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46-03

Exploration an Implementation on Internet of Things Specialty in Training Progra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Yu-di

(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 & Trade Technology, Nanjing,21116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industry need, combining with our institute’s char acteristics, the employment pos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n forms the specialized training goal. Taking profes sion station group, work task and work flow as the basis, it explores the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orresponding with our institute’s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nd trade, and discusses several key problems in the scheme impl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sample for relevant institutes with this special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specialty positioning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从2009年11月3日,温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他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这篇讲话对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提出明确要求,把对物联网概念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全国有30个本科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有28家开设了物联网专业。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问题与挑战。我院作为国家骨干示范院校,也加入了建设物联网专业的行列,下面就我院在物联网专业方面的建设实践供大家探讨。

1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思路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基本摆脱了原先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自身特点,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努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开发与实施中,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鉴定项目。我院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施就是按照这样一条主线而展开的。

2关于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2.1高职物联网专业定位

2.1.1行业前景分析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在投入巨资探索物联网。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启动与发展并不比国际落后。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

从目前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来看,物联网领域主要环节,如器件设计和制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架构、软件信息处理系统配套、系统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等均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传感设备生产企业的管理、检测岗位;传感网的组建、调试、维护岗位;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岗位;也可以到物联网技术营销与应用推广岗位等就业。因此物

联网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起点高、职业发展有潜力。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物联网;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84-02

0 引 言

物联网产业已被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学习与掌握物联网的技术理论、发展方向及其行业应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目前,许多本科(如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和高职院校(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物联网技术专业。随着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开设,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也在不断完善,物联网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物联网技术发展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的迫切问题。然而,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差异,技术标准选择的不同,物联网实践基地的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统一的方案,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构建基于专业特色的物联网实践基地。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实现了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

1.2 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感知控制主要通过感知设备来对物获取感知信息,涉及到物联网中的硬件系统,这个环节需要电子设备技术人员以及芯片设计和制造人员;如果物的信息被感知到,就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环节对数据进行分析、控制,从而进行应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因此需要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人员;数据处理环节主要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涉及到系统分析,因此需要系统设计、系统应用和系统管理人员。

综上所述,物联网人才需求可以概况为三类[1]:

(1)电子设备技术和芯片设计技术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感知设备或芯片设计等。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IT网络管理和应用等。

(3)系统集成和应用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系统集成与开发、物联网管理与应用等。

2 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践基地建设要求

2.1 结合专业群建设 构建有特色的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一般都有着显著的行业或专业特征,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能力,江苏省各高职院校以特色专业为基础,开展专业群建设。因此,物联网专业的建设能够与专业群建设相结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特色专业中去,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2.2 培训师资力量 提升教学质量

物联网技术涵盖了多学科,涉及多专业领域,因此要通过培训各专业教师,加大物联网师资的培养力度。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践体验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由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和覆盖面都比较大,通过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思维习惯。

2.3 满足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 高职院物联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构建

3.1 建设目标

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基于真实的行业或者领域应用,符合企业的实际应用和需求。通过项目化应用环境,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2 物联网基本架构的实现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了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及应用服务层。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实现基本架构,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实现过程。

3.3 关键技术的实现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实现,主要应体现相关专业教学特点。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ZigBee技术、组网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及智能软件开发技术等。通过关键技术的实现,实践基地才能满足相关各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

3.4 具体行业应用案例的实现

物联网应用的领域非常之广,其中典型的应用案例有智慧校园、车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监控、智能装备制造及智慧城市等。各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践基地的建设应与具体的行业应用相结合,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选择具体的行业应用案例。以实践基地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行业案例的实现,完善实验实训的相关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行业竞争力,也可提升学校品牌。

3.5 实践基地应能满足分组教学的需要

物联网实践基地应包含多个实验系统来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环境,将学生实施分组,不同分组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交替进行。不仅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而且更多地促进了分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加全面。

3.6 实践基地应有较强的扩展性能

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逐渐地扩大,具体的行业案例也会改变或增加。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践基地的扩展、升级及改造。

4 结 语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提出了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物联网的基本架构,满足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更要通过行业案例的具体实现,明显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效应。

参 考 文 献

[1]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

[2]付永贵.基于分组教学的高校物联网实验室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65-67.

[3] 海涛,王钧, 廖炜斌,等.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技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 (9):166-169.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产学研;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引言

人类创造力发展主要依靠创新精神,而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推动。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理论教学,通过各个方面的技术实践,让学生具备独立的创新能力,进行跨学科知识融合,满足技术的不断创新,解决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我校新开办的新工科专业,具有学科交叉、软硬件集成、综合分析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通过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和探索,根据学生毕业能力支撑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等进行设计和改革尝试,培养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人才。2020年北京工业大学王秀娟等针对新工科建设围绕专业育人目标,课程目标等,提出了课程的改革思路,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求。2020年南华大学屈爱平等结合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针对当前新工科和创新等热点问题,结合南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探索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西安科技大学党琪等分析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举措,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陈曦碧等主要从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着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环节质量,并重视管理人员培养;2017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吴韶波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分析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设计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并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2016年沈阳工程学院戴宪滨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016年余文森对应用创新型物联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内涵、地域特色以及学校专业优势,给出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针对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培养目标和定位为指导,优化课程内容,改革评价方法,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我校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强校企合作,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如下问题:(1)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与专业实践需求不能及时匹配。(2)西部地区物联网企业相对较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和技术保密隐患,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只允许学生对生产过程进行了解和观摩,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实际操作过程,生产实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3)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新型专业,具有工程实践背景专任教师较少,实习指导教师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比较欠缺,导致在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2具体改革目标、方法及内容

2.1改革目标

(1)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及时修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和修正。(2)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加强实践实训平台和设施的联合建设,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场地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探索、验证和创新。(3)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让教师积极参与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必要的时候可以选配实习指导教师去企业进行培训,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探讨实践教学方案。

2.2改革方法及内容

2.2.1改革方法将创新教育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有机融合,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及时修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对各知识点进行综合设计学习,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外,加强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建设校外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熟悉企业软件开发模式及流程,提高学生软件编程技术的实战能力,制订校企联合专业实践课程方案。

2.2.2实践课程内容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家中的照明系统和报警系统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该系统具有安全、方便、快捷、高效、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同时在节能方面的效果优势非常明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实践课题将针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求量身打造,让人与家居之间有效互动,感受更加舒适,更加人性化的现代生活。该实践课程内容为企业自主研发的嵌入式智能家居项目,学生利用传感器结合嵌入式开发板,通过驱动编程框架编写硬件相关驱动代码,使用Python语言编程制作界面程序,分析案例数据,为以后进行嵌入式开发打下良好基础。(1)总体流程。(2)硬件模块:LED模块、蜂鸣器模块、视频监控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3)工作内容。首先根据电路图以及说明书查看各引脚地址从而实现LED开关灯功能、蜂鸣器报警功能,将视频监控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与相对应的开发板进行连接实现实时监控和温度监控功能。获取LED驱动程序和应用测试程序,编译uboot和linux内核源码,拷贝驱动和测试程序到上位机linux系统,在下位机上进行测试,修改linux内核源码,去掉led闪烁的问题,上位机执行计算。编写动态库django服务器然后基于Python进行页面布局设计及功能实现。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中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于2019年底由本人构思并拟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方案成功申报宁波市职业教育第三批“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工程项目现代学徒制试点。至此从2020年初起本校物联网专业在校领导的牵头和带动下,由本人主持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落地工作。

1项目申报背景

1.1学校信息。宁波经贸学校是宁波市教育局直属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浙江省首批“名校”建设立项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1984年始办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学校顺应宁波产业发展及布局,设有“智能化、大健康、新商科”三类专业群,其中智能化专业群涵盖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楼宇智能化两大专业。1.2专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至今,每年招收两个班级约80人(中高职一体化班,就业三年班),已招收七届学生;2013年牵头浙江省中职学校制定了“浙江省中职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专业被评为宁波市级新兴专业;2017年宁波市“工匠精神”项目—物联网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立项;2017年成为浙江省三名工程第二批“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单位。2015年中职物联网实训平台发明专利一件;2015.6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交流赛”获一等奖(智能水文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专业平台打造“智慧校园”,2016年获评首批“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2017年市教学成果奖《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绩效化提升实践研究》获二等奖;2017年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基于核心技能的中职物联网专业“诉求整合•绩效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一等奖。2019年宁波市职成教课题立项一项(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与人共同体创建研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路径,与三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摸索校企双元“订单课程”实施。1.3目前专业已构建的“一体化培养模式”。1.3.1打造校企共育基地,建立“学-赛-训-用”一体化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单位宁波蓝海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宁波经贸学校(物联网研究室)作为办公场地,常年驻点物联网研究室。企业将物联网学生兴趣小组学员作为学徒,师徒结对共同研发学校智慧校园项目五项(实训楼节能减排系统、中草药种植基地智能滴灌、设置产教融合的“物联网研发中心”、校园智能路灯控制、河道水质监测等系统)。聘用企业技术经理专项为物联网全国技能大赛指导两个月,并获得物联网国赛二等奖第二名成绩。2017年、2018年学校招聘会上,合作单位分别专门开设3个技术岗位为优秀学子铺设就业之路。1.3.2引入企业“订单课程”,真实再现企业实战化情境。企业“订单课程”的引入是亮点建设项目之一,与宁波蓝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每届学生的第六学期专项引入每周五课时的“物联网订单开发课程”。课程由企业真实、典型订单构成(且不少于三个具体项目),课程具体由企业师傅设计实施[1]。校企双方联合出台了《宁波经贸校企合作订单课程实施方案》及《宁波经贸校企合作订单课程考评方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提高教育质量。

2试点项目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

为响应国家“工匠精神”号召以及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以“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探索建立校企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一体化育人的互利双赢长效机制。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为总目标,在学校、企业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校企共育的物联网专业实训室为载体,打造一支双元导师队伍作为师资支撑,实施工学交替、双元驱动式教学,逐步建立具有中职院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2.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重构。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相配套的教学体系是关键。通过制订双元教学体系,重构核心课程,列出课程清单及教学安排计划,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这中间要整理出三大块课程资源,包括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实践课的课堂作品展示、以及企业课的讲座资源。最终要将这些教学资源整理成可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做资源共享建设。除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外,课程标准同样是值得深究的。探索研究出一套科学且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会使得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更为完善和合理。2.2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重在探索出一条符合“工匠精神”的人才培育路径[2]。该培养方案分“三段推进”:第一阶段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物联网工作岗位特点,并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第二阶段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岗位实训,获得岗位实践体验。第三阶段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多岗位轮训,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习期间每位学徒都要递交心得体会、实践报告、下企业日志各项资料填写。另外通过学校培训学习,物联网专业学生还将在高中阶段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而对于学生团队,学校也是给予莫大的关注,立志于打造经贸物联网专业品牌,组建专业的学生技术应用团队,如乐创软件工作室、标点设计工作室、物联网竞赛队等,在实际项目研发及应用领域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上有所建树。最后是培养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3],从社团活动、主题班会课,班级文化建设、技能类选修课、校技能节、人人技能、素养类选修课等诸多纷繁复杂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品德优良、技能精湛、人文扎实”的核心素养。2.3打造校企双元导师队伍。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优质的师资是关键。首先要培养“导师型”教师,组织物联网专业教师分批下企业挂职历练,获得企业项目管理经验,提升技术研发水平。而企业同样需要培养“教练型”师傅[4],学校聘请具有资质的企业师傅到校以开讲座的方式任教。最后再组织“导师型”教师和“教练型”师傅一一结对,进而促成双元导师队伍内部交流互补,形成良性闭环。这样的校企双元导师队伍组建后,就可以指导参与各类项目研发和职业技能竞赛。如市省国各级别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和维护学生类赛项,智慧校园以及校企合作类项目研发,甚至还可以参加各类教师类技能比赛和教学能力比赛。通过这些赛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都能更好的提升导师的技能水平和核心素养,为物联网专业的现代学徒制顺利推进保驾护航。2.4校企实训中心建设。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建设好校内外的校企实训中心是项目实施的保障。根据实训教学与考证需求,校企共建校内实训中心。通过改造现有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为物联网竞赛实训基地,用于参加各类学生赛事。改造物联网研究室为物联网项目研发中心,用于项目研发。改造两个物联网行业应用实训室为校内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转变为学徒,下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前期准备。综合以上三部分职能,将物联网竞赛实训基地、物联网项目研发中心和校内教学实训基地无缝衔接融合为“经贸蓝”校内项目工厂,集研发、竞赛、实训、考证于一体,进一步深化校企共育基地“学-赛-训-用”一体化培养模式。除了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提升,还要组织企业师傅到校内项目工厂对学徒进行课程培训,引进真实项目案例,提供相关培训课程资料。再有,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合作企业内部共建“经贸蓝”校外实训基地,聘任企业的高级技术员和项目经理为师傅,直接参与对学徒的实习指导与管理,组建项目组,开展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实施工作。为学徒下企业实习提供保障。2.5共建教学管理与运营机制。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探索建立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办法和企业教学管理办法至关重要。双元制的好处就在于对学生的塑造更加多元化,教学管理评价维度同样更为多元和科学[5]。相应的教学运营机制必须成文并能落实,如教学巡查机制,学生评教反馈都是值得去落实的。关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学徒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另一个关键节点。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如学校的学分制管理方案、企业的积分制考核方案、导师对学生的评价表、师傅对学徒的评价表、企业对学徒的评价表都是具有多重维度和现实意义的。2.6构建紧密型校企家生“四位一体”合作运营机制。物联网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需要探索适合物联网专业的校企家生“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运行模式。需要成立校企联合办学委员会,制定《校企现代学徒制合作意向书》《企业招徒办法》《学徒、家长、学校、企业四方合作协议》《学校与师傅协议书》,构建双向选择机制。还要建设学校、企业、学徒、师傅资源库,探索紧密型校企家生“四位一体”的师徒资源库管理模式。

3试点保障

[6]为保障建设质量,学校成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申报领导小组、项目工作小组、项目建设监控小组、项目资金管理小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任务顺利推进。学校专门设置了校企联合办学委员会,由校领导牵头,一方面聘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专家,为试点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信息组教研组长负责,本人具体执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方向),制定对口的工作制度、奖惩制度、财务制度等,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4结束语

如今本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已经根据以上申报方案投入建设,建设周期计划三年。现代学徒制引导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着校企共育的方向持续推进,给各个专业的变革带来契机。本校领导团队抓住契机,调整专业布局,设置智能化专业群,组织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成功后,积极跟进项目建设,落地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本校中职院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办学水平。项目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推动着物联网专业教师思考和探索未来专业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章鸿雁,赵鹏飞,杨敏,余涛.现代学徒制企业课堂的定位、构建和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

[2]王东梅,王启龙.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内涵、要素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

[3]江平,俞素春.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

[4]李新泉,逯义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风,2019.25.

[5]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为论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是“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则凸显了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部分不足。(1)对于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研究,在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理解的把握。偏技能多、偏技术多,还是技能和技术并重,目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2)各种培养方式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但人才培养重心仍放在学校或者学校企业为主体的层面,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经约定俗成的培养方案。(3)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岗位需求层面,强调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联网+”对行业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培养,过分看重了现有技术,忽视了未来技术的引领能力。

2基于物流企业层面,“互联网+”对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分析

正如学者们所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如果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互联网改变是不对的,一定意味着这里面有商机,也意味着基于这种商机能产生新的格局。”从物流企业角度来看,意味着“互联网+”在物流信息化升级道路上理念的升华和具体化。“互联网+”表明了,在周边产业逐渐开展“互联网+”行动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必须因势而为,才能更好地为其他行业提供优良的服务和降低自身的成本。立足于物流企业自身,对“互联网+”的理解有两层,一层是自身内部业务流程如何实现“互联网+”;一层是自身的“互联网+”如何渗透到服务的行业中,拓宽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必须立足于物流企业对“互联网+”的现实考量,才能更加准确地切中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命脉。众多文献已经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开展了众多的研究,这里就不再对原有的技术技能开展过多的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理念提出物流信息化人才技术技能的典型需

求。一种需求是,物流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如何改善以适应“互联网+”的技术技能需求。这里涉及到两个特殊需求:(1)现有的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入已有的业务流程,加速服务效率和提升作业速度。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信息技术操作、业务流程改善和应急反应等典型技能。(2)全面实施“互联网+”下的物流信息管理需求。即物流企业更多的是操作数据,通过数据来管理现有技术、业务流程和人员等管理要素。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物流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业务重组、信息安全管理等典型技能。第二种需求是,“互联网+”物流企业如何渗透到服务的企业、行业中带来的技术技能需求。(1)服务的企业或行业未及时“互联网+”行动,作业人员如何采取向下接口技术或技能,尽可能提升双方的作业效率和降低彼此的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信息技术交流和改善、物流系统接口需求分析和物流信息成本核算等能力。(2)双方均处于“互联网+”状态,对于作业人员而言,在于双方采用何种数据共享方式来降低服务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业务信息追踪、分析、交流、传递等能力。

3学校和学生层面,拥抱“互联网+”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3G、4G技术的不断推广,互联网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多年前,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了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最近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等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在校园内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方面是众多学校积极上马网络教学资源等数字化资源,期望通过网络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一方面是学生“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加以浏览,换句话来说,即对学校提供的资源毫不领情。学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播交流的平台,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学生,只有有机融合二者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主线,分析潜藏的制约因素,进而找出实施“互联网+”的有效途径,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1排除兴趣论讨论制约因素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完全套用在人才培养层面,必然会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困顿,且使目前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处于无用武之地的状态。立足切实可行的假设,进而实施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才会促进目前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在讨论本文观点时,我们认为“专业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对专业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具有一些模糊的兴趣”。那么在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时候,到底是何种因素或者说哪些因素在制约他们的自主选择性呢?

3.2学习没有明示的目标性是学生无兴趣的根源之一任何专业都有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幸的是,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告知、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基本上是空白。众多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始业教育活动,告诉新生人才培养方案这回事情,接下来就成了下达教学任务的计划书了。学生在未来的几年学习中,只在入学的时候知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事情,剩下的就是每学期上不同的课程,至于为什么开设这么多课无从知晓。更不要说,对于大多数缺乏一定自主性的高职生,指望他们听一次始业教育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是无稽之谈。只有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才能够使他们认清楚自己所学课程的目的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地位,进而促使他们自觉自愿的沿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体系学习技术和技能。正如我们常见的广告宣传一样,日积月累的广而告之,必然会激发参与者进行选择的兴趣。所以说,“互联网+”下,广而告之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为什么还不采取行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一些呢?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44-02

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发展趋势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表达了对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引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关看法。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物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利用新型的交互平台,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举例而言,电子商务即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消费行业进行了有效接合,仅2014年一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就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在极大地激发国人内需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结来看,“互联网+”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二、“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近日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近期也强调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协同育人、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要求教师、学生,全员、全方位参与[1]。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互联网+”时代下主要技术力量的核心专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各个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人才需求情况及要求

从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人才需求巨大[2],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即是“互联网+”跨步前进的基石。随着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兴起,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也将逐渐增大。“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需求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精通硬件,对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互联网协议等专业知识熟稔于胸;另一类是精通软件,集中体现于擅长客户端设计以及其他模块设计,了解通信专业的编码、信息传输等相关知识。这对于人才的要求还包括:具备较强的创新开发精神,懂得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态度,掌握熟练的团队合作技巧,擅长得体的沟通交流方式。

(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行教育体制和办学指导思想存在着许多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思想仍在影响着计算机教育。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陈旧,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一些院校现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忽略了侧重性与特色性。拿某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体课程举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大学物理B》,《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数学基础》、《计算机数学基础》,学分设置分别为3分、4分、3分、6分、4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概论》、《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学分设置分别为6分、2分、4分、3分、3分、2分、4分[3]。由此可见,基础课程不足(种类跨度不够),核心课程不重(缺少学分差别)。最重要的一点即在于:网络类课程太少,这让即将融入“互联网+”时代的IT精英由于缺乏最核心的竞争力,而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虽然这只是某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样的体系并不在少数。陈旧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求。

2.实践操作欠缺,不能适应时代与潮流的变化。众所周知,工科课程离不开实验实践环节。但是,很大一部分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少实验素质和动手能力,更罔谈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一展身手了。之所以实验能力欠缺,一是源于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扩招盛行,师生比例逐年下跌,倘若学校待遇不合理,将导致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的局面;二是实验设备欠缺,受制于经费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一些院校实验设备欠缺并落后于企业的发展步调。这直接导致了“出产”的毕业生不懂实验、贫于创新、手高眼低、难成大器。

三、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剑锋直指“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蕴含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针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牢固的专业基础、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创新意识、前卫的设计理念、良好的做事态度。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教学骨干教师出方案,集中优秀的计算机专业的授课教师开会讨论,确定基本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上课形式。往届毕业学生提建议,结合已毕业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相关情况后给出的建议,对原方案进行优化。企业事业单位列重点,通过与企业事业等单位开展座谈或走访等形式,了解一线企业需求,打造从业型人才。此外,初步制定的方案应当上报学校,集合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一步讨论论证可行性,并最终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打造走在“信息高速路”上的育人团队

“互联网+”时代下强调的是应用技术,所以教师应当对前沿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终端、软件开发等技术有所研究。此外,还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练就过硬基础理论素质,没有对基础理论娴熟的掌握,就难以运用高层次的复合型技术,更加难以清晰明确地向学生授课。第二,采取“1+1+N”模式互帮互促,“1+1+N”指的是一个有经验的专业领域教授带动一位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指导“麾下”的一批学生。经验丰富的教授可以在研究方向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与传接,还可以在授课风格与方式上助其提高,年轻教师则可以寻求指点迷津;有了教授的帮扶,青年教师对于学生则可倾尽全力,力争优秀。

(三)以发挥科研与竞赛作用为抓手,拔高学生尖端学术水平及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方面,可以遴选一批成绩突出,创新意识优良的同学参与科研项目,以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如数据库、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这些都与“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应用密不可分,或作为前提基础,或作为拓展应用。通过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与学习,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有天赋、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为人才的培养与发掘打造一条“高速公路”。选择部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竞赛,统一培训,加强指导,帮助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并挖掘其潜力,辅以适当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形成竞争拼搏的良好氛围。

(四)以加强校企之间合作为牵引,瞄准新时代下新技术需求培育人才

一要在企业建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通过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实际工作情况,帮助其在学校期间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更好进步。二要在院校实现技术成果商业化转型机制,将教师、学生等良好的创意及发明与企业对接,缩短“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流程,最大程度的释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红利,促进“互联网+”产业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以更快的速度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第二,使“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进而激发为时代进步献身,为社会发展付出的高尚情感。本文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发展趋势,该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以及如何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出“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是创新驱动战略下催生的产物,创新的主体则是人才。完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是释放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将会有力促进信息时代的大发展,进而促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化”融合,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涛,王平水.互联网+下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福建电脑,2015,(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