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范文1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城市、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停车场是指供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露天或室内场所。

停车场分为专用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专用停车场是指主要供本单位车辆停放的场所和私人停车场所;公共停车场是指主要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的停车场所。

第四条停车场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其规划设计须遵守《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停车场的设计方案(包括有关的主体工程设计方案),须经城市规划部门审核,并征得*交通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办理施工手续;停车场竣工后,须经*交通管理部门参加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第五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旅馆、饭店、商店、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院、旅游场所、车站、码头、航空港、仓库等公共建筑和商业街(区),必须配建或增建停车场;有条件的小型公共建筑须配建自行车停车场。停车场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设计没有停车场规划的,城市规划部门不予批准施工。

规划和建设居民住宅区,应根据需要配建相应的停车场。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需要配建满足本单位车辆使用的停车场。

应当配建停车场而末配建或停车场地不足的,应逐步补建或扩建。

第六条单位或者个人需要临时占用停车场作为非停车之用时,应征得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同意。

改变停车场的使用性质,须经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

第七条需要利用街道、公共广场作为临时停车场地的,应由*交通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由*交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第八条公共停车场可以收取停车管理费,有条件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的专用停车场,也可以收取停车管理费。在停车场停车者,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

鼓励单位、个人投资兴建公共停车场,建设者可按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收取停车管理费。

第九条*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协同城市规划部门制订停车场的规划,并对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实行监督。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范文2

关键词:换乘停车场交通组织诱导系统

1.引言

长期以来,像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类的城市主要换乘枢纽在最初的设计中,设计者均是首先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把换乘枢纽的主要功能放在第二位考虑,这导致了当前国内多数城市的火车站站前广场产生了一些交通问题,影响其作为城市对外窗口的作用。随着城市保有车辆的增长,部分大、中城市的站前广场已到了需要改造的地步。笔者曾参与哈尔滨与大庆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改造,积累了部分经验,本文试图以哈尔滨火车站和大庆火车站的改造为例,对换乘枢纽的各个交通组成部分的组织方法进行探讨。

2.换乘枢纽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交通工程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城市中的换乘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由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来承担,缺乏专业的交通工程师介入。在早期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类枢纽的交通问题还不算明显,但是在我国汽车拥有量经过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后,旧的城市换乘枢纽暴露出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五方面:

(1)停车泊位不足

由于设计者最初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预测过于保守,导致现状换乘枢纽内停车泊位的容量不够。停车场地不足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枢纽周边道路停车场化,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

(2)公交站点设置混乱及用地分配不合理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公交站点的用地相当混乱,突出表现在站点不集中,陌生乘客寻找站点困难。另外,换乘枢纽中配置的公交线路也缺乏合理规划。

(3)出租车管理混乱

大型换乘枢纽,尤其是像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类的枢纽,出租车是交通混乱的主要因素之一。出租车在大部分城市的站前广场均受到严格的管理,许多的管理条例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出租车加剧站前广场的交通混乱,但是其最终结果却是出租车为了营业利润而甘冒违章的风险,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进一步混乱了广场的交通。

(4)行人组织混乱

火车站这样一类的交通换乘枢纽一般都面积庞大,如若广场的视野不好,又缺乏有效的指示标志标牌,将导致陌生的乘客在站前停留延误的时间增加,甚至有部分乘客会迷路。

另外,国内的大部分换乘枢纽均没有针对残疾人而专门设计无障碍通道,个别城市即使有,也还不完善。

(5)缺乏自行车停车场

由于长期以来对公交-自行车换乘缺乏重视,绝大部分公交中转站点均没有设置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基本上停放在人行道上,挤压人行空间,迫使行人走入机动车道,即影响市容也带安全隐患。

3.换乘枢纽交通组织原则

站前广场是个综合了火车、公交车、长途客车、出租车、私人车辆及自行车等诸多交通工具的换乘枢纽,比较有代表性。以下将以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来阐述这几种交通工具在换乘枢纽内的组织方法。

站前广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交通功能,站前广场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有机连接各种交通工具,顺利而高效处理人流和物流的中转。在规划和设计站前广场时,如何妥善处理集中在广场及其周围人和车的辐辏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应特别考虑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则:

①行人流动线简单、明确。

②行人流动线尽量与车辆流动线分离,保证行人安全。

③交通工具之间相互顺利连接。

④不同换乘工具之间的冲突最低。

⑤完善诱导系统,快速分流。

⑥周边道路与内部道路相协调。

落实在具体的设计中,这几方面主要体现在静态的停车场地的布置和设计、动态的人流组织、车流组织以及相关的控制性管理措施。

4.静态交通组织

站前广场的静态交通组织中最主要的就是各类停车场地的规划布局。停车场地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站前广场的交通秩序。

4.1社会车辆停车场布置

(1)社会车辆停车场的容量

满足配建指标。社会车辆停车场的泊位容量不仅要满足城市规划中大型公共建筑物的配建指标,更应该满足火车站实际的接送旅客的需求。

修建地下车库。停车场的泊位需求应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一般规划年限取20年。如果调查与预测的数据表明需求已远远大于地面上可供应的泊位数,那么修建地下停车库将是必须采取的措施。地下停车库可以分多层。这样代价比较大,但是效果将是显著的,以广州站为例,修建地下停车库后,广场上的拥挤状况明显改善,广场上视野开阔,秩序井然。

抑制需求。从长远来看,轿车进入家庭的趋势是无法避免的,若不采取措施,社会车辆停车场的泊位需求将会很快突破停车场的容量。目前建议采用的手段是将社会停车场内的收费提高到和乘坐出租车的花费一样,将部分人群分流到出租车上。

(2)社会车辆停车场的位置

从方便大多数乘客的角度出发,公交车辆停车场应离站房最近,其次是出租车停车场,最后才应该是社会车辆停车场。但是实际布置中,由于公交车辆较为庞大,用地较费,常常被布置在广场的边缘,社会停车场反而布置在最靠近站房的位置上。笔者在参与哈尔滨与大庆的站前广场改造设计中,曾考虑过把公交停车场放在最近的位置,但因其庞大的用地面积及车辆掉头所需要的大半径曲线,并且公交车辆深入站前广场大大增加了其线路上的延误,最后不得不放弃这种方案。

因此建议社会停车场还是设在靠近站房的位置,通常的做法是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辆停车场并列排放在站房的周围。采用这种布局的站前广场比较典型的有北京站(见图1)、北京西站、哈尔滨站及大庆站。广州站虽然把社会停车场放在地下,但其公交站点依然是放在广场的,把站前的空地全部作为人行广场。

图1北京站站前广场停车场布局

(3)社会车辆停车场停车泊位的尺寸

社会停车场场内的标准车型是普通小轿车,泊位大小采用5.4×2.8m,通道宽度采用7.8m。考虑到团体旅客接送站问题,场内应该设置数个大型客车的停车泊位,具体泊位个数及泊位尺寸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目前常用的停放方式有三种:平行式、垂直式、斜放式。考虑到垂直式用地最紧凑,并且较为整齐,因此建议场内主要采用垂直式,边角地带若无法采用垂直式,可考虑采用其余两种形式。

以大庆站为例,现状站前广场停车场现状泊位为91个,根据现场的调查资料高峰时段停车需求为112个。改造后的社会停车场拥有118个泊位,并且在周围留有最大可供扩充至150个泊位的余地。具体的布置见图2大庆站西侧布局。

4.2出租车停车场布置

出租车是比私人轿车更高效的运输工具,其发展应当被支持。为出租车辆提供良好的运营空间是站前广场规划设计中关键的环节。

停车场布置形式--出租车辆在站前广场的布置形式可考虑采用停车场与接送站台相结合的方式。小火车站没必要设出租车专用停车场,甚至还可以接、送客合用站台。而流量特别大或者站前用地宽松的火车站一般都把出租车停车场、接客区和送客区分开来设置。以北京西站为例,除了设有泊位达150个的停车场,还另设有接、送客站台。广州站比较特别,只设有接、送旅客区,其接客区为"U"型,候客车辆排队进入,如果接客区已停满,后到达的出租车则不得进入,必须离开。

图2大庆站西侧布局

接客区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大庆站和哈尔滨站站前广场的调查中发现,出租车接客区的位置对于出租车司机是否愿意自觉遵守站前广场的交通规则起关键的作用。现状大庆站的出租车接客区离出站口较远,停在场内的车辆几乎接不到客,这种状况导致大批出租车违章停在站前的道路上拉客,使广场的交通陷入堵塞。因此出租车接客区应设在尽量靠近出站口的位置。

改造后的大庆站站前广场未设专门的出租车停车场,而是设置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接客区,兼做临时停车场,可以临时停放约50辆出租车。接客区布置在站前人行广场左侧(见图2),接客区的出口离出站口非常近。送客区设置在人行广场右侧,形式同接客区一样。一般的,建议接客区布设2-4条候客车道,为保证广场的整体性,车道之间可以不设置分隔栅栏,只划分地面车道标线就可以。

4.3长途客车停车场地布置

为铁路-公路换乘的方便,国内的城市在站前广场的基本上都配设了长途客车站,如广州、哈尔滨。长途客车站作为换乘枢纽内的一种换乘方式应该放在整个站前广场中来考虑。长途客车站内的泊位数量及尺寸应根据长途客车公司所提供的资料来定。场内可以采用设候车廊或不设候车廊两种形式。若需要设候车廊时一般采用垂直式(见图3a),而不采用平行式。长途客车停候车场又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形式各有优点,这要根据长途客车站的需要而定。例如,哈尔滨、大庆采用的为室外停车,而广州采用的形式为室内停车。

4.4公交站点布置

如前所述,实际上公交站点布置一般都设在站前广场的地区。公交站点设在的优点主要有:

①不需要掉头或者可利用周边道路掉头,节约用地;

②避免因深入广场内部而导致延误增加。

小城市的站前广场,因其配置的公交线路不多,完全可以采用路边港湾式停靠站,减少建设的投资。但是大、中城市的站前广场因其庞大的公交线网,路边港湾式停靠站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了。因此配备专用的公交停车场地是站前广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为保证候车乘客的安全,公交停靠站应该有专用候车廊,宽度应满足行人通过及候车时站立等待的要求。带有候车廊的公交停车场场内的布置方式一般有垂直式和平行式两种。垂直式在长途客车站比较常见,市区公交车站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不建议采用。平行式是最常用的形式,平行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带超车通道的,另一种是带有可超车通道的,具体形式见图3的b)和c)。前者一条候车廊对应一条线路,前车要等后车走后才能上前接客;后者一条候车廊可对应多条线路。由这两种可演变出多种组合,设计时应针对具体情况采用最为合理的组合,并可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形式根据需要做细部的改进。例如在日本广岛,站台形式改进为锯齿状(见图4),方便车辆进出站。

图4日本广岛的锯齿状站台

同样的面积,设置超车通道的公交站台布设的线路比不带超车通道的站台要多,但前者可停放车辆数不及后者。两种方式的选择应该结合相关部门实际要求来定。仍以大庆站为例,依据公交公司的要求,站前公交始发站要安排近四十条线路,如若采用不带超车通道的方式,则必须设置四十条候车廊,显然这是很困难的,而且站内景观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我们在推荐方案中将配置的线路降为30条,并采用带超车通道的形式,场内多余的空地改为绿地。大庆站站前广场公交始发站的布置见图5。

另外,各地公交停车场内泊位的尺寸是不同的,因为各地公交车辆的车型都不一致,比如大庆的公交车辆以中型公交为主,而哈尔滨则以大型公交为主,具体尺寸应在参考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车型来确定。

4.5自行车停车场布置

对于站前广场这类主要对外且交通复杂的换乘枢纽来说,自行车交通是不被鼓励的。但是实际上各个城市站前广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行车换乘量,另外站前广场周边的商业网点及上下班人群也带来不少自行车停车量。因此在站前广场按需要配置相应的大型自行车停车场是必须的,自行车停车场一般设在站前广场的左右两侧,泊位数量应该根据实际调查确定。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性措施,比如停车收费,来控制自行车停车辆的增长。

对于市区的公交换乘站,自行车-公交的换乘方式是目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比较流行的一个趋势。这类换乘枢纽应该设置大型的路外自行车停车场来吸引人们采用这种高效的换乘方式。一般的这类自行车停车场不收费,但是不收费的停车场一般也无人管理,这就带来自行车容易被盗的问题。

5.动态交通组织与管理

站前交通流组织除了应该配合停车场地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站前广场和相连的城市道路的关系。为此,交通组织的重点应该是:

①排除过境交通;

②交通线路简单、顺畅;

③人、车流动线分离。

从通向广场的道路的连接关系及与广场连接的角度来考虑,广场与相连道路关系可分为:垂直型,平行型,复合型(见图6)

图6广场与相连道路的连接类型

垂直型多适用于小规模站前广场,过境交通较少,但有时交通处理比较困难;平行型广场前的道路过境交通压力较大;复合型适用于大型的站前广场,哈尔滨、广州、北京均采用这种型式。

5.1行人组织

人行空间--广场上的行人应该有明确的通行空间,由人行道砖铺砌的地面应该连续,跨越道路时应设有人行横道。广场上的行人流线应尽量直接简单;广场内不希望行人通行的地区建议采用绿地阻隔,不建议采用栅栏,除非在一些比较危险的地带,如地下通道入口附近。因为采用栅栏不仅降低了广场的整体性,并给行人心理上带来压力,无助于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诱导系统--广场上应设置齐全的标志牌,引导行人通向指定的目的地。设有地下通道的广场,通道最好直接,在地下通道两侧开辟地下商业街的做法应慎重采用,这将导致地下通道复杂化,达不到安全快速疏导过街行人的目的。

无障碍人行系统--依据2001年8月施行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新建的或者改造的广场应该设置齐全的无障碍行人通道。

5.2车辆组织

(1)控制过境车辆通过站前广场

相关道路连接型式为垂直型的站前广场最容易避开过境交通,但是复合型要完全阻止过境交通通过广场前的道路几乎是不能的,因为很难判断车辆是否只是过境而不是来接送客的。但是完全可以禁止货车(≥2吨)进入站前广场,行李房接送行李的小货车(≤2吨)可以允许进入,有特殊需要的大货车应持许可证进入。

(2)社会车辆组织与管理

由于接送客的车辆来自城市的四面八方,每条相连的道路都可能有交通需求,因此原则上不对这些相连的道路作限制。但是对于那些连接道路很多、交通压力特别大的广场,就有必要对某些入口作限制,比如采用单行措施,甚至可以封闭入口,将道路改为步行街。

(3)出租车组织与管理

对于垂直型或复合型广场,如果交通压力较大,针对出租车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但是不应该影响出租车接送客:

①站前道路出租车单行;

②某一条或数条连接道路禁止出租车通行;

③严格禁止出租车在路边上、下客。

(4)长途客车行车路线组织

长途客车因其对外运输的特殊性质以及便于管理的特点,进出广场的路线完全可以固定在某一条或几条道路上,避开拥挤的入口,减少广场内的冲突点。

6.结语

目前换乘枢纽在空间布局上,因自身扶梯、垂直电梯等先进设备的广泛使用,已进一步朝立体化、综合化的枢纽群体方向发展。本文只是针对国内换乘枢纽的平面交通组织方法作了一些适合国情的、较粗浅的探讨。结论如下:

①在开辟新的停车空间的基础上,采取诸如收费的措施对进入换乘枢纽的私人车辆进行抑制;

②通过把出租车接客区改设在出站口附近,改善出租车的运营环境;

③公交车站配置在广场,采用平行式(带超车通道)的候车廊布置方式,节省用地;

④建立完善的诱导系统,快速分散出站人群;

⑤采取诸如单行、禁行等管理措施,控制广场的进出口,降低广场内的冲突点。

考文献:

1.[日]松下胜二,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2.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修订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

3.徐尉慈,城市交通规划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3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范文3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的要点

1、和谐性设计要点

和谐性是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下而从这几个方而进行分析:相似和谐:新建筑和旧建筑所呈现的风格要相一致,同时追求新建筑与旧建筑逻辑上的协调,主要做法是在颜色细部轮廓上使之发生联系,建立统一的而貌;逐变和谐:在新建筑和旧建筑中可以使用中性元素,采用相应的方法促进和谐统一。那么,这类中性元素不仅能起到建筑的延接作用,还能开敞空间绿化自然的水而地势,达到环境连续性的效果;对比和谐:新风格建筑和旧风格建筑之间可以形成明显的对比,以创造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达到统一。

2、整体性设计

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空间有较人的影响力也是那些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大型商业综合体通常都是位于一个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就其本身渲染力而言,主要是由平而、立而、自然环境和环境等构成的。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协调好交通空间和城市的建筑环境,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建筑和地理环境:在环境上要协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形态上要协调功能与空间风格特色:在功能上必须以建筑为主体,构建城市内外相联系的空间:在地理环境上则与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

3、人性化设计要点

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在业态上包含了居住、办公、娱乐等多种功能,而且建筑而积巨人,为人提供的居住体闲工作娱乐的空间,所以在规划设计的过程要本着“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思想,并以人们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全方位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4、开放空间环境设计

开放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规划中所特有的,它也城市商业综合体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现代综合体以卧街区的开发模式,把城市片区划分为若干街区单元,进行组团式的开发,从而获得整体的功能组合效益,以达到更好的满足当前城市发展和开发的需求。

5、经济性分析

城市开发与建设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以商业利益为主的经济体系在城市发展当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整体规划设计当中,尤其是在交通空间设计中时更需要对其经济适用性进行深入评估。交通空间作为是城市综合体的辅助空间,虽交通空间不具各收利功能,但是交通空间对商业建筑经营有直接的影响,它能确保每个商铺都能拥有最人的临客流界而,来以吸引更多的人、客流。

二、平面布局设计

设计平面布局的宗旨是,不仅为每个承租户提供平等、互利的机会,还要尽可能地为承租户带来最大经济效益。在实际的设计中具体内容包括:通道的形态、承租户单元的分配及面积大小等。根据平面布局的设计,在施工时选择合适的柱距极为重要,通常选用8米柱距,不但有利于面积分割而且节约了经济成本。

在对区域形状进行设计时,通常不采用圆弧形,因为会减少很多使用面积。因此一定要遵循简单、规整的设计原则,既有利于商铺的分割,又给日后商铺的经营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方便了顾客购物。

在做好市场设计方案后,除了对业态设计和商铺进行分割,还要加大对内部结构形状的修改、调整,直至完善,同时也要遵循简单化的原则。

三、功能设计

1、照明设计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市场照明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对照明进行设计时,要做到“以人为本”。公共照明的光应是大灯,条件允许的,也可设计白天和夜晚两路照明,白天开一组,晚上开另一组,方便的同时也节约了用电量。摊位内部应选用射灯重点照明,更加突出摊位物品。在吊顶照明设计时,通常选用经济实用的铝格栅,也可以根据标高来选择总之,吊顶与照明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设计合理,还会节约用电量。室内照明设计不但要对商品进行充分展示,还要给人以美感。夜间,通道照明度往往低于室内照明度,室外照明要对建筑和停车场重点突出,增强夜间城市的视觉效果。

2、音响设计

为了给顾客营造轻松愉悦的购物氛围,音响系统设计也极为重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气氛,播放不同的音乐,对顾客的购物心理进行调节。

3、消防安全设计

合理的消防设计给市场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很多市场建筑存在消防设施不齐全、没有现代消防设施的问题。因此,不但要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检),而且要定期进行消防演练,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4、通风设计

在各种市场、商场中,由于人流量过大,甚至有的市场处于全封闭的状态,这就增加了对氧气的需求量因此对通风设计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按标准进行设计。如:增加排风扇的数量等。

5、导视系统设计

的应用导视系统是一种综合传播媒介,是一项信息系统工程,具有营造氛围、指导大众行为的特点。导视系统主要应用于户外与户内。在户外一定要注重标识、做到引人注目;在户内主要应用于显示屏、电梯扶手两侧的广告牌等。一般情况下导视系统的作用不明显,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才能显示其重要性。因此,导视系统的合理设计也非常重要。

6、卫生间的设计

各大市场、商场都必须设置足够的卫生间来方便广大顾客。在设计中除了专用坐便器采用座式(老人、残疾人),一般采用蹲式便器,卫生间冲水设计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建议采用红外线感应自动冲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也随之而入,如:增加化妆间来方便女性顾客。

7、防水、排水的设计

地面和卫生间在做排水时,一定要注意下水管道的堵塞,通常要做一个网算子,对某些杂物起到过滤的作用。另外卫生间为了净化室内空气,在设计时还需注意下水气味上蹿的问题。商场一般很少做防水,而市场(大棚、简易平房)上每到春秋季节,树叶飘落,如果防水设计不合理,很容易造成垃圾漂浮的局面。

8、停车场的设计

无论地面还是地下,停车场设计都要遵循交通规则、做到标识明确。如:物流通道进口和出口要分开设立,以免影响交通。

四、商业街的设计

1、尺度设计

“亲切、放松”是商业街的设计理念。商业街尺度的设计应以方便消费者购物为基准,通常消费者会把目光停留在建筑一层,建筑物设计越高,顾客往往会“视而不见”。横向尺度设计不宜过宽,一般在10米一15米,过宽只会让行人留意街道一侧的店铺,对商家生意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商业街的外观设计也很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建筑轮廓线醒目。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建筑因其轮廓清晰都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感觉,如:北京天坛、故宫、悉尼歌剧院等。第二,建筑外观元素,特别是中观元素,如:横竖线条的划分等。第三,建筑细部与材质运用的完美结合。商业街外观细部的设计也不容忽视,如:各种门窗的形状、楼梯、扶手的设计等。如果设计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宏观造型,忽视细部,就无法满足行人对建筑尺度的要求,从而会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

2、空间的限定

设计师对商业街道的长、宽、高都有具体的要求。长度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根据市场规模来定;宽度也跟市场规模有关,10米-15米为最佳宽度,并不是街道越长宽度越宽,同时也要考虑空间的舒适度;高度的设计除了以行人为原则还要合理利用二次空间。通常情况下,商业街底层是商业区,顶部是住宅,因为很多高层建筑与商业街是在一起的,设计手法也不相同,如果条件允许,可在多层、高层住宅区添加商业元素,更加突出商业街的整体性。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综合性将得到飞速的发展。其中的每一个商业综合性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带给我们新的视野。就让我们以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的追求设计商业综合性的多样平面功能和立面造型。从理论出发,从实际出发,创造出独具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孟子南,王晨.商业建筑综合防火设计方法浅析[J].门窗,2014,03:221.

[2]陈磊.综合性商业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82.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范文4

1.工程概况

本项目规划均安镇文化广场地块位于顺德均安环山路东侧,永安路南侧,与镇政府办公大楼隔永安路相望,总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场地呈规则长方形。

2.规划目标

城市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多样化功能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能集中体现一个城市的地方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增强城市本身的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因此,均安镇文化广场规划设计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① 地域化:一个有内涵的广场――延续历史文脉,富于地方特色,显现场所精神;

② 生态化:一个生态的区域――生态园林与功能场地结合、人与自然共生;

③ 人性化:一个生活的空间――方便、舒适、安全、健康;强调亲人、宜人、人的尺度、人的体验;

④ 风情化:一个旅游的景点――展示地方文化、迷人的景色、崭新的风貌和富有特色的体验。

3.规划设计

3.1 探寻均安地方文化主题 ―“韵”

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历史、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文学与书画等等。研究均安镇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人文风貌,我们发现,无论是代表文化传统的“曲艺之乡”、“体育之乡”,还是象征着现代城市工业发展的 “牛仔之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旅游之乡”,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均安的城市文化无不包含着一种勃勃的生机,一种和谐发展的独特“韵”律。(1)曲艺之韵,中国曲艺之乡-“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文体之韵.育之乡- “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均安女篮”。(3)风情之韵。旅游之乡- “省级旅游度假区”。(4)产业之韵。牛仔之都- “中国牛仔服装名镇”。(5)乡土之韵,著名的侨乡 - 李小龙的故乡。(6)民俗之韵,民俗文化― “自梳女”、“武术”、“舞狮”、“龙舟”、“民间书画”。

由此可见,均安文化广场作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然应该包含着构成均安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地方文化的神韵。“韵”成为均安文化广场规划设计的主题。

1、 规划导入文化主题

理解与领悟均安独特的文化环境,规划设计在尊重城市原生态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象征性与代表性的前提下,将表达规划特定思想与意图的“韵”作为均安文化广场的主题,并且贯穿于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营造属于均安特有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的环境。

2-1:广场的规划布局 ― 节奏的韵律

亲水环境(水韵广场)

水韵广场是本次设计的主要观赏景点之一,广场中心下沉,形成“碗”状围合空间。以水作为造景元素,营造出跌水与旱喷泉的动态景观。有节奏的跌水声、喷泉声、弥漫在空气中的水汽创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之余,也满足了人们亲水的欲望。广场一侧的洋紫荆,树姿摇曳,花开的季节,落英缤纷。水中的倒影、落花、流水、潺潺的水声营造出一种甚为浪漫的意境。

开放空间(绿韵广场 )

绿韵广场是连接水韵广场和曲韵广场的纽带。主要以广场铺装为主,开阔的场地提供给人们活动、娱乐的空间场所。位于广场中间的光带、廊道是绿韵广场的主干景观,不仅是连接水韵广场和曲韵广场的纽带,同时起到了加强空间序列和韵律、增加景观视点的作用。绿韵广场两侧是茂密的林区,在旁设置休闲座椅,阳光、树叶提供了斑驳的阴影,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休息、观赏的舒适空间。

聚集空间(曲韵广场)

曲韵广场是整个场地中的主景,设计中运用了诱导的手法,使曲韵广场掩在所有配景之后,即景观主轴的末端,形成了终视点的观赏效果,让人对主景有一种追求、期待的感觉。同时,又运用连续的铺地、具有导向性的植物把人们从入口广场引导过来。设计中运用圆作为基本元素,重组成弧形的景墙、花坛、扇形的舞台、交错的半圆地面铺装,形成一种丰富而独特的空间效果。曲韵广场有演艺、展示、集散与休闲的功能。是由多个圆或半圆组成的简洁、统一、整体的空间,给人一种完满、柔和的感觉。高低错落的弧形景墙、花坛、扇形的舞台、圆形的地面铺装、环绕广场边界种植的背景植物使得整个空间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特性。

均安文化的广场环境设计,充分体现本广场的观景、休闲功能,利用植物在环境与观赏上的主要功能,改变由大面积的铺地形成的硬质大空间(主空间),创造由植物构成的软质小空间(次空间),将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一系列亲切的富有生命力的、和谐的绿化空间,使在次地游玩、休闲的人们真正能感受到亲切、自然、赏心悦目。

2-2:场地的平面设计--联想的韵律

场地的平面形态 规划总平面- 场地的平面形态―月琴(粤韵广场)

整个场地呈规则的长方形,设计中运用了均衡布置的方式,以曲韵广场和水韵广场作为主体,绿韵广场作为连接线,形成了一把月琴。分置四周的五个特色小广场、高低错落的弧形景墙、舞台、花架、跌水、喷泉和色彩艳丽的植物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仿佛轻轻拨动琴弦,就能弹奏出美丽的风景。

2-3:广场的空间设计---变化的韵律

竖向设计图-广场的空间起伏的竖向变化

入口广场是人们集散、等候的场地,是由硬质铺装界定的一个平坦开阔的空间。广场中水滴状的玻璃地面、竖条纹的铺地与中心的垂直要素的对比,诱使人们向水韵广场走去。

水韵广场是一个“碗”状围合空间,其中心下沉,环绕四周的跌水重复着广场的形状,围绕广场种植的植物更强化了空间的围合性。广场阶起到了联系水韵广场与绿韵广场的作用。

绿韵长廊主要以广场铺装为主,开阔的场地提供给人们活动、娱乐的空间场所。两侧的丛林有阳光、树叶提供的斑驳阴影,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休息、观赏的舒适空间。

曲韵广场有演艺、展示、集散与休闲的功能。是由多个圆或半圆组成的简洁、统一、整体的空间,给人一种完满、柔和的感觉。高低错落的弧形景墙、花坛、扇形的舞台、圆形的地面铺装、环绕广场边界种植的背景植物使得整个空间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特性。

六、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 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均安文化广场的主要场地空间比例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开敞性更容易吸市民驻留参与。总体设计上、文化广场控制尺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其中主要活动空间的内部尺度的设计,如踏步、石阶、栏杆,园路步行系统、停车场地等内容,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符合功能使用的的前提下,力图做到比例和谐、尺度适宜,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 自然环境的引入。

绿环境: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

水环境: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如水韵广场中心的旱地喷泉,喷泉的水柱可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如水韵广场的环状跌水,围绕中心层层跌落。

3、 绿化景观效果。

根据季节的变化,广场绿化功能场地的绿化设计,达到“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且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对比感强烈,早春时节,万物复苏,如儿童活动广场上的紫荆、曲艺小广场旁的黄花风铃木等花满枝头,给人暖暖春意,紧接着鲜艳的各种草花竞相怒放,更使明媚春光富于浪漫情怀,夏秋期间,围绕广场四周的绿茵芳草地,浓浓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合欢、紫薇花满枝梢,呈现出绚丽多姿、色彩斑斓、欣欣向荣的夏秋景观。金秋送爽,林间红果仔果粒挂满枝间,草坪上的秋枫树姿潇洒,盛开的九里香香飘万家。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李小龙小广场旁树姿优美的龙柏,整齐一致的木犀榄球,枝叶红艳的红榉木、浓香的四季桂等各领,总体看来,绿化景观层次鲜明,错落有致,季季有景。

4、 公共雕塑及环境艺术设施

基于均安的广场文化性主题,广场各节点部分主题雕塑(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环境艺术小品) 的设置,主要结合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 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如:曲韵广场的文化景观墙,景墙上的浮雕是根据当地人文历史而进行设计,设计详见浮雕景墙设计说明。

② 强调主题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如:李小龙雕塑小广场,牛仔之都小广场等都是整个文化广场所要体现的当地人文历史中的要点之一。

③ 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小品与广场的空间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建立节点空间比例与广场尺度联系的枢纽。

④ 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植物背景相结合,有如均安女篮主题小广场旁边种植火焰木,意喻女篮形象风风火火,巾帼不让须眉;或配以灯光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

七、结语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范文5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专业市场发展面临市场营销机制、营销网络、制度创新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本文分别从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的服务、功能创新与模式转型、电子商务、国际化视野等方面为专业市场的升级转型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专业市场 产业升级 转型

我国专业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市场营销机制与产业升级的矛盾

我国专业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经历了靠地域和行业优势发展,到专业市场竞相开发与激烈竞争阶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专业市场传统的营销组织和运行机制必然要面对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即面对产业的不断升级与产业需求出现的新变化,专业市场如何跟上产业发展新需求,助推产业升级,这是专业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市场与生产企业自有渠道问题

西方专业市场消亡的主要原因是生产集团随着规模扩张、自创品牌及营销渠道逐渐成熟而与专业市场相脱离。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那些符合产业政策及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发展后,必将快速走上西方大型企业当年走过的路径。如果专业市场所服务的生产企业开始走上以自有渠道开展营销活动的路径,那么专业市场必将面临公共交易平台失效、客户流失的风险。

(三)专业市场面临电子商务的挑战

现代市场组织理论表明:以专业市场为主导的商品流通体系一般适用于工业化初、中期具备古典式市场经济特征的经济结构和量大面广的商品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许多企业已经充分利用这一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直销经营和个性化定制服务。这对于目前场地规模越来越大、铺位越来越多、硬件设施档次越来越高、资金投入迅速高涨的专业市场来讲,形成了极大的发展压力,尤其是一些不顾自身实际和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趋势,继续盲目投资建设专业市场可能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四)制度创新与产业经营模式问题

专业市场和专业化产业区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一个地区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获得销售上的规模经济,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区整体的规模扩张、绩效提高和产业升级。一方面,企业和商户往往能敏锐觉察到产业区域集聚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专业市场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超越原来单一的综合性、集散型形态,在商品生产与市场分工不断细化的双重作用下,成为多个商品专业市场族群与产业族群的有机体。因此,有一个或者若干个具有活力和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作为支撑,是专业市场得以保持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趋势下,经营模式发生转变,专业市场一定也会受到影响,专业市场必须认真研究新的经营环境和要求,做好自身升级的规划设计。

专业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服务的深度

专业市场是与产业集群共同成长起来的。随着产业的聚集,众多工业品需要合适的销售通路与原材料供应,因此逐步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化发展须依托当地的专业市场,没有专业市场这一必要条件,很难形成有规模效益和竞争力的产业。如广东东莞虎门服装、浙江义乌小商品等。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各类产业发展面临挑战,甚至直接导致一些产业过早衰落。而专业市场随着自身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空间(网络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其实,产业集群的成熟表现为集聚区专业市场与企业集群之间的相互依存,表现为专业市场本身的现代化水平,一个现代化水平高的专业市场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业集群内部过度拥挤和过度竞争问题,并促进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专业市场必须提高对产业集群服务的深度和力度。

(二)专业市场的功能创新与模式转型

专业市场发展到目前阶段,无论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还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都亟待解决功能健全与模式创新问题。我国专业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营模式已渐渐脱离市场需要,因此,实现产业转型与专业市场模式创新同样重要。从全国范围综合来看,有三种趋势可以作为专业市场模式转型的参考:

第一,整合资源,以专业市场为核心培育现代商贸区,促进并带动产业集聚。专业市场当下必须要解决流通时间周期长、空间上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培育规模化、集团化应该是当前专业市场升级的主要方向。例如东莞虎门服装市场包括富民商业大厦、黄河时装城、大莹女装城、龙泉商业广场等23家服装服饰专业市场,另外还有虎门富民布料市场、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虎门富民皮料皮具市场、虎门国际服装机械城等11家配套产业。通过整合资源,改变了过去一直走“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不仅做大而且做强,不仅做多而且做精。

第二,展贸综合体。传统专业市场是经过多年建设积累下来的,旧有的专业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高档次经营场所和办公场所面积不足、停车难、物流配送与商业配套落后等问题。而新型商贸综合体强调展贸一体化,注重完善商业配套,如大规模停车场、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弊端。这方面可以借鉴义乌国际商贸城新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以及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功能配套齐全,是目前国内科技含量最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

第三,专业市场联盟。专业市场一方面面对的是所有权分散的摊位,另一方面专业市场的经营与产品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因此,专业市场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在区域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实行战略联盟。这种“类连锁”的经营模式运用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手段,改革传统专业市场经营模式和单一、分散的市场业态,推动市场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从而推动商业流通的现代化建设。这方面虽然没有成熟的案例,但部分市场已经开始逐步探索,如虎门大莹东方(国际)服装城联合全国服装商户,如重庆朝天门、湖南中南国际等全国各地市场,还与全国各地服装批发中心建立联系,为商城商家及产品寻求更多、更好的经销渠道,打通全国市场。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延伸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蓬勃,对传统专业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在电子商务向专业市场渗透的同时,专业市场也在向电子商务领域渗透。许多高层次专业市场,其产品展示、洽谈订单、价格形成、物流配送、旅游休闲、文化传播、产品创新、品牌培育等功能日益强化,有许多公司化经营的商户,已具备较好地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条件。因此,这类市场的交易功能借助电子商务模式将得到极大的创新、提升,甚至可能会发生革命性变化。

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对专业市场进行流程再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有效扩展市场辐射范围。网下有形市场与网上无形市场的结合,将大大突破专业市场传统辐射范围的地理空间和交易时间限制,使市场的触角由区域性向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延伸,从而为一些不具备良好区位条件的专业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良好条件,而国际化基础较好的专业市场可以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其次,借助电子商务交易,专业市场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再次,提高交易效率。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下,买方可以在纷繁复杂、规模庞大的商品信息里快速搜寻到所需商品,卖方可以变现实的坐商为虚拟的行商,主动寻找商品买家,从而更快速地达成交易。最后,能推动物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必须解决商品交割问题,即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地将货物送达目的地,这就要求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物流网络与之相配套。专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了联托运市场,具备了现代物流业的雏形,为构建发达的现代物流业配送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一个重要契点。

(四)专业市场升级转型的国际化视野

“走出去”是专业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专业市场战略升级的内在需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专业市场“走出去”不仅可以规避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商品贸易出口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风险,有助于专业市场的整体功能提升;而且可以优化市场经营主体结构,建立全球产业基地或销售网络,把握国际流行趋势。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利用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在国内外合作办展,能快速提升市场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专业市场由“内向国际化”向“外向国际化”转型升级。主要措施有:

1.“国际品牌”专业市场形象塑造与市场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品牌”专业市场的内涵是打造专业市场自身的品牌。国际品牌培育可以通过在权威媒体广告投放、召开推介会、参与全球知名展览会等形式提高专业市场知名度和认知度,让更多国内外客商认识中国的品牌专业市场。其次要提高专业市场美誉度,一方面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上要上档次,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一些公关活动,如赞助体育和公益事业。专业市场应积极探索引进名厂、名店、名牌进场交易,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商品为依托,增加优质产品进货率,从“质”上提升专业市场品牌形象和国际形象。

2.积极发展进口贸易与转口贸易。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中等收入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及市场规律,已进入进口商品消费逐步上升的时期。专业市场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实施适当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国外商品、国际经销商,特别是港澳台商家进入专业市场开展业务,为开展进口贸易、转口贸易提供平台。如义乌国际商贸城已经设立了“韩国馆”、“香港馆”等。因此,加快专业市场进口商品交易功能建设,按照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使专业市场成为转口贸易和国内进口商品集散地,从而实现专业市场从服务范围的内容上的转型升级。

3.积极构建国际配销网络,推动市场辐射范围全球化。在专业市场国际化进程中,专业市场应在国内外开办分市场,并逐步构建国际配销网络,实现专业市场与国内外市场直接接通,使人员、资金、信息、知识、交通等要素能自由地进入国际市场,有效克服广大中小企业无法逾越的现代商贸障碍。这种分销系统将使整个商业流通过程更加顺畅、便捷和高效,从而有效地增强专业市场的国内外辐射力,拓展市场辐射半径,从而形成资源的全面综合利用和调配优势。走出国门办专业市场,将打破西方学者专业市场已被发达工业体淘汰的成论,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专业市场国际化升级的步伐。

4.大力发展国际会展业,推动专业市场国际化。以会展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依托已有的专业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与市场、产业相关联的有特色的知名展会,培育更高一级业态—国际性大型展会,形成前有龙头、后有系列品牌展会为支撑、众多专业展会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促进专业市场的国际化与业态提升。

5.发展国际购物旅游,拓展市场国际化形式。购物旅游并不是新兴的概念,例如“国际购物天堂”的香港,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购物游客。借鉴它们的成功模式,结合专业市场自有特色开展国际购物旅游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选择。在宣传促销渠道上,可以有协办旅游商品博览会、参加各种国内外旅交会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促销,让购物旅游的知名度尽快地提升起来,成为专业市场“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祖强,应武波.电子商务发展促专业市场转型与升级.电子商务,2010(10)

2.邱伟年,唐秀娴.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3.朱培松.论地方政府在产业调整升级中的主导作用.湖北社会科学,2011(5)

4.刘欣文等.浅析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市场,2010(28)

5.张陆龙,赵芳洲.提升发展专业市场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绍兴日报,2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