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范例6篇

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范文1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 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6] 刘永安,刘雪峰,郭坤友.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应用技术[j].大

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范文2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随着当前社会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其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逐步的应用在当前各个农业生产之中,大豆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措施和生产方法,其种植措施和栽植技术是当前农业探讨的主要热点。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大豆生产产量,种植方法结合当前社会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应用与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的缩小了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大豆种植中的不断应用使得当前在农作物种植中各种技术手段成为大豆种植的主要基础和前提,更是当前提高大豆产量,降低劳动力消耗的主要手段。大豆种植已成为当前各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因素和种植项目。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不断加快和社会化进程的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当前我国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逐步朝着现代化转变,为提高大豆产量和种植效率打下了基础。

1、栽植方法

1.1选用优良品种

按当地生产类型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高蛋白或高油优质品种,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45%)有豫豆17、19、21、22、24、25、26等;高油品种(脂肪含量≥21%)有豫豆19、郑90007等。根据当地的无霜期,选择与生育期相适应的品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以能正常成熟,防止越区种植;根据土壤肥力,选择不同耐肥性的品种,肥地选用杆强不倒的品种,薄地选用耐瘠薄适应性广的品种;同时选择品种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

1.2选地与整地

大豆对土壤类型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适宜高产。重茬或迎茬将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种植大豆要选择大麦、小麦、油菜为前茬,大麦、油菜收获早,有利于早整地和积累土壤水分,并利于消灭杂草和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小麦与大豆根系形态分布不同,通过换茬可调节耕层养分的合理利用。实行3年以上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及葵花茬和其他杂豆茬。重、迎茬大豆由于病虫害发生严重,养分消耗单一,破坏养分平衡,加之根系分泌物的毒害,造成减产,一般重茬豆减产20%~30%,迎茬豆减产5%~10%。

1.3深层施肥,种肥分开

深层施肥是指把肥料施于播种部位的种子以下,使肥料与种子分开,以防止烧种、烧苗,充分发挥肥效,促进根系生长,以利于根瘤固氮,满足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1]。提倡使用堆肥、沤肥、厩肥、绿肥、秸秆肥、饼肥、微生物肥等,以培肥地力。结合整地一次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农肥30~45 t/hm2作底肥。种肥应与种子隔离并深施,种肥在种子下5 cm为宜。大豆为深根作物,子叶肥大,顶土力弱,常采用深松、平翻、耙茬相结合的土壤耕作方法,需要深耕20 cm以上,细耙,耙深12~15 cm,上虚下实,深浅一致,地平土碎。

1.4适时足墒早播

大豆播种期应依据气候、品种、土壤和墒情合理确定,可适时早播、缩短播期,确保一播全苗,一般当5 cm深处土层温度达到10~12 ℃时,为播种适期。夏播应在6月15日以前播完,耧播、点播或精量播种均可[2]。耧播与机播用种量:大粒种子75~90 kg/hm2,中小粒种子60~75 kg/hm2;人工点播45~60 kg/hm2。抢墒或造墒早播,播种深度4~5 cm,大粒种子较小粒种子浅播;疏松地沙丘土可深播,粘质土可浅播;土壤水分充足时可浅播,反之可深播。深浅一致,播后及时耙耥,使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以防露粒跑墒。中低产地区宜用条播,高肥力田块可用精量点播。播种时实行二耧靠,即把有3条耧腿的耧,堵住中间一条耧腿,然后二耧靠播。宽窄行种植,使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

大豆出苗后,应逐行查苗。断垄25 cm以内的,可在断垄两端留双株;断垄25 cm以上者,应补苗或补种。补苗越早越好,最好将子叶展开、对生单叶尚未展开的芽苗进行带土移栽。补种也应及早进行,可浸种催芽后补种。在全苗的基础上,实行人工间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匀,有利于地上部的生长和根系、根瘤发育,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合理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播后8 d左右,子叶展平至第1片复叶展开前进行人工间苗,拔掉弱苗、病苗和小苗,留下壮苗。播后15 d定苗,留苗密度以15万~20万株/hm2为宜。

2、材料与方法

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油作物之一。夏大豆栽培因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要实现高产稳产必须根据其生育规律,综合运用调控技术,以为驻马店夏大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2.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2.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2.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3、结论

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中,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应用是当前农业种植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结合当前先进的管理技术措施和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高产高效的栽培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更是提高大豆生产量的主要方法。 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3、结论

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范文3

关键词:商豆14号;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45-03

河南省是我国高蛋白大豆优势区,实施高蛋白大豆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对推动全省及至全国大豆生产,提高大豆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商豆14号是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效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109.6d,属中熟品种,株高96.7cm,有限结荚习性,株形收敛,百粒重17.0g,落叶性好,抗倒性较强,丰产性好,蛋白质含量41.09%,脂肪含量20.07%,适宜河南省全境夏播种植[1]。为实现商豆14号优质、高产、高效,笔者研究了不同的栽培模式品种植密度对商豆1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完善其配套栽培技术,为指导商豆14号的大面积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为商豆14号。试验设在梁园区闫庄新村,小麦收获后秸秆还田,1hm2基施复合肥(N∶P∶K=15∶15∶15)450kg。采用3种栽培方式(40cm等行距、50cm等行距、30cm/50cm宽窄行),每种栽培方式设4个水平(表1),12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长5m,5行区。6月10日人工开沟,人工点播,出苗后人工间苗,单株留苗,收获时每处理在中间的3行中连续拔10株考种测产,并进行脂肪和蛋白质分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商豆14号不同栽培模式对各处理产量影响 从表2可知,12个处理中以W3(50cm等行距,密度18万株/hm2)产量最高,达4 641.67kg/hm2,其次为S3(40cm等行距,密度18万株/hm2)、S4(40cm等行距,密度21万株/hm2),分别为4 608.33kg/hm2和4 483.33kg/hm2,SW1产量最低,为3 383.33kg/hm2(30cm/50cm宽窄行,密度12万株/hm2)。产量幅度在3 383.33~4 641.67kg/hm2,极差为1 268.34kg/hm2。经方差分析,W3、S3与S4、SW3、W4、SW4、S2、W2差异不显著,与SW2、W1、S1、SW1产量差异显著,W3与S1、SW1差异极显著,S3与SW1差异极显著。从每种栽培模式看出,40cm等行距相对产量较高,平均产量4 114.58kg/hm2;其次为50cm等行距,平均产量为4 020.83kg/hm2;30cm/50cm宽窄行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 3 866.67kg/hm2。

40cm等行距4个处理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r:0.918 2)产量趋势随密度增加而增高,其高产栽培最佳密度为18万株/hm2(图1)。50cm等行距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显著(r:0.936 5),且产量趋势随密度增加而增高,其高产栽培最佳密度为18万株/hm2;30cm/50cm宽窄行产量与密度也正相关(r:0.548 97),产量趋势随密度增加而增高,其高产栽培最佳密度为18万株/hm2。

在同一密度下,在12万株/hm2、15万株/hm2和21万株/hm2时,40cm等行距产量最高,在18万株/hm2时,50cm等行距产量最高。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商豆14号各处理脂肪含量的影响 从表3可知,12个处理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脂肪含量最高的为处理S4,最低的SW1。脂肪含量在21.0%以上的有5个处理S4、SW4、W4、S3、W3,脂肪分别为21.34%、21.26%、21.19%、21.11%、21.06%。12个处理脂肪含量极差为1.02个百分点,变幅为20.32%~21.34%。

从栽培模式看,40cm等行距不但产量最高,而且平均脂肪含量也最高,为20.97%;其次为50cm等行距,平均脂肪含量为20.87%;30cm/50cm宽窄行不但产量相对低,脂肪含量也最低,平均为20.80%。40cm等行距脂肪与密度呈正相关(r=0.862 4)(图2),有随密度增大而增高的趋势,处理S4是商豆14号脂肪最佳的模式;50cm等行距脂肪与密度呈正相关(r:0.763 5),随密度增加而增高。30cm/50cm宽窄行脂肪与密度呈弱的正相关(r:0.054 86),因此该模式不适宜大豆商豆14号优质栽培。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商豆14号各处理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从表3可知,12个处理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处理S3蛋白质含量最高为42.97%,与处理SW1达极显著水平;其次是S2、W3、SW3含量较高,分别为42.75%、42.65%、42.56%。12个处理蛋白质含量的极差为1.89百分点,变幅为41.08%~42.97%。从栽培模式看,40cm等行距不但产量最高,而且平均蛋白质含量也最高,为42.35%;其次为50cm等行距,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2.07%;30cm/50cm宽窄行蛋白质含量最低,平均为41.83%。40cm等行距蛋白质含量与密度呈负相关(r:-0.757 1),但不显著,处理S3、S4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图3);50cm等行距蛋白质含量与密度也负相关(r:-0.713 4)不显著;30cm/50cm宽窄行蛋白质含量与密度呈弱的负相关(r:-0.952 8)。

3 结果与讨论

(1)本试验12个处理脂肪含量极差l.02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极差1.89个百分点。可见,栽培模式对脂肪的影响要小于蛋白质。

(2)在3种栽培模式最高密度21万株/hm2中,都出现倒伏现象,产量有所减产,品质也有所降低。 (下转70页)

(上接46页)(3)3种栽培模式中每个产量最高的处理(S3、W3、SW3),与之正相关的品质含量都处在该栽培方式中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高产栽培措施也是优质的措施[2-4]。由本次试验可知,商豆14号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最佳技术为40cm等行距、50cm等行距、30cm/50cm宽窄行种植时,最佳密度为18万株/hm2。

参考文献

[1]张琪,闫延梅,闫向前,等.大豆新品种商豆1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8:246-247.

[2]胡喜平.合丰42号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5,24(1):48-51.

[3]杨庆凯.论大豆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品质的变化[J].大豆科学,2000,19(4):386-391.

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范文4

关键词:大豆;种植;生产效益;栽培技术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大豆除了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之外,还可以为压榨食用油、生产饲料提供原料。目前,为缩小中国与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国之间的单产差距、满足人们对大豆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则需要应用高效栽培技术。文章,首先论述了种子选用技术;其次,分析了整地技术;最后,探究了大都播种技术,旨在做出重要的分享。

一、种子选用技术

对于种子的选用,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优良的品种对提高大豆单位单位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选择大豆种子过程中,应结合黑龙江地区土壤、气候、机械化、生产水平等实际情况。第二,还应明晰大豆种植所需的条件,以挑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大豆品种。据研究,光热容易对大豆造成影响。因此,种植者切忌随意引进、应用大豆品种。唯有如此,大豆种植产量、单位效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实践证明,大豆品种与大豆种植质量存有密切的联系。饱满、色泽均匀的大豆适于作种子。种植者通过选种器或人工粒选方式挑选种子。

二、整地技术

整地技术主要包括科学耕作及翻整土地、选择适宜的地块两个部分。科学耕作及翻整土地:该技术能够使得土壤的透气性大大提升,并蓄水、减少或避免病虫害、消除杂草,有利于促进大豆茁壮成长、提高大豆生产效益等。在生物学中,大豆被归为直根系生物范畴,其对土壤具有很高的要求:含水量充足、土壤上虚下实等。适宜的土壤,对大豆健康生长具有正面作用。在实际作业中,整地须与当地土壤情况、气候特征等有机结合;选择适宜的地块:种植土壤需满足大豆生长的养分及水分条件。此外,大豆种植的地块须靠近水源、远离污染、地形平整等。可采取垄作的方式种植大豆,以提高地块温度及加深耕作层。

三、大豆播种技术

(一)播种有关要求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豆播种的深度通常在3-4cm范围内波动,土壤覆盖厚度一般大于1cm、小于1.5cm。当种植土质为沙土壤时,可适当加深大豆播种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须平直覆盖地膜,且压实周边土壤。

就大豆种植密度而言,其约为660m2的种子数量大于1.7万株、小于2.4万株。据统计,毗邻地膜之间的间隔通常为60cm,行与行之间的间隔通常为40cm,豆苗与豆苗之间的间隔为12.4cm。大豆种植密度的确定应以高低与品种成熟周期、分支强弱、土壤肥力情况等为重要参考依据。

(二) 施肥技术

在具体施肥过程中,当土壤肥力处于一般状态时,14kg的肥料可施于667m2的土地。就所施肥料而言,其须包含单,钾、磷元素,且其的配制比例为1.5:0.5:1.0。对于大豆种植,其最好采用分层施肥方式,其深度所占比例约为66.67%,耕作层所占比例约为33.33%。在种植大豆时,加深施肥的深度,对加固根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此,便能确保大豆根系大量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及水分,进而程度利用肥料的效用。

(三) 田间管理技术

待大豆种植时间达到28日,如若还有部分大豆未出苗,则无需开展除草工作。大豆在种植后的第六周,其便进入旺盛生长期,杂草的存在,会对大豆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杂草会抑制大豆的生长。此时,种植者须将杂草全部清除。如果未及时将杂草清除干净,则须采用人工方式于大豆开花前进行处理。

(四)预防病虫害技术

褐斑病、大豆根腐病、霜霉病、大豆菌核病等在大豆病害中较为常见。因此,预防病虫害尤为必要。在实际预防中,须充分考虑季节、病因等因素。例如:每年的8月份,大豆菌核病危害较为严重,为达防治目标,种植者可采用豆病绝杀技。豆天蛾、大豆食心虫、大豆蚜等是常见病虫害。例如:在防治豆天蛾时,其适龄须小于3龄,可采用药液、辛硫磷乳油。此外,种植者须了解、明晰幼虫的生活习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7点之后适于对大豆进行喷药。

结束语

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范文5

【关键词】大豆;模式化;栽培技术

1.地理位置阐述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庆安县、绥棱县和海伦市的东北部,是小兴安岭西麓的山前丘陵地带,地势较高,一般海拔高度300―600米(最高的官五爷大山高820.3米,在庆安境内),相对高差50―110米;岗丘状高平原主要分布在绥棱农场、红光农场、海伦农场,以及庆安县、绥棱县的西南部,海伦市的东部和东北部,海拔高度240―360米,相对高差20―60米;岗阜状高平原主要分布在海伦市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林区的北部,望奎县的东部,明水县、青冈县、兰西县的东部,一般海拔高度200―240米,个别残丘海拔高程380米左右。自东北向西南缓倾斜,坡度5°―10°;微倾斜高平原呈条带状沿岗阜高平原边缘分布,主要分布在海伦市的西部、西南部,明水县、望奎县的中部、南部,青冈县、兰西县的南部,以及安达市、肇东市的北部,海拔高度180―210米。其地貌宽阔平坦,微向河流倾斜,坡度3°―5°,呈微波状起伏;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左岸,宽3―4公里,以及明水县、青冈县的西部,安达市、肇东市的大部地区。

2.大豆生产概况

黑龙江垦区,是中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大豆种植面积50万公顷,单产2550kg/公顷(2005年)。 绥化市按面积居其五分之一,大豆播种面积年10万公顷左右。大豆单产由1950年前的750kg/公顷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2700kg/公顷以上。栽培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1985年前,即农垦经营体制改革前,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栽培方式主要是:采取平翻、平作、条播、后起垄的栽培方式,经营粗放,单产水平低,在1500kg/公顷以内(83年,1464kg;84年,1462kg;85年,1263kg);1985-1999年前为第二阶段。采取的主要栽培方式:平翻深松打破犁底层,推广应用三垄栽培技术,单产达到了2250kg/公顷(97年,2392kg;98年,2448kg;99年,2265kg);进入21世纪为第三阶段。普遍应用了深松、精量点播、原垄卡、大垄密、深窄密、大垄行间覆膜等新技术,使大豆平均单产上升到现在的2700kg/公顷以上(06年2827kg;07年2608kg;08年2758kg)。近三年,在农业部大豆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活动中,八五二农场采用“一膜两密”栽培,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4258.5kg/公顷(2008年),是目前高纬度地区最高产量随着科技的进步,黑龙江省的大豆栽培技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着,先后示范推广了大豆“垄三”、行间覆膜和“窄行密植”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目前这些栽培技术在黑龙江省每年累计推广面积已达4000多万亩对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一种栽培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在黑龙江省现有的农村生产水平下大豆生产技术还受不同区域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影响。到底哪种模式最适宜在什么样的生态区域推广目前还没有人进行深入探讨。笔者结合多年生产实践和不同生态区域特点把栽培技术放到一定的生态条件中组装,试图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域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按生态区域科学合理推广应用不同技术模式进一步挖掘先进技术的增产潜力为促进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科技进步奠定技术支撑。

3.黑龙江省大豆主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3.1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目前黑龙江省主要推广和应用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垄上双条机械精量点播、垄体内分层深施化肥、垄体台、底垄沟分期间隔深松。

3.2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保苗株数和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一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可分为平作、大垄和小垄窄行密植三种模式。其主要技术要点是选用耐密抗倒品种、伏秋深松整地、窄行精量密播大垄宽台密植、窄行平播密植和45~50厘米窄行精播、分层深施化肥、化学除草、促控防倒。

3.3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经多年试验、示范、嫁接、创新而形成的一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它是“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匀株、高密的技术路线营造出合理的群体高产结构是继“垄三”栽培后又一提高黑龙江省大豆单产的突破性技术措施。其主要技术要点是一是改宽行距为窄行。将常规65~70厘米行距缩小到45厘米株距扩大到10~12厘米二是改稀植为密植。公顷保苗由常规垄作20~30万株提高到35~45万株三是改常规品种为秆强耐密品种。

3.4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是针对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日趋严重的实际尽量减缓重迎茬危害、实现大豆稳产的一项综合技术集成。其主要技术要点是伏秋耕翻深松、更新更换品种、及时防病包衣、推广高产播法、平衡增施三肥、适当增加播量、病虫草综合防、田间科学调控。

3.5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模式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针对目前大豆种植区域逐年干旱与黑龙江省主产区低温冷凉的特点而提出的一项大豆抗旱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精选秆强品种、平作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膜外精量点播、膜内侧分层深施肥。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区域化布局。

4.中部、中南部黑土生态区

这一地区温度、水分、土壤等条件优越,在栽培技术上应充分利用无霜期长的特点进一步挖掘光温资源主要以提高大豆单株的增产潜力为主,实行标准化作业主推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

4.1西北部平原和北部高寒生态区

这一地区无霜期短、热量资源不足大豆种植面积大适于机械化连片种植。在栽培技术上应利用有限的活动积温以增温促熟为核心、以机械化为重点研究建立群体密植的丰产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提高群体产量的问题。主推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和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在大豆常年连作地区也可应用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4.2西南部风沙干旱区和中西部盐碱土生态区

这一地区土质比较瘠薄气候较干旱在土壤pH值大于7.0的地区根瘤发育受到影响大豆代谢受阻产量低。在栽培技术上应以“抗旱保墒”为宗旨在西南部干旱区主要研究积蓄和有效利用自然降水来提高单产主推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在中西部盐碱土地区重点研究大豆耐盐碱抗线虫等方面的问题主推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4.3东部三江平原湿润与半湿润生态区

这一地区气候湿润,土壤含水量大通透性差、热量不足、潜在肥力高。应主要研究机械化栽培改土提高土壤肥力治理低洼易涝等问题。主推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和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平川地可以主推大豆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范文6

1.东北杂粮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包括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吉林白城、松原、敦化,辽宁朝阳、锦州、阜新和内蒙古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与兴安盟等地。

发展对策。重点是要促进玉米结构调整和满足畜牧业对优质饲料的需求,积极发展杂粮生产,推进轮作倒茬,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

重点作物。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等高纬度地区,适度发展芸豆、绿豆等适于机械化作业的食用豆类,适当扩种大麦、糜子、谷子、高粱种植,建立土地种养轮作种植体系。内蒙古赤峰、通辽、兴安盟,吉林白城、松原,辽宁朝阳、阜新、锦州,充分发挥传统种植优势,适度发展谷子、高粱、糜子、绿豆、小豆等种植,适当发展适宜于机械化收获的豌豆种植。内蒙古赤峰、通辽是全国荞麦优势主产区,根据市场需求和轮作需要适度恢复荞麦生产规模。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配方施肥、糜子(谷子)精量沟播、芸豆高台大垄密植、绿豆(小豆)垄作双行精量播种、荞麦大垄双行沟播、高粱垄作密植机械化栽培和垄作轻简高效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谷类(谷子/糜子/大麦/荞麦/高粱)-豆类(芸豆/绿豆/小豆)-马铃薯轮作,谷类-油料轮作以及深松垄作、沟垄和免耕栽培等模式。

2.华北杂粮区 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两省和内蒙古中部,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河北张家口、承德和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及两省太行山区。

发展对策:适当恢复杂粮生产,促进结构调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重点作物。根据无霜期长短选择适宜种植的杂粮种类和品种,适度发展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燕麦等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等杂粮种植,恢复豌豆、蚕豆、芸豆、绿豆、小豆等豆科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谷子轻简高效、高粱宽行高密轻简栽培、燕麦“一早三改”高产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谷类(糜子/谷子/燕麦/荞麦)-豆类(芸豆/绿豆/小豆/豌豆)进行轮作,绿豆、小豆与玉米间作,免耕栽培、覆盖节水栽培等模式。

3.西北杂粮区 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海东地区,包括陕西榆林、延安及关中渭北,宁夏固原、吴忠、中卫,甘肃武威、白银、兰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临夏和陇南,青海海东等地。

发展对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发挥杂粮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用地养地相结合。

重点作物。因地制宜发展糜子、荞麦、谷子、燕麦、大麦生产,扩大蚕豆、豌豆、草豌豆、小扁豆、鹰嘴豆等豆科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旱地深松耕蓄水保墒技术,以及糜子精量穴播、荞麦抗旱沟播栽培、有机蚕豆标准化生产、豌豆抗旱节水栽培、绿豆双垄沟播覆膜栽培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薯类(马铃薯)-谷类(糜子/荞麦/燕麦)-豆类(豌豆/蚕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轮作,谷类(糜子/荞麦/燕麦)-油料(胡麻/黄芥)-豆类(豌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轮作,绿豆与棉花、玉米、谷子、枣树等进行间作,覆盖、免耕栽培等模式。

4.青藏杂粮区 主要分布在、青海两省及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包括青海、全部,甘肃甘南,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等地区。

发展对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发挥青稞的生产优势,推进轮作倒茬,提高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稳定青稞生产,保障藏区口粮供应,适度发展豌豆、蚕豆、荞麦等杂粮杂豆。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学除草、配方施肥、青稞全程机械化、偏温湿区青稞“春改冬”等技术。

耕作模式。主要有豆(豌豆/蚕豆)-麦(青稞)-油菜轮作等模式。

5.西南杂粮区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区、市),包括云南(除迪庆)、贵州、四川(除甘孜、阿坝)、重庆全部,以及广西百色等地。

发展对策:依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本区农业立体性强的特点,适当增加山区和旱地的杂粮种植面积。

重点作物。云南与四川相邻的大小凉山及贵州西北部宜发展苦荞、芸豆生产,四川与重庆北部山区宜发展蚕豆、豌豆生产,云南东南部与贵州西南部及广西西北部宜发展薏苡生产,水稻区域利用冬季休闲时间发展冬种蚕、豌豆,烟草种植区发展豌豆种植。