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著作范例6篇

道家经典著作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1

【论文摘要】 目的中国文化经历四五千年的浓缩,成为世界文化的精髓。而经是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阅读经典不仅能够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境界,而且能够增强文学品味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今英语盛行的时代,更加深入的研究经典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大学是囊括经典,网络众学说之学府也。因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浓缩。阅读经典不但使你视野开阔,获得启发,而且使你思想进步。

什么是经了?谈到经,大家可能只会想起《金刚经》,《六祖坛经》,《波罗密心经》等大量的佛教经文。这是对经的狭义理解,经是某一领域的浓缩,是对某一领域的概括,是由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总结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叫经,经是某一领域的鼻祖或始祖的著作。后人对他作品的论述,解说或补充只能称为论,他们也只能叫亚圣。

我们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纷纷成立。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他的著作叫《道德经》;墨家始祖墨子的著作是《墨经》;大家会反问道儒家始祖孔子的著作《论语》和兵家始祖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怎么都不称经啊?这可能与他们谦逊有关,但是后人还是将他们的著作并入经。四书五经不是有论语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鬼谷子》《李卫公答唐太宗》《尉廖子兵法》等不是合称为武经七书吗?还是经啊!

再看,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开创我国诗歌先河。第一部神话是《山海经》;第一部中医著作是《黄帝内经》;此外中医研究者将《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金匮要略》合称中医四大经典。首部中药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中国的首部八卦算命著作是《周易》,也叫《易经》;《三字经》是我国的启蒙教育著作;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此外我国还有《孝经》,《十三经》,《太玄经》等,他们有的虽然不是始祖写的,但是他们将这一思想领域浓缩概括,集这一领域之大成。因此,世界上的科学家、专家都一致认为,世人要在21世纪活的更轻松,就必须回到孔子时代。

看看世界几大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它的经文。被基督教教徒奉为金科玉律的是《圣经》,而伊斯兰教浓缩在《古兰经》里面,此外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唐代皇帝为读真经,特派使者去印度取真经。中国人将这些书翻译过来用“经”是很恰当的。

李白的《侠客行》有:纵使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我这个社会恰好相反,应该更多的人去钻研经,这些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1】刘力红    思考中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海宸.    对话经典  (j)科学与文化   2009  (02)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世界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通过阅读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趣,积累文化,不断增大词汇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又是理解力的基础,所以阅读经典著作有利于青少年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基础。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4],从而又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一个读书的民族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阅读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强大最持久最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如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的精神、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本民族文化被摧毁或消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灭亡。犹如曾经创造出辉煌文明古老的玛雅民族一样,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人们不会将他们等同于古老的玛雅民族一样了,因为现在他们的民族随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式微。一个民族一旦抛弃了自己在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本民族经典著作,就将会失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青少年学生在课外阅读传统经典著作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学生们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忠诚、勇敢、友谊、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课余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不管是从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青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记忆最佳的黄金时期,若能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著作,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典籍,以滋养心灵、拓展视野、启迪心智、教养人品。利用课本范例.激发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著作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才会将家长的要求、老师的要求———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新课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年级选编了一些古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小学生可以学古文,让小学生阅读古文先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情绪,经典著作诵读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多背、反复接触,让学生觉得古文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可触可摸的,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缩短这些经典文学与孩子们在心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距离,让孩子们学习起来不会感到生疏,能与身边的事情相联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走进文化经典著作中来。通过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思维发展,滋养思想情感,提高品位修养,从而让孩子们觉得生命更有价值、生存更有活力,学习、生活更充满快乐,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是从精神上给学生们补充了更加丰富的“营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著作奠基可以激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知识的向往,如此必定会有益于造就德才兼备的贤士,襟怀天下的大器,以达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目标[5]。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学校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外,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心理特点,在学校、班级中积极创设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利于学生“自主感悟经典著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一步激发提高他们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与能力。举办系列文化经典著作阅读竞赛活动。如唱红歌、读经典、诵诗歌、讲故事比赛等。在比赛中让学生找到更多读书的乐趣,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智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乐于其中,让学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经典文化天地,产生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经典著作的反复影响自觉转化为言行的规范、文明、得体、优雅,达到心态的从容愉悦,理想的高深远大.我国经典、诗歌、故事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诵诗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们在诗歌、经典、故事中感受传统民族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欣赏,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食粮。以活动为载体,既有利于铭记经典著作的精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感受那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愿望,从内容上适合他们的“胃口”。让学生们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在我们的教学中,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都来重视经典著作阅读吧!

(一)深化红歌传唱进校园活动

学校广泛开展“唱红歌让我更快乐、红歌伴我共成长,”同学们通过唱革命歌曲,对峥嵘岁月的回顾,对幸福生活的珍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唱出了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和诚挚的祝愿,也唱出了新时代学生昂扬向上、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学经典著作,深入推进诵读活动

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著作的诵读,让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浸淫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著作同行。开展文化经典著作诵读课堂,举办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比赛。教育部门要组织各中小学校,依托《读点经典》小学版和中学版,结合课堂古典文学内容,利用早读、晚读、班会、自习、少先队活动等组织学生诵读文化经典著作,每学期要分班级、年级、学校等集中组织开展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比赛活动,在学校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经典著作阅读热潮,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的文化经典著阅读热情,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还能不断地积累了语言,锻炼了口才,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突效果,扎实开展讲故事活动

以讲故事诱发兴趣,大力推进故事进校园、教育部门要要求学校广泛开展课堂故事会、讲故事比赛等故事进校园活动,每学期中学校开展不少于1次讲故事比赛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成长中的亲身经历,结合所学的知识和身边的真实事迹,畅谈对历史故事的体会和感想;对新时代英雄的理解,可以围绕自己所看到的电影和书籍,抒发感情,讴歌长征的丰功伟绩;可以借助长征中的历史故事等内容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把孩子带进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里,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展现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美德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3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向和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结晶。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其创始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极为详尽的材料,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用工人运动的实践加以检验,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典著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阐明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宗旨、基本原则、组织要求和奋斗目标,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导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必须将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同研读著作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积极倡导学习,而且自身也都是学习的典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地继承既有思想成果、注重向实践学习、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放眼世界、关注全人类的胸怀,对于克服形式主义、科学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都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阅读经典著作,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训练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从中体会到经典作家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进而使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得到提升。

当前党内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读

对经典著作的错误认识。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些党员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现了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经典著作“无用论”;二是经典著作“过时论”。这些观点出现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时代变化了,马列不管用了。实际上,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事实一再表明,不懂得马列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就不懂得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不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精神实质。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本身就折射出一些人思想上的庸俗化和功利化倾向。

不管是“无用论”还是“过时论”,其本质都是否定经典著作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观点的出现,暴露出当前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也突显了加强经典著作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我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更应将经典著作的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

对经典著作的错误学法。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缺乏正确认识,一些党员在学习上抓得不紧、沉不下去,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嫌麻烦,不愿花时间读原著。他们往往满足于从领导讲话和文件中记几个时髦概念、背几段精彩词句,或现炒现卖,或装点门面。这既是学风不正,也是学习方法不对头。虽然他们对科学发展观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停留于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背诵一些“名言警句”代替深入学习,以看辅助材料来代替读原著,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落到实处

要清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错误认识,真正将经典著作的学习落到实处,必须从澄清思想、加深认识、端正态度入手。在思想认识上,对待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要真正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必须联系历史理解经典著作,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生命力,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在具体实践中,要营造党内的学习气氛,提高全党的理论素质,学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这需要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

关于学习经典著作的方法,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原原本本读原著。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待经典原著必须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任意曲解。任何科学理论特别是创新理论,其原创性内容,包括立场、观点、方法,实质、精髓、体系,以及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都集中凝结在创立者的原著中,原著是学习研究科学理论的第一手资料。一个多世纪以前,恩格斯在给德国《社会主义月刊》的青年编辑布洛赫的一封信中谈到学习唯物史观时说:“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

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舍得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读理论著作,一般比较枯燥,没有一股钻劲不行。现在,各项工作任务都很重,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少一些交际应酬和吃喝玩乐,多一些时间看书学习。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深入学、系统学、持久学,发扬好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提升理论学习的新境界。

结合基本原理理解现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才有强大生命力。因此,要将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的重要著作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进而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学习经典,应该体现“要精要管用”的精神,不要死抠书本,而是要着重领会经典的精髓和基本原理,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学习经典,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与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经典,要以世界眼光把握“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形势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学习经典,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4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应对大学生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怀疑与困惑,如何教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思考和探究相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大学生群体所最为关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解释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而其中所蕴涵的基本方法,则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本领”。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经典著作所体现出的对真理和价值不懈追求的胆识和气度,也是大学生群体从“经典”中可以学习到和感悟到的。因此,在遵循“原理”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源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最终将教学成果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源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最本质的内在契合性体现。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源在“原理”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回归经典,返本开新,在“以学生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将经典著作资源与“原理”课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有益尝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原理”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性存在。第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主题模块式文献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献是经典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依据“原理”课教学的内容、目标和特点,可采取主题模块式文献选择方法。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文献,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示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文献,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指导青年学生成长的文献,如《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主体特点加以筛选,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提高“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学生主体型教学尝试。经典著作的研读与教学要在尊重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可通过开展经典著作诵读会,以诵读经典语句为主体,再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意与情感。组织经典著作学习研讨会,以精读为基础,开展思想感悟交流活动,重点在于结合自身实际领悟经典理论的当代解释力。或通过经典著作演示会,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以汇报讲解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主体型”教学过程中,自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知识向信仰的转化。第三,在教学效果考核上建构互动式评价体系。为切实激励学生学习经典,教师研读经典,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尤其重要。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5

【关键词】诵读经典;青少年;文化气质;教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英国一位教育家曾提出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接触莎士比亚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果;美国的有识之士也提出“关闭电视机,安静一小时”以“造就能读会写一代”的建议;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发起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之所以要诵读经典,正如赫钦斯所说:“经典著作乃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作品。例如,苏格拉底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同样紧迫;读牛顿的《原理》,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在活动。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

具体而言,以下四点是语文学习中诵读经典最直接的意义。

一、传承民族文化,秉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是创造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力量,是一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一个民族一旦抛弃了自己在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经典,就会失去最重要的精神支撑,终将导致该民族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观丧失,从而成为一个灵魂漂泊的民族。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必须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认识、理解、保护和发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和能力。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自主性的民族,也就没有能力吸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被全盘同化。

二、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气质

诵读经典著作,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轻便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是真正的人文精华。有些经典之作有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有些经典之作更包含了道德的、伦理的、民族的大学问和大奥秘,可以指导孩子生活、涵养孩子的文化气质、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国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首先得有自己的文化气质,这是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根本。而传统经典文化将赋予中国孩子这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盲目地学习外国人,将永远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三、有助于青少年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诵读经典著作,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又能养成从小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基础。课余时间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著作,能培养青少年学生自学的能力。此外,由于阅读经典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又是理解力的基础,所以阅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经典著作的教化意义

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论从社会阶层关系、社会制度、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非常需要道德教化的。而道德教化的最好时期就是在青少年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古文经典不但浸染着这些思想内涵,而且还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的修身和治理办法。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明白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对其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们诵读经典著作呢?

首先,要选择精当的诵读经典。

经典包括两个方面, 即学科经典和非学科经典,这里所指的主要是后者。孩子们诵读的经典起码应符合三点:其一,在内容上具有普适性,讨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其二,要有思想性与影响力,诵读后要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地生活;其三,具有历史性,就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很适合儿童诵读,但这远远不够,胡适、王余光等人推荐出《论语》、《老子》、《诗经》、《庄子》、《史记》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诵读经典。

首先,家长和老师必须明确,让孩子们诵读的经典著作是非学科经典,不属于学科性认知领域,从而也就不适用认知心理学。我们大可不必像学习数学一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倒是象牙牙学语,语种、次序、难易其实无关紧要。

其次,教师可利用早读先带领孩子们朗读,家长督促孩子课外反复诵读,而且不宜要求孩子去理解,就如古代中国的孩子,先读起来甚至背下去就够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于孩子们诵读经典是恰当的要求。

再次,每天的量要小,不给孩子造成负担,但需长期坚持和积累,也需要反复复习巩固。阅读、记诵的东西肯定会忘记很多,但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它们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文化积淀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只有在平时的指导实践中恪守这个原则,才可能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才可能逐步抵达理想的彼岸。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6

本来可让学生爱不释手的古典名著,为何从学生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呢?原因很简单,如今学校领导注重的是平均分、升学率。作为语文教师必然急功近利搞题海战,美其名曰“让文科理科化”。学生必然无法体味语文中的文字美、情韵美、哲理美,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阅读理解题,反复地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导致部分学生讨厌语文,更不愿阅读经典美文和古典名著,反而对言情、武侠小说青睐有加。

不阅读经典,不与大师对话,怎会有健全的人格、丰盈的思想及飘逸的才情呢?如何让农村中学生们尽情地享用古典名著的玉液琼浆,让他们在阅读中滋养心灵,提升素养?这是值得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反思并面对的难题。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仔细品读的。对中学生来说,阅读这些作品能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通过阅读古典名著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第一步,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周围的环境和你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你再怎么努力,也如河中浮萍站不住脚,很快就会随波逐流,和大伙一起又回归到应试教育中。因此,平时就应该时不时地利用机会让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知道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性。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古典名著阅读已经进入考纲。例如中考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梁山好汉中有几位是将门之后?(呼延灼、杨志、关胜、花荣、彭)像这样的题目如果不认真仔细地阅读《水浒传》是无法回答的,一定要变“浅阅读”为“深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得大声疾呼,让领导不再认为让学生阅读名著或看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取得家长的支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购买名著。当学生看这些书的时候,家长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看闲书,不会认为不如多做几道数理化题目有效。这样你就不是孤军奋战了。

第二步,要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教育大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了兴趣,还怕他们不会读得“欣然忘食”吗?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关键。我就以《水浒传》为切入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浒传》能与《三国演义》 《红楼梦》并列,可见它自有独特的魅力。金圣叹说:“天下文章,无有出《水浒传》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前一段时间,《水浒传》被翻拍搬上荧屏。我先组织学生收看由该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当然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看部分影视作品,其他则放到假期看。这样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会大大提高。

第三步,回归原著,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一般影视作品因为各种原因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原著进行改编,因此学生一定要通过对原著进行“深阅读”,和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学生在阅读名著时,把书中的精彩片段摘抄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摘抄的片段可在课堂上交流,特别是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正好可以复习一下描写人物的方法。例如对鲁提辖的外貌描写:“史进看他(鲁提辖)时,是个军官模样;头里芝麻罗方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扭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这段外貌描写,表现出鲁提辖粗犷豪放的性格。

还有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描写:“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突出了鲁提辖办事鲁莽、暴躁而又直爽的性格。动作描写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调动起了读者的各种感官。通过这样的阅读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