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产业范例6篇

环境保护产业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1

—浅析环保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目前全球化的整体经济形势下,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通过石油美元大棒对我国经济的围追堵截,我国环保产业依旧需要不断进步以为我国经济之发展助力,也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一个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基础。对于我国的环保产业,我们需要政策的鼓励,法律的规制,投入的加大。

关键词:环保;产业;经济;

总书记在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将绿水青山放在了同金山银山一样的地位之上。在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正确且及时的决定。但另一方面,站在国家发展经济的角度上说,以绿水青山所代表的环保产业抑或说是环境友好产业(Industries respectueuses de l'environnement)既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又是对目前以美国石油美元体系为代表的经济霸权的应对与反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由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保护型发展的彻底转型。而环保产业本身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环保产业的类型

在我国目前为止存在着三种环保产业的类型: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企业(民营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环保产业。首先,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主要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环保基础设施(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主要包括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大型的核电设施,大型水电设施等等。这些设施一方面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负责运营与管理,其工作人员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另一方面这些设施也具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性质,具有公益性。其次,民营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包括民营企业本身包含的环保组成部分,例如民营工厂的环保废水废物处理设施。还有便是一些民间的环保组织对于环保所进行的一些努力。比如,义务植树队,义务垃圾清理队等等。最后,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环保产业指的是目前广泛流行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及对于环境保护产品与相关配套服务的出口与进口。

二、环保产业的运作模式

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运作模式包括:生产终局控制模式,生产过程控制模式,绿色产品开发模式。其中,生产终局控制模式指的是在相关产业的生产终局进行管理以求达成环保之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厂的废水废物处理系统。对于废水废物的处理,往往处于生产的末端。此实为一种被动性的环保产业,并非主动性的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模式则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体现环保理念,将环保方案贯彻到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之中。例如,小米公司最新的小米全自动工厂,在整个生产环节,从设计理念到生产落地,均体现了环保理念,为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方案。绿色产品开发则是指,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说,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去代替污染环境的产品。例如,用节能灯去逐步替代白炽灯,用以电取暖代替烧煤取暖等等。

三、环保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毫无疑问,我国的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持续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这包括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经济与行业结构带动作用,成本收益带动作用。首先,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是指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本行业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上海的特斯拉汽车为例。上海市相关部门允许美国特斯拉公司在上海全资建厂生产特斯拉汽车,作为交换条件,特斯拉汽车所需的相关配件需在中国生产或采购。这不仅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得到了目前国际最先进技术的加持,而且特斯拉新能源汽车所需配件的国产化,也带动国内相关新能源汽车行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鲶鱼效应显著,对于我国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其次,经济与行业结构的带动作用是指相关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使得相关产业与行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山东核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说,海阳核电1号机组取代当地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130万吉焦,有效改善区域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这个中国山东的滨海小城,开启了我国核能利用的新篇章,毫无疑问对相关经济与行业结构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最后,成本收益带动作用是指通过成本收益的权衡,吸引相关环保产业从业者加大投入,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我国的光伏产业,从需要国家相关相关政策帮扶,到勉强自己自足,最后到现在的出口世界,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光伏产业从弱小走向强大,而且反映了相关产业确实为相关从业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2

(一)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1.生态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1)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三大产业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空间和物质条件。比如,环境中的矿藏、河流、森林等要素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的自然基础,可发展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特征的产业结构。(2)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水热失衡、土地贫瘠、山高路陡,将会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发展。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的脆弱性极易造成经济的脆弱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约束农业资源对农业经济的严重制约,进而制约工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贵州在产业发展道路上艰难跋涉、收效不显著的根本原因。

2.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地处黔西南的晴隆县,山高、路陡、谷深,石漠化在贵州最为严重。在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的状态下,结合当地气候具有发展多元化畜牧业的优势,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开发项目,大力发展种草养羊,带动农民致富,创造了一种在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晴隆模式”,成为南方喀斯特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典范。(2)不合理的产业发展阻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民有家庭放养牛羊的传统习惯,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但是,牛羊养殖业基本上是在对天然草地进行掠夺式的利用下开展的。无节制地放牧使草地缺乏恢复再生的时间和物质投入,退化严重,草地植被破坏后很快沙化,出现水土流失,使草地及周围变得既不能农又不能牧。

(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整合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整合是利用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化等途径和手段达到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和谐统一,实现两者之间协调发展。这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双方互相促进,互相优化,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其实质是缓解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具体来说,可以理解为双方不互相抵触,即产业发展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阈值范围,不能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

贵州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的现实路径

(一)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绿色化发展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绿色农产品首先应使农业类型由耕地型农业逐步转向非耕地型农业继而向非农业产业型农业演进。农业结构模式则由过去单一的粮—猪型结构因地制宜地向农果林、农林牧等多种模式发展。一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手段,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退耕还林创造条件。二要在确保粮食总量增长、粮食完全自给的前提下,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烟、油、茶、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比重和质量,还要多种植蔬菜、花卉苗木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三是在退耕地上发展效益型林业,扩大经、药、果林比重,根据林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药材及其他名、特优产品,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产品作为支撑,表现在物质形态上就是绿色产品。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发挥贵州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开发绿色农产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各地的实践,喀斯特山地尤其是退耕还林中已梯化的耕地,适宜种植核桃、板栗、油桐、花椒、杜仲、金银花、刺梨、黑梅、杨梅、竹类、棕类、生漆、乌桕、油茶、苦丁茶、观赏苗木、绿化苗木等,并努力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增加农民致富的门路。

2.转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走农业生态化道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山区,目前已初步探索出猪、粮、果、沼(气)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贵州毕节高原岩溶山地开发扶贫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贵州晴隆岩溶山地人工种草养畜建设模式、荔波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等,并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典型。如喀斯特地貌约占82.65%的荔波县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景区保护建设、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农村能源改造、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龙里县依托生态农业科技成果,结合当地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将生态村建设与喀斯特山区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赢。毕节试验区在循环农业理念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绿肥—畜禽—沼气—沼肥—种植”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民种绿肥喂猪,猪粪制成沼气,沼气用来做饭、点灯,剩下的沼液、沼渣可以给橘树等各种农作物当肥料,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又方便生活,节省了肥料,还提高了种植效益和养殖效益。

3.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贵州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运用。一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减轻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二要加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的力度,利用好农作物秸秆等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生产和生活科学地结合起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行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目的。三是充分利用农村新型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秸秆气等清洁能源,积极开展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和地源热泵系统产业化,加快对太阳能、风能、小水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4.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喀斯特山区社会经济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应通过报纸、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以及科技讲座、技术培训、农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各层次的技术培训,使各农户都能掌握一套生态种植、养殖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通过农户的自觉行为有效遏制有害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实现产业优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统一。

(二)发展生态工业,促进贵州喀斯特山区工业低碳化发展

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是循环经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喀斯特山区的一些建设项目启动,工业污染明显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贵州要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1.加强对新建工业项目的调控,发展循环经济型企业政府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节约型社会以及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强调控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项目核准,财政支持、优惠和信贷供应等政策杠杆,引进和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贵州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行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对于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企业,实行关停和转产,对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达到生态建设目标的重点企业,实行限期整改。与此同时,国土、环保、财政、税收等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紧密配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促使企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

2.推进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工业低碳化要求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发展模式,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付出,达到最大的综合效益。为此,在喀斯特山区生态工业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加强管理,扩大规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对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污染控制指标,变末端治理保护为过程治理保护,实现资源、能源的最有效使用和“三废”减量最大化。作为贵州喀斯特最为集中的毕节地区是矿产资源大区,具有煤、铁、锌、磷等矿产资源优势。该区为发展生态工业,坚持升级改造、优化组合,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新、效益好的强势工业企业。同时,对煤及煤化工进行了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实施煤电化一体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促进工业的低碳化发展。

3.加强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试点基地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省以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和全省14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试点基地为重点,对区域范围现有的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重点企业进行改造,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企业和基地。远期到2020年为重点建设、跨越发展阶段,将建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生态保障体系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基础和制度创新建设基础,力争煤、磷、铝、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将贵州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资源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4.积极发展喀斯特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一方面,推动喀斯特产业发展。喀斯特地区岩石丰富,可以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产业,有条件的县,如罗甸、兴义等,观赏石产业已崭露头角。在充分研究喀斯特石山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应开发利用好喀斯特石山的生态功能,包括利用喀斯特洞穴冬暖夏凉的特点,作鲜活产品储藏库,气调库,贮存水果、蔬菜延迟供应市场,用洞穴作酒窖,养殖食用菌等。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丰富,矿泉、冷泉、热泉、深井地下水的水质优良,有利于发展瓶装水产业。另一方面,促进建设工程性项目的生态产业化。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生态环境同开发利用资源结合起来,寓生态建设于产业发展之中。例如,纳雍县在防护林工程建设中,以防护林为主体,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科学布局,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并重,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防护林体系。10年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总面积73.7万亩,按林种分,营造防护林47.8万亩,占64.9%,用材林18.4万亩,占25%,经济林7.5万亩,占10.1%。

(三)发展喀斯特生态旅游业,促进贵州喀斯特山区旅游业生态化发展

1.切忌盲目开发,确保喀斯特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在贵州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大背景下进行的旅游活动不同于普通环境下的旅游活动,其开发建设和发展都要受到喀斯特基本环境条件的影响。喀斯特环境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制约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生态旅游开发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经济活动,按照经济规律,并不是每个具有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地区都适宜开发生态旅游业。对于那些区位偏远,开发代价过大,收益不确定的地区应暂时不作开发考虑。在生态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喀斯特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考虑贵州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及资源状况,做好环境影响的评价,确定合理的生态容量,并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以确保贵州喀斯特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

2.坚持生态旅游开发与喀斯特山区扶贫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是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条现实途径。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山村野趣浓厚,农事活动新奇,乡土文化丰富,对外地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极大潜力。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它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目的。在耕地稀缺、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农业发展滞后的喀斯特农村地区,农业依然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尤其值得推广。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3

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有关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指出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从技术和法律两方面入手,建立新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 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及制止不正当竞争。工业产权的立法保护主要由专利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涵盖。虽然国际互联网络的建设发轫于军事、科研目的,但网络商务活动发展迅速,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因此网络信息环境工业产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1、网络信息的专利权问题 技术成果信息的网络传输和利用过程呈现十分复杂的知识产权状况。由于网络的全球性和专利权的地域性,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网络这一端受到专利权保护,而在另一端则可能属于公有领域。即使是网络两端所在的国家属于双边、多边缔约国或在同一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覆盖范围之内,根据巴黎公约的国内法独立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该项技术成果的专利权是否成立以及受保护的程度还要视各自国内专利立法的具体情况而定。各国家、地域的专利立法千差万别,而网络信息则瞬息万里,覆盖全球。对于权利人来说,在世界范围监测专利侵权状况、认定侵权并掌握用以充分证明侵权人实施的侵犯了权利人权利要求的侵权行为的证据,实际上很难实现,甚至不太可能。这些情况都要求各国尽量缩小专利立法差距,并同时加大执法力度。 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检索方式,增加了判断专利申请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公开信息源,但由于电子传输文献中的信息经过传输发生信息丢失,或者因为数据压缩与解压,以至不能按原样打印在纸上:或者网上用户擅自对网上传输的电子出版物信息予以篡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因此无法取得有关信息首次公开日的实物证据或者把电子文献内容视为该日公开的实物证据。因而,电子文献的内容和准确性变化莫测,文献的准确公开日期亦难确定,很难经受任何形式的同行评议或内容审查,这样会导致对电子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评价复杂化,反过来又影响到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然而,从长远的观点看,电子出版物必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判断现有技术的一部分文献源,专利信息上网,尤其是象专利说明书一类高密度蕴涵创新技术内容的文献上网,可以为极大的促进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良好的作用,但网络环境同时也为非授权利用专利技术的侵权行为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网络环境的公开,是比传统意义上的书面公开、口头公开和使用公开更具广泛意义的公开形式。技术成果的实质性内容一旦上网,该技术成果的新颖性将丧失殆尽,失去获取专利的可能,使专利侵权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控制。故我们现在应该尽早研究如何拟定某些标准确定电子出版物的首次公开日期和内容,以及它们的传播范围。 2、网络信息环境的商业秘密问题 商业秘密是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信息,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目前各国主要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专门的商业秘密法对商业秘密实施保护。与前述专利权和商标权相比,商业秘密的所有人不享有绝对的专有权,他只能制止他人擅自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或者制止他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商业秘密,因此商业秘密的保护是极其有限的。某种信息欲构成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通常须满足新颖性、实用性和秘密性的要求,其中秘密性和保密性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与之矛盾的是,某种信息一旦广泛传播,就很难作为商业秘密受到有效保护。因此,怎样从技术上使信息网上传输的信息达到法定的秘密性要求,从而作为商业秘密依法保护,对维护商业秘密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是颇有帮助的。但是,不宜将网上任何信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那样做一不符合广大公众的利益,二则有违网络 的初衷。 另一方面,商业秘密所有人是否愿意通过网络传输其商业秘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所有人是否相信其商业秘密中的秘密信息经网络传输不会受到侵害。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做好网上信息的保密工作,是吸引更多的商业秘密所有人将其商业秘密通过网络传输的重要前提。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环境下,其商业秘密都有被窃之虞。国际互联网络开放的信息环境给商业间谍提供了更为直接地窃取商业秘密信息的机会和可能。 网络商业秘密信息保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密钥管理、数字签名、认证技术、智能卡技术、访问控制、防火墙技术等,使“黑客”和商业间谍的网络信息窃取不能在技术上实现。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立法保护。我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1995)中都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以盗窃、迫胁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在网上突破企业防火墙,非法打入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企业商业秘密,是在新技术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乃至犯罪。我国1994年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十分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保护问题。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我国新《刑法》增加了惩治计算机犯罪和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内容。“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体现了我国对商业秘密信息保护力度的加强。 3、网络信息的商标权问题 商标是生产经营者使用在其商品或服务上使之与其他同类商品或服务相区别的专用标志。商标集中地凝聚着生产厂家的实力,体现着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信誉。成功的商标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商标标识、厂商名称和服务标记在网络空间的各种场合的各类商务活动中都可能使用,在网络商务活动中,假冒、盗用别人的注册商标或厂家名称推销兜售自己的商品,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标识或服务标记等都构成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在网络空间,域名(DomainName)与商标十分相似,用户通过域名来认识网上的企业和企业产品,根据域名访问企业主页,获取产品信息,开展商务活动。大多数企业公司的域名与其注册商标或企业名称保持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域名是企业商标在网络空间的合理延伸。因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主席AlbertTramposch形象地将域名称为“电子商标”。与传统的印刷型商标签相比,由电脑信息网传输的电子商标更易于被复制、模仿或者删除,由此产生的电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问题日益凸现。 正是由于域名的无形财产性质,有些企业或个人盗用知名公司或竞争对手的企业名称、商标名称注册为自己的域名,有些人则大量注册域名然后出售以从中牟取暴利。目前我国有上千家企业的名称或商标被境外不法者抢先注册域名,这与传统商贸环境的商标抢注行为一样,同属严重的侵权行为。企业被抢注域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保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可以进行反抢注申诉。 对于网络信息环境商标权的保护,已有的国际条约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商标注册条约》中的一些相关原则和条款同样适用或可以作 为网络立法的重要参考。我国于1997年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与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为我国域名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席Al-bertTramposch透露 ,不久将成立一个成为ACP(administrativechallengepanels)的机构管理域名。ACP是一个基于国际法律而不是某个国家的法律对域名注册实施管理的国际组织。这说明国际社会正在加紧努力,协调这一基础领域内错综复杂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本文仅对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未来对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充分地注意到技术因素的制约。法律是手段,不是目的。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旨在发展和完善因特网,使全球电子商务建立在稳定、可靠、高效的基础上。忽视技术的法律设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有人曾提出将域名与数码地址分开管理,以便将域名作为商标保护。但是,因特网的技术性质不允许这样做。可见,法律专家必须与技术专家合作,才可能设计新世纪的因特网全球管理体制。 第二,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先国际,后国内。如同相邻权的保护,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要先确立国际性法律框架,然后,各国据此制定适合其国情的国内法予以实施。在全球电子商务中,域名本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性。 第三,现有国际知识产权法缺乏保护域名的专门制度,但是,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和TRIPS协议等主要的国际知识产权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则,可能对建立域名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起指导作用。在这方面,人们须深入研究目前域名系统所存在的缺陷的法律意义。只有真正地把握了问题症结,才能从技术与法律两方面,设计新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产业是把农业用产业的形式经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多方面发展,形成农业的产业链,而与此同时,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以做到科学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绿色消费的目标。

1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产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加入生态学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系统内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一个新的农业体系。新农业体系的建立,是把地区的资源整合,从众多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它也是生态农业和产业模式的融合,两者互为补充,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多个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1资源利用模式

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多种产业类型,有环境消纳型、生态建设型等,把生产的产品作为中心,投入适量的成本,在不改变材料基本形态的前提下,完成产品生产,确保安全。种植与养殖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会把产品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再次使用,用人为的方式修护自然环境,从而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例,其是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把日常生活的饮食与居住方式作为产业资源使用,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产业文化的内涵,以让生态旅游健康发展[1]。

1.2发展驱动模式

发展驱动模式包含的产业类型是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等,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而该模式运行的过程中,需制定农产品规范体系,有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并以这个标准为前提,建立产业基地,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其制定生产标准的同时,也会规定农业生产使用的技术,规范产品加工与储运,以为规范化生产打好基础,而对于规模化生产产生的废弃材料,会用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把可循环使用的废弃材料作为生产材料,重新在生产中使用,实现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1.3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组织模式包括两种生产方式,即个人、合作,其中合作是公司、生产基地以及农民建立合作,共同生产,就像是生态农业产业链。其是划分出一个特定的范围,加入不同的生产原理与技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构建农业、牧业一体化的生物链,促进资源在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利用,符合制定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特点是,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把不同的农业产业排列,建立一个循环,整个产业链中,物质流是生产的废弃物。随着这一产业模式的发展,很多小企业纷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但这些企业过于分散,加上缺少有效地管理,导致污染加剧,因此该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绿色、环保产业链的构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缩短与污染物零排放的距离。同时,其也会建立一个生态网络,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以让农业、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2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2.1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大量林地与草地被用于农业生产,破坏了生态平衡,进而造成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出现水体和土壤污染等情况,同时,农业生产中,种植人员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化肥,超过了发达国家使用的限值,可能让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剧,并间接影响作物,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家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庄家收割、日常生活的垃圾,都会影响生态环境。此外,其也存在农业土地生产规模小的问题,农业种植通常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但由于我国人口较多,虽然一个家庭有大量耕地,整体人均耕地数量却非常少,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需进一步提升。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活污水、废弃物等随意丢弃在环境中,并未作进一步处理,作用于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即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的数量明显增加,且垃圾的结构也更加复杂,原有的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垃圾的处理要求;二是农业生产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污水、家禽粪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其三,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了土壤质量,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农村的基础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农村缺少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规,对保护工作认识不足:

2.2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农业生产系统的建立,可优化各类农业资源的分配,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增加农业产品的输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为了实现绿色生产,在原有生态农业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其对策包括以下几点:2.2.1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并减少资源的使用,不断调整整体的布局。即是以环境容量为前提,指导产业的布局工作,并用环境监管辅助,用较少的成本得到较大的收益,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可以派专人进行指导,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并利用生态农业的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构建多个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现代化设备,遵循种养结合的原则,减少碳的排放,并建设农业园区,保证园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制定保护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对农村重点区域进行保护,包括饮用的水源、土地等。2.2.2以预防工作为主,对重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预防环境问题的出现,并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治理。比如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游客的数量逐步增加,产生的生活垃圾与污水也随之增加,这些垃圾、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加工、处理,确保其符合排放的标准后再排放。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但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由此,要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利用各项资源[3]。此外,为解决化肥使用过多的问题,可在农业种植中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田地种植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化肥浓度,同时,也要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或是低残留的农药,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出现,精确施肥量,并引入缓释、控释化肥的技术,加大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且也会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并使用清洁能源,用清洁生产的方式生产。如此,有利于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有机农产品。2.2.3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的环境保护机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需充分发挥农牧业的作用与优势,平衡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让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挂钩,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建立环境保护机制,进而强化参与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以生态旅游为例,相关人员可建立一个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评估资源开发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需建立对应的保护制度,传承民族文化,是主要包括:学习村寨的语言,了解其语言文化,向下传承;保护特有的建筑和设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对建筑的破坏,以保持建筑的原貌;传承民族特色饮食,用农家乐的方式让游客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传承民族的手工,并把优秀的民族风俗传承下去,摒弃落后的风俗[4]。同时,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环境监测体系,规范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方式,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对于重点区域,比如饮用水的水源、矿产开采区,可作为生态补偿的优先区。且监测体系建立后,相关部门需根据各工作内容的划分,建立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工作违反规范,可追究其责任,给予处罚。2.2.4加大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力度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有明确的管理与保护措施,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外,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内容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管理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即可以某个生态农业区域为中心,向外拓展,与周边区域建立农业产业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产业服务的内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扩大知识的普及范围,发展环境与生态文化,且相关部门也会组织农民学习环境保护的技巧,并对基层干部展开培训,以让农民、干部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自觉使用健康的生产方式,减少生产后废弃材料的产生。如此,可强化社会环境保护的认识,并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协调,平衡利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正视产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用不同方式优化,以减少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视角[J].生态经济,2012,(06):115-121.

[2]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01):52-54.

[3]林卿.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23.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5

关键词:三产行业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36-01

三产即第三产业,就是从第一次、第二次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提供劳务的)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如储运业、通信业、餐饮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从2005年进入三产行业检查管理,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本辖区内餐钦、娱乐、洗浴、宾馆、美容美发、洗车等10多个三产服务行业,在区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其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它们在解决就业,丰富群众生活和繁荣区域经济方面是最大的“功臣”,但由于许多服务业选址不当,设施简陋,缺乏配套的环保净化设施,经营过程中产出的废水,垃圾,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环境以及周围居住的人们,同时更加影响人们的健康,渐渐地,我也开始关注和思考这方面问题,如何才能让如日中天的三产行业和人类终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呢?该文将进行分析和思考。

1 三产行业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

一是“三产”行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为方便三产业主经营,出于经济利益和市场前景考虑,往往没有环保方面的投资,或者因为环保投资成本比较高,业主经常会摒弃这方面的投资。他们喜欢把经营地点选在居民住宅和繁荣闹市,在开张营业前大多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和审批。由于选址欠妥,造成居民居住质量下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活。

二是三产行业建筑缺乏整体规划。环保法律明令禁止在居民区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恶臭、油烟、烟尘、异味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经营项目。但我辖区很多建筑采用的是楼下店面,楼上住宅,小区商业用房功能不分,因此不能做到三产行业与居民适当分离,在建设时开发商也没有考虑给店面预留专用排烟管道,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是污染治理技术和市场供求良莠不齐。现有的污染净化装置一次性投入较高,日常维护工作量大,市场治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一个餐饮行业油烟净化器,加上配套的管道,风机等,一个小规模的饭店治理污染要投入万元左右,大的要投入十几万,日常运营花费也是很大负担。况且,对于已经投资使用污染净化装置的业主来说,装置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些都是限制油烟净化器的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

四是彻底整治三产存在社会难点。部分三产业主,特别是无证照经营户属社会弱势群体,如果简单的予以强制治理,可能导致三产业主关闭店面,必定会导致很大的矛盾,产生很大的问题,从而难以治理。

2 目前能够采用的最有效管理

针对我区目前三产服务业污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处罚,禁止和限制并不是上策,单靠某一部门是很难处理的,必须以民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结合点下手。

(1)政府规划布局,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如:在实施旧城改造和开发时,政府要全盘考虑,把商铺与住宅适度分离,配置合理的生活网点,尽量避免三产服务集中经营区,高标准进行环保治理,实现污染达标排放,这既能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又可促进就业和满足百姓需要。

(2)改进审批程序,保障环保工作顺利进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联合审批,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决策、规划、审批等各个领域,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关。凡不符合个开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推行三产服务业公示制度,避免经营者盲目租房投资。实行三产服务业审批公告制度,在充分听取公告周围群众的意见后再审批。

(3)加强联合监管,提高环保工作管理水平。逐步从环保监管,城管执法或工商执法等单方面的管理模式向职能部门配合的多单位监管过渡,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三产行业进行定期联合执法,要加强打击力度,提高城市三产行业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4)增强公众对话,确保群众热心参与监督。在区政府、区环保局办公室、各个片区管理中队,在业主与公众之间达成统一,通过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研讨等方式形成共识。也可以有志愿者和环保监督的小队伍,通过向居民和三产业主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环保意识,从自已做起,做到爱护、保护环境。还可向群众公布环保监督热线电话,让群众有问题可以有倾诉的对象,有监督的权利,有主人翁意识。

3 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与时俱进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更是我区主导产业,深入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常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为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找准方向与时俱进,为我区的环境工作的和谐发展呢?我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政府调控,引导发展

政府向人们大力宣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引导人们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使环境保护工作走出过去政府与企业互为矛盾的对立模式,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融合,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把环保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政策中,制定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引领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和水平迈进,创出我区三产行业的品牌。

3.2 发挥主导,实施管理

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进行消费,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要求经营者将环境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在管理上树立环保的价值观,严格控制能源使用和产品生产这两个重点环节,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二是在经营服务中要引导环保消费。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群众消费,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让环保服务展现出高层次的服务气氛和标准。

总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给环保局下的一项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如何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让我们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和谐运城而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产业范文6

2010年第一分公司在上级各部门,尤其在公司安全质量监督部直接领导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学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安全生产、环保、消防、职业健康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公司2010年安全质量现场监操作要点》。牢固树立“全员抓落实,构筑大安全”的思想意识,始终坚持“安全是前提,质量是根本,进度是目标,效益是追求,资金是血液、工地是形象”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真正做到施工作业有依据、监督检查有标准、事事时时有人管,以合理的工艺和严肃的工艺纪律保障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证职工和协作员工在生产全过程中不受伤害,一年来,经分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消防、职业健康工作保持了持续稳定,实现了既定目标.

2010年分公司主要承担:

1810工程码头工程

旅顺新港改扩建工程

大连陵水湾填海护岸工程

760研究所黑嘴子四码头工程

二工厂新建钢板装卸码头工程

金石滩港区陆岛交通码头工程

长兴岛30万吨级原油级码头工程

长兴岛恒力石化工程

长兴岛北港区防波提及围堰工程

河口湾护岸工程

四八二一码头扩建工程

等工程沉箱预制及码头扩建任务

全年预制大、小沉箱180个左右,码头扩建进行中.

  2010年分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树立安全是前提,安全无小事的生产经营理念”;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深入整治;加强对重要部位、重要环节的检查监督,加大防护设施购置、整改力度;加强对协作单位的管理,加大对协作员工的教育,提高协作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协作员工自我保护能力的安全工作重点。为确保分公司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一年来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

分公司调整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增补现场安全监督员,配备与安全生产、交通消防、环境保护相适应的专职管理人员的系统安全、环保管理体系。1、与工段、班组、科室签订了《安全生产、环保责任状》、《职业健康、安全、环保岗位职责》,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地保证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目标实现。2、针对高处作业、起重作业、临时用电等危险环节坚持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共进行危险源辨识973项,环境因素314项,从中确定重大危险源4项,重要环境因素3项,并依此制订应急预案30项,专项方案6项,制定冬季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涵盖了施工生产全过程。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础在工段、班组和个人,搞好安全工作要从思想教育上抓起,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安全就是生命”的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全面的提高全员的安全、环保意识。

加强对员工进行开工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对协作单位员工进场第一时间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和培训。我们从安全生产法制概念教育,安全科学技术教育,安全态度教育及典型案例教育入手 。通过开工前、各项专题安全活动,不定期地对职工、协作员工进行“安全、环保教育”、“特种作业、特种设备教育”、“安全技能教育”,使大家掌握安全技术知识,熟悉本工种、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知识和环保知识;并明确所从事的作业性质、危险部位和危险点源,如何加以控制;全年进行大会教育204人次/4次,安全培训2463人次/63次,安全考试3178人次/86次,有毒有害相关知识和防护培训61人次/10次,职业病安全防护知识培训4人次/1次,消防知识培训15人次/1次。协助安质部进行特种作业培训、复审98人,安全技术交底73次,并积极参加安全生产月、职业病防治、世界环境日宣传等各项专项活动,实现了教育培训率100%。

三、搞好班组安全活动和班前会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提高人的素质,依靠科学管理,才能搞好安全工作。施工人员在生产中,常常接触许多不安全因素,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危险因素。为了减少人身伤亡事故和不发生事故,只有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和开展活动,把上级的要求、各种案例和本工种操作规程以及在施工中应该怎样去做、如何做好;分公司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专题安全活动和日常施工作业过程制定安全学习内容,安排班组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规章制度和规定去分析,去理解,去预防。尤其是部分班组的班前会活动,要求各班组在布置生产任务和分配具体人员工作时,同时要交待施工作业的危险部位和容易发生危险的行为,研究如何预防预控;而且要互相检查劳保用品的正确穿戴和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虽然班前会的记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起到的效果很明显,使大家知道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危险作业点、危险环节和冬季施工等特殊环境作业,提前做好预防和告知,做到有效地防范和控制。

工会每年两次组织工会小组长进行安全培训和学习安全知识,让小组长发动职工查找隐患、提合理化建议,以便能使分公司及时了解和掌握施工过程的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行为,并安排整改。充分发挥了群众安全监督网络的作用。  

四、加强现场检查监督,改善作业环境,加大安全投入

分公司多年坚持每月定期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和部分职工代表到工地进行综合性和专项检查;坚持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及时整改不安全因素,纠正不安全行为和习惯性违章现象。针对施工特点,配备四名专职安全员和12名有证安全监督员,协作单位安全员7名,现场安全监督员62名(包括协作单位),并做到不分节假日,白天有人监督检查,夜间有人值班监控的全方位、全天候的现场监护。全年进行安全检查98次,共查出隐患和不符合项目205项,整改205项。查违章144人次/67次、违章教育202人次/93次。

分公司领导保证每天到工地巡视,以身作则;安全员、安全监督员和现场安全监督员在工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章违纪人员加强人文管理,加大对习惯性、重复性违章现象现场教育,讲述违章产生的后果和危害性,使作业人员逐步明白违章作业对自己、对他人的危害,相应地提高了对违章作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减少了违章作业频次,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平稳进行。

高处作业是分公司的一个重大危险源,分公司对安全网、安全带的使用尤为重视,要求安全网必须挂好、挂满,否则不允许进行施工作业;钢筋工在沉箱上段绑扎、木工在紧、拆对角螺栓时必须按要求系好双绳安全带。 根据现场违章情况给予2000元/8人次的罚款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分公司坚持安全生产投入,全年共投入安全生产费用180余万元。为作业人员统一配备安全帽、双绳安全带、安全网,并监督、检查、指导其正确使用;制作防护栏、围栏,以保证作业安全;制作安全标识、警示标牌,以警示作业人员避其危险部位;配置标准电闸箱等,以保证安全用电;提高了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五、加强分包单位管理,加大监管力度

   今年分公司生产任务饱满,根据各施工点施工特点,沉箱型号多涉及到水上作业,工期要求紧;为了能按时、安全地完成各项任务。分公司着重加强对沉箱的结构、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源、部位进行逐步分解,并详细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作业人员明确危险部位、环节所在,能够加以预防和规避;并通过书面形式对分包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吊蓝作业、吊物站人作业、危险作业点安全管理规定》、《分包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冬季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告知和分包单位《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吊蓝作业、吊物站人作业、危险作业点安全管理规定告知》等的签认和承诺。

  吸收协作单位负责人、现场领班人员参加生产调度会,安排布置安全生产事宜,并提出发现问题的整改措施、时间、责任人,全年共召开生产调度会1000余次,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事项300项,,使协作单位负责人、员工能按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和操作;服从分公司各项管理,积极参与各项安全活动,使施工现场做到了安全、有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六、加强防范意识,做好消防工作;

为加强分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保护职工人身和分公司财产安全及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及一航局消防安全的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分公司的具体情况,做到每月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查处不符合事项28处,整改28处。确定重点部位20处,有专人监管。各项目结合实际成立消防领导小组5处,配备义务消防队员78人,按要求配备相应的防火设施。加强防火教育使员工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分公司的防火处于受控状态。

七、搞好环境保护,利国利民利己

今年夏天分公司通过公司进行环保检测、聘请疾病防治中心、安监局等单位来预制场进行了粉尘、噪声、污水、电焊尘等检测,全部达标。分公司也坚持加强拌和楼石料仓粉尘控制,并严格控制车辆、设备渗、漏油污染环境。搞好文明施工,做到活完料净场地清。

八、存在的问题

1、部分职能人员、职工本身的安全意识较淡漠,对协作员工监督、检查、指导仍有不足。

2、员工习惯性和重复性违章仍然存在。

3、海上作业的安全防护知识及相关事项需进一步加强。

九、今后的打算

做好安全工作必须 “严防思想麻痹,坚持警种长鸣”;以《2010年公司安全质量现场监控操作要点》为行动准绳,明确地认识到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紧紧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着重在预防上下功夫,着重在人的因素上下功夫。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及时整改事故隐患,落实安全预防预控措施,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疏忽。在企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全责任与义务。切莫把安全责任与义务束之高阁,要真正地落到实处,最好的办法是严管理、重监护、勤叮嘱、细观察。如果说在安全生产上有所选择的话,那么,我们的答案是:宁可听骂声,决不听哭声。,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素质,调动全员积极性、创造性,使全体员工在分公司找到家的感觉,达到“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和文明、和谐、健康、安全的分公司,营造安全发展氛围,构建和谐平安工地。为三公司和分公司的发展、壮大、兴旺、发达尽我们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