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调研课题范例6篇

环境保护调研课题

环境保护调研课题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途径

一、把环境教育渗透进高中地理环境教学的必要性

1.地球环境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浪费地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行为,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伤痕累累。温室效应、雾霾加重、泥石流灾害、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造成直接威胁。面对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意识角度考虑,把环境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是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2.课程目标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后,“掌握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和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并且把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领会全球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树立正确的全球化意识。关注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问题,加强对我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关爱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发展观念”,是高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由此可见,环境教育渗透进高中地理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

3.地理科学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是地理课程研究的两大对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使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掌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需要通过环境教育这一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增强学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地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于环境知识中,面对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应该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把课本教材作为教学的知识载体,利用相匹配的环境事例增强知识点的说服力,充分发挥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关键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幻灯片形式播放《啊,地球出汗了》的漫画,同时提出“该漫画反映的是怎样的环境问题?我们将其称作为什么效应?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方式,对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得出人类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发挥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作用,在认识和应对气候变暖的课程中,我组织开展了“如何降低温室效应危害”的辩论比赛,把学生划分为不同身份,分别代表世界组织环保人员、政府官员、热带雨林的土著居民和采伐商人四种身份,学生以自身立场阐述对论题的见解,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环保举措,加深学生对气候变化危害的认识,进而增强他们爱护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校本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除了利用地理课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外,还可以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校本课程中,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校本课程应该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特别是关于地理方面,不同地区应当体现其特殊性和代表性。因为不同的地域,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相互有别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带领他们发现家乡的地理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家乡、了解社会、接受环保教育。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当地进行基础性的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我会根据地理课程每学期的必修内容,提供5-6个符合当地情况的地理环境调查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需要关注的是,拟定的研究课题必须体现当地特色,符合当地现状,且是学生能通过实地调查探究出答案的。例如:调查当地的地形类型,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当地的气候类型,找出人们不合理行为对天气造成的影响;调查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探究人口变化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调查当地生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讨论物种保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地调研,不仅能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关心家乡的环境变化问题,而且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与此同时,对于较好的调研内容,可以编辑成地理校本教材,更加广泛地发挥其教学效果。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不仅要渗透于地理教学课堂上,而且应该渗透于教学课堂外。也就是说,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环保知识合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植树节、国际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节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细微环保的行为做起,一方面,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掌握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另一方面,唤醒身边朋友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出保护环境的行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因此,环境教育应该从每一个公民做起,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工作。

作者:张晓蕾 单位:黄骅南排河镇歧口中学

参考文献:

[1]吴昊.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25.

环境保护调研课题范文2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环境保护调研课题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52-02

【关键词】 环境;公共卫生;意识;学生,医科

环境意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1],环境教育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2],其环境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3]。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具有其特殊性,具备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若能够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4]。

本研究选取华北煤炭医学院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和统一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环境意识水平,提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对策,为更好地在医学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4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每个专业选取2007级和2005级,再从每个年级中整群抽取1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计435人。回收问卷424份,应答率为97.5%,其中男生为161人,女生为274人。

1.2 方法 按照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态度、环境保护行为[5]3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环境知识方面包括环境的大气、水、土壤、室内空气质量等;环境态度方面涉及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习惯、态度等方面的认识;环境行为方面涉及个人环保行为表现、卫生习惯、校园内学习行为和环境保护的实践等方面。环境保护知识共37个问题,以环境知识回答正确的题数占总题数的60%以上为知晓(环境知识回答正确题数/环境知识总题数×100%),以知晓率(环境知识知晓人数/总人数×100%)进行评价;环境保护行为共20个问题和环境保护态度共22个问题,以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回答积极的题数占总题数的60%以上为合格,以合格率(环境态度或环境行为合格人数/总人数×100%) 进行评价。

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集中发放问卷,采用自填式回答方式。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经整理后,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分类资料采用率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调查显示,大学生环境知识知晓率为68.4%。医学生了解环境状况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网络(59.0%),其次是课堂教育和报纸(36.7%);环境态度的合格率为33.0%;在环境行为方面的合格率为35.4%。

由表1可知,预防医学、药学专业学生的环境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级的环境意识水平、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之间环境意识水平进行比较,环境知识知晓率、环境态度合格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家庭所在地(城市、农村)的学生之间环境知识的知晓率与环境态度的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的环境行为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4,P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医学生的环境知识知晓率为68.4%。可见绝大部分医科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认知水平,对环境保护问题比较关心。虽然是医科大学的学生,但他们的环境保护知识主要来自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而并非学校课程教育,其中认为来自广播电视网络的比例最高。可见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开展环境教育较为欠缺。调查显示,医学生的环境态度合格率为33.0%。医学生虽然有较丰富的环境知识,但态度方面表现却不是很积极。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人才接受高级医学教育,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较高,但接触社会相对较少,理论联系实践较差。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6]。医学生的环境行为合格率为35.4%。大学生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的表现欠缺[7],这要求医学院校要将大学生环境观念、环境知识的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8],积极组织大学生从自身点滴做起,参与各种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医学生在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接受医学教育的年限及家庭的所在地对环境知识、环境态度无影响。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环境行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学生的环境行为合格率高于农村。可见生活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可以造成个人行为的不同。因此,来自农村的学生要加强其环境行为的教育与引导。不同专业之间环境知识的知晓率有所不同,这可能和所学的专业课程有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男、女生不同环境知识的知晓率不同,男生较女生更关心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具有长期性、全面性、多学科性、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环境意识:(1)丰富课堂教育。充实和丰富环境科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环境医学及其他环境科学知识。(2)培养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需要多方面共同的作用[9-12],且往往是潜移默化式的,因此,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渠道也应是多样的,其中结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渗透环保意识教育就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如开展创建绿色校园活动,通过举办环境宣传月等活动,以普及环保知识和培养合格的行为习惯为重点,扩大环境教育面,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利用“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努力营造环保氛围,采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辩论、座谈、专题讲座、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环境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

4 参考文献

[1] 刘志峰,宋守许,郑学慧,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结果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17(4):11-14.

[2] 陈润羊,齐普荣.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研究.中国林业教育,2007(1):19-21.

[3] 韦薇,吴丹丹,郭子义.对云南四所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引起的思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9):46-50.

[4] 暖,何祥,王霞斐,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刍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3):65-67.

[5] 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5,8(11):15-17.

[6] 范小振,张翠华,叶霞,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23):68-70.

[7] 罗晓燕,水志国.中日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12-15.

[8] 赵杰,刘晋红.山西省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分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200-201.

[9] 张燕,周燕荣,幸奠国,等.医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6):471-472.

[10]牛俊杰,皮芳,张侃侃.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环境巡礼,2006(10):30-33.

[11]宋悦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况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7(2):60-63.

环境保护调研课题范文4

 

在地理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的逐渐的培养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主阵地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如何在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地理素养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专题研究中,该组织对于“素质”以及“核心素质”进行了界定,并且成为了“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的依据。此组织认为,“素养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培训。”核心素养“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都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学中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的涵养,地理素养主要有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以及地理观念四方面构成,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最能够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价值的关键素养,是能够满足终身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来看应该包含有地理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意义

 

2.1环境保护课例中的理论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不断地过度消耗,不仅阻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主要强调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满足全人类的自身需求,强调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与破坏环境不冲突。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先解决人类发展时的问题又能够为后代人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协调发展观,在制定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因地制宜理论。因地制宜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环境保护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制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

 

2.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要建立这种社会就必须要求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建立起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方法。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方法,并将其使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2.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的创新

 

2.3.1优化课程理念,加强学生互动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不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加强相关联系,加大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学习氛围。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学生之间创建起平等、和谐、美好、民主的关系,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2创新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本教材进行改进,紧跟时展的步伐,优化教材内容,更新教师思想。教材选取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还要注重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3.3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现结合的教学就是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难点以及重点化解,这样在师生的辩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具体课例研究

 

接下来我们以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湿地保护为例,针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以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正确理念。

 

2.过程与方法

 

(1)优化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湿地保护的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消亡了或者即将消失的湿地,应该着眼于寻找湿地消失的原因,分析资料。同时运用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正确的区域认知。

 

(2)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条件,提出假设,分析湿地的作用和消亡原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理论,立足于实践。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阐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例研究关键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注重地理实践

 

(3)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结束后,案例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精髓的总结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以往对于湿地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湿地的作用和湿地的消亡导致的危害,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关注湿地保护的集体措施,关注有关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的立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位世界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意识才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湿地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例,显示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保护调研课题范文5

论文摘要:在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这一切都源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没有良好的环保行为、环保习惯。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三)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的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2001年7月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但是在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已占我国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0%……

这一切都源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没有良好的环保行为、环保习惯。2007年9月,我对月苑一小中高年级的学生以及学校的大部分教师进行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目前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浅绿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浅绿层(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中绿层(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深绿层(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浅绿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存在消极从众心理,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消极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手里攥着一张废纸,走了一段路也没发现垃圾桶,看到草坪上有垃圾,随手就扔掉了;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996年 12月,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联合制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1996—2010),《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科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环保教育同样也离不了这块主阵地。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相关学科的设计中都渗透了环境教育内容。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科学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有这样一段论述: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也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生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小学科学中的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都是与人类紧密相联系,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幼小的生命在学科课堂学习中浸染绿色。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与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如六下第四单元的《共同的家园》、五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三上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2)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关心天气》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如三下第二单元第三课《植物和我们》就可以选择“植物对人类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作为进行环保教育的切入点。运用了“情景体验法”, 大量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土地沙漠化的图片,长江中下游洪水、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视频资料,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图片, 让学生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非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最后在学生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保护植物宣传画,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又如四上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的最后一课,我选择“噪声的危害”这一知识点,作为为了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很不利,课前我录了大街上各种噪声,有汽车的鸣笛声,人们的喧哗声,并用电脑进行了处理,加入了电锯刺耳的剧木声,机器的轰鸣声,小贩叫卖声。当讲到美妙的声音能让我们感受到舒服时,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同学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听着,享受着,这时孩子们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几个有点音乐特长的同学还用手指在桌上模拟着弹起了钢琴。但听着听着,我又把音乐换成了录制好的噪声,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各种汽车的鸣笛声,工地里机器的轰鸣声……这时再看他们的表情,意外,惊恐,并纷纷用手捂住耳朵,多数同学显得烦躁不安。我及时关掉播放器等同学们安静一会后,抓住时机讲解噪声的危害: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些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不但会心情烦躁,休息不好,还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会神经衰弱。为了使我们的学习环境不受到噪声的危害,为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身心健康,请同学们以后在教室内、电影院内等公共场所控制自己的声音。从他们赞许的目光可以看出环境保护的种子已经播撤在他们的心田。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手做肥料袋,种植植物等,学生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植物的一生》、《它们怎样延续后代》、《生命之源——水》、《我们周围的空气》、《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奇妙的声音王国》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包括人类)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2001年7月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2008年6月1 日,我国将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发扬重拾菜篮或者使用其它环保节约的替代品。2007年1月,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制订了三年绿色公交行动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做到基本消除城区内公交车严重冒黑烟和超标排放现象;50%的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80%以上车辆排放水平达到“欧II”标准以上。还有能源短缺体验、绿色照明推广。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5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 ;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活中有许多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但学生不太明白,比如集市上买卖蛇,上树捉鸟……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不会破坏环境。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现象开展谈论,在谈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善于发现,仔细分析,才能分辨是与非。

(三)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的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它着眼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我们可以在各中队组织开展环保小课题的研究,让全体少先队员在研究的情境中,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小课题研究:

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乱扔垃圾的危害;2、铅笔与环境保护……

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树木的本领;2、马路上废气危害知多少;3、怎样节约水资源;4、我家附近的河流……

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校园里的绿化环境;2、影响校园美的行为有哪些; 3、废弃垃圾的处理;4、防止废电池污染;5、白色污染的害处……

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关于污染河流的调查;2、影响天空变蓝的因素; 3、噪音的危害;4、绿化环境破坏后造成的后果……

五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1、菜场卫生情况对比调查;2、秦淮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现状; 3、水资源浪费情况的调查以及处理措施研究;4、改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

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 1、环境污染的后果; 2、哪些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关;3、家庭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 4、工业废水流到哪去了……

通过系列有关环保的学生小课题的研究开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通过有关环保系列小课题的研究开展,形成符合小学生实际的环境教育实施目标,总目标:关心;知识;态度;能力;参与。

关心,即要深化个人对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知识即个人对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基本的理解;态度即要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能力即要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参与即能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的行动,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目标:

一年级:1、认识校园的花木及周边的小动物(3种以上);

2、不乱扔垃圾,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教室卫生。

二年级:1、观察一些花木的生活习性;

2、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年级:1、大自然去观光游览,做到爱护花木,并能注意饮食的健康;

2、主动参与学校的“变腰行动”(即见地上有纸等垃圾能主动捡起)。

四年级:1、掌握初步的环保知识、了解河流与湖泊;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爱护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学校的垃圾回收。

五年级:1、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能体验生活中的美,主动深化、美化校园,学会垃圾分类;

2、了解生物知识、生态平衡、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

六年级:1、有较强的环境生活意识,初步辨别那些是环保,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

2、了解地球与人类密切关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了一系列环保小课题的开展研究,学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加强了回收再利用的理念,还能积极参加环保征文活动。学生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关于废旧电池回收现状调查与研究》、《南京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为什么脏雪融化得快》、《电动车的利与弊》、《融雪剂的利与弊》……多次在省、市小学生环保论文比赛中获奖。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从自我做起 ,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刘湘溶,朱翔.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3、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的环境教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林肇信,〈环境保护论.[M].北京:高等教育

环境保护调研课题范文6

“在大学讲台上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实践心得,掌声不断,是教授人生中的一大乐事。”――左玉辉语

环境学理论研究实现零的突破

1990年,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伊始,针对环境科学是一门尚未建立起自己理论体系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的现实,决定建设“环境学”,期望它系统阐述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一直关注国家发展和需要的左玉辉深感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自1990年开始,历时19年潜心攻研这一科学难题。完成的代表作有《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五类规律》、《环境学》等系列专著。

他提出的环境学理论要点包括: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五类现象一五类规律一五类科学的对称性,环境规律定义,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与环境规律体系,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规律规则原理、五律协同原理),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和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

他首创的环境学理论经受了环境教育实践和环境调控实践的双重检验,得到学界同仁的认同与肯定。《环境学》先后入选面向21世纪教材、部级重点教材和部级规划教材。2005年环境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以环境学研究成果为载体主持完成的部级教改项目“环境类专业基础理论的建立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获2004年度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05年度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而他也于2006年荣获部级教学名师奖,并在2008年领衔建设国内第一个环境科学部级教学团队。2009年2月2日11位院士签署的《环境学系列专著出版论证意见》中对他研究成果的评价是:“环境学系列专著对‘环境学’奠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起了夯实作用,具有理论性、战略性、应用性”。

“解答国家难题的良策被政府采纳,达到预期效果,是教授人生中的一大快事。”――左玉辉语

将水系环境研究写入现实

左玉辉教授的前期科研以江苏水系污染控制为重点。针对城市水污染日益严重这一现状,左玉辉教授提出了治理的新思路,即“洁污两制”:绝大部分水域执行清水制,极少部分水域与地域执行污水制。

“六五”期间左玉辉任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常州市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技术组副组长,主持“常州市经济一水环境预测对策研究”。创新的困难自然是多重的,经过四年艰辛研究,在预测方面,他提出“三个系统一三个量一三类措施”预测思路,建立新型投入产出模型和河网水质模型,完成污染发生量、水环境容量和必要去除量等定量预测。在对策方面,提出常州经济一水环境协调发展五项对策。2009年2月27日,常州市环保局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见证“六五”课题及其后续效益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回顾性评价。《会议纪要》指出,“该项成果研究方法具有系统性,对策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城市布局对策和供排水对策具有开创性,为常州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经受了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至今仍然对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五”期间他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镇江市水污染治理方案及工程预可行性研究”。针对当时普遍应用而效益又非常低下的点源分散治理模式,提出并完成“镇江市区污水截流一征润洲集中处理工程方案和工程预可行性研究”。2009年2月27日镇江市环保局主持的回顾性评价座谈会指出,“工程于1994年开始建设,2001年竣工,城区水质得以恢复,开创了江苏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的先例。”

“八五”期间他主持江苏科技攻关课题“苏北地区水环境整治方案研究”。通过深入苏北全境的现场考察和资料调研,提出江苏水系“清污两制、控源导流。尾水三线”治理策略。1993年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听取汇报后称赞苏北水环境整治方案是“大手笔、新思路”。1995年元旦他提出“流域整治、控源导流”淮河治理建议,宋健国务委员1995年1月26日批示指出《建议》“很有吸引力”,同年3月国务院作出重点治理“三河”“三湖”的决策;2001年12月2日他提出“五控两导(引江济太和尾水导流)”太湖治理建议,总理2001年12月11日批示指出《建议》“有见地,有新意”。2009年3月4日江苏省环保厅邀请见证“八五”课题和后续实施全过程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回顾性评价,《会议纪要》指出“‘八五’课题提出的治理策略,已应用于江苏水系污染控制,经受了实践检验。”《会议纪要》最后强调“江苏水系污染治理开辟了控源减排,尾水归槽并举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新道路,实现‘尾水归槽走、清水遍河流’,投资少,可操作性强,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可确保区域饮水安全和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我国’三河’‘三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新经验,具有战略战术双重意义。”

“学术思想若能影响国家宏观决策,影响公众增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识,是科研工作者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左玉辉语

开拓我国宏观环境调控研究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他并未满足,在中国的环境科学领域中,他始终在思考:环境科学,最终应走向何方?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如何才能跻身国际先进?

1999年~2008年,他致力于宏观环境调控研究,领衔团队完成环境调控系列专著8部。该项研究将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和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贯通于我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宏观领域环境调控研究,印证了五律解析和五律协同的科学性,这些成果为国家进行战略调整提供新理论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