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读后感范例6篇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史记》 人物传记 历史 审美情趣

一、审美情趣简述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和时代性。其是一个随着历史而不断变动的历史范畴,因而有学者指出“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乃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①

《史记》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人为本,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历史,因而范文澜先生说:“史迁为纪传之祖,发愤著书,辞多寄托。景武之世,尤著微旨。彼自成一家言,体史而义诗,贵能言志云尔。”②在人物传记中,“《史记》不是以客观的历史剧记录者的身份去记叙与自己的生命无关的死去的历史事实,而是司马迁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传主的生命遭遇,使传主的生命遭遇向司马迁‘敞开’,从而产生历史的叙写者与被叙写者的情感共鸣”。③因而透过人物传记,不仅能找寻司马迁个人的审美情趣,还能探寻他所生活历史时代的审美情趣。

二、 审美情趣在《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几点体现

审美情趣因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存在差异,探索特定历史的审美情趣应站在特定的历史角度,不能“以今望古”,要通过具体人物传记来阐述其体现的审美情趣。概括起来就是审美感知的引领性、审美视角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以及审美境界的超越性。

(一)审美感知的引领性

所谓审美感知的引领性,是作者通过外在的条件的铺垫,带审美者“渐入佳境”。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这一情境学说的例证。《史记》人物传记注重了审美感知的引领,以荆轲刺秦王和项羽英雄末路的《史记》记载为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是壮士荆轲易水送别的场面,众人相送,白衣素冠,风萧萧,壮士歌,俨然一副壮士舍身就义的慷慨激昂气势。一方面该场面的宏大叙述能让读者渐入情景,融入悲壮的场面,油然生出对英雄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担忧;另一方面众人相送,慷慨和歌,彰显了壮士荆轲的慷慨就义,并为其后来在秦庭上搏击万臣的潇洒以及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基础,做好了铺陈。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雏扩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世,时不利兮雏不逝。雏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阔,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的场面,曾经叱咤风云,如今穷途末路,美人依旧,歌声依旧,但世事无常,无可奈何,泣数行下,左右皆泣,何等悲凉,情景的烘托令读史者不得不哀叹英雄悲剧性的命运,于场面和气氛的烘托下带出悲剧美,于无声中令读者感染悲剧之美。

类似的情景还有屈原最终竟举身付清流,自沉汨罗而亡,夷齐之死、李广自刭等片断,结局发生前总是在字里行间透露“杀”等令人毛骨悚然字眼与场面,令读者早早就为人物的结局揪心。

通过例证我们发现,《史记》人物传记体现的悲剧美,其在审美情趣上注重通过情景的烘托对读者审美感知进行引领,可见其已经对审美感知有着深刻的认识。

(二)审美视角的全面性

审美视角的全面性,意指《史记》人物传记在表现其恢弘的气势时,其人物阶层的广泛性以及具体历史人物性格、功过的全面性。

读《史记》,我们将读到不同人物的历史命运,他们或王侯,或武将,或文人,或刺客。他们中有代表进步的新生力量,在与旧事物及保守势力的斗争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遭遇不测,结局悲惨。如陈涉与人佣耕却怀鸿鹊之志,他首事发难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有“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屈原。有的建立了奇功伟业,声名远播,威震四方,但都结局很悲惨,如淮阴侯韩信。更有刺客,士人和商人的叙述。可以说,其人物阶层多样,太史公通过这些人物的记叙,他们或为自身命运奔走,或为国为民奔走呼叫,或建功立业,但最终却以悲剧结尾,作者倾注了大量笔墨和心血,热情歌颂他们的历史作用、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同时猛烈批判和抨击那些落后、反动、邪恶的悲剧制造者。可以发现其悲剧美视角的全面性,没有刻意侧重于哪个阶层,因而其审美视角是全面的。这一审美情趣与其跌宕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太史公出生龙门,家世显赫,其博读诗书,游历、出使四方,视野开阔,阅历丰富,因而不拘泥王公贵族人物的记叙,对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深有体会,然而世事无常,遭遇严酷的“宫刑”,阶下囚的世态炎凉的境遇让其对江湖侠士的“义气”充满无限敬佩,对与自己命运同样悲惨的人物也充满了同情,因而其“变幻”的人生经历让其有机会接触和感受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百态,不仅由此反思命运和社会,其审美视角的全面性也就有了逻辑的必然性。

除上述审视范围上的全面性,《史记》人物传记在对具体人物的叙述上具有全面性,不是全好,也不是全坏,不因自己的好恶而否定特定的历史人物,这样带来的审美就具有客观性,还原真实的历史。如对于李斯、商鞅,在二传的论赞中作者认为:“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商君之少恩矣……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但在本传中,作者真实客观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功绩,如李斯“能明其画,因时推秦”,“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而商君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也写到李斯焚书坑儒、商鞅严罚酷刑等,但当读者目睹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后,更多更深的感受仍是同情、遗憾,因而更追忆其正面的不朽业绩并产生悲壮之慨。④

如今我们常常会遇到片面看待事物、“武断”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而《史记》人物传记在其审美视角上的全面性,不得不让后人赞叹其审美情趣的客观性。

(三)审美境界的超越性

《史记》人物传记在引领读者审美感知,促使读者审美领悟,产生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够以启迪性的手法激发读者的审美境界的超越,这也体现了作者及其西汉历史时代的审美情趣的超越性,表现在作者不仅仅单一地叙述历史,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英雄人物,而是在这之上进行情感的深华和精神的振奋,给后人留下省醒的回味。因而有人说《史记》人物传记显示出了一种于悲壮中思振奋、于低沉中思崛起的悲剧美,这种美超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悲伤、疼痛情感,是一种超越和高于这种情感反应的美。

《史记》人物传记中与人佣耕的陈涉,虽身处底层却怀有鸿鹄之志,其发动秦末农民大起义,其代表了一种进步的社会新生力量,在历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读到“力拔山兮气壮河”的西楚霸王项羽,其“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世,时不利兮雏不逝。雏不逝兮可奈何,虞也”;同样也读到齐国义士王虫蜀,面对燕国的利诱与威胁时“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的气节忠于大义,死不易志。

然而最终他们的命运均以悲剧落幕,心怀鸿鹄之志的陈涉因政治眼光的局限性,在起义后不久被叛徒庄贾杀害;西楚霸王项羽在天下大一统的趋势下仍一意孤行霸据一方,不听忠言,在缺乏周密计划及性格缺陷的情况下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中,英雄末路,哀叹不已;忠义仁士“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短而死”。

他们或心怀大志心系江山伟业,或忠心护国兢兢业业,其英雄事迹以及不屈的昂扬斗志让读者心潮澎湃,对英雄人物钦佩不已,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追求,在与世俗的抗争中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其精神鼓舞人心,在兴叹英雄人物悲剧性的结局时不得不对照其曾经辉煌的抗争史,不禁高扬作者传达出的不朽功业的思振奋、思崛起的恢宏气势。司马迁创作《史记》人物传记表现了大量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带来的悲剧结局自然令人产生同情、怜悯、伤感乃至畏惧,但司马迁并未否定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性,而是通过悲剧冲突强调建功立业、弘道重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与理想,因此能显示出一种于悲壮中思振奋、于低沉中思崛起的感受,这就超越了悲哀等一般情感反应而成为有意味有价值的悲剧美了,就具有反思自我社会以及生命价值的意味,具有强烈的审美超越性。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太史公时代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较之法家那种蔑视人思想而言,其注重对人思想的尊重、思想精神的崇高性,《史记》人物传记审美情趣的审美超越性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

三、结语

上述从《史记》人物传记的具体人物传记中探析了其审美情趣的体现,其通过情景、场面的烘托引领读者审美感知,其全面记叙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全方面地收录各个社会阶层的英雄人物带给了读者全面的审美视角,其对比衬托式的表达方式令读者在叹息英雄人物悲剧性的命运时,不得不钦佩英雄人物的历史壮举,最终引发对社会、自身生命价值以及人生追求的深思,具有强烈的审美超越性,其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值得我们后人历久回味。

注释

① 王钟陵.汉代审美情趣简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l990(1).

②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3.

③ 黎洁.《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④ 海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美剖析[J].昌吉师专学报,1999(9).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3.

[3] 黎洁.《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4] 海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美剖析[J].昌吉师专学报,1999(9).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2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青少年阅读名人传记,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而且对激发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提高写作水平都会有一定的借鉴启迪作用。

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推荐的“榜样的力量”名人传记读本中,有一组包括《屈原》《李白》《杜甫》《鲁迅》《托尔斯泰》等小学生比较熟悉的12位中外文学家的传记读本。丛书以人物的标志性年代为切入点叙述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且富有文采,是适合六年级孩子阅读的优秀人物传记。

本设计旨在以《杜甫》为例,教给学生:阅读文学家传记时应关注人物的经历、作品等方面的内容:要善于把人物的作品跟经历联系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物。

【活动目标】

1.了解杜甫坎坷的一生及其创作成就,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初步学习文学家传记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阅读系列作品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阅读前——阅读课上简单导读,重在激趣,明确阅读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2.阅读中——阅读课上与课外时间自由阅读全书;阅读课上读读杜甫的诗,挑选最喜欢的一首,写写读《传记》之后新的了解(写在贴纸上,贴在书中相应位置)。

3.卡纸、记号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草堂”图片,引读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明确本次活动内容:聊杜甫,吟杜诗,感受千秋诗圣的风采。

二、画一画,写一写

1.出示李白和杜甫的画像,说说哪一位比较符合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

2.回顾:本书的编者把诗人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为哪四个时期?

3.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

(1)一个小组带着作品上台展示,并派代表发言。

(2)其余小组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补充。

5.小结阅读方法:阅读文学家传记,要关注文学家的经历和他的创作。

(设计意图: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是阅读传记最基本的要求。画经历图、写人生大事这项小组活动内容,不但可以让杜甫一生的经历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加清晰、立体、丰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整本书内容的能力、思考辨析的能力。)

三、吟—吟,聊一聊

1.做游戏:“杜诗”对对碰。

(1)学生自定游戏规则。

(2)师生互动对诗,并把诗题贴到相对的创作时期上去。(板书附后)

2.体会杜诗“穷而后工”。

(1)观察黑板上共同完成的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图,说说发现了什么。

(2)小结:人生的最低谷,却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经典诗作层出不穷。感谢苦难磨砺了杜甫,给人间送来了好诗。

3.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回应,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交流氛围。

(设计意图:学生原本就有所接触的杜诗,在杜甫的传记里又重新读到了。学生在备觉亲切的同时,也读到了诗歌背后的故事,品到了诗句蕴含的情感,自然就会产生与人分享的需求。这种分享必定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的。)

5.总结提升。

(1)说说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此书编者对诗人的评价。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6.小结阅读方法。

把人物的作品和经历结合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对作品会有更深的了解,对人物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设计意图:《杜甫》这本书在叙述上的显著特点就是用讲述诗歌创作的一个个故事来铺陈人物的经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学生有所接触的诗歌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将作品和经历结合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在“吟”和“聊”中了解诗人的经历同诗风的关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阅读传记作品的意义。)

四、延伸拓展

1.聊题外话。

可是,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报国之志。我很遗憾,你们遗憾吗?那就让我们聊个题外话,假如杜甫穿越到了现在,你会建议他从事什么工作7为什么?

(设计意图:基于书本阅读,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杜甫,丰富学生对杜甫的认知,体会到班级读书会的魅力。)

2.推荐阅读。

(1)出示古今中外文学家传记读本:《屈原》《李白》《苏轼》《冰心》《鲁迅》《老舍》《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高尔基》《海伦·凯勒》。

(2)说说最想读哪本,想了解些什么,打算怎么读。

(设计意图:实现读法迁移,引发学生对阅读文学家传记的兴趣。)

板书:

【整体思考】

一、制订“共读一本书”的整体阅读计划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共读一本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合理安排、耐心引导的过程。因此,师生共同制订了《杜甫》的整体阅读计划:导读课——粗略浏览读本,发现人物传记的文本特点,谈谈最想关注的内容;自读课——自由阅读,挑选一首最喜欢的杜诗,在贴纸上写写自己阅读之后新的了解。通过谈话了解学生阅读时存在的疑惑;班级读书会——围绕几个话题组织全班性的交流讨论,感受千秋诗圣的风采。逐步推进的阅读计划,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变“浅阅读”为“深阅读”“慢阅读”,更加有力地保证了班级读书会的活动效果。

二、设计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辨

一本厚厚的书读完,可供交流的话题有很多,必须从众多的内容中筛选出最具价值的内容来实施,聊书时才能聚焦重点,以少胜多。“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你对诗歌的新了解”“假如杜甫穿越到了现在,你建议他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这些话题基于传记的文本特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背景知识,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展开了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聊书的过程就成了发展思辨能力、历练心智的过程。

三、鼓励小组开展协同分享的交流活动

小组分享是贴合阅读交互理论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拥有平时跟伙伴聊天一样放松的心情,能给予每个孩子均等的与同学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活动的内容简洁明确,便于操作;活动后有展示有交流。组际间的竞争与共赢,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我惊喜地发现,在讨论“杜甫人生经历曲线图”的画法时,小组的每个成员边用手比画边说明理由,为形成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努力着。在自由的分享过程中,观点不断融合、碰撞,使思想走向深刻,走向发散,不同的小组所画的杜甫人生阶段线条走向大体一致,但对于各个时期的画法,却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的想法。尊重而不偏执,共识与个性同在,人性中这些高雅美好的种子在学生心田悄然萌芽。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3

(辽宁省沈阳市第三十中学110101 )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将传记列入选修内容,这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特点,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传记作品,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传记的教与学要从“人生价值”、“阅读鉴赏”与“表达积累”三个层面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传记的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传记 ;情商 ;课内外训练;方法;

一、在课内传记篇目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味人生价值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选修课本的传记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优秀传记作品中的传主(包括历史的和当代健在的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命运起伏,对于青少年形成自己的性格意志、人生追求、健全人格具有真切的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启迪作用。比如从《贝多芬传》学生能够学会在不幸的境遇中,不退缩;在艰难坎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其实,最好的教育过程不是逻辑推理或者试验证明,而是通过体悟、理解、想象、感动来促使被教育者思维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用伟大人物、事业成功者的事迹熏陶、激励学生,促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传记教学既是一种语文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材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德育活动,激励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在高考传记篇目和平时传记训练中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高考传记考查的能力层级涵盖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方面。阅读传记,应指导学生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因为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传主经历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我们指导学生鉴赏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进行分析。我们要在平时教学中逐一落实以上各考查目标。另外,我们在我国古代传记教学中,除指导学生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传记文学一般特点。

在传记题的训练中,我们可以采用指导学生分类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从范围上说,总结传主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伟人与名人;这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角度了解名人与伟人的生平事迹、人生价值取向;还可以从传记的形式上总结自传、他传与评传的特点;这样总结,有利于学生全方位了解传记文体的特征;在引导学生从写作技法上总结。由于每篇传记各有特点:有的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有的善于选择和运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有的展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的传记写作训练提供多样的模仿学习样式。 另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对不同传主的传记作品加以比较。这种比较有利于总结概括这一传记作家的传记写作特色。如对居里夫人传记作品的教学。可以将相关题材的影视片与传记作品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论。同一传主的自传与他传的比较阅读。由于视角立场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关注点的不同等,自传与他传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是会不同的。这种阅读有利于我们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传主。把有密切关系的两人或多人的传记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也会产生互相对照的作用。如《孙中山传》与《宋庆龄传》的比较阅读;《钱钟书传》与《杨绛评传》的比较阅读。

三、在议论文写作和传记写作中提高积累和表达能力

在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阅读——积累”的尝试;即把传记文本作为思想价值观与人物素材积累的范本,要求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传主的对话及与作者的对话,从文本中提取人生有意义的价值观点,积累传主的重要事迹或传主最震撼自己的生活细节,从而为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而设计“人物传记积累表”,指导学生课前课后认真填写,从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议论文论据积累匮乏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阅读传记文章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中的传主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中那些超越平凡人生、尚未用文字描述的潜在传主、以此来打通语文和生活的通道。在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传记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去采访他们身边在各条战线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们,书写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人格精神。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采访对象的确定——采访提纲的完善——采访结果的整理——其他相关资料的辨别筛选——各组合作完成传记作品。”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仅能开启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能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让学生完成奥巴马传记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对奥巴马的童年、奥巴马的大学时代、奥巴马在国会议员时期、奥巴马的家庭生活以及总统之路进行详细的调査和解释。这样奥巴马的生活被分成了不同的阶段,这个活动过程就是让学生将奥巴马不同阶段的生活重新放在一起,组成他的成长历程。最后每个小组对奥巴马各个阶段的生活信息进行总结,写出传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传记文学的学习能力,如可以朗诵作品片段、听相关名曲、看相关名画、试写小传、访问名人、了解热点新闻人物、展开讨论等。

总而言之,阅读名人传记,由于可以发挥其历史记忆、教育激励、文学欣赏、及其他学术功能,从而使我们明了典型人物的生活历程,体味传主的成功与失败,借以从中吸收有关的经验,作为自己奋斗的借鉴。对于学生来说,它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还能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把专业水平和写作水平提高起来,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人物传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鉴赏传记文本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冲锋,谈人物传记的阅读.[J] 语文教学之友 2005.11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4

真实记录党的光辉历程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顺作义在首发式讲话中表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对庆祝建党90周年的出版物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对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多次作出指示,亲自担任《红色记忆》丛书的总策划并撰写总序。从2010年开始,历经一年多的时问,编写了这批读物,目的在于真实记录和再现党的光辉历程、卓越贡献和不朽功勋,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用鲜活的革命形象和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来凝聚精神、鼓舞斗志,让全省人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以更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加快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建没幸福广东。

突出红色革命文化

这次推出的的红色经典称呼版物紧扣党的历史,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围”的铁的真理。

在这批出版物中,以“红色革命义化”为主题的书,比霞相当人例如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南方口出版社联合推出的《红色记忆丛书》(一套8本),分门别类收集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没中的红色故事、红色符号、红色经典作品等,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这批出版物中还出现了不少立足南粤、扎实研究巾共广东党史的力作,突出广东特色例如化城…版社推出的《潜流――南方地想下党血色纪实》、《血色星光――首任广东省委书记和他的战友》等图书,光是书名就能引起老一辈广东人的回忆。

再见“红色经典连环画”

这批读物有图书、歌碟、邮肼、动漫,有故事、政论、连环画,题材多样,适合不同社会群体的阅读习惯,形式多样,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为了贴近读者,调动阅读兴趣,这批重点出版物里,出现了《红色经典连环画》(8册)、《红色传奇》动丽片。连环画读物作为一种读者喜闻乐见、社会接受面非常广泛的图书,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后风行数十年。岭南美术出版社经过反复精挑细选,选取了主题鲜明、叙述生动的33个革命题材,按照时代先后,整理编辑为8分册的《红色经典连环画》。而广州市达力传媒有限公司的《红色传奇》是根据《铁匠的儿子》、《龙舟战鼓》、《小铁头夺马记》、《石头娃子》等10个真实的革命故事进行改编,加人许多现代戏剧元素,6月28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

各种形式走进读者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5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中,一直有着这样的形式与功能,它们是人与人之间很好的分享形式,能够激发参与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情趣,把文字表述的内容,通过声音直抵心灵。

从前那些乡村私塾里,先生总是教学生拖着长音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上小学的时候,教室里也会不时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在农村那些贫困的家庭里,夜晚的油灯下,有点文化的父母也会为孩子讲“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救人”“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民间流传的智慧、英雄故事;那些繁华一点的城镇街头,则经常有一些说书、听书的场子。只是这些年来,这些形式由于被电视、手机冲击和被人忽视,而从生活中淡出了。

其实父母的家庭故事与为孩子朗读诗文,有着很好的分享、同感、共同审美读物的效果,还能够把朗读的声音、情景,都留在孩子人生的记忆中。西方的一些学校甚至有课堂戏剧,让孩子们都参与其中,每个人直接扮演一个角色,用服装、声音、表演来增强感染力。

父母为孩子讲故事、朗读图书诗文,会形成生动的语音、情景效果,使孩子更好地理解热荩并且能增强记忆,留在他们人生长久的记忆里。

我孩子童年时,我也常给他讲故事、朗读诗文,孩子非常喜欢听,总是听不够,有一些感人的情节,我们还会一起评论、对话,这促进了孩子语言表述与思想感情的发展。所以他上幼儿园时,就很喜欢为小朋友讲故事,被老师和小朋友誉为“故事大王"。他上小学后,我们就开始轮流朗读了,也把写好的日记、作文,在晚饭后朗读。我们还读一些哲学、天文、地理图书,一起感受人类深刻的思想文化与广大的宇宙。我们一般是在晚饭后或者周末,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边。朗读完日记、作文后,我们还会口头评论、评比一下。

我建议父母们,在孩子童年时,多为他们讲故事、读书。甚至可以鼓励孩子讲故事、朗读,讲述他们感受到的事物与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他们一生都很有益处。

通过这样的家庭朗读,对孩子首先会有这几点重要的益处;

第一,很好地记忆了诗文、图书。

第二,增强了孩子开口表述事物的能力。有些孩子总是羞于在人多时开口说话,让他们经常朗读,就会逐渐地克服胆怯、害羞,习惯于开口说话。

第三,朗读时思想、感情的参与与分享,也会由此形成孩子善于表述自己感受、情绪的习惯,让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寻求和达成共同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观念、情趣。

第四,为孩子讲故事、朗读,也是一种精神哺育,那些形象、生动、感人,蕴含着简朴伦理道德、人生观念的文化内容,会由此流入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喜悦、感动、思索,营养他们的人生。

我童年时回农村老家,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留在记忆里的美好事物,就是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爷爷、奶奶嘴里的一个个民间故事。在苍老、慈爱和可爱的老人身边,听着那些口口相传、有声有色的民间故事,仰望浩瀚无边的天空,童年的心灵里充满了新奇的沉思与成长的渴望,那是多么美妙、多么享受的时光那!

让我们也把这样美妙、享受的时光与精神哺育给予现在的孩子们吧。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6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阅读综合素养的训练,受益匪浅。

首先是以题解文。毕竟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它的解读,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议论文,占很大的比例文题本身就是论点,这样,阅读中心就便于把握了。再如散文的阅读,特别是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文题中直接出现所托之物的“象”的内容,如《白杨礼赞》、《灯》、《二月兰》等。还有的记叙文,题目本身就含有明确的交代:如《记XX二三事》,或《幼时记趣》、《》等。再如说明文,题目中往往明确交代说明的主体对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石拱桥》、《景泰蓝的制作》等等。

其次是以思解文。也就是说通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作者安排段落结构及层次的技巧,明确作者写作的重点,表现的方式,内容的主次、详略等。就比较容易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了。一般文章多是以下几种结构:

一是层进式的结构。用问题牵引,层层剥笋。基本上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分析这个问题及相关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或呼吁,或号召,或期望。

或者由主到次地说明,或者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描述,或者遵循事物的特征进行状写,由表及里,由“象”的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深入挖掘。

这种层进式的结构,或以“问题”引领,或以“线索”贯穿,或有明示或暗示的词语“关联”,或有时间词语,或有顺序词语等。

二是并列式的结构。几个部分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题目的中间可以用“・”隔开,也可以用连词“与”“和”“跟”等。还可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一般情况下,小标题之间只是几个平行交叉的“点”的写作角度,而没有高下之分,但有主次之别。前边为主,后边自然为次了。几者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只是行文有所侧重而已。

三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概括行文的主旨,或者引出描写或记叙、或者指出说明的对象,然后再一一分而述说,最后再扣到文题上总说。这样的结构,首尾照应,不会跑题。

但是,“总”的部分一定要高度概括行文的要义,然后分说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对这个“总”说的阐述,再归纳到“总”说时要注意前后的主题连贯性。

四是纵向式结构。也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写作,或者说按照先后的顺序写作。要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五是横向式结构。也就是说,把同一时期的不同人物、事件或者是某一个季节里不同的景物变化进行比较式的写作的过程。

六是交叉式结构。就是纵横交叉式的结构,是想像式、联想式的立体交叉式结构等等。

第三,以体解文。阅读时,结合文体特征,把握文章思路,来完成阅读文本的过程。下面按照不同的文体进行阅读要点的分解。

记叙文,首先分析类别,是写人记事的,还是状物言志的,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文本解读。写人的,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来记叙;记事的要根据事物过滤或事情发展来记述;写景的要分析景物的层次特征。

说明文,要把握说明的主体对象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有哪些,然后明确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接着要分析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进而揣摩说明语言的特点。

小说,要五读。首先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接着读故事情节,接下来读刻画手法,这里不妨关注细节所在,也是小说中的“亮”点所在,然后读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最后总结小说主题。

散文呢,先找出文本中作者所寄托情感的“象”,可以是人、事、景、物,然后从文本中搜索作者关于“象”的具体描述的语段或句子;接着继续深入品读作者透过这些象的特征的描写,寄托了他们怎样的情感倾向和人生体悟。

上一篇保安工作流程

下一篇竹鼠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