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问题范例6篇

老龄化的问题

老龄化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日本 少子化 老龄化

“少子化”简言之即出生婴儿减少,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动态平衡之意。日本1995年生产年龄人口达到最大值,1997年正式步入少子化社会。老龄化问题伴随着少子化现象的加剧而日益显现,现已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日本少子老龄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

日本以1973年的人口数为顶峰,从1974年开始,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人口置换水准。日本在人口转变之后,出现了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总和生育率远远低于更替水平,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少子化时代。日本《2009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称,日本的劳动力人口(15至64岁)09年为8164万人,到2055年将减少至4595万人。少子化不仅使日本的人口数量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日本的老龄化进程。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与少子化同时到来的老龄化问题,使日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二、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少子老龄化的形成给日本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少子化直接导致日本人口减少。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再次,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保负担本已沉重。而经济低迷和少子化进程的不可扼制,必然进一步加重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社会保障系统的负荷。日本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国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也在无形中加大了民众的负担,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三、日本少子老龄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1.人口学因素

首先,低出生率是造成少子化的原因之一。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倾向于少生子女,这种意识使日本的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同时,现代人的晚育倾向使女性的平均生育数减少,由于女性参加工作,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结婚、育儿在人生中所占的优先顺位下降。其次,晚婚晚育是导致少子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未婚化也是少子化产生的重要因素。另外,日本政府认为,少子化日趋严重的背景原因在于临时职业者和不就业者人数的膨胀造成因经济收入不稳定而无法结婚的年轻人增多。

2.社会经济因素

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为女性就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女性的就业率不断攀升。但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导致用人单位和各大企业对育儿母亲“另眼相看”,其实质无外乎降低成本和追求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女性为了自身提高,在日本这个根本上的男权社会,真正达到与男性同工同酬,并在工作中得到晋升机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职业女性来说,兼顾就业和育儿是很困难的。由于兼顾就业的困难和育儿环境的不够完善,晚婚和晚育现象开始增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育率的降低。

第二、日本适龄青年特别是女性的婚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女性就业机会的增多和生活方式的时代性变化,结婚不再是人生必然的轨迹。作为个人的人生规划,结婚生子只是可选择的方案之一。结婚行为从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变成个性化的人生抉择,更多的不是从俗从众而是尊重个人的主体意愿。晚婚、终生不结婚以及婚后不要孩子的女性比率上升,人们对构建家庭和延续生命的观念进一步淡化。

第三、当今日本,物价水平偏高,各地经济发展普遍不太景气,生育子女的费用和和随之而来的巨额教育费用,成为小家庭的严重负担,而孩子从出生后到将来求学就业的过程中又将不可避免的面临无数种可能的社会环境。基于此种现实情况考虑,实际生育子女的数量必然少于理想的出生人口数量。特别是日本的很多年轻夫妻认为婚后即生育子女会使生活重心偏离并影响生活质量,成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负担。

另外,日本的社会经济长期不景气、持续低迷。青年失业者比例很高,无固定职业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青年人工作不稳定,经济基础较差,影响了适婚年龄人口的结婚率。当然,人口生育率也必然受到影响。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缓解这一问题所做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女性婚育所给予的支持方面不够。日本媒体多方报道,频繁指出政府和有关官员对少子化问题重视得太晚,出台的政策和实施力度也不到位。日本针对少子化的对策从1990年就开始着手制定,但相比于日本整个经济大气候的不给力,这些对策始终是力不从心的。

参考文献:

[1] 少子化社会白書—少子化対策の現状と課題[R].东京:内閣府, 2005

[2] 坂本幸一.少子化と私学経営の課題[N] //少子化·高龄化との対策.東京: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 2006: 103-115

[3] 金貞任,山本豊.少子化時代の福祉と教育———介護保険制度改正·社会参加·教育改革[M].東京:圭文社, 2006

老龄化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新疆 人口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措施

一、概述

随着2013年两会的召开,养老开始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焦点话题之一。近些年国家极其重视推动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的经济确实在加速的发展。随着这些年新疆已迈入老龄化阶段,虽然新疆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相比全国而言晚近11年,但是到2050年新疆将与全国同步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新疆人口老龄化在以后的几年里,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以及解决老龄问题的任务将越来越重。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它们最大效益,从而继续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过程。(不仅在社会、肌体,还是心理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积极地去面对晚年的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其目的在于使进入老年的人,包括那些残疾、虚弱和需要别人照料的人,都能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和他们健康的预期寿命。

二、新疆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1.经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近些年新疆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城乡发展差异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进一步阻碍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老龄人口贫困问题的继续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对新疆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但从长期发展稳定的趋势来看,其消极影响超过积极影响。

2.社会稳定方面

由新疆特殊的区情决定。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新疆作为西部重要的边疆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问题非常复杂。目前新疆基本上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未来40年内,新疆人口老龄化形势会越来越严峻。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同的是,新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是新疆将要面临的重大人口社会问题。同时,多民族聚居使得人口问题更加复杂,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老龄化趋势具有特殊性。

3.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不健全

国家相继出台了“十二五”规划及实施意见,而适合当地的具体政策还未出台。县市财政用于社会养老服务的投入十分有限,工作制度、考核制度不健全。各级政府没有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中,养老服务机构的布局与市场需求脱节,新建小区没有预留养老服务站,援疆资金列入民政项目较少。

三、如何积极应对新疆老龄化

1.加大敬老教育宣传

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集聚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道德、宗教、价值观、风俗习惯、家庭的结构和生活的方式,在长期生活和工作中,新疆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辐射,逐步形成了以孝敬父母、尊老敬老、互助互爱为基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文化。

首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调查,从中发现一些有利的文化元素,加以保护并宣传到新疆各个地区,这对全国的养老事业都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各少数民族乡村可以在制定村规民约的时候,对尊老、爱老、敬老、养老这些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规定如果不遵守这些内容就可以进行惩罚,对优秀者进行表扬奖励;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意识的增强这种方法将十分有效。如果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尊老、敬老的氛围,在人们的意识中不尊老、敬老的行为就会受到鄙视,甚至会遭到冷落。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形成尊老、敬老的氛围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干部的教育宣传、电视节目的教育等方法进行。

目前社会养老文化构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吸取传统的合理成分,弘扬各民族优良的养老传统,而且要让它包含更多时代特征,坚持传统的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养老氛围。

2.大力发展经济,应对“未富先老”问题

近些年在国家的帮扶下,新疆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相对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很多,尤其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未富先老”问题更为严重。

首先,从人口老龄化方面来说,人口老龄化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人既是消费主体,又是市场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新疆老龄人口的增加,为老年人的婚姻介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老年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农村老年社区服务市场的开拓,将会促进老年保健,医药、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场所、旅游业、老年人用品市场等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新疆经济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应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人力度,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搞好生态农业和特色畜牧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增加农民收人,逐步提高家庭养老的功能,从而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压。

3.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应对人力资源不足现状

(1)开发农村“银色”人力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必然促使增加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为大力开发农村“银色”人力资源,让更多的有能力的老人参与新疆经济社会建设创造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人口老龄化会推动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新疆新农村建设打好良好的物质基础。

(2)弹性延迟退休年龄。对于那些身体较好而又有特殊任务的同志还可以适当通过“延聘”或“返聘”等方式延长其工作年限,在人员编制上可以不占名额,让老年高知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余热”,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的同志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准予提前退休。

(3)建立和完善老年高知人才的市场开发机制。人事部门应该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办理离退休手续的部门,逐步建立老年高知识人才资源信息库,进行分类管理,并积极建立和完善高校老年人才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有利环境和机制供老年高知识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帮助老年高知识人才解决在发挥“余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保护老年人才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在现代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4.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及相关政策

对于新疆的老年人来说,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社会养老当前急需解决的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问题。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新疆的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早做谋划。采取各有侧重的战略解决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差异,可能是当前解决新疆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最佳选择。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建立完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老年事业发展的关键。高龄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保障涉及到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及新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若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步入老龄社会以后,老人面临既不能依靠家庭养老又不能依靠国家养老的两难境地,生活更加陷入贫困,若不能妥善解决,可能会引发社会危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四、结论

考虑到新疆经济基础较薄弱,因此既不能照搬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又不能仿效苏南模式,只能从新疆实际出发,坚持个人、集体、国家共同承担、分类推进、因地制宜、个人账户及社会统筹相结合原则,建立一套可持续、求适度、行得通、符合新疆区情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养老需要。继续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及农村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力度,继续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药品流通体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以社区卫生所为主的多元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朋岗. 基于“六普”数据的新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2] 阿里木江・阿不来.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关系研究[J].西北人口,2009

[3] 李依诺. 高校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以南京W大学为例[D]. 南京理工大学,2013

[4] 吐热尼古丽・阿木提. 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其影响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

老龄化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老龄化,心理健康,健康老龄化,措施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认为这个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联合国人口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比例的11%,预计这一比例将于2050年上升到22%,并且许多国家的老龄人口数量将是儿童的两倍。而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相当高――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正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并将于2030年进入完全的老龄化社会,预计老龄人口比例将于2050年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另外,由于子女多认为大城市比小城市或农村的发展机会更多,于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多向大城市集中,国内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家庭,这种家庭约占家庭总户数的40%,而城市中的空巢老人家庭数也占到了总家庭数的30%,并且预计将于2030年达到90%。空巢老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缺乏子女陪伴,生活较为单调,缺少精神�藉,其心理健康状态更是不容乐观。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提出了要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建设目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章程中关于健康的经典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那么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2013年3月,我国政府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我认为,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十二五”老龄工作目标,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不仅需要解决1.7亿老年人口的“有所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老人“有所乐”,使老龄人群在群体水平上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分紧迫。

二、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生理机能的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各种器官和细胞功能均会出现退行性变化,感官老化、反应迟钝、健忘等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多不便,极易引发内心失衡,使老人产生郁闷和自责情绪,最终又会反过来加速其生理衰退,影响生活质量。

第二,社会角色的变更。退休之后的老年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越来越少,所扮演的角色渐渐丧失,倘若不能及时适应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就极易产生失落感。另外,老年人易受消极的心理暗示和他人对“老”的表面化看法的影响,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觉得自己真的老而无用,丧失信心,意志消沉。

第三,家庭环境的变化。由于子女长大成人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建立新的家庭上,忽视了对老年人的照顾,而年轻劳动力多向于一线、二线城市集中,于是,老年人面对这样的“发射站式”的家庭,倘若又经历了亲朋好友的病故,尤其是配偶或子女的离去,可想而知,其所面临的打击是空前的甚至是致命的,严重时会引发心理功能异常。

另外,遗传因素、经济状况、营养状况、文化程度等均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实,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成年晚期的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以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倦感,也就是说,当老年人回顾一生时,不论成功与否,都应该学会接受自己走过的的历程以及与众不同的生活,如果一味消极看待过去,否定自我,便有可能陷入失望和绝望之中。后来,佩克(RobertCPeck)拓展了埃里克森关于成年期心理社会危机的概念,认为老年人过于关注自我角色丧失和身体障碍或缺陷非常危险,对生活满意感和身心健康均有危害,老年人应多参加新活动,发现新乐趣,体会新感觉,并在这些新元素中找到满意感。

三、实现“健康老龄化”重点举措

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参与,也需要老年人自身的积极努力。结合本国国情,我认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点举措有:

(一)国家应提高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

要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的理想并非易事,老有所养是经济学问题,老有所学是教育学问题,老有所医是医学问题,老有所为是社会学问题,而老有所乐是心理学问题,因此,国家应首先投入足够的财政支持,鼓励多学科之间相互合作,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指导和经济保障。

(二)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在我国这样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或是因病致贫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国家已经在逐步提高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例如,国家已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社会保障水平,国家应将心理卫生服务项目加入到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中。

老龄化的问题范文4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5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6万人,增长1.58%。

由以上数据可知,河南省人口已经进入了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口老龄化绝对数大,老龄化程度高。根据河南省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全省9402万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36%,与全国平均数相比低了0.51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排名全国第十九,但是65岁人口排名全国第四。另外,河南省80岁以上的老人有123万名,老龄化程度高。

第二,老龄化发展速度快。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5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10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老龄人口占全部老龄人口的67.55%,远远超过了城镇比重。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规模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蔡?P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必然会逐渐消失,河南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全国相比会晚一些,这是河南省应对老龄化的一个优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影响河南省劳动力的供给,但从长期情况来看,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出现已成必然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时,一般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目前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城乡老年保障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拿出财政基金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样就导致消费基金的数量不断提高,积累基金的数量下降,影响投资规模,从而影响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一般很少有个人投资的倾向,如此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劳动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人口进入45岁或50岁以后,尽管经验丰富,但劳动动作的敏捷程度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都会相对下降,使他们的劳动生产效率、智能等都会逐步衰退,降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占领市场,传统的产业和行业日渐衰退,老年人很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四)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消费的影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人口的老龄化致使老年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带动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河南省的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市场的需求不断释放,但养老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养老市场较大的需求,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正确利用这次机遇,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二,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养老金、医疗护理费用、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增长,财政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会不断增加,致使积累部分日益减少。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成员年龄的逐渐增长会使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挺高。

三、应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一)实施有弹性的退休年龄,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目前,我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简单的全部延迟退休年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从各个方面的利益考虑,推行弹性退休制是更为灵活、合理、人性化的制度。推行有弹性的退休年龄要坚持自愿的原则,面对一些身体健康并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展开,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行业,如大学、科研单位等人力资本积累较高的领域,让更多有能力的老年人发挥余热。

(二)充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效应,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现代化。因此,我省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前期人口老化总抚养比较低的优势,解决人口老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老龄化的到来奠定经济基础。

老龄化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用工;老龄化;人员配置;发展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我国从2011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势比原来预测的要严重。

二、企业用工年龄现状分析

同样如,伴随而来的企业员工偏老龄化问题也日显突出,许多基层单位的用工平均年龄都超过了40岁,有些班组人员达到了50岁左右的老龄阶段。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最后一批技校生毕业,油企就再也没有批量的新工人入厂,许多岗位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及管理岗位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下面以某油企基层单位2012年12月用工现状进行分析阐述。

从上表看出:一是企业用工形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全民合同工向多元化发展,虽说全民合同制工人仍占其它用工形式的主导地位,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过去的100%下降为62.1%)。这说明在没有新的全民合同制工人补充情况下,企业为保证生产正常运行,只能以其它用工形式来补充岗位人员的不足。二是从年龄层面上则反映出,全民合同工年龄都已步入中年阶段,企业主导用工已进入高龄化的边缘,这给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忧。

目前我国退休是以年龄为依据,法律规定男60岁,女50岁,女干部55岁。按照现在的上学年龄到大专毕业,一般在21岁左右才能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假设以10年作为年龄体征的划分,那么20-29岁为青年时期,30-39岁为壮年时期,40-49岁为中年时期,50-59岁为中老年时期。那么,在企业里进入50岁的员工一般都视为老干部、老同志、老工人,无论从知识的层面、创新的意识、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讲,还是从自身体力眼、手、脚来讲,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接收能力差,行为迟缓,许多要求知识面高及较为艰苦的岗位已不适应。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所划分的四个年龄体征段中,每个阶段的平均年龄都偏上,特别是年青工人所占比例相当低,只有10%,接近壮年时期,40岁以上人员占了用工总量的57.1%,而在壮年时期超过35岁以上的人员达65.2%。因女工退休早男工10年,40岁以上的女工基本上算是老龄人员,中老龄占女工总数45.9%,这个比例是由于其它形式的用工参与而“被”降低了,真实状况是全民合同制女工超过40岁以上的达73.3%。从这一比例看出,全民合同制女工已相续步入退休年龄的高发期。

上述基层单位用工年龄状况只是整个油企用工的一个缩影,从这一点反映出目前油企用工的结构状况。石油勘探开采在当下仍属于环境艰苦,劳动强度高,点多、面广、工种繁杂行业,许多工作量仍需要年富力强、体力好、有知识的青壮年来完成。虽然现在的工作条件比六、七十年代强了很多倍,科技的发展使各种硬件设施有了长足的进步,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劳动强度有所降低。但在大的环境相比之下,石油勘探开采业仍是一个人员较为密集性企业,许多工作、产品需要多部门、多工种配合才能完成实现。因此,企业的用工量,特别是全民合同制工人需要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数量级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年龄突显所暴露出的几个问题

由于上十年基层单位未成批招纳青工,目前已出现较多负面因素:一是岗位人员不足、工作效率难以有效提升。二是用工人员偏老龄化,一些重体力工作难以胜任。三是技术工种断档,无后备人员接替,许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普遍存在年龄较大,精力欠佳。四是队伍年青化受到严重挑战,遇到突发事件及各种突击性劳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五是基层年青管理者难寻,给基层班组带来诸多问题,基层班组缺乏活力及创新意识。六是基层干部选拔难,一些经验丰富的骨干都因超出年龄,而拒之门外,而后备力量乏人,无人可选。七是精神压力大,人过40岁普遍存在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与家庭琐事都带来许多难以兼顾的矛盾,特别是孩子的就业问题,是许多老员工的心结。

后备力量的缺失,势必会给企业造成管理难度加大,生产效率难以提升的局面,石油勘探开采行业还需要大量人的劳作才能得到效益的提升,一个庞大的油企,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企业的和谐稳定以及企业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对于他们的子女就业问题应该有所担当。将来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不可能由临时工在支撑。现在已到了自然减员的频繁期,五、六十年代大批量招工进厂的知青们已面临着陆续退休阶段,岗位人员的减少将会在若干年显现,而培养一名在技术上或管理上能够独挡一面的技能型人员则需要若干年时间,新老交替的矛盾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愈发凸显。

四、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

在应对企业员工老龄化时,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同步建设,解决企业人员偏老龄化问题,必须立足于石油工业特殊的企情。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含量的投入,减轻劳动强度,这是“硬件”。另一方面,是人的投入,这是“软件”、是“核心”,再先进的设施也需要人的操作和管理才能实现产出。要改变过去那种大批量招募人员的极左和现阶段几乎不招募人员极右的用工作法,建立健全一套长效的用工机制,在制度措施上保障企业用工的延续性、接替性。一个大型企业若按照前面所述的年龄体征划分的话,每个阶段的人员构成比例应保持在25%左右,企业的发展才最具有平稳性、可持续性和挑战性。

七十年代招募的是初中、高中生,八、九十年代招募的是技校生,今后企业吸纳人员可提升为大专生、大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用工状况,合理的补充人员,即保证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又解决了企业职工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指招收全民合同工)。在广泛的高学历者中谁最具有德、才兼备的品质,谁才能从事各种管理岗位,选拨的面广了,才更具有竞争力。而非大学生进企业必从事管理岗位的单一作法,从而达到整体基本素质的提升,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老龄化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51-02

自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也从1997年的3 890万增加到2010年的2.6亿,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的37%。如今,打工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家庭结构在慢慢消失,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所以,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探讨其养老可行性,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

1.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中国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因为赡养老人的主体是青壮年,他们不仅要完成成家立业的重任,还要肩负赡养多位老人的义务。这种状况下,对“空巢老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主要只能靠自己,处于自养状态,必要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活动,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2.精神空虚,缺乏情感上的慰藉。一方面,在空巢家庭中,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非常缺乏,空巢老人没有活动场所,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3.健康状况下降,又缺乏日常生活照料,患病率较高。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儿女又不在身边,社区资源有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4.养老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养老资源不足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不足,空巢老人本就独自居住,对养老设施的需求很大,但是社会却无法提供其所需的场所;二是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本应有子女赡养的父母无法得到应有的照料,只能代由社区照顾或者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与老年需求项目,其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1.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2.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共同生活,一起劳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因此,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3.人口老龄化和子女出生率的普遍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目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4.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缺乏保障。由于受到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入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同时由于当前中国对人的社会化资源的照料上更偏重于青少年,农村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社区便民服务及志愿者的照料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奢望。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绝大部分空巢老人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比较规范的、能够有效付之于实践的、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来。

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本思路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合理优化配置养老资源。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养老、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从思想上认识到空巢家庭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发展财政拨款、个人缴费、社会参与、慈善捐赠等多种形式,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开设资助项目,比如对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整合养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2.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发扬传统“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村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发扬中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加强农村社区的引导,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保洁、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入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

4.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其社交领域,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愿望,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