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例6篇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文1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文2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的问题以心理问题为主,年龄在19~40岁的病人心理问题较多。据报道,86.8%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性情绪[1];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中有消极情绪者占15.3%,有焦虑感者占12.6%[2]。这种现象提示康复期精神病人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需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2behavioral therapy,CBT)其着重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并结合行为训练,达到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3]。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关于CBT应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报道,但尚未将CBT作为一种常规的心理治疗手段来对精神分裂症开展治疗。为此,我们对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CBT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2月~2008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1)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完全或部分恢复。(3)无合并症。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2.2±8.7)岁;平均住院天数(86.4±18.1)天。职业:农民19例,工人15例,干部18例,学生8例。文化程度:初中23例,高中(中专)22例,大专及以上15例。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31.4±9.2)岁;平均住院天数(82. 4±16.1)天。职业:农民20例,工人18例,干部15例,学生15例。文化程度:初中24例,高中(中专)22例,大专及以上14例。以上两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认知干预 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思想矫治,每天组织学习精神分裂症常识,康复期注意事项等课程1小时。另外组织他们观看有关录像,图片等,课后由护士抽查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习好的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纠正“得了精神病一辈子全完了,是废人一个”的错误观念,提高治疗依从性。

1.2.2 心理干预――理性情绪疗法(RET)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由心理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耐心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矫正不良心理的方法等。治疗方法之一,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4]。干预的关键在于找出并纠正导致患者不良情绪的错误认知,即不合理信念,改善患者情绪障碍。

1.2.3 行为干预――放松训练 采用口头指导法,让患者躺在床上,呈随意舒适姿势,手臂放在身体两侧,手掌向下,并轻轻闭上双眼,嘱患者按照研究者的指导语有顺序地进行全身肌肉放松,对每一肌群先引导患者感受紧张,持续10 s后,再让其感觉放松,在两组肌肉群练习的间隙,间隔5 s。放松训练在RET后进行,每次20 min。

1.2.4 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于希腊语,也称“图书疗法”[5]。有报道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阅读疗法后,其阴性量表,一般精神量表及康复状态量表的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6]。可选择《精神康复报》、《大众心理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这一类书籍在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2.5 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知识,药物知识,饮食保健知识等穿插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进行。指导患者掌握消除负性情绪的技巧,及时处理因患病引发的诸如压力、婚姻、情绪等问题。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护理。

1.3 评价方法

1.3.1 心理状况测评 对120 例患者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后由心理医生用SCL-90[7]进行测查,该量表共90个条目,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1~5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心理症状越明显。所有测试均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填写,当场回收,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8份,有效收率98%。问卷由心理医生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 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入组时及治疗2个月后两组SCL-90 各因子评分比较 见表1。

2.2 入组时及治疗8周后两组依从性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CBT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及周围环境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开始考虑较多的实际问题,心理问题较多。年龄在19~40 岁的病人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病人,正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社会生活问题,心理负荷较重,考虑的问题较多,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不利于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专业的CBT干预方案,可纠正导致患者情绪障碍的错误认知,消除其由于无知和错误认知导致的焦虑、抑郁、恐惧、悲观情绪,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利于心理康复,对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

3.2 CBT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依从性即在治疗或预防疾病过程中,患者行为与医务人员要求相符合的程度,它是病人行为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往往对疾病转归起关键作用。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复发率高,需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康复期分裂症患者因怕吃药脑子变“傻”,害怕药物副反应等,有拒药、藏药现象。本研究结果表明:经专业CBT干预后,患者的错误认知逐渐淡化,正确认识逐步形成,而正确的认知可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从而严格服药治疗。此外,放松训练可使人体内脑啡肽和脑电中A波增加,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镇定情绪[8]把患者的注意力从过分关注自我中分散开,有助于缓解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以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3.3 CBT 与护理工作的结合 目前CBT多由临床心理医生实施,而我们认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CBT干预应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与日常护理相结合,由临床护理人员进行。CBT由护理人员实施具备以下优势:(1)利于护理人员角色转变。护士能够经常与患者沟通,既可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灵活调整治疗策略和时间,又可加强护患关系。(2)CBT简便易行,病人易于理解和掌握,可节约医药开支,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雄,王玉玲.康复期精神分裂症128例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8,10(4):211.

[2]赵宗峰,李绍峰,赵宗兰,等.缓解期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报告[J].山东精神病学,2000,8(6):38.

[3]张雅坤,周玲君,郭振华,等.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3): 1632166.

[4]段兴华,张星杰,侯再芳.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3,5(3):100~102.

[5]王松波,范文田,藏瑞英,等. 阅读疗法在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 (11):839~841.

[6]李健,杨秀真.阅读疗法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9(3):237~238.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文3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ˉ±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结果

学习前,大部分研究生与进修生对康复医学在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治疗中应用不了解,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680,P=0.707)。进修生比研究生更多认识到康复医学在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治疗中的重要性(χ2=16.908,P<0.001),以及运动康复医学教学的必要性(χ2=7.068,P=0.029)。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研究生选择病例教学(37/62),大部分进修生选择操作示教(49/60)。在希望学习的内容方面,大部分研究生选择学术进展(35/62),大部分进修生选择操作与实践(50/60)。强化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教学有助于增强对于疾病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策略的方面,两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χ2=5.128,P=0.077)。研究生学习后,更多人了解了康复医学在运动障碍病治疗中的应用(P<0.001),认识到康复医学在运动障碍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P<0.001),以及康复医学教学的必要性(P<0.001)。进修医师学习后也有类似结果。

3讨论

康复医学的理念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80年代末康复医学教育开始起步,是相对年轻的医学学科。该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患者重返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致残率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运动障碍疾病除了药物治疗等方法外,康复训练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康复治疗能缓解疾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综合医院中,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亚专科逐渐受到重视;但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中,比较忽视对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教学。我们对进入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专科轮转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专科进修医师,在进行2周专业实习后,给予专科康复医学课程教育。研究显示,入科时,无论研究生还是进修医师,对于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知识不了解;在对康复医学重要性的认识上以及开展运动障碍病康复医学课程的必要性方面,进修医师优于研究生。可能与进修生普遍较研究生临床经验更多,在康复医学的理解方面比研究生更深刻有关。这一方面反应出运动障碍病的康复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看出两组轮转人员对于康复教育知识及技能的欠缺,尤其是研究生。

经过教学后,两组人员对运动障碍病的康复医学的了解和重要性的认识均有了提高。大部分轮转人员认为开展康复教育课程比较重要,研究生对康复的理解提高更加明显。可以看出运动障碍病康复教育课程的开展得到广泛认同。在教学方式上,比起单独的基础知识教学,大部分研究生选择病例教学(37/62),大部分进修生选择操作教学(49/60)。故我们认为在教学方式上可能结合病例教学和操作教学的教学吸引力更大,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为学生认可。这在骨科、超声、口腔科、神经内科等方面也有类似报道。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病例教学及上机操作有机地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13-18]。在教学内容的补充上,研究生更希望介绍学术进展(35/62),专科进修医师希望讲操作和应用(50/60),存在差异。在以后课程安排中,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给予更加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可能对于不同轮转人员的收获更大。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文4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来自于绵阳师范学院康复保健专业110名在校学生。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形式对康复保健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康复保健企业接轨的可能性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10份,有效问卷为86份,有效率78%;并以这批学生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与问卷调查内容相。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康复保健专业是在体育保健学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之前,体育保健学只是体育院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从表1中不难看出,康复保健专业学生对康复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表现评价不好的占48.3%,评价是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9.0%、14.6%、28.1%;对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开发研究单方面发展培养模式认为不好的占51.7%,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13.5%、11.2%、23.6%。根据数据显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开发经营等方面的培训模式不够完善,结果是大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培养缺位、专业素质单一。康复保健专业是在体育保健学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之前体育保健学只是体育院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就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调查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来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编排调查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的编排大体上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课为中心,采用“倒推式”逻辑设置课程,按照课程科目不断深入、细化和组织课程,注重专业本身的系统性、整体性,各学科都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保健康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保健康复学科群。表2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编排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定持肯定意见的占32.6%,持否定意见的占67.4%;对课程编排体现专业重心是肯定意见的占42.7%,否定意见的占57.3%;认为课程编排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合理的占30.3%,持否定的占69.7%。数据显示,学校课程设置缺少市场调查,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编排比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反映不出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动向。

3.能力训练调查能力训练为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毕业就业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康复保健专业的能力训练包括:过硬的专业知识、操作技术、组织管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这已是各大高校达成的共识[4]。从表3调查显示:对能力训练完善度的评价是“不好”的占48.3%,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占10.1%、14.6%、27.0%;对能力训练巩固专业知识评价为“不好”意见的占47.2%,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12.4%、15.7%、24.7%;对专业能力训练提高操作水平评为“不好”的占51.1%,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占16.9%、18.0%、18.0%;对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评价为“不好”的占43.8%,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5.6%、19.1%、31.5%;对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为“不好”的占49.4%,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15.7%、10.1%、24.7%。根据数据显示,学校组织的能力训练在提高或巩固专业能力方面的方法不够完善,会导致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训练过于狭窄,使学生能力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康复保健专业加大对能力训练活动的调整和不断改善,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4.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身认识调查许多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心态是:一种是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另一种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没有勇气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5]。表4调查表显示:在实践中希望参与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分别占很高的比例,分别是43.8%和24.7%,希望做一线操作的和其他实践的分别占12.4%和19.1%;认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自身应该加强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的分别占51.7%和22.4%;认为应加强一线操作和其他的分别占13.5%和12.4%。结果表明,向往中高层职位的学生比例比从事一线操作的大得多,这种现象与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这就需要开展必要的教育措施加强学生的学习心态和知识追求的指引,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定位有利于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5.在社会实践中对“实用性”知识需求的调查从表5调查可知,有36.0%和34.8%的学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中需要的是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的人才,有11.2%和18.0%的学生认为企业需要一线操作人员和其他方面的人才;有40.4%和29.3%的认为自己在实践中欠缺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的能力,有14.6%和15.7%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一线操作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学习;有43.8%和30.4%的学生认为在实践中自己应该做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的工作,有15.7%和10.1%的学生认为自己该从一线操作和其他的工作。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在社会实践结束后都会要求学校开设一些“实用”的科目,这些建议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对这种“实用性”知识的片面追求实质是一种狭隘的功利心态的反映[6],其认识态度需要加强,以便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和自身的认识,并在学校的引导下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发展。

三、结语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文5

康复医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很多康复设备、操作技能及治疗手法仅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很难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这样会使理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进入科室临床实习的时候就要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情况,进行必要的进科前培训,可以在进入J临床的前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临床康复治疗录像并与理论结合讲解,使学生对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器械等有个直观全面的了解。康复治疗技术实践性非常强,临床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带教的康复医生和治疗师从康复评定到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康复治疗的具体实施都要带着学生参与,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完成部分内容,要求我们的康复治疗师及康复医生在教学中手把手的教会学生康复治疗技术,将康复理论知识与现在临床结合起来,而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更为合适。经常性的开展小讲课,每周一次,以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共同主讲为主,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以实践知识为焦点,采用问题情境与病案讨论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实习中这种将问题情境教学与病案讨论穿插于教学之中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认识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室的病例讨论,提前告知讨论的病人病情,让他们积极的准备,会上认真听取老师同学的观点论点,积极发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要具全面性和前沿性

目前国内很多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或是从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科室、理疗科演变或神经内科分科而成,科室内各作单元细分不明显,有的甚至没有细分治疗部门,导致了临床教学中知识面不够全面,没有真正的完成康复医学的教学。经过近3O年的发展,康复医学已经形成了骨科康复学、神经康复学、心脏病康复学、儿童脑瘫康复学、老年病康复学等,而我们大部分临床带教主要是集中在神经康复或儿童脑瘫康复,而在神经康复中又侧重于物理疗法(Prr)中的运动疗法,而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及中国传统治疗和社会服务常被忽略,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全面而影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高职生仅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会造成知识面比较窄,医学基础知识较差,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知识的不足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常规的带教神经康复治疗学外,还需要在骨关节疾病、疼痛康复以及传统的中医康复等方面下功夫,细化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内容要尽可能的涉及到临床能够所见问题,如感觉障碍、前庭障碍、言语障碍、认知情感障碍、心理障碍及如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使其尽早的回归社会等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不但要有全面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前沿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了解康复康复医学发展的动态,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能力好的学生。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康复评定;课程标准;高职;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9-03

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康复评定知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患者要求人体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这种改变和需求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中医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中医药高职高专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笔者以《康复评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主编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为契机,整合全国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对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评定》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任课教师规范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首先要找准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据此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康复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职业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专科医院、假肢矫形器公司、体育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机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卫生、残联、企业、民政、特教系统。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接诊患者,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康复再评定,以及贯穿康复全过程的康复教育和指导。由此,对康复治疗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为:①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能正确运用各种社交礼仪与人交往、进行简单英文交流,适应康复评定工作环境的需要;②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临床常见功能、能力障碍或残障的评定方法;③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康复评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会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等进行评定操作;④具备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各种康复技术的能力,等等。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

《康复评定》是研究患者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岗位分析决定《康复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康复评定,明确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确定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通过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康复评定,可以进行疗效评定和预后判断。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康复评定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康复评定》已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从事康复治疗的技术人员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课程体系中,其前修课程是《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导论》等,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康复评定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

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康复评定》课程目标与任务为: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评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康复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评定技术评定患者,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资料并得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以及对残疾等级进行评定,为防治功能障碍提出依据;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要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以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知识、技能要求,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出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时应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突出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教育特点,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交融。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学生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等部分内容。在课程设置里阐明课程设置的依据、定位与思路;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包括课程教学单元、学习情境等;学生考核评价指明学习课程后的评鉴方法;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

根据设计思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康复评定》课程主要涵盖康复评定认知,人体功能评定、残疾评定三大模块。在康复评定认知模块里,介绍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的对象与内容及评定方法与流程;要求掌握康复评定概念、评定原理与流程;熟悉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在人体功能评定模块里,教学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的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评定、感觉评定、认知与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要求掌握人体的正常姿势、四肢、躯干和截肢残端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技术,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关节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的方法,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掌握步态的分析技术与常见的感觉障碍的检查方法,掌握认知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检查与实施方法等。在残疾评定模块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评定,侧重于把握各类残疾的分级表现特点。依据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细化为章节与知识点,与具体的学时结合,形成课程单元,从而为组织教学服务。例如:关节活动度评定部分,课程目标对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分析关

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量角器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评定。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关节活动度基本概念、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类型、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等等。

2.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课程任务,确定《康复评定》课程包含人体形态评定、反射发育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等16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项目包括项目目标、学时、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等。如徒手肌力评定学习情境卡,见表1。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观念由不同的课程模式体现。《康复评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也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还可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产学结合,选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到附属医院康复科室及走进社区临岗见习、实习,开展工学交替。临床见习时,可采用“标准化”病人,既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又能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练,掌握评定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用问题引导、归纳小结、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以赛促学等方法。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有多种形式,可以选取此典型教学内容,讨论试验的运动形式选择;或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定师和患者,模拟康复评定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患者身上进行现场角色互换操作,两人交替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利用模具、挂图、示意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又要积极选用电视、录像、PPT、视频、电视化的图形、模拟实操的3D技术,等等。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师资是这种能力获得的基础。《康复评定》课程配备的主讲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教师、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资格证,具备坚实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经历。同时应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来自于康复治疗临床岗位上的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与仪器设备条件应至少与国内行业目前状况一致,并保持同步更新,才能使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据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需有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教学条件,达到每5名学生拥有一套可做实训的基本康复单元、共享一套基本实训设备,一个教学单元共同利用一座仿真康复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条件,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

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课程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过程评价,通过实践考核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康复评定、残疾评定等知识的前后衔接、技能表现、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素质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完成小论题考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