度,影响到其对音乐考古学的支持力度和贡献,影响到考古学自身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而形成的显性和隐性的“行业壁垒”,最终会影响到音乐考古学的良好生态和成长。这将是考古学学科的损失,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事业的损失。关于音乐考古学与考古学的关系,音乐学界的认识也不统一。本文开篇所罗列的有关音乐考古学的定义,全部出自音乐学界,其在音乐考古学的归属上有如下分歧:音乐学分支、音乐史学分支、音乐史学和考古学双重性、音乐学和考古学双重性、考古学特殊分支。显然,也有音乐学者不认同音乐考古学归属于考古学。部分学者在强调音乐考古学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时,强调音乐考古与考古的区别和剥离,对考古学之于音乐考古学的关系在观念上有些疏远和游离。诚然,一个独立的学科必须有其可独立之处。音乐考古学与普通考古学的区别在于:(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通过考古学方法所获取的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而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音乐文化物质资料,其中除了考古学方法获得的资料之外,也包括传世的文物;(2)考古学研究重点在实物本身,音乐考古学的研究重点是从实物中考察出其所承载着的当时音乐的结构性元素和音乐生活方式;(3)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音乐考古学除遵循这些方法之外,还需要运用音乐学的研究方法;(4)考古学研究的历史下限在元代,音乐考古学研究的历史下限在清代;等等。随着这一新兴学科的不断成熟,它一定能逐步形成一套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尽管如此,音乐考古学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并不能使其摆脱它对考古学的依附性。音乐文化遗存的发现和获取基本都来自考古发掘,这些文化遗存的时空坐标需要用考古学方法标定,针对实物、图像、文献、遗址的查验、检测、纪录和考证,现场调查及整理是音乐考古基础性工作。如果脱离考古学来孤立地看待和研究音乐文化遗存,脱离对音乐文化遗存的时代、文化区系、类型序列、共存关系、从属关系、器物组合等考古学的综合考察与分析,音乐考古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搞音乐考古研究,如果不能掌握类型学、不能掌握考古学文化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这种考古学的研究是似是而非的,这就脱离了考古学基本手段去研究,和过去的古器物学没有什么区别。……有了这些基本认识,有了在考古学整体基础上把握的音乐考古学,这才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脱离这个基础,那都似是而非,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音乐考古学。”輥輳訛由于现行体制的障碍及其由之产生的与考古学的游离意识,在音乐考古工作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不辨器物的考古学关系,将不同年代或不同墓葬的出土物盲目合并组合,视为同期器物研究;(2)不辨器物群内在的组合关系,盲目将入葬组合等同于原始组合;(3)不实地全面、具体考察原物,仅凭发表的资料和数据望文生义,很难触及研究对象的实际及其规律;(4)不顾及器物的考古学背景,就物论物,缺乏体系概念和人文视野;等等。这些不循考古学方法的研究只能使人误入歧途。

此外,音乐考古学也只有在考古发掘和调查中参与抢救、采集、保护古代音乐文化信息,才能担负起自身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无可替代的责任。音乐考古学者直接从田野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往往更具体、更详尽、更实用、更有效。音乐考古学者由古乐器音响检测到音乐形态研究,由编钟铸造技术观察到编钟调音规律的发现等等,都是音乐考古学者深入考古发掘整理工作的成果,也是音乐考古学对考古学古乐器断代的反哺和重要贡献。音乐考古工作者要参与发现,从田野发掘工作做起,在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分析、报告编写和专题及综合研究等各个环节主动参与、积极回馈,在与考古学的渗透中更加主动、更加深入、再加靠前———音乐考古学植根于考古学的沃野才能根深叶茂。

音乐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滋生于音乐学、考古学,也从人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来自古文字学、声学、冶金铸造学领域的学科需求和成果反馈,也会影响着音乐考古学的信息采集、整理、记述和解读;自然科学和新技术会开阔传统器物学的观察视野,深化对音乐遗存的认识程度和相关研究。这是音乐考古学学科成长的条件和背景,也是其新兴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表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动和实践的积累会逐渐明晰这一学科的架构体系,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会廓清这一学科的属性。不过,回顾音乐考古学的萌生,是考古学的启发、考古资料的吸引和刺激,促成了音乐学(主要是音乐史学)学者的进入;是音乐学与考古学的合谋催生了音乐考古学的建立;是两个学科突破认知局限的需求形成了学科交叉、渗透的新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考古学与音乐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重叠,在研究方法上互为通用,在对象释读上互为补充。虽然还有其他更多学科在这个领域里交汇,从学科最基本的结构关系看,音乐考古学确实具有从属于考古学和音乐学的双重性质,并更倚重于考古学。音乐考古学与考古学在学科关系上存在着的上述现象,是音乐考古学作为一个边缘学科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音乐学家、考古学家更多地了解对方,了解对方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了解对方的长处和局限,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合谋与互动中共促学科发展。

当然,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在国家推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遗产事业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之下,作者愿对中国音乐考古学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音乐考古学科建设要与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文化遗产”的概念拓宽了“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标志着新世纪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考古学定位为一级学科。音乐考古学科时逢成长的大好机遇。事业是学科的依托和动力,事业的发展需要队伍保障和政策支持,也会对相应学科提出刚性需求,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考古学者应该在遵循学科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紧密与文化遗产事业相结合,力求进步,积极贡献。

文物考古专业范文3

参与项目:新津宝墩遗址

白天打探孔晚上写日记

今年23岁的周丽已经算是“资深”实习生了。说起第一次随着考古队的师兄们出野外下工地的情形,周丽回味一番后形容那滋味“五味俱全”。当时,周丽和其他同学一起以实习生的身份随考古人员参加新津宝墩遗址的野外考古工作,第一次从理论课本走到真正的实战中,周丽和大伙儿一样,既新奇又激动,扛着洛阳铲,一副要去组队挖宝的气势。在周丽一行人的设想中,“考古工地的探方已经挖好了,我们到了就直接下探方,开始挖掘文物。”而事实是,带路的师兄丢下一句“就是这儿了”之后,众人都茫然了,周丽四下一张望,眼前明明是一片稻田庄稼啊,探方在哪里呢?“师兄告诉我们,实习第一天的任务就是在这片庄稼地里,用探铲打探孔,然后确定探方大致位置。”

所谓打探孔,就是利用探铲来探测土层,铲子朝地下用力一戳,最深能到达地下两三米深,提出探铲后就会带出泥土,“通过土层的信息,可以了解地底有无文化堆积层,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凭借土层所显示的‘信息’基本就能确定文物点。”周丽将读取土层信息形容为“让泥土讲话”。这项工作可说是体力值和经验值的双重考验。“我们拿着探铲在田地里到处打探孔,吹着冬天透骨的风,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从兴奋喜悦到迷茫。不仅如此,一天下来,整个人都累成‘狗’。”但是,这第一天的实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按照考古老师的要求,在完成了野外工作后,还要于当天写一份探方日记。和第一次野外考古一样,探方日记也是实习生们以前在课本里从未接触过的。“同学们就从晚上8点坐在一起商量日记怎么写,各自发挥。有的抒情、有的记流水账,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终于磕磕绊绊各自写完报告。第二天拿给老师们一看,自然是各种不专业的笑话。”对于这些首次出野外的“新兵”,整整3个月的实习期全部在当地度过。

参与项目:成都战国时期墓葬群

来回查看几千平米工地

今年的暑假,周丽再一次来到成都考古院实习。这一次,她被派往的考古工地是位于成都市百寿路的一处战国时期墓葬群。周丽这次去实习的工地是一处古墓群,她身边一些非考古专业的朋友也止不住好奇地打探:“那处古墓里面有没有挖出千年不腐的尸体啊?”聊到朋友们的《鬼吹灯》“中毒现象”,周丽则爽朗地哈哈大笑,“我只摸过千年的遗骸,没见过千年不腐的尸体。”

绝大多数同龄的小姑娘说起古墓,多少都有点心生怯意,周丽说起这处战国墓葬群时却是神情兴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墓葬,而且是战国时期颇具规模的一处墓葬群!今年过来实习时,听到考古院的老师安排我去这个工地实习,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我可以学习到墓葬发掘的步骤,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有机会看到遗骸如何复原的呢……”周丽眉飞色舞地讲着古墓发掘中可能出现的“奇遇”。对于自己“女汉子”的一面,周丽有点不太好意思地解释,“毕竟接触的是这个专业,亲手接触遗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女汉子’的。”

周丽说,这处战国墓葬群从去年底就开始进行发掘了,目前发掘面积已约有四五千平米。这次实习中,周丽已有了可以独挡一面的能力,“最初实习的时候,我们每个实习生只负责自己发掘的探方。这一次就不同了,几千平米的工地,忙起来的时候,每个探方我都要来回查看。”

战国时期的墓葬是什么模样呢?有无幽深狭长的甬道呢?对于记者的好奇心,周丽则解释说,“在墓室外设计甬道,是汉代才开始出现的墓葬文化,战国时期的墓葬则是直接在墓坑里放上木板或船棺。”几句深入浅出的考古科普,便可看出周丽此次实习收获颇丰。

案头工作

用“纸屑”做器物线图

7月6日的成都仍是瓢泼大雨,这样的天气是去不了考古工地的――在考古的行当里,正在发掘中的考古现场行话称之为“工地”。不去工地上的日子,也不意味着今天就会很轻松。周丽作为一名实习生,就算当天去不了工地,早上9:30仍需准时出现在成都考古院,展开资料整理工作。“案头整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精细活儿,所有考古现场的信息都需要清晰明白地反映到材料里。我现在做的就是器物线图,你看我这满桌的小纸条,不知道的还以为都是废纸屑呢,其实这些东西很重要。”周丽的办公桌上,一排排整齐地摆放着被裁剪成两三厘米长短的小纸片,随手拿起一张细看,只见上面描画着各种或圆或扁的形状图案,图案下还写有一些不同的代码和数字,周丽解释说,“这个图案是宝墩遗址出土的脸口罐,下面标着H5:1,H5的意思是指这个脸口罐在5号灰坑出土,器物编号为1号。”原来,这些纸条都是宝墩遗址等考古遗址发掘的相关资料,不同的地层出土了不同的文物,周丽做的事情便是探方里每一个地层出土的文物图表全部一张张裁剪下来,又按照出土时的堆积层顺序一张张粘张在纸上,做成器物线图。面对如此琐碎细致的整理工作,周丽却是哼着小曲,做得兴致勃勃,她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喜欢考古啊,所以事情即使再辛苦再累,给我的体验也是‘痛并快乐着’”。

实习感悟

考古研究就像刑警破案

最初,周丽的大学专业其实是历史系,在大一上学期时,周丽旁听了几次考古系的课程之后,对考古的痴迷就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她便从历史系转向到了考古系。

尽管嘴里说着考古的艰苦不易,但周丽还是干劲十足,“以前我们只是看着别的考古专家发掘出一件件的出土文物,而实习的日子里,自己真正发掘出硪患文物以后,那种参与历史当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别提有多棒了!”

用周丽的话说,考古研究就像是刑警破案,“在考古遗址处,我们看到的是现场,是行为过后的遗迹,要追寻的则是行为过程和复因。地层里的陶片、石器、骨头,都是会‘进话’的证据。它们所说的‘话’,从发掘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在我的手里和眼里,需要一点点去解读。”随着这处战国时期墓葬群考古发掘的深入,和所有人一样,周丽对墓主的身份越来越好奇,墓主是谁?有着什么样的过往?他与周这些墓葬主人的关系是什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出土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每当我想着这些问题,拿着墓葬里的出土物品时,总会调动所有的知识小雷达去解读它们,通过陪葬物的纹饰、精美程度等信息,去判断墓主的社会阶层,让陪葬文物‘说话’。”周丽形容做一名考古实习生的体会,便是每天都有新鲜感,“因为,你不知道今天会挖出什么宝贝来!”

■“奇葩”专业

高尔夫管理专业

早在1997年,深圳大学就成立了高尔夫学院,开设了高尔夫经营管理、高尔夫场地管理、高尔夫运动与训练等相关专业。随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专业。

殡葬管理专业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内设两大专业方向,分别为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方向和陵园设计专业方向,其中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方向下设三个专业,分别为殡葬服务专业、殡葬设备专业以及防腐整容专业。

研究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于2012年成立,不过学员廖廖无几。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5年公共管理硕士”的招生简章当中,没有了之前的事业管理方向。

马科学专业

2011年,青岛农业大学开设了动物科学(马科学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涉及马匹生产管理、马营养与饲料、马育种和繁殖、马调教与护理、马术基础等方面。

大麻种植专业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科斯特丹大学开设了世界上最早的大麻种植专业之一。

惊悚电影研究专业

英国德比大学开设了一个新的硕士学位专门研究惊悚电影,能够很好地满足某些人的喜好。这个专业的课程包括鬼怪、杀人和吸血鬼等系列课题。

文物考古专业范文4

综合类专业院校的艺术专业也有以独立的艺术学院或艺术系的形式而存在的,也有与人文社科类系、部并存的,但无论如何,其专业数量和规模、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均无法与专业艺术类院校相比,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专业类院校也不完全相同。但作为综合类院校,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来促进其他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同样,我们也要提倡将不同专业、学科的资源合理利用。艺术考古是一个艺术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作为文化大国、文物大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多的课程体系都应该有机地结合,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化与综合性的发展格局。综合类院校开设艺术考古课程,无论在师资配备还是实践资源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作为艺术类学生必备的综合知识素养,艺术考古可以以讲座形式来开设。

艺术考古介入艺术类专业教学,是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中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的有益尝试

艺术考古是介于考古与艺术两大知识领域间的一个新兴学科,是高等艺术院校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教研成果,也是综合知识体系教学改革的总结。该课程体系主要由四大方面综合而成,一是艺术考古与专业知识点综合理论基础的讲授,使艺术类学生能基本掌握艺术考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关艺术考古及美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艺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独立从事相关科学问题的分析与实践创作;二是博物馆实习参观与考察;三是艺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四是实践作品的完善。目前,国内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如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虽已开设了艺术考古相关课程,但艺术考古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尚未开展,因此,我们倡导艺术考古本科教学应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逐步开设,以充分发挥艺术考古教学的基础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艺术考古学教学体系。艺术考古课程介入艺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促进艺术类专业研究方法、思考方法与实践创作方法的创新。艺术考古不同于艺术创作,它是一门严谨而科学的实践课程,掌握艺术考古科学的正确研究方法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艺术考古专业人员来说,他们首先重视的是资料搜集能力的培养,实地调研考察能力的培养,对前人研究成果理性分析与评价能力的培养,文献调查及综述能力的培养;其次是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及科研创新、追踪学科发展动向能力的培养;第三是个案、专题研究、综合研究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第四是科研成果展示能力的培养。在艺术类院校本科教育中介入艺术考古教学,开拓中国艺术教育的新视野和新领域,建立科学、完整、崭新的教学思路与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对学科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对艺术类学生严谨扎实的专业创作提供良好的科研基础与学养基础。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考古研究思路和艺术专业创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需要经过收集素材、构思草图、选题定位、创新提炼、作品成型等诸环节,只是艺术考古更侧重于对实物、实证的掌握,以及对历史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研究与挖掘论证,而艺术创作更侧重于在观察基础上形成独有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但艺术考古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将促进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同时,艺术考古课程介入艺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探究,也可以对艺术类学生的学科素养、感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对于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品牌保护意识的提高,创意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等。多知识领域的融合,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一些新机遇。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综合能力的低下,而宽泛、交叉知识体系的建构,特别是对边缘知识体系、零散而小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效组织,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不同专业的价值。当前,中国文化正在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与冲击,中国的艺术教育如果不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不主动地与其他学科进行合理而有机的结合,就不可能产生更大的艺术成就和科研成就。社会的发展已促使各个学科更广泛而深入地结合,多学科交叉教学已不是一种“时尚”或“潮流”,而是教育发展必备的基本手段之一。以艺术考古学教学为硬件条件,对艺术专业教学展开深入的探索,是适应社会需求、促进教育发展的有益尝试。

结语

文物考古专业范文5

2005年,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正式启动文化经济职业岗位培训新项目,包括职业艺术品评估师、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职业艺术品包装是由师、职业艺术品拍卖师等,古玩鉴定人才培训的空白有望得到缓解。

古玩收藏走俏 鉴定专家断档

上海市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是个复杂的体系,包含了很多门类。而长期以来,我国文物古玩艺术品的鉴定都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进行,这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青年人才的发展,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大量考古文博专业的毕业生转行和流失。目前我国的鉴定人才匮乏,中青年鉴定专家几乎断档。

古董文物收藏的热潮使得专业鉴定人才需求激增。上海市书法协会秘书长戴小京介绍说,现在的鉴定人群主要是三类:文博部门的保管员,占比例最大;学者,具备丰富的文博知识;考古及文物修复人员。三类人群中,学者最受人欢迎,但是往往实际经验不足,鉴定准确性值得推敲。独立的文物古玩中介鉴定机构凤毛麟角,独立于任何文物古玩经营机构的权威艺术品鉴定师极少,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于拍卖行、艺术品公司、古玩店的权威鉴定估价师更是缺乏。

2003年7月,国家确定了文物鉴定师的职业标准,要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取得资格证的,将不能从事这个行业。标准是推出了,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文物鉴定专业人才依然相当匮乏。像河南这样的文物大省,取得这种资格的目前只有7个人,全国也不足百人。

速成培训遍地 长效正规是本

古玩字画收藏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精于此道,他们寄希望有权威的古玩字画鉴定机构和鉴定师来为其出谋划策,当然也有不少爱好者想参加培训,了解、掌握这方面知识和规律。由此,使鉴定培训市场骤然升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去年以来,北京、广州、上海及成都都举办了鉴定师培训班,还有不少短期的诸如“鉴赏班”、“兴趣爱好班”。

针对目前文物鉴定人才的培养方式,特别是各种鉴定培训班盛行的现象,戴小京说,鉴定是既需要学术知识,又需要一定经验的专业,要成为鉴定专家是很难的。如果能在大学设立的考古、文物等相关专业,进行长期、正规的学习,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很多文物爱好者由于年龄等原因,很难进入大学接受正规教育,因此,短期培训也具有一定作用。如果举办方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聘请一些水平较高的具有辅导能力的专家授课,教学安排正规,学员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是会有一定收获的。但对普通人和一般爱好者来说,系统地进学校学习已经不太可能,眼下便捷的途径就是参加“古玩艺术品鉴定估价”培训。

但短期培训只能练就一些基本功,一位资深收藏家说,火眼金睛是练出来的,这些人手上“通过”多少宝,摸过多少真货,交过多少“学费”,自己心里最清楚。鉴定是既需要学术知识又需要一定经验的。通过培训的学员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和相关经验,但还需要到实践中去印证和锻炼。要通过学习、实践、认识、再认识的反复熏陶,才能达到一定的鉴定水平。当然,要想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需要去除急功近利心态,苦心钻研才能有所成就。

■相关链接:

■上海市文物经营专业技术水平认证

主办机构: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证书等级:初、中、高级书画经营;初、中、高级陶瓷经营;初、中级玉器经营。

文物考古专业范文6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等教育;问卷调查分析;地层古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99-03

《地层古生物学》是地学类各相关专业如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是整个地质学的重要基础。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该课程在国内地学院校的教学以传统型教材为主,这与该课程所涉及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在近二十年快速发展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很不相称[1,2]。为此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明确提出了使用英语等外语(双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近年来的教学活动让我们不断意识到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我校工程地质类专业本科生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并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之大趋势的有效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除汉语外,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领域的教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完成专业学科的教学;语言目标是指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在这三个目标中知识目标是首位的,因为双语教学中“教学”是首要的,其目的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其次是语言目标,它是在学习者掌握专业课的同时要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的实施,使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既让学生获得了专业课知识,也使学生在习得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在创设的英语情景中学习和巩固专业外语。就专业领域而言,进入21世纪,地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地球科学的主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之一和常规课堂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地层古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可使学生及时跟踪古生物地层学国际前沿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看到了对《地层古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地层古生物学》课程作为本校地质工程专业校级课程建设立项,为了满足国家教育部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本校地质工程专业“211工程”的建设需要,这种双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也可以通过学习更快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但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国内,极少有高校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来讲授《地层古生物学》,可供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因此,自2011年开始,在对国内、外相关课程资料的调研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多媒体双语课件为工具尝试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了解几年来该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本文作者参照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采取集中发放问卷、即发、即答、即回收的方式进行调查。对本校地质工程专业2011级地质专业的73名必修本科生发放问卷,回收73份,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达100%。

问卷内容设计双语教学必要性、效果、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十个问题[3,4,5]。见表1、2、3,现分析如下:

一、调查结果[6]

1.学生对双语课程设置的态度及评价。

总体来看,学生对《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学习效果以及双语课件内容的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程度分别达到64.4%、70.8%和57.5%,这表明学生对于双语教学方式认可程度较高并注重课程知识的获得。同时也应看到小部分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设置持否定态度(4.1%),表明双语课程的开展仍有一定的阻力。

2.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评价。从教学方式、教师英文水平、教材与授课内容的匹配和教学互动方式四个涉及双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反馈来看,多数同学(61.5%)认可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即课堂教学为主,课下阅读为辅,实践教学巩固的方式,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对象.对于双语教学而言,师资问题是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显然是《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受访同学认为授课教师的英文水平较高(61.6%),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地层古生物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多年从事地层古生物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对于双语课程教材与授课课件是否统一的问题则分歧较大,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教材与授课课件都应是双语的,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教材采用中文即可。而就课堂双语互动式教学法绝大多数同学(70.4%)表示了认可。

总之,从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导,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师的教学水准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双语教学与其他形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多重目标性: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在双语课程对提高英语水平和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是否有帮助这两个重要问题上,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包括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有促进作用(61.%)。除此之外,还有提高专业课学习兴趣、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开阔国际视野的作用。而且,多数同学也仍认为《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有较大帮助(61.6%)。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开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双语教学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通过近年来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并联系上述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1.双语授课内容。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向导,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选取好的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考虑本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地层古生物学》课件大量引用国外最新教学内容,并给出可参考的原版地层古生物学教材[7,8],以适应部分英文水平较高的同学需要。

2.教学方式。双语教学模式大概的教学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全英文式教学;第二种是用英文的教材,但是在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大致相等;第三种,就是还是要用英文教材,但是授课的模式还是保持全中文讲授。这三种模式又被称为“沉浸式―过渡式―保持式”。考虑到本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采用了第二种模式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具体化,多媒体课件使用了大量图片或动画,使所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记忆。课堂教学采用中文为主(60%),英文为辅(40%)的教学方式,更加贴切我校学生实际需要。在课件中大量使用英文段落,提高了学生专业外语水平,方法可行。同时结合课程进度,介绍国际当前地层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们能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以上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地层古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但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建议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

3.因材施教。鉴于目前国内地学院校《地层古生物学》采用双语教学的案例少见且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与国内985大学校相比可能尚有差距,加之《地层古生物学》一直以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广泛、记忆内容多为特点,国内目前也无可用的双语教材,考虑到这些问题,采用中文教材,双语课件,中文讲授为主,英文讲授为辅的方式比较符合目前的学校实际。双语教学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培养开放型人才战略的需要。通过对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地层古生物学》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有较强的欢迎度,教学质量较高,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们认为,双语教学不能一刀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结合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

4.来自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建议。为集思广益并充分了解学生对《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真实想法,问卷调查最后还就《地层古生物》双语课程建设应达到的理想目标广泛征求同学们的建议,其中大多数都是合理诚恳的,主要还是针对课堂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讲授方式、如何能让理论知识更好地被掌握、实例的有效性,最重要的莫过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加快信息反馈和解决。这说明,《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加以分析和解决。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文中一些观点难免失之于粗浅,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杰.《微体古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1,(1):54-56.

[2]于兴河,郑秀娟,李胜利.地质学高等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0.

[3]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94.

[4]蔡竟业,杨远望,朱学勇,等.高校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比较教育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92-194.

[5]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10,(3):51-55.

[6]陈肖慧,沈峰满,张丽,等.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看双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7]D.R.Prothero,Bring fossils to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paleobiology[M].USA:McGraw-Hill Publisher,2004:496.

[8]H.L.Levin,The earth through time[M].USA:John Wiley&Son Inc,2003: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