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范例6篇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范文1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成为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与专业的热门成正比的是既能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应用能力的高职专业人才的紧缺,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引发对该专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如何有机衔接的一些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

人物形象设计 中高职院校 课程体系 现状分析

时尚是一种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幻想的生活方式,与时尚紧密相关的是服装,化妆,人物整体造型等。对从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岗位的技术人才被称为“人物形象设计师”,该职业不仅需要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项既需要专业性,又需要与市场接轨的新兴职业。

“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最早于美国兴起,随后在国际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也涌现了一批从事人物形象设计这一职业的人员,他们从业余到专业,从美容、美发、化妆等单一狭义的技能操作发展到整体的形象设计。除了个人形象设计师之外,还有从事影视形象设计、色彩顾问、私人衣橱整理、服饰设计搭配等多种形象设计岗位。

一.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发展简述

“人形象设计”这一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最开始阶段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把美容美发等同于“人形象设计”,认为是影视、文艺等行业的专属,只有影视明星才享有这一特殊待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物形象设计”已被越来越多的寻常老百姓所接受,市场对形象设计需求不断扩大,个人用于形象设计的费用日益提高,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应运而生。最新的调查表明: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将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行业之一。

2004年8月20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形象设计师这门新兴职业。2005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都预示着中国形象设计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于形象设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并成为我国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至今为止,许多中高职院校都设有相关的学科。

由于这是一门新兴专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受到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软件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在刚步入社会时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正是当前我国人物设计专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该行业是一个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需要及时掌握时尚动态,设置更多针对性课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设计教育跟上时尚的变化,符合市场的要求。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理论素质。所以,它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生硬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兼顾整体造型知识的灌输以及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一定要注重其系统整合性。

二.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职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应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来开展

从中职一年级的文化基础课到专业技术基础课,再到中职二、三年级的专业技术课,现在多数中职学校还在沿用这种三段式的课程排列,其后果是造成知识前后不衔接,学生容易在学了技术基础课程后一年再来学习专业技术课时,之前的学习内容都已经忘记而影响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模式固有的缺陷在当前社会人才缺乏的环境中日益暴露出来。所以,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中职对文化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在对高职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主要集中体现在语文、数学、英语这类课程上。这种情况反映了中职学校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没有顾及到有升学需求的学生。由此可见,中职和高职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构建能有机衔接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3.中职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的中职课程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技能,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是设计类行业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走在时尚前沿,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而中职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审美能力也是该专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在课程体系制订时候的弊端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每年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教学课时,都希望每门课程能安排较多的学时数,让学生充分掌握每门课程所必学知识。可是总学时数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课时很紧张。近几年似乎专业课时还在不断减少,学校只有从每门专业课程里面去挤压课时,压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学生也学不到完整的知识。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每门课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是紧跟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关心时尚流行式样、市场的技术和材料的更新,根据这些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有审美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又要具备造型技术能力,同时最好还能有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并没有紧跟市场,更新技术,更谈不上引领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最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在调查中发现,普遍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化妆、服装、发型课时安排比较平均。这样容易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方向都差不多,很难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课程体系要与地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我省电视湘军的优势,开设一些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比如重点开设影视类的人物造型设计,为湖南广电的电视台和电视剧组输送人才,让学生能尽快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4.职业实训课程的设置孤立单一

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设计技术人才。众多高校在强调应用型技术人才时,会考虑通过实训课程的安排来实现。于是就出现了某些高校在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的课程中设置一些就业实训课程要素,作为步入社会的前奏,来与社会的工作岗位进行对接。而实际上这种效果不好。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方式。实训项目课程体系就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若能将培养某种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重组,构建新的职业实训课程体系并贯穿到整个高职学习当中,让学生能提前进入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就能争取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脱节的原因

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从以上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对比观察中就可以发现,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衔接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及分类课程标准,在这种缺乏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整合机制。

高职院校在建立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实训项目,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造成了学生重复学习消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例如:中高职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里都开设了专业化妆、美发技术等课程,这些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高职叉需要重修,这种重复学习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叉让高职的教师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对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些课程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上的重复支出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费。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进行比对,重复率达50%。

(二)中高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设置错位

一是高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在理论课程学习完之后,在短期实习中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训。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是在近几年才开设该专业,急急忙忙打着牌子开始招生,其实硬件软件都没准备好:实训I设备不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这些都不能将一个技能型专业办好。相反,一些中职学校经过漫长的办学历史积累,将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模块组成实践技能实训,并贯穿到整个中职学习过程中,这种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设置就导致了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错位。

再者,中职与高职对于课程设置沟通太少,大家在专业设置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从自身出发,而没有充分调查市场需求,忽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没有从职业教育体系这个宏观角度去思考不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该如何衔接。

由此可见,在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有必要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法,使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更具有操作性,让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能有效衔接。

(三)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从审美性来讲,如何让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审美要求的专业紧跟时尚的步伐,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职学校在课程开设上更偏重如何适应就业岗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造成了学生审美眼光不高的后果。

2.从实践性来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了化妆设计、服饰设计、美发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学生多进行观摩,拓展视野,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学习前期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训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在后期的短时间实习中,缺乏贯穿始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范文2

长期以来,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将美容、发型、化妆、服饰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同等比例部分,力求培养真正全面的人才。但是,一方面教学硬件设施、师资条件、实训实习模式等并不能完全达到对应要求;另一方面,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从早期的美容美发行业到现在的时尚产业、婚庆产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与整合中,且不同区域间的格局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化妆品制造与销售份额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浙江省的影视基地带动影视形象设计产业链独具特色,江苏省的婚庆产业市场成为全国第二大市场。忽略行业的区域发展差异性,统一设置的“一把抓”和培养“面面俱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的具体情形。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意义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涉及三个重要元素“,‘岗’指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课’指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证’指获取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即三个重要元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即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将本专业课程内容与所要求取得的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三元素相互协调且互为贯通的课程体系。在整合该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设置各课程门类时,必须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岗位需要以及相关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要求,实现三元素之间的有效对接和全面融通,使相关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最终让学生在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具备职业岗位能力,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十分契合国务院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改革原则,是切实“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1.建立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以行业市场需求为调节机制的课程开发体系。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且差异性十分明显。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贴行业市场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统筹开发和就业渠道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办学初期借鉴了北京、四川等地的化妆学校的课程,主要设置了美容护肤、发型设计、新娘化妆、影视化妆等,但由于常州乃至江苏省与北京、四川的行业市场差异十分巨大,主要是民用市场,而不是影视、明星的特定形象设计,一方面学校无法提供学生影视化妆等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在本区域经济圈就业后,所学影视化妆等课程的内容几乎无用武之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年来,我校重新审视常州市乃至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速在全国位居前列的优势,对区域婚庆、美容市场进行调研论证,与省、市婚庆行业协会、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瞄准行业市场,紧贴婚纱影楼、化妆品公司、美容机构对化妆师以及美容导师的旺盛需求,开发与企业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相衔接,更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麦可思公司针对我校2009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对口率达85%,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2.3%,且该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与就业竞争力指数均位居学院30多个专业之首。

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工作中,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以人作为设计呈现的载体,服务性与实践性是其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区别于其他设计类专业的最大特点。核心岗位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设计与操作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严格的个人仪表、服务礼仪与动作规范、安全卫生处理等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因此,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建立在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针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和相关技术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能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一线人才。具体而言,应该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领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从而形成工作岗位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及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范文3

关键词:形象设计 信息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对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管是在政治、商业、时尚领域,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对自身外在形象的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要求高等院校该专业的教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更加重视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恰当适宜的教学步骤,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

1 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概述

高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有专业化妆基础、服装立体裁剪、舞台发型基础、舞台化妆造型、整体造型设计、初级美容技巧、形象设计色彩诊断、美甲、服装服饰搭配、色彩、造型设计以及素描等。强调利用视觉元素造成优选。[1]总体来说,该课程突出体现如下几个特色:流行性和时尚性,需在把握设计原则和掌握流行趋势中实现平衡,在避免缺少人物个性美的同时兼具时尚元素。直观性,形象设计是一门形象再现的视觉艺术,通过体态、服装、化妆、发型、语言等来反应形象内在的东西,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效契合。个性化,作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兴设计学科,人物形象设计要能够展示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东西,充分调动个人的一切因素进行合理搭配,需要找准最适合个性定位的设计。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如何改善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也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需着力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初步探讨。

2 信息技术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1 强化计算辅助设计教学

结合对该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人物形象设计,更能有效提升设计效果。相对来说,很多学校受自身硬件水平以及学生师资综合实力的限制,导致在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起步也相对较晚,还有很长的路程要去努力。结合该课程“实用、实际、实践”的培养要求及专业技能培养需要来看[2],在新形势下,该课程也更应突出对学生信息技术和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对专业性软件的应用,如二维软件中的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以及三维软件中的Maya、3D MAX等。在讲解人物设计的时候课堂上面的所要教的很多内容,都是要转化成实物来演示、讲解。那如果是按照之前的教学方法来进行,45分钟的课,就只能对一个模特的整体形象设计,从中还要穿插很多的知识信息,如此一来就会花掉很长时间。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在规定的课堂里,提供出更多新鲜的、可靠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所需的各类信息,让课堂的信息量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人物形象设计课堂的教学效益和质量,这是提高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2.2 利用多媒体实现资源多样化

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常常采用以教师讲解、示范作业作为主要手段,大多是图像的变化、技法能力的传授和形象的想象,有时还会采用模特展示、幻灯片放映等手段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但视觉的美感、创意的新奇以及意境的表现,并不是简单的只言片语可以讲得清、说得透的,人物形象设计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工具引入其中,则可利用计算机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有机组合到一起,将视觉符号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立体形式,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得以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将各种信息知识形象生动的传播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初始设计意念在电脑的帮助下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组合,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3],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很多内容要演化成实物来演示、讲解,各种大量信息的穿插使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为继,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将海量信息展示在学生面前,还能为学生留下更多的讨论与交流时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技能设计。

2.3 利用互联网,拓展学习空间

对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影响着教学理念的变更。特别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范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教师起组织、指导、咨询的作用。在这一模式下,师生身份也应该因地制宜的做出调整,与其说教师是指导者,不如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也是“教即学、学即教”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作用,指导学生沿正确的学习途径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各项信息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来深化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网络论坛与他人进行技术交流,借助讨论交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参考文献:

[1]赵泓森.多媒体技术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9):116―164.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范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个人形象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从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应运而生。结合时尚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从岗位能力要求出发,构建适合行业发展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探索专业教学模式,满足时尚行业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着重培养人才在“专业性—创新性—适应性”三方面的能力。

专业主要涉及课程有服装立体裁剪、专业化妆基础、舞台化妆造型、舞台发型基础、整体造型设计、形象设计色彩诊断、初级美容技巧、美甲、服装服饰搭配、素描、色彩、造型设计学等。

针对就业的严峻形势,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矛盾的现象, 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 这种脱节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针对这一社会现状,本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 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理论教授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基准、多媒体教学相配合的原则,“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践中求发展。在日常的练习中的能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毕业就能就业,毕业就能上岗。

二、形象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形象设计专业目前就业仍处在未饱和状态,且就业范围广,其中包括婚纱影楼、形象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影视剧组、大中型美容院、服装公司、中外化妆品公司等。而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的就业岗位有形象设计师、服装形象顾问、中高级化妆师、色彩咨询诊断师、服装导购员、化妆品公司营销员、中高级美容师、美甲师等。

三、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

形象设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做提高。其中实践环节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非独立设课的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共同分担一门课程;还有一类是独立设课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集中实践,完成的项目综合性、应用性要求高。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发展的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课程进行整合或者结合专业需要突出重点。让每门课达到与专业结合最紧密。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与纯实验类课程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实践的目的不同,纯实验性课程的目的大多是验证式的,往往存在唯一的结果,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和过程基本一致,因此实践指导书的编写比较具有唯一性;而设计课程则不同,通过同样的实践环节,学生所达到的程度依个人的原始积累和努力程度不同,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过程的指导是比较个性化的,不完全雷同。为此,要设计一套适合人物形象设计的实践环节,我们必须有创造性地去完成这项工作。

我们要求所有的实践课程都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训计划,包括实训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条件的规划、实践教师的准备等,能够保证所有的实践课程的开出率是100%;对将来开出的实践课程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指导书(或综合课程训练要求)进行重新的改革,改革的目的能够真实地反映课程的最终目的、明确课程的特点并建立相应的条件;使本专业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实践课程的内容,并在各个课程的实际完成过程中,有明确的成果体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从课程的单一环节实践到课程项目实训、到多课程综合技能实训,包括专业课程内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训周、岗位实践、专业技能实训周、综合毕业设计与论文。

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岗位能力要求出发,结合不同生源特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吸取专家委员会的各项建议,对每门课程应达到的实践水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对新毕业的教师安排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聘请有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来校授课,提高实践的技术性和应用性。

(二)对实践环节的考核进行改革

改原有的实践考试用笔试的方法,改为考核实际的操作技能,部分课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这种考核的指标尽量接近实际岗位的要求。

(三)将企业设计课题引入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四)将各级形象设计大赛主题作为实训课题,通过大赛检验教学成果

(五)建设多证制,加大就业适应性

教学改革的实施,对于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意义,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社会接轨,能尽快进入到社会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 重点建设专业申报表:人物形象设计.2007-10. .

[2]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范文5

从现状来看,构成教学在动漫设计专业教学中仍然处于落后、低效的状态,原因在于当前的构成教学在各层次、各专业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相同,几乎还是包豪斯抽象符号构成训练那套模式,缺乏专业针对性和时代先进性。动漫专业的构成教学与其他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类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不适应新时代需求我国从欧美引入构成教育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消化,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具有中国特色的构成教育体系。但不容忽视的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构成教育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倾向。训练目的常偏向于制作的精细,而忽视了创意与设计,几乎几十年如一日的构成教育,其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固定,教学内容基本固化,很多理论没有得以更新。从构成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其采用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构成设计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脱节构成设计教学的基础性决定了其对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服务性。但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多单纯地从构成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入手,讲解过多,课堂教学缺乏理论知识的延伸以及与设计的联系。构成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相脱离,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构成知识之后往往还不知道如何将其吸收、运用。

构成教学须根据课程任务明确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是动漫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构成设计教学的任务是: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学习构成设计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与制作的技能,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构成是培养创造力最基本的课程,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在高职动漫专业的构成教学中,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改革训练内容,不能被形式主义倾向牵制,只重制作而轻设计。在训练课题的设置上,教师要注重其创新性。只有题目新颖,学生才有空间发挥其潜能,才有空间施展创造性。如,在训练设计思维的过程中,笔者从训练题目着眼,实现其创新性。首先设定题目为“梦境”,要求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事物:我、魔方、楼梯、高脚杯。看似毫无联系的几个事物让学生哗然,激发学生去发挥想象。其次限定设计方法及表现手法,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宏观与微观的观察方法,发挥联想和幻想,用超写实或装饰构成的表现方法表达。这样学生既运用、消化了知识点,又成功实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构成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清醒地认识到:训练的重点不应只在制作的工整性上,这与课程的任务是相脱节的,还要明确课程目标,将创新性作为设计课程训练的头等目标,如此才能实现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

构成教学必须针对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要改变构成设计教学的现状,就要针对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和重组,必须认真分析各专业的特点,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了解各专业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然后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要求,重组教学内容。讲授构成艺术课要结合专业特点,因为任何形式的构成教育都不能脱离专业而独立存在。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构成课程的基础功能。与设计专业课程建立联系是构成设计课程教学的关键。这种联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着手,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主动地将一些专业设计作品引入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这样教师既能讲解清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运用实例。如,讲解动漫设计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在画面中的组织,不能单纯讲解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动漫作品进行实例分析。如,引入中国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与日本现代派动漫作品《化物语》,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以便较好地讲解平面构成理论。再如,在讲解色彩构成的色彩情感时,分别展示世界各国的影视动画作品,让学生讨论总结各国动漫作品的色彩特点,分类展示不同题材的动漫作品,分析讲解不同主题的作品所选用的不同色调,由此引导学生总结色彩与情感的关系,以便在以后的动漫角色设计及动漫场景设计中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掌控色彩。构成课程一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联系之后,其内容就不再空洞,教师也有内容可讲,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构成原理及专业作品。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范文6

关键词: 中职动漫专业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一、 中国动漫的现状、前景及对人才的需求

(一)中国动漫的现状

中国动画产业在这10年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产量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扩大了,以制作时间为例,从原来的300分钟增加到去年的40,000分钟。还有一个标志就是现在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超过200所,就读的学生有20,000多人。

现在的新说法叫动漫,是将动画和漫画这两个相关的内容合并在一起,至少涵盖动画、漫画和游戏三方面。这个概念在国内也是近两年才形成的,但真正原创的东西太少,虽然有官方统计的数量达到了40,000分钟,但是真正有影响的作品却很少,说明我们原创的能力相对薄弱。

(二)中国动漫的前景

由于国家对动漫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2004年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发展中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经过5至10年时间,动漫产业至少要占GDP的1%。”这意味着中国动漫产业未来至少有2,000亿元以上的产值。根据《2007-2008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预测:“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动漫产品消费市场,2007-2010年国内的动漫产业市场将呈现年均110%以上的增长速度,将达到7,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三)中国动漫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动漫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在上海,在未来两年内仅上海就需要动漫制作人员2000多人,在武汉某动漫公司主动和某动漫学校签订了3年内培养2000名动漫制作人员的协议,而在深圳一个高级动漫师年薪可以达到100多万。今后几年中,随着国外大型动漫公司和国外电影大片进入我国并逐年增加,与此相关的各种广告公司和制作公司也随之增加,更会带动市场对动漫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动漫制作成为炽手可热的职业。人才争夺愈演愈烈,社会强烈呼唤加速培养动漫人才。

二、我校动漫专业简介

(一)专业名称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二)招收对象及学制

招收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三)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的人才;培养具备从事计算机游戏、多媒体、网络动画的设计与应用工作或新闻、电子影像出版部门、影视制作部门、广告等相关部门工作的专业技能,能胜任动漫专业媒体设计和制作工作的专门技能型应用人才。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实习课程、任意选修课共5部分。因课程设置繁多,涉及20多门,我无法对每门课程进行改革畅想,故提取其中几门课程进行一些课改方面的探索。下面以文化课中的语文、英语,专业课中的素描、色彩为例进行一些课改设想。

三、对课改的一些认识

2000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历来,职业教育留给社会的印象就是:培养的是一群成绩蹩脚、素养差劲的学生,不过是去混个文凭。这些与国外的职业教育是有天壤之别的。我国政府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中职改革意见到给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这些都无不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改革的决心。

为期三年的中职学习,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更重要的是能与企业接轨。所以对课程的设置不仅来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更有对企业对行业的调研。尤其是在国家提出课改意见之后,对中职课程的改革更值得深思。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

四、对课改的探究

对于动漫专业而言,文化课和专业课应该有其更特殊的教程。所有的科目都应为制作设计动漫及游戏服务,下面就几门课程进行简单的探究。

(一)语文课程

动漫游戏制作,首先要有故事脚本。也许学生并不会去做编剧的工作,但是了解编剧的工作还是必要的。而且学生在进行原画设计时,需要查找大量的文化资料。比如,游戏中需要表现一次古代战争的场面,那就需要制作者了解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一些著名的将士。而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通过老师讲述古代文化时得到。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写故事、编故事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词语、文章。要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动漫游戏制作中去。

我认为,语文课最大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生做编剧,写故事,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英语课程

除了专业英语专业外,现在社会上大部分学英语的学生都在经历这样的过程,高中学英语的目的是高考,大学学英语的目的是考证书。

而对动漫专业而言,除了掌握基本的英语口语外,英语被用得更多的地方就是各种设计软件上的英语提示。任教专业设计软件的老师都知道,使用设计软件,更正规的是使用英文软件。

我认为,英语课要教会学生认识各种电脑软件上的英语提示,甚至可以和语文课上的写故事联系起来,将自己写的故事用英文翻译过来。可以用英文来表示自己设计的游戏中各种角色的名称、装备及游戏中的各种使用键。这样的话或许能实现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达到整合教学的效果。

(三)素描课程

1.素描的定义

素描是绘画的一种形式,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及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具有一定形式、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一切图画之母。

素描按表现手段可以分为明暗素描、结构素描两种。

明暗素描(或称“全因素素描)是以明暗色调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形体体积的塑造和形体的空间感、质感、量感等造型因素的表现。(例图一)

结构素描,又称“形体素描”。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不施明暗,没有光影变化,而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例图二)

2.绘画性素描与结构性素描的区别

(1)传统的素描教学以明暗素描为主。通过明暗关系、五大调子、三大面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立体感,强调画者的审美感和表现。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感受,调动形体、结构、透视、比例、色调及质感、量感。这种素描我们称之为绘画性素描,注重的是形象特征、内在精神和画者个性气质和技巧表现,结构并非主要。

(2)结构素描更注重理性分析的认识作用。通过保留于画面而看似“呆板”的外结构线、内在结构线及各种辅助线,表达出对形体结构的认识、分析和表现过程。与绘画性素描不同的是,结构素描在设计应用中将形态的物质属性、功能性、技术性等因素作为表现的重点和主题。

3.结构素描在动漫设计专业中的运用

动漫设计中不仅有出现正常的人物,而且有变形的人物,比如怪兽、精灵等。不仅有一些石膏瓶罐,而且有石柱建筑,比如游戏中的武器、场景,等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举例说明:

2007年7月上映的《变形金刚》,创造了票房史的新记录。精彩的画面让观众十几次鼓掌。我们从动漫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他,分析素描在这个设计中的运用。

如图三所示,左边是结构素描,右边是明暗素描。

传统的素描教学,我们是以右边的明暗素描为主。学生往往只能注重外表的效果,不能抓住物象内在的结构。结果往往是由于没能抓住物象内在结构而导致物象变形,这样最终的明暗效果也是表达不出来的。

现在是计算机技术盛行的时代,给物体上明暗效果完全可以用计算机完成,但是物象结构却必须是设计者自行完成,可见结构素描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4.素描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对教学课程的不断探索,以及对动漫专业的不断深入理解中,我对素描教学内容进行了尝试性的修改。

(1)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明暗素描的方法技巧外,还将结构素描的教学放入常规教学内容中。写生的静物中,除了以往那些石膏、瓶罐、水果,我还找来各种形状奇特的工业设计上使用的模型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更多形状的物体的内在结构,为将来进行动漫设计打下素描基础,如图四所示:

2.加强速写训练及人体骨骼练习。目前,我们在非美术专业的出版物上不是经常看到速写,而是漫画,其实,漫画同样离不开速写这个基础。可以说,漫画实际上就是变了形的速写,读者能发现,受过速写训练的人和从来没有画过速写的人,他们画出的漫画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搞动漫创作,更不能忽视速写的作用,可以说,一次优秀的绘画创作,决定其造型能力和绘制成果的重要成分是由速写决定的。我们看到,由速写作为根基发展起来的漫画、插图等其他绘画形式风头正劲,这些画种的迅速演进,不但将速写很好地转化成诸多的表现形式,而且由于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反过来又推动了速写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形成了吸收、储备,释放产出;再吸收、再储备,再释放产出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四)色彩课程

传统色彩课程讲究绘画笔触、讲究光影、讲究色彩运用,等等。在动漫专业,色彩并不是如此讲究。只要吃准色彩大关系,符合素描大关系便可。而且现在电脑技术发达,配色只需在电脑中自行选择,不需要自己再用笔去调,过程简单方便了不少。当然基础的手绘能力还是应该掌握的。没有手绘基础,是不能更好地在电脑上进行表达的。

我认为,动漫专业的色彩,更多的是训练学生对颜色的敏感性。毕竟我们不是在培养凡高,我们只是在培养一个能轻松给游戏设计中的人物、动物、场景等进行上色、配色的技能手。

动漫专业是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也是必须随时适应社会的专业。在课改的大潮中,动漫专业的课程也有待进一步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国动漫的发展,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谭玲,殷俊.动漫产业(第二版)[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4]万众,王懿清,田苏娜.动漫基础教学[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5]周晓萍.绘画基础―素描[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