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例6篇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文1

原始陶塑艺术形成和发生通过使用工具、认识材料,造型,在发展过程中对黏土成型特性的了解及经过焙烧的掌握。不断加强认识后,慢慢在有意识地塑造下进入人的社会生活,于是形成原始的陶器、陶塑的艺术。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对自然和日常生活的观察越来越深刻,制陶工艺不断进步。现今出土的原始陶器,器形由简单、笨拙到丰富、灵巧,装饰从无到有,从简单符号、图形的应用到加入众多自然、生活元素的描绘;其形式有日常生活器物,同时也包括信手捏出的玩具――原始陶塑。在研究原始陶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大致整理出原始陶塑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的形式与特征。

研究原始艺术的发生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原始艺术的合理性、审美意识的发生与起源。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形式和基本特征。

1、原始陶塑的种类

陶塑极大地丰富了原始陶器的内容。思考究竟是先有陶塑还是先有日用陶器的出现已经不重要了。原始陶塑、陶器发展史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原始陶塑的艺术及审美形成、工艺、烧成技术应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从目前出土的实物来看,原始陶器与原始陶塑的关系密切,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从原始陶器中将原始陶塑提取出来。因此,大致可分把原始陶塑的种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独立的动物、禽类造型

已出土的原始陶器中,有一部分是脱离了器形而独立存在的。黄河流域河南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陶器中,有随手捏塑出的人头、鸟、猪、狗、羊等独立陶塑,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也有陶塑的人头和动物。人们在烧制陶器的同时,随手捏一些形象,经烧制后便成了最为原始的陶塑。这些陶塑虽然在形体上不够精细、写实,但是整个造型简朴、天真,其动态表现得十分生动,高度概括的抽象美赋予其潇洒的意趣。

独立的动物陶塑出土较多,常见的有猪、狗、鸡等。这些动物陶塑多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其形象无论是动态还是面部特征都表现得较为准确、生动,比例相对准确。既有单件的,也有成组的,随意性强,保留了手工制作的痕迹。

1.2、独立的人物造型

人物形象的出现,记录了人们由起初关注自然到关注人自身的转变,是人性觉醒的表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逐渐注意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应的原始陶塑也有了人物形象的表现,这与西方原始艺术中先有动物形象后有人物形象的现象不谋而合。

陶塑人物尺寸较小,由于受技术限制,写实性明显低于动物陶塑。最初的人物陶塑比较粗糙,越往后比例越准确,细部刻画也越来越精致。如:辽宁凌源牛河梁出土的红山文化彩塑女神头像,辽宁喀左出土的红山文化红褐陶塑女像。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表示生殖崇拜的原始陶塑,这也与西方原始艺术中表现生殖崇拜的维拉斯雕像相映成趣。

1.3、其它的器型与象形形式

除了动物和人物,也还有其他形式的陶塑作品出土,如陶斧,陶埙、陶房屋等。这些作品的出现丰富了原始陶塑文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身边事物的深入观察,同时也说明当时人们对陶土可塑性及烧造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否则像陶制房屋模型这种较为复杂的工艺制作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此类陶塑或是用动物、人物形象来装饰器皿的把手、盖、颈、流等部位,表现手法多为圆雕、浮雕、捏塑。大致说来,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圆雕的动物作附饰,与独立陶塑一样较为写实;二是浮雕式,多为高浮雕,在形象上则有抽象和变形。物形与器形巧妙结合,打破了纯粹器形的单调,给原始陶器注入了新的创意与活力。从已出土的实物中,我们能得到更加直观、深切的体验。 这类陶塑多是利用动物身躯作为容器,将动物的其他部分巧妙地设计成器物的口,足、把手等。猪、狗、羊、鸡,鱼、蛇、蜥蜴、蟾蜍形象较为常见,表现形式多为圆雕、浮雕、堆贴、刻绘。此外,也有人物形象的出现。以人头形象装饰陶器器口多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女性形象较为常见。塑造时有意识地表现性别特征,比如陕西宝鸡北首领出土的一件陶人头,面容粗犷,用墨线勾出了眉毛和胡须,这是典型的男人形象。

有些动物器形非常精彩。如山东泰安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为一兽昂首站立,四足立于地面,支撑着整个壶;头上仰,五官清晰,嘴张开,有长啸之势;在头与背部之间加以弧形梁作提手,又在壶的入水口提梁处加一圆柱形空管直通兽的背部,于是其张开的嘴又成了壶的出水口,衔接巧妙,自然流畅。如山东宁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猪形h,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鹰鼎。

青海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人形浮雕陶罐,锥形,素坯,腰部有两耳,上半部施黑釉纹饰,颈部塑人头像,下方缀以兽面。人头像五官简略、概括,呈异常惊异之态;兽面则龇牙咧嘴。表情十分夸张。

河南陕西县庙底沟出土的浮雕壁虎,以堆雕手法制作。壁虎匍匐于红陶口沿,头向前伸,尾部稍稍扭动,仿佛在伺机前行。

从大量的出土考古资料看器物上附饰雕塑的形式晚于独立存在的陶塑形式。这种发展较晚的结合成为今天中国传统陶艺造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

2、原始陶塑的艺术特征

从以上所列举的陶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陶塑的艺术特征,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模仿性。原始陶塑作品,造型多为身边常见的事物。表现手法由写意到写实,且写实性由弱到强。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生活的长期观察,对习见事物的特征渐渐注意并熟悉起来,因而将这种认识运用到陶塑的制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经验日渐丰富,对表现对象的特征、比例、动态等的把握逐渐加强,其塑造事物的能力也就不断加强。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文2

【关键词】泥塑 面塑 立体直观 夸张变形 意象艺术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使用各种可塑的材料(例如黏土等)进行制作的手法叫塑造。如果塑造用的是软性材料,主要用堆加的方法(塑造细部的时候,用的是加减并用的方法)。人们有时也把泥塑(还有面塑或石膏塑像)叫做雕塑。按照材质分类,雕塑可以分为泥塑、木雕、石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就叫做彩塑(彩雕)。根据雕塑的绘画性和意象性特点,塑、绘两者互相补充而紧密结合。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即不求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

由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都有泥塑及面塑的教学内容,笔者试着探寻泥塑和面塑的异同,进而达到初步理解意象艺术之目的。

一、泥塑艺术

泥塑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艺术。它是以黏土(或者观音土等)为原料,用手工捏制(还有其他技法)而成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泥塑作品的形状以人物、动物为主,其特点是具有立体性和直观性(与后述的面塑之特点相通)。

泥塑的材料具有软软的、黏黏的性能。泥塑可以随意对塑造的形象进行变形夸张,主观地处理成奇形怪状。因此可以说泥塑具有一定的意象艺术性。

在进行泥塑操作时,要充分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等造型元素,以立体的造型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媒材,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构思与创作去表达思想情感。例如,我们可从我国古代的说唱佣等泥塑作品,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知道对泥塑人物的面部进行恰当的夸张变形,或者说进行意象的怪异处理,就能表现出幽默诙谐的漫画效果。

又例如,我们现在如果要用泥塑造一个“夸张的脸”,就要在初步了解平面造型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探究泥塑的立体表现技法。根据泥塑制作的基本步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泥塑材料的水分要适度;先整体后局部;可以先把头部做成方形或者圆形,再用团、搓、压等方法,添加五官及头发。也可以先把人物头部做成方形或者球体,用塑形工具,经过挖、补、掏等方法,表现出夸张的五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增减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采用揉、摁、粘、捶、抠、塑等技法,对人物的面部及形态进行丰富的刻画或夸张变形,并且还可以适当装饰些小点缀。总之要掌握泥塑的立体造型规律,提高技法能力。由于泥塑材料的性能和操作方法的灵活,这样随意把玩发挥的结果,可以是平面的、立体的“夸张的脸”,五官向外凸的、向内凹的“夸张的脸”。

二、面塑艺术

面塑艺术是我国民间的民俗文化。它是以纯自然的面团作为造型材料。从它形象的随意发挥这方面来说,是可塑性极强的一种意象艺术。

我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面塑艺术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长江领域。其艺术种类和色彩都很丰富。它装饰多样、做工精细。面塑艺术要融入广大民众最朴素的感情和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其艺术形象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衬托性,并且要美观大方,可谓博大精深。

就制作风格来说,黄河领域的面塑是古朴、粗犷、豪放、深厚的;长江领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的。由于受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面塑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我国民间面塑选用的原料多是小麦面粉,面粉一般要选用精细洁白的,经发酵可以做成各种各样形神兼备的较理想的作品形状,等到蒸熟后再涂上颜色,描画而成,它既能观赏也能食用。

从古至今,人们逢年过节、祭祖拜神、人生礼仪、老人祝寿、开业庆典等活动,都要做上许多逼真、形态生动的面塑吉祥物,如狮子、老虎、凤凰、花卉、鸟虫等。人们将它们有的当做贡品,有的作为佳品来摆放、展示,有的作为礼品馈赠,用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美好的祝福,给节日和喜事增添了色彩。

面塑的特点仍然是立体性和直观性。这一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制作过程,它既保留了原始艺术的风格特点,又蕴藏着现代艺术的形式特征。当今社会多元文化艺术形式的冲击,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萎缩。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千方百计保护和传承面塑艺术,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意象艺术表现在艺术家传递出的是“意中之像”,而不是“眼中之像”。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意象:一是按照艺术家“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二是按照艺术家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为此,艺术家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却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

意象艺术的特征有变形、夸张等,对这些作品进行发散思维,才能理解画面的线条、色彩、形象处理等美术语言。例如,我国的写意画就是意象艺术的一种。徐渭的《墨葡萄图》、朱耷的《鹌鹑图》等,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画家的思想和意识。

又例如,外国美术作品中的《星月夜》的画面,实际上是梵高的一种幻象,他所看见的夜空,就是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彗星的景象;整个天空陷入一片黄色和蓝色的旋涡之中,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恐怖。蒙克的《呐喊》画面中有一个骷髅般的人,双手捂着耳朵,站在一条不知来回的公路上拼命呐喊,血红色的蛇卷般的天空强化了骚动不安的情绪。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泥塑与面塑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点。不同之处在于:泥塑是雕塑的种类之一,面塑与泥塑的区别主要是在原料(材料)的选用上,其次是泥塑只可观不可食,而面塑是既可观又可食;泥塑与面塑都有着直观的立体性,而有些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尽管是具有明显的意象艺术,却具直观的平面性。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文3

关键词:动漫 雕塑 民间泥塑 创作

一、民间泥塑和动漫雕塑

泥塑可能是我们的先民最早掌握的立体造型语言,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女娲正是用黄土和水,依照自己的模样塑造泥人创造了人类。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熟练地用泥捏制家畜、人面等造型,这些经过高温的烧制成陶的泥塑器物在浙江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都有所发现。民间泥塑是民间艺人们用泥巴这种廉价易取的材质创作的小巧工艺制品,造型多以人物、动物为主,内容往往与民俗活动有关。在我国历史上,民间泥塑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兴盛,之后经元、明、清发展更加系统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成为当今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民间泥塑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陕西的凤翔、河南浚县、山东高密、河北天津、北京等地都有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形式。

动漫雕塑是动画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基础,有时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种方式。我国动漫产业化起步较晚,国内最初认识动漫雕塑大都是从欧美、日本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始的,而动漫衍生产品只是动漫雕塑的一种商业化成果转化形式。如今随着动漫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动漫雕塑已经慢慢地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动漫手办、动漫饰品、动漫玩具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动漫雕塑是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很多三维动画、定格动画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都是从雕塑创作开始的。动漫雕塑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种方式,动漫雕塑与传统雕塑相比,在创作主题、造型手法、色彩装饰等方面都有其典型的特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动漫雕塑的艺术语言应用到艺术创作中。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刺激下,我国的动漫教育发展迅速,历经十年发展,全国有二百多所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各种动漫培训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院校开设了专门的动漫雕塑课程,动漫雕塑开始被系统地研究并应用到教学之中,经过几年的培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动漫雕塑人才。在动漫产业化的浪潮之下,很多雕塑专业的毕业生也转型投入到动漫雕塑创作之中,相对于动漫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着更加扎实的雕塑基本功,迎合了动漫雕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动漫雕塑造型师也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职业。

动漫雕塑是动漫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意的产业离不开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传承,创意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传续和进一步的开发。民间泥塑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载体。民间泥塑和动漫雕塑具有相似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因而可以相互渗透和交融。

二、民间泥塑对动漫雕塑创作的启示

1.概括与夸张的造型语言

民间艺人在创作泥塑作品的时候,擅长对创作原型进行归纳和概括,丢弃掉对象不重要的旁枝末节,保留其主要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段,保留了创作对象美的成分,弱化其丑的成分。民间泥塑中通常用夸张的手法强化所描绘对象的特征,使表现对象主次分明,更加集中、概括地体现其形式美感。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准确、最丰富的含义。这样创作出来的民间泥塑,既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制作的周期和成本。在动漫雕塑的创作中,这种概括和夸张的造型手法同样需要。例如我们在开发针对儿童的动漫产品是,就需要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用概括的手法去除造型尖锐的部分,用简略的钝角造型概括,同时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原造型的主要特征,这样的动漫雕塑产品使儿童使用时更加安全。

2.鲜明而富有冲击力的色彩语言

民间泥塑为了弥补其概括化的造型本身的不足,常常采用色彩装饰来提高泥塑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色彩和装饰对造型进行丰富和补充,注重形体之间的顺应和呼应关系,随型赋色,对其造型的表现力进行了升华。很多民间泥塑的装饰都采用艳丽的色彩,而且多采用平涂的方式,色彩在黑色或者白色底上绘制红、黄、绿等高纯度颜色,呈现出明快的视觉感和强烈的冲击力。与民间泥塑相似,动漫雕塑制品一般体量比较小,概括的形体有时不能很好地展现造型的细节、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就需要用色彩和装饰进行弥补,民间泥塑对色彩和装饰的处理同样值得动漫雕塑创作借鉴。

3.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民间艺人在创作泥塑作品时会通过加入个人的情感赋予创作对象拟人化的情感特征,他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泥塑作品有了鲜明的人类感情特质和性格特征,自然物象与人的情感、性格、行为相融合,创造出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泥塑作品。我们在创作动漫雕塑作品的时候,也需要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动漫雕塑中的机械、树木、动物被赋予人的情感和性格,仿佛具有了生命,这样的动漫雕塑作品更容易和消费者产生交流,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4.意象化的创作语言

所谓意象化,就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民间艺人按照自我意识来处理自然物象是,就会产生意象化,这种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摆脱了自然的限制,去创造高度变形而又及其传神的意象化的民间泥塑作品。意象化的创作语言使民间艺人在创作时,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塑造出新的形象。他们将原有的视觉形象转化为一种符号化的观念形象,然后把不同的符号化的观念形象进行租后组合,重新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这种视觉形象不收客观事物外形的限制,而是人的主观意象的传递。同样的,动漫雕塑也需要意象化的创作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动漫雕塑艺术家才能挣脱束缚,自由翱翔一般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

参考文献

[1]乔洁.浅谈中国北方传统民间泥塑的造型形态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9期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文4

关键词:古代浮雕 造型语言 

 

一、“塑”与“雕”的造型语言区别 

 

“塑”与“雕”的造型语言特点,在中西方原始浮雕艺术时期就开始显现。在生产技能与工具水平都相对落后的状态下,特定的地理与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着原始人的艺术行为。早在旧石器时期,欧洲先民们就已经“雕刻”出造型写实,具有较强进深的高浮雕人物、动物形象。而此时我国远古居民聚居区内,质地颇为坚硬的脉石英石器多以简单的石片线刻形式出现。直至新石器时代的来临,随着可塑性极强的黏土原料的发现,以及对捏塑、堆塑、贴塑和压塑等技法的探索、运用,中国原始先民们通过“塑”的语言,不仅可以理想地把握陶器和浮雕的整体造型,而且在细部处理、装饰效果上亦表现出灵动、意象的精神特性。“这正是不同‘生境’的前决条件,直接左右了中西方艺术的发生,使‘选择’的行为方式迥然各异”。① 

得心应手的陶土材质,以及应运而生的塑造技法,彻底释放了中国古人的造型能力。先由黏土塑型,再经铸造而成的青铜器物,器表层次细密、华丽奇幻的浮雕装饰兼具审美与精神传达,也是“塑”的语言的极致发挥。虽然在封建社会,浮雕艺术的材质、载体、技法等均呈多样化发展,但是通过那些佛教龛窟内的石胎泥塑造像、薄肉塑浮雕,寺院里的山水壁塑、影壁等,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雕塑艺人对“塑”的造型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据邓椿《画继》载:宋人郭熙在影壁创作时以手推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问,显示出对“塑”的语言的娴熟把握与心领神会。这种塑造的过程,符合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皆始于虚,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的宇宙观念。“主导中国人行为方式的‘经学’,即以不断重复、不断丰富的实践手段,逐渐建构起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如出一辙的高度契合,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偶然巧合。”② 

西方古代浮雕艺术2000多年间,大多直接取材于天然的石材、木材,亦始终保持着对其最初所选择的“雕、刻”的造型语言的钟爱,技法经不断实践而日臻完善。“由表及里,层层深化,从‘实’到‘质’,率直精神追求的这一方式,潜隐地驱动着形成西方人那富有进取性的心理活动,贯以征服欲很强的果敢行为来面对自然和各种事物。”③这种对浮雕造型由“实”到“质”,顽强深入的“雕刻”行为,体现了西方人自视为万物之主宰,探求主体精神独立的过程。 

 

二、“线”与“体块”的造型语言区别 

 

“线”是中国美术中最重要的造型语言之一,无论彩陶、绘画、书法、雕塑等均以注重线条之美著称。“线”是中国视觉艺术中最自由、最简洁的体悟自然的表现形式,是流动的韵律之美,是概括的抽象之美。

中国古代浮雕艺术,对作为造型语言的“线”的情有独钟,是在装饰审美、形式表现和艺术精神方面所表露出的民族特点。以线造型、以线达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愈来愈富有概括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等特点,成为有别于西方古代浮雕的重要艺术特征。“线”的造型语言普遍见于原始玉琮、青铜器表、画像石刻、佛教造像、建筑装饰等历代浮雕作品之中。不仅浮雕如此,在一些圆雕作品上,也呈现出线性表现的明显特征。汉代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的造型处理,通过线刻示形的作用,使浮雕和圆雕浑然一体,加强了雕塑整体的气势贯通。中国古代浮雕,借助线形的凹凸、曲直、疏密变化,用以勾勒轮廓,示意对象形体的交接、转折关系,特别在表现衣纹服饰的结构与装饰处理方面,更是将线性语言的生动流畅之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线”既是作品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又作为一种表现媒介,使线条属性和思想情感双方契合,使“形”“神”紧密相连,凝成了作品的艺术风格。 

西方浮雕艺术更强调物形体真实明确的“体块”表现,这是西方传统雕塑创造形象时赖以成功的基本造型语言之一。西方古典美学认为:“雕塑掌握着最忠实于自然的表现精神的方式……表现人的形体和其他自然界事物实际所占的空间的感性整体。”④“雕刻在处理人的形象方面……把人的形象当作一种立体的物体,只按照它在三度空间中所表现的形式来处理它。”⑤由此可见,西方古代雕塑的审美观念不只是单纯的精神性目的,同样强调形象整体性的空间占有,它的物质性外在表现就是“体块”分明的三度空间的形式。西方古代普遍的高浮雕样式,虽然进行了一定量的空间压缩,但是仍以起伏的“体积”和“块面”关系来追求空间感,真实、具体地再现精神形象。西方雕塑家把对象当作一个有机的空间整体来雕凿,统一和多样性的关系或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必须正确而恰当,对于整体结构关系的实现,对于可触可感的实体形象的追求,他们选择了明确“体块”的造型语言,而不是“线”。 

中国雕塑家,发现了线条节奏,但却并不在意浮雕的光影效果。中国古代浮雕多装饰在墓室或光线暗淡的石窟中,由“体块”所产生的“影”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用线来突出形象的轮廓、结构更为实际有效。线条的特质在于它能够暗示出形体或立体形式,“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分。”⑥然而,西方古代浮雕,多依附于宏大的地表建筑物之上,十分注重光线对浮雕形体的作用与影响,经阳光照射下的“体块”造型,产生出强烈的投影,加强了浮雕形象的立体视觉效果,展现出力度与动感。 

“塑”与“线”“雕”与“体块”,这两种迥异的造型语言体系,助推中西方古代浮雕艺术形成了平面化、含蓄温婉和重体量、突兀强健相径庭的总体风格趋势,符合二者外在形式表现上和内在精神意旨方面的各自需要与追求。 

 

注释: 

①赵萌.“雕”与“塑”——中西方史前雕塑语言的成因及比较.装饰,第104期,第23页. 

②③同上第24页. 

④(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上).商务印书馆,1979.第110页.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文5

关键词:泥塑;学生;空间

泥土对于农村来说,是再平常、普通不过的了,山下、路边、田里、屋前屋后处处都是。如此丰富的地方资源用于泥塑教学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可“化腐朽为神奇”。为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地方资源,根据我校的实际条件,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泥塑活动课。通过泥塑,提高学生在立体感、兴趣等方面的能力。

1.了解泥塑,提高认识

泥塑是人们创造性地通过对黏土进行造型、装饰,创造出各种生动的物体形象。泥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经历几千年演变和发展,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及丰富的内涵。首先,泥塑是作为时代文明中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它反映人们的创造意识、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其次,泥塑在劳技教学中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的一种造型基础。泥塑的形态和表现方法的实施过程是多变的、开放的,因而也是对丰富色彩和生动造型的基础训练;其三,泥塑亦教亦乐陶冶情操。故而,在小学阶段应加强泥塑课的教学。

2.取材选题,设定目标

根据我校优越的泥塑制作自然条件,本着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人文艺术素养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学生容易接受,同时能够培养能力的题材。教师在循序渐进地讲授一些基本技法后,要多从创新方面引导学生,鼓励其自由创造;还可选取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泥塑玩具和中国优秀陶瓷艺术品,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审美教育,陶冶其情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对小学各个阶段制定以下泥塑制作目标:低年级:游戏泥土,感受泥性。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搓团、压等若干种创作手法,尝试制作简单的器皿、蔬菜和动物。中年级:初步学习制作成型泥塑的方法。初步掌握泥片粘接及与盘条共同进行造型的方法,在创作中了解刻制、牙印、粘接等制作方法,并初步学会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高年级:练习制作成型的泥塑作品,感受陶文化,综合运用各种技法,尝试制作较大体积的作品,尝试用各种特殊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并给牢固成型的作品进行上色,在教学中选择优秀的陶艺作品进行欣赏。

3.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

3.1拟人法

将动物形象或器物形象予以人格化,赋予这些形象新的生命或一种新的含义,即拟人法。儿童在创造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泥塑中,可以创造出许多独具创意的作品。

3.2形态重叠法

将两个以上的视觉元素相叠构筑成新的形态。其形态重叠可以是同质与异质、夸张与对比重叠,也可以是整体和整体、整体与局部相叠。如儿童将几个泥瓶罐扭曲变形后重叠在一起,或将数个形象各异的形态颇具匠心地进行重叠,即可构建一个造型极具变化的艺术形象。

3.3夸张变形法

将视觉因素有意地加以改变,拉长或压扁,抽象表现或夸张突出某一局部,引导儿童通过强调物象的某一特征现出特殊效果,创造新颖的形象。

3.4述事式法

泥塑课中述事式的构思必须建立在某一情节中,而整体结构需要与不同形态组合而成,即在泥塑中讲述某个人或某件事。这些形态又有主次之分,它们的空间位置可以根据情节需要组织于现实或超现实的空间中,犹如一幅立体的画。如四年级的泥塑课《泥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

4.泥塑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4.1促进学生培养立体感

泥工所用的材料,不论是粘土还是面泥,它的本身就是一个三维结构的立体材料,无论孩子如何改变它的模样,它最后也总是以一个立体的形象出现,改变不了其本身的三维结构。如:一个儿童用面泥按实物塑造一张四条腿的桌子,他很容易就能将四条腿完整地塑造出来,而让他用笔在纸上画桌子时,不是桌子少两条腿,就是有两条腿长到桌面上去了,他是很难将桌子的四条腿用笔在纸上准确表现出来的。可见正是由于泥塑的这种三维立体结构,促进了儿童立体感的发展。我们可以让孩子多进行泥塑,从中体验深度感和体积感。

4.2增加孩子的兴趣爱好

和平面造型相比,泥塑更需要身体力行,更富有动作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了孩子的好动性。在泥塑中我们还常常运用一些工具和辅助材料。如:串糖葫芦要的竹签,火柴棍可用于小刺猬背上的刺,苹果柄上可插上树叶……等等。这些变化多端、富有趣味性的泥塑过程,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泥塑产生巨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会自发地摆弄、研究,不知不觉中立体感就已经逐渐发展丰富起来了。

4.3孩子可以轻松构造立体造型

泥塑最主要的专业技巧有搓、团、压、切,技能技巧相对要简单。在简单的技能技巧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塑造各种造型的物件、物品,在轻松操作中增进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体会动手制作的快乐。

5.结论

因此,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正确引导儿童进行各种造型的泥塑,是可以促进学生的立体感发展的。一团团黏土在儿童的手中变幻着,游戏也是创造,是使儿童动脑动手并展示其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通过泥土游戏,可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随意发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创意,将天真烂漫、粗犷的造型带入自由创作中;通过独具个性的空间思维,用泥土这种媒介,让其记录对生活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宣泄;通过自由创作,体验创作的快乐,促进孩子创造力的提高。泥塑课的开展可谓是好处多多、一举多得,也符合乡村学校的特点,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经过系统的教学,可让孩子们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深刻感受泥土中散发出浓浓的“美”的芳香。

参考文献

[1]罗瑾.多媒体在泥塑教学中的运用[J].文艺争鸣.2011(02)

[2]田喜.关于泥塑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02)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范文6

所谓意象,即不是客观准确的表达事物,而是从中抽离提炼出最主要或最重要的部分。它是较抽象较精练的,很有价值的精神产物。而意象造型恰恰是将主观思想附之在客观形体之上产生的。意象造型可以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造型手法之一。意象造型理论的研究是经过艺术家们经过不断研究分析,破其糟粕取其精华而研究出的造型手法。通过客观的分析和主观感受的完美结合,它多以夸张、变形、联想的手法,结合平面构成的因素,使其更加鲜明、画面更为生动的一种产物。

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法则与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不同而更替的,经历过不同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而美术史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也有着形式各异、瑰丽多姿的艺术形态,意象造型的出现让本来循序渐进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亮点,成为了别样的形态艺术。但无论怎样变化,其中有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被传承,这便是中国艺术的本体。

雕塑跟其它造型艺术大不相同,它是通过三维空间的形体塑造来展现的,能让受众直观的了解到作者的意愿。中国古代雕塑一直注重“以形写神”。形与神的概念既对立又同意,是矛盾双方面的体现。外形能揭示事物的外延,是具体的、可视的、表象的;神能揭示事物的内涵,是内在的、隐含的、抽象的。这就好比任意一个作品,在创作初期,除了作者,是没有人可以理解主旨的意义是什么,而意象造型运用到雕塑作品当中去,第一时间就被表述出来,是显而易见的。形无神没有生命,神无形难以寄托。所以说雕塑这种作品能揭示表现对象的内在特征与气质,也能流露出对外在形体的研究。意象造型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到雕塑作品当中去,以一种形式和规律的方式存在,用变形、突出等变化的手法展示出作品想突出的方面,这种恰如其分的运用至关重要。诚如一开始所说,人类这种感情动物,在作品的创造之前必须要有自己感情上的理解,没有对本质的理解,也就没有好作品的诞生。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造型观,这种意象的造型观强调主观表现,表现人的主体精神,又称之为“意”或“心”,故有“写意”、“写心”、“写情”诸说。这都是指主体精神而言。意象造型中的拉伸与变形没有什么客观规律而言,一般都是为了突出形象的某个特征,使其高度浓缩、精炼之后,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用一些独到的变化展示作品的本意。运用到雕塑作品中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拉长、变形,或是在表情上面的细微变化,对应情绪上的感觉,让受众对作品的记忆更加深刻,不仅给受众以引导,还会把作品中的坚硬、愤怒等情绪表现出的内在张力表现出来,让作品表现出的不仅是外表,还有由内而外的扩展力与爆发力。

中国雕塑在审美内涵中一直注重表现精神层面的力量,是感情上沟通的象征,这种沟通已经超越了生命本身,更大的追求是一种超越,是对超越整个过程的实现。先秦时期在自然雕塑之外就建立了意象雕塑形象,两种相互取舍,形成一体,超越了原始雕塑孤立的形象,雕塑造型婆臀便是那个时期意象创造的结晶。魏晋时期大量的外来文化没有让中国雕塑丧失自己的风格,当时的作品还在外来的影响下加以吸收融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就是最好的作品。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艺术也带来了新的高峰,以佛教为主的雕塑造型层出不穷,造型饱满、气势恢宏。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型雕塑,也预示着新的雕塑材料不断涌现。长时间以来的随着艺术的发展,雕塑作品的发展,更加证明了意象造型运用到传统雕塑中的新生力量。

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意象性特点,跟传统绘画的意象造型观也是含有同一性的。意象造型观主旨是不单纯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保留了研究自认本身的传统;不单纯的强调主观的情感为核心,但是又不能忽视主观情感的重要作用,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是少了哪点作品上的体现都不是完美的。所以说,意象造型观也是美学的相当重要的概念。中国传统雕塑不仅需要引进意象造型的概念,其本质和中国画观念也有类似之处,并且贯穿了整个雕塑史,意义是相当重大的。我们有时应该换种思考的方法,让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欣赏意象造型在雕塑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