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例6篇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资本市场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0至14岁人口占16.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最高峰约14.15亿,之后开始出现负增长,但老年人口数量仍将持续增长。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瑞士再保险联合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比届时的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仍多近1亿老年人。加速的人口老龄化将给财政、金融等国民经济各方面带来压力。

(一)不断上升的退休成本带来严峻的财政挑战

从1997年全国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新增财政补贴高达2272亿,三分之二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不断上升,到2050年,当年的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相比,到2050年养老金的缺口现值将达到目前GDP的75%。

(二)人口老龄化将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与人口老龄化息息相关的人口规模变化是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变化。目前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国。而联合国预测数据显示,如果生育率继续维持在1.8左右,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将增加到10.1亿的高峰,其后将出现负增长,但在2028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将保持在70%以上。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呈现减少趋势。15-64岁人口会在2014年达到9.97亿的峰值。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5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

(三)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劳动参与率下降及其带来的劳动供给减少,以及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低增长,这些因素将共同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在总要素生产率保持每年3%的增长速度前提下,人口老龄化将使得2010年到2020年期间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比本世纪的头十年下降2.4个百分点,本世纪中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到目前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中国如何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通过改革措施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长期来看,今后提高人均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主要来自就业结构转换、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渠道。

(四)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资产贬值和国际资本流动等金融挑战

虽然退休人群的遗产动机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抛售资产的动机,当进入退休高峰的人群开始兑现资产时,人口老龄化预示着更加动荡的世界金融市场时代的到来。同时,发达国家的公共养老金在21世纪30年代将积欠足够数额的赤字,以至于消费掉发达世界的储蓄,债务累累的西方政府借款为退休保险金筹措资金,可能使信用遭到更严重破坏。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可能因为资本收益下降,而大规模流向人口年轻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引发全球资本流动的大规模变动和金融市场的巨幅动荡。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稳定的机构投资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日趋扩大,成为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资本市场。大规模民营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业重组、科技产业的兴起,特别是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大趋势都有力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之一,但是在计划经济制度遗留的行政手段作用下,资本收益率却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随着改革的深入,管理层和理论界都清醒地意识到:完善的资本市场对改善投资效率、提高生产率及维持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完善资本市场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资本市场配置功能。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的措施之一就是增加机构投资者比例。

历史证明发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改善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促进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推动了理财市场和各类理财产品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和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推动了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机构投资者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民财富的积累,为机构投资者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需要机构投资者发挥更大作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将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但是,相对于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不仅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不高,而且养老保险基金的入市比例相对偏小。在欧洲股市里,养老基金占比达70%,而且欧洲国家性质的公共基金有税收优惠;美国的养老基金占比也有50%。我国社保基金作为养老保险三大支柱之一,是入市的先行者,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取得了良好收益。据统计,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间,社保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9.8%,远高于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和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很好地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增值。

基于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将为各方带来好处的预期;特别是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成功投资的历史,也增加了各界对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的期望。但是业界和理论界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一定能给养老保险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吗?

人口老龄化和资本市场的理论分析

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未来的资本市场问题,可以通过财富积累与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得到部分答案。该理论假定:个体在工作年限内储蓄,目的是为了在退休后利用之前积累的财富。进而可以推论: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老年人大量销售资产,进而使股票和债券资产的供给大于需求。一些学者因此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将会导致资本市场“崩盘”。另外有学者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国际资本流动将偏好流入老龄化问题不严重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本文试图回顾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来评估上述假定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虽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是结论性的,而且关于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绩效表现的影响的研究也没有完全一致的发现;但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口老龄化将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但影响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其原因可能是资本市场已经消化和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信息,预期因素发挥了作用。因此,除非存在急剧的和超出目前预期范围内的人口变动,持续的人口老龄化只会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温和、中性的影响。

Poterba(2001)提出了一个建立资本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关系的模型。该模型假定存在“年轻”和“退休”两类人群;年轻人群的数量为Ny,年轻人群在特定期间工作并获得正常的工资收入,储蓄率为s。资本的供给假定为K。而单位资本的价格p不断调整,以满足资本需求。

p*K=Ny*s

当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处于工作年龄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当生育高峰人群进入退休年龄时段,资产价格就会下跌。虽然模型得出的结论和一般的“崩盘”推测是一致的,Poterba指出该模型并没有考虑若干重要条件:不同人群储蓄率的差异,资本的供给率不是固定的,生产率的提高也可能抵消人口老龄化对资产收益率的负面影响等。

Abel(2001)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理论框架,以解决Poterba模型的缺陷。Abel认为,即使老龄人口的资产需求不下降,资本供给的变化也会导致资本价格的下降。Abel构建的二代交叠模型包括了可变的资本供应和遗产动机变量;假定工作人群能从将资产遗传给下一代而获得效用;同时将资本供应和上一期的资本价格联系在一起。Abel的模型意味着,在假设资本价格存在长期无条件的均值时,资本价格的动态行为遵循自回归过程。这个模型预测,美国生育高峰一代进入工作年龄后,首先导致了资本价格的上涨,然后回归到长期无条件均值附近。Abel进一步得出结论:即使引入资本供给变量,遗产动机的存在并不能阻止资本价格的下跌。

Brooks(2002)提出了一个复杂的世代交叠模型,这个模型使用了四代模型以确定美国生育高峰一代对股票和债券收益率的定量影响。Brooks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假定这些随着被研究对象人群的老龄化,他们可以将持有的股票资产转换为债券;退休人群相对于工作年龄段的人群而言,面临更多消费风险,所以退休人群更倾向于持有无风险资产。这个模型包含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而且假定生育高峰出生的一代进入退休年龄后,会将资本传给之后出生的一代。Brooks的模型预测,资本-劳工比率将在2020年时高于长期均值15%以上,因此拉低了资本收益率;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导致2000-2020年美国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下跌92个基点和82个基点。这个模型还预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美国生育高峰一代出生的人比之前一代人的资产收益率少100个基点。

Geanakoplos,Magill and Quinzii(2002)提出一个更复杂的代际交叠模型。该模型包括了资本供给、遗产、年轻和退休人员的赡养,以及由财政支持的社会保障系统等变量。他们指出,美国股票市场经历了1945-1964年的牛市、1970年代的熊市,以及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早期的牛市,这三个牛熊交替的20年与生育高峰、低谷一致:大萧条时期、1950年代生育高峰、1970年代的生育低谷。根据这个模型,个体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中年和退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个体都可以投资股票和债券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当较小人群(生育低谷出生的人群)进入中年时,股票价格将会下降;相反,当较大人群(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进入中年后,股票价格将会上涨两倍以上;而随后当较大人群进入退休年龄,需要将股票卖给较小人群,从而推低了股票价格。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偏好的世代效应”:就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流而言,较小人群会比较大人群得到的效用更多。虽然在这个模型中引入遗产动机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但没有完全消除)当较大人群进入退休年龄后导致的股票价格下跌影响。他们还指出,相对于其它因变量,人口周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股票市场高峰和低谷之间的振幅。

Brooks(2006)提出的模型强调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该模型模拟了在国际化背景下,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资本收益率的平均化,从而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Brooks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储蓄会超过投资,进而带来资本收益率的下跌;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会成为资本流出国,向人口年轻化国家输出资本,以追求更高的资本收益率;所以人口老龄化的开放经济体的资本收益率不会大幅下降。Siegel(2005)也认为国际资本流动会减弱股票市场收益率下降的趋势。他据此提出了“全球解决方案”:人口老龄化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以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和服务。Siegel利用联合国的人口数据预测,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6%,就足以使老龄化国家的退休年龄只需稍微延迟两年,就可以支持老龄化国家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将导致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延长到76岁。Siegel还提出了其他建议:比如提高征税率和放松移民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建议还需要政治考量。这些发现和Geanakoplos,Magill and Quinzii(2004)的发现非常类似。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

许多探讨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都是以美国数据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并不存人口老龄化国家面临的大规模人口变迁的历史数据,样本数据充分性都还需要论证。

Poterba(2001,2004)的两项实证研究探讨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和美国股票、债券和国库券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使用了美联储的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数据,这个调查是定期对美国资产所有权的横断面调查。Poterba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从而确定不同年龄和时代对资产持有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股票资产的持有确实展现了年龄模式。55-59岁美国人持有的权益资产达到最高的32500美元,然后到75岁时,下跌到25000美元;金融资产的持有高峰期是65-69岁,之后老龄人持有的金融资产几乎没有变化,一直保持稳定直到75岁以上。Poterba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美国生育高峰一代接近退休年龄时,不会急于出售金融资产。换句话说,2020-2030年不存在金融市场崩盘的可能性。Poterba还在回归模型中测试了人口统计变量和资本收益率变量之间的联系。他使用了两个资本收益指标:资产收益率R和价格红利比率(P/D)。

(1)

(2)

Poterba的研究测试了几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大于20岁的人口数量、40-64岁之间的的人口比例和两者之间的比率。结果表明,没有证据显示大部分人口统计变量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公式(2)里,价格红利比率只是与部分人口统计变量有关,但是当区分时间模式后,这些变量与价格红利比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变得不显著。Poterba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英国和加拿大的数据,结果也是一致的。

最后,Poterba从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数据推导出了影射(预计)的资产需求变量,将其作为资产汇报和价格红利比率模型的解释变量(自变量)。

(3)

(4)

结果也仅显示了资产收益与影射(预计)资产需求的微弱关系。Poterba最终得出这样的推论:因为退休人员不会变现和消费掉一生积累的财富;随着生育高峰一代的人群进入退休年龄,资产的价格不会显著下降。

Geanakoplos,Magill and Quinzii(2002)开展了另一项研究,他们构建了一个MY变量(将中年人群对年轻人群的比率作为测量人口结构的指标),然后将其与市盈率建立回归模型:

(5)

利用美国市场的数据,这项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MY比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他们因此预测,与MY比例下降一致,股票价格在2020年前将下跌。他们同时假定权益收益率受到资本损益的影响,而资本损益将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将权益收益率与不同的MY比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公式:

(6)

研究发现,差分化的MY比率与权益收益率正相关,能解释14%的权益收益率的变异。而MY比率与权益的风险补偿成负相关关系,与利率不存在相关关系。他们对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的股票市场指数与MY比率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了如下公式:

虽然日本的数据表明了股票价格与MY比率的强正相关关系,而其它国家的数据只显示了MY和股票价格的弱相关关系。即使在这个模型中引入移民变量,上述发现也是一致的。

总之,已有的证据显示,随着生育高峰一代的人群进入退休年龄,且将资产销售给生育低谷出生的人群,权益(股票)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下跌。但另一方面,遗产动机能缓解这种影响,而国际资本流动会在更大程度上中和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的压力。相关研究主要利用了美国数据,而且只表明了人口老龄化与股票价格以及收益率的弱相关关系。

结论

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时代,养老基金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养老基金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长期稳定的机构投资者的缺失是我国资本市场重要制度缺陷之一,资本市场需要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这样能缓和市场波动的投资者。但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股票价格及其收益率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投资,并不一定会给其带来保值增值的预期效果。虽然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来确保养老基金的增值保值;然而,根据有效市场假定理论,从长期来看,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可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收益。基于本文讨论,笔者认为,管理层在作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决策前,需要做进一步广泛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支持政策,才能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保值增值的同时,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者。

参考文献:

1.李建新.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动特征.学海,2005(6)

2.穆光宗.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3)

3.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4.Brooks,Robin.Demographic Change and Asset Prices.Presented at the G20 Workshop on Demography and Financial Markets,Sydney,2006,July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2

关键词:成都;老年住宅市场;发展趋势

我国自1999年以来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实行特困老人的低保救助和社会救助等。但中国未来老年人的绝对数量是如此之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21世纪我国的老龄化将更加迅速地、大规模地、高龄化地到来,据预测,到204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以上,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临困境,但是换另一种角度分析,如何把“银色浪潮”好好利用起来,充分合理地开发“银发资源”,就可以化负担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负担方面。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但它决不是延迟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而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使社会对老年产品及劳务需求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并由此刺激老年住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老龄化问题现状分析

1、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经济负担方面。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但它决不是延迟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而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使社会对老年产品及劳务需求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并由此刺激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老年产业得到发展,那么也就增加了相关商品的种类,扩展了服务的领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扩大了就业的渠道,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老年服务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关联和连锁效应,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

2、老年人需求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

据一家权威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年需求达到8000亿元。但在目前市场上,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尚不足1000亿元。老年人需求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3、社会老龄化需求老年住宅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打造安居体系已刻不容缓。

老年住宅,有的称“银发住宅”、“养生住宅”、“长寿住宅”、“乐龄住宅”或“关怀住宅”,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用住宅,是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结合,不仅需要在楼层、医院、交通、服务设施等方面符合老人的身体特点,更要在娱乐、学习、交往、情感等方面照顾老人的心理需要。

在北京、上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大多数老人出于各方面原因不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他们的收入及消费行为开始围绕着自身需要来进行,他们将可能是银发住宅潜在的最大的客户群。另外,中国人传统的“尽孝”思想,使很多子女愿意为父母购买一套银色住宅,让自己的父母得到充分的照顾。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人住宅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老年人住宅是对老人的终极关怀。

4、家庭因素催生老年人住宅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国70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以来,“三口之家”现已成为社会的主力家庭结构。许多独生子女成家之后,所面临的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加大,每对中青年夫妇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发展竞争条件下要照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生活无规律和精力严重不足,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住宅呼声高涨,呼之欲出。

二、老年住宅发展分析

1、老年住宅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老年住宅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产业链,而且这个产业链很长,涉及的相关行业和环节很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突出。随着老年住宅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为老人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住宅的发展,需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医疗、邮电、通信、文化教育、装饰装修、家用电器、以及家政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就业,引发商机。

2、老年住宅的发展,间接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如今老年人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已开始挑选环境好、功能全、服务质量佳的地方颐养天年,对老年住宅的规模、环境、服务、功能需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老年住宅与服务的多种需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老年住宅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说老年住宅社区中要搞老年服务就需要有服务机构,要搞老年教育需要有教育机构,要搞老年娱乐需要有娱乐实体,要搞老年医疗需要有医疗卫生机构等等。这样,无形中就刺激了市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给经营生产资料的厂商带来了商机,给市场注入了活力。

3、老年住宅打开就业之门

老年住宅的发展建设,是通过关怀老年人的人文理念和一系列关怀老年人的服务体系,体现社区的养老功能。如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部门,可以为老年人进行室内看护,聘请运动学专家、医学专家、营养学专家为老人建立系统的健康指数跟踪服务;在社区里成立各种不同的老年俱乐部,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图书馆等。这些以老年住宅为依托的相关服务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通过招募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进行再培训、再就业,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压力。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了更好的就业平台。

老年住宅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老龄社会的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调节就业人口多和岗位短缺的矛盾。随着老年住宅的渐渐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开发出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实现安排更多人员上岗就业。

三、成都老年人住房现状分析

1、老年人住宅明显不足

2010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1404.7万人,目前,成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7.27%,比全国高出近5个百分点,而且以每年增加约10万人、增长0.7个百分点左右增速攀升。据统计,从1951年至1965年,我市出生人口数为245.97万人,未来15年我市老年人口将猛增200万人。

2009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06所,床位数31917张,其中,国办养老服务机构7所,床位数2252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3所,床位数7605张。农村敬老院166所,床位数22060张。只能满足约2%的老年人进住,98%的老年人都要生活在社区,依托社区家庭养老。

2、户型设计不合理、功能相对单一

现有的养老院户型面积大小不等,主要为单人间、双人间和多人间,房屋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全,不能满足老年人住宅特殊功能要求,更不能从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

3、住宅区规模小、配套设施不足

目前成都市的养老公寓以中小型为主,多属传统的养老院、福利院,拥有300个床位以上规模的还比较少。整体规划设计落后,生活设施不完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单一,医疗护理、保健不配套,服务水平低下,缺乏人性化,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新一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4、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成都市现有的养老院中,绝大部坐落在偏远地区或老城内,噪音和空气污染大,且多数的养老院用房是经翻新过的民宅和企事业单位用房,房屋简陋,内部安全隐患突出,绿化植被缺乏,更谈不上养身、休闲的绿化景观环境了,总体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四、成都老年人住宅市场发展趋势

1、“老年人住宅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通过调查,2010年,中国退休劳动者一生的积蓄总和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另据中国老龄人协会统计,2010年中国老年人消费约5000亿人民币,而且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其消费数额还将得到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老年人市场”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老年人产业,尤其是老年人住宅产业是一个极待开发的产业。

2、老年人住宅将逐步从主城区向城郊转移

老年人进入养老院等福利机构的目的就是安享晚年和健康长寿,因此对环境质量要求较多,而现有的养老院、福利院因历史原因,大多选址于主城区内,噪音和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相信随着老年人对养老质量要求的提高,其老年人住宅从主城区向城郊转移将成必然之势,且唯有城郊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3、老年人住宅的开发以中档为主、辅之中低档和中高档产品

对老年人公寓的档次之分,现尚无明确界定,但可以肯定成都市现有养老院中绝大多数应界定为低档产品,而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中档产品严重不足。高档产品市场稀缺,有效需求相对较大。低档产品仍有市场,但需要升级换代。总之中档老年住宅产品的开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开发的主流,而高档产品、低档产品也将占有一席之地。

4、民办产权式老年公寓将成为未来老年人住宅市场的发展趋势

纵观成都市老年人住宅市场的发展现状,各养老院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都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许多老年人既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孤单又恐在养老院无法满足宁静、舒适生活的要求,民办产权式老年公寓的出现将打消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顾虑,在北京、广州等地该类型的养老住宅深受老年人喜爱。民办养老机构的优势表现在,体制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经营策略上更多思考;管理手段上多样,市场化运作;负责程度上责任心强,全年无休,以院为家,是事业型;运作成本上更经济、有效。

5、“环境度假型老年公寓”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3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性服务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4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5

关键词:老年旅游市场;老龄化;SWOT分析法

一、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按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即进入了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称,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这20年里,平均每年我国将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1

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市场机会,尤其是对旅游业。

在构成旅游者的两个客观条件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中,我国老年人闲暇时间增多,购买力也增强,已经具备成为旅游者的客观条件。

二、针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综合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将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考虑,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1.中小型旅行社老年旅游市场优势分析(Strengths)

有些中小型旅行社已经开始经营“夕阳红”旅游产品,反馈良好。目前我国开设专门部门为老年旅游服务的旅行社还很少,对老年旅游市场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老年旅游市场是一个潜力广阔的市场,但很多旅游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小型旅行社属于旅行社中较早开始认识到老年旅游市场并开始针对老年旅游市场开发产品的旅行社。

2.中小型旅行社老年旅游市场劣势分析(Weakness)

虽然少数嗅觉灵敏的旅行社开始开发老年旅游市场,但并没有针对老年群体的特点设计旅游产品。很多老年旅游产品打着“夕阳游”的旗号,向老年群体出售。但在产品路线 选择、活动安排、旅游行程等方面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所以对于人员专业化的程度要求非常高,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还是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都需要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国老年旅游产品相对单一,老年人可选择的旅游产品的种类有限,不能满足当今老年人的个性需求。而且很多城市老年旅游产品需求增长十分迅速,但是现今推出的老年旅游产品相对滞后,数量较少,远远无法满足老年旅游市场的需求,缺口较大。

3.中小型旅行社老年旅游市场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我国的老年旅游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受国民经济与旅游快速发展这一大环境的有利影响,使得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发展迅猛,增长势头强劲。拿唐山地区为例,老年旅游收入比例占到整个旅游市场份额的20%以上,且还在逐年上升。据统计,70%的退休老人有旅游的打算。 国家旅游局也扶持老年旅游市场的大力发展。

4.中小型旅行社老年旅游市场威胁分析(Threats)

首先,根据气候等因素的变化,各种不可预知的灾害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市场,当然也包括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2011年日本发生的地震,利比亚战乱事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03年殃及全球的SARS病毒,以及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等。老年人有一种求稳,安全至上的心理,一旦发生重大灾难后,他们身心受到的刺激要远大于年轻人,所以这些灾难对老年旅游市场的不利影响要远远超过对其他年龄层旅游市场的影响。其次,老年旅游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已经是各旅行社都知道的现状,必定导致大批的旅行社进入这一市场,引起激烈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业内部的竞争,许多行业都想在老年市场分上一杯羹。例如各种绘画、书法、等培训机构,老年学校等,在一定程度上与老年旅游市场形成了竞争,抢占老年市场的份额。

经过对中小型旅行社进行详尽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看到老年旅游市场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只要中小型旅行社做好研究谨慎进入,市场前景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6

关键词:老龄产业 服务外包 模式 对策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至2.21亿,将占中国人口的14%(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一个国家或城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7%,就是老龄化国家或城市)。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现状,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在经济发展仍未达到当前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的情况下而提前丧失人口红利、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挑战。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老年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服务需求都是巨大的。尽管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价值观与市场不匹配的状态,即政府在积极倡导和推动这项事业,但实际发展进程缓慢。

鉴于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大幅提高的前提下,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需求也相应增加,传统时代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和解决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传统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关怀更多局限于“养”,而以服务经济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则必须注重老龄人口群体及其利益相关者所能提供的价值和服务。

一、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过去一直就是依赖家庭子女来赡养老人,解决老龄人的养老问题,对于少数孤寡老人,采用政府救济、帮困、献爱心等方式解决养老问题。但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独生子女一代父母面临养老问题,靠过去的养老模式已经很难解决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今的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需求方面较从前有了很大提升,对老年人相关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这就催生出针对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及其他特殊需求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其中物质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用、医、药等;精神需求包括文、体、乐、学、教、为等;特殊需求包括家庭服务、咨询服务、护理服务、保险服务、健康修养、临终关怀等。要满足老龄人口群体在以上这些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仅依靠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显然是不够的。尽管政府已经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到老龄服务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中,但目前在老龄产业市场运营模式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还是远未实现社会的期望。

当前,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1.老龄产业起步慢,企业关注程度低

中国对于老龄产业的研究与关注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7年由中国老龄协会、北京大学人口所、光明日报等共同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老龄产业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我国才正式提出老龄产业概念,首次确定了以年龄为标志的老龄消费群体的产业概念,但由于服务对象是处于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也使老年产业成为一个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产业。老龄产业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政府在推动,企业关注程度却一直不高,虽然每年各地陆续有举办老年用品博览会、扩展老年服务项目,但老龄产业的发展一直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的需求。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权威机构能对老龄产业(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前景做出指导性的预测。

2.老龄产业市场培育不够,发展动力不足

不少企业认为从事老年用品生产和服务是“无利可图”,这实际上因为这一市场尚未得到良好培育。企业(家)尚未开展扎实细致的市场调研,专门针对老龄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老龄群体人口的多样化需求。在中国,老龄产业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服务对象老年人,都认为中国的老龄产业带有福利性质,难以市场化,兴办老年服务机构和从事老年服务业都应是政府的事情,结果中国的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长期缺乏生机和活力,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民政部门管辖的“三无”老人。2011年,全国老年一次性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已经主要集中在老年设施、护理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方面,所以仅靠政府已经无法包揽和完全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同时随着老年人生活起居、医疗护理等高层次的需求,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3.老龄产业政策不明朗,服务意识跟不上

目前虽然有学术理论界在研究老龄产业,政府部门对老龄关爱有很多的政策,但对老龄产业还没有出台强有力的优惠政策。虽然已有一些企业积极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中,关心和支持老年事业,但大多数企业仍将赚取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原则。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没有考虑到许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民政部门虽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模式,可由于具体到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的优惠政策不具体,难以落实,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来自企业、集体和个人的投资比例不高,民营企业资金投入则更少。同时,中国的养老服务模式雷同,缺乏特色和个,另外对老年人心理慰藉、精神赡养、文化娱乐、身体康复等高层次的需求缺乏服务,不能以老年人为本,存在内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不主动,缺乏活力。

二、发展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老龄市场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的需求市场,在其中,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衣、食、住、行、医、用、娱、学、为”等方面对消费产品和社会服务有着不同的要求。全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个性化的需求,这两个重要因素催促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模式的发展。“到201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高峰期社会后,经济的原动力将不再是以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以服务业、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制造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基于传统工业社会的“大规模生产”组织方式,以提供标准化、低成本产品和服务为基点的产业发展思路是不可能符合现代老龄产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的。面对客户多样化以及定制化需求的增加,新的基于“分布式大规模定制”的组织和生产方式,正成为各个企业在21世纪提高企业动态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组织和管理原则。通过细分老龄产业市场,充分挖掘老龄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可以增值的部分,运用服务外包思想和技术,将可最大程度满足不同老年群体在产品和服务消费上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老龄产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1.发展老龄产业服务外包优势

21世纪前10年,我国各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以及不断优化,服务外包行业在中国兴起,服务外包将助推老龄产业的发展。

服务外包具有优质资源整合、规模经济效益、服务专业至上的优势,在老龄产业需求方面,最需解决的问题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中国由于老龄产业还处于摸索阶段,服务外包模式有助于克服直接大规模发展老龄产业而处于盲目和无序状态,这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企业对老龄产业发展估计不够、预见性不强的风险。老龄产业并不是完全独立自成体系的产业部门,它存在于国民经济体系的各大产业之中。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可有效利用各成熟产业的运营机制发展老龄产业。由于老龄市场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的老年需求市场,充分利用服务外包,可促使老年消费市场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2.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模式探讨

发展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模式可解决企业、政府、养老机构之间的关联。政府出政策,老龄机构或居家养老提供环境,服务外包企业提品与服务。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使老年服务产业专业化、系统化。老年产业物联网、老年产业电子商务、老年产业呼叫中心、老年产业金融服务、老年产业健康服务、老年产业物流服务等都将以服务外包模式运营,也必将在未来的老龄市场中发展成主流。因老年人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必然未来政府、社区及老年人本人将有更多业务通过服务外包模式交给更专业的行业服务机构运营,最终实现政府、服务机构、家庭的多方满意与共赢。

下图是基于老龄服务呼叫中心模式的老龄外包示意图。

三、发展老龄产业服务外包的对策建议

1.制订具有激励功能的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政策,给予明确的政策导向

由于从事老龄产业及其服务业是一个带有公益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从国家政策上,要给予税收、信贷等的优惠政策,对于专业从事老龄产业服务外包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机构无利可图,产业就难以为继,老龄产业服务外包的对策必然受到影响。中国在从生产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的过程中,针对服务外包产业政府已经给予了相应了的支持与引导,这些措施与经验也将适用于老龄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制定老龄服务外包标准

老龄产业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个新型产业,无法与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推动社会发展的产业并行。但它是各产业的结合体,具体需求有家政服务产业、卫生健康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老年教育产业、旅游和娱乐业、咨询服务业及其他特殊产业。而这些产业我国发展都已经趋于成熟,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可以很好利用这些产业已经建立的优势,又能使老龄人享受到这些产业更专业的服务。但由于老龄人是特殊的服务群体,所以相关行业、政府要出台老龄服务外包的标准。

3.建立老龄产业消费权益的保护,进行老龄服务外包市场监督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水平下降,老龄市场会出现刚性需求的局面,有些产品与服务是老龄群体必须选择的消费内容,所以政府要建立方便快捷的老年消费维权平台,对于进入老龄服务外包市场的企业要实行主体登记备案制度和老龄产业机构信用累计制度,及时公布“黑名单”。政府利用平台随时掌握老龄市场动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在3.15消费监督平台体系上,开辟优先受理老年服务消费纠纷投诉的“特别通道”,在老龄服务外包标准基础上规范老龄服务外包市场。

4.开发老龄产业服务外包市场信息平台与服务系统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养老产业要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最基本的条件是开发老龄产业市场信息平台与服务系统。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建立老龄服务呼叫中心,可以接纳老龄日常生活、护理、家庭帮助等业务,但我国的老龄产业信息平台建设还几乎没有起步,老龄产业服务系统还只停留在简单的照顾和护理服务方面,而对老龄医疗、休闲、心理关怀、老龄金融服务等老龄中高端服务层面还处于空白,未来这些信息平台和服务系统的开发必将带动更多企业资源投入到老龄产业中。

5.严格评选有资质企业承担养老服务外包业务

在养老服务外包体系中,政府作为代表社会老龄人的代言人,承担养老服务外包的发包方,相关老龄产业机构与企业作为接包方,由政府、老龄群体代表(如社区、家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评选可承担养老服务的企业,社区或政府作为发包方公布养老服务外包产业服务标准,公布招标条件,在应标企业中列出老龄产业接包方最低资格要求的企业清单,根据需求建议筛选接包方,最终选出一名候选的接包方,同时全面评估满足需求建议规定的绩效目标能力。

总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正以“始料未及,超乎想象”的状态发展,在中国正在走向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中国老龄人口问题更应以整合全社会资源,借鉴服务外包产业模式去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同时,在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模式的推动下,老年人将不只是被家庭和社会赡养的对象,同时也将成为社会得力的消费者和利益创造者。

参考文献:

[1]穆光宗.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和战略取向.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7

[2]麻凤利主编.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