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论文范例

物联网论文

物联网论文范文1

“物联网”是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通过通信网络将物与物、物与人相连,协同工作,从而赋予物体智能化的功能,以实现特定服务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物物之间、人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融合使用等服务。因此,物联网应具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这三个特点。根据物联网的特点,学界一般将物联网系统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二维码、GPS、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设备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感知层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其中包括芯片研发、通信协议研究、RFID材料、智能节点供电等细分领域。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对感知信息和控制信息双向的可靠传递,即融合各种现有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将物联网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网络层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网络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智能处理来自网络层的海量数据,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控制要求;应用层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高性能并行计算、数据挖掘技术、模糊识别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应用层的众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科研相融合的物联网学科建设方案

2.1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的基础理论教学

物联网是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上发展的一种新的技术,因此该学科的开设需要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课程以后再进行学习。学生需要先修的专业课程有:通信原理、无线通信、高频电子电路、单片机与嵌入式、计算机网络、高频微波技术、数据通信、信号与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在前期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应物联网体系框架结构,可将物联网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分为三大方向,分别对应于其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对于学生的理论学习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按层次展开教学。首先应对于物联网技术及概念进行全面性的介绍,可开设例如物联网技术导论、物联网系统设计等课程。在学生对所要学习科目有了总体性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开设有关感知层的课程,例如:物联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M2M、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在学生对于物联网的底层获取有所掌握以后,可以开设有关传输层的课程,例如:传感器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TCP/IP网络与协议、数据融合与处理等。最后需要学生的学习领域延伸到物联网的应用层,其包含的课程有物联网与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模糊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安全、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医疗)、物联网经济学等。

2.2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第三次革命的物联网技术,是一门建立在综合信息理论基础上的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基础的学习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培养。这样不但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物联网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培养体系,可以把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性实验:基础实验、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实验。三个实验阶段逐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并且对于授课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实验,即基础实验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毕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选择物联网中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实验针对学习基础好并且有一定探索精神的学生来选修。对于实验室硬件建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进行:一是物联网基础实验部分、二是物联网综合实验部分。

对于基础实验部分是每个建立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必须开设的,而对于物联网综合部分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研究情况有选择的开设。基础实验部分一般包括:RFID综合实验、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传感器与虚拟仪器实验、云计算技术实验、高级软件无线电实验等;物联网综合实验部分一般包括:智慧校园、智能家居实验室、智能管理和安防系统、智能电网用电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物流系统等。以我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为例,介绍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构成,如图2所示。物联网实验室可开设基础实验和体验实验(即物联网综合实验)两部分内容,基础实验内容包括:RFID射频识别实验和WSN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学生通过RFID射频识别实验,掌握RFID读写器、原理机、标签的原理及应用。WSN无线传感网络实验由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嵌入式网关两部分组成。学生通过网络协议对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组网并完成节点指定的功能。智能物联网体验实验由六个主要子系统构成:智能家居系统、实验箱管理系统、RFID设备管理系统、智能用电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系统整合的物联网综合体验中心平台。

2.3以利于学科发展为目的的科研平台构建

物联网技术虽然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为未来物联网更好的发展打基础。对于研究生培养阶段来说,正是对于目前尚存在问题的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阶段。对于物联网技术来说,有关感知层的技术和应用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和成熟;网络层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数据传输和安全性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应用层中的海量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存在问题比较多和更有突破点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物联网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可以针对某个具体的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立项,由导师带领团队进行研究。针对我校的大电力办学特色,依托智能电网的大力推行,我校的物联网科研平台主要着重从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方面全方位深层次地进行研究,着力打造物联网和智能电网相结合的五大技术体系,即基于物联网感知层的智能电网信息感知能力的基础体系、基于物联网网络层的可靠通信平台支撑体系、基于物联网应用层的智能电网应用体系、电力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建立物联网的边界安全体系。

2.4以产品为目的的研究成果转化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与高校的研究成果进行资源互补。可以探索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的模式,对于学生和社会来说是一种共赢的方式。并且高校还可以根据企业对于目前的需求提出研究方向,这样高校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并且使科学研究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就我校的办学重点而言,其研究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向为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依托智能电网和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物联网和智能电网相结合的典型应用。

3结语

物联网论文范文2

物联网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最大共性是感知流量。但物联网条件下的流量记录无所不在,其所记录的信息也更为全面。因此,物联网发展将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一些难以辨识、无法细分或无法定位的经济流量的记录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而相应的核算方法也将随之调整。

(一)生产范围有望突破

SNA的生产范围不包括住户部门的大部分自给性服务生产。之所以把住户内部生产和消费的不付酬家庭或个人服务排除在外,主要是考虑到这些活动与市场是相对分离和独立的,对其价值进行具有经济意义的估价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将生产范围扩大到包括了住户服务在内的自给性生产,则失业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在物联网情况下,家庭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是可以被记录的,而那些与市场相对分离和独立的服务生产活动也可借助物联网与市场性服务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甚至,这些服务可以借助物联网在市场上传递。同时,家庭服务生产时间也可得到精确计量,家务劳动的标准化测度和质量调整也不再难以进行,这将导致人口和劳动投入的统计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范围和就业范围的扩展问题。进一步地,生产范围的变化还将导致收入、消费、资产等概念的扩展,而经济生产概念中“在机构单位负责、控制和管理下”的意义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

(二)从基层单位、机构单位到“物联网单位”

对于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核算单元的确定方法,SNA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机构单位,一种是基层单位。其中机构单位是指能够以自己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实体;而基层单位是指具有单独的场所,只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者其重要生产活动在其全部增加值中占有最大部分的单位,它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部分。不难看出,SNA的主体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有数据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物联网条件下,所有的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都将得到相应的编码,并在有关核算中被准确识别。但与SNA不同,物联网的编码技术要细致得多。以电子产品码(ElectronicProductCode,EPC)为例,EPC用一组编号来代表制造商及其产品,其标识容量的上限为全球2.68亿家公司,每家公司出产1600万种产品,每种产品生产680亿个,如此大的信息容量甚至足以为全球每粒沙子提供一个唯一的代码。这样,不仅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所有住户成员、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等都将拥有一个唯一的电子“户口”。在此条件下,SNA可根据研究需要自由确定生成数据的基本单元,而不是受限于现有的分类模式。而准公司、控股公司、虚拟子公司、专属金融机构、联营公司以及主要活动、次要活动、辅助活动等也可基于物联网单位重新界定,并且可为之单独设立账户,研究其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显然,由于基于物联网单位的经济活动拥有更为同质和全面的流量数据,这将使得有关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等的核算主体和核算技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常住性标准的客观化

经济总体是由其全部常住单位组成的,常住性决定了哪些单位是常住单位。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性是指它与其所在的经济领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但如何判断联系的紧密程度却并不容易。对此,现行国民经济核算采用了较为主观的“一年原则”,即事实上或意向上住在(设在)当地的时间达到一年或一年以上。但这种确定方法有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单位会与两个或两上以上经济体产生密切联系,存在频繁移动或跨越多个经济领土运行的个人和设备或者学生和病人等例外情况,一些特殊目的实体等很难明确其常住性归属等。物联网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物联网可以提供位置和对外联系信息,因此通过物联网数据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到底该单位与哪个经济体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为确定机构单位的常住性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信息,从而能更为客观地判断单位机构的常住性。即使在存在多利益中心的情况下,也不必硬性选择一个利益中心,而可以根据物联网数据使有关指标在多利益中心之间合理分配。

(四)全方位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核算是指在经济价值发生创造、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时记录各种流量。在物联网条件下,服务何时被提供、产出何时被创造、中间消耗何时被使用、所有权何时被转移等信息都会被自动记录。而至于跨核算期产出、存货变化、持有损益、国际交易等复杂问题也可根据实时数据准确处理。此外,SNA2008还提出了经济所有权的概念,即哪一个单位承担了产品(或资产)的经济风险和收益,哪一个单位就拥有其经济所有权。而只有在经济所有权变化的情况下,转移中的相应经济流量才被记录。比如,根据经济所有权原则,海外加工货物中委托方拥有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经济所有权,而加工方只提供加工货物的服务,这样,运到国外加工的货物,既不记录为货物所有国的出口,也不记录为货物加工生产国的进口。而同样地,货物在加工后,也不会记录为货物加工生产国的出口和原来货物所有国的进口。经济所有权不同于法律所有权,它需要从经济角度记录有关风险、回报、权利和义务的相应变化,相对而言,经济所有权的权责关系更难以判断。而物联网数据能为判断经济所有权是否变更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因为只有拥有经济所有权的所有者才与有关资产和货物发生最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物联网情况下,权责发生制得到了完全的落实,经济流量的记录也更加趋近真实。

(五)四式记账增强为“云记账”

复式记账是国民账户的基础,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来源(或负债和资产净值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由于现实中大部分交易是涉及两个交易者的,因此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又都要进行复式记账,这样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四式记账显然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与一致。在物联网状态下,四式记账进一步增强为“云记账”,一方面,除了交易双方,交易的其他相关者也会以不同的角度记录有关数据;另一方面,有关数据是实时采集的,并且将集中上传到“云计算”平台,这样,四式记账就变成了“云记账”。其记录信息不仅可用于交易当事双方,还可广泛用于其他被许可的使用者,而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在云平台上相互强化和补充,也使账户的平衡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六)价格和物量核算的分化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的大多是货币化的经济流量。这使得在很多时候,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价格和物量变化是混合在一起的,这不利于准确反映价格和物量的各自变化。而为了解决价格不可比的问题,SNA又不得不专门记录价格变化。而在物联网条件下,物量记录是最根本的信息,而价格信息则可通过交易系统另外获得。也就是说,物联网时代自然形成了价格和物量核算的分立格局,有关物量核算和价格核算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对于每一类商品来说,其物量增长和价格增长的数据能被分别提供,这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和政策分析的准确性;而对于资产来说,连续形成的价格和物量信息也为进行资产重估价和折旧估算提供了更为严谨的依据。

(七)便捷的地区核算和时期核算

物联网条件下核算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时空边界非常明确,有关核算数据将真正实现“扁平化”。地区核算只是整体核算工作的一部分,各不同层级地区的核算数据可独立汇总,其同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流量不存在不可测量或重复计算的问题,地区核算的精度将大大提高。当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国际经济核算。从核算频度上看,物联网提供的是实时数据,包括年度数据以外的各种季度、月度、本周、当日甚至分时的核算数据,曾经束缚国民经济核算的时滞问题将不复存在,国民经济核算将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

(八)社会核算网络将取代社会核算矩阵

与传统的T形账户相比,社会核算矩阵能提供更为完整、详细和一致的信息,可揭示整个经济中各种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为经济建模提供分析的框架和基础数据。以供给使用表为例,它可以给出各种产品是被哪些产业部门生产(或以何种方式进口而来),而又是被哪些产业部门作为中间消耗(或被哪些部门用于最终消费,或者以哪些形式变成资本形成总额)。在供给和使用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产品部门工艺假设或产品销售份额固定假定将其转化为可计算的投入产出矩阵。进一步地,社会核算矩阵可将SNA账户序列以矩阵的形成展示出来,其对称性、等和性、定格放大功能等特点使社会核算矩阵逐渐成为当前组织和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强大工具。但社会核算矩阵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利用社会核算矩阵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哪个企业生产的何种产品被哪个企业用于何种产品的生产?其经济流量的空间流向和规模如何?有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如何?如何消除产品部门工艺假定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核算矩阵所提供的信息仍然有限。物联网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物联网条件下,各社会单元间的联系不再只是一个二维结构,有关生产信息、位置信息、物流信息与价值信息将组成一个庞大的立体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联网时代的社会核算矩阵最终将发展成社会核算网络,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物联网的详细核算信息将会有更为复杂和广泛的应用。

(九)未观测经济将成为历史

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核算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难点。其中未观测经济是指那些“隐形”或“地下”的经济活动,而非正规经济是指那些由非正规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二者相互联系,也有所区别。SNA2008建议把非正规部门作为住户非法人企业的一个子部门处理,它被定义为:基于创造有关人群就业及收入这一主要目标而从事货物和服务生产的单位集合。这些单位通常组织程度很低,很少或没有区分生产要素中的劳动与资本,并且规模很小,其劳动关系(如果有的话)主要是基于临时雇佣、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是通过正式的合同安排来保障。物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的核算。在物联网环境下,只要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与可观测经济或正规经济体发生了信息交换,则这些经济活动就几乎无处隐藏。而即便这些活动在某一个环节被遗漏掉了,也会在云记账平台中被间接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条件下不会有未观测经济,只会有可观测非正规经济,而非正规经济这一名词也只是在经济意义上存在。

(十)卫星账户大发展

物联网采集的信息显然不仅可用于常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相反,与SNA各种功能分析和卫星账户设置的初衷非常接近,物联网为揭示更为具体的或与常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有所抵触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在功能分类方面,物联网几乎能提供可以想到的所有分类,它不仅能回答一笔支出为什么要发生,而且能把这些信息与人口信息、位置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使有关经济分析更加具体和深入。再比如,如果想对某些关键部门或特定部门进行扩展研究,则可按照该部门的特殊特点扩展或重设数据采集的规模,这将使农业及能源等重要产业分析、政府非市场产出研究、非营利机构核算等核算问题变得相当快捷和容易。对于那些需要另设生产和资产概念的卫星账户而言,物联网不仅可以提供第一手数据,而且将在国民经济核算核心账户与卫星账户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使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账户间信息含量的不同和转换方法。进一步地,物联网对某些卫星账户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条件。比如,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数据将为环境核算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提供了必要的资源环境数据,而物联网在医院等医疗体系中的广泛应用也将极大地改善卫生卫星账户的数据基础。

二、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变革

显然,物联网的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同时,物联网技术也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当前,我们要明确一些问题,预先做好应对方案。

(一)国民经济核算会不会走向消亡

物联网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集层面和网络层面。在这些领域,物联网数据通常是非排他的,这意味着包括研究者在内的诸多数据用户对现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有关用户甚至可根据其需要通过云计算平台设置自己的专属功能分析账户,而由企业开发和的各种数据产品将越来越多。这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会不会逐渐走向消亡?答案是否定的。正如SNA2008指出的那样,国民经济核算是一套按照基于经济学原理的严格核算规则进行经济活动测度的国际公认的标准建议。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统计学领域的一种映射,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要反映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进展,并符合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我们知道,国民经济核算中设置了很多涉及交易的重新安排、改变交易流程、分割交易等技术环节,而一些特殊的经济流量也被根据其经济理论赋予特定的含义,比如SNA2008就根据其经济属性将研究与开发纳入到资产边界之内,这些工作只有在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进行,不管物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无法替代。显然,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不是通过简单汇总有关微观数据而生产宏观数据,而是要根据经济理论对微观数据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工作需要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支持。因此,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不会消亡,它将更加依托经济学的发展,其重心将逐渐转到如何根据最新经济理论设计一套更能反映经济运行本质的核算规则和账户框架,并使有关核算方法能在各国和国际组织之间达成最大程度的共识。

(二)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类似于移动通讯领域的数据协议和标准。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数据协议和标准都是公共产品,比如目前的3G标准就存在不同版本,并且有关用户还要为此付费。因此,未来物联网时代也可能存在大量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协议和标准,它们未必以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提供。但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其他数据协议和标准,其根本职能在于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球普适的统计指导”,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仍将是一种公共产品。但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首先,政府失去了有关核算信息的绝对控制权,物联网将逐步替代现有的调查体系和填报系统,政府将逐渐不再直接承担市场数据的采集和工作,当然,对于那些要通过法律授权才能采集和的数据,政府部门还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处理的主体将多元化。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其他市场生产者提供这项公共服务,一些非营利机构和获得认证的市场公司将更多地承担起统计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指标的核算工作,官方统计机构的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数将大幅减少,相应地,其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将大大提升;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类型将更加丰富。接近于普查数据级别的核算产品的成本迅速降低,而服务于特定人群的国民经济核算产品,甚至个人定制的国民核算产品也将广泛出现;第四,国民经济核算必然走向全球化。正如互联网把全球联系在一起一样,物联网将把全球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民经济核算产品本身也将被接入物联网,其应用将更加广泛,自动化程度会更高。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圆形监狱”模型

物联网的海量信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人用“圆形监狱”的设计理念比喻了这一变化:系统的四周是一圈环型建筑,被分隔成很多小的囚室,而正中是一座?望塔。塔顶有一圈落地窗,通过这些窗户,监视者可以看到每个囚室中的一切,而囚室中的人却看不到塔里的情况。每个囚室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外面,一个对着?望塔。在此情境中,即使塔中没人看守,囚室中的人也会感觉到被监视的压力。当然,圆形监狱也要接受外来的巡视,以确保监视者也是被监视的。通过圆形监狱,监视者除了监督犯人的行为,还可以研究其行为,并通过研究提高相应的监管水平。物联网的出现,使现代社会具有了圆形监狱的特征。国民经济核算亦是如此。首先,物联网使国民经济核算入住了“圆形监狱”的“?望塔”,可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测;第二,处在?望塔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在监督中学习,进而不断创造、革新和进步;第三,?望塔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也相当于住在一个囚室中,外部的监视者可时时刻刻地监视着国民经济核算自身的运行状态。毫无疑问,物联网的出现强化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其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但反过来,如果国民经济核算对物联网听之任之,则有可能产生危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未来国民经济核算的信息更丰富了,创新条件更优越了,但国民经济核算相对于其他主体的信息优势也不复存在,而且如何确保信息共享、避免信息滥用、加强信息权力保护的任务更重了。

(四)从国民经济核算到国民大核算

物联网产生了海量的数据,除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领域,这些海量的数据还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各个领域发展的复杂问题。十多年前,有学者提出了国民大核算的构想,建议把经济核算扩展到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在当时看来,由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并不兼容,其概念方法各异,很难纳入一个统一的平台,国民大核算的设想很有些乌托邦的意味。但现在情况不同,物联网的出现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本文所探讨的物联网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深刻影响外,物联网技术还推动了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教育等领域的革新与进步,并且已经在环境监测、教育技术、社会管理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显然,物联网在把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密切结合的同时,实际上也将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在内的人类发展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为国民大核算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最终将走向国民大核算。

三、结语

物联网论文范文3

云计算(CloudComputing)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得各种资源需求。云计算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是应用在网络云端上的,与以往的电脑应用有很大区别,实现了在很大程度上的多种资源共享。云计算支持多种关键技术。第一,依靠虚拟化的技术,使得虚拟资源替换了物理资源;第二,弹性规模扩展技术设定了各种各样的集群类型,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添资源和扩展方法;第三,分布式存储技术通过云环境里各种资源满足了单台服务器的存储需求,并统一管理存储资源,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操作与读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第四,多租户技术使大量用户共享各种软硬件资源,并且配置软件服务,对其它用户并不能造成影响,客户化配置、数据隔离、性能定制以及架构扩展是其核心。

二、云计算应用于物联网运营平台的价值

物联网的出现实现了社会上多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云计算为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更好的运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总之,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都是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未来物联网和云计算将长期共同存在,相互发展和促进,并最终走向泛在网。目前,人们都能从互联网中,发现并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未来物联网也会像互联网一样,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资源和需要,发挥物联网的极大价值。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网络基础设施,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为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云计算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直观的理解互联网和物联网视角,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带来了更完美的服务水平。作为实现泛在网发展的重要阶段,基于云计算基础上的物联网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云计算应用于物联网的结合方式

物联网自身有着自己的发展优势,云计算又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新手段和新工具。因此把物联网和云计算结合起来,将会发挥云计算的统帅作用,把物联网统一起来,促进物联网的整体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多终端模式

多终端模式主要分布在范围相对较小的物联网终端上,比如:摄像头、传感器、3g智能手机等设备上,通过把运中心作为数据资源处理中心,然后依靠云中心来处理终端获得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并为使用者提供提高统一的查看或者操作界面。多终端模式应用十分广泛,在家庭监控、幼儿园监管、高速路段检测等应用较多,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大量终端模式

大量终端模式主要适用于区域跨度较大的单位和企业。众所周知,跨区域比较大的企业,往往子公司也比较多,由于不在同一个地区,监管起来就比较麻烦。因此云计算和物联网结合形成的大量终端模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对大型企业及其子公司的实时监管,并跟踪其相关产品的质量,很好的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海量终端模式

海量终端模式提供的信息和资源范围都比较广,主要适用于提供大量多种类型数据信息资源,并且要求极高安全性的需求。新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据处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需要合理的分配资源,海量终端模式将发挥重大的作用,并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物联网论文范文4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供应链管理是将互联网作为平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它将物资的运输等活动都假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活动并非是在理想状态下运行的,这些都是存在于物流管理范畴之内的,物流管理不受供应链的管理也可以正常运行。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完善的物流是保障供应链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在对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进行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出的具有丰富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对企业所有工作环节的灵活管理,例如:其能够将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整合到一起,进行灵活管理。

2电网物资物流供应管理体系

2.1采购管理

2.1.1战略目标

所谓的采购管理指的是,利用对企业物资进行集成的方式来实现对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利用跟踪服务,使得企业的产品质量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最终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企业集约资源、规范管理的物资战略目标。

2.1.2保障措施

1)统一采购策略,实现标准化集中采购企业管理者应该通过对价格的严格监控,对物资采购价格以及原料市场进行跟踪、对比,并且要在不同时期,综合考虑市场供应等方面的因素,确定采购策略,例如:采购方式、价格等。

2)建立规范高效的招投标管理机制企业发展招投标服务,能够保障市场的良性竞争,同时引入物资成本测评法,当企业紧急需要物资时,能够灵活的调运物资,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3)实现客观公正的供应商全过程管理实现供应商的分级管理,通过记录供应商编码对供应商统一管理,这种方式可以为企业寻求到长期的合作伙伴,促进供应商对产品的优化和改良,进而更加适应企业生产需要。我们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对供应商进行资质评估,对其生产产品的实地考察,价格与质量评价,建立完整地评估流程来确保供应商是否能够进行合作;产品反馈记录,对产品使用后的反馈最具有说服力,因此,加强对产品的跟踪反馈,能够增加选择供应商的准确性。

4)组建评标专家组,建立认证、考核机制企业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测评专家组,建立并完善招评标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专家组的测评,帮助企业选择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合作伙伴。

2.2履约管理

2.2.1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主要是确保及时、高效的执行目标,保证物资的按时供应,使各类物资都在企业的掌控范围之内。

2.2.2保障措施

1)完善履约分级管理,建立履约考评机制企业对供应商进行履约分级管理,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责任制管理,要求对应部门要定期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上报,企业物资部根据上报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各供应商的履约情况放到网络公众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

2)形成电力设备品质控制和设备监造的合同执行机制企业可以实行统一的监造机构和设备质量检测的统一管理,建立测评专家组,定期对设备品质控制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实现信息全网共享,达到服务品质以及承诺品质的跟踪管理目标。

2.3仓储管理

2.3.1战略目标

对企业物流仓储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实行统一的定额,利用多种方式加快物流的调拨速度,对仓储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有效的降低货物积压量,使企业资金得以流通。

2.3.2保障措施

1)科学的仓库规划方案

企业要对仓库的各个方面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仓库的位置进行编码,对全网仓库一体化规划,制定统一的仓库管理标准,合理、充分的利用仓库的资源,减少企业成本,推进全网仓库的可持续发展,对仓库进行标准化改造。

2)现代化的仓储管理手段

企业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资采取不同的仓储策略,对仓库进行科学规划,利用现代的仓储管理方法,实现对仓库的智能化管理,从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企业调运物资时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3)事故备品备件管理

企业将物资进行统一编码,有利于企业对物资进行科学化管理,制定备品备件定检等管理办法,加强事故备品的储备,这样为企业能够减少库存资金。

2.4配送管理

准确快捷,满足生产运维要求,保障电网运行安全可靠。企业通过建立中心仓库,实现以中心辐射的物资配送方式,对仓储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规划配送路线,完成最快捷的运送。企业在配送服务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根据不同物资的特点,及时调整运送方式,建立信息平台和呼叫中心,统一调动,进而确保优质配送服务。

2.5逆向流管理

2.5.1战略目标

逆向流管理主要是发挥逆向流管理效能,进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企业资金的积压,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5.2保障措施

强化废旧物资回收、保管、处理全过程监督管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旧物资,各个部门要根据旧物资特点对旧物资进行回收,然后对旧物资进行分类,通过企业对旧物资的管理标准,对物资进行拍卖等处理,并将处理废旧物资所得资金报到财务部门,处理废旧物资要遵循安全、环保的原则,避免出现重新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现象。同时,企业要制定闲置物资的处理制度以及流程,做好闲置物资的合理回收等工作,将闲置物资信息放到网络平台上,这样有需要的部门就会申请调用,提高闲置物资的利用率,也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成本,闲置物资也是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财务要做好统计,以免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2.6物资管理制度

物资管理是物流供应链当中重要的环节,只有确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的物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物流供应链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物资管理的规范化,并为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若想要确立合理的物资管理制度,则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保障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以制度、流程、编码管理和采购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标准。企业物资部是管理物资的重要部门,因此,物资部门要制定能够管理全网物资的制度,通过企业授权,对物资编码进行统一管控,规范物资管理流程。

物联网论文范文5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门,它采用二维码识别设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一定的约定协议,将物联网和任何五篇连接在一起就能够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实现智能化网络系统对物品的识别、定位、监控以及管理等操作的一种现代化信息网络。通常情况下我们称之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产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并得打迅速发展,现在物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很大的改观,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技术,人们的生活追求也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健康舒适、安全方便的方向发展。因此,在物联网时代下智能化的物业管理受到人们的欢迎。物联网在现代被看作是互联网的拓展,物联网兼具互联网的特征、识别和通信特征以及智能化特征。互联额昂特征表现在对需要联网的物实现了互联互通的网络系统;识别通信特征表现在被纳入物联网的“物”具备自动哈斯别和进行物物通信的功能;智能化特征表现在网络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控制。

2.现代城市小区的物业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在逐渐增多,随之城市的住房建筑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列的花园小区住宅以及别墅住宅等。为了保证小区住宅各项工作和事件的顺利进行需要对这些住宅小区进行管理,由此便成立了而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在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物业公司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每个住宅小区中都有其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导致小区管理的不合理化。另外,住宅小区中由于保安人员偏少和保安措施不到位,给小区的安全管理带来威胁,市场会出现偷盗或公共设施损坏现象。而有些住宅小区随配置了较多的保安人员,但是这些保安人员的年龄偏大、工资待遇差,很难留住人。若是针对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涉及一套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只需聘用较少的人员便能够完成小区内的物业管理工作,同时还实现了对小区情况的实时监控,不但减少了小区误了管理的人力投入还提高了小区物业管理的智能性和安全性。智能化物业管理系统不但给物业公司带来很大的方便,还解决了物业公司扩大物业范围而缺乏人力的问题。因此,在物联网时代下,针对小区的物业管理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和效益。

3.智能化物业管理模型的建立

3.1智能化物业管理模型的提出

纵观现代的物业管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物联网时代下,热门的生活正向智能化发展,因此针对物业管理需要设计一套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来对小区物业进行规范化的噶努力。这里我们通过分析目前小区物业管理的现状,此智能化管理模型由一个中央控制室控制,因此,还需要建立一个中央控制室来实现物业的智能化管理。此模型的建立主要以小区业主身份和物业车辆的识别、小区环境的监控、安全监控以及与无助家庭只能终端设备为基础。此智能化管理模型使用了Wi-Fi、2G/3G网络,以保证系统数据的顺利传输。

3.2智能化物业管理模型中的分系统

此智能化物业管理模型是由多个分系统组成,其分系统共分为四层,分别是应用层、平台服务器、网络层和感知层。首先,该网络系统通过感知层设备识别人脸、图像、温度等数据,然后将读取的数据通过网络层传输给平台服务器,平台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将数据进行储存,同时将需要传输到应用层的传输至应用层的设备上。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此智能物业管理模型的各分系统。

3.2.1业主识别系统模型

此智能化系统中设计业主识别系统是为了小区安全而设计的一个分系统,要实现业主识别功能需要在小区出入通道口装设识别感应器,以对每位进入下去的业主进行面部图像扫描,待图像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信息传输至应用平台上,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并将相关信息传输至相关工作人员,若是小区内发生其他异常情况是,还可以将小区出入的人员情况一一调出进行排查,实现小区的防盗。

3.2.2车辆识别系统模型

此分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小区的车辆管理,车辆识别的实现是通过安装图像识别器和车牌感应器来是实现,通过识别设备的扫面将信息传输至数据库进行比对,然后对车辆作出判断,并将判断结果传输至工作人员,这样便于小区内车辆的管理,同时还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此外,通过车辆识别能够组织非法车辆进入小区,为小区的安全提供保障。

3.2.3小区环境监控识别系统模型

针对此分系统模型在建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监控系统需要监控小区内的物体、声音、温度、数量等数据,因此对于传感器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此感应器设备能够监控到小区内的仪器情况并及时将相关信息送至业主的智能终端,向业主提供天气情况和企业异常情况。此外,为了保证小区休闲区域活动器材的完好,也需啊哟设置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3.2.4防盗监控系统模型

针对小区安全问题,该系统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此系统除了房子外来非法人员进入小区,若是有人向通过攀爬建设物进入小区,此时还尅在高层建筑物上装置感应器,通过此设备判断是否有外来人员进入小区。这些系统除了具有识别功能外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储存,方便日后的数据查询。

4.结束语

物联网论文范文6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主要是指将红外感应器、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作为基础,遵循相应的约定、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此来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等目标的一种网络。作为一种网络,能够覆盖至整个企业库房管理全过程,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结合,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变化情况,实现智能化管理。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物流行业中,仓库作为连接生产与销售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基础,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只有完善的仓库管理,才能够成为企业坚强的后盾,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渐与仓库管理有机结合,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进出口速度。

进出库作为关键环节,特别是面对多种多样的商品类型、参与人员较多情况下,物联网技术地融入,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性,继而有效提高进出库管理效率,增强仓储吞吐能力。

2、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盘库管理。

传统盘库方式和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然而,由于现代企业物资流动量较大,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将条码扫描与RFID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规避扫描距离点等不足之处,从而优化盘库管理。

3、有利于降低成本。

传统仓储管理模式始终处于人找物,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难度,且准确率并不高,将物联网技术渗透其中,能够转化主体位置,实现物找人,降低人员工作量,且智能化找物,能够提升准确性,最终实现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率。

4、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

由于仓储管理涉及数据较多,使得信息归总、传递难度角度较大,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利用数据库等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收集、整理、分析等一系列处理,为信息实时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企业管理者科学决心提供支持和帮助。综上所述,仓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物流仓储管理势在必行。

二、基于物联网,提高物流仓储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基于物联网下的物流仓储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点管理等基础工作,还包括对货物位置及周边环境温度等实时监督和控制。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指结合企业仓储需求,对信息、资源等进行管理和优化,使各部分能够实现良好的衔接;后者则是指支撑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的硬件设备及工具等。通过了解物联网相关内容,提高仓储管理水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重视硬件设施设备,完成基础工作。

针对仓储基础工作的管理,要结合产品自然特性,按照出口时间、收货人等细节进行分类,并利用RFID进行整合处装载处理,记录产品相关信息,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仓库门口、货架等位置安装装载阅读器,帮助工作人员获取相关信息,并将信息传送至数据库当中,及时更新仓库内部信息。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

目前,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一项技术,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商品入库时,可以利用此项技术,获取产品相关信息,帮助工作人员进行比对,以此来确保产品入库信息准确无误,不仅能够避免损失,还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库房盘点工作,可以下载仓库盘点数据,例如:商品数量、摆放地点等,进行逐一检查,同样是工作人员利用手持阅读器进行扫描,将扫描数据上传至数据库,最终计算出库房盈亏情况,而且,一旦发现产品出现问题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入库记录等查找到产品流向,还能够辅助工作人员对库房进行管理,与配送中心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产品移库是库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可利用叉车RFID整理移库任务单,找到产品后,进行移库工作,在任务单引导下,能够准确找到移库产品,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产品查询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随机寻找产品,了解其所在的位置及信息等内容,利用RFID手持阅读器,能够在不移动产品及不开箱情况下,对箱内产品进行有效识别,实现产品信息智能化管理。

三、结语

物联网论文范文7

1.物流金融地区的转变与拓展

我国最早发展物流金融的地区是沿海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这些区域与相比于内地,在引进技术、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等方面占据极大优势,更是形成了以沪、苏、南京和无锡等为中心区域的物联网的产业经济园区。物联网发展进入高速期,针对物联网相关的专业与技术的开发的研究也不断开展,一大批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国家大力的政策扶植下,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物联网发挥了极大的支撑作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综合的竞争力飞升,物流金融发展也有了非常好的前景。

2.物流金融的推广与升级

我国金融机构、物流企业都将物流金融作为今后发展的的重要方向,不断推广模式,升级产品。但是发达国家物流网起跑线较高、拥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在相关的各项研究与实践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效,我国的物流金融起点较低,仍围绕在传统物流金融服务的物资银行、融通仓、供应链上某一个环节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等方面,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程度不高,国内银行虽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操作不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小,服务意识淡漠。虽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基于物联网的创新型物流金融

在物联网的推动下,物流金融亟待构建完备的创新体系,物联网必须深入到物流的每一个运作环节之中,生产与采购,营销与派送,最终签收,这些方面都必须进行渗透。对物流的活动加大追踪、调查力度,提升物联网的高校使用率,确定资本的走势和方向,将融资的成本降到最低。

1.金融物流中对采购环节的创新

物流金融的采购环节是物流的关键业务,预付款进行融资是最主要的。物流企业在采购这一环节进行融资时,可以以物联网的搜寻情况为依据,选取与有关的要求最适合的融资对象,开展磋商,将融资的成本达到最优化,以此来对融资的效率进行提升。物联网在物流业中能够为受到邀请的融资方提供诸多渠道进行信息的分享,使得融资方能够全面的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深入的认知企业的生产和存储以及采购和营销等诸多方面,有效的在双方的合作中建立互信的沟通。在采购物资的特殊情况下,银行信贷、政府的抵押贷款、融资的租赁等手段都能够进行资金的周转,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以达到融资预付款的完成。对企业产生了极大的支撑作用,保持其运转,提升企业的经济收效。

2.储存环节金融物流创新

仓储环节物流金融创新主要是基于材料库、产品库和产成库。这一环节的物流中,大量的企业流动资金都被消耗,以此来存储和管理制成品及原材料,极大的阻碍着运转资金,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的,提供给继续购买存储位置、价位、数量、质量等诸多信息,最大的节省时间、节约销售的成本并快速的进行抵押活动和销售资金,同时,融资抵押的运用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对自身所需的资金运转与需求。如果当地已经开设了升级的物流金融的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采用更直接的手段,在市场中进行资源的出手以及订单的抵押款项,通过一系列金融凭证获取所需融资,以此周转资金。物联网所的信息真实度强、透明度高,从而真正的实现直接性的融资活动以及交换活动,而不受第三方的影响。双方的运作成本都有所下降,融资的效率也极大的提升。

3.金融物流中对销售的创新

销售业务的物流金融进行创新,主要表现为收入的款项以及销售产品。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指引下,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资金的额度计算以及提供,满足和适应为企业运营的资金进行周转的需求。这种企业和应收票据应收账款融资方,可以验证由两个六方会谈融资的信息,通过质押融资,还可以在物联网,以换取市场的企业,产品,票据和账目出售获得融资。但对于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对规模较大的短期贬值的可能性,可能无法采取动产抵押,确认仓库和订单销售的形式获得融资,此时的物流金融只有通过预付抵押或以相同的值,但波动较小的产品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得信贷支持,从而获得融资。为了给生产者支付,票据,应收账款,也可以根据获得的融资方式证券。对于产品占据的物流小,存储空间小企业的资金是最近通过租用的存储空间,抵押贷款等产品获得短期融资。对于出口型企业,通过补偿贸易协议的方式,或采取降低产品等同,混合补偿,补偿的多边方式来获得融资,采取补偿贸易无法做到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保险,出口信贷等手段获得融资。

三、物流金融创新和审计监督的关系分析

1.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监测和评价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和实际经济活动的支出,合法的行为和效率,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法律的权威之下,有权监督政府审计履行国家经济系统的运行。即使政府不在传统意义上,属于物流审计金融监管部门,根据政府审计功能,能够从信息的角度来补充传统的物流金融监管,然后展开物流金融监管体制的含义和范围。

2.深化对审计本质的研究

通过指导免疫系统,政府审计已经在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进一步深化。从过去的真实合法审计,一个单一的结构和操作的审计和监督,并逐步上升为国家的经济资源的实际利用,法律审核。金融危机给了世界上风险和创新的教训。因此世界逐步深化审计风险的意识。首先,人们不再局限于金融分行业的法规和政策,而是把审计风险意识扩展到能源、粮食、信息等一些关乎到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安全政策。在国际金融监管之中,不再局限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逐渐扩展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风险的公司的经营许可证的综合管理。

3.以审计目标为导向创新组织模式

随着金融界的快速发展,任何风险和危机可以遍及所有行业和世界的市场上,传播能力、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也将面临其他风险。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特征,物流金融审计组织模式必须有针对性的改革。第一,在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审计信息方面,数据和案例,初步建立审计信息基础设施;其次,在定期和经常性的审计项目,根据审计主题成立审计调查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为了实现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最后,通过一个扁平的组织模式,建立审计提高审计资源集约化程度,还可以利用网络审计,加强审计队伍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审计监督提升物流金融市场信息的高质量

在物流金融监管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是“重监督轻”的控制,虽然在内部岗位独立监管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机构,但往往无法发挥监督作用,提高信息披露监管的作用。政府审计是独立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物流,与经济监督职能,促进监管措施,完善监管制度和审计报告并由系统公告,督促金融机构提高物流管理。

5.审计的监督制衡物流金融机构

在行政管理的的角度之下,物流金融监管机构履行监管职责,实际上属于经济责任的范畴。审计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计监督预算执行和金融监管当局检查收支平衡,验证其收入和费用的事实;其次,可以监管监督部门实施,以揭示其决策失误和监督问题,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最后,你可以评估金融机构和系统性风险监管物流,以方便沟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四、结束语

物联网论文范文8

1.1从治理主体上看

当前的污染监控仍然以政府为主导近年来,国家对污染监控给予了高度重视:第一,在战略规划方面,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设立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第二,在监控对象方面,以重点流域为对象编制了水污染防治规划;第三,在法律法规方面,各地环保部门将有关水污染预防和监管方面的专项法规制定提上了议事日程;第四,在落实污染监控任务方面,我国在重点流域都设置了水资源保护局,对河流污染问题实施分区监控。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当前政府部门仍在环境污染监控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直接制定的各种环境政策和制度,在行政体制下通过一种行政行为得以实施,这种监控模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使其具有如下缺陷:一是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地位不对等,企业、公民、社会团体等被天然地排斥在管理主体之外;二是环保部门的公务人员在处理污染监控专业技术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治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忽略了其它可行途径。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环境污染监控新思考王谦,张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1.2从治理思路上看

当前的污染监控仍然以结果为导向从识别问题到原因分析再到对策举措,这是传统的环境治理思路,所以政府的环境治理总是处于不断的应急当中。当出现饮用水危机,才想到去发现水体污染源;当出现雾霾天气,才想到去控制大气污染……当前的污染监控思路需要从后果导向的反应式管理转变成为以原因导向的预防式管理。预防式管理更需要依靠新技术变革来探索污染监控的新理念,将技术手段应上升到与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同等的地位,以解决现有监控模式的不足。

1.3从治理信息上看

当前的污染监控仍然缺乏异构之间的信息协同能力由于受到地方环保部门的各种管理目的和一系列现行规章制度的行政约束,缺乏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即使实时监控到污染信息也可能得不到真实及时的,导致监控数据的应用程度低,协同监控能力缺乏,形成一座座“信息孤岛”,既不利于突发性重大污染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居民的人身健康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2.物联网管理模式

“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的IOT模式——物联网管理模式,即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及应用端的有效联动,拉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制度创新三位并行的一种过程管理和科学管理模式。它是以标签事物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感知事物的传感器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和云计算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及时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等三大显著联动特征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依托,以提升管理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能为更加高效科学的环境污染监控提供理论、模式和途径参考。具体来说,将物联网管理模式应用在环境治理领域,首先,依靠物联网的感知与反馈系统,将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需要监控的各类环境之中,让感知端作基础,全面获取各类环境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为污染监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驾护航;其次,依靠基于通讯技术的传输端保障数据和信息实时传递到“云端”;然后,利用云计算、AI等智能技术对环境质量的指标数据和信息进行集中整合、智能分析与处理,其后台有专业化的工作团队、机构、行业精英及设备等“专业云”支撑。这样一来,专业性工作集中到“云”中进行整合和处理,再向需要环境污染监控信息的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透析”后的高质量信息,便能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环境治理的智慧化决策支持。

3.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的“污染监控平台”

“污染监控平台”的四端联动与三位一体是相辅相成的,四端联动是实现物联网模式下的污染监控的基础,伴随新模式采用而诞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实现高效科学的河流污染监控的坚实保障。物联网管理模式下的四端构建将形成四个污染监控子平台,即智慧感知平台、智慧传输平台、智慧云平台、智慧应用平台,四大子平台成为了整个智慧环保大平台的支撑体系。政府搭建“污染监控平台”之后,有能力的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可以在任意一个子平台上提供服务,使得多元主体都能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3.1感知端

感知端主要是指各种物联网技术下的信息采集工具,包括搭载各种水质指标的传感器,如RFID电子标签、检测仪、二维码和实时定位仪器、可穿戴设备等,它们如同是物联网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是实现实时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必要前提。感知端的建设是打破传统污染监控模式的首要环节。运用物联网管理模式探索环境污染监控的新途径,传统意义上专家采样的基础数据采集方法将被摒弃,感知端将成为污染监控基础数据的来源,检测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会大大减少,人为数据由客观的感知数据取代,污染检测结果会更加真实可靠。感知端的部署有利于扩大传统环境污染监控的范围。鉴于污染监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依靠增加一线监控人员、设立污染监控中心的传统监控模式,依然存在诸多人力无法到达、无法实施有效监控的地方,感知端将代替一线监控人员,嵌入到工业废水排放点、农业污染源及生态环境恶劣的其他地方,并实时返回一线的基础数据。感知端的安排有利于明确落实环境污染治理责任。由于河流、空气天然的流动性,仅靠人力进行污染源的查找工作,易导致污染责任人相互推卸责任,越来越多的高污染企业因监控技术的漏洞逃脱了制裁,灵敏的感知设备将准确记录环境污染的时间节点,及污染物信息,能更好落实污染责任人。

3.2传输端

传输端是感知端与云端能够进行双向良性互动的前置保障。作为物联网“中枢神经”的传输端,是实现了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实时传导和输入,将感知端采集的数据云端实现数据处理与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传输端有利于规避传统环境污染监控过程数据发生改变的风险。传统的专家取样、实验室检测的方式使得检测样本的储存保护工作无法到达尽善尽美,环境检测样本在传递过程中因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污染指标会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监控结果与实际污染程度有较大出入,基于信息技术的传输端建设,保障了感知信息的实时传送,而无需担忧样本储存及保护的问题。

3.3云端

云端作为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实现了个性化监控。在大数据时代,云端是物联网的“大脑”,环境监控云是应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污染监控信息化支撑系统,旨在将感知端采集到的与污染监控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交互共享、和有效使用,发挥智能作用,具有各种功能的污染监控子云,为需要环境污染检测信息的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云端将公民、企业、社会团体纳入环境治理主体,实现了综合化的环境监控。云端作为专业团队的集合,将环境治理的大工程细化为各种专业性工作,具备承担各种环境治理专业性工作能力的各类社会主体都可以加入到环境监控工作中来,例如,通过外包形式,将原由政府一己承担的环境污染监控工作交由专门的污染监控设备研发公司承担、将环境污染信息交由新闻媒体来承担、将环境样本检测工作交由专门的化学实验室承担。环境治理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一元治理,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3.4应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