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范例6篇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范文1

一、先秦儒家管理哲学的个案研究

对荀子管理哲学的研究,学者们进行的比较深入,有几篇硕博论文分别从不同研究方向进行了详尽阐述。于海舰《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沿着荀子的哲学观点,如“天人关系论”、“人性论”、“明分论”,来探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手段、管理的终极价值等问题。从“明于天人之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关系论突破了“天命论”的枷锁,使人成为管理的主体;“群居和一”的群观念,为管理设定了终极价值目标;“明分论”和“礼法论”为实现管理目的提供了合乎天人的管理方法论;“隆礼重法”的管理思想;从“以礼分施”的君道论等哲学观点谈起,把人的问题分析明白,而后向管理层面落实,详细探讨了“明分论”和“礼法论”在其管理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余森华的硕士论文《<荀子>的管理哲学特色研究》,从荀子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修身”思想与自我管理间的关系、“王霸”思想与公共治理的关系、荀子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关系四个方面,审视《荀子》思想的管理之“用”。阮艳的《荀子的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采用历史研究的办法,通过整理和分析《荀子》及相关哲学思想的研究资料,从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前提、管理组织、管理主体、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目标等五个方面对荀子的“化性起伪”、“明分使群”、“尽伦尽制”、“隆礼重法”、“求治去乱”等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另外,此文还将荀子的管理哲学思想与西方的X理论、马克思•韦伯的组织理论以及管理方法、管理目标等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和通融之处,阐释了荀子管理哲学思想之精华。

对于周易管理哲学的探讨,就所涉及问题而言,应该说比较全面,但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宏观而不具体,从外部即儒家研究《周易》管理思想,或者说用一般儒家的管理思想看《周易》经传管理思想,未深入到经传内部。黄新根的博士论文《<周易>管理哲学研究》在吸收前贤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周易》经传出发,通过解读《周易》卦象符号和文辞,全面系统地探讨《周易》经传的管理思想。把经传管理思想分开研究,指明《周易》管理思想是其固有的,与西方管理思想不同,有自己的特色。文章客观理性地分析了经传管理思想的优与劣,提出真正建立《周易》管理学必须扬长避短,融合中西管理思想。黄宝先《<周易>的管理哲学》一文,从其管理体制———科层制出发,从“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论、“阴阳之道”的管理决策论、“变易协调”的管理方法论、“民为邦本”的管理主体论几个层面论述了其管理哲学。他认为,科层制管理思想是《周易》管理哲学思想的精华,只是思想太超前,没有适宜生存的环境和土壤难以推广。张耀天的《周易管理思想初探》一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趋势,从“道器不离的形而上学论”、“以和为贵的管理目的论”、“大道至简的管理方法论”及“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论”几个方面阐述周易管理思想,并理顺了周易管理哲学的基本体系。许尔忠《<周易>的管理哲学智慧》一文,从整体性管理思维、进取性的管理理念和变易性的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其管理哲学思想,认为这些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管理思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形成,还给现代管理许多重要启示和直接浸润。对《中庸》及其思想的研究,多与儒家管理思想或是孔子管理思想融为一体。黎红雷的《“中庸”本义及其管理哲学价值》一文,认为中庸一词有“中正、中和、时中、用中、平常、不变、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动态平衡”[4]等多重丰富内涵,同时蕴涵着“正—反—中”的中庸辩证法。把中庸辩证法运用到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人”、“正己与正人”、“修己与容人”、“行己与安人”的辩证关系,便形成“立己立人”的中庸领导智慧;正确处理“王霸杂之”、“恩威并施”、“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辩证关系,便是“德法兼济”的中庸管理智慧;正确处理“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义利合一”的辩证关系,便是“义以生利”的中庸经营智慧。以此说明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人类社会管理活动的重要价值。严金梅、胡春蕾《中庸之道与现代管理》一文认为过犹不及与适度原则、和而不同与原则性和灵活性、“时中”与“权”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庸思想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同时他也认为,中庸在管理中存在很大局限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使用。

二、先秦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问题和核心概念研究

对核心问题“仁”的研究几乎没有独立成篇的论文,大都与儒家其他管理思想融为一体,这里不再单独陈述。对“义利观”与儒家管理哲学及现代管理的研究比较深入,不同思想家的义利观都得到了归纳和发掘,研究深度也不断加强。李朝秀的硕士论文《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探微》从义利观的社会背景、理论来源入手,详细阐释其内涵、特点、儒家不同观点的共性与差别,并论述了其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认为,利和义是分层次的,达到“义”之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不同的。高晓红的《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一文认为将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归纳为:重义兼利、重义尚利、先公后私和先天下之公利。叶世昌《儒家义利观和现代企业管理》认为正统儒家的义利观可以“义以生利”和“何必曰利”[5]八个字为代表,其反映了贵义贱利思想。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具有相对性,要进行具体分析。对“人性论”的研究也较为深入,黎红雷《先秦儒家人性论的管理学意义》一文,从现代管理角度,重新审视先秦儒家的人性理论,论述了先秦儒家“性善论”、“性恶论”、“人性可塑论”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异曲同工之处。文章认为,强调塑造人性以实施管理,正是先秦儒家人性理论的独特之处。易想和等人撰写的《何为人性?如何人性?———儒家人性论的管理意蕴及当代价值》一文,从儒家人性论的演变历程及哲学根源、管理意蕴及伦理困境、现代价值及伦理向度三个方面论述了管理中人性的重要性。认为其管理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安人三个方面,现代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向度。对“道治”与管理哲学的研究,张贵明《论“道治”管理哲学与C管理模式》一文认为,道治是对德治和法治的统合与超越,因其建立在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之上,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本管理思想,而成为科学管理基础之上人本管理———C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哲学智慧。

三、儒家管理哲学的意义与当代价值研究

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一文,从“安人”、“教化”、“修己”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文章认为,儒家管理的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以道德教化为导向,以正人正己为途径”,对于现代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李玲等人撰写的《管理哲学视野下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梳理了儒家“仁”学思想、中庸之道、“德主刑辅”、“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具体阐释了在管理哲学视野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与现代管理的人本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和崇尚人本价值的理念;“中庸之道”倡导管理者道德修身,在管理中感悟和把握平衡的艺术,揭示了管理依循的途径及追求的终极境界;现代管理中“正人先正己”的原则传承于“德主刑辅”的管理理念,体现了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儒家“义利观”蕴含着义与利两种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它鞭策着管理者见利思义,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警示自身。

四、先秦儒家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哲学的比较研究

成中英的《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一书,认为西方的管理哲学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的管理哲学是以伦理为基础的,而中国哲学核心价值的来源是儒家。他指出中国管理哲学是具有一种现代性,融合希腊、西方的精髓在其中的,具有一种高度的知识性与伦理性、现实性与理想,实现和谐自由和正义的标准。书中倡导动态和辩证管理,是综合创新中国管理哲学的奠基之作。它运用逻辑分析与本体诠释方法重建中国哲学,开创了当代中国哲学与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新蹊径。在论文方面,高志鹏的《浅谈中西方管理哲学的异同》、马鸿飞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的整合》两文,以基本相同的框架结构分述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西方管理哲学基本特点及最新发展趋势,均认为中西管理哲学应逐步实现共通及融合,以利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外教育;高校教育;指导作用

“思想教育”相关概念是由现代的人创造出来的,但究其内涵本身却是抹不掉传统文化的身影。“思想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活动,是同人类社会相始相终的。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之一,历经漫长的五千年创造出了让世人惊叹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在道德教化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思想文化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的古典传统教育文化。如今的我们不要以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要认真发掘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在前人优秀成果基础上把教育管理更进一步向前推进。

1中国传统的思想教育

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是统治者为了从本阶级出发管束他人思想而推崇的一种“思想教育”,维护自身利益,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细看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是多种多样,而且是相当有效果,细致地体现在以下方方面面。

1.1通过建立相关机构,对民众进行基本教育

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具影响的首推中国儒家文化。儒家对道德极为推崇,不仅是在中央地区而且远至地方小市,儒家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并大都承受着教育功能,并且建造了很多机构。如中央礼部、地方“三老”。如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正统思想,主导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们得到了广泛的教育,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对如今的我们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社会道德意识、与人处事和善、谦逊礼让等等性格特征中体现着儒家的思想文化。

1.2制定相关思想教育系统,规范民众思想意识

统治阶级为了控制广大民众的思想,达到统治的目的,总会出台一些相关思想理念,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目标。在有关利和义的关系上,儒家提倡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等传统思想,在大体上体现“义”的家政,极其反对功利主义价值观。儒家体现出来的思想理念与西方拜金主义思想截然相反,功与利之间有着本的区别。然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把功与利隔离起来,不是那种反功利主义,儒家提倡重义而不是绝对地轻利,并不否认利和义可以统一、平衡但并不否认义和利可以统一、平衡。

1.3利用“乡约”的道德教育形式,从而实现群众互教互助

“乡约”作为我国古代特别存在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起先是北宋民间自定的行为道德,民众之间互相教化的地方教育模式,到了清朝就已经发展成了中央道德教化制度。“乡约”主要以“以孝为本”、“以和为贵”的道德理念为主,宣扬尊老爱幼,谦和礼让等社会良好风气。儒家“刚健观”,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一种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克服自然困境、抵御外侵的精神力量源泉,推动我们不断向前发展、积极进步,也是我们民族特色伟大标志之一。

1.4结合“大化”与“自化”,形成社会教化模式

“大化”是相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教育而言的,运用道德教育和综合治理,过滤掉社会上伤风败俗思想理念,弃恶扬善。“自化”是相对个人思想道德意识而言,指经受思想和行为上净化,使个人提升自身素质,提升道德境界,到达圣贤境界远离鄙夷小人行为。“贵和”是一种由多种道德因素之间和谐、统一共同构成的思想理念,在协调社会生活中种种利益关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善,就要求个人与集团、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协调发展。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状

2.1高校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

当前,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存在。作为传统文化浓厚的华人高校学生与文化背景相差具体的西方高校学生在思想教育表现上有巨大的差别。然而这种特点体现出了高校学生在成长中的时代特性,可以总结成“浮躁”“个性”“自我”;处在多元现代化时代,物质已经不能完完全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在精神需求上越来越强烈,但是这样也并没有阻碍社会文明的前进。我们从社会的高度来看时代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这就给高校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我们要求学生服从高校,而这种教育形式也是由高校创造出来的,并不知道高校有没有从时代的发展状况来了解学生更有主观认识能力的特点,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极大可能会失败甚至引起冲突。高校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去处理好这样的问题。

2.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载体依赖严重

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之中,物质文明带来的人们思想出现巨大的变化,社会功能复杂化、主体多元化。然而,在我国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管理机构。国家教育部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司,而下属对口单位并不明确。由政府来主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学校这一个平台,学校也必须成为广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首要平台。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改变,对于高校内部思想教育管理的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作出贡献。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使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然而,高校却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载体,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就要从高校出发。重视学生主体需求,并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配合。于是,学校只有与学生家长共同努力,才能更好适应思想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尊重学生主体需要上下功夫。重视学生主体诉求,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上而下强制性教育。可以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发现学生特性,结合学生特而性进行的教育管理。

3高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建议

3.1立足实际,设置相关管理体制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思想教育体制。高校应在学生具体特点基础上,从高校校园文化实际条件和特点出发,在把握好思想教育体制运行的规则下,结合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提升教育管理这素质和人员结构、高校学生时代特性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和学生主体结合起来,逐步创造出一套完美的运行系统,创建各部门很好地协调一致的机构,改变“皮变肉不变”的情况,提升办事效率,形成长期教育机制。提高校园思想教育管理水平,就要从加强实施教育管理制度着手。运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运行,充分发挥管理者能力。很久以来,人们对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水平的愿望依然强烈,然而把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改变,就要结合实际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3.2以人为本,创建高素质管理者

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本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也就是以人为本,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又得依赖学生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形成健全学生个体为基本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提高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率,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模式,达到人们对教育管理所期待的水平。提升管理队伍素质,加强管理者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到达有职业化管理水平的标准。使其具有“道德能力之实”,以明“政事之本”,“道德之归”,“采取措施提高工作干部队伍的素质,为了作好管理和教育工作,应建设好一支识大体、顾大局、懂教育、会管理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

3.3坚持科学管理的方法,吸取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先进经验

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开展多种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寻找对学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管理方法,消除管理教育中的随意性,提高管理效率。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完美地实施,需要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上面的不足。所以,怎样建立一套完好的教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其中思想教育方面的文化数不胜数,“与人为善”、“舍利取义”、“谦让有礼”,“一个人做到诚实守同时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个人品德,懂得宽恕之,才真正有可能达到厚德载物的境界。”等等都是著名的思想道德文化,并且每朝每代都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管理机构,都是惊天我们所能借鉴的。美国的思想教育体制就,讲求实践与课程想结合的方法。所以,古今中外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都可以结合现实高校学生特点,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总之,我们科学地运用相关法规,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努力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把我无人有、我有人优、我优人多等古今中外有效方法拿来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王莉萍,王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

[2]王学风.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比较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3]孙其昂.思想政治骄傲与[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4]于饮波.中国德育思想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范文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富含非常深刻的管理理念,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儒家思想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仁”、“和”、“义”、“诚”和“中庸”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价值

一、引言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几千年来被数代中国人所传承、发展,并对中国文明、文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儒学作为治国安邦之道,实际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企业管理方向所契合的管理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何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相关的理论原则,合理有效的运用于现代企业中,将不但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的代表有“孔孟学说”,“两汉儒学”等。孔子提出以“仁”修身,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基础上提出“性善”论,推行“仁政”。与孔孟的学说相比,荀子主张强调“性本恶”、“礼法并施”,其理论则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两汉儒学提出了以礼义治国的主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进一步将儒家思想发展成熟。最终,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从而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有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并称其为“现代新儒家思想”。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

1.“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核心“仁”作为五常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儒家思想的许多经典著作中对“仁”的解释虽然不甚相同,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爱人”。《论语·颜渊》中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可以说,儒家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强调一个理念——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便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塑造一种氛围、打造传播一种理念,是的组织内的人员思想及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也有人称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为“东方式管理”。方太总裁茅忠群对方太施行的便是儒家文化管理模式,茅忠群认为,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一定是可以管理企业的。他要求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时时为顾客着想,事事替下属着想,方方面面替相关方着想,如此以来,这些人也一定会反过来设身处地的替公司着想,力争创造更大的业绩及成绩回报公司,使大家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局面。员工的个人发展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部分,要把员工的成长放在与企业发展一样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员工的人格尊重、生活关爱和能力培养,用真情打动员工管理员工,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用仁爱的精神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管理氛围。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员工真实的想法、需求和愿望,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需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领导和员工互为彼此,互相关心和体谅,企业在这种氛围中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2.“以和为贵”——企业旺盛的法宝《论语》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为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精神。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即“人和”,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安定和谐、团结协作。“和”在组织中表现为动态的和谐,是企业伦理道德一种理想境界的反映,是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和”不但崇尚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又体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和谐融洽,那么全体员工的团队凝聚力便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的局面。当今许多知名的大型企业非常注重团队意识,这些企业平时十分注重团队建设,提倡并实行团队领导与员工的有效沟通。组织企业员工参加拓展训练,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集体活动,增强企业与员工的亲密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员工也能够更理性、更全面的对管理者提出自己的真切意见,达到“共同管理”、“和气生财”“共赢发展”。

3.“见利思义”——企业发展的保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谋道而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义”是指道德规范,“利”是指“经济利益”,孔子主张,要“见利思义”、“以义统利”,即“义先利后”。儒家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面,要求将义放在首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孟子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儒家思想重义是毋庸置疑的。对企业内部来说,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求“利”,即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从道理本身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唯利是图”而损人利己,是为“不义”,并且最终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长期利益,甚至会葬送企业的大好前程。因此,企业管理中应当坚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原则,将经营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反对“利”。儒家思想中对于富与贵从来不反对,因孔孟都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儒家思想反对的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诚实守信”——企业生存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有云:“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可也”。孟子则把“信”视为儒家基本伦理规范之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也”。诚信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被视为立身立政之本和进德修业之本,因此,诚信的伦理价值一直以来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诚实守信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诚信缺失问题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发展,但却因为一朝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三鹿奶粉”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可见,只有诚实守信,重约守信,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增值企业的无形资产,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中庸之道”——企业管理的精髓“中庸”一词始见於孔子《论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主张“取中贵和”,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由此可见,孔子的中庸观它源于道德生活中的理论思维,包含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它主张要“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这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主张公平、合理、最优。将“中庸”之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意味着要重科学、讲规则。在团队建设、人际关系、客户关系中要讲究中庸的艺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经营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用道理去套,用理性去解决,经常是行不通的。其次,还要注意说话办事收放自如,进退有节,凡事应把握分寸,留有一定的余地,才能牢牢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辩证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使企业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四、结语在风起云涌的商业巨潮中,企业要赢得战略上的优势,占领文化制高点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就要在管理中赋予其时代的文化新内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促进现代企业能够更加健康、长远、蓬勃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值得现代企业不断学习和继承发扬,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丽环.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

[2]梁梦,毓洁.试论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5]张秀丽.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价值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姚瑶.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2013(09).

[7]骆承烈.儒家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华纸业,2010(09).

[8]闫学军.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价值判断与本质规定及其现代价值[J].商场现代化,2013(07).

[9]孙琪.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1).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范文4

现代企业的管理与中国诸子思想中的战略谋划理念有相通的地方,因此有效的企业管理可与诸子的战略思想对接,即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可借鉴古代先贤的治国方略和思想。我们向西方学习现代管理,而国外却向中国古代取经,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并运用到企业的现代管理之中。由此可见,诸子学说对企业管理有现代价值。

企业管理是企业的经营之道,是企业的文化哲学。哲学大道无形,能够在公司管理之上,也能够融在公司管理之中。哲学可以让公司高层管理者看到和想到常人看不到和想不到的东西。因为真正的企业家不同于常人,所以企业家必要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文化哲学最辉煌的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而这一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国学的诸子名篇的教学中领悟管理艺术与人生之道,并将其渗透给学生,给学生以思想和智慧的启迪,使他们走向职场前懂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具备儒、道、法家管理方法,构筑仁、义、礼、智、信文化内涵,因此,高职诸子教学以现代企业管理为切入点,使高职学生有所受益并学以致用。

首先,在国学教育中要传承先秦诸子以人为本核心思想价值观。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子百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价值。

从企业高层来讲,以人为本,主要在中、高层管理者,不但是领导艺术,而且在行为规范,道德等方面都应是表率。领导要关心人,具有人性化管理,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能够与员工进行很好的纵向沟通,让员工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使管理具有人情味。企业经营发展的精彩,就源自于企业家的性格。正是由于企业家具有坚毅的性格,能够从失败走向成功,无论遇到何种压力、挫折,都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关键就是他们具备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理念,能够在团队中达成共同愿景。

从管理方式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首推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优秀的思想,很值得企业管理人员学习,打造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必须研究管理艺术,对员工对下属真诚关爱,以对亲人、朋友的情怀指导与帮助,不能粗暴行事,也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完全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建立新型的上下级关系,儒家就非常重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艺术的真谛并非塑造人性,改造人性,而是顺应人性,这同样是一门科学。

从企业文化来讲,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文化必须有效地提升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视野开阔和境界高远,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愉快地接受工作挑战,具有主人翁的姿态和迎难而上的精神,能够主动克服困难,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员工在工作中找到不断进步与提升、成熟与快乐的感觉,只有这样建构人际关系,才能创造出好的效益,才能体现出人格的真、善、美。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即将走向企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在学校就应树立这样的思想和观念,适应企业文化,为自己学习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

其次,在国学教育中要传承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管理艺术。

有人认为:管理企业要道家法家儒家并用,先以法家思想奠定企业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企业,最后达到道家无为而治的境界。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也就是说在企业内确立并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后,企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此,企业家需要以仁义管理企业。此时除依法管理外,就要运用儒家思想。当企业步入稳定发展时期时,企业家可以运用道家思想。道家推崇无为而治,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运用到管理员工身上,也可以运用到管理企业上。道家的哲学内涵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具有强大的韧性。因此,当企业已经处于稳定发展期,企业家要从大处着眼,更多的是筹划企业的未来道路。管理思想:少私寡欲对物要减法,对德要加法。企业家应该保持一颗平凡心,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可以归纳为:

一、体悟法家的管理艺术,以法制规范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企业只有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才能统一员工的行动。人人明确各自的责任,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分配方案。所以,在企业管理中,以情管人与以法管人必须互补,企业需要引入现代管理制度中的法治。

中国古代法家是提倡以法治国系统学说,阐述其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可以看出,法家提出的道是管理的本观,治强是管理的目标观,法 是管理的行为观,势是管理的组织观,术是管理的控制观等等。这些管理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行之有效地进行管理,一定能达到有效管理,也就是说企业管理需要一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体悟儒家的管理艺术,以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积极工作态度

众所周知,儒家与道家恰好相反,提倡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这对培养人们的进取精神是大有益处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鼓励人们积极努力,树立坚定的目标,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儒家提倡诗、书、礼、乐等级和规范,在当时是维护有序制度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有必要服从上级指挥,并接受管理和监督。如果不遵纪守法,不按制度运作,就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则必将不被企业所接纳。

儒家的经典中庸,这是做人做事之道,做人要做得得体,做事要遵循规律。员工要正确认识自己,并要如实地评估自己的实力,制订自己职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自身的理想。企业必须遵循和顺应市场发展规律,量力而为,以求稳步发展,一步一个台阶地前行。

三、体悟道家管理艺术,以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宽容自律胸怀

道家的出世精神:胸襟开阔,不为名利,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这在生活中成为一种智慧。福为祸所伏,祸为福所倚。老子的辩证法,得到黑格尔的称赞,在现代生活中,也是有一定哲理的。

道家的无为思想给人们的启示:领导者不要事事干预过问,统得过死。领导者要无为首先要在企业里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领导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做到为而不争。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通过下属有为体现自己的无为。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下级可为。领导者应有功不居,下级可为。

道家也有不足的一面,如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因为裹足不前。所以,企业管理还需要有所创新,循序渐进有所发展。但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万事万物都有个度,对创新的追求不应该过头,要按着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瞎折腾,损耗企业的内力,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建立企业文化底蕴。同时要与人交流与合作,企业要走向世界。

四、体悟墨家思想理论,以兼爱天下培养学生追求 共赢目标

墨家学派作为先秦的显学,曾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墨子的学说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兼爱作为其他主张的基础,使墨子的思想观点都具有其独创性。墨子以平等为基础的兼爱,在当时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想提倡废除一切阶级或阶层差别。

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值得人们回想,或多或少的对调和社会矛盾,缓解冲突具有其积极意义。墨子在《修身》阐述了君子立身处世要注意修养,言行合一,才能成为天下百姓的表率。坚决摒弃依靠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而建立功名的行为。指出君子之道,即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从内心深处生发善念善行,并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不改变对于善行的永恒追求。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思想理论,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兼相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爱,是建立平等关系的基础,是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交相利就要把握一定的规则,在和谐共处的前提下,使合作伙伴实现共赢。所以说 而交相利正是体现了我国建设和经济生活中的共同富裕、共赢。企业像一个家庭,要发展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团结的氛围,大家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并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融入团队,才能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共创企业效益。还有一句古语,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舍才有得,舍小利才能取大利。企业只有把责、权、利分配清楚而且落实到位,不患寡而患不均,企业与员工才能利益共享、实现双赢。

有人说: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各有特色,要建立现代化中国式管理,必须采择各家的精华,融汇贯通。唯有建立系统并能运作的现代化中国式管理,我们的企业才能在 21 世纪自由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在高职国学教育中,把诸子的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使学生深受其影响,对培养现代企业管理艺术大有作用。

再次,在国学教育中要传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文化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博士李海彬说: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企业家学会使用儒家的仁义理智信的思想。

仁指的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是一个公司的灵魂。目前,由于生活压力的加大,很多员工会产生浮躁心理,造成员工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企业具备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公司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会逐步影响到每一位员工。

义指的是企业的责任以及一个公司的管理团队的稳定性。一个公司要讲究义,体现在公司员工的身上,如是否团结一心,企业家是否真正为员工的利益考虑,这将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所以义可以看作是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精神。许多企业家创业成功,主要是来自于他打造了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比方马云创业时的团队依然与他一起奋斗,这就是他能不断进取的源泉。

礼指的是企业的治理结构。有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能够及时反馈和处理公司的董事及高管人员是否违反股东的意见、信息披露是否公正及时等,以礼治企是很值得提倡的。

智指的是企业家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企业的投资理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前途。当企业选定的一种经营模式一旦形成,企业就有了固定的理念和风格。所有员工就要有适应这种企业文化的观念,构筑自己的企业文化内涵。能洞察人的善恶与贤愚,能分别人的是非与正误,这就是智的表现。

信意味着诚信和信任。做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人心,赢得市场,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提醒人们在作出承诺前,必须考虑承诺的正义性、合理性以及后果。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诚信被列为首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诚信是大多数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企业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这是衡量一个员工的最起码的标准,强调诚信是现代企业立足的根本,具有使企业存亡的作用。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范文5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大约形成于秦汉时期。早先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比如体现管理者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以《老子》为代表;体现管理者在人事及组织等方面战略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体现管理者统御谋略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体现管理者处理人际关系谋略思想以《论语》等儒家学说为代表;体现管理者以法治家时效管理思想的《红楼梦》。

从宏观讲,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管理国家和治理民生两大层面。管理国家需要包括管理国家的行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治理民生是指具备按照不同层面对包括农业、手工业、市场经营生产以及选拔、任用、监督、奖励等方面的管理学问,这些管理学问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最早是由深得齐桓公重用的政治家管仲提出,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治国的目的。《管子・牧民》中提出了“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看成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只有“仓廪实”庶民才能“知礼节”,才能教化人民,使人们遵守礼法,才能达到巩固国家统治。要想修法立度,首先必须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只有解决了百姓的衣食问题,才能谈得上“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并且说这是“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把按照客观实际规律满足人的欲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层面认知。儒家集大成者荀况也曾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强调有效利用天时地利,为治理国家服务。还提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的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这种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的关系的强调,全部都体现了以人为核心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示范管理思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管子在论法时说:“不法法则事无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不审也,审而不行则赏罚轻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正人先正己,这是自古以来,它都成为为官或长者,都应当具有的品德。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示范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中庸》里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这些都是强调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正己”和“正人”就管理的角度而言,这是双向的约束,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正人必先正己”,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努力在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状态下,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得到教化。在强调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同时,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以“修己”作为起点,达到“安人”的目标,不能“修己”也就谈不到“安人”,不能“安人”,也就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也才能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管理思想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明确人类社会应该遵守自然和社会的“道”,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一致。关于“天人合一”汉朝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系辞传》里也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之所以能“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是因为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内经・素问》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是一种整体观,将管理思想、管理要素渗透整个过程,力求实现社会与自然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使社会成为统一而有序构成。

“天人合一”的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在协调、和谐、稳定的目标下,在生产管理和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正如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论语》中孔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说:“能够无为而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是如何做的呢?恭敬如一,合于大道,中庸处事,正确无误,尽到自己职责,如此而已。”《道德经》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唐末五代高道,道门领袖,著名文人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由此可见,这里所说的无为,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的“天人合一”观,是顺“天时、地性、人心”的管理思想。

就今天而言,我们充分重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学习和汲取儒家“和为贵”的 管理思想,汲取和学习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加强国家管理,解决民生问题、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范文6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

(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避免存在隔阂。同时,墨子认为利益的损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达到兼爱的目的,实现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2、贵义。在《墨子.贵义》一文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其实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认为义便是利,这里所指的“利”并非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的基础是“崇法”,提倡“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性本质论,并提倡法治。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认为“法”、“势”、“术”三者相辅相成。“法”是指规章制度,“势”是指职位权力,而“术”则是指监督考核等。由定义可知,法是三者的中心,是势和术存在的前提条件。

(六)兵家的管理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思想非常盛行,可以用空前绝后形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子。孙子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是一部蕴含丰富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著作。该书开篇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理念,该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都为现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架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管理思想,也不同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它有其独特的构架。

(一)天时、地利、人和

天和地,反映了组织的外部环境。孙子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曾指出:“知天知地,胜乃无穷。”由此可知,正确判断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在天、地、人三者当中是最为关键的。荀子认为:“爱民而安,好士为荣,两者无一焉而亡。”③这正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修身、齐家、治国

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的高低与组织的大小程正相关关系,中国古代“修身治平”理论认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管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知识素养,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必须“三省吾身”努力规避诱惑,克服自身缺点,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方可促进组织的成长。

(三)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中国传统文化大多主张重义轻利,也有利义并举者。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以“义”、“利”作对比的例子记载在《国语.晋语一》中,晋献公准备废长立幼,大臣丕郑用义利观对晋献公进行劝说:“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民之有君,以治其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④《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也有人提出:“财需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以上的义利观都表明了义利并举可以实现国富民强。⑤

三、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依然可以解决很多对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树立正确的协调观,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本位意识。其次,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明确各自的职责,确立员工各司其职的工作思想。最后,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

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的启示

管子“自利”的人性观和“诚信获益”原则给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自利”不仅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这样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为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提供借鉴,专业化分工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更有利于进行企业绩效的评价。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注解:

① 王泽民.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甘肃日报,2010.

② 张增强,张超逸.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③ 闫红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市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